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給一幅畫起名字,以及20畫起名字的吉利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刷到幾篇標注名字為巖本和保的繪畫專揖,第一次看到這位畫家的作品,初看以為是水彩畫,細看有些又象油畫,搜不到這位畫家的相關信息,可能是哪位繪畫愛者剛從外網(wǎng)轉介回來的吧。
這是網(wǎng)絡社交媒體平臺常見的情緒攝影的繪畫版,不知道從什么時侯開始這類風格的畫在網(wǎng)絡里多起來。我猜想畫這種風格的可能多是年輕人,生活在城市里,能感受到城里人的共鳴點。年輕一代的畫家一般都活躍于網(wǎng)絡,所以他們畫些城里人心境的作品就容易獲得共鳴,然后借助網(wǎng)絡傳播開來。
我更偏愛那些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作品,經(jīng)歷過一些困頓后,我更喜歡一些簡單點的快樂,不再去琢磨懷斯與何多苓。我會在風和日麗的午后到家附近的公園走一走,看樹枝起舞,聽野鳥鳴唱,賞花叢中美妙姿色。決不一個人獨自郁悶著。
【大家】
作者:任鵬、顏維琦(均系光明日報主任記者)
學人小傳
聞玉梅,湖北浠水人,1934年出生于北京。醫(yī)學微生物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56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一醫(yī)學院(今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歷任上醫(yī)大微生物教研室講師、副教授、教授?,F(xiàn)為復旦大學醫(y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教授。曾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主編《中國的病毒性肝炎:問題與控制策略》等。
純白如玉,火紅如梅,一幅融匯東方文化意境與西方繪畫風格的油畫《冰雪傲紅梅》,已在聞玉梅的辦公室墻上懸掛了十年。
這幅畫出自聞玉梅堂兄、聞一多之子聞立鵬之手。如冰與火般純粹與熱情的畫面,構成了聞玉梅的名字,也象征著她坦誠待人、用心做事的品格。
聞玉梅著《我的乙肝情結》
實驗室的主心骨
今年89歲的聞玉梅,仍然經(jīng)常到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復星樓四樓辦公室上班,腰桿直挺,談起話來思維縝密,中氣十足,不時發(fā)出爽朗的笑聲。
近些年,她的身影幾乎每周都會出現(xiàn)在這里,與團隊的年輕人一起忘我地并肩戰(zhàn)斗。這個團隊為我國疫苗研發(fā)和抗病毒治療提供了有力支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聞玉梅團隊取得的非凡成績,不僅有賴于團隊在病毒分析方面較強的專業(yè)水平,也離不開生物安全防護3級實驗室(P3實驗室)的助力,而這座上海唯一的P3實驗室正是聞玉梅主持建設的。
二十年前,聞玉梅應鐘南山之邀去廣州開展科研工作,研制滅活SARS病毒的免疫預防滴鼻劑。當時已年近七旬的聞玉梅親自進實驗室,與學生將SARS病毒株培養(yǎng)出大量用于實驗的病毒液,工作成果斐然。
回到上海后,聞玉梅便積極推進上海P3實驗室的建設。2008年,一座能抵抗8級地震的復旦大學3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順利通過國家評審,投入使用。
十多年來,實驗室一直保持著安全高效運轉,不僅為本??蒲腥藛T服務,還向全國開放,成為全國開展高致病性病原體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撐。
“科學這個利器,必將在人類與病毒等病原體的斗爭中發(fā)揮更大作用”——近幾年,低調(diào)的聞玉梅多次接受媒體采訪,撰寫文章,做科普講座,呼吁公眾科學認知新發(fā)傳染病。
“從歷史來看,病毒和人的斗爭是長期的,是循環(huán)性的,今天你‘滅’了它,明天又來一個新的病毒,所以不要太緊張?!甭動衩访鎺娜?,“但是同時,要有防范意識,要有技術上的儲備。”
聞玉梅建議,未來中國有必要在預防醫(yī)學下面設立分支——疫苗學?!把芯棵庖邔W的學者是不研究疫苗的,現(xiàn)在的疫苗都是醫(yī)藥公司當作產(chǎn)品在做,因此,需要把疫苗的生產(chǎn)、應用以及儲備綜合在一起,成立疫苗學專業(yè),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p>
闖入乙肝防治領域
在上海生活了幾十年,聞玉梅還是能講一口純正的北京話。1934年,聞玉梅在北京出生,7歲隨母親來到上海。20世紀50年代初,她考入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現(xiàn)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醫(yī)療系。留校擔任助教后,聞玉梅拜林飛卿教授為師,承擔微生物學的講授與實驗課程。在林飛卿教授的推薦下,聞玉梅于1963年到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免疫學研究室?guī)煆闹x少文教授。
兩位老師科學、嚴謹、求實的作風,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深深影響了求知若渴的聞玉梅。在細胞免疫學研究方面,聞玉梅的研究不斷進步,到1972年前后已經(jīng)開始在實驗室使用細胞免疫技術,進行體外淋巴細胞轉化、白細胞黏附等實驗,可以在體外檢測人體細胞免疫水平。這時,上海市靜安區(qū)中心醫(yī)院消化科的姚光弼醫(yī)生找到了她,二人開始合作對慢性乙肝患者細胞免疫進行研究,聞玉梅也由此開始了與乙肝防治長達半個世紀的緣分。
在這次合作中,聞玉梅提出了用皮膚遲發(fā)性變態(tài)反應作為評估慢性乙肝患者固有細胞免疫的實驗方法。也是通過這次合作,她深深感受到,只有與臨床合作,醫(yī)學基礎研究才有生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被稱為“乙肝大國”。那時,我國乙肝病毒攜帶者高達10%左右,而感染率(有乙肝病毒的抗原或抗體)更是高達60%左右。每年大約有27萬人因乙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而死亡,乙肝是僅次于煙草的第二大致死病因。
這些與乙肝相關的數(shù)字,離聞玉梅并不遙遠,身邊的現(xiàn)實不斷刺激著她,使她經(jīng)常感到憂慮和困擾。上海醫(yī)學院病理學教研室的一個和她關系很好的同事,由于感染乙肝病毒,從慢性肝炎發(fā)展為肝硬化,最后不治身亡。還有一位上海醫(yī)學院超速離心室的講師,一直是聞玉梅乙肝研究的合作者,有一年暑假過后,沒能來上班,后來才知道是因為重癥乙肝去世了。
除了那些因乙肝去世的患者,中國還有很多乙肝病毒攜帶者在工作、婚姻等各個方面受到歧視,許多人甚至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聞玉梅辦公室的書架上有一本冊子,那是她給實驗室成員定下的“必讀書”——里面是部分病人的來信,聞玉梅把它們整理成冊,書名定為《人民的重托》。“他們受病魔折磨的經(jīng)歷催人淚下,他們對治療乙肝的迫切要求鞭策我們奮斗。愿我全室科研人員不辜負人民的期望,在治療乙肝方面繼續(xù)努力,為國爭光?!睍撵轫撋线@樣寫道。
“過去,中國的肝病患者太多了,嚴重威脅人民健康。一定要摘掉‘肝病大國’的帽子!”這最樸素的想法,正是她日后一往無前投身乙肝研究的動力源泉。
海外深造之路
1980年,聞玉梅通過了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我國的第一次獎學金考試,遠赴英國倫敦衛(wèi)生與熱帶病研究所肝炎研究室進修。世衛(wèi)組織只提供3個月的獎學金,她暗下決心,抓緊一切時間,“即使只有3個月的時間也要做出成績,不負使命”。
第一次進入國外實驗室,一切都很生疏,像微量加樣器、微量離心機這些如今看來很普通的實驗用具,聞玉梅以前都沒見過,她形容自己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令實驗室主任和同行驚訝的是,聞玉梅真的只用了3個月的時間,就做了亞克隆分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量的研究,還利用免疫熒光技術在細胞內(nèi)做了HBsAg的定位研究,并在國外專業(yè)期刊上發(fā)表了論文。
在英國的3個月,聞玉梅節(jié)衣縮食,世衛(wèi)組織提供的生活費她省下了不少,除買了一臺低溫冰箱和一臺幻燈機以補國內(nèi)實驗用具的不足,余下的全部交給了衛(wèi)生部,自己分文未留。
“當時就是希望把外匯留給國家,資助更多的人出去深造?!被仡欉@段往事,聞玉梅說,現(xiàn)在時代不同了,科研條件改善了,但是科研人員為國奉獻的精神不能變,“我們要更多考慮如何創(chuàng)新,一定要放棄一些個人利益,踏踏實實多做一點事兒。”
1981年,聞玉梅又遠渡重洋,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進修。她當時已經(jīng)47歲,人到中年,為了今后能從事分子水平的研究,她毫不猶豫地報名選修學校夜校開設的分子病毒學課程,不是旁聽,而是修學分,每天準時上課并參加考試。為了學好這門課,聞玉梅要和那些20多歲的同學一樣,記住每種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特點。夜校下課時,已沒有公共交通,聞玉梅自己不能開車,經(jīng)常需要搭同學的車才能回到住處。
在緊張的學習與實驗之余,聞玉梅還編寫了醫(yī)學分子病毒學講義,為回國后建立醫(y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開展醫(yī)學分子病毒學的教學與科研打下了基礎。
“愚公移山”40年
回憶起在美國進修的經(jīng)歷,聞玉梅說:“那時,我與同齡的美國學者學術水平差距太大,已無法競爭,但我相信我的學生與他們的學生,也許是我學生的學生可以與他們學生的學生競爭。正是這種‘愚公移山’的精神鼓勵著我,一定要把分子病毒學課程學好。”
從美國回國后,聞玉梅開始集中精力研究乙肝病毒。當時,醫(yī)學界對于慢性乙肝患者能否有效治療的問題存在較多疑慮,主要是認為如果乙肝病毒基因已經(jīng)整合入患者的肝細胞,就不可能清除病毒,達到有效治療。為此,聞玉梅團隊選擇從乙肝患者肝組織是否整合病毒基因組入手,探討乙肝患者的治療前景。
1986年,聞玉梅團隊首次公布了我國乙肝患者肝內(nèi)病毒復制狀態(tài)的資料。與此同時,他們運用分子技術在乙肝患者白細胞中開展了乙肝病毒DNA的研究,擴大了研究肝外乙肝病毒的領域。這是國內(nèi)首次展開分子水平的乙肝病毒研究。
此后,聞玉梅團隊對我國一些乙肝病毒變異株進行了解析,通過研究這些突變株的基因序列及其在細胞中復制與表達蛋白以了解變異株的功能,積累我國乙肝毒株有意義的生物學特性及與疾病的關系。
1986年,上海醫(yī)學院醫(y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成為國家衛(wèi)生部第一批部級重點實驗室。到2022年,這個實驗室(包括病原生物系)已成長為擁有25名正高級科研人員、20名副高級科研人員以及200名研究生的科研團隊。
讓聞玉梅欣慰的是,她40年前說的“愚公移山”,正慢慢化作現(xiàn)實。在許多科研領域,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醫(y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已經(jīng)可以與國外研究機構平起平坐,某些方面還略勝一籌。但聞玉梅說,絕不能自滿,更不能報喜不報憂,這對國家沒有好處,對百姓也沒有好處?!拔覀円欢ㄒ獙艺嬲撠煟瑢W生、對青年真正愛護,把愛心拿出來,付諸實際行動就足夠了?!?/p>
近年來,在單用免疫治療尚難以治愈慢性乙肝患者的情況下,聞玉梅團隊開始為乙肝患者的免疫治療探索新的路子——將抑制病毒和調(diào)動機體兩方面結合起來,探討加用單克隆抗體的“三明治”治療策略。目前,團隊正在向臨床研究努力邁進。
是科學家也是外交家
兩次赴國外進修,以及科研過程中廣泛的國際交流,讓聞玉梅在肝病領域結交了諸多海外科學家朋友。
在聞玉梅看來,國際交流是科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科學研究應該服務于全人類,將科研成果發(fā)表共享,才有可能為人類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國際交流可以獲得全方位的信息與評價,聽到各方意見,從而達到考核科研價值的目的。閉門造車、放棄交流,則難以獲得對科研成果的客觀評價。
聞玉梅還記得,當初三個月的留英之旅雖然短暫,但也讓她感受到了全新的研究氣氛。每天上午和下午,研究室分別有兩次“咖啡時間”,這時大家都會停下手里的活,聚在一起邊喝咖啡、喝茶邊聊天,咖啡和茶都是免費的。開始,聞玉梅不愿停下實驗去參加,認為太浪費時間,但研究室高級講師柯林·霍華德(ColinHoward)告訴她,其他時間喝茶、喝咖啡都要自己付錢,“咖啡時間”是鼓勵大家交流的一種方式。久而久之,聞玉梅也養(yǎng)成了與大家一起喝咖啡聊天的習慣。后來,柯林與聞玉梅建立了終身友誼,并在聞玉梅的影響下愛上了中國文化,學習說中文、寫中文,還多次到上海為聞玉梅的學生講學,至今兩人還互通郵件。
聞玉梅在英期間還結識了一些著名免疫學家和病毒學家,他們都為聞玉梅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給予了有力支持。
2020年,當美國學者查爾斯·賴斯(CharlesRice)憑借對發(fā)現(xiàn)丙型肝炎病毒的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時,聞玉梅向他表達了祝賀。令聞玉梅沒有想到的是,賴斯卻反過來祝賀她——十分欽佩她在醫(yī)學分子病毒學實驗室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做事非常嚴謹?!耙苍S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比,我們的學術水平還差得很遠,可是你的一種精神能讓人家認可,人家會佩服中國科學家?!闭f這話時,聞玉梅的眼睛里泛著光。
“我們是人民的科學家,也是人民的外交家。”聞玉梅說,各國人民的交流是保持世界和平與穩(wěn)定的奠基石,在學術交流中多做些民間外交,是學者不可忽視的責任。
2012年在上海舉行的國際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學術大會,至今仍為聞玉梅津津樂道。在擔任大會組委會委員期間,聞玉梅力促上海代表亞洲承辦這個三年一度的學術大會,使中國有機會向世界展示在病毒性肝炎領域的重大成就。
這次大會,1500余名國內(nèi)外專家齊聚一堂,進行精彩的學術報告及自由的學術交流,其中就有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發(fā)現(xiàn)者。“在一個大會上能見到5種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現(xiàn)者,實屬難得。”聞玉梅說,會上還組織了一次高端論壇,討論20年后的病毒性肝炎與肝病,具有很強的前瞻性。
在學術交流之余,一場由上海各醫(yī)科高校師生及附屬醫(yī)院員工帶來的文藝演出,震撼了所有與會者。瑞金醫(yī)院的男聲小合唱、復旦大學的飛天舞蹈、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的傳統(tǒng)武術,都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演出最后,數(shù)十位白衣天使手持蠟燭,合唱《醫(yī)者之歌》,讓不少觀眾感動得熱淚盈眶?!斑@次活動讓國外學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國,了解中國醫(yī)務工作者的專業(yè)水平與人文修養(yǎng)?!闭劶按耸?,聞玉梅非常自豪。
“多給年輕人機會”
2022年春天,聞玉梅在家中用三個月時間做了一件大事——將50年來堅守乙肝防治事業(yè)的奮斗歷程寫成《我的乙肝情結》。書中不僅記述了她投身乙肝研究的緣起、出國求學的經(jīng)歷、與恩師共事的點滴,還回顧了她研究治療性乙肝疫苗、參與推動國際乙肝研究交流合作的歷程。
“我一直對乙肝不能釋懷。”聞玉梅說,雖然全世界都在努力,但乙肝患者至今無法完全治愈,這是她深埋心中的遺憾。她把自己的經(jīng)歷寫下來,主要是想讓讀者,特別是年輕人知道,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是怎樣從艱難困苦中走過來的。“希望能把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懷傳遞給下一代。同時,也想讓乙肝患者和感染者看到我們的努力,看到未來的希望?!?/p>
寫書的過程并不輕松。由于眼底視網(wǎng)膜變形萎縮,聞玉梅幾乎是在半失明的狀態(tài)下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書稿打出來的。需要查閱的圖書和資料,大多字號比較小,她就拿著放大鏡一點一點地讀。這部書出版后,聞玉梅送給分子病毒學實驗室200位研究生每人一冊?!拔姨貏e喜歡青年人,給他們點一把火,讓他們心里的火燃燒起來,這就是我的希望。”
“科研的核心是創(chuàng)新,科研的態(tài)度是求實,科研的道路是勤奮,科研的目的是為人民?!睍r至今日,聞玉梅在20世紀90年代擬定的實驗室格言,仍然醒目地寫在復星樓四層的走廊上,傳遞給從這里走出的一代代青年科技工作者。
“現(xiàn)在的條件比我們那時改善了很多,但年輕人也有年輕人的難處。如何讓他們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下仍能不忘初心,實現(xiàn)理想?我們要多為他們著想。”聞玉梅說,比如在基金及大項目申請時,可以多給年輕人機會,“錢不一定很多,但要給他們希望,鼓勵他們創(chuàng)新。”
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我國在預防乙肝的道路上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1986年,血源預防乙肝疫苗批準上市,2002年,乙肝預防性疫苗全部由國家免費提供。以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防控病毒性肝炎策略取得顯著效果,乙肝病毒攜帶率也大幅下降,我國從乙肝流行大國降到乙肝中等流行國家行列。按照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目標,全球應在2030年消滅病毒性肝炎,據(jù)統(tǒng)計,我國至今仍有約86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其中大概1500萬人需要治療,乙肝的防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于乙肝病毒只感染人類,并無動物宿主,而乙肝預防性疫苗又較為有效,全球消滅乙肝應是可望而又可即的目標?!睂τ谖磥恚動衩烦錆M樂觀。她在《我的乙肝情結》一書中最后寫道,“勇于探索、有創(chuàng)新意識、不畏艱難、多能化的后來人,一定會超過我們,預祝他們?yōu)槿蛳麥缫腋蝿?chuàng)造奇跡?!?/p>
(本版圖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03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生命的問答
——關于《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組畫創(chuàng)作
作者:徐冬冬(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是我“四季”系列組畫當中的第一組。它跟以往不同,不是知識性的命題作品,而是在建立東方式抽象邏輯思維的探索中,獨立面對宇宙世界,來做生命的問答,從而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抽象繪畫語言。
冬至初候蚯蚓結(丙烯紙本)徐冬冬
中國文化的宇宙觀講究陰陽兩氣,講究它們的變化、平衡、和諧?!岸墓?jié)氣七十二候”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文化體系,貫穿的主線正是陰陽兩氣的變化。中國古人圍繞著太陽、地球、月球等星象運動位置、軌跡的相對變化,展開對陰陽兩氣變化的細致觀察與深入研究,五天一候,一候一變,三候為一節(jié)氣,六節(jié)氣為一季,四季為“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由此總結出中國的歷法。其中,有亙古不變的宇宙天象,有應時而變的物候現(xiàn)象,有自然萬物的交疊更替,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點。
秋分二候蟄蟲坯戶(丙烯紙本)徐冬冬
大家對二十四節(jié)氣繪畫的概念是不是這樣的?比如說畫春天的節(jié)氣,一個小朋友放風箏,飛來了兩個小燕子。那是一種情景、一種意象。我在青年時期也畫過這樣的作品。而這套抽象的《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系列組畫,表達的是生命的本質,它不光是從眼睛里看到的物質,它更是在靜心中冥想感悟大自然的陰陽兩氣之變。但我用的還是中國的宣紙和毛筆,表達的是中國文化而不是西方文化里的抽象概念,從中感覺感悟“氣”的變化。
《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這套組畫我創(chuàng)作了八年,又整理了兩年,可以說是十年磨一劍。畫作的標題都是當時創(chuàng)作的時間,也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農(nóng)歷時間。為何呢?因為,這時間過了就再不會回來了,它是不能夠重復的,只是代表那一時刻的生命的存在,也就是宇宙世界萬物那時、那刻、那分、那秒生命的存在。在大自然里邊,此畫就像一個活的生命體。
夏至初候鹿角解(局部·丙烯紙本)徐冬冬
人在大自然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宇宙間的一分子。畫中哪里是存氣的,哪里是出氣的,氣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如何達到氣韻的和諧?有朋友們來我畫室,我就讓他們戴上手套來撫摸這畫,感受陰陽二氣之變。大家說,撫摸畫作的時候,會感覺到生命的律動,畫面上凹凸不平的紋路方向,表達了“氣”的方向,也是彼時天空中北斗七星把柄的傾向,畫中仿佛有鮮活的生命體在有規(guī)律地運行。
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非常多的感動。春天,我用采集的甘露來融化顏色;到了夏天,就用那時的新雨;到了秋天,北京風沙大,就收集窗臺上的沙子再融進顏色;到了冬天,就用晴雪化色,把一桶桶雪倒在宣紙上,給畫蓋上了雪被,來描繪二十四節(jié)氣中生命的奇妙。有時,干脆直接把畫抬到冰天雪地里,任大雪飄落。當我把厚厚的雪慢慢打開的時候,它好像一個鮮活的生命呈現(xiàn)在這大自然中。我的繪畫全都是用安徽古法的宣紙,這些宣紙在我的筆下呼吸,與自然同步,得到新生,它也成為那生命體的一部分了。
大暑初候腐草為螢(局部·丙烯紙本)徐冬冬
中國繪畫歷史精深,受到大自然和傳統(tǒng)哲學思想影響,產(chǎn)生了以詩、書、畫為藝術形式的文人畫體系,完善了“意象”的概念。從古至今,西方繪畫的藝術形式也發(fā)生了一系列巨變。從二維到三維的具象古典繪畫,到光影下物體表現(xiàn)的印象繪畫,再到探求生命本質的抽象繪畫,以及各類現(xiàn)代繪畫流派的產(chǎn)生,都受到抽象邏輯思維體系的影響。繪畫搭載抽象邏輯思維進入人們的視野,啟發(fā)了世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進入抽象繪畫領域之前,我經(jīng)歷了二十多年中國傳統(tǒng)意象繪畫和中西結合的印象繪畫的深度探索,創(chuàng)作、展覽、出版了大量作品。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看50年藝術生涯中意象、印象、抽象間的哲學演進,它是一個認識萬物“由內(nèi)向外”而探求生命之“真”的悟道過程。我努力地在中國哲學里尋找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自己的繪畫語言,并用國際的視野和思維,融合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來探討當今中國、世界和人類廣為關切的問題。我的作品述說的,都是中國人富有質感的想象力和社會人生,是中國文化關于生命境界的抽象表達。
這套《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繪畫,從思想上和作品呈現(xiàn)上,完全跟大自然的生命及“天道”相吻合,做到“天人合一”,體現(xiàn)了集哲學、科學、藝術為一體的系統(tǒng)思考,希望在此基礎上,可以建立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動態(tài)色彩體系。在這套組畫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本全新的書籍《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中國人的詩意生命美學》,整本書圖文一體,呈現(xiàn)了140多幅繪畫作品(含畫作局部)和72篇文字優(yōu)美的隨筆,細致講述節(jié)氣之美、物候之美。這本書不只是一部介紹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書,而是從人類共同價值和生命美學的角度,闡釋“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里蘊含的中國人的宇宙觀、生命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展現(xiàn)中國古老智慧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畫畫不是目的,問道才是根本。在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偉大進程中,會通東西方優(yōu)秀文化,從而產(chǎn)生我們自身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新型文化,構建中國的自主知識體系,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8日11版)
來源: 光明網(wǎng)-《光明日報》
中國古代有許多杰出的書畫家,他們用筆墨勾勒出了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傳承了一代代的文化精髓。其中有一位畫家,他的名字叫吳道子,他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山水人物畫大師,更是一位被尊為“百代畫圣”的神奇人物,他的故事至今令人驚嘆和神往。
吳道子是唐朝著名書畫家,字道玄,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約生于公元685年左右(武則天時期),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
吳道子幼年家境貧寒,初為民間畫工,相傳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年輕時即有畫名。后來作了山東兗州瑕丘縣尉,不久即辭職。漫游洛陽,從事壁畫創(chuàng)作。時曾為將軍裴旻作畫,被當時人將張旭草書、裴旻舞劍、吳道子作畫同時稱為“三絕”。
開元年間以善畫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歷任供奉、中書省內(nèi)教博士,改為道玄,后官寧王友(官名),此后一直為宮廷作畫。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體會用筆之道。
吳道子擅佛教、道教人物畫,還有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長于壁畫創(chuàng)作,據(jù)載他曾于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制壁畫多達300余堵,奇蹤怪狀,無有雷同,其中尤以繪于長安景云寺的《地獄變相》聞名于時。
吳道子的繪畫具有獨特風格。早年筆法較細,風格稠密;中年變?yōu)殄賱?,宋代畫家米芾形容吳道子筆下圓潤似“莼菜條”,滑溜細膩,波浪起伏,點劃之間,時見缺落,有筆不周而意周之妙。后人把他和張僧繇并稱“疏體”。
吳道子所畫人物衣褶,飄飄欲舉,線條遒勁,瀟灑秀逸,當時人將他和北朝齊時代著名畫家曹仲達相提并論,稱他們?yōu)椤皡菐М旓L,曹衣出水”,因為曹仲達畫中的人物,衣服常緊裹在軀體上;而吳道子筆下的人物,大袖飄飄,線條流暢。
他利用線條的寬窄變化表現(xiàn)物體的凹凸,使線描的畫面具有立體感。他喜用焦墨勾線,略施淡彩,自然超出絹素,稱為“吳裝”。作畫線條簡練,筆才一二,象已應焉。
他的山水畫作蜀道之景,自為一家;又傳曾于大同殿壁畫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畢。
吳道子的繪畫對后世影響極大,他被人們尊為“畫圣”,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蘇軾曾稱贊他說“畫至吳道子,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好理于豪放之外”。
吳道子在史籍中富有盛名,但因為他大量的創(chuàng)作是壁畫,所以很少有傳世作品保留下來,無真跡傳世,傳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圖》可能為宋代摹本,但已經(jīng)可以窺見吳道子筆法的精髓;另外還流傳有《道子墨寶》等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45、320、172窟及榆林窟25窟等洞窟的大型經(jīng)變畫亦被認為是他的畫風;徐悲鴻曾經(jīng)獲得一幅殘卷,經(jīng)他和張大千鑒定,認為是吳道子真跡,可能是一幅壁畫的草圖,暫根據(jù)畫中人物取名為《八十七神仙卷》,此幅畫氣勢磅礴,人物閑適秀麗,是中國古代畫的精品。
吳道子的故事,不僅展現(xiàn)了他的神秘與傳說,也反映了中國古代書畫家的精神與風骨。他用自己的生命和畫筆,為我們留下了一幅幅令人贊嘆的畫作,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