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藏族名字是怎么起的,以及藏族怎么起名字男孩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人說沒有到過西藏旅游,就是沒有真正旅游過。從聽很多人的議論和我所查到的資料來看成,西藏確實值得一去,希望此生能去一次西藏旅行。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1246年蒙古(1271年改國號為元)招降吐蕃,后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qū)(1965年成立),區(qū)名至今未變。
概述:西藏自治區(qū),簡稱“藏”,首府拉薩市(被譽為“日光城”),位于我國西南地區(qū),是中國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qū)之一。西藏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北鄰新疆,東接四川,東北緊靠青海,東南連接云南;周邊與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克什米爾等國家及地區(qū)接壤,陸地國界線3842公里,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面積122.84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8,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中僅次于新疆。
地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因而被稱為“世界屋脊”,被視為南極、北極之外的“地球第三極”。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體區(qū)域??偟牡貏萦晌鞅毕驏|南傾斜,地形復雜多樣、景象萬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脈,陡峭深切的溝峽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種地貌類型。地貌大致可分為喜馬拉雅山區(qū),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東高山峽谷區(qū)。
西藏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區(qū),湖泊總面積約2.38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湖泊總面積的30%。1500多個大小不一、景致各異的湖泊錯落鑲嵌于群山莽原之間,其中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納木錯、色林錯和扎日南木錯,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個。西藏最為著名的湖泊有納木錯、羊卓雍湖、瑪旁雍錯、班公湖、巴松錯、森里錯等。在西藏,許多湖泊都被賦予宗教意義。
納木錯、瑪旁雍錯、羊卓雍錯,被并稱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還包括在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錯湖、地處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當惹雍措、位于安多縣的熱振活佛“魂湖”——錯納湖等。
行政:下轄6個地級市,1個地區(qū)(8個市轄區(qū),66個縣)。
人口:2021年,西藏常住人口366萬人,其中藏族人口約313.7萬。是中國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區(qū)。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稱為“無人區(qū)”。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傳佛教、民間宗教構成,此外,還有伊斯蘭教和天主教。門巴族、珞巴族也是居住在中國西藏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qū)南部。門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但方言復雜,無文字。因長期和藏族人民密切交往,多通曉藏語,通用藏文。珞巴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沒有文字,基本使用藏文。
歷史: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元朝始,中央政權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管轄。藏族人民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西藏唐宋時期稱為“吐蕃”,元明時期稱為“烏斯藏”,清代稱為“唐古特”、“圖伯特”等。清朝康熙年間起稱“西藏”至今。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西藏叛亂平定后,中央政府開始對西藏進行全面直接管轄。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區(qū)正式宣告成立。2019年12月23日,西藏已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全域實現整體脫貧。
經濟:2021年,西藏地區(qū)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
素有"西藏糧倉"之稱的雅魯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帶,位于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西起拉孜,東至桑日,東西長約500公里,南北寬處達200公里,窄處僅50公里左右。包括拉薩、山南、日喀則三個地、市的22個縣和5個國營農場,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農業(yè)區(qū)和商品糧基地,也是自治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鉻鐵礦質量好,品位高達50%左右,已經探明的遠景儲量居中國之冠;銅礦的遠景儲量僅次于江西省。藏東玉龍大型班巖銅礦儲量高達600多萬噸,世界罕見。鋰的遠景儲量居世界前列。非金屬礦中石膏居中國第二位;硼砂、菱鎂礦、重晶石居中國第三位;砷、白云母、泥炭居中國第四位;陶瓷土居中國第五位。西藏土地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未利用土地多,占土地總面積的30.71%,可利用潛力很大。水能、地熱能、太陽能、風能等均非??捎^,尤以水能資源最為豐富。西藏的地熱顯示點有600多處,地熱能蘊藏量居中國首位。初步估算,西藏地熱總熱流量為55萬千卡/秒。西藏當雄羊八井地熱田為中國最大的高溫濕蒸汽熱田,也是世界大型熱田之一。
風景:瑪旁雍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017年7月設立)、雅魯藏布大峽谷旅游景區(qū)(2020年11月9日,被授予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雅礱河風景名勝區(qū)、拉薩名勝區(qū)、日喀則名勝風景區(qū)等。
以其雄偉壯觀、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聞名。它地域遼闊,地貌壯觀、資源豐富。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西藏不僅有世界屋脊奇異的地質地貌和獨特的自然風光,而且有別具一格的社會人文景觀,僅寺廟在歷史上最盛時就有2700多座,還有不少宮殿、園林、城堡、要塞、古墓、古碑等。
藏族有著自己獨特的食品結構和飲食習慣,其中酥油、茶葉、糌粑、牛羊肉被稱為西藏飲食的“四寶”,此外,還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
宗教在西藏有著久遠而深刻地影響,境內居民(除漢族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其中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傳佛教,回族信奉伊斯蘭教。藏傳佛教影響最大。藏傳佛教是大乘佛教,顯密具備,尤重密宗。它是公元4世紀以來外來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斗爭的過程中成的帶有強烈地方色彩的西藏佛教,在藏流傳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獨立的教派,它除原有的本教外,還有“寧瑪派”(俗稱紅教),“薩迦派”(俗稱花教),“噶舉派”(俗稱白教),“格魯派”(俗稱黃教)。從公元16世紀起,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制度,因此,無論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上,還是在生產和生活等的習俗上,都帶有濃厚的宗教(佛教)色彩,宗教活動成為大多數居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連湖泊都帶有宗教色彩。
桑耶寺,建于公元779年,藏語意為“無邊寺”,“存想寺”。位于扎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外形宏偉莊重,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
扎什倫布寺,扎什倫布藏語意為吉祥須彌之意。該寺位于日喀則市西,是西藏佛教格魯派(黃教)四大寺院之一,又是后藏地區(qū)班禪四世以后歷世班禪的駐錫祖廟。
甘孜藏族自治州:
1955年,撤西康省藏族自治區(qū),改設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因政府擬遷甘孜縣而得名。
民國二年(1913年),改甘孜州置甘孜縣。
民國元年(1912年),改甘孜委員置甘孜州。
清宣統三年(1911年),霍耳甘孜麻書安撫司改流置甘孜委員。
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霍耳甘孜麻書安撫司,甘孜之名取自甘孜寺。
甘孜,藏語意為潔白美麗。
瀘定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滬定橋委員置瀘定縣。
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瀘定橋巡司置瀘定橋委員。
清雍正六年(1728年),置瀘定橋巡司,以瀘定橋為名。
丹巴縣:
民國三年(1914年),以丹東土司、巴底土司、巴旺土司等地置丹巴縣,取三土司首字合為名。
丹巴,藏語意為山谷巖城。
九龍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改九龍設治局置九龍縣。
民國三年(1914年),置九龍設治局,因境內有三巖龍、八窩龍、麥地龍、洪壩龍、灣壩龍、速窩龍、菩薩龍、甲拖龍、雪洼龍九地而得名。
雅江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河口縣為雅江縣,因境內雅礱江而得名。
道孚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道塢縣為道孚縣,道孚為道塢舊名。
道孚,藏語意為馬駒。
爐霍縣:
民國二年(1914年),設爐霍縣,以舊爐霍屯為名。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霍耳章谷安撫司置爐霍屯,因打箭爐廳至霍耳章谷安撫司為入藏要道,故取二者首字合為名。
甘孜縣:
新龍縣:
1952年,改瞻化縣為新龍縣,因縣城后山似龍而得名,寓意龍獲新生。
德格縣:
民國三年(1914年),改德化縣為德格縣。
德格,藏語意為四部十善,由藏傳佛教教義演變而來。
白玉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白玉州置白玉縣。
清宣統元年(1909年),于德爾格忒土司南部地置白玉州。
白玉,藏語意為吉祥盛德之地。
石渠縣:
清宣統元年(1909年),于德爾格忒宣慰司極北地區(qū)置石渠縣,以色須寺諧音為名。
色須、石渠,藏語意為所巴下色登部落的后代。
色達縣:
1955年,設色達縣,因傳說境內曾發(fā)現馬形黃金而得名。
色達,藏語意為金色的峻馬。
理塘縣:
1952年,改理化縣為理塘縣。
理塘,藏語意為銅鏡平壩。
巴塘縣:
1951年,改巴安縣為巴塘縣。
巴塘,藏語意為綿羊聲壩,藏族傳說以綿羊叫聲為吉祥。
鄉(xiāng)城縣:
1951年,改定鄉(xiāng)縣為鄉(xiāng)城縣。
鄉(xiāng)城,藏語意為串珠。
稻城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改稻成縣為稻城縣。
宣統三年(1911年),置稻成縣。
稻成,藏語意為山谷溝口寬闊地。
得榮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得榮委員置得榮縣。
清宣統三年(1911年),置得榮委員。
得榮,藏語意為峽谷地帶的農區(qū)。
康定市:
2015年,改康定縣設康定市。
民國二年(1913年),設康定縣,以古清康定府為名。
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打箭爐廳置康定府,取康地略定之意。
到新疆旅行,該怎樣稱呼少數民族朋友的名字呢?
按粗框架來說,世界各民族的名字大致分 姓在前,名在前 兩類。
中華文化圈的東方民族,也就是古代都寫漢字的民族,包括中日韓朝越,都是 姓+名 ,例如:李 小龍 ,龜田一郎等。
歐美則是 名+姓,例如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如果簡稱,則一般簡稱姓氏。例如“特朗普”就是姓,誰記得他的本名是啥?之所以能夠這樣簡稱,大概是因為歐美人的姓氏足夠多,例如,美國人有姓氏 630萬個,簡稱姓氏也能區(qū)分個體,還能看出族裔。而中國只有幾千個姓氏,大街上只喊“老張”,估計會有一群人回頭。
所以,如果你在街頭問歐美人的名字,人家回復你的多半是他的“姓”,而不是本名。
俄國的姓名比西歐復雜一些,是名+父名+姓氏,例如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 (這是高爾基的本名),至于為什么中間要加個父名?大概和金帳汗國統治時期,吸收了中亞民族的名字+父名的姓名方式有關。
不過,在歐洲也有個特例,匈牙利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
說重點了!
新疆的少數民族姓名也有特點,維吾爾、哈薩克族等民族是 名+父名,沒有延續(xù)一貫的姓氏。例如, 古麗娜扎爾·拜合提亞爾(維吾爾), 熱依扎·阿里木江(哈薩克)。所以在新疆一般簡稱本名,不會簡稱父名,因為父名是他(她)父親的名字。這些年隨著漢語普及,稱呼少數民族朋友,也可以簡稱第一個字,例如我的朋友“庫爾班”,我們簡稱“小庫”, 某單位的“阿不力米提”書記,我們簡稱“阿書記”。如果是女生,“阿依古麗”,熟悉的話叫“古麗”也行。
少數民族的名字取名,多來自既有名字,重名率較高,我今年講課的幾個班級里就有多個重名的,因為是音譯名字,也存在同一名字不同漢語音譯的情況。有一些家庭已經開始采用音譯+意譯的方式了,也就是說保持原民族名字的發(fā)音,但是在使用漢字名字的時候,也會特別選擇漢字的意義。
在新疆的周邊國家居住地與新疆少數民族相同的民族,如哈薩克、克爾克孜、塔吉克族,與新疆不同,他們受俄羅斯的影響,名字都改為了俄式的“名+父名+姓氏”的方式,那么他們的姓氏是怎么起的呢?據說蘇聯時期登記的時候,要求登記姓氏,于是有了各種風格,有用部落名當姓的,有用父名的,用職業(yè)名的,用地名的。用了幾代人了,也就成了姓。
在中國,還有少數民族的名字是單名,沒有姓氏。例如藏族的名字,一部分蒙古族的名字等,舉例:次仁桑珠(藏族),騰格爾(蒙古族)。
還有更復雜的,例如阿拉伯,還有 本名+父名+祖名 舉例:
某阿拉伯王子的名字,拉希德·本·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 有點長。
我們漢族文化人初次見面都會禮貌地問一句:您貴姓!但是在西藏不要這樣問,問就是沒有姓!當然以前有些世家大族是有姓的,也就是常說的家族名,現在有些人也有,但是不常用,而大多數人是沒有姓的,原因我們就不去深究了。
吞巴家族府邸
藏族人的名字一般是由兩個詞合起來的,比方說扎西頓珠,名字就是叫扎西頓珠,不姓扎西。
我?guī)煹芎筒刈逍〗憬阍谝黄?/p>
像男孩起名常見的有,次仁,扎西,旺堆,頓珠,多吉,加措,格桑,索朗,桑珠,羅布。
兩個藏族年輕人
女孩常見名有卓瑪,德吉,拉姆,措姆,央金,央宗,曲珍,卓嘎,次仁,索朗。
三個等車的藏族小姐姐
我發(fā)現叫次仁某某的特別多,而且是男女通用,次仁卓瑪,次仁拉姆,次仁德吉,次仁扎西,并且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稱呼對方時通常不會稱呼全名,次仁某某簡稱次某某。比方說次仁卓瑪就簡稱次卓瑪,次仁德吉簡稱次德吉。
如果是某某卓瑪就簡稱卓瑪,某某扎西也簡稱扎西。
所以這個簡稱也好像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言。
布達拉宮轉經的孩子
這些名字都是什么意思呢,其實都是有吉祥喻義的好詞,比方說羅布,就是寶貝的意思,次仁是長壽的意思,扎西是吉祥的意思。
而有些名字來源于佛教,比方說卓瑪就是度姆,類似于觀音,卓嘎是白度姆,拉姆是仙女,多吉是金剛。
其實這些名字都是從藏語音譯成漢語的,不同地方,不同的作者可能翻譯都不同,這個特點讓我在看西藏歷史的時候就比較頭痛。甚至同一個人,前文和后文翻譯都不同,比方說索朗,有些地方翻譯成索南,江村,有些翻譯成堅贊,最著名的那個藏族網紅,丁真珍珠,其實這個名字在西藏的話,一般翻譯成丹增尊珠,最有趣的一次,我在火車上遇到一個藏族妹子,她叫次仁措毛,而這個名字,在西藏一般翻譯成次仁措姆。
藏族小朋友
因為簡稱的使用,導致很多重名,比方說同一個公司,可能有好幾個卓瑪,好幾個扎西,那這個區(qū)別呢,有辦法,給他們排個號,年長者前面加個大,年幼都加個小,比方說有兩個卓瑪,就是大卓瑪和小卓瑪。哈哈,有點像足球界三個羅納爾多一樣,大羅小羅c羅,如果哪天再來一個,就叫d羅。
所以并不是所有藏族小哥哥都叫扎西,也不是所有藏族小姐姐都叫卓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