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魏姓寶寶起名字大全,以及姓陳起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fā)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后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魏,已有4000年歷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于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畢公高于畢,在今陜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于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后裔畢萬輔佐晉獻公,于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于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于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歷史,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羋姓,戰(zhàn)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秦昭王),曾長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陽鄧州穰東一帶),號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這支魏姓有2300年歷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shù)民族固有之姓。源于氐族,南北朝時期孝文帝到洛陽后,向百姓征重稅,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聚眾萬人起義,自號“沖天王”,改姓名為魏揭,對抗北魏王朝,但最終被鎮(zhèn)壓。魏揭被殺,其余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漢姓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畢萬
畢萬,魏姓為黃帝的姬姓嫡裔,原為畢國人。周文王的十五子畢公高受封于畢(今陜西省西安、咸陽兩地之北),后畢國為別國所滅,其后裔萬仕晉(今山西省境),成為晉國大夫。晉獻公念畢萬在晉國滅霍、耿、魏三國中功勛卓著,將原是姬姓國的魏地賜給畢萬為邑。公元前453年,畢萬的后代魏斯與韓、趙兩家共同滅掉智氏,繼而瓜分了晉國,自立諸侯,建國為魏,公元前225年,魏國即為秦所滅,亡國后的魏國王族子孫遂以國為姓。畢萬也就被后人尊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郡望
鉅鹿、任城等
堂號
敬愛、治禮、十思、鉅鹿、九合等
魏氏名人
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桓子之孫。戰(zhàn)國時期魏國開國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魏文侯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樂羊、吳起等為將。這些出身于小貴族或平民的士開始在政治、軍事方面發(fā)揮其作用,標志著世族政治開始為官僚政治所代替。
魏徽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陽(現(xiàn)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chuàng)建“貞觀之治”的大業(yè),被后人稱為“一代名相”。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魏源
魏源(1794.4.23-1857.3.26),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名遠達,字默深,又字墨生、漢士,號良圖。漢族,湖南邵陽隆回金潭人(今隆回縣司門前鎮(zhèn))。道光二年( 1822年)舉人,道光二十五(1845年)始成進士。官高郵知州,晚年棄官歸隱,潛心佛學,法名承貫。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魏源認為論學應以“經世致用”為宗旨,提出“變古愈盡,便民愈甚”的變法主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并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開啟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學習的新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從傳統(tǒng)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
魏收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魏收歷仕北魏、東魏、北齊三朝,與溫子升、邢邵并稱“北地三才子”。累官至尚書右仆射,掌詔誥,總議監(jiān)五禮事,位特進。曾參修律令。天保八年(557年)遷太子少傅。武平三年(572年),魏收去世。獲贈司空、尚書左仆射,謚號“文貞”。天保二年(551年),魏收受命撰魏史,他與房延祐、辛元植、刁柔、裴昂之、高孝干等“博總斟酌”,撰成《魏書》一百三十篇,記載了鮮卑拓跋部早期至東魏被北齊取代這一階段時期的歷史。書成之后,眾口喧嚷,指為“穢史”,魏收三易其稿,方成定本。另存《魏特進集》輯本。
魏惠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稱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戰(zhàn)國策》作“嬰”)。魏武侯之子。魏國第三代國君,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村名不僅僅是一個稱謂,它的背后更隱藏著許許多多的故事,有著悠久的歷史變遷,最終才演變成現(xiàn)在一個個小小的村名。對游歷在外的人們,它更是家的代名詞,一碰到自己村里的人,就像遇到親人一般。
下面這些村名只是我們整理的很少一部分,還希望廣大網(wǎng)友們,能夠將自己村子村名背后的故事發(fā)給我們。
【歐家夼村】
歐家夼現(xiàn)有蘭、張、魏三大姓氏,其中以蘭姓最多,全村卻無一家姓歐的。村碑上的記載,揭開了這個秘密:元至元年間,戴姓由棲霞遷此定居,取名戴家溝。明永樂年間,歐姓由山西洪洞縣徙此,戴姓徙絕,易名歐家夼。嘉靖、萬歷年間,蘭、張姓分別由招城北關、黃縣下丁家遷入。清康熙年間,魏姓由蓬萊魏家溝入居,村名沿用至今。
【北岔河村】
北岔河村,北臨泉山路,南依文三線,與西岔河北相鄰,村名的由來和村旁一條河有關。村碑上記載,明嘉靖年間,王氏遷此定居。后,另一王姓由萊州王家遷入,處五里河畔,河流在村北與轉山河相匯,再北去與單家河相匯,由此得名岔河。村居河北,取名北岔河。
【橋石頭村 】
最早的時候,村東頭有條小河,當時小河上是沒有橋的。但是在不窄的河里,每隔一步便有個一米寬兩米長的天然石塊,踩著這些石塊便可過河了。村子就被大家簡單地叫做“橋西頭”, 后來大家叫順嘴了就叫成“橋石頭”了。村碑上記載,明中期,趙姓由抬頭趙家遷此定居。后,孫、路、王三姓分別由孫家、山前路家、黃縣泊子相繼遷入。
【睦鄰莊村】
玲瓏鎮(zhèn)睦鄰莊村,自古進出只有一條路,但名字卻前后更換過六次,分別是皇恩莊、感恩莊、府順莊、憲恩安莊和小民莊。而且每一個村名,都有一段歷史流傳下來。
【東王家莊】
傳說明中期的時候,有王姓一家人,從百尺堡搬到這里來居住,這里當時很荒蕪,只有這一家人住在這里,來的時候挑著一個擔子,擔子兩頭坐了三個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走到此處便留下了。因為當時有三個兒子,所以到現(xiàn)在為止村里的親緣關系還是分三大支。
村碑記載,明末清初,王姓有百尺堡遷此定居,定名王家莊。1981年,因與蠶莊鎮(zhèn)王家莊重名,因處招遠城東,更名為東王家莊。
【潘王家村】
村碑記載,明嘉靖年間,王姓由黃縣城南張王家遷此定居,取名王家。因重名,又鄰潘家,一九四二年,經縣政府批準,易名潘王家。
【大諸流村】
蠶莊鎮(zhèn)大諸流村由大諸流河、石屋河、西北河這三條河環(huán)繞而過,分割、養(yǎng)育了2700畝肥沃的土地,也養(yǎng)育了401戶淳樸的村民。明洪武二年,王姓有才、有亮、有德兄弟三人與其母由四川華陽縣王家莊子遷來,王有才與其母在此定居。因四面環(huán)河,取名大諸流。
【欒家店村】
村碑記載,明中期,欒家河欒姓人家遷此開店,招徠客商,村子因此得名。清初,又有徐、閆、張、陳等姓遷居此地,村名沿用至今。
【趙書策村】
村碑上是這樣記載的:明朝萬歷年間,趙姓由趙家庵遷此定居,因地處溝旁,取名趙家莊。1945年,為紀念抗日殉國的村民兵自衛(wèi)團長趙書策烈士,易名趙書策村。
【蠶莊】
蠶莊并不是養(yǎng)蠶的村莊,而是一個專門收集蠶絲的機構———“蠺莊”。相傳西漢時期,梁、齊兩姓定居此地,因該地位于諸流河畔,水土豐腴,兩岸桑樹生長茂盛,居住于周邊的百姓們因此大多以養(yǎng)蠶為生,為繁榮蠶絲生意,曲城侯國官府把此地設為蠶絲集散地,設莊收蠺,故稱“蠺莊”(當時的機構名)。北宋初期,蘇姓良寬、良發(fā)兄弟二人遷入。元末明初,劉氏三公士德、士騰、士忠由四川成都鐵碓臼劉家遷往河北,明洪武年間又從河北遷居蠶莊,人丁逐漸興旺。后來,養(yǎng)蠶和收蠶的景象逐漸消失,但“蠺莊”一直沿用。
建國后,為倡導簡體字,“蠺莊”才改為“蠶莊”,成為了村名并沿用至今。
【大澇洼村】
辛莊鎮(zhèn)大澇洼村,位于辛莊鎮(zhèn)政府駐地西3.5公里處,北與小澇洼相鄰。
“大澇洼”,顧名思義,為多水之地,實際上大澇洼也得名于此。明洪武年間,李安、李厚兄弟二人由四川成都府金棠縣遷此定居,因處于諸流河下游易澇洼地,故名“澇洼”,后改稱大澇洼。
【北于家莊子】
北于家莊子位于張星鎮(zhèn)政府駐地東4公里處。相傳明萬歷年間,汪姓兄弟由本縣大河頭流落至此安家落戶,名為汪家莊。1620年,村民經常夜晚打火把迎送往來官員,以免夫役,故改名為火把莊子,崇禎年間,有于姓的人路過于此,被汪姓留下定居,后人丁旺盛,因南有于家莊子,村名改為北于家莊子。
【丁家疃村】
元至正年間,徐進之等人由本縣溝下店遷至村北沿海居住。因常受海潮風沙侵襲,遂遷此居住,為表決心不再搬遷,取名釘家莊,后演變?yōu)槎〖仪f子。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與招城鎮(zhèn)丁家莊子重名,更名為丁家疃。
【黃泥溝村】
明朝洪武年間,張姓由張星鎮(zhèn)傅家村遷入定居,因村南有烽火臺,故取名烽火莊。成化年間,楊姓由原疃入居。后王姓由新城王家遷入,史姓由橫掌史家入居,易名黃泥溝。
還有一個關于村名的傳說。明洪武年間,傅家村有一張姓族人,看見一只鳳凰由此向南飛去,落戶在河南岸約300米處張姓墳旁的一棵大樹上,就派張氏兄弟二人前來看墳,并安家落戶,起村名“鳳凰莊”。
清順治年間,有一位巡按大人下來私訪,途徑村南西溝處,由于下雨路滑,路又窄,且此處多為粘質黃土,轎夫無法行走,巡按大人只好下轎步行,走到此處黃泥將靴子都拔掉了,便問地方官:“此為何處?”答曰:“鳳凰莊也?!毖舶创笕苏f:“什么鳳凰莊,簡直就是黃泥溝?!睆拇恕傍P凰莊”便改為“黃泥溝”,并一直沿用至今。
【臧述莊村 】
臧述莊位于招遠城南20公里,黃水公路東側,原名史家村。1947年4月,為紀念抗日英雄臧述,經政府批準,將史家村改為臧述莊。臧述(1923—1945)出生在招遠史家村,1945年2月,臧述在戰(zhàn)斗中勇炸敵人碉堡壯烈犧牲,十三團團部授予他戰(zhàn)斗英雄稱號,葬于家鄉(xiāng)史家村。
【叢家村】
叢家村,位于張星鎮(zhèn)東北6.5公里處,這是一個古老的村莊,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據(jù)說,明永樂年間,叢朝禮由文登叢家遷此建村,取名叢家。萬和年間,王茂由大嵐遷入。清康熙年間,龐姓普禎由圈子村遷入,村名沿襲。關于村名還有這樣的故事:過去動亂打仗之時,這個地方有姓金的三個兄弟因戰(zhàn)亂跑散了,最后有兩個因躲藏隱蔽幸存了下來,一個藏在樹林里,之后就改姓林;而另一個則是藏在麥糠叢里面,之后改姓叢,叢姓就是延續(xù)了這個“叢”。
【朱疃村】
齊山鎮(zhèn)朱疃村位于省道215與306交叉口東一公里處。村碑記載:明中期,朱姓由朱家莊遷此定居,因小河中間有一石凸子,形似圓珠,故名朱疃。明末清初,閆姓由郭家埠遷來,丁姓由南塢黨遷來,劉姓由西華山遷來定居,村名沿用。
【西溝子村】
西溝子村位于畢郭鎮(zhèn)政府駐地西10公里的地方,根據(jù)村史記載,西溝子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間,當時單姓由掖縣遷此定居,因為處在大沽河支流的山溝中,取名為單家溝。后來鄒、歐等姓相繼遷入,1956年,更村名為西溝子。
【香溝村】
香溝村位于蠶莊鎮(zhèn)政府南11公里處,該村坐落在香山、西大山、石角山等低山的環(huán)抱中,屬山區(qū)地貌類型。
關于村名的來歷,村碑記載:明永樂年間,劉姓由萊州遷此定居,因處香山南麓的小溝間,故取名香溝。清朝康熙年間,王姓由徐家疃、齊姓由老翅丁家遷入,村名沿用。
【扒山路家村】
明弘治年間,路姓由丁家莊子遷此定居,取名為路家。嘉靖年間,李姓由黃縣李家巷子遷入。清初,劉姓、曲姓分別由樂土夼、黃縣下曲家遷入。目前有李、劉、曲、王四姓人。1980年,地名普查,與羅山公社(即現(xiàn)在的玲瓏鎮(zhèn))路家重名,易名為扒山路家。扒山,是村南一座高大的山,在附近算得上遠近聞名。也就是說,安村時村里的第一戶人家姓路。
【小河劉家村】
蠶莊鎮(zhèn)小河劉家村,位于蠶莊鎮(zhèn)政府駐地南14公里處,村碑記載:明末清初,劉姓由萊州遷此建村,因居小河畔,取名小河劉家。
【考家村】
考家村位于招遠市區(qū)北2.5公里的招城東河西岸。唐武德年間,汪姓在此定居,取名鳳臺嶺前汪家莊。據(jù)族譜載:明洪武年間,考姓始祖從四川遷徙山東省濰縣考家士村,后又有考一信兄弟三人卜居此地。成化年間,汪姓徙絕,易村名為考家。
【石棚村】
明朝,史姓由山西遷此定居,因村南有一石棚,故名石棚。后王、張、孫姓分別從云南、四川、招遠英里村遷入,村名沿用至今。
【丁家莊子】
南北朝時期,初、劉、康、龐四姓在此定居,初姓人丁興旺,取名初家莊。明洪武年間,丁姓由老翅丁家遷入。成化年間,路、李姓分別由四川、邑城遷入。嘉靖庚戌年(公元一五五零年),丁??字羞M士,官居戶部郎中,易名丁家莊子。后郭、趙等姓相繼入居,村名沿襲。
【張石埠村】
張石埠,原名張家埠,明朝張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至此,取名張家埠村,后石姓遷入,改名張石埠。
【西肇甲溝村】
明末清初,李姓由招城水門里遷此定居,以吉言取名肇甲溝,因有東肇家溝,故名西肇甲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