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女店鋪起名字大全2015,以及取店鋪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界面新聞記者 | 李燁
界面新聞編輯 | 牙韓翔
7月13日,宜家中國發(fā)布公告稱,宜家靜安城市店作為上海市場的實驗店,已經基本完成了現階段的任務。經過對宜家在上海市場總體布局以及靜安城市店的長期可行性的全面評估后,宜家決定結束宜家靜安城市店的試點,并計劃于今年年底停止運營。
“面對深刻且快速變化的動態(tài)市場,零售行業(yè)需要在日常運營中不斷復盤和靈活調整,以更高的效能響應顧客需求。”宜家中國方面對界面新聞表示,“為了確保宜家能夠在快速變化的零售環(huán)境中,以靈活并富有韌性的方式調整自身,我們計劃于今年年底停止上海靜安城市店的運營?!?/p>
上海靜安城市店開業(yè)于2020年7月23日,這也是宜家首次將這一個概念帶到中國。
區(qū)別于傳統(tǒng)開在城郊的大賣場,宜家靜安城市店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僅為標準商場的10%。它坐落在南京西路1728號這一人流量極大的位置,隔壁便是靜安寺,步行5分鐘即可到達靜安嘉里中心以及芮歐百貨等熱門購物中心。
門店設計上,這家店的營業(yè)區(qū)域一共有三層,分別設置了主打美食的宜家輕食集、家具展間、定制咨詢服務的IKEA 全屋設計中心。陳列的只有3500個商品,有約1200件可以直接提走,可以讓消費者不必為了購買小件物品專門跑到宜家大賣場去。
宜家設立城市店的初衷在于吸引更多客群,也為了讓宜家的零售業(yè)態(tài)變得更多元,以獲得更長久穩(wěn)定的業(yè)績增長。
根據該公司財報,從2018年開始,宜家的增速開始放緩。在這一財年,宜家全球銷售額僅錄得同比5%的增長,凈利潤同比下降超過40%。宜家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9.3%——這是自2011年起同比增速首次降至個位數。
于是在2018年年底宜家提出一系列轉型計劃。
其中就包括在全球新開30家距市中心更近的小型商店,豐富宜家的零售業(yè)態(tài)由此接觸到更多客群。除了上海的靜安城市店,位于倫敦市中心的“規(guī)劃工作室”(Planning Studio)、紐約曼哈頓的“城中心門店”(city-center store concept)、以及北京五棵松的“體驗中心”都是這項計劃的成果。
但相對于宜家以往的門店類型,城市門店或許不是一個投資回報率高的模式。
宜家在城市門店提供的商品客單價并不算太高,但市中心物業(yè)租金高昂。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是,根據36氪的報道,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僅一條馬路之隔的上海1788 Square首層租金約為670元/月/㎡,這是一個很高昂的價格。
從全球范圍看來,宜家的“城市中心店”一直以來也都像是一個由于成本這一不穩(wěn)定性因素,從而帶著試驗性質的形態(tài)。根據澳洲媒體Inside Retail的報道,早在2018年,宜家挪威就關閉了位于挪威奧斯陸、特羅姆瑟、奧勒松三市的城市中心店,轉而更多關注在電子商務的部分。而當時宜家挪威也表示,希望通過此舉降低10%的成本。
不過宜家方面也表示,經過3年的運營該城市中心門店的作用也有所發(fā)揮。
“靜安城市店作為小型線下顧客觸點,也就運營層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從而為宜家中國積累相關的洞察?!币思曳矫鎸缑嫘侣劚硎?,“從該項目中獲取的經驗已經在很多宜家商場得到了推廣應用,將成為宜家迭代顧客觸點模式的重要經驗?!?/p>
除了這一實驗性的門店之外,宜家已經關停了2處線下門店。
2022年4月,宜家關閉了開業(yè)不到3年的貴陽商場——這也是進入中國24年以來首次閉店。緊接著的7月,關閉上海楊浦商場,而這家店截止關店,營業(yè)時間還不足兩年。不過這兩個門店的關閉沒有影響宜家在中國的布局計劃,宜家稱中國目前還是該公司全球實現銷售額雙位數增長的十個市場之一。
事實上,不僅是宜家,傳統(tǒng)大賣場的零售業(yè)態(tài)也逐漸式微。
根據貝恩公司與凱度消費者指數報告,2015年中國大賣場業(yè)態(tài)就已首次出現“負增長”。而在2021年前后,沃爾瑪、家樂福等傳統(tǒng)大型賣場都紛紛萎縮。宜家自1990年代進入中國內地市場,這也是家樂福和沃爾瑪等其他大賣場們入華的時間。
當時是中國零售業(yè)最黃金的時期。以宜家為例,中國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仍未成熟,電子商務還只是概念階段,人們愿意驅車數小時來為宜家豐富的SKU及場景式的購物體驗買單,而在大賣場里挑選家居用品的模式在當時也頗為新穎。
如今消費習慣發(fā)生了變化。根據宜家的財務報告,2022財年,宜家全球所有門店和線上銷售額增長了6.5%,以當地貨幣計算增長3.5%,達到446億歐元(合人民幣3127億元)。線上門店接待訪客量達43億,雖然相比2021財年的50億人次有所下降,但線上銷售額占比依舊達到22%。
宜家近些年越來越將發(fā)展重心放在數字渠道建設上面。
在宜家2023財年的啟動會上,宜家表示要繼續(xù)在中國市場投資53億。根據時任宜家中國區(qū)總裁安娜·庫麗佳的表述,這筆投資額被宜家中國主要用于三個部分:持續(xù)鞏固并拓展渠道和數字化領域、通過更具相關性的產品及解決方案、通過提升全渠道融合體驗。
宜家在過去兩年內陸續(xù)上線了微信小程序、官方APP和天貓旗艦店,而它似乎對直播這一形式相當看重。此外,宜家還在上海組建了一個共有50名左右員工的團隊專門負責直播業(yè)務,并稱直播場數會大幅度增加。
而在線下,除去上海靜安城市店外,宜家在中國內地一共擁有34家商場與2家體驗店。其中,在上海則運營著徐匯全球首家“未來家體驗空間”,以及位于寶山和北蔡的2家標準商場。
雖然關掉了上海城市中心店,但宜家中國表示,未來還將繼續(xù)在上海探索線下門店的升級計劃。例如近期宜家上海北蔡店增加了超過6700m2的全新街區(qū)式樣板展間,以及將于2024年開業(yè)的上海臨空宜家薈聚綜合體項目。
新餐語,聚焦“互聯(lián)網+餐飲”
八大餐飲店起名方法
雖然知道了不少取名需要注意的事情,但對于商戶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如何取一個又好聽又響亮的店名。這里,新餐語教你幾種常見的方法:
1.諧音取名法為餐飲公司起名
運用這種方法取名,看似偶然巧合,實屬別有用心,讓人讀來別有趣味,如一位上海老板郁屏翰取店名為“郁良心藥店”,從語音上恰好與“有良心”諧音,就讓公眾感覺老板經商不賺昧心錢的誠意。
2.標志取名法為餐飲公司起名
標志命名法主要是以實物為標志,來突出企業(yè)公司的顯著特征,現在在國際上已發(fā)展成了CIS(企業(yè)識別系統(tǒng))的一部分,著名的黑猴兒帽店就是將一只木頭黑猴做成店門,來表明其歷史傳統(tǒng)性,用以區(qū)別于別的帽店。
3.以風味起名為餐飲公司起名
有些餐館起名不但有姓氏、地區(qū),往往最主要的還是盡量突出自己的經營內容和具體的風味特色。如供應老北京面食的“老北京炸醬面大王”,供應正宗川菜的“金山城重慶火鍋城”,“功德林素菜館”等,顧客會一目了然的理解出是專供素食的餐館。以風味起名的餐館,不但能使顧客一目了然其風味特色,方便顧客對菜肴的選定,而且還可節(jié)約顧客的時間,用餐有的放矢。除以上幾種給餐館起名的方法以外,還有許多值得提的內容供參考。如以一至十從百至千的數字起名法。像 “一晶居”、“兩義軒”、“三鮮燒麥館”、“四海酒家”等以此類推。
4.雅字取名法為餐飲公司起名
運用在文章中的典故能夠妙筆生花,如果將典故和雅字引到餐飲店鋪的名稱中,更能體現出一定地區(qū)、一定民族的歷史文化,不僅使顧客滿足物質上的需求,而且也能品味到歷史沉積下的文化精品。詩詞典故和雅字因其蘊含有很高的文化和美學價值,能夠使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所以常常成為人們用來為店鋪商號取名的素材。如杭州的“天外香”酒店?!疤焱庀恪比∽蕴拼娙怂沃畣柕?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令人想到濃郁的清香彌漫在高空云間。“居易賓館”的“居易”也是出自《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意思是君子應天而安命。
5.自夸取名法為餐飲公司起名
運用自夸的方法來取名,主要是實事求是地把公司信譽、產品質量等方面的優(yōu)點體現在公司名稱上,給自己增加信心,給對手施加壓力,給公眾以信任感。
6.迎合取名法為餐飲公司起名
把公眾喜歡的吉祥用語用在公司店鋪的名稱里,來迎合顧客的求福心理,以此招攬生意。
7.以地名起名為餐飲公司起名
以一個城市的區(qū)、縣或街巷命名的餐館也不為少見。好處是突出地區(qū),了解餐館的地理位置和方位,就餐更容易找到。
8.以姓氏起名為餐飲公司起名
用姓氏為餐館起名早已有之,如譚家菜、烤肉季、羊羯子李、餡餅周等。這些店共同的特點不但店名突出自己的姓,而且從店名中能體現出其經營的具體內容。
通訊員:徐可
近日,銀泰百貨旗下買手店JIHOOD集貨簽約入駐CCPARK濟高云泉中心。JIHOOD集貨是銀泰旗下買手店品牌,2015年11月在杭州開出首家門店,以智能化門店為特色,依托銀泰SPP及RFID技術,提供魔鏡試衣、智能試衣間、魔幻收銀等科技體驗,貨品主要來源于天貓TOP品牌、線上TOP單品、線上原創(chuàng)設計師作品及生產商直采。此次旗下買手店JIHOOD集貨落地濟南高新區(qū),看中的就是CCPARK濟高云泉中心周邊強大的企業(yè)辦公集群和醇熟的高質家庭客群。
主力店進場裝修,簽約率超90%
在CCPARK濟高云泉中心,上海華聯(lián)超市、潮園乳鴿皇、新潤體育公園等主力店均已進場裝修。目前已入駐的品牌還有必勝客、KFC、奈雪的茶、名創(chuàng)優(yōu)品、華為、世紀緣、愛立頌、喜家德、過橋緣米線、小木屋拌飯、椰小廚、青的魚、頂尖潮?;疱?、湘江邊、漁作川渝冒肚、塔斯汀、料飯、尚品宅配、八馬茶業(yè)、寶明齋眼鏡、樊文花、中國體彩、宜快宜慢、本質造型、馨園瑜伽、潘多拉抓娃娃、庫迪咖啡、書亦燒仙草、古茗、紅桃三等眾多品牌,該項目預計2023年9月開業(yè)。屆時,一座集聚年輕力的商辦商業(yè),將在高新繁華的商務群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據悉,CCPARK濟高云泉中心位于經十路與鳳凰路交叉口西北側,緊鄰舜泰廣場、漢峪金谷、齊魯軟件園、CBD奧體中心區(qū),處于高新區(qū)企業(yè)總部集群核心位置,距離地鐵4號線僅300米。項目周邊逾15家世界500強、近500家企業(yè)總部、超3000家企業(yè)、152個寫字樓、132個小區(qū)、27家酒店、51個教育配套,常住人口超過30萬人,已形成強大的人口消費群。
作者|王雨佳
編輯|董潔
“智商稅”、“暴利”、“比茅臺還賺錢”……這些貼在醫(yī)美面膜巨頭敷爾佳身上的標簽,支撐它長到了百億人民幣估值,但眼下似乎難以持續(xù)了。
剛過去的618,敷爾佳排在了天貓健康行業(yè)店鋪總榜的第10名,超過可復美,保住了醫(yī)用面膜第一品牌的位置。敷爾佳是很多人“醫(yī)用面膜”的啟蒙產品,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從2020年到2021年,敷爾佳都是貼片類專業(yè)皮膚護理市場份額第一。
6月8日,闖關IPO兩年后,敷爾佳終于拿到了創(chuàng)業(yè)板上市的正式批文,即將成為“醫(yī)美面膜第一股”。
然而翻開招股書,敷爾佳真實的財務表現卻難讓人驚喜。拳頭產品——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的營收增速逐年下滑,營銷費用高企,研發(fā)費用遠落后于同行……真相大白于天下,為“暴利”產品買單的人越來越少。
靠“醫(yī)用面膜”,敷爾佳短短3年營收就破了13億,但如今它的“醫(yī)用”光環(huán)正在漸漸褪色,靠什么持續(xù)增長,是市場真正關心的問題。
在經歷了2019年263.7%的高增長之后,2022年敷爾佳的營收已經斷崖式下跌至7.2%。在國貨品牌整體向上的國內護膚品市場,敷爾佳的營收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敷爾佳營收趨勢(數據來源:敷爾佳招股書)
敷爾佳的產品主要涵蓋醫(yī)療器械類敷料(醫(yī)美面膜)和功能性護膚品,主打皮膚破損、醫(yī)美之后的創(chuàng)傷修復。其中,醫(yī)療器械類敷料主要包括白膜、黑膜和次拋,三款產品撐起了敷爾佳收入的一半。
2019年至2021年,敷爾佳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的收入分別為9.18億元、8.80億元和9.28億元,營收占比分別為68.38%、55.54%和56.25%,但毛利率卻高達84.21%。
但和醫(yī)美市場、專業(yè)皮膚護理市場的高增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至今,助力敷爾佳崛起的主力產品——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營收增速卻持續(xù)下滑,從2019年下滑4.1%到2022年下滑6.7%,一路走低。
2019~2022年間,敷爾佳主力產品白膜收入為6.43億元、5.98億元、6.52億元和6.24億元;黑膜收入為2.63億元、2.64億元、2.62億元和2.20億元。到2022年,白膜營收同比下降4.3%,黑膜營收同比下降16.03%。
2020年,公司貼片類產品銷售額在貼片類專業(yè)皮膚護理市場占比21.3%,排名第一;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占比25.9%,排名第一;化妝品類產品市場占比16.6%,排名第二。
到了2021年,上述排名沒有變化,但是敷爾佳市場份額卻發(fā)生了下滑,在貼片類專業(yè)皮膚護理市場、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化妝品類市場的市場份額分別下降至15.9%、17.5%、13.5%。其中,敷爾佳主力的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份額下滑幅度最大,份額下降了8.4%。
根據敷爾佳競爭對手可復美的母公司巨子生物招股書,2021年,在醫(yī)療器械類敷料產品市場排名第一的公司,市占率為10.1%,巨子生物以9.0%的市場份額占比居第二位。
綜合兩家公司的招股書,可以得出結論,敷爾佳醫(yī)用面膜的市場份額在不斷萎縮,消費者似乎正在遠離敷爾佳。
“一盒面膜148元,成本僅10元”、
“智商稅”
……
隨著敷爾佳招股書公開,其碾壓友商的高毛利和高營銷費率,以及遠低于友商的研發(fā)費率,讓市場上充滿了對敷爾佳醫(yī)用面膜的質疑。這和敷爾佳醫(yī)用面膜市場份額的下降,同頻共振。
公開資料顯示,敷爾佳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法定代表人為張立國,其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黑龍江省華信藥業(yè)。
2015年到2017年,中國醫(yī)美市場高速增長,華信藥業(yè)發(fā)現,醫(yī)美術后醫(yī)院都會建議患者使用修復的“醫(yī)用面膜”,但這個市場處于大片空白,遂調整了公司的業(yè)務發(fā)展方向,于2014年和生產企業(yè)研發(fā)了“醫(yī)用透明質酸鈉修復貼”。2015年,華信注冊了“敷爾佳”商標作為該“修復貼”的品牌名稱。
醫(yī)美市場的增長,帶動了醫(yī)美敷料產品銷售的增長,敷爾佳的銷售業(yè)績持續(xù)走高。2017年華信藥業(yè)成立名為敷爾佳的獨立公司,剝離藥品業(yè)務,主營敷爾佳面膜。
2018年,公司成為東北藥企哈三聯(lián)的代理商,其主營產品都來自于哈三聯(lián)子公司北星藥業(yè),北星藥業(yè)擁有二類醫(y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為敷爾佳貼牌生產,敷爾佳負責銷售。2021年2月,敷爾佳收購北星藥業(yè),擁有了自己的生產線自主生產。
從2017~2019年的3年內,敷爾佳完成營收從0到13億的“小目標”,讓護膚品行業(yè)為之側目。在后面的3年里,敷爾佳更是從一家藥品公司,到成立獨立公司找代工貼牌生產,擁有自主生產能力,一直到如今獨立上市,一飛沖天。
在短短6年里取得如此增長,敷爾佳吃到了醫(yī)美市場和專業(yè)皮膚護理市場高增長的紅利,也與其在社交媒體和醫(yī)美渠道的營銷功不可沒。白膜”能成為爆款大單品,連續(xù)3年營收占比超過35%,就是得益于此。
彼時,社交媒體關于敷爾佳的帖子都在強調,看中了其“醫(yī)用”的修復功效,畢竟做完水光針、光子嫩膚,醫(yī)生推薦“每天敷一片”。
眾多消費者認為,敷爾佳白膜的“械字號”(醫(yī)療器械備案字號,械字號產品是風險程度低,實行國家常規(guī)管理可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yī)療器械),比一般面膜的“妝字號”(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經藥品監(jiān)管部門備案后獲得的許可證標號)更安全,因此價格更貴,理所當然。
2022年,敷爾佳大幅提升了新媒體營銷費用,從2021年的1300萬元,上漲至8197萬元,其營銷廣告不僅投遍了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也密集出現在各大綜藝的贊助商名單。
然而隨著“低欲望”、“理性消費”時代到來,社交媒體上“深扒”成分、功效的內容大熱,敷爾佳的光環(huán)正在慢慢散去。
“醫(yī)用敷料的護膚效果肯定有,但很難認定,醫(yī)用敷料功效比妝字號面膜更好”,越來越多的護膚博主開始科普,實際上國家準許的“械字號”敷料使用的原料較少,目前主要為透明質酸和膠原蛋白兩大類,僅有保濕與修復的功效。
單純從這兩類原料分析,目前并沒有臨床數據表明醫(yī)用敷料的實際效果好于普通面膜。甚至從專業(yè)的皮膚屏障角度來談,大分子的醫(yī)用敷料很難通過涂抹的形式,達到消費者預期的“深入修復”的效果。
“醫(yī)用面膜”更像是敷爾佳的營銷噱頭,也被國家藥監(jiān)局側面證實:2020年,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網站發(fā)文:按照醫(yī)療器械管理的醫(yī)用敷料命名應當符合《醫(y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guī)則》要求,不得含有“美容”、“保健”等宣稱詞語,不得含有夸大適用范圍或者其他具有誤導性、欺騙性的內容。因此,不存在“械字號面膜”的概念,醫(yī)療器械產品也不能以“面膜”作為其名稱。
隨著招股書的披露,敷爾佳“醫(yī)用面膜”的低成本和高毛利也被社交網絡放大,讓更多消費者大呼“智商稅”:2022年9月,“148一盒的敷爾佳面膜成本僅10元”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對于醫(yī)療器械類產品比化妝品類產品單價高的原因,敷爾佳表示:“公司對醫(yī)療器械類產品的原材料選用標準、生產工藝和質量要求高,使產品質量較高、市場定位較高、功效較好……基于產品特性、產品使用價值和市場認可度,公司醫(yī)療器械類產品銷售單價更高。”
但敷爾佳高價產品的背后卻沒有技術含量支持。2022年,敷爾佳研發(fā)費率僅0.87%,創(chuàng)爾生物研發(fā)費用率達到7.49%,華熙生物則達到6.10%。即便是與同類型企業(yè)平均5.17%的研發(fā)費用率相比,敷爾佳的研發(fā)費率也是最低的。
對于本次發(fā)行募集的18.98億元資金,敷爾佳有關研發(fā)及質量檢測中心的項目資金投入,也僅有5691萬元。未來,敷爾佳還打算將營銷進行到底:募集的資金將有近半用于品牌營銷中,金額達8.85億元。
過去三年,敷爾佳的營銷費用率還在增長,卻并沒有換來相應的營收增長。消費者對“醫(yī)用面膜”漸漸下頭——敷爾佳爆款“白膜”,2023年收入下滑4.3%。
顏值經濟紅利之下,敷爾佳以“醫(yī)用面膜”概念崛起;“理性消費”潮流之下,敷爾佳的低成本高毛利又加速了“醫(yī)用面膜”概念的褪色,可謂“起于概念,落于概念”。
眼下,敷爾佳僅靠“醫(yī)用面膜“的高增長故事已經難以為繼了,但它的新故事又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