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起名字男孩,以及公姓男孩起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還在為給男寶寶起什么名字發(fā)愁嗎?不要再糾結了,下面就為大家介紹男寶寶起名字大全,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大全推薦給你,希望大家喜歡哦!
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大全
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推薦(單字名)1、盛:盛字的含義較多且好,常見的有興盛、茂盛、豐盛等。
2、宗:宗字的本義是指宗廟,祖廟,也指祖先、宗族。也有尊崇,尊敬之意。
3、凡:意為總共,總計,平常,尋常,大概,大略。
4、仁:有友情,有感情,表示德重。意為同情,友愛,仁義。
5、義:指合乎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行為或道義。
6、琪:本義為美玉。在人名中引申為富貴、高雅、美好、吉祥等含義。
7、一:數(shù)目字。整數(shù)中最小的數(shù)。又指:特定;相當;必然。全部,所有的。
8、棟:房屋的脊檁,正梁,后喻指擔負重任的人。
9、諾:意為應諾、允許、同意、承諾。
10、保:保護、保衛(wèi)、保障、保持、保守、保證等多重意思。
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大全
11、旭:本義為太陽初出的樣子。在人名中引申為朝氣、積極、光明等含義。
12、堯:指古代的一個圣明君王的名字。
13、展:放開、伸開、張開;放寬;陳,陳列。
14、邦:邦的本義指古代諸侯的封國,后泛指國家。
15、燁:本義為日光。在人名中引申為生活光明、美好及事業(yè)輝煌。
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大全(雙字名)1、耀明、燁磊、皓軒、子瑞、廣博、
2、家輝、雨騫、智宸、巖澄、英杰、
3、海平、曉宇、謹瑜、昱新、奕含、
4、遠航、沛聰、子皓、潤愷、家豪、
5、嘉軒、江華、士博、家楨、建國、
富貴、高雅、美好的男孩名字大全
6、晨銘、傳康、千琪、鑫志、昱廷、
7、煒民、王渤、弘毅、煜力、宇辰、
8、清毅、嘉霖、辰熙、鴻宇、思遠、
9、啟發(fā)、興碩、勝瑜、欽宇、啟昀、
10、廷臣、星逸、子熙、舜天、克勤、
11、浩明、雨軒、昊明、皓晟、啟辰、
12、駿臣、辰睿、澤峻、雨辰、德印、
13、川翔、皓俊、澤玥、嘉辰、煜昂、
14、澤豪、星宇、炫昊、君博、明皓、
15、嘉豪、子昂、成銘、煜航、苑博、
以上就是為大家推薦的名字,需要起名的歡迎私信我!
作為一位后金政權的建立者,清朝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關于對其的相關描述數(shù)不勝數(shù),但關于他的一些軼事,卻不盡然。
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統(tǒng)最哀傷。暫且拋開倫理關系,這位太祖皇帝統(tǒng)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設議政王大臣,創(chuàng)制滿文,于赫圖阿拉建立“大金”(后金),自立為汗,建元天命。死后被追謚位仁孝武皇帝。這樣一位十全武功的皇帝,排在康乾盛世之前,毫不夸張。
努爾哈赤的死因
但是關于努爾哈赤的死因,至今眾說紛紜。關于他的死因主要分為三派:一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郁憤而死。二是身患毒疽,縱欲過度,身體不堪重負,不治身亡。
第一點疑點是:努爾哈赤戰(zhàn)敗于寧遠,是1626年正月,至八月二十日死,其間八個多月。從大量史料記載看,在這八個多月中,努爾哈赤并沒有去治病,而是“整修舟車,試演火器”,并且到“遠邊射獵,挑選披甲”,積極準備再進攻寧遠,以復前仇。四月,親率大軍,征蒙古喀爾喀,“進略西拉木輪,獲其牲畜”。五月,毛文龍進攻鞍山,后方吃緊,這才回師沈陽。六月,蒙古科爾沁部的鄂巴洪臺吉來朝,他親自“出郭迎十里”,完全不像“重傷”之人。
第二點依據(jù)是:清史專家李鴻彬認為:努爾哈赤回到沈陽以后同年七月中,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傷,二十三日往清河湯泉療養(yǎng)。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于五日之后,八月十一日,便乘船順太子河而下,轉入渾河時,與前來迎接大妃烏拉那拉氏相見后(一夜云雨),行至離沈陽四十里的叆雞堡逝世。
努爾哈赤的姓氏
1、愛新覺羅
清太祖努爾哈赤姓什么?一般人可能會毫不猶豫地說出姓愛新覺羅。其實關于努爾哈赤的姓氏,文獻記載,稗官野史,雜說紛紜,莫衷一是,成為一團歷史之謎。據(jù)文獻記載就有六種說法:認為努爾哈赤姓佟、童、崔、雀、覺羅、愛新覺羅。清朝皇室祖先以神話為名,認為其姓氏“愛新覺羅”原系天賜。
努爾哈赤的姓氏之所以謎團重重,原因在于,滿洲初期沒有文字,沒能留下原始的滿洲文獻記載;據(jù)《清太祖實錄》記載,清朝皇帝都認為自己姓愛新覺羅,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三個仙女在池中沐浴,一只神鵲銜來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仙女愛不釋手,把果子放入口中,吞進腹中,從而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男孩相貌奇異,而且剛出生就能說話,仙女告之,他姓愛新覺羅,名叫布庫里雍順。布庫里雍順也就是清朝皇帝的祖先。
清朝在《清太祖實錄》之后,官修的“會典”、“宗譜”、“通志”等,以及皇帝的御制詩文,凡屬清代的官書,都來自努爾哈赤及其后裔一方所編造的所謂記載,都是“欽定”、“御制”,也都是說自己姓愛新覺羅。
2、“童”或“佟”
在明朝、朝鮮的文獻記載中,努爾哈赤姓“童”或“佟”。
剛開始滿洲并沒有滿文,當時明朝、朝鮮的官私書籍里,關于清朝先世的姓氏又是怎樣記載的呢?
據(jù)閻崇年考證,明朝和朝鮮的文獻均有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姓佟或童。努爾哈赤曾作為明朝的建州衛(wèi)官員,先后八次騎馬到北京向明朝萬歷皇帝朝貢。明人或明清之際的學者,做了大量的記載,都說努爾哈赤姓佟而且努爾哈赤曾同朝鮮打交道數(shù)十年,朝鮮文獻也留下大量記載。申忠一《建州紀程圖記》有如下記載: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朝鮮國王回帖云:“女真國建州衛(wèi)管束夷人之主佟努爾哈赤稟”等等。
努爾哈赤自稱姓佟。申忠一作為朝鮮南部主簿到達佛阿拉,受到努爾哈赤的接見,并在那里住了一段時間。他回國后將見聞寫成《申忠一書啟及圖錄》即《建州紀程圖記》,資料珍貴,相當可信;而那篇《回帖》是努爾哈赤本人讓他轉給朝鮮國王的。這是努爾哈赤親自審閱過的正式公文,應當算是第一手資料。但是,朝鮮文獻更多的是把“佟”寫作“童”。
“童”和“佟”實際上是女真人的普遍姓氏,是假借漢人的姓氏。佟姓或童姓,不但是遼東的顯著大姓,也是當時女真人的普遍姓氏。誰做了部落的酋長,誰與明朝發(fā)生關系,這人便以佟或童為姓,通過“四譯館”,轉給明政府。
章炳麟的《清建國別記》中提到一種說法,佟姓原來是漢人的姓氏,后來常被夷人襲用,以假冒漢人。清朝皇室的祖先在名字前面冠以“佟”姓,可見女真酋長,可以隨時姓佟或童,佟姓或童姓,也就成為他們的公姓。
3、“雀”或“崔”
努爾哈赤的姓氏除了佟或童的說法之外,朝鮮人還有記載稱他姓雀或姓崔。
閻崇年認為,有一種解釋是來源于努爾哈赤的母親因為吞下雀卵才生下了他,不過清朝人并沒有如此記載,《清太祖實錄》的《武錄》、《滿錄》、《高錄》三書,僅記載其母懷孕十三月而生努爾哈赤之事,并無吞卵而孕之說。
第二種解釋則來源于仙女吞服神鵲留下的果子而生下清朝皇帝祖先的神話,因此傳聞努爾哈赤姓雀。而且滿洲先人曾把烏鵲作為圖騰,這些都能把清朝皇室姓氏同“鵲”或“雀”相聯(lián)系。當然也有學者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努爾哈赤姓“崔”是由于朝鮮語中,崔的發(fā)音介乎于漢語缺和吹之間,與“覺羅”中“覺”字音相近,于是懷疑崔姓是來源于“覺羅”的誤讀。
努爾哈赤的后宮
據(jù)文獻記載,努爾哈赤共有16個妻妾?!肚迨犯濉飞嫌涊d努爾哈赤共有14位妻妾,未記載從殉的2位庶妃。下一期我們將說說他重要的幾位妃子
每個小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都是父母心中的唯一。家長朋友們?yōu)閷殞毴∫粋€獨特新穎的名字,更能彰顯出寶寶的不同凡響。怎么樣取一個獨特稀少的好名字?家長朋友們不妨從國學經(jīng)典之中獲得取名靈感,從國學經(jīng)典中為寶寶取一個能量滿滿、別出心裁的好名字。
江南易林從國學經(jīng)典之中精選了200個別出心裁的好名字,助寶寶決勝千里、所向無敵。
長鋒
出處:但見爭鋒處,長須得勝歸-塞下曲-全唐詩
“長”與短相對,“鋒”本義是矛、劍等的尖端,引申為兵器的銳利部分。本詩《塞下曲》中的“爭鋒”指的是兩軍交戰(zhàn)、爭奪勝利,因此“長鋒”不僅指長兵器也引申為勝利。江南易林認為“長鋒”是一個所向披靡的男孩名字,寓意寶寶浩氣長存、鋒不可當。
若成
出處:大成若缺,其用不弊-第四十五章-道德經(jīng)
此句出自《道德經(jīng)》,意為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俺伞边@里理解為完美的、成功的,“若”的意思是似乎、好像。這話說明一個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為內在生命的含蓄內斂。江南易林認為“若成”是一個哲理豐富、獨特新穎的男孩名字,寓意寶寶上善若谷、馬到成功。
有喬
出處: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第02章 梁惠王下-孟子
這句話出自《孟子》,“喬木”指的是高大的樹木,在此句中代指國家土地。“喬”一般指松柏、楊樹、白樺等一類高大正直的樹木,寓意正直勇敢、長壽平安。江南易林認為“有喬”是一個很特別的名字,符合男寶寶氣質,寓意寶寶腹有詩書、鳴于喬木。
本文由江南易林寶寶起名原創(chuàng)
君儒
出處:英宰文儒葉,明君日月齊-奉和圣制送張說上集賢學士賜宴(賦得西字)-全唐詩
“文儒”指的是學問淵博、才德兼?zhèn)涞奈娜瞬抛?,這里的“儒”有文、柔的意思,在古代指儒雅的讀書人?!熬濉敝傅氖乔谟谧x書學習、才華橫溢、品德突出的才子。江南易林認為“君儒”是一個文質彬彬的男孩名字,寓意寶寶儒雅君子、勤勉努力。
展明
出處:展轉相憶心,月明千萬里-月夜憶樂天兼寄微之(一作月夜寄微之,憶樂天)-全唐詩
“展”的意思是舒展、展開,引申為發(fā)揮才能。“明”詩中指清亮的光輝,也就是月光。月光清亮皎潔,寓意圓滿、純潔。江南易林認為“展明”是一個獨特有寓意的男孩名字,寓意寶寶大展宏圖、前途光明。
皓安
出處: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楚辭
出自《楚辭》,意為:怎么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屈原此句話告誡了年輕人,要堅守自己純潔高尚的品德,保持本心。“安”在此句的本義是怎么能夠,引申為平安、安靜。“皓”指光明的樣子,引申為高潔的品格。江南易林認為“皓安”是一個男孩名字,寓意寶寶皓月千里、歲月安康。
本文由江南易林寶寶起名原創(chuàng)
禮洋
出處:禮樂具舉,濟濟洋洋-封泰山樂章·太和-全唐詩
“禮”作為名字表示敬重的言行、態(tài)度,引申為禮儀、禮貌、詩禮?!皾鷿笱蟆币鉃槭⒚赖臉幼?,寓意圓滿幸福?!把蟆北玖x指比海更為廣闊的水域,寓意盛大?!岸Y洋”可以理解為品德高尚、通宵禮節(jié)。江南易林認為“禮洋”是一個有禮貌、知禮節(jié)的男孩名字,寓意寶寶知書達禮、博洋內涵。
男兒志存當高遠,一個好的名字,能夠將男兒意氣揮灑自如。家長朋友如果能為寶寶取一個新穎獨特的好名字,就能讓寶寶決勝千里、所向披靡。
你對起名有什么看法或建議嗎?歡迎在文章下方評論交流。
包綬,幼名包綖,生于北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卒于徽宗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享年四十八歲,北宋名臣包拯次子,生母是包公身旁侍妾媵孫氏,但未出世,生母孫氏便被包公打發(fā)回娘家,多虧大嫂崔氏知悉孫氏懷有身孕,便背著包公夫婦,私底下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等到孫家,孫氏生下一名男孩,崔氏又偷偷將男孩抱養(yǎng)在自己房里,名為長嫂,實為養(yǎng)母,翌年,在包公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將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送到包公面前,包公夫婦大喜,遂將此子取名包綖。
簡介
包公逝世時,包綬年僅5歲。宋仁宗到包公府上祭奠包公時,憫之,遺表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未幾,太夫人董氏逝世,又為之守孝。服除,又加承事郎,初調官任濠州團練判官,公事郡守嚴毅,僚屬畏憚。公下車奉公守法,倬有盛譽,守愛重之,遂不以勢位自居,凡議事必咨公而后決。事有不可行,公則毅然面折,不茍從。其有補于郡事,不可一二數(shù)。秩滿解官,人稱廉潔,思惠愛,異口一辭。再以覃恩轉宣義郎,賜緋魚,授少府監(jiān)丞。公夙夜盡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當涂巨公,剡書稱薦,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舉,宜矣!"遷國子監(jiān)丞,公一提按,典籍遍舉。復視公廚,飲食茍且,積弊為甚。一日,發(fā)其事而正之,諸吏肅然,弊亦頓革。磨勘轉宣德郎,移將作監(jiān)丞,營繕事,伙而領之,以勤濟應期辦事,為當時稱。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貧累重,丐免其行。復以通直郎授少府監(jiān)丞,視事不異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孫氏太室憂,公歸鄉(xiāng)居喪,杜門誨子弟,家雖貧而無一毫有干于鄉(xiāng)里,至有未嘗識公之面目者。
生平
包公于嘉佑七年過世,宋仁宗親自前往靈堂吊唁,當仁宗看到靈前的包綖只是個五歲的小娃娃,衣著打扮極其一般,環(huán)顧包家擺設也與包公的身分相去甚遠,禁不住一陣鼻酸,為了照顧包公后代,賜與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包綬為太長寺太祝,并記錄在案,在開封的喪禮完畢之后,包綬跟著家人,護送著包公的靈柩從開封回到合肥,這以后包綖漸漸的長大,崔氏在官府的協(xié)助下請來啟蒙老師,教包綖讀書識字,并給包綖取了學名包綬。包綬八歲時,正逢朝廷三年一次的祭祀圣典,百官照例晉升一級,包綬也由'太長寺太祝'升為'大理評事',包綬小小年紀,便已取得當年包公考中進士之后才得到的等同職位,不久又轉為"承事郎",就是說包綬還是童稚之年,就具有了八品官的身分,但這是違背包公生前的遺愿的,包公生前一直反對不分才智高低或者貢獻大小,論資排輩的加官進爵,以及為照顧重臣子弟的太多太濫的規(guī)定,但這些建言一直未被朝廷采納,使得包綬成了'蔭補'制度之下的受益者,不過包綬十分有志氣,沒在溫室里退化,更加自強奮進,他虛心好學、知書達禮,遇事不隨聲附和、人云亦云,又嚴以律己、愛恨分明,一舉一動,酷似包拯。九歲時,包公夫人董氏病逝,崔氏為其張羅后事,并把董氏葬在包公墓側,此后包家便由崔氏為主,包綬成年后,崔氏一手作主為包綬娶了廬州知州張?zhí)锏呐畠簭埵蠟槠?。之后,張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給包綬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成婚之后,崔氏便派人到開封一帶尋找包綬生母孫氏,最后將孫氏接回合肥,讓包綬母子團聚。崔氏于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病歿,享年六十二歲,生前包綬對她有如親生母親一般孝順,去世之時,包綬正在開封最高學府里擔任國子監(jiān)丞,聞訊之后,悲痛欲絕,連夜奔喪回到合肥,為其披麻戴孝,猶如對待生母一樣。
宰相文彥博念及'包拯之后,唯綬一身。',便向繼位的宋哲宗呈了《舉包綬》的奏章,宋哲宗賜包綬做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團練判官,這是包綬第一次做官,處世嚴峻,辦事認真,奉公守法,不貪圖財利富貴,濠州知州見包綬身為名門之后,卻不以勢自居,遇事便常與包綬討論,包綬也對知州直言不諱,二人相處甚歡,三年任滿,離開濠州時,包綬博得一個'廉潔勤政'的好名聲。
之后包綬調至開封,升為七品宣義郎,分配做少府監(jiān)丞,負責管理天子使用的龍袍、車駕、寶冊、符印、旌旗等物,工作雖千頭萬緒,但包綬卻處理的井然有序,贏得公卿們的贊許,紛紛上奏推舉他,尤其是包公的同僚好友、自己的丈人宰相文彥博,奏章寫的最為懇切,說:'故樞密副使包拯身被忠孝,秉節(jié)清勁,直道立朝,中外嚴憚,先帝以其德望之重,擢為輔臣,未盡其才,不久薨謝。'并指出'包拯之后,唯綬一身,孤立不倚,能世其家,恬靜自首,不茍求進',由于受到滿朝公卿的傾力舉薦,這以后,包綬先是被任國子監(jiān)丞,繼而進為宣德郎,再升為六品通直郎不久,又被任命為汝州(今河南臨汝縣)通判,經(jīng)過包綬的努力,很快,汝州便呈獻一片平和清晏的景象。當包綬被晉升為六品朝奉郎,調離汝州時,汝州百姓扶老攜幼,為他送行。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包綬調任譚州(今湖南長沙市)通判,赴任時途經(jīng)合肥,他安排好家事,便乘船延南淝河進巢湖,后入長江,溯江而上,但包綬正值年富力強、前程似錦之時,這條上任之路,竟是一條不歸路,在途中,他身染重癥,船只開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附近,便撒手歸西了,得年四十七歲。
后來人們打開包綬的行李,發(fā)現(xiàn)除了任命狀、書籍、文具、著述之外,找不到任何一件值錢的東西,五歲被宋仁宗賜為"太常寺太祝",又掌管大內珍寶,以仕至六品的達官貴人,與世長辭時衣袋里只找出四十六枚銅錢,于是人們猜測:他的死,是連病帶餓而死的。
包綬與張氏共有四個兒子,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另有兩名女兒,但早早就夭折了,包康年和包彭年兄弟也在父親包綬過世不久便相繼死去。
包綬的墓志銘記載,包綬一家共有十人,其中七人在幼年和青年過世的,唯有包綬年齡最長,但也才四十七歲,包綬兒女眾多,奉祿低微,卻又為官廉潔,想必日子過的不寬裕吧....
包綬過世時,兒女均未成人,一家老小只有依靠官府和姑丈文效接濟度日,甚至無法將包綬的遺骸從黃州運回合肥,直到16年后,包耆年、包景年都已成家立業(yè),經(jīng)濟稍有少轉,才把父親包綬的棺骨從湖北運回,葬入合肥大興集的包氏大塋之中。包綬和文氏的合葬墓緊鄰在包公墓的左下側,棺木直接埋入土里,與平民葬式?jīng)]有兩樣,隨葬品大都是隨身攜帶的日用品,如果沒有墓志銘,誰知在此長眠的是包公的次子?
包綬墓出土的幾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方帶有碎錠殘墨的石硯,石硯長17厘米、寬10.8厘米、高2厘米,長方形的硯臺水池卻是橢圓形的,造型十分精美,底部還斜刻著瓦形圖案,于高雅之中顯出幾分古樸,因為這方硯臺,證實了當年包公去端州任知府,卸任時的'不持一硯歸'卻有其事。
墓志銘
北宋包綬墓志銘,一合兩塊。志蓋呈正方形,長寬各100 厘米,厚15.5 厘米。蓋上陰刻篆書:"宋朝奉郎包公墓志銘"9 個字,四周雕飾花邊,其中左右兩旁陰雕6 只仙鶴,翩翩起舞,嬉戲繚繞,翻飛在祥云瑞氣之中,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上下兩邊則陰雕纏枝牡丹,布局巧妙,取姿優(yōu)美,手法夸張,鐫刻精細。志石長91 厘米,寬96 厘米,厚14 厘米,刻文楷書。共32 行,滿行50 個字,約1600 個字左右。墓志記載了包綬卒于崇寧四年(1105 年)而歸葬于政和丙申(1116 年)的史實。
北宋包綬墓志,1973 年4 月出土於合肥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chǎn)隊東北部包氏家族墓群,同墓出土的還有包綬妻文氏墓志銘,兩墓志銘均藏安徽省博物館。1994 年5 月國家文物委員會專家鑒定組鑒定為一級藏品。藏品號:2:22675。
附:包綬墓志銘
宋朝奉郎、通判潭州軍州事,賜緋魚袋包公墓志銘
中奉大夫、提舉兗州岱岳觀、咸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休撰。
朝散大夫、提點成都府玉清宮王磐書。
朝散郎、前提點筠州妙真宮宋□篆蓋。
公姓包氏諱綬,字君航,世居合肥。故贈太子少傅諱士通之曾孫,故任虞部員外郎贈太保諱令儀之孫,故樞密副使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孝肅諱拯之子。孝肅學富才超,中天圣甲科,早以孝行著鄉(xiāng)里,終以直節(jié)聞□□□□為天下歸重。子二人:長先卒,公其次也。嘉中,孝肅公薨,天子錄元臣之功,奠于其家,公方五歲而孤,天子閔然,以遺表授公將仕郎、守太常寺太祝,俾承其胄,而以不絕功臣之世為念。服除,加承奉郎,覃恩轉大理評事。未幾,以丁母郡太夫人憂,居喪盡孝,畢葬成禮,鄉(xiāng)閭為之嘆伏。服降,又加承事郎,初調官任濠州團練判官,公事郡守嚴毅,僚屬畏憚。公下車奉公守法,倬有盛譽,守愛重之,遂不以勢位自居,凡議事必咨公而后決。事有不可行,公則毅然面折,不茍從。其有補于郡事,不可一二數(shù)。秩滿解官,人稱廉潔,思惠愛,異口一辭。再以覃恩轉宣義郎,賜緋魚,授少府監(jiān)丞。公夙夜盡心,裁判有序,若素宦于朝者。當涂巨公,剡書稱薦,不求自至。咸曰:"名臣之后,得是舉,宜矣!"遷國子監(jiān)丞,公一提按,典籍遍舉。復視公廚,飲食茍且,積弊為甚。一日,發(fā)其事而正之,諸吏肅然,弊亦頓革。磨勘轉宣德郎,移將作監(jiān)丞,營繕事,伙而領之,以勤濟應期辦事,為當時稱。旋除通判瀛州,以家貧累重,丐免其行。復以通直郎授少府監(jiān)丞,視事不異前日。年余,丁所生母孫氏太室憂,公歸鄉(xiāng)居喪,杜門誨子弟,家雖貧而無一毫有干于鄉(xiāng)里,至有未嘗識公之面目者。服除,授通判汝州,磨勘轉奉議郎。加武騎尉,又以覃恩轉承議郎。方位汝陽,寇賊為民害,公視事未幾,聞公之清德,往往皆化而為良民,是必有以服人者。汝人正以得公為幸,歲余,受代,州人扶老攜幼,爭先出郊而餞之,且拜而言曰:"請公善歸,臺閣今待公矣!"逮至闕下,監(jiān)進奏院,磨勘轉朝奉郎,加云騎尉,復出通判潭州。舟而行,距黃州十余里,感疾逾旬,寢車怡然而逝,時崇寧四年十一月初七日也。公既終,發(fā)遺篋,誥軸著述外,曾無毫發(fā)所積為后日計者,益知公生平清苦守節(jié),廉白是務,遺外聲利,罕有倫比。孝肅以清白勁正光于青史,公可謂能克家者。孝肅之風,至于公而益熾也。公有寡嫂崔氏,素以節(jié)義聞,公以母禮事之。及其亡也,不遠千里,助成喪事。崔氏有子,相與義居,至于終無異意。公初娶職方員外郎張公田之女,縣封南陽,再娶故相太師潞國公之女文氏,縣封蓬萊,皆先公而卒。公兩娶貴家,視榮耀如蚊虻過目。嘗率文氏,受上清法,灑然有方外趣。甫自童稚,御事有法。不喜茍佞,取友必端。博極群書,罔不通悟。壯年遠仕,蔚有能聲。所至民愛,所去民思。歷官數(shù)任,卒乎位卑而不獲騁,議者為公起淹回之嘆,而公以命自處,蓋恬然也,公享年四十八。子男四人:曰康年,曰耆年,曰彭年,曰景年,力求進身計。女三人:長早夭,次適提點刑獄張公之子,幼亦不育。公之亡也,自士大夫至于窮閭陋巷之間,無問其識與不識,悉能道公之姓氏,相與咨嗟曰:"善人去世,良可哀也。"其子耆年、景年,以政和丙申十二月庚申日,用葬公于合肥縣公城鄉(xiāng)東村,實先塋之次。泣血履不移,此道寥寥,克之其誰?公有遺跡,施于史冊。蓋嗣厥家,而傳清白。弗累于位,弗志于利。終焉益貧,中也奚愧?德則罔愆,壽亦宜永。而已于斯,猶不得騁?;此瀑?淮山兮!□緒長存,銘詩墓□。
北宋文氏墓志銘,石質,一合兩塊。長方形,志蓋長114 厘米,寬98 厘米,厚13 厘米。上部有一深4 厘米,寬6 厘米的凹槽,上、下、左三邊刻纏枝卷葉圖案,陰刻篆書"宋蓬萊縣君平陽文氏墓志銘"12 個字,志蓋碎為7 塊。志石長101 厘米,寬99 厘米,厚12 厘米,碎為2 塊。上、下、右三邊刻纏枝村卷葉圖案,刻文楷書,共24 行,滿行25個字,約520 字左右,少數(shù)字跡模糊不清。文氏為包拯子包綬之妻,志文記敘了文氏生平家世,及卒于崇寧元年(1102 年)的情況,是研究包氏家族的重要史料。
1973 年出土于合肥大興集雙圩大隊黃泥坎生產(chǎn)隊東北包氏墓群,現(xiàn)藏安徽省博物館。藏品號:2:24673。
附:文氏墓志銘
宋故蓬萊縣君文氏墓志銘
奉議郎致仕、賜緋魚袋王撰。
新授臨江軍、新淦縣丞張忠思書并篆蓋。
蓬萊縣君文氏,世為河東汾州人,河東節(jié)度使守太師潞國公諱彥博之季女,今朝奉郎包公名綬之夫人也。天圣初,夫人王父,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諱□,與朝奉公王父,贈太保諱令儀,同官閣中,時潞國公與皇舅樞密副使孝肅公諱拯,方業(yè)進士,相友甚厚。未幾,同登天圣五年甲科。逮嘉間,繼以才猷,直至參知政事,而包氏、文氏,仕契亦再世矣。嘗愿相與姻締,故以夫人歸焉。夫人幼淑敏,事親以孝聞。既歸朝奉公,雖不及□□舅姑而□□□□□朝奉公先娶直龍圖閣張公諱田之女,生子□,夫人鞠養(yǎng)成,視之與己子不異,待親族和而有禮,蓄妾媵正而有仁,喜于周急,于財無所吝,薄于自奉,于物無所玩,以奉祭祀則勤,以相君子則且宜,由是閨門雍肅,而上下順從。初,潞國公以將相之才,佐命天子,而孝肅公又以嘉言直道,顯名天下,皆為當世榮耀。夫人雖兼而有之,曾不以是自居,未嘗有矜大色也。賦性寡俗,尤□□□□□常下茹葷,以清靜自將,行之終身不少懈。以朝奉公封蓬萊縣君,崇寧元年正月庚申卒于京師。享年三十□,子男四人:松年、耆年、彭年、景年,皆習進士。女二人:長適國學生□□先夫人而卒。次尚幼。以崇寧二年十二月庚申,卜葬于廬州合肥縣公城鄉(xiāng)東村。銘曰:舅姑早世,孝不克施。以正承家,閨門是宜。鞠養(yǎng)幼稚,賢哉母職。逮于詵詵,德其均壹。稟性之良,宜壽而昌,命期不長,□□□傷。合肥杜規(guī)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