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雷姓女寶寶名字大全,以及姓賈的女寶寶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雷léi
《說文解字》釋義:
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從雨,畾象回轉(zhuǎn)形。
風雨雷電,“雷”讓人自然而然地想起天上的雷聲,那是自然對世間萬物的恩賜。正是這種來自自然界的現(xiàn)象,讓人類中的一部分人對其產(chǎn)生了原始的崇拜,從而出現(xiàn)了原始部落中的雷氏族,并逐漸演化為雷姓。雷姓的淵源,主要集中在姜姓和姬姓,而這兩個淵源,都與中華民族所尊奉的始祖炎帝、黃帝有關(guān)。說雷姓是“炎黃子孫”,非常貼切。由此可見,雷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
炎黃二帝塑像
袁義達、邱家儒主編的《中國四百大姓》中透露,現(xiàn)今中國雷姓總?cè)丝谟?19萬,排在全國各大姓氏人口的第81位。四川、湖南、湖北、陜西、河南5個省份的雷姓人口,占了總數(shù)的一半;貴州、重慶、福建、廣西、江西、廣東6個省份的雷姓人口,占了26.7%。四川是雷姓第一大省,占了雷姓總?cè)丝诘?3.2%,有42萬多人,屬于四川的大姓之一。
另據(jù)雷姓研究者透露,雷姓在全國各大姓氏人口的排名為78位,四川雷姓人口大約有65萬人,渠縣是四川雷姓人口最多的縣,有14.7萬人。從全國分布上來看,雷姓主要聚居在南方,是非常典型的發(fā)源于北方而興盛于南方的姓氏。
雷字本義:雨中天上的響聲
“雷”是一個會意兼形聲字。其字形在中國文字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有變化,這在中國文字中是比較少見的。
“雷”是一個古老的文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現(xiàn)了。不僅如此,它在甲骨文中還有兩個字形,能從中看到“雷”字的發(fā)展過程。
最初的甲骨文“雷”字,可以理解為一幅簡要圖畫。中間是彎曲的弧線,像天上的閃電形狀,四周是4個表示聲音的點狀物。
甲骨文
整個“雷”字的意思是,只可意會不可名狀的雷,在云中回轉(zhuǎn)奔馳,發(fā)出巨大的響聲。
后來的甲骨文“雷”字,中間表示閃電狀的彎曲弧線仍在,4個點狀物變成了左右兩邊各一個“田”字,是車輪的意思。這個變化,凸顯出古人對自然的崇拜和認知。
古人認為,閃電后出現(xiàn)的震天巨響,是由天神駕駛著戰(zhàn)車從天上奔馳而過發(fā)出來的。所以把表示聲音的點狀物變成了具象形的車輪狀。
金文
金文階段的“雷”字,簡化了中間的閃電狀,把表示車輪的“田”字增加為4個。因為雷聲實在太大,天神的戰(zhàn)車可能不止一輛,由此增加“田”字,表示天神的戰(zhàn)車很多。
同時,在上面增加了“雨”字。因為伴隨著閃電、巨大的響聲,會有雨掉下來。這時的“雷”字,更形象直觀地描述出古人眼里的天象景觀。
大篆
“雷”字進化到篆文時,基本上保留了金文的字形,但做了進一步簡化。
中間表示閃電狀的弧線被取消,表示車輪意思的“田”字從4個減少為3個,整個“雷”字由“雨”和“畾(léi)”組成。
到隸書時,仍保留了上面的“雨”字,下面的“畾”字減少為一個“田”,形成了“雷”字形,與現(xiàn)今的“雷”字字形完全一致。后來的各種字體,都沒有脫離這個字形。
了解了上述“雷”字字形的演變過程,我們再來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雷”字的解釋:“陰陽薄動靁(léi)雨,生物者也。從雨,畾象回轉(zhuǎn)形?!?/p>
是不是感覺基本上很好理解了?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雷”字是分別帶有陰陽電荷的云團,在靠近時由于放電而產(chǎn)生出的巨大聲音。陰陽激蕩,普降雨水,生養(yǎng)萬物?!袄住弊值谋玖x,是表示雨中天上的響聲。
在遠古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天上電閃雷鳴,是即將下雨的預兆。對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氏族來說,正是農(nóng)耕播種的大好時機。
這個氏族對雷聲產(chǎn)生了原始崇拜,遂以雷作為氏族名稱。他們居住的地方,被稱為雷邑(雷地),最終出現(xiàn)了雷姓。
雷姓第一個來源:出自姜姓
雷姓的淵源相對于中國其他大姓來說,不算多,主要出自姜姓、姬姓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等。
雷姓第一個來源是神農(nóng)氏姜姓,出自炎帝裔孫方雷氏封地方山,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奉方雷氏為始祖。
末代炎帝姜榆罔
神農(nóng)氏是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因生于陜西岐山姜水河畔,所以以姜為姓。
他創(chuàng)建了原始農(nóng)業(yè),所統(tǒng)領(lǐng)的部落很快強盛起來,被其他部落推為首領(lǐng),稱為炎帝。子孫世代承襲帝位,也被稱為炎帝。
值得注意的是,炎帝是個稱謂,不是指具體的某個人。打個比方說,丞相是一個稱謂,丞相諸葛亮才是指具體的人。
第八代炎帝,也是最后一代炎帝叫姜榆罔,定都在伊川(今河南洛陽市南)。
關(guān)于姜榆罔,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在位期間昏庸失道,導致部落衰落。
另一種說法是,他從小聰明好學,習文練武,長大后成為能征善戰(zhàn)的將帥,曾與東夷人多次作戰(zhàn)并取得勝利。正因為如此,姜榆罔才繼任為第八代炎帝。
姜榆罔之所以不幸地成為末代炎帝,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變了。他即位時,正是中國北方各大氏族集團爭霸的時期。
當時的天下形勢是,除執(zhí)政的神農(nóng)氏政權(quán)外,還有與東夷人聯(lián)合起來的魁隗氏政權(quán)、占據(jù)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的倉頡氏政權(quán)、興起于冀西北的少典軒轅氏政權(quán)、起于桑干河流域的九黎蚩尤氏政權(quán)等。
五大氏族集團憑借各自的實力,都想當霸主,相互之間不斷侵略攻伐,氏族社會進入了野蠻的戰(zhàn)爭時代。
更要命的是,姜榆罔的勢力在日漸衰弱。
姜榆罔讓位軒轅氏
姜榆罔即位3年后,聽說東夷人不大聽話,派兵攻打東夷,擊敗了東夷少昊族和魁隗氏族聯(lián)軍,并把國都遷到空桑(又作窮桑,今山東曲阜市北)。
戰(zhàn)敗的東夷與魁隗氏不甘心,向蚩尤氏求助。蚩尤氏的精銳部隊攻打空桑,姜榆罔被擊敗,遷回故都伊川。
蚩尤氏乘勝追擊,聯(lián)合東夷和魁隗氏,共同討伐姜榆罔,姜榆罔接連失敗。
蚩尤占領(lǐng)姜榆罔領(lǐng)地,“興封禪,號炎帝”,取而代之。
神農(nóng)氏被打得昏天黑地時,軒轅氏在西邊悄無聲息地干掉了倉頡氏,把勢力擴展到了今河南境內(nèi)。
姜榆罔向軒轅氏求救,軒轅氏積極響應,與蚩尤氏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姜榆罔也派出兒子雷帶兵相助軒轅氏。
終于,軒轅氏打敗蚩尤氏,并活捉處死了蚩尤(蚩尤氏首領(lǐng))。
軒轅氏勢力大增,乘勝追殺蚩尤氏部族和魁隗氏部族,東征東夷少昊部族,少昊部族投降。
軒轅氏平定四方,威震百氏。矛盾集中到了姜榆罔身上:讓軒轅氏稱臣,顯然人家不會答應;讓軒轅氏稱霸,自己能否答應?
最后,姜榆罔自知無力與軒轅氏抗爭,考慮到百姓的安危禍福,只好讓出帝位。
在軒轅氏會盟諸侯慶功時,“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nóng)氏,是為黃帝?!?/p>
黃帝封姜榆罔為諸侯,將他封在洛水盧氏城(今河南盧氏縣)。
姜榆罔不肯受封,棄爵率家人遷徙江南,定居在茶鄉(xiāng)(今湖南茶陵縣),后病逝于茶鄉(xiāng)。
當?shù)匕傩找缘弁踔Y將他厚葬,初稱炎帝冢,后世改稱為炎帝陵,陵址在今湖南炎陵縣霞陽鎮(zhèn)。
關(guān)于炎帝和黃帝的相爭、聯(lián)盟,史籍中的記載都不盡相同,但也大同小異。我們這里只是講的其中一個版本,并非就是權(quán)威說法。
姜榆罔長子雷受封方山
在炎帝和黃帝結(jié)盟打敗蚩尤氏的過程中,姜榆罔的大兒子雷脫穎而出,屢建戰(zhàn)功。
黃帝論功行賞,把他封在方山,建立諸侯國。其后裔子孫以及部族人等按當時的習慣,以封地為氏,稱雷為方雷氏,復姓方雷。
雷的得名,據(jù)說是因為他與自己統(tǒng)領(lǐng)的氏族生活在雷澤(今山東菏澤市雷澤區(qū)境內(nèi)),一說是雷水(今山西永濟市南),遂以雷為氏。
黃帝為表示友好,還娶了方雷氏的女兒節(jié)為妃。
方雷氏的后裔子孫,省文簡化分衍為兩支,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為雷姓;以地名為姓氏者,為方姓。
對于雷被封的方山究竟在哪里,說法眾多,沒有定論。如今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方山在河南境內(nèi)。
即使如此,說法也不一:有的認為是在禹州市方山鎮(zhèn)一帶,有的認為是在登封市嵩山一帶,有的說是在葉縣。
有一種觀點認為,雷雖然被封在了方山,但他像父親姜榆罔一樣,“應封而未從”,帶著族人北上到了雷首山(今山西永濟市南)。
雷最初居住的地方雷水(雷澤),就源于雷首山?;蛘哒f,雷在功成名就后,回到了故鄉(xiāng)。這從情理上來說,的確還說得過去。
雷定居雷首山后,大家以受封的地名方山,把他稱作方雷氏。
雷姓第二個來源:出自雷公
雷姓第二個來源出自黃帝的大臣雷公,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對于雷公,如今的爭議很大。
黃帝與雷公
有的觀點認為,雷公是黃帝部族的人,所以屬于姬姓。
有的認為,雷公就是末代炎帝姜榆罔的長子方雷氏,甚至認為雷公因輔佐黃帝有功被封方山,所以被稱為方雷氏。
還有的觀點認為,雷公是方雷氏的后裔。這種觀點的前提是,據(jù)王大有著《三皇五帝時代》一書中的觀點,黃帝與炎帝一樣,是一個職位的稱謂。
統(tǒng)一天下的黃帝叫軒轅,到雷公出現(xiàn)時的黃帝叫有熊靈寶,中間隔了200多年。
靈寶黃帝四處訪求學仙道饗玉之術(shù),西行到岐山問道岐伯。
回途中,靈寶黃帝遇到方雷氏部族中年輕的雷公,發(fā)現(xiàn)雷公在醫(yī)術(shù)方面很有天賦和造詣,收雷公為徒,把他帶在身邊。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疏五過論篇》中記載,雷公曾自稱“臣年幼小”。如果說雷公是末代炎帝的長子方雷氏的話,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雷公精通醫(yī)術(shù),經(jīng)常與黃帝討論醫(yī)學理論。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著至教書論》說:“黃帝坐明堂,召雷公問之。”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著至教論、示從容論、疏五過論、征四失論等多篇文章,都是以黃帝與雷公討論醫(yī)藥問題的形式寫成的。
雷公與中國上古時期最有聲望的醫(yī)學家,被后世尊稱為“華夏中醫(yī)始祖”、“醫(yī)圣”的岐伯同一時代,一起共事。
劉恕《外紀》中說:“黃帝命岐伯、雷公寮明堂,究息脈?!崩坠闹饕暙I在草藥及針灸方面,被尊為“針灸之祖”。
雷公研究人體息脈
有觀點認為,雷公對人體息脈的研究,早于戰(zhàn)國時的扁鵲,應為“望聞問切”之術(shù)的鼻祖。
張人元著《中華姓氏故事》中,講述了雷公對人體息脈的研究故事。
雷公深受黃帝重視,壓力過大而經(jīng)常失眠。
一天,雷公又失眠了。突然,一只小羊從羊圈躥出來,跑到他的身邊。毫無提防的雷公,被小羊嚇出了一身冷汗。
無意中,雷公的手觸到胸口,發(fā)現(xiàn)心臟跳動得非常厲害。他驚訝地冒出一串疑問:為什么人的心跳時快時慢?時急時緩?死人的心臟為什么不會跳動?
經(jīng)過一番思索,他領(lǐng)悟到,心跳的輕重緩急,可能與人的生命活動有關(guān)。由此,他開始了對人體息脈的研究。
而這,正是后世“望而知之”和“望聞問切”之術(shù)。
雷公堪比神農(nóng)氏
一些雷氏家譜記載,雷公最大的貢獻是在草藥研究上。
雷公踏遍名山大川,嘗遍百草,堪比神農(nóng)氏。
經(jīng)過多年潛心研究,雷公熟知什么草藥治什么病,并嘗試把各種草藥混合使用治療疾病,貢獻巨大,被尊稱為“醫(yī)圣”。
雷公的后人、南朝著名藥物學家雷敩在《雷公炮炙論》中說,雷公是散、膏、丹的創(chuàng)始人。
如今,中藥店里用的舂藥工具,如雷碗、雷錘等,都是紀念雷公的佐證。
有雷姓研究者認為,雷公應是中成藥的開拓者。
今陜西白水縣馮雷鎮(zhèn)大雷公村鳳凰溝畔有雷公墓,墓地3畝,內(nèi)有雷公亭、雷公碑和唐寧石柱、瓦當。村里有雷公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被毀,后來村民集資重建。
每年農(nóng)歷十月二十二日是雷公廟會日,成千上萬的人前來舉行祭祀活動。
陜西白水縣當?shù)卣J為,雷公全名叫雷祥,生于白水縣馮雷鎮(zhèn)大雷公村。
雷公不僅是中國醫(yī)藥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還擅長泥塑工藝制作,是制陶業(yè)的先祖,各地窯神廟都供奉他。
《全英詞典》記載:“中國陶器業(yè)之祖——雷祥,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碗。”
有研究者認為,因雷公功勛卓著,他的后代以此為驕傲,遂以雷為姓,方雷氏部族由此一分為二:雷氏部族和方氏部族。
此后,雷姓子孫繁衍昌盛。
真正的戰(zhàn)斗部族
當高辛氏族東遷到山西時,有一些雷姓人加入到了高辛氏部落聯(lián)盟中。
到夏朝時,雷氏部族勢力強盛,與夏王朝關(guān)系密切。
商滅夏后,把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桀流放到南巢(今天安徽巢湖市),有一支雷氏跟隨桀遷到了南巢。
在商朝統(tǒng)治時期,雷氏部族曾多次與商王朝發(fā)生戰(zhàn)爭,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
屢敗屢戰(zhàn),這才是真正的戰(zhàn)斗部族。
對如此令人頭疼的部族,商王朝采取的辦法是驅(qū)趕,趕到遠遠的地方去,眼不見心不煩。
《殷虛文字乙編》中,多次出現(xiàn)這樣的記載:“帝其令雷”、“帝其于一月令雷”、“貞,其令二月令雷”,就是記載驅(qū)趕雷氏部族的歷史。
雷氏部族戰(zhàn)敗后,逐漸被分化為雷、豐、離3個部落。離部落遷到了山東東萊(今山東龍口市),建立了商周時期的萊國。
雷部落也不得不四處遷徙,主要是南遷。有一支遷到今江蘇郯城縣一帶,曾建立了一個雷伯國。
南遷到江、浙、皖的雷人,因與越人雜居,逐漸融入越族。南遷的雷人,又被稱為俚人,古時雷、俚二字讀音相近,俚又稱為里。后來歸為蠻人的一種,所以在南方的蠻人里有雷姓。
漢朝時,俚人南遷到湖南、貴州、兩廣及越南一帶,與苗、瑤、巴、僚、濮、越人雜居。
隋唐后,在嶺南的俚人定居在雷州半島。
從唐朝到宋朝,雷州半島的俚人有一部分遷入海南島,成為黎族的一支,稱作加茂黎。
還有一支雷人西遷到陜西、甘肅到甘青川的岷山,后來演變?yōu)榍祭住?/p>
在羌雷中,有一支雷人被稱為犁羌。犁羌遷到甘肅的合黎山,漢初遷到新疆,建立了蒲犁無雷國,都城叫盧城,“盧城乃雷城之訛。”
有關(guān)史籍記載,雷姓還有一個以先祖名字為氏的來源,出自商朝殷紂王寵臣雷開。
在雷開的后裔子孫中,有延續(xù)雷開的姓氏者,稱為雷氏,世代相傳至今。
雷姓第三個來源:他姓改姓
雷姓第三個來源,出自他族和少數(shù)民族改姓。
東漢末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有潳山蠻和南安羌改姓為雷。
《姓氏考略》中記載,潳山蠻是東漢對戰(zhàn)國時原楚國人的一種稱謂,民族成分混雜,由若干群體組成,其聯(lián)盟酋長被稱作雷遷,也就是首領(lǐng)的意思。
東漢末,潳山蠻分布在湖北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以南,即東漢時的南郡境內(nèi),部族人多以首領(lǐng)的官稱為姓氏,稱作雷氏。
建武23年(47),潳山蠻起兵反抗,被武威將軍劉尚鎮(zhèn)壓。
朝廷將潳山蠻7000多人遷徙安置在沔中(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qū)),潳山蠻被改稱為沔中蠻。
潳山蠻后來逐漸遷徙到嶺南地區(qū),雷氏族人的一部分融入當?shù)孛?、瑤、彝、侗、畬、壯、黎、布依族等少?shù)民族中,并將姓氏帶入這些民族,世代繁衍,生息至今。
南北朝時,前秦國苻氏政權(quán)集團中有一支南安羌雷氏部落,是前秦國的核心部族之一。
何光岳著《炎黃源流史》中認為,方雷氏分為方氏、雷氏后,有的雷氏部落居住在岷山山脈之間的甘川青交界山區(qū),后來成為西羌雷氏。
西羌雷氏漢化后以雷為姓,代表人物為前秦國大司馬雷弱兒。
蒙古族中的雷姓,最早源自忽雷演奏者。忽雷是蒙古語胡爾的音譯,是一種創(chuàng)始于北方民族、史載中最早有名的弦樂器名稱。
忽雷的演奏者被稱為忽雷氏,其后裔子孫中,有的漢化改為雷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留佳氏,也稱劉佳氏,清朝后期大多改為漢姓雷、劉姓等。
金國時,海西女真阿典部,族人以部為氏,稱為阿典氏,漢語的意思是“雷”,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明朝初期,朱元璋嚴詔天下,禁止胡姓,阿典氏改為單字漢姓雷、戰(zhàn)姓等。
滿族烏嚕氏,也稱烏祿魯氏,源出金國時女真斡雷部,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來大都改為漢姓雷、趙姓。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黃勇
特別致謝:本期雷姓稿件的采訪和資料,得到雷志祥、雷其武先生的大力支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jīng)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guān)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