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用戶,以及用英語怎么說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上周日,任鑫老師在混沌講了一講關于理解用戶的直播課。這門課講了很多干貨,我們在產品創(chuàng)新上到底做了多少無效創(chuàng)新?產品經理都應該聽一聽。
用戶任務是《創(chuàng)新者窘境》書里講述的一個找尋用戶真需求的一個方法。簡單理解就是通過轉換視角來思考,用戶雇傭我們產品到底要完成什么工作。
用戶要的不是產品,不是功能,用戶要的是他在特定情境、特定場景下,完成某種行為,達到某種目的。如果你老是盯著產品做產品,那么很容易做一些無效的功能,更不要說對產品創(chuàng)新了。
而所謂三步法就是對產品進行創(chuàng)新的三種不同視角:功能任務、情感任務和任務場景。
功能任務
功能任務最好理解,就是幫助用戶完成某種任務,達到某種目的。我們大多數(shù)產品做功能都是這么想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有時候從用戶那里獲取到的任務,并不一定是他心里想的。
舉個例子,有用戶向微信團隊提了個需求,希望在附近的人里加一個置頂?shù)墓δ?。并愿意為此付費。這是不是用戶的需求?并不是,用戶說的是置頂,但他想要的是置頂后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撩。置頂只是他想出來的解決方案,實際情況是,他頭像很丑,才導致沒人撩,他更需要一個ps、美圖秀秀這樣的產品來幫助他美化圖片達到被人撩的目的。
如果一個產品經理不能洞察到這一點,就很難對產品做出創(chuàng)新。但一旦想到這一點,你就有很多方式幫助用戶實現(xiàn)這個任務。
情感任務
情感任務就是指用戶感覺自己是哪個角色。用戶購買產品不僅僅是為了滿足某個任務,更是因為產品能夠幫助他成為想成為的那個人。
這里有兩層意思。一層是給自己看的,一層是給別人看的。
給自己看的就是,用戶要的不是產品,而是更美好的自己,用戶不是在選擇產品,而是在宣傳道具、選擇劇本、選擇角色。比如早期的iPod、iPhone在宣傳的時候就從不說自己的參數(shù),所有的廣告都是很酷炫的人或者很美的照片,它沒有說我的東西很好,表達的都是用我產品的人很好,很酷炫。你想不想成為這樣的人?
這里我想到抖音里有些人總結了一些所謂財富密碼的方法。比如愛國。只要是愛國視頻都有很多人點贊,轉發(fā)。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表達。
另一層是給別人看的。
這一層講的就是,產品在幫助用戶完成功能任務的同時,不要給他帶來一些他不想要的身份標簽。不光要自我感受,我還要感受到別人是怎么看我的。
比如,同樣的一個包包,幾百跟幾十萬的在功能上有那么大差別嗎?當然沒有,但我買個幾十萬的包,第一能證明我買得起。第二就是買的這個品牌調性或品味。這個產品幫助我完成了某個情緒上的感受。
人是社交動物,產品如何能夠讓用戶在社交表達的過程中解決什么問題?我們能否成為他的道具,解決他的問題,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很多產品都在使用利益去激勵用戶推薦,其實效果并不那么好。真正有影響力的人不會在乎這點利潤。反而所謂爆品都是靠某種自我表達在社交里瘋傳。反之,如果用戶覺得產品好,但又不想推薦,那我們就要好好思考下,是不是分享會讓其他人感受到不好的身份標簽?
任務場景
任務場景就是指用戶在怎樣的場景中雇傭我們的產品,如何幫助用戶克服障礙,用好資源。
用這個角度思考,能給我們帶來三個好處。
第一個好處,把產品放到用戶場景里能更好地洞察到創(chuàng)新的機會。比如電飯煲,這是一個很成熟的產品,你要是想做一個更好的電飯煲那很難,但如果洞察到職場上有一部分用戶每天會帶著飯盒去公司熱飯吃。在這個場景里,熱飯的口感并不好。那么我們開發(fā)一款集煮飯和熱菜為一體的電飯煲是不是會更有機會?
第二個好處,能更好地發(fā)現(xiàn)并克服具體的場景中的阻礙。幫助他完成任務,未必需要更好的產品。這是什么意思呢?QQ早期出來的時候,其實是照搬的國外的ICQC,但是跟國外不同的是,當時我國網民大多在網吧里上網。ICQC的聊天內容都是存在本地,QQ如果把聊天內容存在本地,那聊天記錄就記不住了,所以QQ做的創(chuàng)新是把聊天內容存在云端。照抄產品很容易死的地方就在于,用戶遇到的障礙不一樣,你怎能照搬別人的方法去解決呢?
第三個好處,能夠更好地發(fā)現(xiàn)并利用用戶已有的資源。比如VR剛剛出來的時候,有很多人想體驗一下,但是買一個齊全的裝備,需要很多錢。在這個場景里,用戶想體驗VR效果,但做一個設備很貴。這時候淘寶就出了一個紙盒子做的VR眼鏡,只要20元。結合用戶的手機就能體驗到VR的效果。
總結一下就是,大家在做產品創(chuàng)新的時候,別只盯著產品。多切換視角去看看用戶是誰,他究竟要干什么,他的任務是什么,他要感受一個怎樣的自己,他要一個怎樣的劇本,他是一個怎樣的角色,他要一個怎樣的道具,他在一個怎樣的環(huán)境當中。多去思考這些問題,多追問下自己,創(chuàng)新的方式會更多樣。
ps: 課程內容很多,我只是寫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去找視頻看。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很多人開始學會用產品經理的角度去審視問題。比如,人們開始會區(qū)分客戶、用戶。
客戶不等于用戶
一、客戶和用戶的區(qū)分
客戶:是指付款買東西的人。
用戶:是指真正使用產品的人。
很多時候,客戶和用戶是同一個對象。但是在一些特殊產品,如To B,To G領域的用戶,他們付款的人不一定是經常使用的人。
意識到這一點的第一人,其實不是產品經理,而是營銷人員。而這個區(qū)分,最早是在To C產品領域的玩具行業(yè)。當時某家廠商發(fā)現(xiàn),玩具生產出來,是給小孩玩的,但是購買者都是家長。如果光宣傳玩具如何好玩,只是激起兒童的興趣,但是家長關注的是玩具的安全、教育意義等。所以,后來廠商在做廣告的時候,開始注重強調玩具的安全和教育理念。
到后來,產品經理把這個概念引入產品體系的構建,強調在用戶研究的時候,應該注意區(qū)分客戶和用戶。
然而,很多人雖然注意到了,卻又掉入了另外一個誤區(qū):客戶和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他們在賣To B\To G產品的時候,一直在強調區(qū)分客戶需求和用戶需求。然而,客戶需求和用戶需求真的是不一樣的嗎?
二、客戶和用戶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還是從玩具說起,我們來思考如下問題:
1、安全和教育意義是不是兒童玩具的需求?
2、兒童對玩具沒有安全和教育意義這兩張需求嗎?
3、兒童可能沒辦法意識到這兩種需求,但是就代表他們不需要嗎?就好比,鳥可能意識不到飛翔對他們很重要,但是他們不需要翅膀嗎?
事實是,家長和兒童的需求是一致的,只是優(yōu)先級不一樣。
需求一樣,優(yōu)先級不一樣
再來看To B產品,購買ERP軟件的用戶,也許是公司的老板,具體在使用的是員工。老板購買軟件,主要為了降本提效,那么員工作為使用者,降本提效是否也是其用戶體驗之一?肯定是。還有沒有老板對購買給員工使用產品的需求,員工沒有的?我認為沒有。
再看To B產品中的特殊產品,To G產品。其購買者通常是政府客戶,而用戶可能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也可能有過來政府部門辦理業(yè)務的企業(yè)或者個人。政府客戶購買這些軟件產品,其需求也有3類:服務人民和企業(yè)、提高內部辦公效率、做出政績。前兩類即是客戶需求,又是用戶需求,而政績,其實也是依靠于前兩類。所以你根本無法找到用戶不需要的需求。
一句話:客戶就不可能購買用戶不需要的需求。
三、為什么要區(qū)分客戶和用戶呢?
那我們的問題來了,既然客戶購買的需求和用戶的需求一樣,為什么還需要做區(qū)分呢?
我們回到玩具的例子就很明白了。想要東西賣出去,就要做區(qū)分。玩具的基本屬性,兒童娛樂產品,是其基本屬性,不可或缺。但是要打動家長的心,讓其為孩子購買玩具,則需要明白,家長對玩具的不同功能的心理賬戶比例。
顯然,家長對于玩具的安全性和教育意義關注度高過娛樂性。那么我們在做各種對外包裝、推廣的時候,就應該將這兩方面放在更顯眼的地方。比如包裝袋,可能要有30%-40%的比例強調益智,比如廣告,要強調“安全玩耍,益智成長”之類的。
營銷或者品牌經理需要對客戶心理賬戶的優(yōu)先級了如指掌,將這些推廣重點與產品經理、廣告代理、商務經理等達成共識。
當然,有些公司,產品經理擔當?shù)氖瞧放平浝淼慕巧ū热鐚殱崳瑒t這個時候需要由產品經理來做營銷規(guī)劃。而產品經理不能落下任何一個用戶需求,只是需要根據(jù)公司整體營銷計劃,在產品規(guī)劃的優(yōu)先級上有所調整。也就是說,產品經理在做設計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客戶和用戶之分,只有在考慮優(yōu)先級的時候,才需要做這種區(qū)分。
四、客戶需要而用戶不需要的需求怎么辦?
這個時候,我們又要問另外一個問題了,難道就沒有客戶想要,但是用戶不需要的需求嗎?當然有了。
但是這樣的需求,我們還需要區(qū)分什么用戶、客戶嗎?不用吧!
如果有一個需求是客戶想要,用戶不需要的需求,它就直接應該成為一個單獨的產品需求了,不應該將它揉進用戶使用的產品中了。就像你不給一個兒童玩具車裝3.0T的引擎一樣,你要真裝了,怕是家長都不敢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