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onpc"><legend id="qonpc"></legend></pre><em id="qonpc"></em>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_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_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_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_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_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_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皇帝名字避諱 起名避諱哪些親人規(guī)則

      2025-03-07 19:46:11
      八字起名網(wǎng) > 八字起名 > 皇帝名字避諱 起名避諱哪些親人規(guī)則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劵实勖直苤M,以及起名避諱哪些親人規(guī)則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古代取名忌諱一個字,2000年來僅有3人使用,如今常見卻少有人用

      自古以來我們的民族最講究忌諱,這些忌諱也規(guī)范著人們的生活習(xí)慣,比如不能抖腿,所謂”男抖窮,女抖賤”其實就是古人在規(guī)范人們的坐直,要站如松坐如鐘,行為舉止要得體,不能給人輕浮的感覺。

      古人還有屋內(nèi)不能撐傘的說法,特別是小孩,屋里撐傘長不高等等。

      而對名字,古人也有著自己的忌諱,比如不能和皇帝的名字同音,很多百姓在新的君主登基后,發(fā)現(xiàn)新皇帝的名字和自己的撞了,便要馬上改掉,不然會引來殺生之禍。

      就連在言語和書寫的時候,遇到長輩的名字,也要避開,紅樓夢里就有一個場景,林黛玉在念書的時候,遇到”敏”字,不能直接讀敏,要讀密,因為她母親的大名就叫做賈敏。寫作的時候遇到敏字,也不能直接寫出來,要缺一筆。

      這無不說明古人對君主長輩的尊重,以及森嚴(yán)的尊卑等級。

      古人起名的講究

      古人取名字更是有一系列規(guī)則,“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strong>孩子出生三個月后要由父親取名,或者祖父也可以,這體現(xiàn)了古代父權(quán)統(tǒng)治的結(jié)果,孩子的名字一定是要家里的男性長輩取的。

      名字還要體現(xiàn)出獨特美好的意象,要體現(xiàn)對生命的積極美好,要有道德的含義,老祖宗總結(jié)道”以生命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

      不能用國家的名字來命名,不能用官位的名稱來命名,不能用山川河流的名字來命名,不能用疾病的名字來命名,不能用畜牲的名稱來命名,也不能用器物貨幣的名字命名“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strong>

      另外古人起名字,還不能用官職為名,不能用隱疾為名字等等,但這些都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還有一個字,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不去使用,那就是”王”這個字。

      對”王”字的避諱

      百家姓中是有王這個姓的,并且王還是大姓,”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姓里有”王”這個字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仔細(xì)回想,身邊好像真的沒有人用”王”這個字來命名。

      這到底是什么原因,為什么要避諱這個,而那2000年來,只有3個人使用,這3個人的父親又是怎么想的,難道是為了與他人不同,偏要反其道而為之嗎?

      甲骨文中的”王”字像一把斧頭,在遠(yuǎn)古時代是權(quán)力的象征,那個時候的生產(chǎn)工具落后,沒有什么刀啊劍的,一般族群里擁有斧頭這種原始工具的人,就是部落的首領(lǐng),自然就是一種權(quán)力,高人一等的象征。

      另外”王”還是君主的象征,在周朝就有周天子封諸侯為王,那個時期有各種王,楚王,齊王,燕王,秦王。

      《尚書·洪范》中記載:“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strong>所以王這個字在古代有這特殊的意義,大家也都約定俗成的不去使用它。

      駱賓王

      但偏偏有3個人打破陳規(guī),使用了”王”字作為名字。

      其中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人駱賓王,誰小時候沒有讀過一首”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疤拼蟪?,初唐四杰,如此顯赫的地位,擁有著這樣與大眾避諱相反的名字,不會引來殺生之禍嗎。而且駱賓王出生寒門,也不是什么王公貴族家的孩子,他居然敢使用這么招搖的名字。

      古書上記載駱賓王的名字來源于《易經(jīng)》中的觀卦:“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strong>是一種吉利的卦象,并且寓意著為國效力。這寓意聽起來就很高級啊,就算有外人嚼舌根,也可以說是為了為國效力報銷國家不是。

      另外,我們現(xiàn)在的七歲小孩學(xué)古詩詞的時候,往往第一個學(xué)的就是駱賓王的《詠鵝》,但大家都不知道的是,這首兒童必讀詩歌,是同為七歲孩童的駱賓王寫的!

      駱賓王可以說是一個神童,七歲就能夠?qū)懗隽鱾髑Ч诺脑娋洌蠹易匀痪蛯λ褂谩蓖酢弊肿髅譀]有什么意見了,畢竟這樣子千古難遇的神童,當(dāng)然配得上”王”這個字了。

      馮野王

      馮野王是西漢著名的官員,他的父親就是朝廷命官,為國殫精竭慮,守家為國奉獻(xiàn)了一生,有這樣一位父親,誰還會對馮野王的名字說三道四,所以馮野王從小就出生在衣食無憂并且有權(quán)有勢的家族,比駱賓王好了不止一個檔次。

      劇照

      而他自己也十分爭氣,從小就好讀書并且志向遠(yuǎn)大,當(dāng)時的漢宣帝聽說了他的志向之后都驚嘆不已,覺得他異于常人,未來一定會成長為國家棟梁。

      馮野王也不負(fù)眾望,小小年紀(jì)就擔(dān)任重要的職位,并且一路官運亨通,做到了大鴻臚的位置。

      大鴻臚是我國古代朝廷掌管諸侯及藩屬國事務(wù)的官員,到了西漢的時候,大鴻臚為九卿之一,地位相當(dāng)高。

      而且馮野王自己也是一位深受百姓愛戴的好官,清正廉潔,愛民如子,大家都敬佩他,也都覺得他能夠擔(dān)任這個”王”字。

      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鑒》中贊賞他說:“忠信質(zhì)直,知謀有馀?!?/strong>

      顧野王

      顧野王原本不叫這個名字,他爹也沒敢給他取這么霸氣的名字,他原本叫顧體倫,可奈何顧體倫自己霸氣,他從小崇拜的偶像不是別人,正是馮野王。

      他想像馮野王那樣做一個對國對民的大功臣。所以年少輕狂,把自己的名字改了。這和我們初中那會中二的時期一模一樣,老是給自己取名叫什么慕容,什么杰倫。

      但我們的中二只是中二,也沒有誰能夠真的變成小說男主人公和大歌唱家,而顧野王不一樣,他有中二的資本。

      顧野王從小天資聰慧,寫得一手好文章,并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懂,所以他年紀(jì)輕輕就立下了很多功勞。

      顧野王的文采及其的好,他寫的文章都是后生的典范,并且到現(xiàn)在都有著很高的參考價值。他編寫的《玉篇》30卷,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楷書字典。

      所以說怎么一位,有才能的人,怎么能配不上”王”這個字呢。

      結(jié)語

      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沒有這么多忌諱和講究了,現(xiàn)在的人不使用”王“這個字可能只是單純的不喜歡,不好聽。

      但在古代,敢于挑戰(zhàn)規(guī)則的人,真的很不一樣,他們做出的成就也值得我們敬佩。

      在古代,姓、氏、名、字、號說起來都大有門道

      1996年,歌神張學(xué)友與羅美薇成婚。婚后羅美薇放棄了正如日中天的事業(yè),安心在家相夫教子,并將自己的名字冠以丈夫的姓氏為May Cheung,讓人深為這樁娛樂圈中少有的完美婚姻所感動。于是著名的詞作人林夕創(chuàng)作了《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這首歌作為張、羅夫婦的結(jié)婚禮物,并廣為傳唱——在我的心目中,這是歌神最為經(jīng)典的情歌,沒有之一。

      張學(xué)友與羅美薇是娛樂圈恩愛夫妻的典范,《你的名字我的姓氏》這首歌堪稱見證

      相對而言,香港地區(qū)保存了許多舊時中國的傳統(tǒng)。比如現(xiàn)任特首本姓鄭,婚后冠夫姓才有了林鄭月娥這個我們熟悉的姓名。因此如果嚴(yán)格的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羅美薇婚后應(yīng)被稱為“張羅氏”——當(dāng)然這一傳統(tǒng)如今被詬病為舊中國男尊女卑、女性權(quán)利受到壓迫的封建糟粕。

      對于這種偉光正的觀點我自然是不敢否定的,但還是忍不住要嘮叨幾句古今差異的問題。話說在古代中國的大部分時間里,實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從夫姓或冠夫姓是唯有正妻才有的權(quán)利,妾室或“小三”們想被封建糟粕壓迫一下的資格都沒有。比如一王姓男娶李姓女為妻,又納張姓、劉姓女為妾,還養(yǎng)了個陳姓女為外室,那么只有李姓女才可以被人稱之為“王氏”(從夫姓)或“王李氏”(冠夫姓),其他人就不要有這個妄想了。

      在古時,從夫姓或是冠夫姓是唯正妻才有的“特權(quán)”

      除了從夫姓和冠夫姓,舊中國還有入贅男子冠妻姓的傳統(tǒng),而且直到民國時期還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文規(guī)定:

      “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當(dāng)事人另有訂定者,不在此限?!保ā吨腥A民國民法典·第四編第三節(jié)第一千條》)

      中華文明源遠(yuǎn)流長,發(fā)展出燦爛輝煌的傳統(tǒng)文化,姓名學(xué)便是其中之一,其嚴(yán)密復(fù)雜程度遠(yuǎn)不是某些在100多年前大多數(shù)人還有名無姓的民族可比。隨便舉個例子——中國歷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釣魚家”、也就是那位姜太公,便為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那么假如我們化身周文王姬昌恭請這位老大爺出山時,該怎么稱呼他?是不是可以姜尚、呂尚、姜子牙、姜飛熊的亂叫一氣?

      姜老大爺出山時已經(jīng)到了從心所欲的年紀(jì),就算他是個普通人也必須保持尊敬,可不能亂叫

      這當(dāng)然不行。不過三代之時的大多數(shù)文獻(xiàn)要么湮沒于歷史的長河中,要么被某圣人及其徒子徒孫涂抹得面目全非,所以很多問題連專家學(xué)者都說不清,就更別提我這種學(xué)疏才淺之輩了。不過可以明確的是,要是姬昌敢亂叫一氣,別說渭水之濱君臣相得的佳話了,姜老大爺氣得吹胡子瞪眼睛都是輕的,兩個人擼胳膊、挽袖子大打出手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古代,關(guān)于姓名的使用也是一門學(xué)問,里邊的規(guī)矩和門道多了去了,今天我們就說說這方面的話題。


      姓與氏并用僅在秦漢之前,此后就合而為一,區(qū)別不大。

      在今天,所有的中國公民只以姓名作為官方認(rèn)可的區(qū)分個體的名稱符號。但古代的情況就復(fù)雜得多了,大體可以劃分為“姓氏”、“名字”和“號”這三個類型。

      搜更多精彩內(nèi)容

      姓氏

      “姓”的問題很好理解,畢竟現(xiàn)在大家都在用嘛。不過跟大家的印象存在很大差異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常見的單姓其實遠(yuǎn)少于復(fù)姓——根據(jù)《中華姓氏大辭典》記載,我國現(xiàn)用的單姓有6931個,而超過一個字的復(fù)姓則多達(dá)16882個,當(dāng)然這也與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比較復(fù)雜有很大關(guān)系。

      不過在古代、尤其是在秦漢之前,因為有“氏”這個因素跳出來搗亂,“姓”的問題就沒那么簡單了。

      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姓”,在先秦時期大多為“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宗族血親作為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chǔ),而姓氏則是用來標(biāo)識個體作為宗族一份子的基本特征。北宋史家劉恕在其著作《通鑒外紀(jì)》中對于姓氏的解釋最為簡單明了,即“姓者,統(tǒng)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簡單說,就是姓源于先祖父系,氏則來自于后世子孫分支——在秦漢之前若是某個家伙有姓,則證明他“祖上也曾闊過”,即出身貴族(比如著名的上古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而有氏的人,則說明他在當(dāng)時的權(quán)勢、地位、財富什么的是比較有保障的,即便衰落了也為時不遠(yuǎn),用不著靠祖上的榮光唬人。

      姓氏本身都代表著一種血緣親屬關(guān)系,之所以要加以區(qū)分,主要在于婚姻和區(qū)別身份的需要。

      姓氏的產(chǎn)生,保證婚姻及順利繁衍后代是最為重要的推動力之一

      三代之時存在疆域狹小、人口稀少以及交通不便、社會關(guān)系簡單等問題,導(dǎo)致的一個嚴(yán)重的問題就是難以避免近親婚配。因此姓氏的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以便于在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保ā锻ㄖ尽ぞ矶濉な献迓浴纺纤巍む嶉裕?/p>

      所以姓產(chǎn)生后通常都會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相對比較穩(wěn)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謚號、功業(yè)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用以標(biāo)識同一宗族下身份、地位的不同——因此會出現(xiàn)同一先祖的后代有幾個氏,極端情況下還會出現(xiàn)父子兩代不同氏的情況。

      張姓始祖張揮是黃帝的曾孫,姬姓。帝嚳時擔(dān)任弓正,故賜姓張氏,便是以官職為氏

      有“氏”這個因素?fù)v亂,先秦時期人物在稱呼上就顯得比較復(fù)雜了,甚至有些混亂。

      因為姓代表宗族血緣(即從哪里來),氏代表社會地位(即到哪里去),所以習(xí)慣上先秦男子只稱氏不稱姓,女子則都稱姓。

      比如黃帝——這位華夏始祖本姓公孫,后來又改為姬姓,名軒轅,故稱姬軒轅;史載其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因居于軒轅之丘,又號軒轅氏;因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同時《左傳》又稱黃帝號帝鴻氏,《史記正義》中還說黃帝及曰縉云氏、亦曰帝軒氏……

      我們還是老老實實的稱呼他老人家黃帝好了,要不頭暈……

      還是稱呼您老人家黃帝好了,要不實在太麻煩……

      還好后來情況變得簡單了許多——在姓氏俱全的情況下,都是稱氏而不稱姓。比如春秋時期著名的“男高音”楚莊王,羋姓,熊氏,名呂(亦作旅、侶),我們可以叫他熊呂,但不能叫他羋呂(《羋月傳》中羋月是女子,稱姓是對頭的;如果當(dāng)時有男子稱羋姓,要么是搞錯了,要么就是他這一系敗落了);還有大名鼎鼎的孔圣人,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我們都習(xí)慣叫他孔丘,而沒人稱他老人家“子丘”,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這一邏輯,在某個大人物那里就說不通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贏姓,趙氏,名政。按照上述邏輯,如果根據(jù)姓氏俱全則稱氏不稱姓的規(guī)則我們應(yīng)該叫他趙政;如果根據(jù)封地為氏的原則應(yīng)稱其為秦政;考慮到他一統(tǒng)稱帝的偉業(yè),也可以叫他帝政趙氏,但無論如何也不該稱其為“嬴政”。

      始皇帝陛下要是知道他老人家被后人亂叫一氣,會不會氣得大吼一聲“皆殺之”?

      事實上在先秦時期的文獻(xiàn)中,對這位始皇帝的稱呼通常都是“秦王政”或“趙政”。只有到了秦漢以后才出現(xiàn)了姓氏亂用的情況,比如“嬴政二十六載,天下擅秦”(《法言義疏·重黎卷·第十》西漢·揚雄)。當(dāng)然,名氣最大的司馬遷才是這一事件的最大背鍋者:“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日知錄·卷二十三》),這位太史公甚至還曾被罵作沒文化:

      “又按始皇名為政。徐廣曰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又按司馬遷云始皇姓趙氏,此不達(dá)姓氏之言也?!保ā锻ㄖ尽ぞ硭摹で丶o(jì)》)

      不過,“嬴政”卻在以訛傳訛之下成了后世公認(rèn)的對于秦始皇的稱呼。但這樣一來,許多史實對于后人來說就顯得難以理解了。

      比如趙高在干掉秦二世以后企圖自立為秦三世,他到底哪來的自信?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家趙公公(事實上趙高雖為宦官,卻未必是閹人——宦官必須以閹人充任這個規(guī)矩是在200多年后劉秀才定下的)也是贏姓趙氏,是有繼承權(quán)的,只不過排位比較靠后罷了。等他把趙政的兒子統(tǒng)統(tǒng)殺光以后,這個問題就不再成為問題了。

      人家趙公公也是“皇親國戚”,也是有皇位繼承權(quán)的

      秦漢以后,隨著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姓氏的大體框架也隨著確定了下來。再加上姓氏區(qū)分太過于麻煩,于是很快就合二為一了。雖然名義上大多以“姓”冠以名之,但實際上是以氏代姓——我們在今天所用的姓,在先秦時期其實大多為氏。


      在古時,“名字”是指“本名”與“表字”,里邊的門道也不少。

      在今天,名與字已經(jīng)沒有分別,可統(tǒng)稱為名字,甚至有時可與姓名同義。比如有人問“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可答曰“我叫韓梅梅”,當(dāng)然更準(zhǔn)確的答案是“我叫梅梅”。

      搜更多精彩內(nèi)容

      本名 表字

      不過在古時,名與字可不是一回事。古人有名又有字,名又稱“本名”,是嬰兒出生3個月后由父親所?。蛔謩t為“表字”,在男子滿20歲行冠禮、女子15歲行笄禮時所取。因此《禮記》中謂之為“幼名,冠字”,唐代大儒孔穎達(dá)則對此注疏云:

      “名以名質(zhì),生若無名,不可分別。故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禮記注疏·卷八·檀弓上第三》)

      之所以嬰兒出生3個月后才起名,大概是因為古代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差、嬰兒的夭折率高,所以要確定其能成活才予以命名。因此“名”又有“小名”、“乳名”等叫法,而且“賤名好養(yǎng)活”的習(xí)俗歷史極其悠久——像狗蛋、二傻這樣的小名就并非尋常百姓所專有,比如司馬相如的小名叫“犬子”、謝靈運曾叫“奴奴”、陶淵明則叫“溪狗”;這幾位后來還改了“大名”,而在先秦時期人們就更想得開了,比如齊桓公的大名就叫“小白”、魯成公叫“黑肱”,晉成公更是毫不在意個人隱私,大號就叫“黑臀”……

      姬黑臀同學(xué)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重耳的兒子。當(dāng)然名字肯定也是他取的

      而“字”則相對而言要正式和嚴(yán)肅得多,所以需要在成年以后、不便于直呼其名時才冠之以的別名,可自取或請長輩賜名。字通常是對于名的解釋和補充,與“本名”互為表里,故稱“表字”。

      本名作為標(biāo)識人的個體身份的最基本的符號特征,在三代之前便早已有之;而表字的出現(xiàn)則不晚于商代,比如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子姓,名履,湯則是表字。

      本名除了標(biāo)識身份的作用以外,還用來體現(xiàn)親屬關(guān)系。比如同輩親族在名字中共用一字,這種情況在今天也很常見;如果用單名的話則通常使用同一偏旁的字為名,如蘇軾、蘇轍兄弟。而表字也有類似的作用,比如三國時孫堅的4個兒子中,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quán)字仲謀、三子孫翊字叔弼、四子孫匡字季佐(孫朗是庶子,沒資格列入排行),就是典型的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

      因為現(xiàn)在人們少有兄弟姐妹,所以像蘇氏兄弟取名這樣的習(xí)俗也漸漸不為人所知

      同時,本名與表字之間通常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比如著名詩人屈原在其代表作《離騷》的第一段中就“痛陳革命家史”: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屈原為羋姓,屈氏,名平,字原——辭書《爾雅》有云“廣平曰原”,所以屈原的本名和表字意思是相通的。而在前述引用的詩句中,屈大家實際上是玩了個文字游戲:“正則”即為“平”,“靈均”則是“原”的意思。

      類似的例子還有孔子的學(xué)生宰予字子我,東漢史家班固字孟堅,三國時期的謀士法正字孝直等等,其中的“予”與“我”、“固”與“堅”、“正”與“直”的字意都是相通的。

      班固班孟堅所著之《漢書》,可以下酒

      本名與表字可以意思相通,也可以反義相對。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字退之,宋代理學(xué)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等,其中的“愈”與“退”、“熹”與“晦”、“頫”與“昂”的字意完全相反,這是取過猶不及、名字互為制衡之意。

      此外還有援引經(jīng)典用之于本名與表字的,比如茶圣陸羽字漸鴻,便取自《易經(jīng)·漸卦》中的“上九:鴻漸于逵,其羽可用為儀,吉。”還有的表字則是由本名引申而來,比如孔門七十二賢中的冉求字子有,便是取“求而有”之意;北宋大文豪蘇軾字子瞻,則是取憑軾(“軾”是指馬車前用于扶持的橫木)瞻望的意思。當(dāng)然還有的表字干脆就是把本名簡單加工一下,讓人嚴(yán)重懷疑取字的家伙在偷懶——比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秦檜字會之等等。

      還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先秦時期在本名與表字放在一起稱呼時,正確的使用順序是“先字后名”。比如春秋時期秦穆公曾派遣兩大名相蹇叔和百里奚的3個傻兒子出征鄭國,結(jié)果這“三傻”受了商人弦高的欺騙,非但沒大鬧成鄭國,回頭還被晉國團滅,這就是著名的“弦高犒師”的故事。

      很傻很天真的孟明視不姓孟,西乞術(shù)不姓西,白乙丙也不姓白

      三傻之一的孟明視,姜姓,百里氏,名視,字孟明;之二的西乞術(shù),子姓,蹇氏,名術(shù),字西乞;之三的白乙丙,子姓,蹇氏,名丙,字白乙——對他們的稱呼方式都是先字后名。

      而到了秦漢以后,規(guī)矩改成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先名后字”:

      “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順序分別是籍貫+姓+名+字,后皆同),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干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yīng)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干,斯七子者,于學(xué)無所遺,于辭無所假,咸以自騁驥騄于千里,仰齊足而并馳。以此相服,亦良難矣。”(《典論·論文》魏·曹丕)

      再有一個需要特別說明一下的就是本名和表字的稱呼禮儀——這可是個非常嚴(yán)肅的問題,一旦搞錯挨幾個白眼或被罵一頓都是輕的,嚴(yán)重了挨頓揍甚至是丟掉小命也不奇怪。

      中華重禮儀,稱呼禮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在前邊說過“幼名,冠字”,其實已經(jīng)基本道明了本名與表字的用法。即本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和嚴(yán)格的限制性,僅用于長輩、尤其是父母等直系親族對于晚輩的稱呼。理論上在上級對下級、老師對學(xué)生稱呼時也可以直接呼其本名,但在實際生活中出于尊重和禮貌應(yīng)用得很少。老師稱呼成年學(xué)生通常直呼其表字,上級稱呼下級多用姓+官名或者姓+表字,皇帝稱呼臣子多用姓+“卿”,在表示親熱或大度時可直呼姓+“愛卿”或干脆以表字稱之:

      “(王)峻年長于太祖(郭威)二歲,太祖雖登大位,時以兄呼之,有時呼表字,不忘布衣之契也。峻以此益自負(fù)焉?!保ā杜f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

      師長在他人面前直呼學(xué)生或下級的本名倒沒什么,但如果是當(dāng)面直呼,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前者對后者有所不滿、厭惡甚至是打算翻臉了,起碼也是雙方的關(guān)系不夠親密。比如要是李世民稱呼魏徵為“魏愛卿”時,那是打算虛心納諫;要是當(dāng)面大叫“魏徵”(后面可能還要加上“老兒”二字),那肯定是被罵急眼了……

      李大帝在魏徵生前沒跟他翻臉過,不過老魏死后就刨了人家的墳——還是被罵急眼了

      在平級、平輩之間如果關(guān)系好到可以合穿一條褲子,倒是可以彼此直呼其名。如果關(guān)系沒到位或者干脆就是在陌生人間這樣做,那基本等同于在罵人——本名最主要是用于給父母等長輩稱呼自己的,一個莫名其妙的家伙也這么叫,豈不是意味著在罵“我是你爹(娘)”?

      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嬸也不能忍,還不趕緊掄拳頭揍他丫的?

      比如說有人穿越到了開元盛世,在煌煌長安城中偶遇詩仙李白,便忍不住驚聲尖叫:

      “呀!那不是李白嗎?”

      于是,接下來等待他的肯定不是李大偶像的揮手致意、親切交談甚至簽名合影(呃,這需要帶著相機穿),很可能是三尺青鋒當(dāng)頭劈來——話說人家太白兄不但脾氣很臭,而且還是個武林高手,自稱“十五好劍術(shù)”,砍死個把穿越肥宅不費吹灰之力。

      不管太白兄的劍術(shù)是不是自吹出來的,但隋唐文人的戰(zhàn)斗力可不是宋明那些弱雞可比的

      即便是穿成一個白胡子老頭,在彼此不熟的情況下也盡量別做這種危險的試驗。尤其是面對太白兄這樣危險的家伙,不過倒是可以找老實好欺的老杜試一下。

      至于說下對上、卑對尊,別說直呼其名了,哪怕是在書寫時需要寫到與自己的君主或是父母長輩的本名相同的字時,都要缺筆或是使用異體字代替,這就是著名的避諱制度。如有違反,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之罪,輕則受到訓(xùn)斥、挨頓板子,重則要收監(jiān)治罪,因此被砍掉腦袋也不啥稀奇事。

      當(dāng)然,本名還可以作為謙稱、卑稱自用,這種事別人就管不著了。

      老曹自稱本名“操”,就是一種謙稱

      而表字的通用性則要遠(yuǎn)遠(yuǎn)強于本名,基本可以應(yīng)用于任何場合。無論是上對下、尊對卑,還是平輩之間都可以稱之以表字,即便是下對上、卑對尊在書面和口頭上稱呼時,偶爾也可以使用表字而不被視為逾禮。

      所以您要是一不小心穿到古代去了,在搞不清狀況時呼人以表字一般犯不了毛病,起碼也不會莫名其妙的挨揍。


      所謂的“號”,就是古人給自己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

      除了姓氏、名字,古人、尤其是名人一般還有“號”——就是在本名、表字之外一種固定的自稱,也稱“別號”。古人給自己取“號”,除了供人稱呼以外,多用于自己文章、書籍、字畫等作品的署名。

      搜更多精彩內(nèi)容

      別號

      為什么古代名人熱衷于給自己取號?因為他們也很無奈啊!

      姓氏這東西是祖宗給的,本名則是父親給取的。表字雖可自取,但除了那些人緣差或是不招人待見的、家世才能都平庸或是低下的以外,越是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就越有無數(shù)的尊長爭著搶著的給他們“賜字”,還輕易不能拒絕。所以關(guān)于自己的稱謂,古人、尤其是名人基本一點自主權(quán)都沒有,一肚子的才華無處施展,難道他們就不憋得慌?

      姓氏名字都沒自主權(quán),橫溢的才華何處施展?所以取號那是必須的!

      在當(dāng)代,有點才華的人喜歡給自己起個筆名;網(wǎng)絡(luò)盛行之后,更是幾乎人人都有個網(wǎng)名——而別號就相當(dāng)于古人的筆名或是網(wǎng)名,給了他們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

      取號這種習(xí)俗在三代之時便已經(jīng)出現(xiàn)。比如《史記正義》引張君相云“老子者是號,非名”,范蠡曾化名“鴟夷子皮”,也算是一種別號,東晉時陶淵明曾自號“五柳先生”、葛洪自號“抱樸子”等等。取號在唐宋時形成風(fēng)氣,到明清達(dá)到鼎盛,甚至到了“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的程度。

      古人取號,除了表達(dá)自己的喜好、志向、家世等特征以外,一般還喜歡使用特定的詞匯。比如唐宋之時佛教盛行,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號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蘇文豪還有個鐵冠道人的號)、李清照號易安居士等;元朝則崇尚道教,就有趙孟頫號雪松道人、任仁發(fā)號明山道人等,也是追隨時代風(fēng)氣。

      古代女子也是有表字和別號的,比如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蔡琰字昭姬、王嬙字昭君等

      還有的根據(jù)自己的輩分或是地位以自號,比如南宋理學(xué)家陳亮號龍川先生、明代公安派領(lǐng)袖袁宏道號石公,初唐詩人盧照鄰號幽憂子等等;當(dāng)然更多的是以老頭自居,比如少陵野老杜甫、隨園老人袁枚、醉翁歐陽修、放翁陸游、潁濱遺老蘇轍、正齋叟關(guān)漢卿等等;更有用以表明隱士身份的,比如射陽山人吳承恩、湖海散人羅貫中、藕蕩漁人嚴(yán)繩孫、百子山樵阮大鋮(當(dāng)然老阮這個號純屬是扯)等等。

      號除了自取以外,當(dāng)然也免不了會被他人所取,這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外號、綽號或是渾號,比如《水滸傳》中一百單八將人人都有的綽號。不過就像今天我們常見的“王大麻子”、“李二愣子”之類的外號一樣,這種他人所起的外號通常都含有貶義或嘲諷——比如前文提到的三傻之一的孟明視的老爹百里奚,就因為是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買回來的,所以被稱作“五羖大夫”(羖指黑色的公羊);唐朝奸相李義府被稱作“人貓”、北宋宰相王珪人稱“三旨相公”,也是類似的情況。

      我們今天干的無聊事,古人也不能免俗

      不過外號也不是都帶有貶義,比如北宋大才子宋祁因?qū)懗觥凹t杏枝頭春意鬧”的詞句而世稱“紅杏尚書”;唐代詩人溫庭筠更因才思敏捷而得雅號“溫八叉”:

      “庭筠舊名歧,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保ā短圃娂o(jì)事·卷五十四》宋·計有功)

      而在人際交往中,除了本名、表字和別號以外,往往還以官爵和地望彼此相稱。比如某個老實巴交的肥宅穿越到唐朝遇到老實巴交的老杜,又想不起他老人家的表字(杜甫字子美),便可稱呼老杜為“杜工部”或“杜拾遺”——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和左拾遺,這就是以官爵相稱;同時還可以稱呼他為“杜少陵”——老杜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這就是以地望相稱。

      像屈原又被稱為三閭大夫、王維被稱為王右丞、柳宗元被稱為柳河?xùn)|、段祺瑞被稱作段合肥,都是這種情況。

      作者:piikee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10 | 評論:0
      集安市| 法库县| 富阳市| 来宾市| 来安县| 韩城市| 高要市| 沁阳市| 六枝特区| 贺兰县| 房山区| 澄城县| 云霄县| 唐山市| 雷山县| 万盛区| 遂川县| 西乌珠穆沁旗| 鲁甸县| 广饶县| 蒲城县| 新巴尔虎左旗| 化州市| 柳河县| 鄯善县| 墨玉县| 古交市| 莆田市| 秭归县| 兴仁县| 县级市| 长兴县| 灵璧县| 福鼎市| 化隆| 年辖:市辖区| 齐齐哈尔市| 都兰县| 湖北省| 阿拉善右旗|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