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名字忌諱的50個字,以及起名字忌諱的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很多家長反映給寶寶取名越來越難,一個好的名字真的是千金難求啊,畢竟名字是要陪孩子一輩子,名字沒有取好孩子將來可能會埋怨你……如何取名簡單又科學呢?
跳過下面這4個取名誤區(qū),你會發(fā)現(xiàn)取名如此簡單——
1.不能取太大氣的名字和偉人的名字,怕孩子鎮(zhèn)不住。比如震天,振宇、凱撒之類的名字。名賤好養(yǎng)活,所以好多都有乳名,比如二狗子,孬蛋兒,啥啥娃之類的。也不宜用偉人的名字,例如,關羽,劉備,等怕罩不住,可能被同學嘲笑。
2.重名太多的,叫爛滿大街的名字就不要起了。像慢媽我名字里有一個“娜”字,和我年齡相仿的人群中跟我重名的人簡直是比比皆是!尷尬的是,每每聽到有人喊這名字,我都會“哎”的一聲答應著轉頭過去,結果時常是陌生人在叫的別人,只是和我重名而已。唉,擁有一個爛大街的名字的感受,真的是不太好啊!
而現(xiàn)在孩子名字中“軒”、“涵”、“梓”、“浩”、“宇”等使用率太過頻繁,就拿我所教的二年級學生來說吧,班里二十幾個學生,名字里有"涵"字的就有8個:女生“子涵”“紫涵”“梓涵”“夢涵”“鈺涵”;男生"軒"和"博"的也是重名太多。在講究品味又不失個性的年代,起名字就不要“人云亦云”了吧!
3.名字的諧音也要注意。我們班有個女生叫"唐靜",很容易叫人聯(lián)想到"糖精",而有次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一名女記者叫"朱晶"這個諧音就更不堪了。
前幾天,兒子在廣場里和一個小哥哥玩,我問這個小哥哥:"你叫什么名字呀?"他說:"我叫劉贏武"。于是,我邪惡地問:"有沒有人給你起外號呀?"小哥哥不好意思的同時,跳出來個小姐姐說:"別人都叫他‘鸚鵡’,就是一種鳥。"這個回答和我腦子里出現(xiàn)的名稱不謀而合呀!
4.忌生僻字或字母符號。大多人看到都讀不出來或讀錯的名字,會不會很尷尬呢?會引起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我以前有個同學叫趙彧(yù),大家常常把他叫成“趙或”,因為名字太生僻,報戶口、報名、填志愿等等,處處遇麻煩,后來在讀中學時把名字改掉了。
有次在網(wǎng)上看到很有意思的一條消息:有一位父親竟然想給孩子取名叫“@”,因為“@”的諧音是“愛他”,又是這幾年網(wǎng)絡流行,“@”是新生事物,又非常有個性,估計不會有人用,不用擔心重名。但是這個名字在上戶口的時候遇到了問題,因為太有“個性”了,按照戶籍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無法登記。
所以,避開這些注意的地方,給寶寶起名,才不會讓寶寶的名字爛大街,也不會讓別人輕易聯(lián)想出諧音起外號了!
那么,怎么起名又好聽有不失個性呢?
輕松掌握這5種給寶寶起名字方法,拿走不謝:
1.生日取名法:孩子的屬相,出生時的天氣、季節(jié)、時辰、地點都可以成為名字的元素。既有紀念意義又容易尋找。大姐家的孩子出生那天本來是下雨的,孩子生出來后又天晴出了太陽,于是給孩子取名為“雨陽”。
2.美好祝愿取名法:你最希望孩子擁有的,你最期待孩子成為的,都可以成為名字。有位老同事給孫女取名叫“書墨” ,希望孫女是個喜歡舞文弄墨的女孩;朋友家女兒叫悅燃,希望女兒永遠快樂。
3.家族字輩取名法:很多大的家族在平輩人中,名字中會用一個相同的字。如果你要給孩子取兩個字的名字就節(jié)省了一半的時間和精力。同事的兒子取名“宇晨”,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兒子是家里“宇”字輩的長子,而“晨”則是一天的開始,預示著下一代的開始?!?/p>4.夫妻各起一個字取名法:爸爸媽媽各想一個自己喜歡的字,拼在一起試試看,可以多拼幾種方案,直到滿意為止。
我家兩個孩子都是這種方法起的名字。大寶時,我說我喜歡藍色,我取“藍”字,老公出了個““羽”字,于是女兒就叫“藍羽”;給兒子取名,我希望兒子是個暖男,于是取暖色調的“橙”字,還寓意“心想事成”,并且與姐姐的“藍”字是互補色,希望他們相親相愛!兒子是夜里出生的,老公給兒子取了“汐”字,于是兒子就叫“橙汐”。
5.因姓取名法:利用你的姓氏,取一個意義或字形上能夠搭配的名字,會很有趣,也非常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現(xiàn)在很流行的一種起名法。比如老公妹妹家的孩子,姓胡,取名“胡蝶”;同事家的孩子姓高,就給兒子取名叫“高興”;我們班有個孩子姓陳,叫“陳曦”……
哈哈,看了這些相信你一定可以給寶寶起個滿意的名字了吧!
你好!我是原創(chuàng)育兒文章作者娜特慢媽媽,喜歡我的文章就點贊并關注我吧!
古代社會等級森嚴,每個人都要遵守相應的禮儀規(guī)范。比如在取名這個問題上,古人就面臨很多限制,像是君王,父母長輩名字里出現(xiàn)的字,都是不可以隨便取的。除了避諱君王長輩名字外,古人取名也會避開一些不接地氣的字。
關于取名有句俗語叫:“男不帶天,女不帶仙?!背诉@“天、仙”這二字外,還有一個字古人取名也不會隨意去用,這個字就是“王”字。兩千年來也只有三人用此字取名。這三人又是誰呢?古人的避諱的講究具體又是怎樣的呢?
避諱的規(guī)矩避諱在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最早起源于西周。史書曾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就已經有了取名六忌的規(guī)矩。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的政治體現(xiàn)讓君王的神圣性進一步加強,避諱的具體制度也逐漸確定下來。
避諱主要有三種,第一種叫國諱。凡是君王名字,或者君王祖宗的某些名字,全國上下的臣民都要進行避諱,也稱之為公諱。第二類叫家諱,指的是宗族內部之間,后輩要避諱長輩祖宗的名字,也稱之為私諱。
第三類叫做圣諱,指的是在提到古代圣人,諸如周公,孔子的名號時,要進行避諱。
避諱的方式有很多種,最常見的就是改字,就是用相同意思的字來代替需要避諱的字。比如漢文帝的名字叫劉恒,所以自漢文帝起,道德經的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就變成了“道可道,非常道?!?/strong>
除了改字,還有缺筆的避諱方式。遇到實在無法代替,必須要點出避諱之字的情況時,就要對避諱之字進行缺筆。比如宋代宋真宗名趙恒,人們在寫恒字時最后一筆橫不寫??滴醯勖?,人們在寫燁字時最后一豎不寫。
還有一種避諱方式叫做空字,指的是遇到避諱之字時,空一格不寫或者用“某”來代替。比如在后世,為了體現(xiàn)對關羽的尊敬,戲劇演員在飾演關羽時,不會自稱“關羽”而是以“關某”代替。
古代取名時除了避開該避諱的字外,也會盡量避免強悍的字,比如“王”字。因為這很容易觸犯到至高無上的王權,兩千年來,只有三個人敢用此字取名,而且他們三人名字的具體寓意也都表示遵從王權。
人杰駱賓王名字中帶“王”字的古人,最為人熟知的當屬駱賓王。因為每個人小時候都學過他在七歲時寫成的《詠鵝》。
他的名字來源于《易經》,易經里有句話叫:“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這句話意思是,觀仰國家氣派盛世之景,在適宜的時候成為君王的幕賓,輔佐君王。
家人給駱賓王取此名的寓意,就是要他在適宜的時候為國效力,幫助君王實現(xiàn)國家繁盛。不過駱賓王的人生卻和他名字寓意大相徑庭,因為他造反了。
武則天即位后,李績的孫子李敬業(yè)非常不服氣,就在揚州起兵造反了,駱賓王參與這場行動。駱賓王不會帶兵打仗,以文采見長,于是他就發(fā)揮自身的才華,寫了一篇《討武曌檄》。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五百多字,引經據(jù)典,辭藻華麗,論述嚴謹,用優(yōu)雅的語言批判了武則天淫蕩的私生活和篡位惡行,可以說是檄文界里天花板一樣的存在。
令人沒想到的是,武則天在看了這篇檄文后,沒有因文中對她的辱罵而憤怒,反而怪罪起了宰相,她說道:“宰相真是太糊涂,這么好的人才為什么沒有早點發(fā)掘?!?/strong>
李敬業(yè)的造反行動只持續(xù)了兩個月,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的造反絲毫沒有動搖武則天的統(tǒng)治,那篇《討武曌檄》反而成了造反運動中唯一的亮點。
造反失敗后的駱賓王也不知所蹤,可能是死于亂軍,也可能是改名換姓找了個地方隱居起來,如此結局,實在是對不起駱賓王一世的才華。
兩位野王除了駱賓王外,還有兩位名字里帶“王”的人,有趣的是他們二人的名字都叫“野王”。兩位野王一人姓馮,一人姓顧,馮野王生活在西漢,顧野王生活在南朝。
馮野王敢用這個名字,而不擔心被降罪,是因為他的字名叫君卿,意思就是君王的愛卿。
馮野王出生將門世家,父親是朝中有名的將軍馮奉世。馮野王少時曾跟隨朝中博士學習,十八歲時他就向漢元帝毛遂自薦,要求當長安縣令。漢元帝對此非常詫異,在詢問了宰相的意見后,駁回了他的請求。
馮野王后來因為功勞次序,被朝廷封為了當陽縣令。馮野王政治能力突出,在為官期間政績斐然,深受皇帝重用,后來因為性格剛直,屢受排擠,被趕出了朝廷,最后憂郁而終,總體來看,人生過得并不順利。
南朝時期的這位顧野王其實本名不叫野王,他原名叫顧體倫。因為十分崇拜西漢的那位馮野王,所以就給自己改了名。
與馮野王不同是,顧野王以文學見長。他擅長詩詞、書法和繪畫,精通訓詁學,二十四歲時就編纂出了歷史上第一本完整的楷書字典《玉篇》。
《玉篇》考證了漢代以來的多種文字文體,比后世的同類書籍《說文解字》內收錄的字形還多了六千個。顧野王在擔任南梁官員時,還曾負責編修梁朝國史,他可以說是南朝文壇當之無愧的王。
結語其實駱賓王參與造反也不是為了挑戰(zhàn)王權,他只是反對武則天個人,因為他內心忠于的是李家江山。總體而言,三位名字里帶有“王”字的人取名的初衷并不是源于覬覦王權,而是為了更好地位君王效力。
如今的社會,人們取名不再有古代那么多規(guī)矩了,只要不違反公序良俗,人人都可以自由地取名,不過取名時還是盡量低調為好,畢竟傳統(tǒng)文化里更倡導中庸,而非張揚。
圖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