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1993年起什么名字,以及1993年瀘州老窖特曲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上世紀70年代,當國人為了穿衣而發(fā)愁時,一種新型面料傳到我國,由香港、廣州地區(qū)進入大陸,這就是當年風靡全國的“的確良”。
彼時的年輕男女如果有一身的確良服裝,必定會成為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當年因為軍裝的指定布料為的確良,不少年輕人參軍入伍,還引發(fā)過一場火熱的參軍潮。
如今的確良只存在于中老年人留下年輕時舊衣服的衣柜里,若是你想從市面上買回一塊的確良布料,用它做一身衣服,那就成了不可能的事,因為這種布料在進入九十年代后就消失了。
的確良出現(xiàn)即頂峰,落幕即結束,而出現(xiàn)這兩種極端現(xiàn)象的原因,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其實都明白。
三尺布票糧票、布票、肉票、食用油票......
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詞匯有些陌生,甚至都沒見過。
這些票據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當時計劃經濟的背景下,大家其實過得都差不多,畢竟全國就產這么多糧,只有這么多物資,大家都要大約平均著分一分。
年輕人聽過來人講起那段歲月,聽到最多的是關于一家人如何精打細算,把精糧的糧票換成粗糧的糧票,一家人勉強果腹的故事。
吃穿住行,是老百姓生活必須要做的事。
除了吃之外,其實穿衣也是當時家家戶戶頭疼的一件事。
大部分家庭一人一年只能領到三尺的布票。可能有人對這個數(shù)字不是很敏感,可對比一些資料就明白了。
現(xiàn)在我們吃穿不愁,想要新衣服直接到店里買就行,不僅款式潮流、新穎,而且剪裁得體,穿起來很舒服。
但對于90年代之前的人而言,市面上的成衣店很少,價格也比較高,除非有錢的家庭,一般人根本承受不起。
當時大部分家庭的現(xiàn)狀都是憑布票購布,然后自己裁衣。
即使手再巧的人,用這三尺布也只能做出一件衣服來。這還是當時大部分家庭的情況,有些經濟條件差的地區(qū),或者是全國困難的時候,一個人一年限購兩尺六寸布,只能做出來一條短褲。
屬于那個年代特殊的記憶,就是各種打補丁的衣服。當時流行一句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strong>說的就是當時人們用布緊張,衣服穿破了也不舍得扔,只能用布頭打補丁繼續(xù)穿。
當時人們的生育觀念很重,很多人家里孩子又多,這就造成用布更緊張了。
對大人來說,一年三尺布還勉強夠用,一年添一件衣服,破的衣服就縫縫補補穿。可家里有小孩子就不行了,一是因為小孩子的生長速度快,一到換季便要添新衣服。二是因為小孩子活潑好動,比大人更容易穿破衣服,因此需要的布料更多。
孩子比較多的家庭,往往只有老大可以穿上新衣服,穿小之后留給弟弟妹妹,就這樣一個個留下去,最小的那個孩子成年之前可能都沒穿過幾次新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不下的舊衣服。
那么當時為什么用布這么緊張,沒有布的話不能去買嗎?
特殊的時代新中國成立后國家百廢待興,從侵華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后又有抗美援朝與中越戰(zhàn)爭,多年戰(zhàn)火導致我國工農業(yè)受到嚴重破壞。
而此時,國際上諸國對新中國進行圍堵,國家自身生產力跟不上,無法有效解決國人生存問題,于是才實行計劃分配,通過糧票、肉票、布票等購物憑證,實現(xiàn)計劃經濟。
國家出臺這樣的政策屬實無奈,不過確實有效緩解了國家壓力,積累的國家經濟,后期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1955年,我國發(fā)行第一張糧票,標志著中國進入了漫長的票證時代。一直到1984 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再到1993年北京最后取消糧票,標志著憑票購買的時代徹底畫上句號。
無論是布票還是糧票,其實出現(xiàn)與存在的意義都一樣,都是因為社會生成產總值不夠全國人民需求,因此只能按需人均分配。
困難的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大部分人。不過這樣的話,大家都緊巴巴一些,也都能活下去了,不會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
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當時我國屬于國營經濟與集體經濟時期,個體經濟不被允許,換句話說不允許私人做生意。
一直到60年代,營銷合作社成立,老百姓可以用錢買東西。不過也有限制,那就是只能在供銷合作社里購買。
所以說,70年代的人,即使家里有錢,也完全沒有辦法通過合法合規(guī)的渠道買布。
可人們需要布怎么辦?
缺錢缺物的人偷偷去黑市買賣東西或者換東西,有錢的人可以買到一些布,雖然不多,但最起碼不用特別發(fā)愁,孩子多又沒錢的家庭,就只能買“回紡布”。
很多人可能沒聽過這個名詞,其實“回紡布”顧名思義就是把穿爛到不能穿的衣服撕開,把這些破掉的布打爛,重新紡紗織成的布。
一塊布里有各種布料混合在一起,加上是打爛重新紡織,布料就特別不親膚,質地粗糙,穿在身上瘙癢刺痛。
大人用布票購布給孩子做成衣,自己則穿這種回紡布。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已經穿破的衣服被打爛以后,布匹中的纖維也被打得很短,布匹的堅韌度大大下降。所以穿著這種紡布做的衣服,人們都格外小心,它的彈性很差,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扯開一條大口子。
為什么當時人們用布這么緊張呢?
我們現(xiàn)在感覺不到吃飯難,是因為有像袁老一樣發(fā)明雜交水稻的科學家,前仆后繼地忙碌在一線,為國人的口糧不懈努力。
同樣的道理,我們現(xiàn)在不僅能穿暖,還能穿時尚,追求潮流,也是因為有科學家解決了穿衣的問題。
現(xiàn)在的衣服布料種類很多,純棉、棉麻、亞麻、雪紡、冰絲、滌綸等等,不少衣服都是混紡,將多種紡織布料放在一起做成衣。
但時間倒退五十年,那時候國人的衣服大多是黑白灰,面料也是棉布。
棉布衣服雖然親膚、透氣性好,但延展性不好,也不挺括,還很容易磨破。
從1954到1978,中國人口凈增3.5億,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大部分的土地都用于耕種農作物了,留給棉花種植的土地面積也就相對緊張很多。
一邊是吃飯難,一邊是穿衣難,兩邊都無法兼顧,不僅僅是老百姓發(fā)愁,中央領導人也同樣很焦急。
的確靚五十年代時,當國人還因為吃飯發(fā)愁時,國際上已經掀起了一股穿衣新潮流,一家名為“Dacron”的美國品牌研發(fā)了一種全新的布料。
這種布料最大的優(yōu)勢便是耐磨,特別是穿得愛惜的人,穿個好幾年不成問題,最多是衣領處有些許磨損。
在當時棉布稱王的時代,這種布料一經面世,立刻在國際上掀起了潮流。
棉布雖然舒服,可它很不結識,延展性差,面料也不挺括,穿到身上跟潮流一詞毫不沾邊。而“Dacron”的面料挺括,設計師用它設計了很多款式的衣服。即使做成做普通的襯衫,穿著效果都非常好。
受到當時染布工藝的影響,棉布染黑白灰比較容易,可若是別的顏色,就比較難了。因此七十年代初期的中國街頭,到處都是穿著黑白灰顏色衣服的人們。
“Dacron”研發(fā)的這種面料更容易著色且顏色持久,飽和度與鮮艷度都很高,給人帶來的視覺沖擊很強烈。
“Dacron”的布最開始從我國的香港、廣東這些地區(qū)流行,而人們也將該公司的粵語音譯名字,作為這種布料的中文名——“的確靚”。
在網絡文化和影視文化的作用下,我們多少都會幾句粵語,可在信息并不發(fā)達的七十年代,大陸地區(qū)的人第一次聽到“靚”這個詞的時候,根本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
粵語區(qū)的人想表達的意思是,這是一種很漂亮的衣服,穿上之后人也潮流。
可大陸人聽到后,卻覺得是“的確涼”。很多人想當然以為,這種布料穿到身上之后涼涼的,就跟現(xiàn)在說的冰絲布料差不多。
物質資源匱乏的七十年代,一件耐磨不易損壞,穿上挺括有造型,顏色鮮艷矚目,貼膚冰冰涼的布料一下成為大家的心頭好,不少人都想近距離看一看,試一試這種新型布料。
但真的等大家穿到身上才知道,這種料子一點也不涼快,相反夏天穿著還十分悶熱、不透氣,冬天穿著又不保暖,即使缺點這么多,它也是當時人們認為最潮流的衣服布料,畢竟黑白灰的年代,這樣的突破足夠讓人歡呼雀躍。
加上這種布料的實用性高,不容易損壞,在當時還是受到人們的廣泛歡迎,于是就將“的確涼”改成了“的卻良”。
火遍全國的確良不同于棉布這種從土地里“種出來”的布匹,它是一種合成纖維織物。
我們現(xiàn)在選擇衣服面料,摸著太硬、穿著不舒服、親膚感差,透氣性差的衣服,我們都不會考慮。
但在當時,人們可沒這么多選擇。加上穿了這么多年棉布做的衣服,人們想當然地認為的確良這種化工產物更加先進、高端,引發(fā)了大家的追捧。
1980年,由張瑜、郭凱敏主演的經典青春愛情電影《廬山戀》上映。很多人只知道在這部電影中上演的世紀之吻,是那個時代突破性的進步,讓《廬山戀》成為當年全國熱映的電影。
其實《廬山戀》也為的確良做了一次“廣告”。
這對熒幕情侶穿著一身的確良,在風景秀美的廬山談戀愛,這一片段也成為不少青年男女的愛情啟蒙片段。
的確良是當年的時尚標桿,但價格可一點也不便宜。根據相關資料,70年代末的時候,在上海的一家服裝店出售的確良襯衫,標價11.8元,褲子則需要22塊。
以我們現(xiàn)在的物價標準來看,這樣的價格實在太便宜了。
但在70年代的中國,一名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也就是30塊錢上下。在吃飯勉強裹腹的年代,一般家庭根本拿不出這么多錢去買一身衣服。
所以當時大部分穿的確良衣服的都是干部家庭和知識分子,而這些人穿著的確良的衣服走在大街上,瞬間就會吸引大家的目標。
的確良的衣服結實、耐磨,又十分挺括,就被指定為軍裝的布料。
在放眼望去皆是黑白灰的年代,一抹軍裝綠無疑是最亮眼的顏色,更何況還是用的確良制作成的衣服呢?
于是一場參軍潮瞬間掀起,不少年輕人就為了穿上一身的確良的軍裝,加入了部隊的大熔爐。
的確良在當時的地位有多高呢?
七十年代嫁娶時,的確良做的衣服是彩禮的一部分,代表著男方家庭對女方的尊重,也從側面說明的確良當時的受歡迎程度和價格不菲。
的確良的顏色更加鮮艷且易于打理,在當時人人缺衣短食,棉布衣服又容易破,確實是國家解決百姓穿衣難問題的一個好辦法。
由于當時我國的科學技術相對落后,沒有自主生產的確良的技術,因此最開始在市面上見到的的確良的衣服,全部都依靠進口,價格也因此高得離譜。
毛主席親自過問1971年,毛主席到南方視察。喜歡熱鬧的毛主席一路上都在和隨行人員聊天,就像長輩一般詢問著家長里短,就愛聽些新鮮事。
一位服務員見毛主席如此隨和親切,就說起自己前一天去商店排隊買的確良的事。小姑娘提起這事就開心,一直夸這布如何如何好,聽得主席樂得眉眼都笑彎了。
這件稀罕事卻讓毛主席上了心,回去就問周總理關于的確良的事,得知這種布匹價格昂貴,一般家庭根本負擔不起,而我國也全依靠進口后,毛主席就做出工作指示,打破技術壟斷,實現(xiàn)技術國有化創(chuàng)新,由此展開我國建設四大化纖基地的新征程。
其中最出名的一個,就是坐落在遼寧省遼寧市的“遼化”,在七八十年代,這里成為的確良的主要生產三季度。
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帶著共同的目標,將自己的知識與力量傾注于遼化,涌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的勞模。
而中國工程院院士、化纖工程技術專家蔣士成,就是其中帶頭人之一。為了感謝他為我國聚酯與化纖工業(yè)發(fā)展起到的積極推動作用,蔣老也被人們冠以“的確良之父”的頭銜。
1979年1月,第一批國產的確良問世。從此之后,這個國內最大的化纖基地,以每年 7.5萬噸原料的成績,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不過幾年時間,國人也從人均三尺布,飛躍到了人均七尺布,徹底告別穿衣難的時代。
退居歷史舞臺這種曾經在國內風靡一時的弄潮兒,為何如今再也見不到它的身影了呢?
這是因為到了八十年代后,的確良布料已經全部普及,家家戶戶都能買得起、用得上。它的時尚屬性和耐穿指數(shù)也依舊抗打,但當它平民化后,一些缺點就被人們重新重視了起來。
的確良這種布料很不親膚,冬天還能忍一忍,只是不保暖而已,不過還有別的衣服可以保暖。
可到了夏天,的確良一點也不透氣,悶著人的身上出一身汗。當時人們可還沒用上空調,甚至連風扇都沒有,大夏天全靠一把蒲扇去暑。當汗水浸透衣服,便會貼著身子。
男同志頂多只會感覺到不舒服,可對女同志來說就非常尷尬了,因為的確良貼在身上,就會非常透,很容易走光。
時間久了,大家越來越懷念棉布衣服,雖然花樣不多,也不挺括,但最起碼穿起來舒服。
而當時我國的科技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混紡織品此時也出現(xiàn)在市面上,這種全新的面料兼顧了棉布的親膚和的確良的挺闊度,剛推出到市場,就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當年的確良的風靡,是因為人們沒有更好的選擇。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與科技的進步,人們的購買力也大大提高,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后,越來越多的成衣店出現(xiàn)在市面上,賣布做衣服的家庭越來越少。
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再也不是當年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了,自然還想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吃得好,穿得好。
此時大街上很少見到穿著補丁衣服的人,人們穿衣打扮也更緊隨國際潮流,要求舒適度和時尚感兼顧,的確良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因此漸漸淡入人們的視線。
不過它沒有消失,而是改回了本來的名字,也就是“Dacron”的本意——滌綸。
后記那個年代在服裝界高居榜首的的確良,不過十數(shù)年風光,就被人們所淘汰。不過這其實是一件好事,意味著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如今服裝行業(yè)百花齊放,我們可選擇度也更高,一切都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步入小康,生活欣欣向榮。
參考資料:
[1] 人民網《從“的確良”到熔噴布——一支國企“種子隊”的擔當》2008-07-07
[2] 中國石油石化雜志《中國第一塊“的確良”誕生記》2020-05-12
[3] 中國紡織報《中國工程院院士、化纖工程技術專家蔣士成“的確良之父”的往昔與今朝》2009-03-08
本文于2020年10月5號首發(fā)于同名公眾號淡月星微
有段時間沒有寫白酒了,希望大家沒有忘記,其實白酒才是我要研究的主業(yè),理解白酒,歡迎關注我的同名公眾號《淡月星微》,文章也會在公眾號首發(fā)。再來寫白酒,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又有一種壓力感,因為研究企業(yè)確實是要花太多時間了,不說別的,光是財報就要看好久,邊看還要邊做筆記,不然就容易忘記了。好了,不多說廢話了,回歸正題,正式開始講瀘州老窖了。
看完老窖2001年到2006年的年報,發(fā)現(xiàn)老窖真是拿得一手奇好的牌啊,比五糧液好多了,五糧液剛出來一身的關聯(lián)交易,而老窖幾乎是沒有的,干干凈凈的出身,一手好牌,結果那幾年的業(yè)績,還真是有點渣啊,有點不敢相信啊。先來看一下老窖最大的底牌。
公司是濃香型白酒的發(fā)源地,所產 瀘州牌 瀘州老窖特曲大曲 酒具有 醇香濃郁 清冽甘爽 飲后尤香 回味悠長 的特點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白酒之一, 其 瀘州牌 注冊商標為全國十大馳名商標。
公司還擁有全行業(yè)唯一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老窖池群 該老窖池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 約公元 1573 年 連續(xù)使用至今 是我國現(xiàn)存建造時間最早 連續(xù)使用時間最長 保護最完整的釀酒窖池 被譽為“國寶窖池”、“ 活的國寶”。
老窖的核心資產是真優(yōu)秀,窖池歷史悠久,還得到了國家的認可,成為了文物保護單位,品牌也很響亮,早就是四大名酒之一,拿著這樣核心的資產,掙錢只是順手拈來的,而2001年到2005年,除了2001年ROE超過了5%,其他年份都在3%以下,真是讓我難以致信,那段時間,雖然企業(yè)所得稅比較重,其他稅費也不低,我記得有段時間企業(yè)所得稅是33%。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因為同期的五糧液我也研究過,基本上ROE還是在10%以上,當時我就在想為什么五糧液的ROE怎么這么低, 跟現(xiàn)在基本都是20%以上相差太遠。不知道同時期其他行業(yè)的公司ROE怎么樣,下回有時間也去查一下。相比五糧液,老窖贏利情況為什么會落后這么多?這一次,我們就來扒一扒。
01超年青的董事長
2000年4月17日,袁秀平被任命為瀘州老窖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這一年,袁秀平剛剛32歲,成了名副其實的酒業(yè)“少帥”。32歲,想想我自己,已經不止32歲了,現(xiàn)在在干啥,人家32歲就成了大型酒企的一把手。牛B plus啊。
除了33歲的董事長,兩位副總經理也都很年輕啊,整個管理層都很年輕。在國企,如此年輕就任董事長一職,袁秀平先生的能力可見一斑,更難得的是他并不是空降而來,而是剛畢業(yè)就來了瀘州老窖。
學生時代的袁秀平,就已對瀘州老窖芳心暗許。在他的心目中,中國名酒經濟為整個中華的振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瀘州老窖作為中國名酒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驕傲。大學里,袁秀平最喜歡的一門課是發(fā)酵工程專業(yè),而瀘州老窖釀造工藝就是其中的一門主修課程。畢業(yè)后,品學兼優(yōu)的袁秀平經院長推薦,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瀘州老窖酒廠,開始了他的圓夢生涯。
袁秀平來到老窖,也并沒有受到特殊待遇,從一線干起,每天也都是繁重的體力工作。但不同的是,下班之后,別人或是休息或是走親訪友,只有他一人還在窖池邊,琢磨著一道道工序,認真分析整個生產流程,將現(xiàn)實工作與書本知識結合,形成了《菌泥在瀘型酒生產中的運用》、《蒸餾工藝初探》、《大曲酒生產夏季調排初探》等一系列科研著作,不凡的才華在生產的第一線就已綻放。
走出車間,又走進了科研所,袁秀平主持的《梗高粱釀酒生產工藝研究》課題,成功地解決了公司原料緊缺的矛盾。1993年,袁秀平任公司總經辦主任,1996年,袁秀平調任釀酒六車間主任。在每一個崗位,袁秀平都干出了不不凡的業(yè)績,最終,卓越的能力將袁秀平送上了瀘州老窖領導崗位。
02出身好,關聯(lián)交易少
瀘州老窖始建于1950年3月,當時的名稱為“四川省專賣公司國營第一曲酒廠”,1960年,國營第一曲酒廠和曲聯(lián)社合并,成立瀘州曲酒廠,主管部門為瀘州市商業(yè)局,1964年,更名為四川省瀘州曲酒廠,1990年8月,正式更改為瀘州老窖酒廠,行政關系仍隸屬于瀘州市商業(yè)局。
老窖出來就是正宗的國企,資產清晰,跟同是國企的五糧液有一點不一樣,五糧液集團的前身是由長發(fā)升、利川永、張萬和、鐘三和、劉鼎興、天錫福、聽月樓,全恒昌等8家明代釀酒作坊聯(lián)合組建而成,而“長發(fā)升”一直以來都有爭議,尹家的后人一直到2015年還在跟五糧液的官司,認為“長發(fā)升”是他們家的,五糧液如要使用需要簽續(xù)約合同等等。瀘州老窖就沒這方面的問題,除了釀酒資產清晰,其他方面的資產也是非常清晰的。
1買斷的商標使用權
熟悉五糧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五糧液股份公司每年都是需要向五液集團交商標使用費的,而老窖并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他在2001年就買斷商標使用權了。
2完整擁有的資產
對于白酒企業(yè)來講,有兩個資產最重要,一個是品牌,另一個就是窖池了,品牌已經買斷了,不需要每年都出租賃費了,算是完全擁有了。老窖總共擁有10086口窖池,百年以上窖池1619口,其中四口明代窖池于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余1615口百年以上窖池及釀酒作坊于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第七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于這些窖池,瀘州老窖是否完全擁有他們呢?在2001年年報表述中,老窖是擁有那4口明代老窖池的。
其他窖池的歸屬在年報中并沒有明確的表述,百度百科中顯示的是老窖擁有所有的這10086口窖池。
雖然年報中并沒有明確描述,百度百科的內容也不可全信,但我認為瀘州老窖是完全擁有這些窖池的,因為如果不是擁有,那必然要付出租賃費或其他費用,但在年報中找不出這筆費用,像五糧液的部分釀酒車間就租自五糧液集團,每年都需要向五糧液集團付這筆租賃費用。
只是,我還有一個疑問,五糧液8家釀酒作坊,都有產權歸屬的糾紛,而老窖16家釀酒作坊,原作坊主都各不相同,卻沒有這方面的糾葛,不知道是如何辦到的,肯定跟歷史傳承有關,不管怎么樣,能拿到這么好又這么清晰的資產,對老窖來講,真是含著金鑰匙出生!
除了寶貴的釀酒資產,一些其他資產,瀘州老窖跟集團公司也是交割得很清楚的,比如龍馬潭區(qū)10萬平方的土地使用權,老窖集團就直接轉讓給了瀘州老窖,對于這塊土地,我開始還以為一些窖池及釀酒作坊的所在地,然而并不是,那里被建成了瀘州老窖科技園,應該屬于行政辦公和生產包裝的區(qū)域。
從釀酒資產到行政辦公資產,瀘州老窖所需要的,都是屬于自己的,不要以為這是天經地義的,看看五糧液就會知道,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資產,也是蠻難的。
3獨自享用的掙錢機器
白酒企業(yè)一般都是這樣一個模式,一個子公司專門負責釀酒,另一個子公司專門負責銷售,一個是企業(yè)的核心資產,另一個是掙錢機器。瀘州老窖擔任這兩個角色的子公司分別是瀘州老窖釀酒有限責任公司和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銷售公司這個掙錢機器對瀘州老窖利潤的貢獻有多大,我們來看一下2019年利潤的數(shù)據就知道,2019年瀘州老窖的利潤為46億,而銷售公司的利潤超過了40億,所以說銷售公司是掙錢機器一點也不為過。當然,釀酒公司雖然不是利潤中心,但是是利潤之源,兩家子公司加起就是真正的掙錢機器了,對于這兩家子公司,瀘州老窖都是100%控股的,完全沒有其他人來分杯羹。
在這一點上,做老窖的股東就比茅臺和五糧液感覺好多了,茅臺和五糧液的掙錢機器,都只占了95%的股份,掙再多的錢,都有其他人分走一部分。
4少得可憐的關聯(lián)交易
瀘州老窖的關聯(lián)交易,一直以來都是非常低的,而且跟生產資產的關系都不大,偶爾發(fā)生一些大的關聯(lián)交易,主要也是購買土地使用權等等??丛缧┠昱c老窖集團的關聯(lián)交易,除了購買土地,就是廣告代理費和采購酯化液,比如2005年的關聯(lián)交易,就是62萬元的廣告代理費和2471萬元的原材料采購費。
圖中2005年的關聯(lián)交易,交易額很小,基本也是市場公允價交易,對公司的利潤產生不了多少影響,如果關聯(lián)交易多,對利潤還是不小影響的,比如一直被人詬病關聯(lián)交易的五糧液,在唐橋任期內,花大力氣解決關聯(lián)交易,最后也只解決了部分關聯(lián)交易,但毛利率的提升卻有10%之多。所以,這方面老窖是幸運的,沒有什么大的煩惱。
03緣何這么渣的業(yè)績?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瀘州老窖有著優(yōu)質的自有釀酒資產,關聯(lián)交易極少,管理層也非常年富力強。為何2001年到2005年的業(yè)績表現(xiàn)如此之差呢?ROE都在可憐的個位數(shù)。
我也在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一直不得結果,看到瀘州老窖2000年左右進行了多元化,進入了地產行業(yè)、酒店和資源行業(yè)等,以為是多元惡化吞噬了企業(yè)的業(yè)績,結果發(fā)現(xiàn)并不是,雖然進入了這些行業(yè),但體量都比較小,業(yè)績影響也比較小,就拿2001年來講,房地產和酒店都是虧損的,但虧損也都是百萬級別的,利潤影響小于5%。
所以說,多元惡化并不是影響老窖如此低ROE的主要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2000年以前的年份也是如此呢?
以前的數(shù)據我一開始是沒有找到的,后面一個在萬得上班的朋友給我提供了一部分瀘州老窖2000年前的年報,在此表示感謝。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道老窖在1997年前是真的牛逼啊,ROE接近了40%。
98年后,ROE才突然降到了10%左右,是什么原因導致的ROE有如此大的變化呢?本來我也是想找出相關原因的,緣何那時候的年報披露數(shù)據太少,梳理數(shù)據無從下手,所以就此作罷了。我們這里重點來分析一下2001年到2005年ROE偏低的原因。
ROE偏低,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毛利率降低了,所以我就去找這方面的數(shù)據了。
這個毛利率跟現(xiàn)在80%以上的毛利率相比,確實是低了不少,但是在那個年份,高端酒沒現(xiàn)在這么火爆,也沒有消費升級的概念,所以毛利率偏低也是正常的,同向與五糧液對比就一清二楚了。
實際上,五糧液的毛利率比瀘州老窖還低不少,所以也不是毛利率的原因導致老窖的ROE比五糧液低。仔細對比上面兩張圖,我們會發(fā)現(xiàn),老窖的營業(yè)費用率和管理費用率都相比五糧液偏高,特別是營業(yè)費用率,超過了10個百分點,這應該才是老窖ROE比五糧液偏低的真正原因。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老窖和五糧液在2001年到2002年,ROE都有大幅度的下降,那是因為所得稅優(yōu)惠政策2001年12月到期,2002年開始按33%征稅。
那么問題也來了,為什么老窖的營業(yè)費用率偏高這么多,營業(yè)費用,大頭都在銷售費用,老窖在2002年前都稱為營業(yè)費用,在2003年開始稱作銷售費用。銷售費用,與推廣有關,與返利有關。老窖的銷售費用高,是因為品牌不及五糧液嗎?我想并不是,不然毛利也不會比五糧液高。那是什么原因呢?什么原因需要大量銷售費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打造新品。朋友們應該想到了,那就是1573的橫空出世。1573正好在2001年開始打造,后面幾年的高費用率應該就能理解了,2006年隨著銷售費用率的降低,ROE也隨之回升,到2007年,ROE回升到28.6%。
總結
營收微增,利潤大幅下降,ROE大幅下降,老窖1997年的利潤就超過了3億,后面最低直落到3000萬,一直到2006年利潤才回升到3億上方,經歷了整整10年,這10年,有過犯錯,但大部分時間都在打造1573這個大單品,用后視鏡的眼光來看,這10年是值得的,但如果作為當時的投資者,你會耐心持有嗎?你又會在什么時候買入呢?
注意啦 東陽事業(yè)單位招考今日開始報名!
備考的小伙伴別忘了
詳情↓↓↓
93名!東陽事業(yè)單位招聘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