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勄匦张畬殞?021取名,以及秦姓女寶寶名字大全的知識點(diǎn),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百家姓中的姓氏起源于哪里?你的祖先的姓氏又有多少典故與秘密?讓我來一一告訴你。這是一個系列文章,請先點(diǎn)贊關(guān)注加收藏,方便了解你的姓氏的起源歷史。今兒接著說下朱姓、秦姓、尤姓、許姓起源于哪里:
十七、朱
朱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曹姓、祁姓、子姓及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朱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江蘇。朱襄氏被尊為朱姓始祖。
1、出自曹姓,是顓頊帝的后裔。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稱為曹叔振鐸;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戰(zhàn)國時,邾國被楚國所滅,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邾"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稱朱氏。
2、源于祁姓,以先祖名字為氏。源自堯帝之子丹朱,以丹朱為開姓始祖,屬堯帝的嫡傳后裔。當(dāng)舜敗丹朱于丹浦后,丹朱后裔分支中,有一支向中國西南遷徙。他們在社會進(jìn)化演變中生存下來,在隋唐時期還發(fā)展成沛國郡的望族,并構(gòu)成為今日朱氏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支派。
3、源于子姓,以先祖名字為氏。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以奉商祀。宋微子的后裔公子朱死后,公子朱的子孫后代就以其名字為氏,稱“朱氏”。
4、源于少數(shù)民族改姓。一是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有鮮卑族復(fù)姓濁渾氏、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二是蒙古族改朱姓。三是仫佬族、苗族、瑤族、土家族、納西族、東鄉(xiāng)族、白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均有朱氏族人分布。這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朱氏。
十八、秦
秦氏是一個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秦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和歐美一些國家。亞洲還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為日本姓氏。秦姓源出三支: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后裔,以國名為氏。周孝王封顓頊帝的后裔大駱于隴西秦亭,恢復(fù)嬴姓,稱為秦嬴。秦國后來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首并進(jìn)一步統(tǒng)一了全國。秦滅后,王族子孫以國名作為姓氏,稱為秦氏。
2、出自姬姓,為文王的后裔,以邑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為姓,稱秦氏,史稱秦姓正宗。
3、出自古代大秦人(即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十九、尤
尤姓是中國典型的南方姓氏;據(jù)《梁溪漫錄》記載,尤姓是從沈姓分出來的,五代時,王審知在福建潛稱閩王,閩人避諱音,把沈字的水旁去掉,改為尤姓。其來源當(dāng)然也跟沈姓一樣,是黃帝的后裔。另《元和姓纂》指出,沈姓是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所以尤姓的最早發(fā)源地應(yīng)是2000多年前的沈國(河南省汝南縣東,以及安徽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尤姓的始祖也當(dāng)然是沈姓始祖晡季了。另外閩國滅亡后,王審知后代為避禍分別改為游、尤、沈、葉等姓。再者部分源于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如源于蒙古族,回族,滿族,赫哲族,均屬于漢化改姓為氏。還有高山族、佤族、苗族、羌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也均有尤氏族人分布,這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尤氏。
二十、許
許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根據(jù)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2021年全國姓名報告,許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廣東。主要源出二支:
1、出自姜姓,以國為氏,是炎帝神農(nóng)的后裔。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堯舜時四方部落首領(lǐng))是由姜姓發(fā)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周成王時,大規(guī)模地分封諸侯,許國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戰(zhàn)國初期被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稱許氏,史稱許姓正宗。
2、傳說堯帝時許由的后代也稱許氏。許由是堯舜時期的高士賢人,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稱為許由山。
另外還有部分源于其他少數(shù)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清朝以后,在廣西泗城府(今廣西凌云)土司、黎族、瑤族、彝族、土家族、阿昌族,以及北方地區(qū)的滿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均有許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yùn)動中,流改為漢姓許氏。
秦姓,中華古老姓氏。秦姓最早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其弟周公于魯,周公之子伯禽裔孫食采于秦地,子孫以地名為氏。
得姓始祖五帝之一的顓頊帝有個孫女叫女修,她因吃燕子蛋而懷孕生下兒子大業(yè)。大業(yè)的兒子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賜他嬴姓,并把本族姚姓子女嫁給他為妻。伯益的后人非子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為周孝王養(yǎng)育良種馬,深得孝王歡心,就封他在隴西秦亭(今甘肅張家川)為附庸國,讓他恢復(fù)嬴姓,稱為秦嬴。戰(zhàn)國時,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逐漸富強(qiáng)。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統(tǒng)六國,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其王族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秦姓。伯益從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秦姓也被認(rèn)為是顓頊帝之后。后世秦姓宗祠里撰寫有“系承顓頊;望出太原”等通用聯(lián)。
當(dāng)代秦姓的人口320多萬,排在全國第七十四位,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26%。姓氏來源源自嬴姓,周孝王分封伯益的后裔非子于秦亭,建立秦國,傳至子?jì)虢禎h,國亡,子民以秦為氏。
源自姬姓,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周武王時,其弟周公旦被封在魯?shù)?,稱魯公。魯公后因輔佐周王留在了周都,兒子伯禽接封魯國,其裔孫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多數(shù)的史籍記載認(rèn)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魯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這便是河南或山東秦氏之根源。
出自外夷,古代大秦人(羅馬帝國)來華,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源自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舜帝有七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xù)牙、伯陽、靈甫。上古帝舜執(zhí)政時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虛之后無歷史資料可以查證,后世認(rèn)為,秦姓多以國名或地名為氏。
也有外族改姓,比如巴爾虎旗蒙古穆奇德氏,屬于漢化改姓,取秦為氏。蒙古八旗姓漢化改姓為氏;滿洲八旗姓漢化改姓為氏;達(dá)斡爾族,出自清朝時期達(dá)斡爾族克音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這些部族漢化姓氏,皆以秦為氏。
姓氏分布先秦時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陜西、山東、湖北、河北等省。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采納婁敬的建議,遷徙關(guān)東大族充實(shí)關(guān)中,秦氏有一支自魯徙居扶風(fēng)茂陵。這支秦氏人丁興旺,官宦眾多,西漢時有秦襲等 5人同時任郡守一級的官,故世號 "萬石秦氏 "。秦末有秦同,從劉邦擊項(xiàng)羽有功,被封為彭侯,是知山東秦氏于西漢處有遷至今江蘇者。
兩漢至南北朝時期,秦氏還分布于今甘肅、四川、山西等省。
宋、元、明時期,秦氏有遷至今廣西、安徽、貴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歷清至近現(xiàn)代,分布地更廣,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秦姓名人在當(dāng)代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廣西、河北、四川、山西五省區(qū),大約占全國秦姓總?cè)丝诘?7%。其次分布于重慶、江蘇、湖北、安徽,四省的秦姓又集中了22%。河南為秦姓第一大省,占全國秦姓總?cè)丝诘?5%。全國形成了中原河南、南方廣西、北部河北、西地四川四塊秦姓聚集區(qū)。
例如:秦冉:孔子弟子。姓秦,名冉,字開,春秋末年人。唐代開年間元封“彭衙伯”,宋封“新息侯”。
秦非:孔子弟子。姓秦,名非,字子之,春秋末年魯國人。唐代開元年間封“汧陽伯”,宋封“華亭侯”。
秦商:孔子弟子。姓秦,名商,字子丕,春秋末期人。唐代開元年間封“上洛伯”,宋封“馮翊侯”。
秦開:戰(zhàn)國時燕國名將,曾率軍打敗東胡(匈奴)的一支,使燕國擴(kuò)展領(lǐng)土數(shù)千里。
秦堇父:春秋時魯國大夫,勇力過人,后孟孫氏用之為戎右,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名人。
還有唐代秦瓊,秦叔寶,巾幗英雄秦良玉等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
名人典故《山抹微云秦學(xué)士》秦觀,字少游,又名太虛,北宋著名詞家,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蘇東坡取其《滿庭芳》中的精工詞句,稱他為“山抹微云秦學(xué)士”。
秦觀生活很是貧窮,經(jīng)常無米下鍋。鄰居錢穆父,與秦觀常有往來。有一天,秦觀作了一首詩送給錢穆父,詩中難掩生活的困苦,其中兩句為:“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穆父一看,深表同情,立刻給他送去兩袋大米。這就是“贈詩得米”典故的由來。
再傳說,秦觀風(fēng)流多情,以才華而得蘇軾的賞識,后又結(jié)識蘇軾的妹妹蘇小妹,兩人之間發(fā)生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秦觀為蘇小妹所作詩詞,已成為傳世佳句。但又有人考證,蘇軾并無妹妹,因而這也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已。
秦姓除源于嬴姓外
還源于姬姓,屬于以居邑為姓
此種說法是說,秦姓源于黃帝姬姓的后代,其發(fā)源地在今河南范縣及山東曲阜一帶,為周文王后代魯國侯伯禽裔孫的封地秦邑,屬于以居邑名為氏,其從一開始就向陜西省境內(nèi)及湖北省播遷。
黃帝陵
據(jù)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周武王在位時,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賜分給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為魯公。
后來,因周武王逝世時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獨(dú)立執(zhí)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為了輔佐成王,就讓他的兒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魯國(今山東西南部,建都曲阜)。
伯禽出發(fā)前,周公曾告誡他說:“我雖然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說起來應(yīng)該是地位顯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賢之士,往往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你現(xiàn)在去魯國,一定要謹(jǐn)慎,不能因?yàn)槭峭跏抑蠖溤?。”伯禽到魯國后,在周公的指點(diǎn)下,盡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監(jiān)之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魯國呈現(xiàn)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
伯禽的裔孫以公族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縣舊城),其后人有以邑為姓者,稱秦氏,郡望在太原郡。
范縣舊城指的是明洪武年間以前的范縣縣城所在地,今為河南省范縣張莊鄉(xiāng)舊城村。
黃帝古里
多數(shù)的史籍記載認(rèn)為伯禽的后裔所開啟的秦姓為秦姓正宗,如魯國的秦非、燕國的秦開、楚國的秦商,均為魯國秦氏后裔。
秦姓起源之三:
出自舜七支秦不虛,以先祖名為姓
秦楚古長城
據(jù)史籍《圣賢群輔錄》、《集韻》中記載,舜帝有七個朋友,他們的名字是雄陶、方回、續(xù)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其中,秦不虛的后人就沿續(xù)下來姓秦。
這說明上古帝舜時期已有秦姓。
但是,至今也沒有看到有秦不虛的后裔任何世系資料可考,所以,唐宋時期的譜牒學(xué)家對秦姓的起源主要還是堅(jiān)持前面兩種以國為氏和邑為氏之說。
秦姓起源之四:
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秦
盛裝的侗裝孩子
目前在新疆、內(nèi)蒙等地都有秦氏生活,有的秦姓人屬于蒙古族、滿族等,仍然保留了原來民族,大部分則融入了漢族。
由少數(shù)民族漢化改姓秦為氏的主要有:
1、源于清朝巴爾虎旗蒙古族穆奇德氏。
蒙古族墨爾奇特氏,亦稱穆奇德氏,源于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滅里吉歹氏,后成為巴爾虎蒙古姓氏,世居扎魯特(今內(nèi)蒙古扎魯特)。后有滿族引為姓氏,滿語為Morcit Hala,后多冠漢姓為秦氏、奇氏、穆氏、孟氏等。
穆奇德氏祖上穆奇德·羅拔伙世居遼陽,隸屬巴爾虎旗蒙古。巴爾虎旗蒙古原居喀爾喀地區(qū),因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游牧于今張家口一帶。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經(jīng)清廷準(zhǔn)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北部),其中一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并獨(dú)豎一旗,稱蒙古九旗。
清乾隆年間至鳳凰城葛藤峪定居,后又遷居鳳城鎮(zhèn),取漢字“秦”為氏。
2、源于金朝抹捻氏以及清朝穆顏氏,其部分后人改為秦氏。
抹捻氏,又稱漫捻氏、抹顏氏、末顏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女真族姓氏,以部族名稱為氏,本為遼國時期五國部中的盆奴里部,原居今黑龍江依蘭縣以東、佳木斯市以西廣大地區(qū)。金國時期為女真部末顏氏,后居大名、臨潢等路,歷為望族,滿清入主中原后,大多改漢姓為孟氏。
在金國政權(quán)被蒙古、南宋聯(lián)合滅國后,抹捻氏復(fù)姓已不再,有部分抹捻氏部眾融入了蒙古族莫勒特圖氏,并入蒙古科爾沁部。而退居遼東的女真族改稱穆顏氏,亦稱穆延氏,或滿族穆顏氏,滿語為Muyan Hala,世居渾春一帶(今吉林琿春),明、清之際多冠漢姓為孟氏、猛氏、秦氏、穆氏等,分別融入其各個姓氏大家族,多以遼陽、北平為郡望,世代相傳至今。
3、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通婚繁衍,成為秦姓一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華各民族不斷進(jìn)行了大融合,各民族通婚和雜居成為普遍現(xiàn)象,其后人有的就采用了漢姓秦,成為了秦姓一支。
秦姓中融入外族的歷史比其他姓氏要早,戰(zhàn)國后期開始發(fā)生外族用秦姓的事件。如:秦昭襄王時,西蜀巴人的賨族中有秦姓;三國時浙東山越族有秦姓;南北朝時南蠻有秦姓;北宋西夏國黨項(xiàng)人有秦姓;北宋金國女真人抹撚氏族集體改姓秦姓;清朝滿洲八旗穆顏氏族集體改姓秦姓,滿洲八旗穆顏氏源出金國女真人抹撚氏,故也改姓為秦姓。
以上各族的秦姓,除滿洲八旗的一部分成為滿族外,其余均融入到漢族之中。
秦姓起源之五:
源于古代大秦人漢化改姓秦
羅馬廣場
我國史籍所說的大秦是指古羅馬帝國。
據(jù)史籍《后漢書》中記載:大秦“西海環(huán)其國,惟西北通陸道”,且“東西南北名數(shù)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瑯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類或野史雜記中,也多載大秦產(chǎn)珍奇異物之語。
通過絲綢之路,我國古代與大秦在經(jīng)濟(jì)、文化等諸多方面加強(qiáng)了交流。
東漢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為使者,出使大秦。
甘英一行從龜茲(今新疆庫車)出發(fā),經(jīng)條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國,至安息西界的波斯灣后,因海上天氣劇變,濁浪滔天,難以行船未能到達(dá)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皇帝曾遣使帶著許多禮物來到中國。
晉武帝時期大秦國再次遣使者來中國通好。
在以后的各個朝代,中國與大秦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如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現(xiàn)存西安碑林)的發(fā)現(xiàn),便是名證。
古時西域及歐洲多稱中國為秦,后來西方國家稱中國為“支那”,即“秦”音的變化。
大秦人或出使、或經(jīng)商來到中國后,多數(shù)因中國物饒民豐、山川秀美、文化高度發(fā)達(dá)而愿居留,不愿再回去。這些人依從漢人的風(fēng)俗習(xí)慣,便以“秦”為姓。從此,子子孫孫一代代繁衍在中國,這些人就成為了秦姓的始祖之一,如三國時的商人秦綸等。
從目前的初步了解中,國內(nèi)379萬多秦姓人中,還是以嬴姓秦和姬姓秦居多,是國內(nèi)秦姓的兩支主要源流。
從上面幾個秦姓來源也可看出,“秦”的得姓起源并非單一,屬于有多個得姓來源的。
秦姓,是我國姓氏之一,為流源姓氏,主要源出于嬴姓和姬姓。
秦姓圖騰是由“玄鳥殞卵“、“雙手供奉”、”禾苗”組成。秦人的祖先是有蟜氏之女華,吞燕卵生伯益,故伯益為秦人男性祖先。
?
下面來看下秦姓的源流,
源自嬴姓
是源出于伯益之后。
伯益,上古時候的人物,也稱大費(fèi),為嬴姓,大業(yè)之子。
伯益在上古舜帝時期,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就賜伯益舜姓嬴,同時又將姚姓之女許配給他為妻。
后來舜帝禪位給大禹,伯益則成為了執(zhí)政官,并總管朝政。
再后來,大禹之子啟繼位,伯益又成為了夏王啟的卿士,同時他的地位只在夏王啟一人以下。
到周孝王時期,伯益的后人秦非子,因善于養(yǎng)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后因功被封于秦,建立秦國,成為了秦國始封君,稱為秦嬴。
秦國傳得到后來子?jì)虢禎h而滅亡,秦國的族人中,就有以秦為姓的。
?
源自姬姓,這是以居邑名為氏的。
周武王滅商建周后。大封諸侯,其中他是弟弟周公旦被封于魯。而由于周公旦還要留在周都城輔佐周天子,所以就由周公之子伯禽接封魯國。
后來,他的后人中就有食邑于秦的。其后人有以食邑地名為姓,稱為秦姓。
這支秦姓則被大多秦姓族人奉為秦姓正宗。
?
至于秦姓的其他源出,還有源出姚姓,是出自于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虛,這是以先祖名字為姓的。
舜帝有七個要好的朋友,史稱“帝舜七友”,分別是:秦不虛、東不訾、雄陶、方回、續(xù)牙、伯陽、靈甫。
秦不虛的后人中,就有以先祖之名為姓氏,稱為秦姓。
大家都知道,后來的帝王,有時為了表示對臣子的恩寵,或者是因臣子有功,就會為其賜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就有賜姓為秦的。
至于還有一些秦姓源出,則是屬于由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