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勑帐蠁斡诘淖x音是什么,以及姓單于的人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 文 約 5400 字
閱 讀 需 要 14 min
前陣子因為真假簽名而頻上熱搜的前國腳區(qū)楚良,可謂賺足吆喝。有些不明所以的朋友,難免會對作為姓氏的“區(qū)”發(fā)音是“ōu”感到好奇。
區(qū)楚良。來源/央視視頻截圖
還別說,許多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漢字,一旦成了姓氏,就變成和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讀音。其實,從語音流變的角度看,“區(qū)”的原本表音就是“ōu”?!皡^(qū)(ōu)”,實際同“歐”,《路史》記載:“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后有歐氏,歐陽氏。”在此,歐、歐陽同宗,傳說中均是春秋時期越王勾踐的后人。
越王勾踐。來源/電視劇《臥薪嘗膽》截圖
是不是感覺問題突然嚴肅起來!社交辭令里面,讀準對方的姓名真真算得上基礎(chǔ)守則。今天,國歷君就好好講一講姓氏里面容易讀錯的漢字。
熱熱身
除了“區(qū)(ōu)”,姓氏里的“員”讀“yùn”,通“贠”,傳說是由伍子胥之名“伍員”(姓名中讀yún,也即“云”)而來。據(jù)史籍《姓苑》記載:“贠出南洋,與楚同族,顓頊(zhuānxū)之后?!逼浜螅摆O”姓發(fā)展壯大,“載諸書籍至唐而又贠半千”,今天在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zhèn)贠王村、贠灣村,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前衛(wèi)鎮(zhèn)的香村等地,都有“贠”姓。
此外,據(jù)《南史》《姓氏考略》所載,南朝宋國的劉凝之敬慕贠氏忠烈,遂改姓贠。說是南北朝時,湖北枝江一帶有一極負盛名的隱士劉凝之,自小景仰嚴子陵的隱逸精神,感佩伍子胥的忠烈道義。因此,他在生活中也力主清貧,同妻子簡居草屋,自食其力,還連拒三次他人做官的邀請,甚至有次一路人丟了木屐,錯將劉凝之那雙認作自己的,劉凝之也不作辯解馬上脫下給了對方。后來,路人在麥田里找到丟失的木屐,要將木屐奉還時,劉凝之卻怎么也不肯收。他還時常給百姓鄰里布施錢財,自己則多年如一日的安貧樂道。而他對伍子胥十分崇敬,責令后人改姓贠氏。
像“員”一樣,姓氏中許多常見字都在各類歷史場景中發(fā)生了讀音變化。
如“仇”讀“qiú”,歷史上有九姓、子姓、前仇池國、鮮卑族、達斡爾族等姓氏出處,因此仇姓名家輩出,直到今天也不少見。
“解”讀“xiè”,相傳周武王之子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兒子中有一個叫桐良的受封于解地(今山西解縣),稱為解良。解良的后代在解地世代定居,遂以地名解為姓氏。
“單”讀“shàn”,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單田芳可謂耳熟能詳,單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歷史上還經(jīng)歷了從北至南、由西向東的大遷徙。這也使得今天我國單姓的分布十分廣泛。
單田芳。來源/北京衛(wèi)視《檔案》截圖
“查”讀“zhā”,自春秋時,查延受姓肇始,至今有近2700年歷史,因此較于其他姓氏,“查”有更為豐富的源流與郡望分布。姓氏學資料表明,“查”姓原作“楂(音chá)”。北宋真宗時期,大臣楂道供職國史館,參與編撰《冊府元龜》。宋真宗處理政務(wù)之暇,常與他講論學問。有一次,君臣在閑聊中談到“楂”這個姓氏,真宗認為這個姓氏的讀音不夠完美:“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稱之?!苯又銌柶鸫诵盏挠蓙怼i栏嬖V他,據(jù)《春秋》記載:魯襄公十年(前563)春,襄公與晉、宋、衛(wèi)、曹、莒等中原各國的國君在柤地(今江蘇邳縣西北)碰頭,為與吳國國君壽夢會晤,史稱“會吳于柤(zh?。?,楂姓即從這次會議發(fā)源。真宗遂建議以祖音稱之。從此,楂姓由“chá”轉(zhuǎn)為“zhā”。在漢族的姓氏中,查姓不是大姓,但名儒顯宦代不乏人。今人熟知的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鏞、著名詩人穆旦是與金庸同屬“良”字輩的叔伯兄弟,叫查良錚、現(xiàn)代詩人海子査海生等,均是“查”姓的代表人物。
穆旦,原名查良錚。來源/梨視頻
我國著名舉重運動員,兩屆奧運冠軍的占(zhān)旭剛,如今一些網(wǎng)絡(luò)資料中也常會注錯拼音。占姓除源流于祖字和以占卜職業(yè)為姓外,也多作為“詹”姓的同音轉(zhuǎn)換。
占旭剛。來源/好看視頻“世界之最888”視頻截圖
此外,還有姓氏中讀作“zēng”的“曾”,讀作“piáo”的“樸”,源出北方少數(shù)民族姓氏的“尉遲(yùchí)”,此類出現(xiàn)在姓氏中的漢字均有了讀音變化,但至少是常見易懂的。
進階版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來看看姓氏變音的“進階版”。
“種”用作姓氏時,讀作“chóng”,出自仲姓,據(jù)載是為避諱“仇”姓所改。說起避諱,這是源起先秦時期、為與帝王尊長避免直稱其名而逐漸形成的文化制度。避諱改姓后所稱姓氏,少量是原先已有的,大多則屬新生,并且常與原先本姓存在某種聯(lián)系。
中國歷代避諱改姓例證簡表
表源:完顏紹元:《姓氏百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3頁
句在姓氏中讀“gōu”,如古國“高句麗”,越王勾踐也寫作“句踐”?!熬洹毙帐甲媸屈S帝的太玄孫、少昊的玄孫句芒(勾芒)。實際上,勾在古代便寫作“句”,勾則是從句分化而來。此外,“勾”在作姓名時,既可讀“gōu”,又可讀“gòu”。著名演員“句號”原名“句兆杰”,出道時由于名字不好記,遂被朋友按照字形改名“句號”,沒想到后來聲名大噪,而句號的名字也慢慢被喊成了句(jù)兆杰。
句兆杰。來源/電視劇《親情暖我心》截圖
繁在姓氏中讀“pó”,源自殷商七族之一有繁氏,后大多改姓為薄或其他姓氏,因此繁姓在當前就少見多了。但在河南開封市,有一座建于北宋開寶七年的“繁塔”,它是開封地區(qū)興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開封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開封至今還流傳著“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的民謠。歷史上由于當權(quán)者為霸業(yè)根基穩(wěn)固,常通過拆掉繁塔的樓層來“斬王氣”,如參訂《如夢錄》的清人常茂徠則在《繁塔寺記》中寫道,“明太祖以王氣太盛”而削繁塔。因此,今天看到的繁塔塔形獨特,也成為極具考察價值的歷史文物。
繁塔正視圖。來源:[德]恩斯特·伯施曼:《中國寶塔》,趙省偉編:《西洋鏡》第二十一輯
姓“俱”獨作“jū”,是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臺灣地區(qū)較為常見,早先則以河南、汝陽、河源為郡望。
能在姓氏中讀作“nài”,出自春秋時期楚國王族熊姓。周成王時,有一大臣名為熊繹,因有功而使其子熊摯受到封賞,楚國即由此始。但由于熊摯天生有疾,不能被立為楚國君主,故當時將其分封在夔地(今天的湖北省姊歸縣東),夔國也成為楚國的附庸國。魯僖公二十六年,楚國以夔國不祭祀祖先為理由,滅掉夔國。國中人民原本隨主熊姓,后為避免株連,就去掉四點,改為能姓。此外,滿族古時也有能氏、鈕氏等,后逐漸冠漢姓。
另一與“能”同讀“nài”的姓氏“佴”,源于黃帝后裔商湯。至東漢光武帝有左相佴茂為佴氏始祖,此姓氏為皇帝所賜,由于佴茂早先專為皇帝設(shè)計和制作爵冠,故賜姓豎人旁于耳邊以為佴氏??梢姡谛帐闲纬蛇^程中,皇權(quán)法制具有突出的決定效力。
除了賜姓,還有脫胎于文化傳統(tǒng)中的各類姓氏。
如“黑”在姓氏中結(jié)合不同歷史淵源有多種讀音:漢族姓氏及黑肱氏后裔姓氏為hēi,回姓漢化后姓氏及回姓“朱”姓的改姓為hè,突厥族黑氏分支、默氏后裔的姓氏讀mèi,墨肱氏后裔姓氏讀mò。而在當前存留的“黑”姓中,則多讀作“hè”(賀)。不得不說,多民族匯流的歷程使得我國歷史獨具多樣色彩。
“繆”字本是修繕之義,如“未雨綢繆(móu)”,但作為姓氏時又讀作“miào”,如清末著名宮廷女畫家繆素筠。根據(jù)唐代修訂的《元和姓纂》,繆氏系秦穆公的后代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春秋時期秦國第九位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時期達三十九年,死后庶子以其謚號為氏,故就此流傳。
“過”在姓中變?yōu)?strong>(guō),今天并不多見,舊時主要分布在江南一帶。就姓氏淵源來看一說源于姬姓,出自黃帝之裔姙(任)姓,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一說源于姒姓,出自夏朝諸侯國過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召”姓,不讀號召的召,應(yīng)讀“shào”,如《召公諫厲王彌謗》中的召公,即召伯,周文王之庶子。
“蓋”作為姓讀成“gě”,據(jù)古書記載,歷史上在戰(zhàn)國時魏國曾出過蓋婁氏,后來蓋婁氏卻未能流傳下來,而是都已改作他姓,或者簡化成“蓋”姓。
是不是感覺難起來了?
別著急,還有更難的!
化學物質(zhì)里面的“炔”還能用作姓,此時它就變成“guì”,出自周王胄的后裔季楨,與前文所述的“能”姓來源相同,均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據(jù)傳炔氏一族就是季楨幼子炔奘的后代。
“萬俟(mòqí)”復姓,是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姓氏,源出敕勒族的分支氏族。北魏拓跋鄰繼位后,七分國人,使諸兄弟各自攝領(lǐng)之。其三弟公族,號為萬俟氏,成為敕勒族部落,居住于今西北與山西一帶。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后,以部落名為姓氏,逐漸形成萬俟姓,并在山東形成萬俟氏聚集地。據(jù)《魏書》記載歷史上還有一“萬俟”姓人曾發(fā)動關(guān)隴起義。
另一同少數(shù)民族有關(guān)的復姓即“冒頓(mò dú)”,是西漢初年的匈奴單于,他于秦二世元年(前209)殺父自立,首次統(tǒng)一北方草原,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
姓氏多趣史
不看不知道,這姓氏里的多音字還真不少,更是有很多字,從影視劇、電視節(jié)目等一路錯到了屏幕外,也遂而錯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慣習。
比如“姓紀”的“紀”應(yīng)該讀作“jǐ”,但在早年熱播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曉嵐”讀作四聲,久而久之,姓氏的“紀”字讀音就被改變和固化了。
影視劇中的紀曉嵐(中)。來源/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截圖
再如“任”,作為姓應(yīng)讀rén,但自電視劇《笑傲江湖》將任盈盈讀作“rèn”后,似乎正確讀音也不見其蹤起來。劇中重情重義的“令狐沖”,實則應(yīng)讀作“líng hú”。
任盈盈。來源/電視劇《笑傲江湖》截圖
還有著名歌星那英的“那”,應(yīng)讀作“nā”,如今人們口口相傳的名字,明顯是讀錯了。
不過,前面說到的姓都是一些常見字,在我國龐大的姓氏集群中,還有一些字形生僻而又讀音多變的類型,比如一些字可以用作兩種讀音下的兩個姓氏,還有一些字則成為歷史人名的專有讀法。
比如“郗”,既可是“chī”姓,又可是“xī”姓;
“隗”既可是“wěi”姓,又可是“kuí”姓;
“覃”既可是“qín”姓,又可是“tán”姓;
“郇”既可是“xún”姓,又可是“huán”姓;
“翟”既可是“zhái”姓,又可是“dí”姓;
“鐔”既可是“tán”姓,又可是“chán”姓。
而歷史人名的專有讀音里,常見有被后世尊為“中國司法始祖”的“皋陶”讀作“gāo yáo”;劉邦部下著名的說客“酈食其”讀作“lì yì jī”;戰(zhàn)國末期自刎以助荊軻刺秦的將領(lǐng)“樊於期”后兩字讀作“wū jī”;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南宮適”的“適”讀“kuò”,其人也是孔子的侄婿;“秦檜”的“檜”讀“huì”,用作植物名時讀“guì”;戰(zhàn)國時的政治家李悝(kuī),“悝”讀“l(fā)ǐ”時又指憂悲之義……如今,此類古人名諱中的多音字幾乎很少用于現(xiàn)代人的姓名中,相應(yīng)讀音伴隨歷史的發(fā)展也將慢慢退出歷史舞臺。
此外,還有一特殊的姓氏“虎”,在云、貴、川一帶被叫作“māo”。關(guān)于這一音變,民間流傳有幾種說法:
老虎變大māo。攝影/ondrejprosicky,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其一是據(jù)《虎姓族史資料》載,該姓的遠祖來自西域名城虎拉森,進入到中國后,遠祖在唐王帳下為臣,立有赫赫軍功,被封為“虎威將軍”,于是世代便以虎為姓,按照昭通方言禁忌,虎讀 māo(音同貓),敬祖避諱,子孫后代便自稱為“貓”。
其二是認為虎姓先民在北方原本讀虎,征戰(zhàn)到南方后,猶如虎離山林,便逐漸稱“貓”。
其三是說先期進入昭通的回族虎姓先民,往來于四川云南之間做皮貨生意,有人問起姓氏,因“虎”姓有“與虎謀皮”之意,買主多有顧忌,生意漸淡。為了經(jīng)營好生意,再有人問起姓氏,虎姓先民便自稱為“貓”。
其四是流傳于昭通小龍洞鄉(xiāng)、虎姓回族中,說在龍云時代,龍云為其母尋找墳地,一直尋到小龍洞的中營寶山,看上了虎家的墳山,最后沒有得逞?;⒓艺J為與彝族龍虎不能相斗,所以把虎姓改讀“māo”。
然而據(jù)學者考證,此四類傳說均有不合理和不確當之處。但可以確證的是,西南回族虎姓讀音的變化,同民族的族際交往有著密切關(guān)聯(lián)?;刈逶谕妥褰煌倪^程中,受彝族虎崇拜因素的影響發(fā)生了虎姓讀音的變化,這種族際接觸和交往過程中的涵化,是由個體所組成的不同文化的民族間發(fā)生持續(xù)的直接接觸,從而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發(fā)生變遷的現(xiàn)象。
不僅是姓氏,從上古到當下,漢語在三四千年中發(fā)生過多種變化。當前存在的語音,古代不一定有;而許多古代存在的語音,后世并未留存;還有一些古今都有的語音,指向的字已然不同??梢姡Z音流變的浩繁歷史也是一道波瀾壯闊的人文風景。
參考資料:
1.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6月版。
2. 劉曉南:《語音史論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5月版。
3. 劉廣徽,王麗娟:《漢語語音教學》,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4. 王力:《漢語音韻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1月版。
5. 虎利平:《中國西南回族“虎”姓讀音變化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文山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第27-30頁。
6. 陳忠敏:《音變產(chǎn)生的原因》,《語言研究集刊》,2021年第1期,第1-25+452頁。
7. 陳會兵:《古書中詞語的特殊讀音研究》,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8. 孫強:《現(xiàn)代漢語多音字研究》,四川大學2007年博士學位論文。
9. 完顏紹元:《姓氏百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END
作者 | 樵欞
《百家姓》是一部關(guān)于中文姓氏的作品。按文獻記載,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后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復姓60個。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認識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
《百家姓》與《三字經(jīng)》、《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
“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地區(qū),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
下列讀音都為普通話讀音、姓氏部分由來:
趙Zhào:造父為周穆王駕車,穆王把趙城賜了給他,其后代以國為姓。趙匡胤是宋代的開國皇帝,據(jù)說趙姓放在第一位與此有關(guān)。
錢Qián:彭祖的孫子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錢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為姓。
孫Sūn: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孫,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孫”作為姓。
李Lǐ:皋陶的后人理征因得罪紂王被處死,其妻兒在一棵李子樹下摘果充饑得以活命,其后人為紀念李子的救命之恩改為“李”姓。
周Zhōu: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后代都以周為姓氏,還有以周文王或者周公的部分后人也以周為姓,以及唐朝時為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改為周姓。
吳Wú:周太王亶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其子孫稱為吳氏。
鄭Zhèng:鄭桓公遺族以國名為姓。
王Wáng: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后代。
馮Féng:畢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為姓。
陳Chén:最早出自媯姓,胡公滿的子孫們以國為姓。
褚Chǔ: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孫就都以“褚”為姓。
衛(wèi)Wèi:周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叫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他的后代以國名為姓。
蔣Jiǎng:周武王的兄弟伯齡,被封到“蔣”,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沈Shěn: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叫季載,成立沈國。沈國君主的后代都以沈為姓。
韓Hán:周時貴族武子,受封于韓原,子姓以地名為姓;戰(zhàn)國時的韓國,被秦國并,原韓國王族世代姓韓。
楊Yáng:上古時候,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到楊邑,稱做楊侯,建楊國,子孫用楊姓。
朱Zhū:西周時,周武王封曹俠到邾,后代以地名為姓,寫作朱。
秦Qín:上古的非子善于馴養(yǎng)馬匹,被周孝王封為秦地的首領(lǐng),建立了秦國。其后人以國為姓。
尤Yóu:尤姓是由沈姓而來。
許Xǔ:遠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許國,后代就以許為姓。
何Hé:春秋戰(zhàn)國時,韓國的公族中有一支遷移至江淮,以國為姓。
呂Lǚ:炎帝后代伯夷被封為呂侯,他的后代就用呂作為姓。
施Shī:夏朝時,有諸侯國,稱施國,今湖北恩施縣,其后代姓施。
張Zhāng:春秋時晉國貴族叫解張,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
孔Kǒng:開國君主叫天乙,后將乙字和子字并攏,形成孔字,定為姓。
曹Cáo:遠古有一貴族叫“安”,幫助大禹治水,被恩賜給一個曹姓。
嚴Yán:嚴姓是由莊姓變來。
華Huà:西周時候,宋國公子,受封于“華”,他的子孫后來就以地名為姓。
金Jīn:遠古黃帝的兒子少昊的后代以金為姓。
魏Wèi:畢萬的后代畢斯建起魏國,稱魏文侯,其后人以國為姓。
陶Táo:堯的子孫中,有人以制陶為榮耀,就姓陶,世代延續(xù)。
姜Jiāng:以地名為姓。
戚Qī:以地名為姓。
謝Xiè:用地名做姓。
鄒Zōu:最早出自姚姓,以地名為姓。姓名名典《姓觽》:鄒國,舜后,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開創(chuàng)建有鄒國,是最早的鄒國。 參見舜文化,虞舜文化 。
喻Yù:遠古黃帝時,有個醫(yī)官叫俞柎,為喻姓祖先。
柏Bǎi: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他的老師就姓柏。
水Shuǐ:水姓是大禹的后代,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當水工,后來就以水為姓。
竇Dòu:大禹的后代,紀念先人。
章Zhāng: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云Yún:黃帝的后代。
蘇Sū:遠古貴族昆吾,因為封在蘇城為首領(lǐng),就以地名為姓。
潘Pān:季孫的后代就以潘為姓。
葛Gě: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
奚Xī:奚姓是黃帝的子孫。
范Fàn:貴族士會,被晉國國君封為范邑的首領(lǐng),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彭Péng:大彭國的創(chuàng)建者篯鏗,就是彭祖。
郎Láng:地名為姓。
魯Lǔ: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shù)兀髞眙攪耐豕F族都以魯為姓。
韋Wéi:韋姓的一支是韓信的后代。
昌Chāng:始祖昌意,是黃帝的兒子。
馬Mǎ:趙奢受封馬服君,他的子孫姓馬。
苗Miáo:春秋時期的賁皇享用苗邑的物產(chǎn),就以地名為姓。
鳳Fèng:黃帝的后代帝嚳有個大臣叫鳳鳥氏,主管歷法天文,其后代以鳳為姓。
花Hu?。夯ㄐ杖宋镒钤绲氖腔咎m,傳說是南北朝人。
方Fāng:神農(nóng)氏的后代中有一位叫榆罔,其兒子受封方山后叫方雷,方雷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俞Yú:黃帝時,有個名醫(yī)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任Rén:黃帝的小兒子叫禺陽,受封于任邑。其子孫以任為姓。
袁Yuán:周朝伯轅的后代將轅省去左半邊,作為姓。
柳Liǔ:春秋時期展禽,改姓了柳下,史書上稱他柳下季,柳姓由此開頭。
酆Fēng:周武王將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
鮑Bào:春秋時期敬叔在齊國做官,受封于鮑邑,后代就以鮑為姓。
史Shǐ:黃帝有一名史官叫倉頡,后代以其官職為姓,就形成了史姓。倉頡被中國人尊為造字的圣人。
唐Táng:遠古時,堯曾經(jīng)在“唐”那個地方做首領(lǐng)。堯的族人就有以地名為姓。
費Fèi: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物叫父,因有功勞受封為費邑的首領(lǐng),現(xiàn)今山東魚臺縣費亭一帶,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世代延續(xù)。
廉Lián:遠古黃帝的玄孫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岑Cén:周朝岑子建岑國,岑國的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薛Xuē:薛登的后代以薛為姓。
雷Léi:黃帝的一個妻子姓方雷,雷姓由此而來。
賀Hè:賀姓由慶姓轉(zhuǎn)變來。
倪Ní:倪氏本為郳氏,因避仇改為倪。
湯Tāng:湯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為姓。
滕Téng:周武王封弟弟叔繡封于滕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殷Yīn:源出于子姓。
羅Luó:源于熊姓,是以國為名的姓。
畢Bì:畢公高的后代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
郝Hǎo: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
鄔Wū:古帝顓頊后裔陸終氏第四子求言(妘姓)別封于鄔,后代子孫以鄔為姓。
安ān:源自始祖。
常Cháng:出自姬姓。
樂Yuè:樂源出于子姓,西周末,公子衎字樂父,他的孫子以祖父字中“樂”命氏,稱為樂氏。
于Yú:源出于姬姓。周武王的第三個兒子叔分封在邘國,與馮姓相同,后代去邑為姓,稱為于氏。
時Shí:春秋時齊國賢士時子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時”為姓。
傅Fù:黃帝裔孫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為姓。
皮Pí: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為姓。
卞Biàn:西周時,曹叔振鐸的子孫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稱為卞氏。
齊Qí:齊康公后人,稱為齊氏。
康Kāng:源于謚號。
伍Wǔ:春秋時,楚莊王有個寵臣名叫伍參,是楚公族的后人。莊王封伍參為大夫,稱為伍氏。
余Yú:春秋時,晉人由余穆公重用,他為穆公出謀劃策,攻滅西戎十二國,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字中的“余”為姓,稱為余氏。
元Yuán:春秋時,因衛(wèi)國大夫元 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孫即以元為姓。
卜Bǔ:卜姓是古代從事占卜者的后代。
顧Gù:夏朝附庸國顧國,顧國為商湯所滅后,原王公族人以國名為姓。
孟Mèng:春秋時,衛(wèi)國國君叫衛(wèi)襄公,衛(wèi)襄公的兒子叫公孟。公孟的子孫有的姓公孟,有的省去公字而姓孟。
平Píng:戰(zhàn)國末期,韓哀侯之子婼封于平邑。秦滅韓后,婼率族人遷居于下邑,他的孫子以原封地命姓。
黃Huáng: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后裔。
和Hé: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的后代。
穆Mù:意為賢良、和氣。
蕭Xiāo:蕭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尹Yǐn:上古少昊氏的后裔。
姚Yáo:舜因最初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孫即以地為姓。
邵Shào:周文王第五子召公奭(音shì),食邑于召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
湛Zhàn:夏代早期,斟灌氏國后人以國為姓。
汪Wāng:汪姓出自汪芒氏。
祁Qí:源自姬姓。
毛Máo:以封邑名作為姓的。
禹Yǔ:人名命名。
狄Dí:狄族的子孫后代就以族名作為自己的姓。
米Mǐ:春秋時代,楚國的后代當中有了米姓。
貝Bèi: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后代以國名為姓。
明Míng:古代部落首領(lǐng)燧人氏有一個重臣叫明由,他的后世子孫以其名作為姓。
臧Zāng:魯孝公兒子驅(qū),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
計Jì:禹后人的封地,后人便以國名。
伏Fú:伏姓出自風姓。
成Chéng:出自姬姓。
戴Dài:宋戴公的后裔以他的謚號為姓。
談Tán: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
宋Sòng:出自子姓,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
茅Máo: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名叔,受封于茅邑,子孫以國名為姓。
龐Páng:出自高陽氏。黃帝的孫子顓頊生有八個兒子,其中有一個兒子名叫龐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為姓。
熊Xióng:傳說黃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黃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為姓。
紀Jǐ:出自姜姓。西周時,炎帝裔孫被封于紀,建立紀國,因?qū)俸罹?,所以被稱作紀侯。紀國為齊國所滅,紀侯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紀姓另有一支由舒姓改成。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建立舒國,曾被徐國所滅,后又復國,不久又亡于楚國,其國君族人以舒為姓。
屈Qū:是夏代屈驁的后代。
項Xiàng:春秋時期,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今河南項城縣),建立項國。后項國被齊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祝Zhù:周武王封黃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國(今山東臨沂縣東南),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董Dǒng:相傳黃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鬷川,并賜以董姓,其子孫沿習為姓。
梁Liáng:西周時,周宣王封秦仲二兒子康在夏陽梁山(今陜西韓城附近)立國為君,為梁康伯。后梁國為秦國所滅,其后代便以梁為姓。
杜Dù:舜封堯之子丹朱于唐。周成王時,唐國因不服王命被滅,成王改封唐國后人于杜(今西安市東杜陵)。宣王執(zhí)政后,杜國君在朝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因得罪了宣王的寵妃,被宣王屈殺。杜伯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一支以杜為姓。杜姓另一支為北魏時期鮮卑人獨孤渾氏改姓。
阮Ruǎn:出自偃姓。東夷族首領(lǐng)皋陶的后人在商朝時被封在涇水與渭水之間的阮國(今甘肅涇川縣東南),商末時被周文王所滅,國人便以阮為姓。
藍Lán: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藍田,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
閔Mǐn:源于姬姓。
席Xí:為籍姓所改。
季Jì:顓頊后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為季連,他的后代以排行為姓。
麻Má:春秋時期,熊嬰做了齊國的大夫,他以祖先食邑為姓,改姓麻,史稱麻嬰。
強Qiáng:強姓出自姜姓,炎帝的后裔。
賈Jiǎ:周朝康王時,封唐叔虞的小兒子公明于賈(今山西襄汾西南),稱賈伯,他的后代以賈為姓。
路Lù:古代傳說中黃帝后裔玄元,因有功,被封為路中侯,他的好幾代子孫都延承這個爵稱,后來漸漸變成了這個氏族的姓。他的后代以路為姓。
婁Lóu: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滅商后,把夏帝少康的后代東樓公封于杞國(河南杞縣)。至春秋時期,杞國在周圍大國的威脅下被迫東遷,杞君有一支子孫被封在婁邑(今山東諸城西南),后來以婁為姓。
危Wēi:三苗族原居于河南南部至洞庭湖、鄱陽湖一帶,三苗后裔以危為姓。
江Jiāng:出自嬴姓。顓頊裔孫伯益之后被封在江(今河南正陽西南),江國后來被楚國滅掉,國人便以江為姓。
童Tóng:相傳古帝顓頊有個兒子叫老童,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稱童氏。
顏Yán:古帝玄孫陸終第五子名安,周武王封其后裔挾于邾(今山東曲阜南陬村),后有邾武公名夷父,字顏,稱之謂顏公。他的后代以祖字為姓,稱顏氏。
郭Guō:姬序號為虢公,因虢與郭同音,轉(zhuǎn)化變音,其后代便稱為郭姓。
梅Méi:梅姓出于子姓,是商湯的后裔,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東南。
盛Shèng: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組名為氏,出自少數(shù)民族改姓。
林Lín: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后代。
刁Diāo:出自姬姓。
鐘Zhōng:伯宗的兒子伯州食邑在鐘離,其后人以鐘離作為姓,后簡稱鐘。
徐Xú:出自贏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泗縣。
邱Qiū: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昌樂。
駱Luò:出自姜姓。姜太公的后代有一個名叫公子駱,他的后世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這樣就有了駱姓。
高Gāo:一支源于遠古時代高臺宮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黃帝時的大臣高元。
夏Xià: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蔡Cài:源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
田Tián: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大禹的后代胡公滿于陳(今河南省境內(nèi)),并且建立了陳國,其后代都以陳作為姓。
樊Fá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濟源縣。
胡Hú:源于姬姓和歸姓。
凌Líng: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北省。
霍Huò: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西省霍縣西南。周武王在位時封叔武于霍,并且建立了霍國,世稱叔武為霍叔,春秋時霍國被晉獻公所滅,此后,霍國王室的后世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虞Yú:最早出自姚姓,舜的兒子商均封于虞城,建立諸侯國虞國,其后世子孫便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
萬Wà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西省芮城。
支Zhī:來源比較復雜,而且模糊。傳說堯舜時期有一個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孫后代以支為姓。
柯Kē:出自姜姓,發(fā)源于齊國(今山東境內(nèi)),是傳說中炎帝的后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
昝Zǎn:是由咎姓發(fā)展而來的。
管Guǎ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
盧Lú: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山東省的長清縣。
莫Mò:出自高陽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
經(jīng)Jīng:春秋時,鄭國公子共叔段被封于京(今河南滎陽縣東南),其后代以封邑為姓。
房Fáng:舜帝后來封丹朱的兒子陵于房國,陵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
裘Qiú:春秋時,衛(wèi)國一大夫受封于裘,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稱裘氏。
繆Miào:古代“穆”與“繆”同音通用,所以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也稱作秦繆公,他的庶子以謚號命姓,稱繆氏。
干Gān:春秋時,宋國有個大夫叫干,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干”字為姓,稱干氏。
解Xiè:出自姬姓,周朝貴族良的封地在解(今山西解縣),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解氏。
應(yīng)Yīng:周武王克商后,封他的第四子于應(yīng)(今河南魯山縣境內(nèi)),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稱應(yīng)氏。
宗Zōng:周朝時設(shè)有輔佐天子掌管宗室之事的春官,春秋時魯國改稱宗伯,負責宗廟祭祀禮儀,有世襲此職者,其后代便以“宗”為姓。
丁Dīng:周朝時,姜子牙的兒子伋死后謚號為丁公,他的子孫以謚號為姓,稱丁氏。
宣Xuān:出自于謚號。
賁Bēn:賁姓有十起源:一是來自魯國縣賁父的后代;一是來自戎族氏族;一是來自晉國苗賁父的后代;一是來自秦國嬴姓的后代;一是來自兩周時期特殊稱謂等等。賁還有一個姓的讀音為Féi,今不多見。
鄧Dèng: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于鄧國的曼城,稱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
郁Yù:古時有郁國,春秋時為吳國大夫的封邑,其國人多為郁姓。春秋時魯國有宰相郁貢,他的后人以郁為姓,稱郁氏。
單Shàn:源出于姬姓。
杭Háng:源出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
洪Hóng:共工氏后人因先輩曾負責治水之職,便給共字加水旁,作為自己的姓。
包Bāo:春秋后期,楚國有個大夫叫申包胥,他的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包”字為姓。
諸Zhū:春秋時,魯國大夫受封于諸(今山東諸城西南),其后裔以封邑為姓,稱諸氏。西漢時,歷代名人有:無諸被封閩越王,他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諸”為姓。五代后周人諸葛十朋,在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后,不愿做宋朝臣民,隱居在會稽山。
左Zuǒ: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世襲左史之職的后人便以官職為姓。
石Shí:石厚的兒子石駘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稱石氏。
崔Cuī:春秋時,齊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讓給了兄弟叔乙,自己去了崔邑(今山東章丘),從此稱為崔氏。
吉Jí:周宣王時有個大臣叫做尹吉甫,因赫赫軍功而聞名,他的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為姓,稱為吉氏。
鈕Niǔ:《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東晉有鈕滔,其后為鈕姓。
龔Gōng:姬和,因封地被稱為共(河南輝縣)伯,子孫因國命姓,古時“共”、“龔”同音通用,后來傳為龔
程Chéng:顓頊有兩個孫子重和黎,西周建立以后,重和黎的后代被封于程,并且建立了程國,后代以國為姓。
嵇Jī;嵇姓出自姒姓。
邢Xíng:邢姓出自姬姓。
滑Huá:滑姓出自姬姓。
裴Péi:裴姓出自贏姓。
陸Lù:陸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平原縣一帶。
榮Róng:黃帝時,有一個叫榮援的人,黃帝封他為諸侯,并且建立了榮國,他曾經(jīng)奉黃帝之命鑄鐘十二個,其后世子孫都以榮為姓。
翁Wēng: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他可以說是翁姓的始祖。
荀Xún:荀姓出自姬姓。
羊Yáng:西周有一個種官職叫羊人,擔任這個官職之人的后世子孫,就以此為姓,這樣就有了羊姓。
於Yū: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
惠Huì:遠古時期的部落聯(lián)合首領(lǐng)顓頊的后代叫惠連,他的后代子孫就以“惠”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惠姓。
甄Zhēn:上古部落首領(lǐng)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在夏朝時為卿仕,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為甄。
麴Qū:麴本是釀酒的主要原料,西周時成為掌管釀酒業(yè)的官名,世襲此職的人便以麴為姓。
家Ji?。涸醋杂诩?。
封Fēng:炎帝的后代,以地為姓。
芮Ruì: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人以國為姓。
羿Yì: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
儲Chǔ:相傳上古時有儲國,儲國人的后代以儲為姓。
靳Jìn:戰(zhàn)國時期靳尚的后代便以靳為姓。
汲Jí:源自于姬姓。春秋時期,衛(wèi)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今河南汲縣),他的后代以汲為姓。
邴Bǐng:齊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今山東費縣東南),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也稱邴氏,也有去邑成姓,稱丙氏。
糜Mí: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稱命名的姓。
松Sōng:起源于秦朝。
井Jǐng:源自姜姓。
段Duàn:春秋時,老子李聃的孫子李宗在晉國為官,封于段干,他的后代一支姓段。
富Fù:周襄王時有姬姓大夫名富辰,直言敢諫,不避貴胄,為人稱道,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字為姓,稱富氏。
巫Wū:擔任巫官后人有的以巫字為姓。
烏Wū:出自金天氏。
焦Jiāo:神農(nóng)氏的后人,以國為姓。
巴B?。簯?zhàn)國中期,巴國被秦國攻滅,巴人便以國名為姓。
弓Gōng:來源為職官名。
牧Mù:力牧助黃帝治理天下,立有大功,他的后代便以祖上名字為姓,一支姓力,一支姓牧。
隗Kuí和Wěi:湯滅夏桀后,封其后人于隗,建大隗國,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稱隗氏。春秋時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后裔漢化后沿用隗姓。
山Shān: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員叫山師,子孫便稱為山氏。
谷Gǔ:源自于嬴姓。
車jū:春秋時,秦國大夫子車仲的后代為車姓 。
侯Hóu:春秋時,晉哀侯和緡侯均為晉武公所殺,哀侯和緡侯的子孫逃難他國后,便以祖上受封爵位為姓,稱侯氏。
宓fú或mì:mì音時是安靜的意思。讀fú,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
蓬Péng:源自姬姓。
全Quán:泉府官的后人以職官為姓,便有了泉姓,又因“全”、“泉”同音通用,于是也便有了全姓。
郗Xī:蘇忿生的后代受封于郗(今河南沁陽),其后人便以封邑命姓為郗姓。
班Bān:春秋時,楚國若敖的孫子出生后曾被母親棄于野外,吃虎乳長大。因虎有斑紋,其后代子孫以此事件命姓,為班姓。
仰Yǎng: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時大臣仰延之后。
秋Qiū:秋姓為少昊氏之后。
仲Zhòng:商湯王左相仲虺的后代和春秋時宋莊公之子(字子仲)的后代,也以祖上名字為姓。
伊Yī:相傳堯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后代有的以伊為姓。
宮Gōng:周朝時有專門負責宮廷修繕和清潔事宜的官,名宮人,世襲此職的后人便以宮為姓。
寧Nìng:出自贏姓,春秋時期,秦國國君秦襄公的謚號為“寧”,他的后世子孫當中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謚號作為姓。
仇Qiú:出自九吾氏。
欒Luán:出自姬姓,發(fā)源于河北欒城一帶。
暴Bào:最初形成于商朝,發(fā)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內(nèi)。
甘Gān:夏朝的諸侯國當中有一個甘國,后代以國為姓。
鈄Tǒu:出自姜姓。齊國的君主康公就以酒器名“鈄”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鈄姓。
厲Lì:出自姜姓。
戎Róng:出自姜姓。在西周時期,有一個戎國,它是齊國的附庸,后來戎國滅亡了,其公族便以國名作為了姓。
祖Zǔ: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他的后人祖乙、祖辛、祖丁等都先后做了商王,其支庶子孫以“祖”作為姓。
武Wǔ:發(fā)源于今天廣西省的水淳縣北部。
符Fú:出自姬姓。
劉Liú:遠古堯帝的子孫中,有個叫劉累的,據(jù)說他能馴化龍和駕龍飛奔,他就是劉姓始祖。
景Jǐng:在春秋時期景差的后世子孫便以景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景姓。
詹Zhān:據(jù)傳說“五帝”之一的舜,曾經(jīng)封黃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的人為詹姓,這樣就有了詹姓。
束Shù: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疏姓部族,后改為束姓。
龍Lóng:舜做部落聯(lián)合首領(lǐng),他的手下有一大臣名納,為龍氏,他的后世子孫都姓龍。
葉Yè: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葉縣。
幸Xìng:起源據(jù)與幸臣有關(guān)。
司Sī:部落首領(lǐng)神農(nóng)氏的屬下當中,有專門負責占卜的大臣名司怪,他的后世子孫便以“司”作為姓。
韶Sháo:樂官的后世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樂曲的曲名作為自己的姓,這樣就有了韶姓。
郜Gào:出自姬姓。
黎Lí: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浚縣。
薊Jì:發(fā)源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南。
薄Bó:薄國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國之名作為自己的姓。
印Yìn:源自于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之子字子印,子印的孫子名段,在鄭國為卿大夫,以其祖父的字中的“印”為姓,稱為印氏。
宿Sù:伏羲氏的后裔被封在宿國(今山東東平),其后人以國名為姓。
白Bái:白阜被尊為白姓始祖。
懷Huái:是無懷氏的后人。
蒲Pú:舜的后代封于蒲(今山西永濟),舜的后代因此以地名為姓。
邰Tái:帝堯任命棄大司農(nóng),封于邰(今陜西武功),其子孫以地名“邰”為姓。
從Cóng:從姓源自于姬姓。
鄂è:春秋時,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至鄂,稱為鄂侯,他們的后代以鄂為姓。
索Suǒ:索姓是湯王的后裔。
咸Xián:帝嚳為部落首領(lǐng)時,有個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
賴Lài:是炎帝的后裔。
卓Zhuó:是春秋時楚國王族的后裔。
藺Lìn:是春秋時晉國王族的后裔。
屠Tú:古人有以屠宰為業(yè)者,他們的后代以屠為姓。
蒙Méng:顓頊的后裔。
池Chí:池姓源于嬴姓。
喬Qiáo:黃帝后代以山名取為橋姓,后來有的簡化為喬姓。
陰Yīn:周朝有陰邑,其大夫的后裔以食邑為姓,稱陰氏。
郁Yù:相傳大禹的老師叫郁華,他便是郁姓的始祖,其后裔以祖字為姓,稱郁氏。
胥Xū:胥是以祖輩的名字命名的姓,起源于華胥、赫胥二氏。
能Nài:周成王時,大臣熊繹因功受封為男爵,他的后代將熊姓去四點改為能姓。
蒼Cāng: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個叫蒼林,他的后代以祖輩名字為姓,稱蒼氏。黃帝的孫子顓頊有八個兒子,都是治世能臣,世稱“八愷”,其中長子名蒼舒,他的后代也以祖字為姓,形成蒼姓一支。大約漢代以后,蒼姓改為倉姓。
雙Shuāng:雙姓與蒙姓同出一宗,是顓頊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封顓頊之后于蒙雙,有子孫以地名為姓,成為蒙姓和雙姓兩支。
聞Wén:出自復姓聞人氏。
莘Shēn:莘姓一族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黨Dǎng:黨姓出自夏朝,居住在黨項的王族多姓黨。
翟Zhái:翟姓出自隗姓。
譚Tán:譚姓是顓頊的后代。
貢Gòng:源于端木氏。
勞Láo:勞姓起源于西漢時期。
逄Páng:逄姓出自姜姓。
姬Jī:相傳黃帝的降生地有一條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為姓。
申Shēn:申姓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南陽。
扶Fú:大禹任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的時候,其屬下有扶登氏,他就是扶姓的始祖。
堵Dǔ:堵姓出自姬姓。
冉Rǎn:帝嚳為炎帝部落首領(lǐng)時,屬下的八個部落當中就有冉姓,其后人世代姓冉。
宰Zǎi:宰姓源于姬姓,春秋時期,周公孔曾經(jīng)在周朝任太宰,人稱宰孔,其后世子孫就以“宰”作為了姓。
酈Lì:酈姓出自軒轅氏。
雍Yōng:雍姓出自軒轅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內(nèi)黃。
郤Xì: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子弟叔虎建立郤國,后世子孫以封地名作為姓。
璩Qú:古時候有一個叫蘧邑的地方,那里的人最初是以地名“蘧”作為姓的,后來蘧姓改成了璩姓。
桑Sāng:桑姓出自金天氏。
桂Guì:桂姓出自姬姓。
濮Pú:舜任部落首領(lǐng)時,其子孫散封于濮地,這些人的后代便以地名作為姓。
牛Niú:周朝牛父的子孫以他的字“牛”作為自己的姓。
壽Shòu:是彭祖的后裔。
通Tōng:春秋時,巴國有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后世子孫以封地名“通”作為姓。
邊Biān:商代有諸侯國邊國,國君為伯爵,被稱為邊伯,其后代稱為邊氏。
扈Hù:扈姓為大禹的后代。
燕Yān:南燕滅國后,伯倏的后人以國名為姓。
冀Jì:相傳唐堯的后代被周武王分封在冀(今山西河津),其國人便以冀為姓。
郟Jiá:周朝時,有地名稱為郟鄏(今河南洛陽西)。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浦Pǔ:出自于姜姓。
尚Shàng:尚姓一支為姜太公的后裔。
農(nóng)Nóng:農(nóng)姓出自神農(nóng)氏,是炎帝的后裔。
溫Wēn:周武王的兒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溫(今河南溫縣),其后以封地為姓。
別Bié:《姓苑》記載 “別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等。
莊Zhuāng:春秋時宋戴公名武莊,他的后人以其名字中的“莊”為姓。
晏Yàn:黃帝后裔顓頊的孫子名陸終,他的兒子為晏安,其后代遂為晏姓。
柴Chái:柴姓出自姜姓。
瞿Qú:瞿姓一支源于人名,商代有一大夫,因封地在瞿上而得名瞿父,他的子孫以祖先名為姓。
閻Yán:上古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武王封一位王族仲奕于閻鄉(xiāng),仲奕的后代以祖上封邑為姓,稱閻氏。
充Chōng:充人后代以職官名為姓。
慕Mù:慕姓出自慕容氏。
連Lián:黃帝孫子顓頊的曾孫陸終有子名惠連,他的后代以祖先名中的字為姓。
茹Rú:茹茹以族名為姓。
習Xí:古代有諸侯國習國,其國君后世子孫以習為姓。
宦Huàn:宦姓非常罕見。
艾ài:艾姓源于夏代,是禹王的后代。
魚Yú:子魚孫輩嫡傳一支以祖父名字為姓,稱魚氏,支庶孫以“魚孫”為姓。
容Róng:黃帝有史臣容成,其后代以容字為姓。
向Xiàng:炎帝有一個名叫向的裔孫被封為諸侯,其后代子孫便以先人的名為姓。
古Gǔ:古姓起源于殷商時期。
易Yì:易姓形成于春秋時期。
慎Shèn:慎姓發(fā)源于今天安徽省的穎上縣西北。
戈Gē:夏代東夷有寒國的兒子在戈國,其后代子孫就以國名作姓。
廖Liào:廖姓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唐河縣西。
庾Yǔ:相傳在遠古帝堯時代,有掌庾大夫。以官名作為姓,這樣就有了庾姓。
終Zhōng:終姓是黃帝的后裔。
暨Jì:暨姓是顓頊的后人。
居Jū:居姓出自杜姓。
衡Héng:出自伊姓。
步Bù:步姓發(fā)源于今天山西省的臨汾市南。
都Dū:春秋初年,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子都,他的子孫以其字“都”作為姓。
耿Gěng:出自姬姓。
滿Mǎn:西周胡公滿的支庶子孫當中有人以先祖名字中的“滿”字作為姓。
弘Hóng:在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個大夫叫弘演,他的后世子孫就以其名字中的“弘”字作為自己的姓。
匡Kuāng: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施孝權(quán)的家臣句須任匡邑宰,后來他的孫子就以祖父做官地的名稱作為自己的姓。
國Guó:大禹為首領(lǐng)時,有一個專門掌管車馬的人名叫國哀,后世子孫都隨之以國為姓。
文Wén:周武王追謚父親西伯姬昌為周文王,子孫以其謚號“文”作為了姓。
寇Kòu:春秋時期衛(wèi)靈公的孫子在衛(wèi)國任司寇,他的后世子孫就以官名“司寇”作為自己的姓,后來簡稱寇氏。
廣Guǎng:上古廣成子的后代以廣成為姓。
祿Lù:出自子姓,是殷商最后一個帝王紂王的后代。
闕Quē:闕姓起源于春秋之時。
東Dōng:東姓源于遠古之時。
歐ōu:春秋時,越王無疆將次子封于烏程(今浙江吳興)歐余山的南面,古代稱山南為陽,所以他被稱為歐陽亭侯。
殳Shū:出于有虞氏。
沃Wò:沃丁的子孫有的以他的名字為姓,稱沃氏。
利Lì:出于理姓,與理、李、里同宗。
蔚yù:北周時設(shè)有蔚(yù)州,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越Y(jié)uè:越國公族支庶子孫有的以原國名為姓,形成越姓。
夔Kuí:遠古時,堯和舜的樂官名叫夔,此姓的起源就在堯舜帝時代。夔原指龍形動物。
隆Lóng:隆姓源于地名。春秋時,魯國境內(nèi)有隆邑(今山東泰安西南),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其地名為姓,形成隆姓。
師Shī:源于技藝和職官名。
鞏Gǒng:周敬王時有同族卿士簡公,受封于鞏(今河南鞏縣),稱為鞏簡公。鞏簡公的子孫以封邑為姓,稱鞏氏。
厙Shè:厙姓源于北周厙狄氏所改姓。
聶Niè:春秋時,齊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邑(今山東茌平西),建聶國,為齊國附庸。其后世子孫以國名為姓,形成聶姓。
晁Cháo:源于姬姓。古代“朝”與“晁”相通,都有早晨之意,所以在姓中“朝”也寫作“晁”。周朝時,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孫以朝為姓,又稱“晁”氏。
勾Gōu:又寫作“句”。其姓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困民之國,勾姓”。
敖áo:上古五帝之一顓頊的老師叫做大敖,有的寫做太敖,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敖姓。
融Róng: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顓頊高陽氏后裔。
冷Lěng:冷姓系泠姓所改。
訾zǐ或zī:周朝時有訾邑(今河南鞏縣西南),居住在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 [8] 。
辛Xīn:辛姓源于姒姓。
闞Kàn:闞姓源自姜姓。
那Nā:商朝君王武丁的裔孫到那地(今湖北荊門東南)定居,形成那姓。
簡Jiǎn:春秋時,晉國大夫狐鞫居為周文王的后裔,他被封于續(xù),死后謚號為簡。
饒Ráo:饒姓一支源于姜姓。
空Kōng:空姓為復姓空同、空桑、空相等省文改成。
曾Zēng:曾參是春秋時的魯國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毋Wú:毋姓起源于上古,堯?qū)傧挛憔渲圃斐鰳菲黧?,他就是毋姓的始祖?/p>
沙Sh?。貉椎圩霾柯涫最I(lǐng)時,他的屬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孫省文為沙氏。
乜Niè:產(chǎn)生于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大夫的采邑在乜城,其后人就把采邑名作為了姓。
養(yǎng)Yǎng:春秋時期,吳國公子掩余、燭庸逃到楚國,楚王把養(yǎng)地(今河南境內(nèi))封給了他們,后來其子孫后代就以祖上的封地名“養(yǎng)”作為姓。
鞠Jū:鞠姓出自姬姓,周始祖棄有支孫名叫陶,他出生時手心有紋似“鞠”字形,所以取名鞠陶,他的后世子孫便以鞠作為自己的姓。
須Xū:須姓源自風姓,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該國的國民則稱須句氏,后來改為須氏。
豐Fēng:春秋時期,鄭穆公的兒子豐,在鄭僖公時任大夫,他的孫子便以其名“豐”作為姓,而稱為豐施、豐卷,后來他們的子孫也隨之姓豐。
巢Cháo:堯為帝時,有大臣巢父常居于山中,以樹為巢,故稱有巢氏。禹帝時曾封有巢氏之后建立巢國(今安徽境內(nèi))。在夏、商、周三代,巢國世代為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滅掉巢國,巢國后代公族便以原國名作為姓。
關(guān)Guān:夏朝時,夏桀是一個荒淫的暴君,有個叫關(guān)龍逢的賢臣曾去勸諫他,結(jié)果被處死,關(guān)龍逢的后代便姓關(guān)。
蒯Kuǎi:商朝時有蒯國(在今天河南省洛陽市一帶),其國人后來以國名作為姓。
相Xiàng:夏朝有一個帝王叫相,他的后裔支庶子孫,有的就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
查Zh?。翰樾粘鲎越?,是炎帝后裔。
後Hòu: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東夷部族首領(lǐng)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后代。
荊Jīng:西周初年,荊君有庶出子孫則以原國號作為姓。
紅Hóng:紅姓出自熊姓。
游Yóu: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
竺Zhú:漢代,有樅陽人竹晏改“竹”為“竺”,其后世子孫即沿用竺姓。
權(quán)Quán:商武帝武丁的后人被封于權(quán)地(今湖北境內(nèi)),其后代以國為姓。
逯Lù:秦國公族大夫有人受封于逯邑(今陜西境內(nèi)),其后世子孫以地位姓。
蓋Gě:春秋時期公族大夫受封于蓋邑(今山東沂水縣西北),后代子孫就以地位姓。
益Yì:伯益是秦國的始祖,其支庶子孫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
桓Huán:源于上古,黃帝時有大臣桓常,他是桓姓的始祖。
公Gōng:出自姬姓。
萬俟Mò Qí:東晉時,鮮卑族的萬俟部落隨拓跋氏其部落族人以“萬俟”為姓。
司馬Sī Mǎ:相傳帝少昊始設(shè)司馬一職,掌管軍政。
上官Shàng Guān:春秋時期,楚莊王幼子名子蘭,擔任上官大夫。子蘭的子孫便以地名命姓。
歐陽ōu Yáng:蹄被封于烏程歐余山的南面,被稱為歐陽亭侯,他的支庶子孫以封地命姓。
夏侯Xià Hóu:杞簡公的弟弟被稱為夏侯,他的子孫于是以“夏侯”為姓。
諸葛Zhū Gě:商朝時,伯夷的后裔。
聞人Wén Rén:春秋時少正卯聲譽高被稱做“聞人”。他的支庶子孫有的便以“聞人”為姓。
東方Dōng Fāng:伏羲氏創(chuàng)八卦,八卦以東方為尊,其后代支庶子孫便以東方為姓。
赫連Hè Lián:是西漢時匈奴族的姓,始祖為匈奴右賢王劉去卑。
皇甫Huáng Fǔ:春秋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孫子以祖父之字為姓。
尉遲Yù Chí:為鮮卑族姓。
公羊Gōng Yáng:春秋時魯國人公孫羊孺頗有才華,他的支庶子孫以祖上名字中的兩個字命姓,形成公羊姓。公羊姓今已融入公姓。
澹臺Tán Tái:春秋時期,孔子有個弟子名叫澹臺滅明,字子羽。
公冶Gōng Yě:春秋時魯國季氏有族人叫季冶,字公冶,他的子孫便以公冶為姓。
宗政Zōng Zhèng:也作“宗正”。宗正是秦漢時期的官名,專管皇帝親屬的有關(guān)事宜,自秦始皇時開始設(shè)置。漢朝時。高祖劉邦有個本家親戚擔任宗正這一官職,后改姓為宗正。
濮陽Pú Yáng:濮陽為地名,在今河南濮陽縣,當?shù)厝擞幸缘孛麨樾盏?,稱為濮陽氏。
淳于Chún Yú:春秋時期有淳于國,淳于國的人后來稱為淳于氏。
單于Chán Yú:歷史上匈奴族的最高首領(lǐng)稱為“單于”,他們的后代中有以“單于”為姓的。
太叔Tài Shū:春秋時,衛(wèi)文公有兒子名叫太叔儀,他的后代就是太叔氏。
申屠Shēn Tú:為上古舜帝的后代。
公孫Gōng Sūn:周朝國君一般立正妻所生的長子為太子,其他兒子就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為公孫。有公孫的后代就以公孫為自己的姓。
仲孫Zhōng Sūn:出自姬姓。
軒轅Xuān Yuán:相傳黃帝號軒轅氏,他的后代中有以軒轅為姓的。
令狐Líng Hú:魏顆被晉君別封于令狐,“以邑為氏”而姓的令狐。
鐘離Zhōng Lí:源出于嬴姓。
宇文Yǔ Wén:鮮卑族有個部落首領(lǐng)自稱“字文氏”。
長孫Zhǎng Sūn:北魏建立后,拓跋硅認為大伯沙莫雄的大兒子嵩是曾祖父的長孫,就賜嵩為“長孫”氏。嵩的后代也就一直以長孫為自己的姓。
慕容Mù Róng:三國時期,鮮卑族首領(lǐng)莫護跋在棘城以北建立國家,其后代以國為姓。
鮮于Xiān Yú:源出子姓。
閭丘Lǘ Qiū:春秋時齊國有大夫名叫閭丘嬰,他的后代稱為閭丘氏。
司徒Sī Tú:先秦設(shè)司徒這一官職。有的司徒后代就把官職作為自己的姓,稱為司徒氏。
司空Sī Kōng:出自姒姓,是大禹的后代,以官職名為姓。
佟Tóng: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末期太史終古的后代。
第五Dì Wǔ:源于媯姓,出自漢高祖劉邦強遷原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田氏公族時封的編序,屬帝王賜姓。
言Yán:出自春秋時言偃之后,以祖名為姓。
福Fú: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為姓。
匈奴單于世系
1 頭曼單于 —前209年
2 冒頓單于 前209年——174年 頭曼單于子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殺父頭曼單于而自立。得姓攣鞮氏,國號撐犁孤涂單于。控弦之士30余萬,南并樓煩、白羊王,東滅東胡,西走月氏,北服屈射、丁零、鬲昆、薪犁各族。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嘗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余騎,小者數(shù)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其大臣皆世官。呼衍氏、蘭氏,其后有須卜氏,此三姓,其貴種也。諸左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東,接穢貉、朝鮮;右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氐、羌;而單于庭直代、云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3 老上單于 前174年——161年 冒頓單于子稽粥(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劉氏)
老上單于繼冒頓,從伊犁河流域驅(qū)逐月氏、烏孫徙居伊犁河流域,實為匈奴屬國,又役屬西域城廓諸國。統(tǒng)一蒙古草原,建立匈奴帝國。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xiàn)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為當時匈奴帝國的最高統(tǒng)帥,總攬軍政及一切內(nèi)外大權(quán)。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率領(lǐng)14萬騎大舉入塞進攻朝那、蕭關(guān),殺死北地都尉孫卬,焚毀漢文帝劉恒的回中宮。劉恒以中郎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率車騎10萬人守護長安,任命昌侯盧卿為上郡將軍,寧侯魏遬為北地將軍,隆慮侯周灶做隴西將軍,東陽侯張相如為大將軍,成侯董赤為前將軍,派出大軍抵御匈奴。此后數(shù)年之間,匈奴連年入侵,云中、遼東二郡每年被殺掠人口萬人以上,而漢朝無力還擊匈奴,只得向老上示好,許以和親和“歲貢”。老上接受漢朝講和的請求。兩國相約以長城邊塞為界,互不侵擾。
4 軍臣單于 前161年——126年 老上單于子(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即位后即被其弟弟伊稚斜單于篡位并殺死。
5 伊稚斜單于 前126年——114年 軍臣單于弟(母為漢朝的和親翁主)
其后冬,軍臣單于死,其弟左右蠡王伊稚斜自立為單于,攻敗軍臣單于太子於單。於單亡降漢,漢封於單為陟安侯,數(shù)月死。
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開始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經(jīng)過元狩二年及四年(公元前121及前119)兩次帶決定性的戰(zhàn)役,匈奴大敗,右地渾邪王率領(lǐng)4萬余眾附降于漢,單于及左賢王亦皆通走,河西走廊平定。匈奴主部不得不退出河套及其以西一帶,從此“漠南無王庭”。
6 烏維單于 前114年 ——105年 伊稚斜單于長子 漢元鼎三年立,立十年而終。
7 烏師廬兒單于 前105年——102年 烏維單于子
本名烏師廬。因為成為單于時年紀尚小,故被稱為“兒單于”,好殺伐。 自是后,單于益西北,左方兵直云中,右方兵直酒泉、敦煌。
8 呴犁湖單于 前102年——101年 伊稚斜單于子、烏師廬兒單于季父、右賢王
9 且鞮侯單于 前101年——96年 伊稚斜單于子、枸犁湖單于之弟、左大都尉
10 狐鹿姑單于 前96——85年 且鞮侯單于之子
11 壺衍鞮單于 前85——68年 狐鹿姑單于子
狐鹿姑單于在臨終前憂慮諸子年幼不能治國,故謂諸貴人:“我子少,不能治國,立弟右谷蠡王?!焙构萌ナ篮螅吳懯吓c衛(wèi)律合謀更改了單于遺命,立其子左谷蠡王為單于,即壺衍鞮單于。
12 虛閭權(quán)渠單于 前68——60年 壺衍鞮單于之弟
13 握衍朐鞮單于 前60年——58年 烏維耳孫屠耆堂
虛閭權(quán)渠單于立,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顓渠閼氏即與右賢王私通。右賢王會龍城而去,顓渠閼氏語以單于病甚,且勿遠。后數(shù)日,單于死。郝宿王刑未央使人召諸王,未至,顓渠閼氏與其弟左大且渠都隆奇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朐鞮單于。握衍朐鞮單于者,代父為右賢王,烏維單于耳孫也。
前58年因族內(nèi)動亂,自殺。
【顓渠閼氏的干政。顓渠閼氏曾與衛(wèi)律合謀,成功利用了左大都尉與母閼氏之間、貴人與母閼氏之間的矛盾,“匿單于死,詐矯單于令,與貴人飲盟,更立子左谷蠡王為壺衍鞮單于”,并由此牢牢控制了壺衍鞮單于。但此事的后果便是“左賢王、右谷蠡王以不得立怨望,率其眾欲南歸漢,并“去居其所,未嘗肯會龍城”。此后,盡管虛閭權(quán)渠單于曾“以右大將女為大閼氏,而黜前單于所幸顓渠閼氏”,但虛閭權(quán)渠單于死后,顓渠閼氏很快便與其弟大且渠都隆奇合謀,立右賢王屠耆堂為握衍胊鞮單于,從而又一次確立了母閼氏的地位?!?/p>
14 呼韓邪單于 前58——31 虛閭權(quán)渠單于子稽侯珊
時握衍朐鞮暴虐,民不聊生,眾人推舉而立。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呼韓邪單于被郅支單于打敗,求助于漢宣帝,他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匈奴主,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迎接。后來漢宣帝派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時匈奴缺糧,又贈三萬四千斛糧食。前36年郅支單于去世。前33年,呼韓邪單于再次來到長安,要求和親,王昭君遂隨韓邪單于去了塞北,被封寧胡閼氏,育有二子。成帝建始二年,呼韓邪單于過世,王昭君從胡俗,嫁呼韓邪寵妾大閼氏的長子。
15復株累若鞮單于 前31——20 呼韓邪單于子雕陶莫皋
16 搜諧若鞮單于 前20——12 呼韓邪單于子、復株累單于弟且糜胥
17 車牙若鞮單于 前12——8 呼韓邪單于子、搜諧單于弟且莫車
18 烏珠留若鞮單于 前8——后13 呼韓邪單于子、車牙單于弟囊知牙斯
19 烏累若鞮單于 13——18 呼韓邪單于子、烏珠留單于弟咸
20 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 18——46 呼韓邪單于子、烏累弟輿
公元46年,單于輿去世,按匈奴族兄終弟及制,應(yīng)傳位給王昭君所生的兒子即單于輿的弟弟右谷蠡王知牙師,但單于輿在生前將知牙師殺死,而傳位給兒子烏達鞮侯單于。
復株累若鞮單于立,遣子右致盧兒王醯諧屠奴侯入侍,以且糜胥為左賢王,且莫車為左谷蠡王,囊知牙斯為右賢王。復株累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
復株累單于立十歲,鴻嘉元年死。弟且糜胥立,為搜諧若鞮單于。
搜諧單于立,遣子左祝都韓王朐留斯侯入侍,以且莫車為左賢王。搜諧單于立八歲。元延元年,為朝二年發(fā)行,未入塞,病死。弟且莫車立,為車牙若鞮單于。
車牙單于立,遣子右於涂仇撣王烏夷當入侍,以囊知牙斯為左賢王。車牙單于立四歲,綏和元年死。弟囊知牙斯立,為烏珠留若鞮單于。
烏珠留單于立,以第二閼氏子樂為左賢王,以第五閼氏子輿為右賢王,遣子右股奴王烏鞮牙斯入侍。
烏珠留單于立二十一歲,建國五年死。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也。云常欲與中國和親,又素與咸厚善,見咸前后為莽所拜,故遂越輿而立咸為烏累若鞮單于。
烏累單于咸立,以弟輿為左谷蠡王。烏珠留單于子蘇屠胡本為左賢王,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烏珠留單于在時,左賢王數(shù)死,以為其號不祥,更易命左賢王曰“護于”。護于之尊最貴,次當為單于,故烏珠留單于授其長子以為護于,欲傳以國。咸怨烏珠留單于貶賤己號,不欲傳國,及立,貶護于為左屠耆王。云、當遂勸咸和親。
單于咸立五歲,天鳳五年死,弟左賢王輿立,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呼都而尸單于輿既立,貪利賞賜,遣大且渠奢與云女弟當于居次子醯櫝王俱奉獻至長安。
【“自呼韓邪單于后,諸子以次立”】
由呼韓邪單于至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共9位單于當政。其間除烏達鞮侯單于、蒲奴單于不是呼韓邪之子,且當政不足兩年外,余皆為呼韓邪之子。在這些兒子中,除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單于為呼韓邪第五閼氏子外,其余又均為呼衍王二女——顓渠閼氏與大閼氏之子。據(jù)《漢書》卷九十四《匈奴傳》載,呼韓邪單于曾娶呼衍王二女為妻,姐為顓渠閼氏,妹為大閼氏。長女顓渠閼氏,生二子,長曰且莫車,次曰囊知牙斯。少女為大閼氏,生四子,長曰雕陶莫皋,次曰且糜胥,皆長于且莫車,少子咸、樂二人,皆小子囊知牙斯。又它閼氏子十余人。顓渠閼氏貴,且莫車愛。按照匈奴“子以母貴”的習俗,呼韓邪單于曾欲立且莫車為太子,只因且莫車年紀尚小,又不是長子,長子乃大閼氏之子雕陶莫皋。于是,出于“一家共子”的緣故,呼韓邪單于最終傳位于雕陶莫皋,但同時規(guī)定“傳國與弟”。這里,呼韓邪單于并不是刻意要實行“傳國與弟”,只因立且莫車為太子的條件尚不成熟,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傳國與弟”的方式,曲線達到彼岸。由此可見,呼韓邪單于的“傳國與弟”,其最初的著眼點和最終結(jié)果是落實在傳子上。正因如此,他的“傳國與弟”的初衷也只限于呼衍王二女——顓渠閼氏與大閼氏的兒子之間,并不涉及呼韓邪單于與其它閼氏所生十余子之事。據(jù)《匈奴傳》、《南匈奴列傳》載,呼韓邪單于與呼衍王二女共生有六子,咸與樂是最小的兩個。咸因被王莽立為單于而被其兄烏珠留若鞮單于(名囊知牙斯,顓渠閼氏次子,呼衍王二女之第四子)“更為於粟置支侯”。於粟置支侯,“匈奴賤官也”。既已被貶,自然失去繼承資格。樂雖被立為左賢王,但樂早死。在這種情況下,烏珠留若鞮單于并沒有將單于位傳之于呼韓邪單于與其它閼氏所生之子,而是“以子蘇屠胡為左賢王,以弟屠耆閼氏子盧渾為右賢王”。這表明,在烏珠留若鞮單于眼里,“傳國與弟”理當就此結(jié)束,而不應(yīng)繼續(xù)下去。但是,烏珠留若鞮單于死后形勢發(fā)生了突變,其弟咸在“匈奴用事大臣右骨都侯須卜當,即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一手策劃下,“越輿而立為烏累若鞮單于”,使得原定的“傳子”又一次轉(zhuǎn)為“傳弟”。須卜當之所以這樣做,固然有王昭君女伊墨居次云之婿親漢的緣故,但須卜當這樣做的同時,也為伊墨居次云之弟伊屠知牙師的繼位鋪平了道路。因為咸傳位于輿,輿之后即可由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輿是呼韓邪單于與第五閼氏所生之子,咸既然可以傳位于輿,則呼韓邪單于“傳國與弟”的原則也同樣可以悄然推及到呼衍王二女之子以外的單于子身上。
21 烏達鞮侯單于 46 呼都子
22 蒲奴單于 46——48 呼韓邪單于子、呼都弟、烏達鞮侯單于叔父
23 醢落尸逐鞮南單于 48——56 烏珠留(18)子比,起兵自立。此為南匈奴。降漢。
匈奴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初為日逐王。公元46年,蒲奴單于立為單于,比不得立,既懷憤恨。公元48年,比秘密派遣漢人郭衡奉匈奴地圖,八部大人共議立比為單于。十二月,比自立為呼韓邪單于,稱為南匈奴,匈奴一分為二。49年,攻北匈奴。后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qū)。
呼韓邪單于在位期間,五單于爭位。
(1)屠蓍單于 前58——56 握衍從兄薄胥堂,握衍朐鞮死后自立。前55年被呼韓邪剿滅。
(2)呼揭單于 前57 呼揭王,自立。前56年去單于號,尊車犁。
(3)車犁單于 前57——56,自立。前55年降呼韓邪。
(4)烏籍單于 前57爭立 烏籍都尉,自立。前56年去單于號,尊車犁。
(5)閏振單于 前56-54 西方爭立 屠蓍從弟,前53年被郅支剿滅。
(6)郅支骨都侯單于 名呼屠吾斯,前56-36東方自立 呼韓邪之兄,前36年在康居被殺。匈奴重歸一統(tǒng)。
(7)伊利目單于 前49 屠蓍弟
匈奴五單于爭位戰(zhàn)
漢五鳳元年(公元前57年)七月至二年十一月,匈奴五單于爭奪王位的一場相互攻擊戰(zhàn)。
五鳳元年,匈奴內(nèi)亂,東有姑夕王及左地(匈奴東部地區(qū))貴人擁立的呼韓邪單于;西有右賢王及左大且渠都隆奇擁立的屠耆單于(握衍朐鞮單于從兄,日逐王薄胥堂)。七月,屠耆單于派駐東部邊境防御呼韓邪單于的右奧鞬王及烏藉都尉又分別自立為車犁、烏藉兩單于;統(tǒng)轄匈奴西北部地區(qū)的呼揭王亦自立為呼揭單于,形成五單于并立之勢。八月,屠耆單于親自率兵向東進攻車犁,同時遣都隆奇率兵進攻烏藉。車犁、烏藉兩單于戰(zhàn)敗,退向西北,與呼揭單于合兵一處,共計四萬余人。烏藉、呼揭取消單于稱號,共同輔佐車犁單于。屠耆單于再率騎兵4萬向西進攻車犁單于。同時遣派左大將及都尉分率騎兵屯駐東部邊境,防備呼韓邪單于乘機進攻。屠耆單于再次擊敗車犁。車犁率部向西北方向轉(zhuǎn)移。屠耆轉(zhuǎn)兵西南,留居闟敦。五鳳二年春,呼韓邪派其弟右谷蠡王率兵進攻屯駐東部邊境的屠耆單于的左大將及都尉統(tǒng)帥的騎兵,俘斬萬余人。屠耆聞之,即親率騎兵六萬,反擊呼韓邪,東行干余里,與呼韓邪四萬騎兵遭遇。屠耆兵敗自殺,余部降漢。退向西北的車犁單于見呼韓邪勢眾,率部歸降。十一月,烏藉復自立為單于,被呼韓邪捕殺,至此,呼韓邪兼并匈奴各部,復都單于庭(今蒙古共和國烏蘭巴托)。匈奴五單于爭立,死者數(shù)以萬計,畜產(chǎn)損耗十之八九。戰(zhàn)后,呼韓邪單于所部不過數(shù)萬人,匈奴從此逐漸由盛轉(zhuǎn)衰。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將所主五六百騎,擊殺左大且渠,并其兵,至右地,自立為閏振單于,在西邊。其后,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為郅支骨都侯單于,在東邊。其后二年,閏振單于率其眾東擊郅支單于。郅支單于與戰(zhàn),殺之,并其兵,遂進攻呼韓邪。呼韓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單于庭。
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fā)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于,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于,恢復和親。
北匈奴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nèi)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于于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zhàn)敗后部分西遷,余眾后來歸附于興起的鮮卑。多數(shù)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1 蒲奴單于(22)
2 優(yōu)留單于 —87
3 北單于 88——91 優(yōu)留異母兄右賢王
4 于除犍單于 91——93 北單于弟
5 逢侯北單于 94——118 南單于屯屠何子
南匈奴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右日逐王比因不滿蒲奴單于繼位,率匈奴南八部兵四五萬人宣布獨立,于十月自立為單于。單于比自立后,派遣使節(jié)至漢都洛陽,向東漢王朝奉藩稱臣。從此,匈奴族分為南北兩部,各自為王,單于比即為南匈奴的第一個單于。
南單于(比)既內(nèi)附,兼祠漢帝,因會諸部,議國事,走馬及駱喰為樂。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異姓大臣左右骨都侯,次左右尸逐骨都侯,其余日逐、且渠、當戶諸官號,各以權(quán)力優(yōu)劣、部觽多少為高下次第焉。單于姓虛連題。異姓有呼衍氏、須卜氏、丘林氏、蘭氏四姓,為國中名族,常與單于婚姻。呼衍氏為左,蘭氏、須卜氏為右,主斷獄聽訟,當決輕重,口白單于,無文書簿領(lǐng)焉。
南單于既居西河,亦列置諸部王,助為捍戍。使韓氏骨都侯屯北地,右賢王屯朔方,當于骨都侯屯五原,呼衍骨都侯屯云中,郎氏骨都侯屯定襄,左南將軍屯鴈門,栗籍骨都侯屯代郡,皆領(lǐng)部觽為郡縣偵羅耳目。
1醢落尸逐鞮南單于(小呼韓邪單于)(23) 48——56 呼韓邪單于孫、稽侯珊孫烏珠留(長)子比
2 丘浮尤鞮單于 56——57 單于比弟莫
3 伊伐于慮鞮單于 57——59 單于莫弟汗
4 醢童尸逐侯鞮單于 59---63年 單于比子適
5 丘除車林鞮單于 63 單于莫子蘇(數(shù)月復薨)
6 湖斜尸逐侯鞮單于 63——85 單于適弟長
7 伊屠于閭鞮單于 85——88 單于汗子宣
8 休蘭尸逐侯鞮單于 88——93 單于長弟屯屠何
9 安國單于 93——94 單于宣弟安國
【《南匈奴列傳》載:“單于安國,永元五年立。安國初為左賢王而無稱譽。左谷蠡王師子素勇黠多智,前單于宣及屯屠何皆愛其氣決,故數(shù)遣將兵出塞,掩擊北庭,還受賞賜,天子亦加殊異。是以國中盡敬師子,而不附安國。安國由是疾師子,欲殺之?!卑矅伺e,不僅引發(fā)了與師子間的公開爭斗,而且也導致了漢王朝的直接干預。其結(jié)果,“安國舅骨都侯喜為等慮并被誅,乃格殺安國?!薄?/p>
10 亭獨尸逐侯鞮單于 94——98 單于適子師子
11萬氏尸逐侯鞮單于 98——124 單于長子檀
12 烏稽侯尸逐鞮單于 124——128 單于檀弟拔
13 去特若尸逐就單于 128——140 單于拔弟休利(在位13年,因部眾叛亂,被漢五原太守陳龜逼迫,與弟左賢王同同自殺而死。)
南庭虛位 140——143
車鈕單于 140——143 句龍王吾斯等擁立
【《南匈奴列傳》載:“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纫娭缼煴徽D,出怨言曰:‘以兄弟言之,右谷蠡王次當立;以子言之,我前單于長子,我當立’?!?/p>
日逐王比是烏珠留若鞮的長子。當單于輿傳位于自己的兒子后,日逐王比便在八部大人的支持下,自立為呼韓邪單于(小呼韓邪單于)。
單于比按照他當年提出的王位繼承原則,創(chuàng)建了一種傳弟與傳子交叉繼位的混合繼承制。按照這一制度,單于比傳位于弟莫,莫又傳位于弟汗。汗當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因此,汗臨終前并沒有將單于位傳之于同父異母的其他兄弟,而是傳之于前單于比的兒子適。適又傳位于前單于莫的兒子蘇。蘇“數(shù)月復薨”,遂以適之弟長立,這在匈奴繼承制度中是允許的。長又傳位于前單于汗的兒子宣。宣傳位于長之弟屯屠何。屯屠何又傳位于宣弟安國。安國又將單于位傳回到前單于適之子——單于比之孫師子的身上。師子的繼承人又是前單于長之子檀】
14 呼蘭若尸逐就單于 143——147 守義王兜樓儲,漢帝立。
15 伊陵尸逐就單于 147——172 居車兒
16 屠特若尸逐就單于 172——178 居車兒子某
17 呼征單于 178——179 屠特子,179年,被中郎將張修斬殺。
18 羌渠單于 179——188 右賢王 張修擁立
19 須卜骨都侯單于 188——189 族人擁立
(須卜死后,南庭虛位,以年老氏族首長權(quán)行主持南庭之事)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漢中山太守張純反叛,響應(yīng)黃巾軍起事。漢靈帝下詔調(diào)發(fā)南匈奴兵助剿。單于羌渠便派他的兒子左賢王于扶羅珍助漢討平張純和黃巾軍。但匈奴國內(nèi)有一部分人反對出兵,便在芙稷發(fā)動政變,攻殺羌渠單于,另立須卜骨都侯為單于】
20持至尸逐就單于 188——195 羌渠子于扶羅
【于扶羅因匈奴國內(nèi)政變,便率兵留在漢朝境內(nèi),自立為單于,并至洛陽請漢朝廷出面裁決。但當時正碰上漢靈帝去世,漢朝天下大亂,自顧不暇,沒有余力來管匈奴之事。這樣,于扶羅不能歸國,只好留處漢朝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一年后,政變的匈奴人所立單于死了,匈奴“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行事?!倍鴨斡谟诜隽_則仍居河東平陽?!?/p>
長子豹,任左賢王,豹子劉淵為五胡十六國中漢國的創(chuàng)建者;次子去卑,任右賢王。
21呼廚泉單于 195——216 于扶羅之弟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專權(quán),南匈奴單于呼廚泉來朝,被曹操留在鄴地(今河南臨漳縣),改派右賢王去卑歸匈奴監(jiān)管其國。去卑乃夏赫連勃勃之先祖。曹操后將南匈奴族人分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貴人為部帥)
至此匈奴隨弱,至西晉惠帝時復興,304年,于扶羅之孫劉淵反晉建漢,后改前趙,329年被后趙石勒所滅。后又有北涼和夏興于一時,至431年夏亡于吐谷渾,史書不見匈奴也。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境內(nèi))等郡,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quán)之際,南匈奴發(fā)生內(nèi)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zhàn),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lǐng)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quán),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
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后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占領(lǐng)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qū),自稱漢王,311年攻占洛陽,316年攻占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后趙。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涼漢官段業(yè)為主,在現(xiàn)甘肅地區(qū)建立北涼。后沮渠蒙遜殺段業(yè),自立為北涼主。后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后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qū)創(chuàng)立夏國,史稱胡夏。后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后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quán),后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chuàng)立隋朝,統(tǒng)一中原。
眾所周知,西漢武帝時期,大將李陵率領(lǐng)五千步兵遠征匈奴,不料卻遭遇了匈奴單于的主力。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兩軍死戰(zhàn)了八天八夜,最終李陵為保護麾下將士的性命,被迫投降匈奴。消息傳回大漢,舉國一片嘩然,這位“飛將軍”李廣的長孫竟然沒有殺身成仁,為一己之命而讓整個大漢帝國蒙羞。
由于李陵的拼死抵抗,匈奴單于十分喜歡他,還將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了他。英勇的李陵在匈奴被封為右校王,受到匈奴人的敬重。被俘一年左右,漢武帝派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腹地,準備救回這位衛(wèi)國將軍。然而當公孫敖等人來到匈奴時,卻聽講了“李陵教單于為兵備漢軍”這樣的話。漢武帝對此話深信不疑,認為李陵已經(jīng)為匈奴所用,大怒之下殺盡李陵全家,李陵的老母、妻子、幼子無一幸免。
▲李陵劇照
實際上,李陵之所以投降匈奴,是準備挾持匈奴單于,回到自己的祖國。可是,漢武帝在長安殺盡了自己的家人,李陵心灰意冷之下決定從此留在匈奴,再也不問漢朝國事。漢昭帝時期,李陵曾經(jīng)的同僚霍光開始執(zhí)掌朝政,曾派使臣前往匈奴,希望李陵能夠重新回到漢朝??纱藭r的李陵已經(jīng)在匈奴娶親生子,他認為重歸大漢已成泡影,并沒有聽從使臣的建議。就這樣,李陵和他的后代世世輩輩生活在漠北,再無離開。南北朝時期,自稱是大漢李陵后裔的人頻繁出現(xiàn),南朝時的《宋書》有載:“索頭虜姓托跋氏 ,其先漢將李陵后也?!?/p>
▲李陵碑遺址
在南朝人看來,鮮卑皇族拓跋氏,是漢將李陵的后裔,然而對于該項說法,拓跋氏并不認同。北周時期,高平鎮(zhèn)(今寧夏固原)李賢家族稱自己為正宗的李陵后裔,還拿出祖?zhèn)鞯淖遄V向世人展示。據(jù)譜中記載,李賢的十世祖名為俟得歸,曾經(jīng)是鮮卑族的一個頭領(lǐng),鮮卑建立起北魏之后,俟得歸跟隨皇室回到中原,又將自己的姓氏改回了漢姓“李”。據(jù)說,當初李賢的弟弟李遠可以射箭入石,北周的奠基人、西魏文王宇文泰曾親賜寫有“昔李將軍廣親有此事,公今復爾,可謂世載其德”之書。可見,北朝時期,李賢家族成為公認的李陵后裔。
▲唐太宗劇照
唐朝時期,草原強族黠戛斯自稱是李陵后裔的部族,該部族生活在如今的西伯利亞南部地區(qū),并為和中原王朝有過交集。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王朝滅掉東突厥后,黠戛斯國王來到長安進行交往,唐太宗封他為堅昆都督,成為大唐帝國名義上的藩屬國。唐中宗時期,由于多年的流傳,黠戛斯是李陵后裔的傳說為中宗皇帝所知曉。在黠戛斯使者出使大唐期間,中宗曾親自對使者說:“ 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 ?!?strong>原來唐朝皇帝正是出于隴西李氏,而漢代的李陵也是出自該世族。
▲西伯利亞南部地區(qū)風景
在這一背景下,唐朝和黠戛斯的關(guān)系日益密切,成為大唐帝國的堅實盟友。據(jù)開元年間《西域記》記載:“堅昆國人皆赤發(fā)綠睛 ,其有黑發(fā)黑睛者 ,則李陵之后?!?/strong>堅昆國即為黠戛斯,大多數(shù)堅昆國人是赤發(fā)綠睛的白種人,也就是黃種人和白種人互相通婚的結(jié)果,而其中黑發(fā)黑眼的人,則是李陵的直系后裔。唐肅宗時期,由于回鶻的日漸興盛,大唐帝國和黠戛斯的交流要道被阻斷,從此甚少有關(guān)于該國的記載。
▲黠戛斯人劇照
實際上,李陵被封為右校王的封地就在堅昆一帶,也就是現(xiàn)在的俄羅斯圖瓦共和國及其以南一帶。1940年,蘇聯(lián)考古學家曾在這里發(fā)現(xiàn)一座漢朝式樣的房屋,出土的瓦中更是刻有“天子千秋萬歲常樂未央”一行字。這個發(fā)現(xiàn)石破天驚,無論是否是李陵投降匈奴時代所建造的房屋,漢族和匈奴的交流卻有其事。李陵投降匈奴后,的確育有子嗣,黠戛斯人很有可能就是李陵的后裔。
隨著歷史的不斷變遷,黠戛斯人在不斷的繁衍中變成了如今的吉爾吉斯斯坦人,該民族擁有黃種人和白種人的雙重特征,和唐朝時期的《西域記》的記載所差無二。
參考資料:
《西漢各類官員投降匈奴問題研究》《李陵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