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馮姓起名字,以及寓意好的公司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氣質(zhì)高貴就會讓人覺得男孩出身不凡,定然是富貴人家的公子,名字就是凸顯個人氣質(zhì)的最好工具,不妨來看看可愛點分享的給男孩取名字吧。
姓馮男孩氣質(zhì)高貴名字
*馮鈺
鈺字出自《五音集韻》:“寶也。”,意思為珍寶,寶物,用來取名指代姓馮男孩如珍稀寶貝,是世間罕見的人才。這個字天然蘊含富貴氣息,因為字形中含有金字旁,還有玉字,這二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相當昂貴稀少的。兩個含義結(jié)合將男孩比喻成金屬一樣的堅不可摧的珍寶,形容男孩性格、精神都是十分堅韌不拔的,是一個扛得住壓力的男子漢,名字氣質(zhì)高貴,大氣又陽剛。
*馮錦
古人將紋有華美花紋的華麗布匹稱作為錦,而這樣上乘的布匹在古代那是只有地位非凡的男孩才有機會使用的,用來取名便可展現(xiàn)男孩的高貴氣質(zhì),寓意其背景非凡,家族財力雄厚,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富家公子。錦還有獎賞之意,形容男孩素質(zhì)卓越,事業(yè)學習上總是能夠嶄露頭角,獲得領導、師長的賞識、稱贊,從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更高的舞臺。
*馮瑋
瑋字念作wěi,基本字義為美玉;美好;珍奇貴重;珍愛珍視。用來給男孩取名可以塑造他高貴卓異的氣質(zhì),同時還能傳達父母對他的珍惜之意,將其當作上天賜予的寶物,關(guān)心愛護他,男孩也會在和睦而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字含有的王字形為名字增添了一絲尊貴之氣,祝愿馮姓男孩將有瑋質(zhì)之姿,知識廣博,能力卓異,成為杰出的人才。
*馮鑫澤
鑫為多金之意,金石堆積成山是其字形之意,作為人名寓意馮姓男孩將有萬貫家財,財運亨通,事業(yè)順利,這是一個相當富貴的字,有助于提升男孩的財運,擁有財富的人做事說話才會更有底氣,氣質(zhì)才會更加高貴突出。澤指代恩澤,祝愿男孩福祿深厚,有貴人相助,人生難遇低谷,并且總能乘水勢,青云直上。鑫澤一名字形繁簡恰當,有金有水,有提升財運之效,取名使用定財源滾滾。
*馮梓淳
梓為梓木,梓木的硬度介于紅木和硬木之間,質(zhì)堅而耐腐,木理優(yōu)美并帶光澤,材色美麗典雅,紋理致密美觀,耐濕、芳香而千年不朽,是一種非常昂貴稀有的木材,因而有可造之才之意,用來給馮姓男孩取名釋義為他就像未經(jīng)雕飾的良木,高貴不凡。淳為質(zhì)樸之意,結(jié)合梓字寓意男孩自身卓絕出眾,但是仍舊保持謙虛、不自傲、不自負。由于梓木的貴重珍稀,名字顯得氣質(zhì)高貴。
*馮辰溪
辰為北辰眾星之意,作為人名形容馮姓男孩像天際星辰一般閃耀奪目,氣質(zhì)高貴,舉止談吐皆可見不俗的氣度氣魄,舉手投足都在人群中熠熠生輝,是不可忽視的奪目存在。溪為清溪之意,作為人名顯得清新自然,寓意男孩心靈純凈通透,長大步入社會之后也能保護好心中的凈土,不被世俗污染,不會變得市儈而現(xiàn)實。辰溪乃胸懷大志、志氣高遠之名。
*馮沛霖
沛字篆書之形像流水一般,表示水勢大,而巿有草木茂盛的意義,“沛”便既有水流大,也有茂盛、興旺之義,用作人名吉利招財,有提升氣運之效,財富易聚集,社會地位自然水漲船高,常居高位將更有氣勢,顯得氣質(zhì)高貴。霖為雨,作為名字給人溫潤儒雅,若水堅韌的印象,二字結(jié)合更招財。沛霖一名含豐盛水意,水聚財孕育生命,蘊含生機。
姓馮男孩氣質(zhì)高貴名字大全
馮昊、馮謙、馮德東、馮彪開
馮繁、馮珞、馮慶晗、馮勵佑
馮梓、馮蕭、馮彌喬、馮弘邦
馮燁、馮賓、馮詩頡、馮思涌
馮恬、馮翔、馮忱羲、馮玖均
馮思、馮硯、馮崞鉻、馮絨云
馮紀、馮墨、馮吉堂、馮成卿
馮增、馮煦、馮宇櫳、馮理群
馮戀、馮能、馮幫菊、馮凌劍
馮軒、馮寧、馮德瑾、馮其原
馮維、馮俞、馮法淮、馮乾昊
馮韋、馮州、馮麗寶、馮山盛
馮汀、馮株、馮吉鍇、馮喬淇
馮潤、馮逸、馮慧利、馮潤廉
馮銳、馮勇、馮小邐、馮普密
馮菡、馮蘊、馮進偉、馮瑞峻
馮赫、馮浚、馮葆沁、馮蒙秋
馮雨、馮鋒、馮函汝、馮健能
馮曉、馮讓、馮旭良、馮鶴竣
馮瑾、馮寒、馮世書、馮伯軒
給男孩取名字分享完畢,希望今天的內(nèi)容你們喜歡,也祝大家取名成功。
對現(xiàn)在的公司來說,其競爭壓力還是蠻大的,畢竟國家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很多行業(yè)的公司都如雨后春筍,想要讓自己的公司擁有一定的競爭力,可以起一個寓意興旺的公司名稱。
公司起名
一、寓意興旺的公司名字三個字怎么取
1、地名取名讓大家更有印象
起名可以根據(jù)地名,畢竟每一個公司注冊所在地都是有一定的特點的,我們可以利用地名的特點,來推動公司名稱的推廣,和知名度,會讓大家更有印象,從而被大家所輕易記住。
2、詩詞、成語取名讓名字更有寓意
一個有寓意的公司名稱,可以讓公司名稱更加的有內(nèi)涵,那如何起一個有寓意的名字,我們可以借助詩詞,成語等方法,詩詞、成語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極具歷史意義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的文化涵養(yǎng)如果拿來取名會讓名字更有寓意。
公司起名
3、摳字法讓公司名字更加精簡
公司要想起一個寓意興旺的公司名字,對于字的斟酌和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摳字法”拿來為公司取名就是公司名字更加精簡和內(nèi)涵的關(guān)鍵。
不要小瞧公司名稱,要知道好的公司名稱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公司打開運勢,加快公司前期的推廣與發(fā)展,為此寓意興旺的公司名稱備受人們所歡迎,一起來看下文的寓意興旺的公司名字三個字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公司起名
二、寓意興旺的公司名字三個字大全
布雷特公司
中泰耀公司
法斯特公司
華美益公司
天隆達公司
三湘義公司
雙華美公司
潤宇毅公司
吉鳳達公司
廣順盈公司
好家園公司
天一勇公司
富克斯公司
利達優(yōu)公司
興昌恒公司
時風玉公司
奧吉運公司
平川運公司
龍嘉鵬公司
珍品源公司
梅地亞公司
雅怡振公司
在國外有兩個姓馮的科學家,他們既不是華人、華僑,更不是中國人,他們是科學家,開創(chuàng)空天領域的一代科學家。中國人喜歡稱呼他們馮某某。
西奧多.馮.卡門,火箭理論大師,指導了美國航空航天的發(fā)展,他還是中國諸多科學家的老師。
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5月11日出生在匈牙利猶太人家庭,1963年5月去世。1914年,在奧匈帝國服役,曾經(jīng)師從現(xiàn)代流體力學大師特朗普爾學習。1936年入美國籍,是20世紀最偉大的航天工程學家,開創(chuàng)了數(shù)學和基礎科學在航空航天和其他技術(shù)領域的應用,被譽為“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他所在的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實驗室后來成為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噴氣實驗室,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偉長、錢學森、郭永懷都是他的親傳弟子。
1930年,馮·卡門移居美國,指導古根海姆氣動力實驗室和加州理工大學第一個風洞的設計和建設。在任實驗室主任期間,他還提出了附面層控制的理論,1935年又提出了未來的超聲速阻力的原則。1938年,馮·卡門指導美國進行第一次超聲速風洞試驗,發(fā)明了噴氣助推起飛,使美國成為第一個在飛機上使用火箭助推器的國家。
馮·卡門對人類實現(xiàn)超聲速飛行的貢獻是十分巨大的。1932年以后他發(fā)表了很多篇有關(guān)超聲速飛行的論文和研究成果,首次用小擾動線化理論計算一個三元流場中細長體的超聲速阻力,提出超聲速流中的激波阻力概念和減小相對厚度可減少激波阻力的重要觀點。
1946年,馮·卡門提出跨聲速相似律,它與普朗特的亞聲速相似律、錢學森的高超聲速相似律和阿克萊的超聲速相似律合起來為可壓縮空氣動力學形成一個完整的基礎理論體系。
他是一個偉大火箭發(fā)動機理論大師,創(chuàng)建了美國航空航天理論體系。
馮布勞恩,德國科學家,二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被美國搜羅回美國繼續(xù)從事科學工作,美國航空航天科技實踐大師。
馮.布勞恩全名是韋納·馬格努斯·馬克西米利安·馮·布勞恩,1912年3月出生,1977年6月去世,出生于德國東普魯士維爾西茨,德國火箭專家。二十世紀航天事業(yè)的先驅(qū)之一。曾是著名的V2火箭的總設計師。戰(zhàn)敗后,美國將他和他的設計小組帶到美國。移居美國后任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空間研究開發(fā)項目的主設計師,主持設計了阿波羅4號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NASA用以下的話來形容馮·布勞恩:“無庸置疑的,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火箭科學家。他最大成就是在擔任NASA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時,主持土星5號的研發(fā),成功地在1969年月首次達成人類登陸月球的壯舉。
馮.布勞恩是第一個研制出導彈的實踐科學家,德國攻擊英國的V1、V2飛彈就是他研制出來的,到了美國,繼續(xù)火箭研制,使美國,處于空天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
可以說,美國的火箭及火箭發(fā)動機技術(shù)如此好,是和他們兩分不開的,馮卡門,是理論大師,馮布勞恩是實踐大師,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推理論的提高。
文/玉之溪
關(guān)注我,玉之溪,點擊關(guān)注之。
有地須有名,名因地生,地由名而指代。
村名就像人的名字一樣,總有起名的緣由。
今天海哥就帶大家走進柳新鎮(zhèn)
柳新鎮(zhèn)
柳新鎮(zhèn)位于徐州市北郊,微山湖西南岸,南距銅山區(qū)政府30公里。鎮(zhèn)域東部隔大運河與茅村鎮(zhèn)相望,南與徐州市泉山區(qū)張小樓辦事處、銅山區(qū)拾屯辦事處接壤,西部與劉集鎮(zhèn)相連,北部以古桃園河為界與鄭集鎮(zhèn)、沿湖農(nóng)場為鄰。
柳新鎮(zhèn)駐地柳新村,下轄柳新、唐溝、李莊、東城、孫莊、黑璋、馬樓、劉臺子、陳塘、楊場、蘇家、中口、藺家壩、魏莊、新橋、垞城、天齊、孫大莊、馮樓19個村民委員會,100個村民小組,90個自然村。總面積96平方公里,居民絕大多數(shù)為漢族,有12個少數(shù)民族。2016年底全鎮(zhèn)在籍人口77286人。
柳新鎮(zhèn)歷史悠久,境內(nèi)的垞城為古崇侯國,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明嘉靖年間,有柳姓人氏到此居建新莊得名柳新莊。后逐漸發(fā)展為當?shù)厣藤Q(mào)集散地,成為鄉(xiāng)鎮(zhèn)治所駐地。
柳新行政村
柳新村 原名柳新莊,鎮(zhèn)政府駐地,是全鎮(zhèn)政治、商貿(mào)、文化中心。2002年原柳東、柳西、蔣樓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境內(nèi)有柳新煤礦、鎮(zhèn)直級機關(guān)、中小學校、醫(yī)院、縣直屬單位,柳新集市為徐州北大集,逢集商賈云集,吸引遠近鄉(xiāng)民,史稱“徐州小北門”。
現(xiàn)轄柳新莊、錢瓦房、前趙家、蔣樓4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7270人,有耕地1931畝。
柳新莊 明嘉靖年間,一柳姓在此建莊,取名柳新莊。后柳姓遷往外地,趙世彥買此地,并挖河取土筑臺墊基。咸豐年間,家境敗落,將墊好的宅基賣給拾屯村的拾世盤,拾世盤在此建大宅,蓋成拾家大院,起柳新大集。咸豐十年(1860年),柳新建砦。解放前村四周有圩子,圩外有河。莊東有拾家陵園一處,墓地約幾十畝地??谷諔?zhàn)爭前后拾家在村北建棉業(yè)社,有軋花機幾十部,是柳新地區(qū)最早工廠。
錢瓦房 柳新莊東200米。二百多年前,常州一錢姓在溫州做知府,因參與貪扣沿河工程款,錢知府怕受株連,令長子全家遷往河南,次子一家三口人遷此,買下陳塘村趙本富此處瓦房住,改莊名為錢瓦房。
蔣樓 柳新莊東200米。約二百多年前,蔣姓10多戶在此居住,有戶蓋上樓房,故取名蔣樓。
前趙家 柳新莊南,100多年前趙姓一家20多人從馬坡遷此居住,取名前趙家。
唐溝行政村
唐溝村 位于鎮(zhèn)政府駐地西南2公里。80年代中葉,被譽為淮北平原明珠,是省、市、縣先進單位, 90年代名列徐州市工業(yè)百強村第6名,1995年評為徐州市首批小康示范村。2006年按新標準,再次被評為徐州市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江蘇省新農(nóng)村建設先進村、江蘇省文明村。
現(xiàn)轄唐溝、唐溝新村、萬樓三個自然村,人口2164人,耕地903畝。
唐溝 明中期有唐姓15戶、49人從后祁樓村遷居此地,取名唐家口。清初,黃河決口,在莊北頭沖出一條西南東北向大溝,改名為唐家溝,后簡稱唐溝。
萬樓 拆原址建新村,屬唐溝村委會。據(jù)碑文記載,明萬歷年間,有萬姓進士三家23口從南天齊村遷此,蓋樓房數(shù)間,因之取名萬樓。村后建有興隆寺,1952年拆掉。90年代萬樓村遷至唐溝村南0.5公里建新村,仍名萬樓。
垞城行政村
垞城村 位于鎮(zhèn)政府東北4公里,垞城相傳為古崇侯國,距今有3000多年歷史。1927年為垞城鄉(xiāng),下轄23個自然村,1960年改為村,1966年拆分為垞城、新橋、劉家三個村,2002年將垞城、劉家兩村合并。村南靠桃園河,東鄰藺家壩,西靠垞城電廠、煤礦,北與魏莊村接壤。垞城煤礦工人村在境內(nèi),有集貿(mào)市場一處,是柳新鎮(zhèn)北部居民商貿(mào)集散地。
現(xiàn)轄:垞城、蕭莊、李莊、徐家、楊家、劉家、付莊、鈕莊,8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3707人,有耕地3659畝。
垞城 垞城歷史悠久,據(jù)考證殷紂王滅大彭后,崇成虎在此建崇侯國。據(jù)傳城南門在劉家村,天齊村處有祭祖廟,李樓村為其驛站。直到周滅商,崇國不在,至今三千余年。《方輿紀要》載:此處原是南北朝戊守之所,當年為水運之要塞。明嘉靖末年黃河北徙,垞城遂為漕黃交會之要沖,舊址遺跡漸不復存。又傳垞城是古十八座連城之一,宋代黃河淤塞,河床逐高而決堤,泗水不復存在,形成微山湖,淹沒18座連城。又傳清乾隆暮年在此認一民間干閨女,招魏莊吳二百為婿,村內(nèi)建有駙馬府,遇水災被毀。天齊村北有吳氏祠堂,魏莊吳氏后人曾有駙馬府匾額,文革時被毀。
徐家 位于垞城西南,因徐姓人居住取名徐家。
楊家 位于垞城西頭因楊姓人居住取名楊家。徐家楊家中間有一條河,河南徐家河北楊家兩莊一河之隔,有統(tǒng)稱為垞城。
李莊 位于垞城北蕭莊東,因李姓人居住取莊名李莊。
蕭莊 位于垞城北200米,因蕭姓人居住取名蕭莊。
楊莊 位于新橋村蘇莊南,一百多年前垞城楊姓土地多在此處,在此按場蓋屋留人看守,人舍逐增,取名楊莊。1966年后村人遷往蘇莊,楊莊已不存在。
劉家 位于垞城南清乾隆年間,劉希顏(字景淵)、劉希曾(字景參)兄弟二人攜眷屬遷此建村,取名劉家樓,外稱“三氣努家樓”。兄弟于道光28年(1848年)春,為光耀門庭動工建一座堂樓,當時存田10余頃。開工不久,與張谷山竇姓打官司敗訴,遂停工。外姓私議劉姓要破產(chǎn),所以建樓停工。劉家聞訊,賭氣借款動工,不久大雪封地被迫停工。翌年仲春又復動工,初夏落成。開工至竣工歷時一年,停工兩次。樓分三層,高三丈,方圓村落為最。劉姓自鳴得意,乘馬到處宣揚:知道垞城南有劉家樓嗎?人答曰:只聞有三氣努家樓。清咸豐元年8月,黃河在碭山蟠龍集決口,此地水丈深,樓被沖倒。劉氏重新建房時,分東西兩院,中間隔一條路,故稱東西劉家,后連在一起,稱劉家。
鈕莊 在劉家東0.5公里。清順治年間,鈕姓11戶遷此處居住,取名鈕莊。
傅莊 劉家西0.5公里。清順治年間,傅姓遷來,取名傅莊。村西北200米有幾戶人家居住,稱小傅莊。1981年秋因采煤塌陷全部遷入傅莊。
新橋行政村
新橋村 鎮(zhèn)政府北6公里,境內(nèi)有垞城煤礦及垞城電廠。 新橋原名奶奶廟(自然村)1966年四清運動時更名為新橋村,并與垞城村分開建立大隊,取名新橋大隊。2002年將胡坑、閆小莊并入建立新橋村。1995年被評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2007年被授予徐州市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名列全市第14名。是市級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新罞莊為新農(nóng)村村莊居住樣板。
現(xiàn)轄新橋、陳莊、蘇莊、趙莊、楊莊、閆小莊、瓦房、胡坑、罞莊9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5145人,有耕地4433畝。
新橋 原為奶奶廟村。約300多年前村北有一座奶奶廟,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逢廟會。廟前住幾戶人家稱為奶奶廟村。1962年村前建一石橋,1966年初改村名為新橋。
陳莊 位于新橋西,三百年前陳姓四戶來此居住,取名陳莊。
蘇莊 位于陳莊西200米,二百年前蘇姓在此安一寄莊,住佃戶,故名為蘇莊。
趙莊 蘇莊南200米,約300多年前,趙培富在此置地建房,后戶增多,取名趙莊。
閆小莊 位于原秦樓北2公里。元世祖二年,鎮(zhèn)守衙門武官閆理公看此地風水好,遷來2戶10多人定居。因人少村小,故叫閆小莊。
瓦房 位于原秦樓西北1.5公里。清雍正年間,仲姓2戶在村東300米建草房居住。取名仲家瓦房。后有趙姓在此種湖田,近鄰仲家瓦房建房居住,取名趙家瓦房。一年微山湖發(fā)洪水,沖垮了仲家瓦房。仲家遷到趙家瓦房,兩村合一,統(tǒng)稱瓦房。
胡坑 宋高宗建炎9年(1135年),胡古盼從山西遷來居住,以打繩為生。屋東北角有大坑,取名胡坑。
罞莊 胡坑南1.5公里。四百多年前有2戶王姓漁民在岸邊蓋屋居住,本地人稱為“罞子”,故稱罞莊。
李莊行政村
李莊村 以村委會駐地李莊取名,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1.5公里,1960年1月建大隊,東連東城村,南鄰徐州市泉山區(qū)地界,西南為龐莊煤礦工人村,西靠唐溝,北與柳新、馮樓兩村接壤,80年代以后,因采煤塌陷,耕地大面積征用,自然村搬遷,村內(nèi)開始興辦企業(yè),編煤笆,加工鋁制品,興建衛(wèi)生材料廠等。90年代初,評為徐州市工業(yè)百強村第20名。1995年被徐州市命名為小康示范村。村內(nèi)有衛(wèi)生材料廠等規(guī)模企業(yè)3家。龐莊農(nóng)貿(mào)市場在其境內(nèi)。
現(xiàn)轄小李莊、姜莊、路莊、張庵子、蔡莊、小新莊、西堌城、趙堌城、水園9個小自然村落,3735人,耕地316畝。
小李莊 位于鎮(zhèn)政府西南約一公里。明初,有李姓3戶14人逃荒至此。后家族人丁興旺,蓋房20多間,聚而成莊,取名小李莊。
姜莊 位于小李莊北0.5公里。清初,姜姓兄弟5家38人,從山東遷徙建村,取名姜莊。
路莊 位于小李莊北1公里。清末,路姓2戶11人遷此落名。
張庵子 位于小李莊北0.5公里。清咸豐年間張姓兄弟三家從山西逃荒至徐州,其三房在此地搭草庵居住,取名張庵子。
小新莊 小李莊西0.5公里處。民國初年,兩家胡姓11人在此建房居住,取名小新莊。
蔡莊村 小李莊西北0.75公里。民國初年蔡姓一家9人,在此建房居住,取名蔡莊。
西堌城 小李莊南300米。世傳為春秋時之互鄉(xiāng),處微山周圍18座連城之一“堌城”的西側(cè),取名西堌城。
趙堌城 小李莊東1公里。清乾隆年間,馬坡鎮(zhèn)趙姓進士二子分家,老二一家40余人,遷此建村,取名趙堌城。
水園 位于小李莊西北500米處。清宣統(tǒng)年間居住一家6人,以種菜為生,有一口轆轆水井,取名水園,又名小姜莊。
東城行政村
東城村 位于柳新鎮(zhèn)政府南一公里,東城村原名東堌城村,1981年與黑璋分開建立東城大隊。因采煤塌陷,北遷建立東城新村。1995年被徐州市命名為小康示范村,后又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村、江蘇省安全文明村、江蘇省文明小區(qū)。2016年有較大企業(yè)2家,銅材廠是全鎮(zhèn)骨干企業(yè)。
現(xiàn)轄東城新村三個村民小組,1508人,耕地326畝。
東堌城 原址位于距鎮(zhèn)政府南1.2公里,因村居西堌城之東,取名東堌城。固城是一個古老的村落,據(jù)考證,春秋時期微山一帶有18座連城,其中之一即為“堌城”。明朝萬歷年間,村內(nèi)建有能仁寺,1938年被日寇燒毀。1985年因采煤塌陷,老村向北搬遷,新建在柳新村地界。
黑璋行政村
黑璋村 位于鎮(zhèn)政府東南2公里。1960年一月建黑墇大隊。東臨馬樓,西靠東城井,南與拾屯鄉(xiāng)接壤,村境處采煤塌陷區(qū),90年代耕地減少較多。村集體興辦多家企業(yè),有磚瓦、造紙、編織煤笆等。個體運輸從業(yè)人員較多。黑璋為柳新一帶較大村落,古時農(nóng)歷二月十九為黑璋廟會。
下轄黑璋5個村民小組,2754人,全村耕地1220畝。
黑璋 元初,李姓家族為避蒙古族入侵戰(zhàn)亂,與先來的吳姓家族傍居,共10余戶30多人,結(jié)草為廬,開荒種地。因此地人煙稀少,野草叢生,野獸成群。隆冬時節(jié),白雪覆蓋荒野,至晚有獐群村頭覓食。有村人獵獐取皮毛、獐蛋,至徐州出售。店家問村民何村人。村民說尚無村名,并介紹黑夜獵獐之事。店家即記為“黑獐”二字。從此叫開為“黑獐”。后村中私塾先生張世華以為黑獐二字不雅,遂改為“赫彰”(當?shù)亍昂铡迸c“黑”同音),表示赫赫彰大之意。至清末,疏通河道,傳村北挖出黑色璋玉一塊,進獻皇帝?;实圪n莊名為黑璋。此后村名改稱黑璋。
孫莊行政村
孫莊村 位于鎮(zhèn)政府東一公里,1860年為孫莊砦(音同寨)下轄40個村落。1927年為均安鄉(xiāng)下轄12個村落,1953年為孫莊鄉(xiāng)下轄孫莊、黑璋、東固城;1960年1月建大隊,80年代末因采煤塌陷老村部分搬遷進東城工人村西,建三個居住點,老村改造重建。20世紀80年代中期,孫莊集體工業(yè)快速發(fā)展,骨干企業(yè)為造紙,是柳新集體經(jīng)濟最富裕的村。20世紀90年代列為徐州市百強村第14名。1995年被命名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同年9月江蘇省全省小康村建設會議到孫莊參觀。2007年按新標準再次評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
現(xiàn)轄孫莊、孫莊新村4個村民小組,2468人,耕地917畝。
孫莊 清朝咸豐之前為三個相連小村,東半部叫北坡里,西半部叫陳堌城,東南角為卞家坑。孫姓家族清末民國時期在徐州北部比較有名望。咸豐十年(1860年)拔貢孫運錦聯(lián)絡三村人圍村打一土圩子,同年建砦,取名孫莊砦,又名孫圩子,解放后改為孫莊。
孫運錦(1800―1878),字繡田,一字心仿,號鐵圍山樵、垞南老人,徐州銅山孫莊人。清道光乙酉科(1825年)拔貢,咸豐元年(1851年)舉孝廉方正。筆耕為業(yè),工詩善文,亦擅長文獻整理與研究。孫運錦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版《銅山縣志》的兩位編纂者之一,他還輯印了萬壽祺(年少)《隰西草堂集》等。有《搬姜錄》《與我周旋齋文集》《所觀書畫記》《與我周旋齋題跋》《聽秋館文稿》《詩集》《詩余》《與我周旋齋百一詩錄》《垞南詩草》《徐故》等著述,今多散佚。存世著作主要有《與我周旋齋百一詩錄》《垞南詩草》《徐州府志?山川考》(清同治版)以及輯錄的《摘錄精義》《輯古要言》等。孫運錦開“徐州二遺民”研究之先河。
馬樓行政村
馬樓村 位于柳新村東南2.5公里。 1966年從原杜樓大隊分設,建立向陽大隊,1983年設立馬樓行政村,20世紀80年代馬樓村以科學種田聞名,多次獲江蘇省豐收杯獎,是市、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先進單位、徐州市農(nóng)業(yè)服務體系建設示范村。20世紀90年代名列徐州市工業(yè)百強村第43名,農(nóng)村大包干后是徐州市唯一的推行雙田制(口糧田、承包田)村。1995年評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是江蘇省村級規(guī)范化管理先進單位。較大企業(yè)為造紙廠、豆奶粉廠。另有多家紙箱包裝廠、汽車修理廠等。
現(xiàn)轄馬樓、黃屯、司樓三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2421人,耕地1978畝。
馬樓 元末明初彭城馬姓大戶在此有農(nóng)田數(shù)百畝,為便管理建一寄莊子,有房舍數(shù)十間,水井一眼,故取名馬家樓。后家境敗落,人丁不旺,將家產(chǎn)賣給楊姓人家,遷走。故馬樓以后沒有馬姓人家。馬樓自然村現(xiàn)存祠堂一處。
黃屯 位于馬樓東南0.5公里。相傳黃姓先輩曾任朝中運糧官,為囤積糧食在此落戶,稱黃屯。
司樓 位于馬樓東北0.75公里。清嘉慶年間,有三戶司姓人家遷來落戶,為圖生活富裕,小村取名司樓。
另傳宋朝之前馬樓村區(qū)域名叫黃集,是一個古代較大型的集鎮(zhèn),黃河決口淹沒淤積了這片土地。近幾十年曾出土大量的土陶器,發(fā)現(xiàn)染坊遺址,證明為集市遺址,并發(fā)現(xiàn)井下井奇觀。
馬樓村編有村志,較為完整的記錄了馬樓近代變遷。
劉臺子行政村
劉臺子村 位于鎮(zhèn)政府東2.5公里處。1966年四清運動時建為杜樓大隊,后更名為劉臺子村。位于柳新莊東2公里,村內(nèi)有醬醋廠,全村建筑工人較多。村東有京福高速公路出入口。
現(xiàn)轄劉臺子、杜樓、王臺子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2293人,1563畝耕地。
劉臺子 約250年前劉姓3家30多人在此處筑臺子蓋屋建村,取名劉臺子。
杜樓 在劉臺子東0.5公里。約270年前杜姓移居此處,取名杜樓。
王臺子 在杜樓南300米。二百多年前王姓一家筑臺建房,人丁興旺,形成一個小村落,取名王臺子。
陳塘行政村
陳塘村 鎮(zhèn)政府東北2.5公里。1966年四清時建立光明大隊,后更名為陳塘村。1954年該村首建光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合作社,后擴建成光明農(nóng)業(yè)高級合作社,成為銅北縣、銅山縣農(nóng)業(yè)合作社表率村民以農(nóng)為主,種植蔬菜,在柳新率先發(fā)展奶牛養(yǎng)殖,有多家企業(yè)生產(chǎn)水泥預制品。境內(nèi)宏環(huán)集團原是柳新鎮(zhèn)較大企業(yè)。2014年,建立“欲信達開心農(nóng)莊”,形成是徐州農(nóng)業(yè)觀光旅游地。
轄陳塘、李樓、張樓、前祁樓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3748人,耕地2645畝。
陳塘 元朝世宗至元年間,陳姓一家6人遷居于此居住,居人漸多,取名陳莊,因莊后有一大汪塘,遠近知名,久而久之被稱為陳塘。
李樓 陳塘東0.5公里處,是一個古老小村。殷紂王滅大彭后,崇成虎建崇侯國,李樓處為驛站。南宋初一李姓官員在此建花園,并蓋有樓房,有18人看管花園樓閣,后敗落荒蕪。有民居此,稱為李樓。
張樓 緊靠陳塘村西。明萬歷年間,張姓5家21人,從陳塘遷此蓋樓定居,取名張樓。
前祁樓 位張樓西0.5公。原名蔡莊,有5戶24人。民國年間,祁姓人增多,為村中大戶,祁德武蓋座堂樓,因村北有一祁樓小村,改莊名為前祁樓。
揚場行政村
楊場村 以村駐地楊場取名,1956年建立光明一社,1959年改為楊場大隊,后更名為楊場村。彭城電廠在村邊。高速公路西繞城線從村中穿過。
轄大揚場、小楊場,西楊場、單庵子、丁樓、破樓6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2809人,耕地1668畝。
大楊場 位于鎮(zhèn)政府東4公里。300多年前有楊姓在此種田,開一曬場脫粒莊稼。后在此安家,人丁聚多成莊,名曰楊場。因比莊南楊場大,故稱大楊場。
小楊場 在大楊場南0.5公里。三百年前姓楊一家在此種田居住,稱小楊場,也有叫南河楊場。
西楊場 200多年前楊姓部分人遷來成一小莊,因處在大楊西0.5公里,故取名西楊場。
單庵子 位于大楊場西南。200多年前兩戶單姓9人在此居住,建吉祥廟,起村名單庵子。
丁樓 位于大楊場北。約300多年前丁姓4房15人在此定居,后蓋一樓,莊名叫丁樓。
破樓 在大楊場西北0.5公里。原名不詳。明末,洪水沖倒全村房舍,僅存一樓框架,后人稱破樓,久而久之傳開,所以稱破樓。該村有一奇特現(xiàn)象,全村房屋及大門朝向為正南正北,可距500米之外看,全部是斜向西南。傳說宋朝抗遼名將楊六郎在此擺下哞牛陣。清康熙年間在村西南建玄帝廟,又名西方庵。
蘇家行政村
蘇家村 2002年與口上、蘇家兩行政村合并,以蘇家自然村取名,位于鎮(zhèn)政府東6公里,彭城電廠在其境內(nèi),村南是柳新機械工業(yè)園區(qū)。茅夾線鐵路及京福高速公路西繞城線從其境內(nèi)穿過。榮昌玻璃廠是縣、鎮(zhèn)骨干企業(yè)。村內(nèi)建有別墅區(qū)。
轄蘇家、龐家、西橋即奶奶廟、何家、口上、小口、小李莊7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4688人,耕地1888畝。
蘇家 明朝一蘇姓官員由安徽宿縣蘇湖遷來建村,取名蘇家。據(jù)傳說明朝末村內(nèi)建有教堂“三教堂”。后改為三教堂小學。在柳新東部及茅村西都很有名望。
龐家 位于蘇家西0.5公里處。清朝乾隆42年(1782年),龐姓一家從山西喜鵲窩逃荒到此安家。不久,浙江李姓一家避難逃到徐州西關(guān),后遷此居住。隨后李姓兩門親戚張、王二家也投靠遷此定居,形成四戶三村。因向北0.5公里有一村名為奶奶廟村,遂稱之為前奶奶廟村。逾30年,村人感到村內(nèi)并無奶奶廟,村名不妥,且李姓有點名旺,遂改稱小李家。稱呼三十多年,因西北有小李莊村,外人時而對兩村混淆不清。此時村龐姓人多,且落戶早,遂定村名為龐家。
西橋 蘇家村北0.5公里。明初,村西河上有橋,名曰“西橋”。橋東有一座奶奶廟。故取名西橋奶奶廟村,簡稱西橋。
何家 位于蘇家村西北0.75公里處。明朝萬歷年間,何姓遷此居住,取名何家。
口上 蘇家村西北1公里,大運河南岸。明萬歷十年(1582年),運糧河建18個閘口,西閘口有15戶90多人居住,叫西鎮(zhèn)口。因此處人多,又名大口,簡稱口上。村北有一座鎮(zhèn)河廟,建于明嘉靖年間,后萬歷年間大水沖倒廟宇,舊址碑記尚存。萬歷年間還建有一座玄帝廟,遺址現(xiàn)已不存。
小口 位于口上村東南0.5公里,因閘口小而居民少,故取名小口。
中鎮(zhèn)口行政村
中鎮(zhèn)口村 位于柳新鎮(zhèn)政府東7公里。2002年張圩、中鎮(zhèn)口兩行政村合并建村。東、北部鄰京杭大運河,南靠萬寨港和蘇家村,西部緊靠彭城電廠。1990年起,村內(nèi)栽植500多畝果園,主要種植桃、蘋果等。20世紀90年代興辦多家小化工、皮鞋制作、甘鍋、磚瓦等企業(yè)。徐州公交公司85路車附線直通村內(nèi)。中鎮(zhèn)口原為明朝泗水河邊古河道。
現(xiàn)轄張圩子、中鎮(zhèn)口、馬家口、東鎮(zhèn)口、小河灘5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4034人,耕地1886畝。
中口 位于鎮(zhèn)東部6公里,大運河西岸。明萬歷年間,運糧河建18個閘口,此處位于中間,有兩戶在此居住,取名中鎮(zhèn)口,簡稱中口。
張圩子 在中口村東南1.5里,大運河西岸。早前村東有一欄河壩,居民為盛姓人家,故叫盛家壩,村東南有幾戶盛家人居住,稱謂前盛。后從小口村遷來幾戶張姓人家在盛家壩北而居,稱東奶奶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在本村建砦,名張家砦,轄12個自然村。清同治七年(1868年)春,張正洪主持建圩墻,東西長400米,南北長300米,有200余戶居住,莊名叫張洪圩子。解放后叫張圩。1958年開挖大運河,該村居民全部外遷,后因動工后河床東移,居民又于1961年陸續(xù)遷回,重建張圩村。
小河灘 位于中鎮(zhèn)口村南。世傳黃河決口在此淤積成灘,后有人在此居住,起莊名為小河灘,簡稱小灘。
藺家壩行政村
藺家壩村 以境內(nèi)有藺家壩節(jié)制閘取名,距柳新鎮(zhèn)政府7公里,是柳新鎮(zhèn)東北邊緣村。大運河穿村而過,桃園河、順堤河在此流入京杭運河,也是不牢河源頭,蘇北大堤的南端。北靠微山湖,東鄰茅村鎮(zhèn)班山村、洪里村、內(nèi)華、茅村,南鄰彭城電廠,西接陳塘村、垞城村、魏莊村。村境原有藺山、張谷山(已采石消失),范山(埋在地表之下)三座山,故亦有稱三山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建立藺山大隊,1981年分成藺山、范山兩個村,2002年并為藺家壩村。村境內(nèi)有藺家壩船閘、桃園河閘,柳新鎮(zhèn)電力抽水站,煤炭碼頭,另有多家小黃沙、煤炭碼頭。藺家壩水泥廠年產(chǎn)60萬噸水泥,主要船運銷往江南等地。2015年拆除所有違建小碼頭。
現(xiàn)轄藺山、張谷山、范山3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4850人,耕地2548畝。
藺山 位于藺山西南坡上,前有大運河,北靠山坡,因藺姓居住取名藺山。傳說宋朝楊六郎抗遼,曾在此布陣,取山名叫“安楊山”。
范山 其山在地下,僅有幾十平方米山頭裸露地面半米高。唐朝時稱趙垞山。明朝初年,范姓從山西喜鵲窩遷到徐州,后有分支遷到趙垞山居住。清朝乾隆年間范姓有人居官,改莊名為范山。
張谷山 藺家壩閘西側(cè)。古時居民依山環(huán)居。傳說公元前200年楚漢相爭,張良隨軍攻打項羽,在此山存放糧草,故取名張谷山。又傳說清康熙年間,有一官員張鵬押運皇糧進京,行到此處適逢大雨。晴天以后在山上曬糧數(shù)日,走時在山坡上刻“張谷山”三字,因而得名。有村民曾記得在山北“龜腚眼子”處有古體張谷山三個大字,后被開山所毀。1958年柳新公社建采石場開山取石,至1990年,石已開完,山已不存。
魏莊行政村
魏莊村 距鎮(zhèn)政府8公里。2002年區(qū)劃調(diào)整時,李場、秦樓、魏莊三個村合并而成。位于微山湖南岸,大運河、順堤河、蘇北大堤、沿河穿村而過,建國前有渡口,李場村抗日戰(zhàn)爭時期有地方武裝馬爾嵐建立營房一處。地下煤炭資源豐富。境內(nèi)有徐州市自來水取水口。1996年動工治理境內(nèi)采煤塌陷地,1996年為國家級三個復墾示范區(qū)之一,建有紀念碑。村內(nèi)有萬頭養(yǎng)豬場、萬羽養(yǎng)鴨場、萬羽養(yǎng)雞場,有近千畝養(yǎng)殖水面,另有眾聯(lián)玻璃廠,宏光機械廠等五家較大企業(yè)。90年代為全縣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先進單位,被授為江蘇省農(nóng)村黨員、基層干部實用技術(shù)培訓示點。2008年被評為銅山縣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李場自然村水蜜桃,暢銷遼寧、吉林、黑龍江。村北建有南水北調(diào)工程翻水站,徐州億噸大港順堤河作業(yè)區(qū)、村內(nèi)有徽派建筑一條街、以及別墅群,2012年授予江蘇省新農(nóng)村建設示范村稱號。2016年被評為江蘇省文明村。
下轄有李場、劉場、魏莊、閆庵、河套、段家、三岔河、秦樓8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5269人,耕地4217畝。
魏莊 柳新鎮(zhèn)最北邊的一個村,毗鄰微山湖。1859年有4戶28人魏姓人來此居住,取名魏莊。
李場 三百年前小李莊李姓在微山湖種湖地,在此按場收脫莊稼,隨后遷來幾戶人家居住,起名李場。
劉場 在李場村北300米。劉姓原住留城(古傳說微山湖一帶18座連城之一)。銅山縣志載,因地震留城失陷,居民遷居梁山。劉姓為種湖田在此按場。清朝乾隆年間,劉姓5戶30多人遷此定居,取莊名劉場。
閆庵 位于魏莊東。1632年有10多戶閆姓50多口人以捕魚為生,在鹽河兩岸搭草庵居住。時有知縣經(jīng)此,問村民是什么地方,答說沒有莊名。知縣聞聽村民皆姓閆,遂起名閆家庵,至到民國初年簡稱閆庵。
河套 魏莊東南0.5公里處。明崇禎11年,有5家30多人在鹽河岸上居住做生意。因該處環(huán)河,故取名河套。本村戚姓人家為多數(shù),又名戚家河套。
段家 魏莊東南300米。1872年有一段姓的大夫,攜7口之家到此行醫(yī),后段姓人增多,建起村莊,取名段家。
三岔河 原鹽河從北部流到段家分岔,一股向南,一股向東,經(jīng)過河套村。因而從前人稱河套村、段家村統(tǒng)稱三岔河。
秦樓 元世祖(忽必烈)9年(1268年),鎮(zhèn)臺秦飛常遷來九戶定居此處。欲建樓一座,取名秦樓,后雖打基地卻未蓋樓。秦樓村名留下至今。原秦樓老村址已變農(nóng)田,整村遷往魏莊西南0.5公里。
天齊行政村
天齊村 位于鎮(zhèn)政府北2公里。1961年建立天齊大隊,后改為天齊村,2002年天齊村、祁樓村,合并為天齊村。東鄰陳塘、新橋村,南與柳新莊接壤,西與孫大莊村,北靠的新橋村,東北為垞城煤礦。桃園河從村中穿過,地下儲煤豐富,土地多有塌陷。90年代,8個自然村因采煤塌陷陸續(xù)搬遷新建。1995年天齊村被評為徐州市小康示范村。
現(xiàn)轄:天齊新村、新韓莊、后祁樓、祁樓新村4個自然村,6個村民小組,4786人,有耕地2061畝。
天齊 據(jù)說古崇侯國在此處建祭祖廟。明朝有陳姓等10幾戶人家在此居住,建有一廟,并從南九里山運來好石于村中建一座橋,村名“好石橋村”。后陳姓人漸多,改村名新陳村。清朝中期洪水吞沒村莊,水退后橋淤沒,廟宇尚好,故又改村名為天齊廟。后簡稱天齊。
吳家祠堂 原天齊村西北處。月200年前后,傳說乾隆皇帝乾女婿吳老百在此建家堂廟,又住上4戶人家,莊名稱吳家祠堂。已和天齊新村連在一起。
念莊 天齊村西1公里處。二百多年前,此地住20戶人家,“廿”為二十,讀音為“念”,故稱念莊。
王樓 天齊村西北0.5公里處。五百年前4戶王姓在此居住,蓋25間串樓。周圍很遠地方可看到,外地稱“望樓”,實為王樓,村已不存。
圣樓 天齊村西北1公里處。乾隆皇帝乾女婿吳老百在此建花園亭樓,自取名圣樓,意圣賢之樓。后莊名叫圣樓,村已不存。
韓莊 位于天齊村西北1.5公里。明朝中期,洪水過后,韓姓20多戶在此高處建房舍居住,取名韓莊。由于采煤塌陷,整莊搬遷至天齊村東,后祁樓村西建新村。
后祁樓 160年前為張大烈寄莊子。祁姓在此居住種地。原稱祁樓。因南1公里有一莊改名前祁樓,故人稱后祁樓。今小吳家、劉瓦房三村一起搬建新村,統(tǒng)稱后祁樓。
小吳家 原址后祁樓村南0.5公里。200多年前吳姓16戶從裴山遷此建村,取名小吳家,原村已不存在。
劉瓦房 原址小吳家村南,僅隔一條路。莊原名胡家,因胡姓無后,房產(chǎn)賣給劉家。約三百年前左右,劉姓從利國遷此居住,人愈來愈多,蓋起瓦房,故人稱劉家瓦房(即村名)。
孫大莊行政村
孫大莊村 位于柳新鎮(zhèn)西北部徐豐公路東。原為學莊大隊,1981年學莊大隊分出董莊自然村,更名孫大莊大隊。2002年與太平集村合并為孫大莊村。90年代興辦肉牛養(yǎng)殖加工,肉牛遠銷香港等地。村內(nèi)建有銅山區(qū)養(yǎng)老中心。
轄12個自然村,7個村民小組,3694人,耕地4824畝。
孫大莊 位于柳新鎮(zhèn)西北部,距鎮(zhèn)政府6公里。四百年前,孫姓三戶從北孫莊遷來居住,取名孫大莊。
學莊 位于孫大莊南1公里。原是拾家寄莊子,為辦學用一片學田,故稱學莊。村中有一條南北路,路兩邊分別稱東、西學莊。
太平集 世傳明朝有一庾姓隱士住此。因有些權(quán)勢,無人敢欺,居民在庾宅東北聚居,取名太平村。清朝乾隆年間村起集,又改名太平集。集面方圓1公里,有酒坊、油坊、染坊、客店、糧市、牲畜市、菜市、棉市、鐵爐等。咸豐元年(1851年)秋,黃河于碭山蟠龍集決口,銅沛皆洪水淹沒,此村房舍被毀。水退遷回部分居民。村落呈東西向建房居住,故又叫東、西兩個太平集。20世紀40~50年代農(nóng)歷3月15日為太平集廟會。
前園 位于太平集村東南,桃園河南岸。此地原為果園,二百年前太平集村一孟姓兄弟5人(木匠)分家,小房遷居此地,取莊名前園。
吳樓 位于太平集村南0.75公里。明朝一宦官姓武,在此建99間半樓,取名武樓。因諧音為吳,后人慢慢叫開吳樓。
陳小莊 又名老鴰窩。三百多年前,陳某在微山湖北老河口建林縣任知縣在此建村,取名陳小莊。村周圍樹密,樹上鳥鴉(俗稱老鴰)眾多,其中一棵樹上有18個窩,故又此村為老鴰窩。
萬村 二百多年前為拾世盤的寄莊子。佃戶農(nóng)忙時來,農(nóng)閑時走,雜姓眾多,遂取名萬家村,簡稱萬村。
陳樓 明朝宦官陳某在此建三進院子樓房,取莊名陳樓。民國初年村東尚有烈女牌坊和石刻三道圣旨,今已蕩然無存。
前周樓 三百多年前,有周姓5家在此筑臺蓋樓,取名周樓。后因村北建后周樓,故稱前周樓。
后周樓 前周樓北,二百年前為拾家寄莊子。郝、劉等佃戶在此種地,村中有拾家倉庫,取名后周樓。
畢大莊 畢姓為清朝瀚林,原住鄭集鎮(zhèn)祁場村,后遷居此地,取名畢大莊。
馮樓行政村
馮樓村 以馮樓自然村取名。2002年與原董莊村合并,轄7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3924人,耕地3642畝,村東鄰柳新莊,南鄰唐溝村,西靠徐豐公路,北為孫大莊村,距柳新鎮(zhèn)1.5公里。董莊自然村20世紀90年代農(nóng)戶多推豆腐,拉麥草短途運輸。馮莊被稱汽車運輸專業(yè)村,有近200多輛大、中型運輸卡車。
馮莊 原為胡莊、王莊、馮莊三個小村落。馮姓于明末避亂,從山西喜鵲窩遷此,后人口逐漸增多,三莊毗連,統(tǒng)稱馮莊。
馮樓 明朝中期,山西馮姓一人在此當官,全家30多人也遷此居住,蓋樓數(shù)間,取名馮樓。明朝期間建一座姑子廟,解放前有尼姑4人,建國后拆除。
丁樓 馮樓村丁樓自然村,原為明朝一官員丁三茂的寄莊子,有樓房數(shù)間,故取名丁樓。
師樓 原名祁樓,明朝豐縣師寨姓師的有人在此地為官,全家遷來,蓋樓房數(shù)間,改名師樓。
唐莊 清乾隆年間,唐姓一家12人遷此居住,取名唐莊。
董莊 早期董姓從山東白馬廟遷至徐州,后又遷銅山縣劉集,后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4戶15人來此居住,取名董莊。鄰董莊西南有張姓8家30多人咸豐十年(1860年)建房居住,取名小張莊,1958年遷入董莊。
閆海子 清咸豐十年二戶閆姓來此居住,屋后有一坑,故稱閆海子,其西有崔姓遷來居住,人稱崔海子,兩個小莊又有人稱后董莊。
資料來源:柳新鄉(xiāng)志、柳新村名考、馬樓村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