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永遠強大,以及永元器物簿高清圖片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是2023年2月2日,和大家分享早安語錄
第1句
和歲月較量,跟時間奔跑
與自信為伍,與堅持同行
在平凡中活出精彩
在短暫中尋求永恒
?—???—?
第2句
早安
不要為過去而后悔
因為已經過去了
也不要為將來而憂慮
因為明天還沒有來
我們唯一能夠把握的就是今天
做好當下就是對未來最好的準備!
第3句
生活中有許多的誘惑
令人不安和煩惱
而最好的生活方式
就是不去嫉妒別人的幸福
也不去輕視自己的能力
當時光靜好
每一天都沒有什么不好的事情時
才能感到安心和快樂
新的一天,積極向前,加油!
第4句
? L?????? ?早安
人生中總有不如意的日子
但千萬不要讓它們擊垮你
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
繼續(xù)前行,勇敢面對
相信自己,未來一定會更美好
第5句
與其祈求生活永遠平坦
不如讓自己永遠強大
因為只有自己強大了
才能在生活的坎坷中不斷向前
讓我們每一天都勇敢面對困難
擁抱陽光,勇往直前
早安
如果今天的分享對你有用,就在文章底部點個“贊” 吧,歡迎留言交流和轉發(fā) 給有需要的親朋好友。
甲骨文(雨、月、旬)
綴合后甲骨的拓片
居延地區(qū)出土的《永元器物簿》
居延出土《秋射簡》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
《地藏十王圖》
《觀世音經》
《永樂大典》
◎王建南
展覽: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fā)現展
展期:2023年1月23日-4月1日
地點:國家典籍博物館
用什么樣的眼光來看待中國歷史是客觀的?是放眼望世界的中國人的眼光,還是西方人的眼光?正在國家典籍博物館展出的“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fā)現展”,讓我們了解到中國人從二十世紀初起如何運用自己的方法和智慧來丈量這片千年土地上歷史變遷的步伐,從而以大量的考古實證回應了上述的提問。
殷墟甲骨
眾所周知,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作為漢字的源頭,甲骨上到底刻寫了什么?其發(fā)現過程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哪些中國人為此奮斗了終生?這些疑問在第五展廳的第一單元均可以找到答復。
甲骨主要指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時用的龜甲、獸骨,刻寫在甲骨上的文字即甲骨文。至今,甲骨已發(fā)現約15萬片,甲骨文單字數量逾4000字。其實,甲骨早已被挖掘出來,并流傳于世上,只不過對于甲骨上文字的認定到了1899年才發(fā)生。當時身為國子監(jiān)祭酒的王懿榮對中藥鋪買來的“龍骨”反復端詳,發(fā)現上面的一些奇異刻劃與青銅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他決定對此深入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里,王懿榮共收購有字甲骨1500余片。他初步認定,這些甲骨上刻寫的古老文字是3000多年前商代人卜測生死兇吉的記錄。王懿榮因此被尊稱為“甲骨文之父”。
繼王懿榮之后,羅振玉、王國維、董作賓、郭沫若成為甲骨發(fā)掘和研究的四位具有開拓性的學者。龍骨到底來自何處呢?羅振玉經過縝密推斷,多方打聽,認為河南安陽小屯是探尋甲骨之謎的起點。甲骨文出土地確定后,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于1928年派董作賓赴安陽調查殷墟甲骨出土情況,由此開始了殷墟的考古發(fā)掘工作。
王國維為識別與釋讀甲骨上文字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在卜辭研究中發(fā)現有兩片甲骨可以綴合,拼接成一條比較完整的商王世系卜辭,從而考定了“報乙-報丙-報丁”的次序,修正《史記》相關記載之誤。董作賓用另外一片甲骨對這兩片進行綴合,進一步完善了商王世系,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逐漸浮出水面。原來,商代占卜時主要參與者3人,占卜的商王、貞人和卜人。大體流程是:先取出整治好的甲骨,由貞人說明卜問內容,再由卜人燒灼甲骨鉆鑿處,使其在正面出現卜字形裂紋,最后由商王根據卜兆的形狀判斷吉兇。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甲骨文對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摸清中華文明發(fā)展脈絡,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居延漢簡
簡牘是中國古人在紙張發(fā)明前采用的主要書寫材料,是古代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昂啞背书L條形,多為竹質或木質;“牘”的幅面較寬,多為木質。簡牘以筆墨書寫,錯謬之處以削刀削改。據推測,至少在殷商時代,我國就開始使用簡牘作為書寫材料,現存最早的簡牘實物為公元前五世紀后半葉的戰(zhàn)國早期。
漢元狩二年(前121),漢武帝大破匈奴,陸續(xù)在黃河以西設立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開辟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公元前102年,漢武帝于今額濟納旗和金塔縣境內設立了居延、肩水二都尉,修筑烽燧塞墻,派遣戍邊吏卒屯衛(wèi),作為河西走廊的屏障,并切斷匈奴與羌的聯系。
從1930年中瑞西北科學考察團在居延發(fā)現1萬余枚漢簡起,迄今總共發(fā)現了三批居延漢簡,內容大多數為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妒酚洝贰稘h書》等傳世文獻對此卻幾乎沒有記錄。戍守居延最重要的任務是“候望”,即查望北方匈奴入侵敵情,及時點燃烽火預警。隨著簡牘的整理與研究不斷深入,我們得以窺見兩千年前居延戍邊生活的細節(jié)點滴。
敦煌遺書
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西接西域,東望中原,北至漠北,南枕祁連,是沙漠中的綠洲名城,傳奇千年的西北重鎮(zhèn)。
敦煌遺書于1900年6月被王道士意外發(fā)現于敦煌莫高窟第17窟(即藏經洞)中。這批文物是寫本時代最大一宗書籍遺存,總計6萬余號,由4世紀至11世紀的多種文字構成,內容涵括宗教文獻、四部典籍、官私文書和非漢文文獻,涉及中古時期幾乎所有學科,被譽為“中國中古時代的百科全書”。敦煌遺書的發(fā)現與流散,引發(fā)了敦煌學的誕生。這是一門跨越文明、時代與各學科的綜合性、世界性學問,其研究對象從敦煌遺書擴展至敦煌石窟建筑、壁畫雕塑、歷史文化及中亞、東亞、南亞等相關問題。
展廳中展示了十多件藏經洞出土的珍貴佛經,如《金光明最勝王經》《善惡因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等,為敦煌處于吐蕃和歸義軍統(tǒng)治時期(唐五代宋初)由僧人法成講述或翻譯的經文。當時的寺院不僅是宗教機構,還是當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綜合場所。敦煌佛教呈現出世俗化特點,為研究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活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發(fā)端于南北朝時印度來華僧人菩提達摩;正式形成于唐前期,以慧能的傳教活動及其所著《壇經》問世為主要標志。敦煌遺書中保存有禪宗文獻300多件,國家圖書館藏《圓明論》《禪門經》《七祖法寶記》都是失傳已久的唐代禪宗北宗文獻。
敦煌遺書中四部典籍的數量頗為可觀,經部即有1328號,然大多被西方人劫掠。國家圖書館所藏總計有200余號,吉光片羽,彌足珍貴,顯示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敦煌深厚的積淀和影響力。
敦煌遺書發(fā)現至今已逾百年,從上世紀20年代始,學者們奔赴巴黎、倫敦,抄錄拍攝敦煌遺書,刊發(fā)圖錄,拓寬了敦煌學研究領域。50年代后,英、中、法三國收藏的敦煌文獻相繼被制成微膠卷,敦煌學向縱深發(fā)展。90年代以來,隨著海內外收藏敦煌遺書的各個機構公布所藏文獻并集結出版,敦煌遺書刊印工作也初步完成。以此為基礎,中國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敦煌遺書進行廣泛深入探討,逐漸掌握了國際敦煌學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明清檔案
檔案是歷史的真實記錄,向來被視為施政的重要參考。作為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性總結時期,明清兩朝編修典籍之風大盛,叢書、類書流傳至今。清代內府所刊刻的圖書,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其中既有修撰的實錄、圣訓、玉牒等,也有內廷各機構奉旨編寫、刊刻的各類“御制”“欽定”書籍,部院則例和大量滿文圖書。
得益于檔案貯藏與管理機制的完善,大量檔案文獻得以系統(tǒng)保存下來。皇史宬,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家檔案庫,為明清兩朝國家典籍和皇室檔案的重要收藏地之一。清末內憂外患,大量藏于宮禁的檔案遭劫掠損毀,部分珍檔散佚于世,歷經磨難。時至今日,珍藏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一千余萬件明清檔案,體系完備,內容豐富。
展廳中擺放的金匱選用楠木制成,原存放于明清兩代皇家檔案庫皇史宬正殿內,用以盛裝皇帝的實錄、圣訓等典籍。至今留存下來的金匱共152座,是明清檔案文化的實物體現。最令大眾感興趣的是關乎“雍正帝即位之謎”的康熙帝遺詔??滴醯塾谂R終前(1722年)起草的詔書內容包括訓誡臣工、決定皇位繼承人及安排自己的后事等,其在最后寫明由皇四子胤禛繼承帝位。
清代宮廷方方面面的生活實況也在檔案中。比如“樣式雷”家族所設計制作的宮廷建筑燙樣;比如每日為皇帝準備的飯菜均在內務府中有詳細記載;甚至還有寵物飼養(yǎng)記錄。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作為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fā)現”,長久以來分藏于不同地點的相關部門。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于各處的四大文獻薈萃一堂,集中了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是迄今為止“四大發(fā)現”文物最大規(guī)模的展覽,有利于從整體的角度了解考古遺存從發(fā)掘到深入研究的過程,從中一窺推動中華文明從誕生到發(fā)展的共同文化基因,為大眾系統(tǒng)性地接觸中國古代文明考古工程提供了方便之門。
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在查呼日圖地區(qū),發(fā)現了一件名為《永元器物簿》的東漢簡牘,但他卻驚訝的發(fā)現,其書寫者雖然只是一介小吏,卻能在當今社會中成為一位名副其實的書法家。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二十一世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經興起,隨著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也發(fā)生了本質性的變化。與此同時,人類的視野也變得尤為開闊,無論是航天領域還是通訊領悟,人類所有的科技都在為同一個目標而努力——讓自然與人類成為真正的命運共同體。然而,在社會車輪滾滾前進的過程中,有一種藝術卻在逐漸退步,這就是書法。
書法是我國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也是漢字傳承過程中衍生出來的重要產物。書法的藝術在于使用漢字傳達思想的同時,也能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官欣賞,從而激發(fā)對中華文化的無比熱愛?,F代社會為何會難以出現書法家?其實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今人生活的浮躁與對傳統(tǒng)文化的忽視。當然,我們并不是信口胡謅,而是存在確鑿證據的,下面我們就舉一個例子:
上世紀二十年代時,一位瑞典籍的考古專家貝格曼在我國新疆地區(qū)進行考察時,偶然于查呼日圖地區(qū)發(fā)現了一件東漢時期的草書簡牘——《永元器物簿》。《永元器物簿》是東漢永元五年六月至永元七年六月時的作品,其縱長25.0厘米,橫長91.0厘米,最初發(fā)現于漢張掖郡肩水都尉府治下廣地候官遺址,共計77枚木簡編繩系為一冊,目前是我國迄今發(fā)現的漢代簡犢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冊兵物賬簿。據考古專家介紹稱,《永元器物簿》是東漢時期邊防小吏的記錄賬簿,其上清晰的記錄了邊防武庫之內的武器存儲狀況,無論是借出、損壞或者購置,都要詳實記錄,并與前來換防者進行準確交接。
考古研究表明,《永元器物簿》的歷史價值極高,甚至可以與居延漢簡相提并論。眾所周知,居延漢簡本身大部分都以細麻繩編聯成冊,在出土之后都因麻繩腐爛而斷絕,原本成冊的書簡也都盡成散簡斷片。相比之下,《永元器物簿》在出土時卻表現得尤為不同,它不僅能保持原狀,而且其鏈接部分也沒有絲毫損毀跡象,簡直就是考古界的奇跡。
最值得一提的是,《永元器物簿》本身的出色之處還在于它的書法成就上。毫無疑問,一件珍貴的作品不僅體現在它所表現出來的韻律、精神狀態(tài)等藝術內涵上,同時還表現在精湛的筆法和完美的結體上。從書法的筆法上而言,《永元器物簿》的用筆方式十分圓勁秀潤,其起筆之駿利,行筆之果斷,足以表現出作者對字體把握的張弛有度與成竹在胸。作者于點畫間飛動峻拔,運筆時行云流水,其筆勢多有藏鋒之態(tài),卻在收筆處盡顯縱勢,字與字之間的氣勢貫通極其自然和諧。不得不說,作者書法靈活多變與隨體賦形的能力尤為突出,往往能在靜態(tài)的字體中體現出動感之美,極富震撼態(tài)勢。
誰能想到,如此一件極具文化之美的簡牘,居然是出自一位禿筆小吏之手,按照其書法成就來看,這位小吏即使放在今天,也必然是一位不錯的書法家。著名書法家田蘊章曾在一檔書法節(jié)目中說,啟功的實際書法水平僅是民國年間的一般水平,根本無法和古代書法家相比。如今的手機與電腦打字,完全代替了硬筆書法與毛筆書法,書法的水平也在逐漸退步。我們衷心希望一些書法家能夠重新扛起大旗,將書法徹底振興。
參考資料:《居延漢簡》 黃力著 新疆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一個人堅守寫作,從少年開始,寫到離世,他能一直保持敏銳性和洞察力嗎?或者讓這問題簡化一點,一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能保持多久?
寫作者關心這樣的事情。
幾乎沒有誰,不想讓文學創(chuàng)造力強大和長久,有生之年,永不枯竭。這是不是奢望,只在幻象之中?
詩人米沃什,把這個幻象變成了現實場景。1980年,他69歲,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接著又寫了20多年,寫出不少杰作,至少再出版了5本詩集。他活到了90多歲,也寫到了90多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這次讀詩,讀米沃什,讀他幾首短詩。你可以把這些詩看成一些刻度,它組成的那把尺子,也許能用來測量,我們自己有沒有文學創(chuàng)造力,能不能長久保鮮。
米沃什寫過一首《偶遇》,全詩很短,還不到10行:
我們駕著馬車,穿過黎明時的冰凍原野。
紅色的翅膀自黑暗中升起。
突然一只野兔從路上跑過。
我們中的一個用手指點著它。
已經很久了。今天沒有誰活著,
那只野兔,那個做手勢的人。
哦,我的愛人,他們在哪里,他們將去哪里?
那揮動的手,一連串動作,砂石的沙沙聲。
我詢問,不是由于悲傷,而是感到惶然。
寫這首詩的時候,米沃什25歲,總是心事重重或心不在焉,容易感傷外界刺激,以悲觀態(tài)度評價生活。這與世界大戰(zhàn)陰影越來越濃密有關,與他的國家波蘭已經承受、即將承受的太多磨難有關。初讀這首詩,我有些不解,米沃什那么年輕,怎能遇到野兔和車上同伴都已死去的“已經很久了”的事情?想了一想,才想到米沃什的現實觀:對現實的擁抱,要有距離才能做到,要升飛到現實上空才能做到。于是,他年輕時的“偶遇”,可以發(fā)生在多年以后,是他提前看到了一切。
有了米沃什面對現實的這種態(tài)度,年輕詩人也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無拘又無束,自在又自如。
你能看到他/它,只因為你想看到他/它。
繼續(xù)來讀米沃什。
有一首《為我的八十八歲生日而作》,看題目像是他晚年的作品。
一個城市,簇擁著有頂的通道,狹窄,
小廣場,拱廊,
向下伸入海灣的臺地。
我被年輕的美女俘獲,
我的肉體,并非經久不衰,
它在遠古石頭間起舞。
夏日衣裙的色彩,
數世紀老的小巷里拖鞋后跟的輕擊聲,
給予我們關于永恒復歸的感官享樂。
很久以前,我忘記了,
參觀大教堂和加固的塔樓。
我就像一個單純地看著而不是擦身而過的人,
一種崇高的精神蔑視著他那灰色的腦袋和痛苦的年紀。
被他的驚異拯救,永恒而神圣。
這首詩讓我想起,有一次面對訪談,米沃什說:“盡管我年紀很大,但我一直都處在非常年輕的狀態(tài)中,漫游不休,并且總是驚奇、困惑?!辈唤浺庵?,他可能說出了他的秘密,想要文學創(chuàng)造力與個人的生命一樣長久,需要完成這幾件事:有年輕心態(tài),不停地漫游,時常會困惑,總遇到驚奇。
那個年紀的人,心動于年輕美女,他此時的狀態(tài)是真年輕。但在整體看來,已經有了歲月的痕跡。詩人活得夠久了,經歷了苦難之后、悲壯之后、輝煌之后,到了可以隨意、可以不在乎、可以很通透的時候,他在語言背后也有勇氣和自信,思考自己以前沒有想到的事物,描述自己仍在寫作和生活之中的現場感。
還有一首詩,寫了他晚年的成熟,從語感上看可能寫得更晚。
臨近九十歲那年,
一扇門才在體內打開,我進入
清晨的明澈。
往昔的生活,伴隨著憂傷,
漸次離去,猶如船只。
而我筆下的國家、城市、庭園、海灣
離我更近了,
等待我更完美的描述。
我從不曾與人群分離,
悲傷與憐憫把我們融為一體。
我常常說,我們已忘記自己是王的子民。
因為我們出生的地方,既不分
對和錯,也無論現在,過去和未來
我們如此不幸,在漫長旅途中接受的
禮物,只用了很少一部分。
來自昨日與數百年前的眾多時刻——
刀光鳴響,在擦亮的金屬鏡前
描畫睫毛,步槍發(fā)出致命的射擊聲,一艘快帆
撞到暗礁,然后破碎——它們保留在我們心中,
期待著完成。
我早已知道,我將是葡萄園一名工人,
像同時代的所有男人女人那樣,
無論他們是否察覺到這一點。
在這里,米沃什講述了站在90歲門檻上看見的東西,包括詩的秘密和人生的秘密。我們的視野里,再沒有比他年紀大還寫詩的人了,他的見證,他的感悟,尤其珍貴。在少了是非對錯、少了時間概念的地方,是一種悲憫之情,把他融在人群之中,不再分離。他的描述讓人心有戚戚,他對生養(yǎng)之地的愛,與生俱來,在不得不遠離時,越發(fā)濃重。
他這漫長的一生,雖然精通6種語言,雖然半個多世紀不在波蘭,卻一直用波蘭語寫詩。按他自傳的說法,是歐洲的那個角落塑造了他,于是他用童年時所講的母語寫作,保持他的忠誠。
米沃什不喜歡人們解讀他的詩歌,擔心其中的誤讀。這樣一來,我沒有一句接一句解讀他的詩,但仍想對他用母語寫詩說點看法。如果我沒記錯,米沃什說過一件事,他使用的波蘭語,在16世紀的幾十年里,達到了文學語言上的成熟,此后沒有大的改變。這讓我吃驚,如果他說的成熟,與我說的成熟標準相似,那么在文學語言的成熟上,波蘭語竟然早于世界上其他語種。
我找了幾首米沃什詩歌的兩種中譯,一種譯自波蘭語原文,算是一手翻譯;一種從英譯本轉譯的,算是二手翻譯。一手翻譯與二手翻譯比較,我沒有見到多大差別,可見波蘭語的文學表現力與英語同樣出色,米沃什說它成熟是對的。
一個民族文學語言的成熟,怎么說都是件大事,而且與真正優(yōu)秀的作家緊密相連。比如,英語的文學語言,到16世紀后期的莎士比亞開始成熟;俄語的文學語言成熟較晚,要到19世紀中期的屠格涅夫和契訶夫;日語的文學語言成熟更晚,甚至要到20世紀的村上春樹。世界上也有一些民族,至今還沒有成熟的文學語言,因此沒有開闊、深入、生動、細膩的描述能力。根據這樣的描述能力,你可以自行分析,古代漢語的文學語言、現代漢語的文學語言都是什么時候成熟的?
在接受諾貝爾獎的演說中,米沃什的一段話,說的是波蘭文學的傳承,也是文學語言的傳承:“由于波蘭文學的難譯,使得它鮮為世人所知,而我卻正是它的一分子。故與其他文學相比,我能體會其豐富的妙韻。這是一種與先人血脈相連而自成一格的神秘情誼,其中的哭泣與歡笑、悲愴與嘲諷,都是在同一步調下共存?!?/p>
這與一個人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永遠強大,有關系嗎?
上面說的事情,其實是促使米沃什文學創(chuàng)造力持久和強大的幾個因素:一是他要傳承與先人血脈相連的母語;二是他覺得使用童年的母語時,對語言的把握是最出色的;三是他離開故鄉(xiāng)故國,太遠又太久,用鄉(xiāng)音寫他的鄉(xiāng)愁,用母語保持他與故鄉(xiāng)故國的精神聯系;四是他相信只要寫出很多很好的詩,他不得不離開的家園才會歡迎他歸來;五是這個時間跨度太大,于是讓他保持了超長久的、強有力的精神狀態(tài)。
這樣一來,真正讓我們驚訝的,不是他寫詩寫到了90多歲,而是他90多歲的詩,仍然是質量極優(yōu)的那一批。
特邀編輯:董學仁
責任編輯: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