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onpc"><legend id="qonpc"></legend></pre><em id="qonpc"></em>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_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_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_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_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_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_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姓盛的女孩取啥名(姓唐的女孩名字)

      2023-08-20 10:05:36
      八字起名網(wǎng) > 八字起名 > 姓盛的女孩取啥名(姓唐的女孩名字)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勑帐⒌呐⑷∩睹?,以及姓唐的女孩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古代十大才女的詩、詞、賦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省濟(jì)南章丘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譽。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diào)優(yōu)美;后期多慨嘆身世,懷鄉(xiāng)憶舊,情調(diào)悲傷。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F(xiàn)存詩文集為后人所輯,有《漱玉詞》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夏日絕句

      生當(dāng)為人杰,死亦作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末年陳留圉(今河南開封杞縣)人,東漢大文學(xué)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xué)家,精于天文數(shù)理,既博學(xué)能文,又善詩賦,兼長辯才與音律。

      蔡文姬一生完成了《續(xù)漢書》四百卷,填補(bǔ)了《漢書》殘缺的空白,她留下了蕩氣回腸、動人心魄《胡笳十八拍》與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五言長篇敘事《悲憤詩》。

      胡笳十八拍

      我生之初尚無為。

      我生之后漢祚衰。

      天不仁兮降亂離。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音乖兮節(jié)義虧。

      對殊俗兮非我宜。

      遭惡辱兮當(dāng)告誰。

      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

      將我行兮向天涯。

      云山萬里兮歸路遐。

      疾風(fēng)千里兮揚塵沙。

      人多暴猛兮如虺蛇。

      控弦被甲兮為驕奢。

      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越漢國兮入胡城。

      亡家失身兮不如無生。

      氈裘為裳兮骨肉震驚。

      羯膻為味兮枉遏我情。

      鞞鼓喧兮從夜達(dá)明。

      胡風(fēng)浩浩兮暗塞營。

      傷今感昔兮三拍成。

      銜悲畜恨兮何時平。

      無日無夜兮不思我鄉(xiāng)土。

      稟氣含生兮莫過我最苦。

      天災(zāi)國亂兮人無主。

      唯我薄命兮沒戎虜。

      殊俗心異兮身難處。

      嗜欲不同兮誰可與語。

      尋思涉歷兮多艱阻。

      四拍成兮益凄楚。

      雁南征兮欲寄邊聲,雁北歸兮為得漢音。

      雁飛高兮邈難尋。

      空斷腸兮思愔愔。

      攢眉向月兮撫雅琴。

      五拍冷冷兮意彌深。

      冰霜凜凜兮身苦寒。

      饑對肉酪兮不能餐。

      夜聞隴水兮聲嗚咽,朝見長城兮路沓漫。

      追思往日兮行李難。

      六拍悲兮欲罷彈。

      日暮風(fēng)悲兮邊聲四起。

      不知愁以兮說向誰是。

      原野蕭條兮烽戍萬里。

      俗賤老弱兮少壯為美。

      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壘。

      牛羊滿野兮聚如蜂蟻。

      草盡水竭兮羊馬皆徙。

      七拍流恨兮惡居于此。

      為天有眼兮何不見我獨漂流。

      為神有靈兮何事處我天南海北頭。

      我不負(fù)天兮何配我殊匹,我不負(fù)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制茲八拍兮擬俳優(yōu)。

      何知曲成兮心轉(zhuǎn)愁。

      天無涯兮地?zé)o邊。

      我心愁兮亦復(fù)然。

      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dāng)我之盛年。

      怨兮欲問天。

      天蒼蒼兮上無緣。

      舉頭仰望兮空云煙。

      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城頭烽火不曾滅。

      疆場征戰(zhàn)何時歇。

      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fēng)夜夜吹邊月。

      故鄉(xiāng)隔兮音塵絕。

      哭無聲兮氣將咽。

      一生辛苦兮緣離別。

      十拍悲深兮淚成血。

      我非貪生而惡死。

      不能捐身兮心有以。

      生仍冀得兮歸桑梓。

      死當(dāng)埋骨兮長已矣。

      日居月諸兮在戎壘。

      胡人寵我兮有二字。

      鞠之育之兮不羞恥。

      憫之念之兮生長邊鄙。

      十有一拍兮因茲起。

      哀響纏綿兮徹心髓。

      東風(fēng)應(yīng)律兮暖氣多。

      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

      羌胡蹈舞兮共謳歌。

      兩國交歡兮罷兵戈。

      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遣千金兮贖妾身。

      喜得生還兮逢圣君。

      嗟別稚子兮會無因。

      十有二拍兮兮哀樂均。

      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

      撫抱胡兒兮泣下沾衣。

      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

      號失聲兮誰得知。

      與我生死兮逢此時。

      愁為子兮日無光輝。

      焉得羽翼兮將汝歸。

      一步一遠(yuǎn)兮足難移。

      魂消影絕兮恩愛遺。

      十有三拍兮弦急調(diào)悲。

      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

      心懸懸兮長如饑。

      四時萬物兮有盛衰。

      唯我愁苦兮不暫移。

      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

      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

      夢中執(zhí)手兮一喜一悲。

      覺后痛吾心兮無休歇時。

      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

      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十五拍兮節(jié)調(diào)促。

      氣填胸兮誰識曲。

      處穹廬兮偶殊俗。

      愿得歸兮天從欲。

      再還漢國兮歡心足。

      心有懷兮愁轉(zhuǎn)深。

      日月無私兮曾不照臨。

      子母分離兮意難任。

      同天隔越兮如商參。

      生死不相知兮何處尋。

      十六拍兮思茫茫。

      我與兒兮各一方。

      日東月西兮徒相望。

      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對萱草兮憂不忘。

      彈鳴琴兮情何傷。

      今別子兮歸故鄉(xiāng)。

      舊怨平兮新怨長。

      泣血仰頭兮訴蒼蒼。

      胡為生兮獨罹此殃。

      十七拍兮心鼻酸。

      關(guān)山阻修兮行路難。

      去時懷土兮心無緒,來時別兒兮思漫漫。

      塞上黃蒿兮枝枯葉乾。

      沙場白骨兮刀痕箭瘢。

      風(fēng)霜凜凜兮春夏寒。

      人馬饑豗兮筋力單。

      豈知重得兮入長安。

      嘆息欲絕兮淚闌干。

      胡笳本自出胡中。

      緣琴翻出音律同。

      十八拍兮曲雖終。

      響有馀兮思無窮。

      是知絲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

      哀樂各隨人心兮有變則通。

      胡與漢兮異域殊風(fēng)。

      天與地隔兮子西母東。

      苦我怨氣兮浩于長空。

      六合雖廣兮受之應(yīng)不容。

      班昭 一名姬,字惠班。漢族,扶風(fēng)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xué)家,史學(xué)家班彪之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xué)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帝數(shù)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xué)家。

      東征賦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fā)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既免脫于峻崄兮,歷滎陽而過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jìn)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入匡郭而追遠(yuǎn)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nóng)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wèi)人嘉其勇義兮,訖于今而稱云。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jīng)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于明神。庶靈祇之鑒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兇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

      上官婉兒,又稱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詩人、皇妃。陜州陜縣(今屬河南三門峽)人,上官儀孫女,上官儀獲罪被殺后隨母鄭氏配入內(nèi)庭為婢。十四歲時因聰慧善文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quán)勢更盛,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從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內(nèi)廷與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議擴(kuò)大書館,增設(shè)學(xué)士,在此期間主持風(fēng)雅,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一時詞臣多集其門,《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710年,臨淄王(即唐玄宗)起兵發(fā)動唐隆政變,與韋后同時被殺。

      彩書怨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馀。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蘇蕙,始平(今陜西武功縣)人,善屬文,魏晉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詩之集大成者,傳世之作僅一幅用不同顏色的絲線繡制織錦《璇璣圖》。

      《璇璣圖》為一塊八寸見方的手帕。原圖以紅黃、藍(lán)、白、黑、紫。五色絲線織繡,容納八百四十一字,分二十九行排列而成。外圍與內(nèi)部井字圖案,是紅字,四角縱橫皆六字黑色。上下兩方縱六橫十六和左右兩方縱十三橫六字各為藍(lán)色字。井字中心,上下兩方縱四,橫五和左右兩方縱五橫四以及井內(nèi)中心四角縱橫各三為黃色。

      縱橫回璇反復(fù)逆順讀皆成章句,可組成三、四、五、六、七言詩。每首詩語句節(jié)奏明快,對仗工整,韻律和諧。

      北宋詩人黃庭堅寫了《織錦璇璣圖》一首詩曰:

      千詩織就回文錦,如此陽臺暮雨何?

      只有英靈蘇蕙子,更無悔過竇連波。

      薛濤,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陜西西安)人。薛濤父薛鄖,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幼年隨父鄖流寓成都,八九歲能詩,早年喪父,母孀居,二人相依為命,生活極其窘困,十六歲遂墮入樂籍,脫樂籍后終身未嫁。后定居浣花溪。

      送友人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guān)塞長。

      王建《寄蜀中薛濤校書》詩稱道:

      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

      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lǐng)春風(fēng)總不如。

      魚玄機(jī),晚唐詩人,唐武宗會昌二年生于長安(今陜西西安市)城郊。初名魚幼微,字蕙蘭。

      幼薇五歲便能背誦數(shù)百首著名詩章,七歲開始學(xué)習(xí)作詩,十一、二歲時,她的習(xí)作就已在長安文人中傳誦開來,被人譽為“詩童”。

      當(dāng)時正在長安的大詩人溫庭筠慕名往訪魚幼薇,并以“江邊柳“三字為題,讓其即興賦詩一首。魚幼薇略作沉思,一會兒,寫下一首詩:“翠色連荒岸,煙姿入遠(yuǎn)樓;影鋪春水面,花落釣人頭。根老藏魚窟,枝底系客舟;蕭蕭風(fēng)雨夜,驚夢復(fù)添愁。”溫庭筠對玄機(jī)的聰明睿智非常欣賞,從此便常常出入魚家,悉心教授詩詞歌賦,成為這位“詩童”的老師和朋友。

      贈鄰女

      羞日遮羅袖,愁春懶起妝。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

      枕上潛垂淚,花間暗斷腸。

      自能窺宋玉,何必恨王昌。

      卓文君,漢代才女,西漢蜀郡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大富商卓王孫的女兒?!妒酚洝に抉R相如列傳》中載有她的事跡。其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還被人津津樂道。

      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jīng)典佳句。

      白頭吟

      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

      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

      今日斗酒會,明旦溝水頭。

      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凄凄復(fù)凄凄,嫁娶不須啼。

      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竹竿何嫋嫋,魚尾何簁簁!

      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

      朱淑真,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后,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zé)o定論?,F(xiàn)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后余篇。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絳英,春衣初試薄羅輕。風(fēng)和煙暖燕巢成。

      小院湘簾閑不卷,曲房朱戶悶長扃。惱人光景又清明。

      謝道韞,東晉著名才女,出身于晉代王、謝兩大家族中的謝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之詠雪詩名揚千古。

      詠雪聯(lián)句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

      編輯/章雪芳 審核/小樓聽雨 校對/馮 曉

      資料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笠翁對韻帶拼音上卷·九佳


      作者:李漁

      lì wēng duì yùn dài pīn yīn shàng juàn · jiǔ jiā

      笠翁對韻帶拼音上卷·九佳

      mén duì hù , mò duì jiē , zhī yè duì gēn gāi 。

      門對戶,陌對街,枝葉對根荄。

      dòu jī duì huī zhǔ , fèng jì duì luán chāi 。

      斗雞對揮麈,鳳髻對鸞釵。

      dēng chǔ xiù , dù qín huái , zǐ fàn duì fū chāi 。

      登楚岫,渡秦淮,子犯對夫差。

      shí dǐng lóng tóu suō , yín zhēng yàn chì pái 。

      石鼎龍頭縮,銀箏雁翅排。

      bǎi nián shī lǐ yán yú qìng , wàn lǐ fēng yún rù zhuàng huái 。

      百年《詩》《禮》延余慶,萬里風(fēng)云入壯懷。

      néng biàn míng lún , sǐ yǐ yě zāi bēi jì lù ;

      能辨明倫,死矣野哉悲季路;

      bù yóu jìng dòu , shēng hū yú yě yǒu gāo chái 。

      不由徑竇,生乎愚也有高柴。

      guàn duì lǚ , wà duì xié , hǎi jiǎo duì tiān yá 。

      冠對履,襪對鞋,海角對天涯。

      jī rén duì hǔ lǚ , liù shì duì sān jiē 。

      雞人對虎旅,六市對三街。

      chén zǔ dòu , xì duī mái , jiǎo jiǎo duì ái ái 。

      陳俎豆,戲堆埋,皎皎對皚皚。

      xián xiàng jù dōng gé , liáng míng jí xiǎo zhāi 。

      賢相聚東閣,良明集小齋。

      mèng lǐ shān chuān shū yuè jué , zhěn biān fēng yuè jì qí xié 。

      夢里山川書《越絕》,枕邊風(fēng)月記《齊諧》。

      sān jìng xiāo shū , péng zé gāo fèng yí wǔ liǔ ;

      三徑蕭疏,彭澤高鳳怡五柳;

      liù cháo huá guì , láng yá jiā qì zhòng sān huái 。

      六朝華貴,瑯琊佳氣種三槐。

      qín duì jiǎn , qiǎo duì guāi , shuǐ xiè duì shān zhāi 。

      勤對儉,巧對乖,水榭對山齋。

      bīng táo duì xuě ǒu , lòu jiàn duì gèng pái 。

      冰桃對雪藕,漏箭對更牌。

      hán cuì xiù , guì jīn chāi , kāng kǎi duì huī xié 。

      寒翠袖,貴金釵,慷慨對詼諧。

      zhú jìng fēng shēng lài , huā xī yuè yǐng shāi 。

      竹徑風(fēng)聲籟,花溪月影篩。

      xié náng jiā yùn suí shí zhù , hè chú chén hān dào chù mái 。

      攜囊佳韻隨時貯,荷鋤沉酣到處埋。

      jiāng hǎi gū zōng , yún làng fēng tāo jīng lǚ mèng ;

      江海孤蹤,云浪風(fēng)濤驚旅夢;

      xiāng guān wàn lǐ , yān luán yún shù qiè guī huái 。

      鄉(xiāng)關(guān)萬里,煙巒云樹切歸懷。

      qǐ duì zǐ , guì duì kǎi , shuǐ pō duì shān yá 。

      杞對梓,檜對楷,水泊對山崖。

      wǔ qún duì gē xiù , yù bì duì yáo jiē 。

      舞裙對歌袖,玉陛對瑤階。

      fēng rù mèi , yuè yíng huái , hǔ sì duì láng chái 。

      風(fēng)入袂,月盈懷,虎兕對狼豺。

      mǎ róng táng shàng zhàng , yáng kǎn shuǐ zhōng zhāi 。

      馬融堂上帳,羊侃水中齋。

      běi miàn hóng gōng yí shí jiè , dōng xún dài zhì dìng fán chái。

      北面黌宮宜拾芥,東巡岱畤定燔柴。

      jǐn lǎn chūn jiāng , héng dí dòng xiāo tōng bì luò ;

      錦纜春江,橫笛洞簫通碧落;

      huá dēng yè yuè , yí zān duò cuì biàn xiāng jiē 。

      華燈夜月,遺簪墮翠遍香街。

      解釋翻譯

      斗雞:使雞相斗以決勝負(fù)的游戲。唐王勃有斗雞檄。

      揮麈:注1:晉代人們清談時,常揮麈以為談助,后稱談?wù)摓閾]麈。宋˙蘇軾˙贈治易僧智周詩:斷弦掛壁知音喪,揮麈空山亂石聽。注2: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只是江南時魚、櫻、筍下酒之物,與先生們揮麈清談。注3:揮動麈尾。宋˙歐陽修˙和圣俞聚蚊詩:抱琴不暇撫,揮麈無由停。

      子犯:狐偃 人名。字子犯,春秋晉人。為晉文公舅,故亦稱為舅犯。文公為公子時,出亡在外,偃與兄毛從之十九年;及文公歸國,乃以偃為大夫,信任不疑,言聽計從,最后輔佐文公平定周室之亂而成霸業(yè)。

      夫差:人名。(?~公元前473)春秋吳王,因父闔閭為越王句踐所敗,故敗困句踐于會稽,以報父仇,并率精兵北會諸侯于黃池,與晉爭霸,句踐乘虛而入,遂滅吳,夫差自剄而死,在位二十三年。

      季路:人名。(公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今山東省泗水縣東)人。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wèi),死于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于政事科。

      高柴:遇衛(wèi)難不徑不竇。

      雞人:職官名。于天將亮?xí)r,作呼聲以警醒百官。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

      虎旅:勇猛善戰(zhàn)的軍隊。唐˙李商隱˙馬嵬詩: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fù)雞人報曉籌。

      三街六市:街市。蕩寇志˙第十五回:雖有三街六市,出門便被紗兜兒廝蒙著臉,真是討厭,那得如此風(fēng)景看。亦作三街六巷。

      俎豆:注1: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饗時,用來盛祭品的兩種禮器。亦泛指各種禮器。論語˙衛(wèi)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注2:孟子幼時居近墓習(xí)堆埋,移舍于市又習(xí)貿(mào)易事,移于學(xué)宮傍乃習(xí)禮讓修俎豆。

      皎皎:潔白的樣子。

      皚皚:潔白的樣子。漢˙劉歆˙遂初賦:漂積雪之皚皚兮,涉凝露之降霜。

      東閣:東向的小門。漢書˙卷五十八˙公孫弘傳: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shù)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后用以指宰相招賢的地方。唐˙李商隱˙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早歲思東閣,為邦屬故國。

      五柳:陶淵明棄彭澤縣令的官位而歸隱家園,于門前栽種五株柳樹,并自號五柳先生。見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后用以比喻歸隱、隱居,也用以形容環(huán)境的幽雅、隱居的閑適。

      三槐:周代宮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時,面向三槐。周禮˙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用以比喻三公。注2:宋代兵部侍郎王佑,多陰德,手植三槐于庭,自言子孫必有為三公的。其子旦后果為相,世稱為三槐王氏,子孫因建三槐堂。宋史˙卷二八二˙王旦傳: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漏箭:古代漏壺中用作計時指針的箭。宋˙歐陽修˙漁家傲˙十一月新陽排壽宴詞:南至迎長知漏箭,書云紀(jì)候冰生研。宋˙柳永˙戚氏˙晚秋天詞:漏箭移,稍覺輕寒。

      籟:本指從孔竅中所發(fā)出的聲音,后泛指一切的聲音。如:天籟﹑人籟﹑萬 籟俱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至于林籟結(jié)響,調(diào)如竽瑟。晉˙

      篩:灑、落。董西廂˙卷七:況是暮春天色,落紅萬點,風(fēng)兒細(xì)細(xì),雨兒微篩。西游記˙第八十三回:棒舉一天寒霧漫,劍迎滿地黑塵篩。

      荷鋤:劉伶,好酒。荷鋤自隨曰:[醉死,便好埋我]。劉伶:字伯倫,晉沛國人,生卒年不詳,曾為建威參軍。性好酒,放情肆志,與嵇康、阮籍等同稱為竹林七賢。著有酒德頌。

      馬融:名。(公元79~166)字季長。茂陵(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人,東漢學(xué)者。從學(xué)者常千數(shù),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jīng)﹑論語﹑詩﹑易﹑尚書﹑三禮等。

      羊侃:梁人,好奢侈,結(jié)舟為齋,亭館皆備,日事游宴。

      笠翁對韻,九佳

      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文化價值

      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文化價值

      演講人:董曉波演講地點:南京師范大學(xué)演講時間:2023年5月

      董曉波南京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中國法治現(xiàn)代化研究院“一帶一路”法治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蘇省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習(xí)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擔(dān)任中國法律英語教學(xué)與測試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比較法學(xué)研究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中西文明交流史、法律語言與翻譯、區(qū)域與全球治理、跨文化交際等方面的研究。承擔(dān)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兩項以及多項省部級課題,國內(nèi)外出版中英文著作10多部,發(fā)表學(xué)術(shù)論文250余篇。

      千年絲綢之路上曾經(jīng)留下眾多歷史名人的足跡,其中最著名之一就是唐朝玄奘法師。魯迅稱他是“舍身求法的人”,梁啟超盛贊他“千古一人”,唐太宗高度評價他為“法門之領(lǐng)袖”。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是一部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前后十多年間所見所聞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由玄奘奉唐太宗之敕令口述,弟子辯機(jī)筆錄而成,被譽為東方三大旅行記之一(另兩種分別是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行記》、日本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一般認(rèn)為,從玄奘所處的時代來審視,玄奘西行的影響基本是單向的——主要體現(xiàn)為當(dāng)時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玄奘將天竺游學(xué)期間所收獲的見聞、佛教典籍以及所思所想帶回長安,通過譯經(jīng)講法,創(chuàng)立法相宗,促進(jìn)了佛教在古代中國的傳播,推進(jìn)了佛教的本土化進(jìn)程。但是,如果在一個更長的歷史脈絡(luò)中審視《大唐西域記》,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玄奘之行的文化價值超越了時空,不僅帶來了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的吸收,也產(chǎn)生了中國對印度的歷史影響,具有一定的世界意義。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德化白釉玄奘立像。新華社發(fā)

      《大唐西域記》的成書與傳播

      從歷史記錄來看,當(dāng)初唐太宗要求玄奘撰寫《大唐西域記》,主要目的是希望盡量多地了解西域情況。唐貞觀十九年二月初一,太宗在儀鸞殿接見玄奘,詢問西去見聞,尤對西域地理風(fēng)情及政治狀況感興趣,與其攀談許久,談話間,“帝又謂法師曰:‘佛國遐遠(yuǎn)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

      當(dāng)時勃興的唐王朝,需要保衛(wèi)并鞏固自己的疆域,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要消除當(dāng)時西面和北面的突厥軍事聯(lián)盟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并進(jìn)一步妥善處理中原王朝與突厥部落的關(guān)系,這正是玄奘西行的宏大歷史背景。自南北朝后期到唐初的一百多年間,在中原王朝的北部和西部邊境以及延伸到中亞的地域內(nèi),由突厥人作為主體組成的部落聯(lián)盟一直是相當(dāng)強(qiáng)大的軍事政治勢力,當(dāng)時的突厥人控制著從中原到西域的所有通道。在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大部后,從中亞到印度的廣大地域內(nèi),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都在西突厥的勢力范圍之內(nèi)?!杜f唐書·突厥傳》記載:“(西突厥)統(tǒng)葉護(hù)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zhàn)。遂北并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shù)十萬,霸有西域,據(jù)舊烏孫之地?!魅种ⅲ粗幸??!钡搅颂铺谪懹^四年(公元630年),隨著唐軍的軍事勝利,東突厥問題得到解決,其后需要面對的主要是西突厥問題。在整個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西突厥與唐王朝時而保持和平,時而兵戎相見,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到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西突厥才完全被唐朝軍隊擊敗,唐朝由此控制了以碎葉為中心的大片地區(qū),并在碎葉設(shè)置軍鎮(zhèn)。新設(shè)的碎葉鎮(zhèn)成為唐王朝最西的軍鎮(zhèn),與龜茲、疏勒、于田一起合稱“安西四鎮(zhèn)”,統(tǒng)屬于安西都護(hù)府。唐王朝對西域地區(qū)的全面經(jīng)營,一直持續(xù)到唐玄宗時期。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唐將高仙芝帶領(lǐng)軍隊,在中亞的怛羅斯(《大唐西域記》里稱作“呾邏私”)與大食軍(即當(dāng)時進(jìn)入中亞不久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軍隊)發(fā)生沖突。怛羅斯之戰(zhàn)唐軍戰(zhàn)敗,唐朝軍事力量由此退出這一地區(qū)。

      玄奘法師姓陳名祎,洛陽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zhèn))人。13歲出家,21歲受具足戒。玄奘曾游歷各地參訪名師,學(xué)習(xí)《涅槃經(jīng)》《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俱舍論》等經(jīng)論。學(xué)習(xí)過程中玄奘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jīng)典所載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最終決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玄奘此前也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求法,結(jié)果未被允準(zhǔn)。直到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玄奘覓得機(jī)會,從長安出發(fā),經(jīng)姑臧出敦煌,途經(jīng)新疆,經(jīng)中亞輾轉(zhuǎn)到達(dá)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進(jìn)入當(dāng)時印度佛教中心的那爛陀寺學(xué)習(xí)。他師從戒賢學(xué)習(xí)《瑜伽師地論》《顯揚圣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論典,著重鉆研《瑜伽師地論》,兼學(xué)梵書《聲明記論》。

      玄奘在印度共生活14年,其中在那爛陀寺5年。在印度期間,玄奘一方面研究佛經(jīng),另一方面刻苦學(xué)習(xí)梵文,為日后翻譯佛經(jīng)奠定了基礎(chǔ)。公元641年,玄奘攜帶7尊佛像、657部經(jīng)書、150粒舍利踏上了回國的路途,公元645年,玄奘抵達(dá)長安。

      玄奘此行,歷時17年,行程5萬里,是一次艱難而又偉大的旅行?;氐介L安以后,唐太宗安排玄奘在長安弘福寺翻譯佛經(jīng),后又住大慈恩寺。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經(jīng)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jī)記錄整理,《大唐西域記》終于完成。玄奘在進(jìn)書表中說:“班超侯而未遠(yuǎn),張騫望而非博,今所記述,有異前聞,雖未極大千之疆,頗窮蔥外之境,皆存實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第六),充分表達(dá)了他的心跡:希望追仰我國經(jīng)營西域的著名前輩張騫、班超,完成一部關(guān)于西域的綜合著作。公元664年,玄奘逝世。

      《大唐西域記》共十二卷。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大唐西域記》全書共十二卷,按照其行程的順序先后介紹了途經(jīng)的110國和路途傳聞所知的28國,詳細(xì)記錄了公元7世紀(jì)西域、中亞、印度等地區(qū)的歷史、地理、氣候、物產(chǎn)、民俗、宗教、文化等情況?!洞筇莆饔蛴洝沸蜓詫懙溃骸坝H踐者一百一十國,傳聞?wù)叨藝?,或事見于前典,或名始于今代?!瓲柶湮锂a(chǎn)風(fēng)土之差,習(xí)俗山川之異,遠(yuǎn)則稽之于國典,近則詳之于故老。邈矣殊方,依然在目。無勞握槧,已詳油素,名為《大唐西域記》,一帙十二卷?!痹摃硪恢饕涊d西域34國的山川地理和風(fēng)土人情;卷二、卷三敘述北印度尤其是犍陀羅的佛教故事和史跡;卷四以下漸入中印度;卷十之后,中、南、東印度及斯里蘭卡均有敘述。全書“具覽遐方異俗,絕壤殊風(fēng)”,是研究中世紀(jì)西域、中亞、印度等地區(qū)歷史地理、宗教文化及其風(fēng)土人情的珍貴史料和重要文獻(xiàn)。

      《大唐西域記》體例嚴(yán)謹(jǐn),文筆絢麗雅致,簡扼流暢,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精彩紛呈,令人讀來妙趣橫生,興味盎然。季羨林先生曾評價:“統(tǒng)觀全書,包括了100多個‘國’,玄奘的記述有長有短,不管多么短,他的記述似乎有一個比較固定的全面的章法,幅員大小、都城大小、地理形勢、農(nóng)業(yè)、商業(yè)、風(fēng)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這些方面幾乎都要涉及到。當(dāng)時和今天想了解這個‘國’,除了以上這些方面,還要了解些什么呢?”(玄奘、辯機(jī)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

      如《大唐西域記》對“千泉”(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nèi),吉爾吉斯山脈北麓一帶)的記述:

      “素葉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垂平陸。水土沃潤,林樹扶疏,暮春之月,雜花若綺。泉池千所,故以名焉。”

      這一段以詩一般的語言介紹了“千泉”得名之由,使人如親歷其境。此類生動傳神的表述,書中還有不少,比如對瞿薩旦那國“大流沙”的描述:

      “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fēng),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yuǎn)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者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fēng),風(fēng)起則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p>

      在中國,《大唐西域記》的影響及對它的研究歷史悠久。唐時即有抄本流傳,人們在敦煌莫高窟就曾發(fā)現(xiàn)過唐寫本的殘卷,現(xiàn)為傳世最早的本子。宋代以來,有多種刊本、注本,清末民初以來出現(xiàn)多種相關(guān)研究著作。清末民初丁謙所著《大唐西域記地理考證》,是最早專注《西域記》地理考證的著作。季羨林等校注的《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2000年版,博采眾家之長,縱考古今之變,是目前中外校釋、研究《大唐西域記》的集大成之作。

      從19世紀(jì)開始,《大唐西域記》的傳播具有了世界意義,日本、歐美的譯本相繼出現(xiàn),包括1858年儒蓮的法譯本,1884年畢爾的英譯本,1905年瓦特斯的英譯本,1912年日本掘謙德的譯注本,1911年日本京都帝大校本,1936年日本小野玄妙譯本,1943年日本足立喜六的譯注本,1972年日本水谷真誠的譯注本等。

      19世紀(jì)中晚期以后,東方學(xué)和比較宗教學(xué)逐漸興起,玄奘的佛學(xué)著作受到了西方各國學(xué)者的關(guān)注和重視,《大唐西域記》在西方陸續(xù)有外文譯本出現(xiàn)。1853年,法國漢學(xué)家儒蓮(StanislasJulien)翻譯出版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此書基礎(chǔ)上,儒蓮于1858年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也譯成法文,共兩卷,在歐洲漢學(xué)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在參考儒蓮法譯本的基礎(chǔ)上,英國倫敦大學(xué)漢學(xué)教授畢爾(SamuelBeal),于1884年翻譯出版了《大唐西域記》的兩卷本英譯本。該譯本同時也收錄了1869年畢爾曾經(jīng)出版的英文版《法顯、宋云游記》,在前言中,畢爾簡略介紹了中國佛教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源流,指出這本書是中國佛教徒法顯、宋云和玄奘等去印度西行求法所寫的游記,并且撰寫了這三人的簡略生平傳記,以便西方讀者更好理解英文版《大唐西域記》。

      繼畢爾之后,英國駐華外交官瓦特斯(ThomasWatters)又一次重譯《大唐西域記》,1901年1月瓦特斯在英國倫敦離世,留下《大唐西域記》的翻譯手稿。1904年至1905年間,瓦特斯生前在英國皇家亞洲學(xué)會的兩位好友戴維斯(ThomasWilliamRhysDavis)和卜士禮博士(Dr.StephenWoottonBushell)將瓦特斯的翻譯手稿進(jìn)行整理和編輯,通過東方翻譯基金在英國倫敦正式出版,這個譯本共兩卷,分屬英國皇家亞洲學(xué)會東方翻譯基金系列叢書的第十四、十五本。該英譯本附有大量的注釋和考證,而且將《大唐西域記》中出現(xiàn)的印度人名、地名的梵音漢語音譯詞語全部按字母順序整理,在文末編成索引表,并且配有印度的梵文詞語翻譯,逐一注明在文中出現(xiàn)的頁碼,具有較高的學(xué)術(shù)研究參考價值。

      從《大唐西域記》到《西游記》

      《大唐西域記》文筆絢麗,是游記中的佳品。其記事敘物寫景,富有文學(xué)意味。如記述的與佛教有關(guān)的傳說故事中人物清晰、情節(jié)豐富,構(gòu)思精巧、想象奇特,引人入勝,因此得以在中國廣泛流傳,并對中國的通俗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是在《大唐西域記》的基礎(chǔ)之上改編的說經(jīng)話本。從唐朝開始,民俗文學(xué)中就出現(xiàn)了一種說唱藝術(shù)——“說話”。說話主要是講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既有神話也有歷史傳說,還有民間故事,也大量從佛經(jīng)中取材。到了宋朝,講說佛經(jīng)故事已成為說唱藝人的基本技藝之一。他們講故事的底本,叫做“話本”。

      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就是流傳極廣的一個說經(jīng)話本,講述了唐僧玄奘與白衣秀士猴行者赴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故事中的取經(jīng)人,除玄奘外,還有一個猴行者,他的外形是一位白衣秀士,自稱是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因為偷吃了蟠桃,被王母娘娘捉住,用鐵棒在左肋打了八百,右肋打了三千,然后發(fā)配到花果山紫云洞。書中描寫,這個猴王有膽量、有見識,降妖捉怪的本領(lǐng)很大,一路上他幫助玄奘打殺白虎精,斬除馗龍,收服深沙神。

      在講述宋代話本的猴行者形象時,我們需要額外引述一下印度古代長篇敘事史詩《羅摩衍那》?!读_摩衍那》記敘了印度古代民間流傳已久的一個故事,王子羅摩即將繼承王位時,由于受父親的愛妃妒恨而被放逐到遠(yuǎn)離王城的深山里。在放逐生活中,妻子悉多被魔王搶走。羅摩王子在一群猴子的幫助下,打敗了魔王,夫妻團(tuán)聚,恢復(fù)了王位。在這個故事中,有一個本領(lǐng)高強(qiáng)的神猴,名叫“哈努曼”。猴子們就是在它的率領(lǐng)下戰(zhàn)勝魔王的。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位印度故事中的“哈努曼”就是宋朝話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中白衣秀士猴行者的原型。但也有學(xué)者通過研究認(rèn)為,《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形是玄奘故事中所記載的石槃陀,《西游記》故事中孫悟空幾次想殺害唐僧,也取材于石槃陀怕玄奘連累自己而想謀害玄奘之事。

      甘肅榆林石窟中有一幅西夏時期的繪畫《唐僧取經(jīng)圖》,畫面上有玄奘、猴行者和白馬的形象。到了金、元兩朝,玄奘取經(jīng)的故事已被搬上了舞臺,金朝藝人演戲的腳本中有《唐三藏》,元朝的雜劇中有吳昌齡寫的《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jīng)》,是一部以《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為基礎(chǔ)發(fā)展而來的雜劇。在這部雜劇中,唐僧玄奘的隨行者增加到三名——孫行者、豬八戒和沙和尚。其中,孫行者是猴行者的發(fā)展,豬八戒則被認(rèn)為是依據(jù)曹魏時期赴西域求法的僧人朱士行而創(chuàng)造,杭州飛來峰龍泓洞的佛教浮雕中,有一組內(nèi)容是表現(xiàn)三個人牽著兩匹馬,一匹馬馱著佛經(jīng),一匹馬負(fù)著蓮座,這組浮雕表現(xiàn)的就是朱士行渡流沙赴西域取經(jīng)求法的故事,浮雕上方的題記中,有“朱八戒”等字。除雜劇外,元代還出現(xiàn)了《西游記平話》,這是民間說書人的底本。從現(xiàn)存的片段“夢斬涇河龍”和“車遲國斗圣”來看,《西游記平話》中人物增多,情節(jié)復(fù)雜,和后來的《西游記》相當(dāng)接近。

      到了明朝晚期,吳承恩以玄奘西赴印度學(xué)佛取經(jīng)的史實為素材,以民間流傳的各種話本、雜劇為基礎(chǔ),寫出了著名的長篇小說《西游記》。

      《西游記》特種郵票。資料圖片

      《大唐西域記》對印度史的意義

      在古代,印度自稱為婆羅多,曾被古代中國人稱為天竺,位于南亞次大陸。印度文化和中華文化一樣通過不斷地吸收外來的先進(jìn)文化而豐富本國的文化體系,并通過各種渠道向外發(fā)展,同時影響著其他文化。最好的例子便是佛教文化,雖起源于印度,但至今已經(jīng)遍布世界各地。

      在歷史上,印度雖與中國緊鄰,但是,古代印度人的歷史思維卻與古代中國極為不同。古印度人不注重記錄歷史,更相信聲音的永恒性,于是產(chǎn)生了很多口傳的神話和故事,這是古代印度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正因為如此,而出現(xiàn)了文字記載歷史的缺失,正如馬克思所說:“印度人沒有歷史”。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為后世了解當(dāng)時的印度歷史提供了一扇窗。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玄奘在南亞大陸途經(jīng)100多個國家的所見所聞,并且詳細(xì)地記錄了印度70多個小邦國的名字、地理位置、風(fēng)土人情和社會民生,還對其中較為重要的佛教遺址,包括地理位置、形狀大小、周圍山川地貌等進(jìn)行了詳細(xì)的描繪,既精準(zhǔn)嚴(yán)謹(jǐn)又形象生動。因此《大唐西域記》成為當(dāng)時對印度社會和歷史的詳盡記錄。

      當(dāng)然,在根據(jù)《大唐西域記》發(fā)掘出相應(yīng)的古代印度遺址之前,人們還不能確認(rèn)玄奘法師在《大唐西域記》中的記載是否正確。不過,考古工作很快就驗證了《大唐西域記》的文化價值。著名的那爛陀大學(xué)遺址重見天日就與《大唐西域記》密不可分。那爛陀曾經(jīng)是古代世界佛學(xué)研究最高學(xué)府,規(guī)模之宏大,體系之完全,即使在今天也不遜色于任何大學(xué)。據(jù)《大唐西域記》記載,全盛時期的那爛陀大學(xué)綿延十公里,包含大小十余座佛寺,擁有1500多位教師和1萬多名古印度及外國學(xué)生。但是在后來,盛極一時的那爛陀毀于入侵戰(zhàn)火,其遺址塵封于地下數(shù)百年無人知曉。直到19世紀(jì)50年代,對照《大唐西域記》的記載,當(dāng)時的印度殖民政府第一屆考古局局長、英國人亞歷山大·康寧漢姆核實了他所發(fā)掘的鹿野苑的考古資料,確定了遺址的名稱及在該處所發(fā)現(xiàn)文物的性質(zhì)和用途。其后,他以《大唐西域記》為指南,根據(jù)書里的描述和記錄,展開了長達(dá)25年的考古發(fā)掘工作,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藍(lán)毗尼等佛教圣地,以及那爛陀寺等大量重要古跡,古印度的歷史從此被一點一點展開。其中,在重建大菩提寺時,在寺址方位、建筑圖案和使用材料的選擇上都參考了《大唐西域記》。英國歷史學(xué)家史密斯評價玄奘時說“中世紀(jì)印度的歷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保╒incentA.Smith,TheEarlyHistoryofIndia,
      from600B.C.totheMuhammadanConquest.Oxford:TheClarendonPress,1904.)曾任我國駐印大使的樂玉成曾經(jīng)撰文提到,根據(jù)新那爛陀大學(xué)校方資料,印度佛教遺址有80%是根據(jù)《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挖掘出來的。其中也包括印度的國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頭。在很長時間里,由于本國的史料文字記載缺乏并多有矛盾之處,印度人一度只知道阿育王柱的存在,但是其大小、樣子以及在什么地方等細(xì)節(jié)均不清楚?!洞筇莆饔蛴洝分斜A袅藢Π⒂踔脑敱M記載,19世紀(jì)中期,英國考古學(xué)家和印度學(xué)者參照《大唐西域記》而找到了其所在,使塵封百年的阿育王柱最終重新出現(xiàn)在世人面前。

      英國歷史學(xué)家史密斯(VincentArthurSmith)的《印度早期歷史》《牛津印度史》,大量參考和利用了《大唐西域記》英譯本等相關(guān)史料,重現(xiàn)曾經(jīng)湮沒于歷史的古代印度,為英國的印度古代史研究奠定了基礎(chǔ)。史密斯在《印度早期歷史》前言中指出:“玄奘這部書是個寶藏,包涵很多準(zhǔn)確的信息,對于任何研究印度古代史的學(xué)者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痹凇杜=蛴《仁贰分?,他寫道:“印度歷史對玄奘所欠下的債是無法估算的。”

      此外,在斯坦因(MarcAurelStein,1862—1943)、伯希和(PaulPelliot)等人的西域和中亞考古學(xué)著述中,《大唐西域記》英譯本的史料也被廣泛引用。正如季羨林先生所指出的:“《大唐西域記》這一部書,早已經(jīng)成了研究印度歷史、哲學(xué)史、宗教史、文學(xué)史等等的瑰寶。我們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印度古代問題而不引用玄奘《大唐西域記》的書?!保玖w林:《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載《大唐西域記校注》,第135頁。)

      《大唐西域記》不僅解決了印度歷史上許多疑難問題,也從佛教視角記載了玄奘生活時期的佛教分布情況,保留了極重要的資料。如釋迦牟尼降生、成道、說法以及分奉舍利、建塔、造像等有關(guān)事跡:佛滅年月的傳說、諸大弟子教事,以及佛滅后如何進(jìn)行結(jié)集等;其他如阿育王、迦膩色迦王建立石柱、造塔都有相關(guān)記述;尤其是玄奘記錄的對7世紀(jì)及以前佛教大、小乘的分布和傳播情況以及佛教內(nèi)外論爭(內(nèi)部的如大、小乘之間,大乘空、有宗之間及其他各派別之間,外部的是指同印度教、耆那教、祆教等的爭論),學(xué)術(shù)史價值極高。此外,《大唐西域記》多處提到婆羅門教、耆那教、祆教的情況,還涉及密教和印度民間宗教怛特羅教,這些內(nèi)容是中古期東方宗教研究的寶貴參考,也是研究印度宗教思想發(fā)展史的極為重要的資料。尤其是幫助后世學(xué)者判定了釋迦牟尼的生活年代,成為研究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不可或缺的著作。季羨林先生曾指出:“釋迦牟尼年代的確定,中國載籍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唐西域記》對于確定佛陀生卒年月也起過作用……除了釋迦牟尼的年代以外,《大唐西域記》對印度古代和中世紀(jì)的歷史上的許多大事件都有所記述?!保玖w林.季羨林自選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

      結(jié)語

      玄奘西行具有深遠(yuǎn)的歷史和現(xiàn)實影響,他的壯舉超越了對佛學(xué)知識的探求,彰顯了中國古人對異域文明的向往和對理想主義的渴求。作為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不僅展示了廣袤西域地區(qū)各民族的歷史地理、風(fēng)土人情及宗教文化狀況,同時也使人們深入了解絲綢之路上東西方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歷史。由于它的記載內(nèi)容涉及古代西域,以及中亞和南亞等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因此成了世界各國學(xué)者格外重視和關(guān)注的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之一,被翻譯成英文、法文、德文、日文、印地文等多個版本。

      玄奘以自己一生的實踐,踐行了平等、和平、友好,互相學(xué)習(xí)、彼此吸納的文明交往模式,在歷史上,這種模式讓不同的文明在交往中獲得了共同的發(fā)展與進(jìn)步,這是玄奘對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貢獻(xiàn),也給當(dāng)代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在當(dāng)下絲綢古道又一次煥發(fā)新的生機(jī)活力之際,我們重溫《大唐西域記》這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有利于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加強(qiáng),有助于人類文明交流互鑒。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8日10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一出生就是小福星的兄妹名,自帶好運,萬事勝意。

      一出生就是小福星的兄妹名

      藝桉 藝檸

      喜樂平安,檸月如風(fēng)。

      推薦姓氏:謝 馬 常 沈 徐。

      知珩 知瑤

      君子如珩,瑤林玉樹。

      推薦姓氏:李 宋 陸 張 顧。

      言栩 言初

      神采奕奕,初發(fā)芙蓉。

      推薦姓:江 盛 王 張 周。

      星野 星晚

      景星慶云,桑榆非晚。

      推薦姓氏:蘇 林 袁 劉 安。

      作者:piikee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47 | 評論:0
      视频| 天祝| 马尔康县| 茶陵县| 屯留县| 元阳县| 治县。| 绵竹市| 阜南县| 百色市| 建平县| 石门县| 拜城县| 怀宁县| 平塘县| 河西区| 德清县| 达尔| 衡东县| 吴忠市| 巨鹿县| 武宁县| 苗栗县| 永州市| 南郑县| 英吉沙县| 东海县| 松溪县| 安丘市| 和顺县| 鄂伦春自治旗| 潮州市| 资讯 | 甘泉县| 长兴县| 石河子市| 华亭县| 尉氏县| 桦南县| 贵定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