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12月份女寶寶名字,以及12月虎寶寶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作者:彭 林(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大學馬一浮書院兼任教授)
儒家文化為禮樂文化,禮樂相須為用,缺一不可。秦火后《樂經(jīng)》失傳,所幸《樂記》猶見存?!坝洝币越忉?、闡發(fā)經(jīng)義為宗旨,故《樂經(jīng)》之大旨、學理,可借此得其大要?!稑酚洝纷髡?,舊說為公孫尼子,然近代學界多不之信,異說紛如。今由郭店楚簡出,公孫尼子作《樂記》說再獲新證。
《樂記》作者之紛爭
《樂記》最早著錄于《漢書·藝文志》“樂類”。劉向校書中秘,得《樂記》二十三篇,孔疏:“今《樂記》所斷取十一篇,余有十二篇,其名猶在。”十一篇之名為,《樂本》《樂論》《樂施》《樂言》《樂禮》《樂情》《樂化》《樂象》《賓牟賈》《師乙》《魏文侯》。刪除之十二篇篇名,《別錄》有記載。(《禮記正義》卷四十七)唯《樂記》作者姓氏,《藝文志》闕如,劉向、鄭玄亦未之及。
最早提及《樂記》作者之名者,為《隋書·音樂志》引南梁沈約之《奏答》:
《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
《公孫尼子》一書,《漢書·藝文志》已著錄,作者為“七十子之弟子”;《隋書·經(jīng)籍志》子部有“《公孫尼子》一卷”,原注:“尼,似孔子弟子?!?《隋書》卷三十三,《經(jīng)籍三》)《舊唐書·藝文志》“儒家類”亦有《公孫尼子》一卷,列于《子思子》與《孟子》之間,原注:“公孫尼撰”(《舊唐書》卷四十七,《經(jīng)籍下》),是此書于隋唐猶見在,沈約之說,恐非空穴來風。然《子思子》《公孫尼子》久已亡逸,后人無從質證,故于沈約之說,疑者自疑,信者自信。
1943年郭沫若發(fā)表《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一文,力主公孫尼子作《樂記》說,其判據(jù)之一,是《藝文志》提及《公孫尼子》時,前后書目排列順序為:《曾子》《漆雕子》《宓子》《景子》《世子》《魏文侯》《李克》《公孔尼子》《孟子》,凡九種;其中,《曾子》《漆雕子》《宓子》三書,均明言“孔子弟子”;《景子》《世子》《李克》三書,或言“似”,或明言“七十子之弟子”;于《公孫尼子》,則明言“七十子之弟子”;最后者為《孟子》。毋庸置疑,此書單當是依作者年代先后為序,并非隨意羅列。郭沫若據(jù)此斷定,《禮記·樂記》取自《藝文志》之《公孫尼子》,并云:“由這些內(nèi)證上看來,公孫尼子可能是孔子直傳弟子,當比子思稍早。雖不必怎樣后于子貢子夏,但其先于孟子荀子,是毫無問題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音樂史界出現(xiàn)討論《樂記》作者及成書年代之熱潮,出版《〈樂記〉論辯》一書,收錄25位作者的論文30篇,本文提及各家諸說,均引自此書,讀者可自行查閱)學界多有贊同此說者,如楊蔭瀏、杜國庠、楊公驥、呂驥、李學勤等都從此說。同年,張清常發(fā)表《〈樂記〉的篇章問題及作者》一文,認為今本《樂記》乃河間獻王與毛生等所作、王禹所傳,蔡仲德、施昌東、徐復觀、敏澤等力倡張清常之說。
此外,李澤厚等認為,《樂記》屬于荀子學派。吳毓清則說《樂記》實由漢儒編撰而成。此外,丘瓊蓀說《樂記》是武帝時雜家公孫尼所作。另有學者據(jù)《藝文志》道家類有《公孫尼子》一篇,指《樂記》為道家作品者。各家聚訟如此。
郭店楚簡與《樂記》之契合處
郭店楚墓的年代為戰(zhàn)國中期偏早,所出《緇衣》《五行》《性自命出》《尊德義》《六德》《成之聞之》《語叢》等篇,多為久佚的儒家文獻,乃七十子及其弟子所作,時間與內(nèi)容與《樂記》最為接近,彌足珍貴。得此,我們終于可以跨越前賢從個別字句、段落的比對中判斷《樂記》作者的窘境,而從樂學主旨、邏輯、學理等大端入手,考定其作者。以下數(shù)端,為筆者淺見,是否有當,敬請方家指教。
1.性情二分
法家不談人之性與情。《老子》無性字,亦無情字?!肚f子》習見性與情,然與儒家所謂性情并非一事,即“情”而言,則有“天情”“道情”“物情”“仁義之情”“性命之情”等,故可按下不論。
儒家將性與情分解,用于禮樂,用于治國理民,《中庸》有未發(fā)已發(fā)之說,未發(fā)為性,已發(fā)為情。性為情之本,情為性之發(fā)。此為子思學派的重大理論創(chuàng)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云:“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贝饲椋瑢V赣杀救恢陨龅那楦?,“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禮運》)。
郭店簡多見涉性情之說,《語叢二》云“情生于性”;《性自命出》論情、性、命的生成關系:“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性與情,并非界限分明的兩個層面,而是前者涵容后者,故以金石與聲喻性與情:“金石之有聲,弗扣不鳴。人之雖有性,心弗取不出?!比珑婓w含聲,弗扣則不鳴,必須借由外物方才“出”,最為精當。
2.心感物動
《樂記》音樂理論的基點有二,一是心,二是物;前者是主體,后者是客體;前者因后者的干預而起,這在《樂記》中非常突出,如《樂本》每有所發(fā),多以音由心生起首,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類似表述,再三再四出現(xiàn),繼之,則必言及“物”: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
情感之“聲”,“非性”,非生性所有。人心本靜,心非發(fā)聲器官,唯“感于物而動”,即“情動于中”,由此產(chǎn)生人的喜怒哀樂情緒。人性有好惡的傾向,而令好惡出現(xiàn)的則是“物”,《性自命出》云:“好惡,性也。所好所惡,物也?!比诵呐c物經(jīng)過多次感與應之后,會形成各自的接受外物好惡、善不善的路數(shù),于是“心術形焉”:
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樂言》)
樂必發(fā)于聲音,形于動靜,人之道也。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于此矣。(《樂化》)
“心術”,《說文》:“術,邑中道也,從行,術聲?!别堊陬U先生說:“術的本義是道路,故亦可引申為‘道’?!?饒宗頤:《釋儒——從文字訓詁學上論儒的意義》,《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四)《樂記》的“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起物而動,然后心術形焉”,即《成之聞之》的“凡人雖有性,心無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悅而后行,待習而后定”。若無正確引導,則“心術”不能得其正,天下不能得其寧。
“物”,乃郭店楚簡與《樂記》共同關注的重要范疇,孔疏:“物,外境也。言樂初所起,在於人心之感外境也?!贝宋锇ㄒ磺型庠谟谖倚恼撸踔涟òl(fā)自他人的聲音動靜亦在其中,《樂本》云:“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孔疏:“噍,踧急也。若外境痛苦,則其心哀。哀感在心,故其聲必踧急而速殺也”?!皢?,寬也。若外境所善,心必歡樂,歡樂在心,故聲必隨而寬緩也?!蓖饩晨啵钗倚陌?,則我聲必噍以殺;外境善,則我心歡,我聲必啴以緩(其余四者類此,下不贅引)。
萬民之心的哀樂,皆有心感外境而起,而國家治亂堪稱最大的“外境”,于民心民情影響最大最切,《樂本》云:“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眻?zhí)政者應該時時傾聽民聲,體察民情,以之為鑒,反思自己為政之得失,“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政策的推出當慎之又慎,千萬不可傷及民心。儒家論樂,并不汲汲于所謂“審美”,而在大眾的心術與國運的走向,審樂而知政,這是儒家音樂思想的偉大之處。故先王治國,“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何以能治國,至此而恍然大悟。
“感”所關事大,“王政”亦屬于事,亦屬于關乎民心,《樂記》云:“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眹业闹蝸y興衰,無不直接影響到民眾的情緒,故云“聲音之道,與政通矣”。
3.品節(jié)謂禮
品節(jié),是中國禮樂文化的核心范疇之一,唯有洞明于此,方是得儒家教育思想之真諦。人所以為人,在人能以理性引導人性,使情感“發(fā)而皆中節(jié)”,即無過、無不及,《中庸》以此為“天下之達道”。然人非圣賢,不可能自發(fā)地達此化境。禮樂教化的功用,便是幫助人逼近此境,其法,首先分析人的情緒變化規(guī)律,再找出最合適的節(jié)點,引導人們準確把握?!稁熞摇氛撊讼矏倳r動作、情感的層層遞升:“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薄抖Y記·檀弓下》亦有類似的解析:“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斯慍(“舞斯慍”三字當為衍文,說詳拙作《經(jīng)田遺秉偶拾》,載《學林漫錄》第14輯),慍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矣。品節(jié)斯,斯之謂禮。”人喜,則由陶而詠、而猶、而舞,逐節(jié)遞升;人慍,則由戚而嘆、而辟、而踴,亦逐節(jié)上升?!捌饭?jié)斯,斯之謂禮”,孔疏:“品,階格也。節(jié),制斷也?!睂⑾才橐龑У胶侠淼墓?jié)點,此便是禮。三年之喪,并非成天辟(捶胸)踴(頓足),唯在特定場合方如此。如《儀禮·士喪禮》國君派人前往喪家吊唁,“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踴”,此時主人悲情達到高潮,在儀節(jié)上則要“成踴”,鄭注:“成踴,三者三”,凡九踴。乃《檀弓上》慍系列的最高端。
朱子《中庸集注》:“修,品節(jié)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jié)之,以為法于天下?!庇帧墩撜Z》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朱子《集注》:“有以識其性情之正也?!敝熳訉ⅰ爱斝兄饭?jié)”的大旨,定位于得“性情之正”,至確。
豈料,郭店簡《性自命出》發(fā)現(xiàn)有與《檀弓上》類同的文字:“喜斯陶,陶斯奮,奮斯詠,詠斯猶,猶斯舞。舞,喜之終也。慍斯憂,憂斯戚,戚斯嘆,嘆斯辟,辟斯踴。踴,慍之終也?!贝宋闹箅m無“品節(jié)斯”緊隨,但楚簡中提及“節(jié)”、“節(jié)文”處相當之多:
體其義而節(jié)文之。
致頌廟,所以文節(jié)也。
體其義而節(jié)文之,理其情而出入之,然后復以教。
君子美其情,貴其義,善其節(jié),好其容,樂其道,悅其教。(以上引自《性自命出》)
文生于禮。(《語叢二》)
文,依物以情行之者。(《語叢三》)
節(jié)文,或簡稱節(jié)、文,是禮儀的基本構成部分,是表達情感輕重、強弱的主要方式,舍此則無所謂禮,其實質是“制中”,使“過者俯而就之,不至者跂而及之”。郭店楚與《檀弓上》對情的析分以及借此表達禮的邏輯完全一致,學理上亦完全貫通。
4.樂觀其深
樂的功能,世界各民族多定位為娛神、自娛、互娛,而儒家定位為教育。樂有音調(diào)、節(jié)奏,感染力強,潤物細無聲,最易打動人心。《樂施》說,樂“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樂言》說,“夫樂聲善惡,本由民心而生。所感善事則善聲應,所感惡事則惡聲起”,“樂觀其深矣”。樂為教民最佳工具的思想也見諸《性自命出》:
樂之動心也,浚深郁陶。
目之好色,耳之樂聲,郁陶之氣也,人不難為之死。
凡學者求其心為難,從其所為近得之矣,不如樂之速也。
樂,禮之深澤也。凡聲,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撥人之心也〔厚〕。
兩者均認識到,樂撥動人心之“深”、之“速”、之“厚”,教育效果尤佳。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郭店楚簡還是《樂記》,對音樂的效用的認識無不根基于儒家的性情學說,即是將人定義為一種情感極其豐富與細膩的動物,人時時受情感的驅使,甚至“不難為之死”,為之殉情。因此,“求其心為難”,唯有在心與物的交接處,以及性與情的轉換處,即樞紐之處,以樂“浚深郁陶”的感染力,“入撥人之心”,使人自覺歸于正道。
5.由情至義
子思學派看重人心、人性,乃是西周以來,民本主義思潮崛起的重要表現(xiàn),執(zhí)政者不僅要仁愛民眾,而且要關注他們的喜怒哀樂之情。發(fā)人深思的,是通過禮樂教育,使人們學會理性地把握自己的情感。子思學派以禮樂為教,以重情為基本特色?!斗挥洝罚ǔ鲎浴蹲铀甲印罚┰疲骸岸Y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語叢一》則云:“禮因人之情而為之。”《性自命出》云:“道始于情。”均以情為立說基礎,然子思學派重情而不唯情,而是要將人情引導到更高的層面與理性的方向。其學理,《樂禮》云“仁近于樂,義近于禮”,《樂象》云“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樂言》云“本之情性,稽之度數(shù),制之禮義”;而《性自命出》則表述為“始者近情,終者近義”,兩者均從情出發(fā),而以義統(tǒng)情,從文字到思想,若合符契。而《毛詩序》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與“始者近情,終者近義”,更無二致。
限于篇幅,此不贅舉。僅此即可知,與《樂記》如此之貫通,迄無出郭店簡之右者。若上述分析不誤,則公孫尼子作《樂記》說殆不可移易。
公孫尼子作《樂記》說當不誤
郭店簡的出土,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乃是《緇衣》完帙的出土;其次是《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一語,與《中庸》“天命之謂性”之義密合;證明沈約子思作《中庸》《緇衣》之說可信。循此而論。則沈氏公孫尼子作《樂記》之說亦當不虛。當今學界主流意見認為,郭店簡中《性自命出》等儒簡,乃子思學派逸文。饒宗頤說:“郭店本之所載錄,不少應是子思的著作?!?《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四,《從郭店楚簡談古代樂教》)龐樸說,郭店簡《五行》篇,“為思孟所作”。(龐樸:《竹帛五行篇與思孟五行說》,載《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吳光說,郭店簡“可認定為子思學派之作”“應命名為《郭店楚墓竹簡——子思子》”。(吳光:《探討性與天道——郭店儒簡的作者歸屬及其思想辨析》,《湖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公孫尼子與孔子之關系,一說為孔子直傳弟子,二說為孔子再傳弟子,而以后說為優(yōu),學者之說備矣,不需枚引。公孫尼子為子思學派重要成員,乃基于禮而專精于禮的高足,行文極之相似,乃至難以區(qū)別,尚有如下兩條旁證。
其一,《經(jīng)典釋文》之《緇衣》下陸德明云:“鄭云:善其好賢者之厚,故述其所稱之詩以為其名也。《緇衣》,鄭詩,美武公也。劉云‘公孫尼子所作也’,”劉為南齊學者,有“儒學冠于當時”(《南齊書》卷三十九,《劉傳》)之名,乃是與沈約大約同時代而略早的經(jīng)學家,其說當有所本,不可輕易否定。
其二,公孫尼子文筆與子思相似。有人向朱子問及《樂記》“天高地下,萬物散殊”一段如何解讀,朱熹“因嘆此數(shù)句意思極好,非孟子以下所能作。其文如《中庸》,必子思之辭?!?《朱子語類》)是公孫尼子所作《樂記》與子思所作《中庸》思想與文筆高度相似,難以區(qū)分。今由郭店簡與《樂記》之比較,可知公孫尼子與子思均是禮樂論的倡導者,均注重外物對人心的影響,且以情為始,以義為歸,強調(diào)音樂對心術與政治的影響,理路與文風完全吻合,朱子不我欺也。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1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