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藩
碧玉歷代人口遷徙頻繁,姓氏大都失考。出自漢天水的姓氏,主要有李、趙、柴、姚、行、伏、茍等姓。明、清以后,居民穩(wěn)定,主要姓氏有郭、陳、張、楊、王、姜、周、田、邵、辛、馮、康等十?dāng)?shù)姓,而以郭、陳最繁。由于行氏出漢平襄,故作特別介紹?,F(xiàn)將主要姓氏源流考證如下。
370.逢氏:譙國堂,北海堂(郡號),計復(fù)堂。
現(xiàn)代人有衛(wèi)疏朗——形貌瑰奇,風(fēng)神疏朗,好個美男子的名字,你要姓黃就疑似一種偷雞的夜行動物了。
三是北魏時由姒先氏改為姒氏。又有說法是北魏時的渴候氏后來改成了姒氏。但《魏書·官氏志》卻提到,渴候氏改成的是緱氏,并非姒氏。
在門下省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漢化稱門氏,世代相傳至今。
此外,姞姓燕國還跟衛(wèi)國狼狽為奸,對本就式微的周王室進行了沉重的打擊。
1、 青島康有為故居
2、西安巿臨漁區(qū)康家遺址
康家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巿臨漁區(qū)相橋鎮(zhèn)康家村北,為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至前2000年)遺址。1973年發(fā)現(xiàn),1981至1984年西安半坡博物館和臨潼縣文化館試掘,1985年起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正式發(fā)掘。遺存有房址多座及灰窖、陶窯、石抹子、陶器等。康家遺址是當(dāng)前陜西境內(nèi)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好的龍山文化聚落遺址,是剖析中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的典型遺址。1992年由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wù)院核定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康百萬莊園
4、滎陽康氏古宅
5、 丹灶鎮(zhèn)銀河村康有為故居
6、陜西省康海墓
7、 明代開國功臣康茂才墓
1956年10月18日,“康茂才墓”被江蘇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1967年8月,南京市中央門外小市鎮(zhèn)安懷村第一生產(chǎn)隊的村民在平整耕地時發(fā)現(xiàn)康茂才墓的墓室。
1982年,“康茂才墓”被撤銷省保;8月13日,“康茂才墓石刻”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8、 衛(wèi)國故城垣
衛(wèi)國故城,俗稱朝歌二道城。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縣縣城四周,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是當(dāng)時中國最大的一個諸侯國。在淇縣城關(guān)鎮(zhèn),是一座屹立于淇水之濱、在殷都朝歌的廢墟上興建的城市。
2006年5月25日,衛(wèi)國故城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 栗 練 樓 鹿 麥 牟 門
姚姓:
蔣氏于民國甲戌(1934年)沉身石門潭,年五十有三。誄挽甚夥,乃未結(jié)集。
春秋時期,南燕國的國君便為姞姓,故歷史上也稱當(dāng)時的燕國為姞姓燕國。
有的姓氏比較好取名字,而有的姓氏就很難,比方說吳姓、梅姓,人家叫李有才、王富貴,吳姓、也梅姓叫有才、富貴就不好聽了。
自兩漢以后,內(nèi)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xù)遷入云南,部分輾轉(zhuǎn)至易門,與當(dāng)?shù)氐耐林妥逑让駚硗芮校ハ嗳诤?,世代繁衍,形成了現(xiàn)在的彝族同胞。
1、源于虞姓,出自古代舜帝的后代遏父,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舜帝本名虞重華,其子商均在舜去世以后,認為自己沒有治國之才,就傳帝位于大禹。大禹即位,封商均于虞城,不久又移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商均雖然西遷,但他的后人虞思公卻滯留在虞邑(今河南虞城),未再遷徙。舜當(dāng)天子時,曾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濟),他的另一支后裔虞遂便定居在蒲坂附近的虞鄉(xiāng)。虞遂的一支后裔被封于遂國,春秋時期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封虞遂的另一支后裔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商王朝統(tǒng)治了大約五個世紀(jì),被周武王姬發(fā)所滅。西周初年,商均的后裔遏父投奔周武王,擔(dān)任陶正之官。周武王在滅殷商后,正想尋找舜的后裔,得知遏父正是舜的后裔,大出喜望,便將長女太姬嫁與遏父之子胡公滿為妻,并封地于陳邑(今河南淮陽),取代虞遂之后的陳國,以接續(xù)舜的香火。胡公滿的子孫后來就以國為姓,稱陳氏,流傳至今。陳氏的諸多分支,其中有子孫分封在徠邑。徠邑,即今河南省滎陽市,其后裔子孫遂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徠氏,后簡化為來氏,再簡化為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2、源于姒姓,出自古代夏王朝締造者大禹之裔孫伎來,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jù)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黃帝第五代駱明生伯鯀,伯鯀生禹;禹建夏王朝,娶涂山氏,生子二人:長子啟,次子均。啟為繼夏帝世系者。次子均生固,固生伎來,伎來生循鞈。在伎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3、子姓,出自商朝萊侯(杜預(yù)注曰:郲,齊所滅郲國)之后裔,屬于以國名因故改姓為氏。萊侯為商朝末期諸侯,有萊國,營丘(今山東臨淄)曾為萊國國都,西周初期姜太公時所爭之營丘即此。在西周初期,原商萊國國都及大片國土被姜太公占領(lǐng),居萊都為齊國之都,萊夷人不服且爭。故《史記》齊世家載:“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萊人夷也。會討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逼浣Y(jié)果,當(dāng)然爭不過有強大西周王朝做后盾的姜太公。到了周靈王姬泄心六年(齊靈公姜環(huán)十七年,公元前566年),偏安于今山東黃縣的萊國被齊靈公所徹滅,萊侯之子萊浮柔逃奔至棠邑(一作唐邑,今山東魚臺),因失國而去“草”部首,作來氏,簡化字稱來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回族,出自蒙古族札賚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在和卓·和札賚的族人以及后裔子孫中,有取原部族漢語稱謂“札賚特”之“賚”為漢化姓氏者,簡筆為“來”,成為回族來氏的主源。
5、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來默氏、毛忽來氏部落,屬于以部族稱謂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①蒙古族來默氏,又稱林明克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地區(qū))。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滿語稱LaimoHala,清末民初改漢姓來氏,亦有改漢姓趙氏者。②蒙古族毛忽來氏部族,世居鄂爾多斯(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后多冠以漢姓牟氏、來氏、何氏、李氏等。
1、《風(fēng)俗通義》記載:栗姓源于風(fēng)姓,是古栗陸氏之后。古代傳說中,伏羲氏之后女媧氏即位,共封十二氏為諸侯,均為風(fēng)姓。栗陸氏居北。栗陸氏之后有栗氏。
2、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國(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關(guān)鎮(zhèn)),后被周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子姓栗氏的歷史約有3100年。
3、源于李姓,考證栗姓原姓為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長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時有一個李姓王孫與皇族走散,隱與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為敝人耳目,把李通為栗姓。
4、源于宋姓,古時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殺改為栗姓。
5、源于滿族,滿族中也有栗姓。
1、源于姒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禹之后婁衢,屬于帝王賜改姓為氏。傳說,黃帝歷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號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夢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賜予禹姒姓。后來禹因治水有功,后受舜禪讓而稱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終年六十四歲。大禹之子姒啟打破了傳統(tǒng)的禪讓制度,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體系夏王朝。傳至大禹第十四世孫姒癸(姒履癸),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因此成湯起而反之,率領(lǐng)其他諸侯國滅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湯賜姒癸為“桀”,關(guān)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稱其為“夏桀”。在夏王朝覆滅時,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禮兄弟倆避禍于會稽(今浙江紹興),以牧牛為生,因此改姓為婁氏?!皧洹弊止帕x為“系?!?,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發(fā)滅商紂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歷代先帝后裔,因此尋訪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孫婁衢。據(jù)傳,當(dāng)時周武王對婁衢說:“無木不成樓,猶無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為“樓”,并舉婁衢為諫議齊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縣),以主夏祀,號稱“東樓公”。自此,大禹后裔中的婁氏子孫一脈遂以“樓”為姓氏,稱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2、源于趙姓,晉文公之大夫趙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兒子趙嬰被封在樓(今山西省臨汾市永和縣)。此后趙嬰又稱樓嬰,而后人取樓為姓。由于趙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這個起源是嬴姓的子譜系。它在2600年前從趙姓分支出來。
3、源于官位,出自古代譙樓守,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譙樓,就是城樓,亦稱戍樓,負責(zé)職守城池、了望敵情、防御攻擊之?dāng)车闹匾浅貥?gòu)筑體。一般地,在矩形建筑結(jié)構(gòu)的城池中,譙樓建筑在各個城門正上方以及城墻四角;而在圓形建筑結(jié)構(gòu)的城池中,譙樓則按八向分建,即東、東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東,各方位均建有譙樓,派重兵把守值崗。譙樓在一座城池中是極其重要的,負責(zé)職守譙樓的將領(lǐng)在防御軍隊中都是該城軍政長官的心腹親信,官職稱謂就是“譙樓守”,在漢朝時期,譙樓守的兵餉比同級別的其他軍官要高四成。
4、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煩將,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煩將,西漢初期由漢高祖劉邦設(shè)置的官位,是為軍隊中專門以弓箭射擊進行遠距離攻擊、防御的部隊之指揮軍官,在作戰(zhàn)中,指揮官在戰(zhàn)車小樓上觀察敵情,發(fā)令射擊,因此稱“樓煩”。
5、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下都尉,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下都尉,是三國時期孫吳國模仿漢朝時期的“榷酤”所設(shè)置的一種官位,屬于文職官吏,專職負責(zé)掌管典氽酤事,就是管理釀酒業(yè),負責(zé)酒業(yè)銷售與稅收,并選取精釀保障王室貢與。
6、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軍制官吏樓船將軍,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樓船將軍,是秦朝時期即有的官職,時稱“樓船令”;到了西漢武帝劉徹設(shè)置為“樓船將軍”,為列將軍之一,負責(zé)掌管、訓(xùn)練水軍。著名的西漢主爵都尉楊仆就曾擔(dān)任樓船將軍,他曾于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奉命整理歷史上的軍事類圖書,根據(jù)當(dāng)時掌握的圖書文獻將兵部圖書編輯為著名的《兵錄》,為我國最早的一部??颇夸?,也是我國目錄學(xué)史上最早的一部目錄書,可惜早佚。后來,樓船將軍楊仆率軍在(公元前111年)擊滅南越國,接著又與中尉王溫舒合兵攻滅東越國,后與漢廷左將軍荀彘一起遠征朝鮮,因意見不和,為荀彘所縛。回來后,漢武帝討厭他倆臨敵互爭,殺荀彘,免楊仆為庶人。楊仆后在郁郁中病逝。到了三國時期,樓船將軍也稱水軍都督,在曹魏政權(quán)中樓船將軍的官秩為第五品。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南梁、南陳、北齊,直至兩宋、元、明等朝代,皆保有此官職,元末明初時稱樓船指揮使,清朝時稱水師總督,今稱海軍司令。
7、源于地名,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屬于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世居于今遼寧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縣的蒙古族,源出蒙古族蒙郭勒津部,俗稱“蒙古貞”、“蒙古貞部落”,其地理位置位于遼寧省西北部,東與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與北票毗鄰;南與北寧、義縣相連;北靠內(nèi)蒙古庫倫旗、奈曼旗?!懊晒战颉?,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蒙古族部落,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就有關(guān)于“孛兒只吉歹蔑兒干娶忙豁勒真豁阿為妻”的記載,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三代遠祖,早于成吉思汗三百九十年,忙豁勒真部落的美麗女子與孛兒只吉歹蔑兒結(jié)發(fā),距今大約一千二百多年了。據(jù)史籍《蒙兀兒史記》的記載: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夫婦二人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家族的“黃金氏族”,以“孛兒只斤”、“博爾濟吉特”為姓,就是從孛兒只吉歹蔑兒干與忙豁勒真豁阿是得姓受氏開始的,其分支“蒙郭勒津”立于“黃金氏族”之林,被記載于《蒙古秘史》,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其名稱延續(xù)至今,可見其確實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古老部落?!懊晒咆憽币辉~,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和廣義上是漢義“蒙古的”、“蒙古們”。在蒙古語中,人們將用于炒米的農(nóng)作物糜子稱作“蒙古”,這說明蒙古貞部是最早從事農(nóng)耕的一個蒙古族部落。在史籍《遼史》中稱篾兒乞有田禾記載:客里亦惕部首領(lǐng)脫里(即王汗)在年輕里曾在篾兒乞部做人質(zhì),被迫做搗米的苦役,從而要以知悉“蒙古貞”中的“蒙古”一詞來源于“糜子”,因此,可以認定“蒙古貞”即指“種糜子的人”。
8、源于國名,出自兩漢時期西域古國樓蘭,屬于以國名為氏。樓蘭,著名的兩漢時期西域國名。樓蘭國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樓蘭城,故址在羅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于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當(dāng)白龍堆,通敦煌,扼絲綢之路的要沖。如今,一千六百余年前樓蘭國早已消失,只留下幾處古城遺跡,位置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處。
9、源于羌族,出自古代東漢時期白馬羌豪族大家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居于廣漢塞外(今四川綿陽北部與甘肅南部武都之間)的白馬羌首領(lǐng)樓登,率族人五千余戶內(nèi)屬,漢光武帝劉秀非常高興,當(dāng)即敕封樓登為歸義君長。
10、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貴族蓋樓氏、賀樓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蓋樓氏、賀樓氏部落,為后來北魏王朝的中堅力量。
1、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康叔后裔,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jù)史籍《風(fēng)俗通》記載:西周初期,周文王之子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在周公旦平定了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聯(lián)合管叔、蔡叔等人發(fā)動的殷商遺民叛亂之后,封其同母少弟姬封于“衛(wèi)”。實際上,康叔最初的封地在康邑(今河南禹縣),金文中常見的康侯、衛(wèi)康叔、康公,都是指叔封及其子嗣。衛(wèi)國封地在殷墟及其周圍數(shù)百里的地方,大體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區(qū)。這一帶曾是夏朝與國韋之所在地,也是商王朝末期“大邑商”中心區(qū),所以,周族人仍習(xí)慣稱商地為“衣”、“殷”?!耙蟆?、“韋”二字古代同音相通,康叔封此國號曰衛(wèi),即取舊地為名。衛(wèi)國建立之后,衛(wèi)康叔遵守周公教誨,“啟以商政,疆以周索”,充分利用商人政治來貫徹周法,治理的很成功。衛(wèi)國成為屏蕃周朝的重要支柱,衛(wèi)康叔也被提拔到宗周王室擔(dān)任上卿即大司寇。這樣,衛(wèi)國實際上就交由其子姬庸伯(大庸)統(tǒng)治。
2、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阿鹿桓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魏政權(quán)的鮮卑族中有代北鮮卑族三字姓阿鹿桓氏,后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改為漢姓鹿氏,后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犬鹿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蒙古族歷來有“犬鹿成族”的歷史傳說,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其為姓氏者,漢化單姓為鹿氏。
4、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5、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1、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給火神祝融之后的封地,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風(fēng)俗通》記載:“牟子國,祝融之后,后因氏焉。”祝融為上古時期掌管火的官職,起初為顓頊曾孫重黎所擔(dān)任。祝融又稱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績,能光融天下,被帝嚳命名為祝融。重黎誅伐共工氏時,因沒有將共工家族斬盡殺絕而被帝嚳誅殺。后帝嚳命其弟吳回繼任,復(fù)居火正,為祝融。吳回生子陸終,承襲火正之職,亦稱祝融。在西周初期,周武王將祝融之后封在牟(今山東萊蕪辛莊鎮(zhèn)趙家泉村),為那時期的小諸侯國,子爵,因稱牟子國。
2、出自以封地名為氏。據(jù)《后漢書·儒林傳》所載,牟長其先封牟,牟長以地為氏。
3、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彝族、土家族、朝鮮族、哈尼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牟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牟氏,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岑牟,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岑牟,就是岑鍪,原指是儀仗隊中鼓角士身著的甲胄。鼓角士,就如同今日的軍樂隊,身著岑牟后,甲胄鮮明,威風(fēng)凜凜,好不神氣,因此也就俗稱其為“岑牟”。這在史籍《通史志》中有記載:“岑牟,鼓角士胄也。鍪,通作牟?!?/p>
5、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晚期賓牟賈,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賓牟氏,是上古時期一個氏族的復(fù)姓。在典籍《廣韻》中記載:“賓牟,復(fù)姓,三氏,<禮記>有賓牟賈。”賓牟賈,春秋晚期人物,是周王室的大夫,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人。由于賓牟賈精通樂禮,因此孔子曾稱呼賓牟賈為“吾子”?!拔嶙印保皇恰拔业膬鹤印?、“我的晚輩”的意思,而是春秋時期士大夫們對對方十分尊敬的一種尊稱,也是學(xué)生對老師的一種敬稱。在賓牟賈之前,史籍中未見有此復(fù)姓的記載。
6、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根牟國,屬于以國名家氏合姓為氏。在史籍《東萊先賢傳》中,記載有曹牟氏,其代表人物即南北朝時期的平昌人、兗州刺史曹牟君卿。春秋時期,魯國的鄰邊有一根牟國,傳說為顓頊的后裔,是姬姓曹氏小國,子爵,境不過五十里方圓,國都在根牟(今山東沂南東南部)。周定王姬瑜七年(魯宣公姬餒九年,公元前600年),根牟國被魯宣公發(fā)兵吞滅。
7、源于東夷族,出自商賈時期鮮牟國,屬于以國名為氏。鮮牟,是上古東夷民族中的一個古國,傳說為祝融的后裔。在西周初期,有東夷民族建立的鮮牟國,當(dāng)時的鮮牟國在山東半島之南,其國東面臨海,莒國在北,魯國在西,三個諸侯國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三足猗立之勢。
8、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杞國牟婁、根牟之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牟婁、根牟,是春秋時期杞國的兩個邑地,先后被莒國奪占。在史籍《春秋·隱公四年》中記載:“莒人伐杞,取牟婁?!庇衷凇蹲髠鳌ば拍辍分杏涊d:“莒取根牟?!蹦矈洌诮裆綎|濰水上游,而根牟在今山東沭河上游,殷商時期屬于古牟國,西周時期則為杞國之地。周桓王姬林元年(杞武公三十二年,公元前719年),莒敖穆公執(zhí)政的莒國出兵占據(jù)了牟婁之地,之后的周定王姬瑜七年(莒渠丘公己朱九年,杞桓公姒姑容三十七年,公元前600年)又吞并了根牟。
9、源于羋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楚國彌牟氏家族,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彌牟氏,是從楚國貴族羋氏族群中分衍出來的復(fù)姓,與若敖氏同時誕生,因封居于彌牟(今四川成都),其后代中皆沿稱彌牟氏,后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牟氏者。但其詳實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10、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司馬彌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晉國有個地方叫鄔(今山西介休),在周敬王姬丐六年(晉頃公姬棄疾十二年,公元前514年)秋季,晉頃公派大夫司馬彌牟去治理鄔邑。
11、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wèi)靈公之孫子南彌牟,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子南彌牟,字子之,又名木,是衛(wèi)靈公姬元(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的幼子公子郢的兒子。公子郢,字子南,他在周敬王姬丐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擁立侄子姬輒(太子蒯聵之子)為國君,是為衛(wèi)出公。公子郢的兒子彌牟后來以父親之字為姓氏,稱子南氏,因稱子南彌牟。子南彌牟作為公孫,一直擔(dān)任衛(wèi)國的將軍,在衛(wèi)悼公姬黔執(zhí)政時期(公元前455~前450年)還擔(dān)任了國相。子南彌牟逝世后,得謚號為“文”,在史籍《大戴禮記》中記錄了他和孔子的賢弟子子貢的一段著名對話,被后世稱之為“衛(wèi)將軍文子”。他的孫子,就是衛(wèi)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稱“候”的衛(wèi)平侯姬郢(子南勁,公元前332~前283年在位),其后任君主自降為“君”,即衛(wèi)懷君。
12、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毛忽來氏,亦稱牟乎來氏,源出蒙古扎剌亦爾部首領(lǐng)木華黎的后裔子孫,即木華黎的蒙語讀音。
13、該支牟氏,是在明朝初期從湖北麻城的李氏家族一支所改,傳說該氏族祖先是李世民的第十九世嫡孫。元朝末期湖北江陵元帥李黼的后人李原誠,因組織反元之事敗露,被元朝廷抄家。當(dāng)時逃出的五兄弟被元兵追殺,臨到一條大河過不去,幸好神佛派一黑虎將兄弟五人背過大河。之后,五人有感佛德,遂取釋迦牟尼佛之牟字為姓氏,改稱牟氏,世代相傳。今主要分布在重慶市萬州區(qū)一帶,以及四川部分地區(qū)。注意:只有該支牟氏讀音作móu(ㄇㄡˊ)。
1、源于姬姓,出自周王朝公卿貴族之家,屬于以爵位稱號為氏。門氏最早為帝堯農(nóng)官后代,以門第為氏,后成為官吏身份的表征。據(jù)典籍《周禮》記載:凡是公卿、大夫之子,都須學(xué)習(xí)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以便入仕為宦。能為宦者,即時出入王公府第時可從正門行走,故稱門子。
2、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宋國門官之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宋國有專司門衛(wèi)的官員,即近衛(wèi)官,其后代子孫中有以祖上官職為榮者,遂以其門官之職為姓氏,稱為門氏。另,各諸侯國均有司職守衛(wèi)城門者,被稱為門人,亦稱門子。
3、源于復(fù)姓,屬于復(fù)姓省文簡化為氏。歷史上,有諸多復(fù)姓如南門氏、東門氏、西門氏、北門氏,原為春秋時期城郭守將或居于其地附近的住民以地為氏形成的姓氏,后多有省文簡改為單姓門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侍中,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南朝齊國稱侍中寺的長官“侍中”為“門下”。稱給事黃門侍郎為“小門下”。
5、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門尹,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春秋時期,楚國置有“大閽”之官職,官稱“門斗”,負責(zé)掌衛(wèi)城門。
6、源于官位,出自秦朝時期門者,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朝時期,稱守衛(wèi)城門的小吏為“門者”,又稱“門子”、“門徒”。
7、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天子近衛(wèi)虎賁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周時期,王者的近衛(wèi)官稱虎賁氏,亦稱門官,平時守護君主宮廷之門,均楚出行時則護衛(wèi)在君主兩側(cè)。
8、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門侯,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朝廷專設(shè)置有門侯,專取“射策甲科為郎”,即比武考試成就最佳者擔(dān)任,專司宮廷門戶的守衛(wèi)。
9、源于官位,出自唐朝時期的門下省,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秦漢時期,即設(shè)有門下侍中之官職,亦稱門下侍郎,到晉朝時期改為門下省。門下省隸屬于少府,秩比兩千石,職掌侍從皇帝左右。到隋朝時期,門下省負責(zé)“獻納諫正”和“及司進御”之職。唐朝時期,門下省負責(zé)“出納帝命,總典吏職,凡軍國之務(wù),與中書令參而總焉”,已成為當(dāng)時的宰相之一。宋朝時期亦設(shè)有門下省,職掌“受天下之成事,審命令,駁正違失,受發(fā)通進奏狀,進請寶印?!痹院螅T下省這一機構(gòu)被廢黜。
10、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下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郡守之下設(shè)有門下督,負責(zé)地方軍事之事。在三國時期,門下督為負責(zé)郡守帳下直屬部隊的軍事指揮官,因此又稱“帳下督”,當(dāng)時對軍隊的統(tǒng)兵多被簡稱為“督”,如前督、左督、右督等。
11、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的門令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設(shè)有門令史一官職,負責(zé)掌管報表文書等的處理事宜。
12、源于官位,出自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國門生主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五胡十六國時期,后趙國君主石勒設(shè)置了門生主書一職,專門負責(zé)國境、各城池的胡人出入,重其禁法,阻止胡人侮辱中原人等工作。另外,石勒還設(shè)置了門臣祭酒一職,與門生主書配合,負責(zé)受理胡人詞訟,即負責(zé)胡人打官司的事宜。
13、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國門大夫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齊國設(shè)置有門下坊,亦稱門大夫坊,隸屬于太子府。門下坊有左右“庶子”各兩人,“內(nèi)舍人”四人,負責(zé)統(tǒng)管司經(jīng)、藥藏、齋師、內(nèi)直、典膳、宮門等六局。隋朝時期亦設(shè)有此官,后在唐朝時期改為左右“春坊”。
14、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國門正上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南北朝時期,北周國設(shè)置有門正上士,掌管宮廷門戶關(guān)啟閉之節(jié),以及出入門者,正三命(品)。
15、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魏少數(shù)民族復(fù)姓,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門氏、吐門氏、庫門氏等諸部落。
16、源于官位,出自金國時期太后兩宮門衛(wèi),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金國時期,設(shè)有隸屬于太后兩宮的門衛(wèi),置有二員,秩正六品,掌守王朝宮門,后延展至拱衛(wèi)城門。
18、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圖們氏,亦稱圖莫圖氏、圖門氏,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陀幔氏,在金國時期為女真族駝滿氏部落,滿語為Tumen Hala,漢義為“萬”,屬于以部為氏,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一帶,包括烏拉城、宜罕和林、金州、孫扎泰、俄漠、優(yōu)哈爾、斐優(yōu)等地),是滿族古老的姓氏之一。
19、源于風(fēng)姓,出自兩周王朝掌管蒙山之官東蒙主,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周王朝的時期,王室在蒙山(今山東蒙山)設(shè)了祭壇,祭祀蒙山之神,并設(shè)古顓臾國君主為專門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員,史稱“東蒙主”。關(guān)于“顓臾”,在史籍《左傳·僖公二十一年》中記載:“任、宿、須句、顓臾,風(fēng)姓也,實司太皥與有濟之祀,以服事諸夏。杜預(yù)注:顓臾在泰山南武陽縣東北。”后來,顓臾國成為魯國的附庸國,因此后來在《論語》中才有孔子與冉求師生間關(guān)于“季氏將伐顓臾”之對話的記載。清朝的曹寅在《過沂水有懷芷園弟》一詩中記述:“寒事顓臾早,征軺沂水初?!闭卤朐谄鋵V斗饨肌分杏涊d:“于周亦有任、宿、須句、顓臾,實祀有濟,蓋佌諸侯?!睎|蒙主的后裔子孫世代居于蒙山,承襲東蒙主之職,遂又以山名為姓氏者,稱蒙山氏、東蒙氏等,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蒙氏、東氏、山氏等,世代相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