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女虎寶寶起名字缺土,以及五行缺土起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預卜前程的儀式:周歲。孩子到了一周歲,要過“生日”。這第一個生日是在奶奶家過。這個生日一般都過得比較隆重。有的人家要宴請親朋。舊時還常舉行“抓周”儀式。就是大人對孩子未來的一種預測。午飯前,在炕上放置書籍、筆、剪子、尺子、面包、蘋果、皮球等,讓孩子在炕上爬,看他從一大堆物品中抓什么東西。抓什么預示孩子的稟賦與前程。孩子居住的屋里炕上還常貼一張“貴子圖”。圖上畫小孩抱膽瓶,表示平平安安,有膽識,膽瓶內插一支戟,下面吊如意,表示吉祥如意。孩子拿一笛子,此兩層意思,一是“得子”,二是笛子上有七孔是七竅貫通之意,都是人們美好的祝愿 。
晉中一帶,孩子過一周歲時,本家和姥姥家都要蒸九石榴一佛手,表示慶賀。孩子服飾也有特點,一般男孩是麒麟、老虎、獅子等獸形,女孩則用魚、蓮花、八寶等,各家孩子還要在周歲穿虎頭鞋。這種虎頭鞋用黃布縫制,鞋尖上繡一虎頭,虎的額頭上繡一“王”字。講究送鞋不少于三雙,多的五雙、七雙,均是奇數(shù),孩子穿獸形鞋直到四歲。
過完一周歲后,過生日的地點和場合就隨便了??稍谀棠碳?,也可在姥姥家。
父母煮雞蛋和長面條給孩子吃,其用意是讓他歲歲平安,逐漸長大成人。
誕生儀禮整個過程都反映出人們對生育現(xiàn)象的認識和信仰。透過這種對生理意義上新生命的禮贊和精心呵護的態(tài)度,可以看出山西人對履行家庭生育和教養(yǎng)職能的特別重視。首先,由于父系宗族組織穩(wěn)定和延續(xù)的需要,在生育上出現(xiàn)重男輕女的感情偏向和價值觀念。此外,盡管在誕生禮中嬰兒本人只能處于被長輩安排的被動地位,但儀式過程把他當作可以與成人交流思想感情的主角加以教育,從中可以看出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對個人人格塑造的一些基本要求。
第二節(jié) 成 年儀禮
人的一生是在從小到大、逐步成長的過程中確立他的社會位置的。雖然實際出生僅同自己的父母有親密的關系,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滿月、命名、周歲等禮儀把他引入社會,確定了他在家庭與未來的角色,在社會中的位置也就日益穩(wěn)定地確定下來。其中從兒童到成人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標志就是成人儀式。為把孩子養(yǎng)育成人,民間形成了許多養(yǎng)育習俗,在此一并介紹。
一、成年儀禮的習俗表現(xiàn)
現(xiàn)代社會中,18歲往往是一個人成年的標志。在古代,成人儀式稱為加冠,又叫作冠禮,《禮記·曲禮》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冠是穿禮服時所戴的一種帽子,加冠的程序是“先加緇布冠,次加皮弁,再加爵弁?!彼追Q“三加”。加冠之后就算是成人了,才可以使用字、號,加冠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大宴賓客。從史籍記載的情況看,較為完備的冠禮在明、清時代已經(jīng)消逝。這種成年禮在后世被包括進婚禮中,反映后世把結婚當作人一生中的頭等大事,認為只有婚配之后,才表明一個人真正成年,即成為“成家立業(yè)”之人。成年禮由獨立而服從于婚禮,究其原因,首先是表明在農業(yè)社會中家庭成為基本細胞,先前由全氏族集體男女分工的生產活動對成年組織的要求已不突出,因此與年齡等級制密切相關的成年儀禮,在婚禮面前黯然失色。再一原因是在比較復雜的文明社會中,對教養(yǎng)過程日漸重視,成年禮的象征成分被分解到一個人成長的各個階段中,成熟越來越來具有相對的意義。第三現(xiàn)代社會中學校教育在很大意義上代替了傳統(tǒng)的成年儀禮過程,即通過正規(guī)教育使青少年定型化。盡管二十而冠的成年禮已經(jīng)消失,但在實際中還存在具有一定意味的成年儀式習俗,在山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種民俗中。
開鎖 過12歲生日,山西民間稱為“成人”。舊時開鎖的對象一般只限于年齡剛滿十二歲的長子,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jīng)大大超出了這一范圍。開鎖,目的是要給那些年至十二歲的男孩子打開智慧的鎖鏈,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從幼年的蒙昧中解脫出來,踏進少年的里程,向著聰明才智的方向發(fā)展,向著成人成才的方向發(fā)展。讓十二歲的孩子感到自己已經(jīng)脫離童年,產生加入到大人行列中的信念,自立起來,擺脫依賴心理。
晉南一帶農村的開鎖,是把十二歲孩子的臍帶派人送到野外高處懸掛,越高越好。這種臍帶是每年用紅布包住縫一層,呈月牙形,十二年縫十二層。高高掛起,意味著孩子將來前程遠大、有出息。這實際是一種望子成龍的表現(xiàn)。臨汾一帶,孩子則要坐一種特制的彩車,把一種老式的鐵鈷轆大車,布置得異常華麗,孩子坐上它上街游行,鄭重地向人們宣告,他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正式一員。
晉南的“獻娘娘”也是這種成人儀式。“生子十二歲,潔粢豐盛,張燈結彩,往祭后土廟,是日,親族來賀者若干人,里黨來賀者若干人,烹羊包羔,極其歡宴,富者甚有演戲數(shù)日,酬謝后土,謂之還愿。然此多山富家翁,間有貧戶人家因艱于子嗣,親族里黨聚集數(shù)人,往后土廟祈禱所得者,亦隅一為之,但不如富家之豐盛。習俗相治,還過祈年永命之意?!保駠骸督庵葜尽罚┐怂字两裨跁x南仍很流行。
晉北農村,開鎖時把套在孩子脖子上的銀鎖,套在手腕上的銀手鐲取下來,表示孩子已長大成人,不再用這些鎖、鐲來桎梏孩子。忻州河曲一帶,孩子要把11年來攢下的22條紅線鎖一齊掛在脖子上,然后再在脖子上掛一把舊式銅鎖,由孩子的干爹、干媽象征地用銅鑰匙打開。
晉中祁縣等地,“開鎖”儀式極為隆重。家人在宅神前設供,并請孩子“認義”下的人來主持。當?shù)刂v究每年春節(jié)由父母、親友贈送孩子用紅頭繩穿銅錢做成的鎖。這種線繩鎖上的銅錢按年齡增加,每年一個,另外再加 2個,如5歲穿7個,7歲則穿9個。開鎖這天孩子要身纏三丈紅布,跪在地上拆下歷年的銅錢,放入簸箕內。主持人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邊把簸箕里的銅錢往地上拋撒。凡字面朝上的孩子拾起來,以此來占卜一生的福祿。其余的交由主持人所有。然后,主持人一手拿笤箒,一手扯布頭,讓孩子原地旋轉,紅布脫落。在旋轉中,主持人也要邊念邊用笤箒掃孩子的身體,希望能掃除孩子身上的一切晦氣、疾病,從此發(fā)奮讀書。最后把蒙有十二層紅布的項圈取下,摘下鎖,把項圈掛在家中棗樹最高處,再由父母把圐圙抬起,孩子從下向上一頂,把圐圙頂破,整個開鎖儀式結束,賓客開飯。
呂梁柳林等地,稱過12歲生日為“過大生日”。這一天,孩子要坐在笸籮里,頭上打著雨傘,嘴里咬著燒餅,手里拿著大鏟或銅鈸。所用之物都取圓形,以此象征孩子終于圓滿成人。
蓄發(fā)?!?2歲始蓄發(fā)”(乾?。骸短尽罚r村的許多兒童小時的發(fā)式有的頭上留有前拉拉,有的腦后拉著后綴綴,成年時要將這些全部剪掉,開始留成人發(fā)式,以示成人。
圓廟。這是指小孩子兒時有病有疾,父母在奶奶廟前許下愿,如果在成人時仍無災無難,就要在成年時進行還愿,有的地方供品是鞋,一般不能少于三雙,一般是許什么愿還什么愿,以感謝神祇的幫助,使自己的孩子平安長到成年。
在晉東南,特別是陵川縣,孩子長到15歲時必須于生日到奶奶廟中燒香,屆時頭頂六角紙枷一具,紙枷用各種顏色的紙條和谷桿做成,燒香叩拜之后便把紙枷焚燒,表示已經(jīng)脫離童年,開始進入成人階段。
二、養(yǎng)育習俗
在孩子走向成人的過程中為了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人們竭盡心思,想出了許多辦法,這些辦法世代口耳相傳,逐漸演變成種種非常虔誠的習俗。這些風俗形成于嬰兒死亡率極高的舊時代,是對死亡的消極防范。在孩子早期社會化過程中,父母們有意無意地植入了自己的期待,而風俗則成了孩子們無聲的教師。
起名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人的名字有小名和官名兩大類。在山西農村,小名的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父母嬉笑中的昵稱,如大頭鬼、二硬眼、胖胖、小山子等等;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嬰兒體弱,為防災而起的名字多與動物有關,如狗剩、狗兒、狗不理、狼不知、毛蛋、臭臭、狗旦等等。俗信歪名好養(yǎng)活。在生活貧困,嬰兒死亡率極高的舊時代,農家父母們僅希望他們的后代能夠象那些狗、牛、羊、驢等牲口一樣,不管吃什么,多苦多累,都能夠賤生賤長,平安度日。此外,民間有以賤名欺騙鬼怪的俗信,用難聽的名字、連鬼都不叫的名字來躲避鬼怪;隨意而叫的綽號與節(jié)日名稱相同也是小名的重要來源;依附巨大的山川河流與建筑物而起的小名也很多,如大同縣西冊田村附近有個冊田水庫,該村以小庫作為小名的多達12人,這里的暗寓是明顯的,寄托了父母希望子女牢固、結實的心理;更多的是寄托人們美好祝愿的,如“來?!?、“成龍”、“滿倉”。還有諸如“拖弟”、“改轉”、“改改”等名字是希望再生為男丁。還有如環(huán)栓,意思就是由灶王爺拴住孩子,命名時還要到灶王爺那拉一根紅頭繩拴在小兒的腿上,以防鬼怪攫去孩子;作為傳宗接代,繼續(xù)香火的一種象征,有些小名往往以孩子出生時爺爺輩的年齡直接命名,如六十八、七十一等等,這主要限于男孩;相信陰陽五行的家庭也往往為所謂缺土的孩子起一個得土、閏土、小奎之類的名,命中缺金者則叫鐵旦、鐵柱。
小孩的官名也就是大名,則比較正式,一般由長輩或請讀書人來起。注重字義,是中國人起名的傳統(tǒng)習慣,習俗往往根據(jù)父母不同的愿望、期待、愛好以及流行時尚為嬰兒起個有意義的名字。
過去,人們的大名受家族、宗族的影響很大,大一點的家族,為了顯示家族的整體性與系統(tǒng)性,區(qū)別輩份與等第,預先就為后人規(guī)定了名字中的一個字。所以生活中我們常常聽見,同一個家族中的同輩人總有一個字是相同的。而且,承先、啟后,敬祖、延宗、興旺發(fā)達等內容是起名時的要旨,如光祖、耀祖、繼祖;繼先、紹先、延先;思達、勁達、鐘達、茂達等等名字便是如此。
在山西農村的有些地方,命名時流行一種“跟爺孫”的方式,也就是根據(jù)爺爺?shù)拿譀Q定孫子的名字。如爺爺是三字為名,父親則只能是兩個字,孫子又是三個字的名,而且只有一個字與爺爺?shù)牟煌?,使外人看起來倆人有點象是兄弟。
民間普遍認為名字與人的命運有很大關系,所以父母給孩子起名都很慎重。事實上我們從名字可以窺見一定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父母的期望、社會流行時尚等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內容。
奶媽 大多是農村中生子女后子女夭折而奶水充足者,也有的是生子女后送人而奶水充足的,她們用自己的奶水為別人家奶孩子,從中在經(jīng)濟上得到一定報酬。由于奶媽奶孩子,大都要奶一年到三、四年,奶媽與奶子之間感情是相當深的。奶媽的子女成為孩子的奶哥或奶姐、奶弟、奶妹。這種兒童時在一起形成的感情,也使奶媽的整個家庭與奶子、奶女形成了一種近乎親生子女的感情。在山西忻州、雁北一帶農村,奶媽與奶子女的關系,可以維系終身。孩子長大,奶媽經(jīng)常探親與照料孩子,而孩子也經(jīng)常關照和探視奶媽,幫奶媽家中做活,從經(jīng)濟上予以一定的資助,這在山西農村被認為是合于禮儀、合于交往慣例的。孩子的親生父母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會予以理解并經(jīng)常檢點自己的子女去這樣做的。這是農村中非血緣關系、親戚交往的一種形式。
百家飯、百家衣 晉中一帶,當奶奶的要背負孫兒走街串巷,到各家討取少量米面和小布塊,如行乞的樣子,稱為“討百家”?;丶液?,用米面為孩子做飯,把布塊拼湊起來做成小衣服,稱之為“百家飯”和“百家衣”。民間認為,這樣能使孩子身體強壯,無病無災。
臨汾等地,講究用奶奶穿過的舊藍布衣服給孩子改制小衣服,取的“藍”、“攔”諧音,表示孩子穿上這種衣服,生命就有了可靠的保證。
長命鎖 戴“長命鎖”,是山西各地都時行的育兒習俗。早先的長命鎖多為銀制,呈古式鎖狀,一般正面鐫刻著“長命富貴”、“長命百歲”等字樣;背面鐫刻著麒麟圖案,表示“麒麟送子”,也有鐫刻“龍”、“虎”、“壽”等字樣的。長命鎖戴在孩子脖子上,表示根基永固,吉祥長命,并祝福孩子以后龍騰虎躍,前程遠大。
忻州一帶生了男孩后,次年元霄節(jié)期間,在街上壘旺火、架燈山、請響班,熱鬧慶賀,謂之點燈。親朋好友們都帶花饃、禮炮、酒前往扶燈,以借百家之福,護佑孩子健康成長。一些不生育的已婚婦女,要在燈山上祈愿燒香,完了偷一盞燈回去,謂之“端燈”,據(jù)說必可生育。
孩子長到一歲左右,一般都要斷奶。斷奶還要選擇黃道吉日,即“看日子”。民間大多以伏斷日斷奶吉日。
百歲毛、舅舅毛 山西有些地方為防止男孩、特別是獨子夭折,每次理發(fā)時都要特意在腦袋后頭留一撮頭發(fā),稱為“百歲毛”,呂梁地區(qū)又稱為“后扯辮”。由父母直接帶孩子這是農村育兒的一般模式,對于頭生兒尤其如此,隔代撫養(yǎng)往往存在于有幾個孩子的家庭。山西的民俗中,在眾親戚中,特別重視舅舅,故有些男孩往往寄于舅舅家撫養(yǎng),有些地方的小男孩如果長住舅父家,腦袋后邊留下的那一撮頭發(fā)都叫“舅舅毛”,以此表示不忘舅父家的養(yǎng)育之恩?!?百歲毛”也好,“ 舅舅毛”也罷,越長越好,干脆就梳成一根小辮子,直到滿12歲或者回到生身父母身邊以后才剪掉。
寄爹、干爹 體弱多病的孩子或者獨生子,或與父母生肖相克的男孩,在山西許多地方都講究認干爹干媽,晉中祁縣一帶稱為“認義”,靈石叫做“認媽娘”,雁北等地則叫做“寄寶”?!罢J義”的對象一般為多子女的人家或長壽老人,以求人丁興旺或壽命長久。河曲一帶,孩子“寄寶”還要起相應的奶名,如認姓李的為義父,則稱“李保大”;認姓王的為義父,則稱“王保大”。有些地方還時興認殘疾人為干爹干媽,取其不幸代人受難以保孩子平安健康。有些地方是讓孩子在神或僧道前“寄名”為弟子,但不剃度出家,目的自然是讓神靈庇佑孩子平安長命。
戴五色線帶 為了除災免禍,使孩子生命不息,在鬼節(jié)——即清明節(jié)前后兩天,父母要給孩子配戴五色線帶,一般有藍、白、紫、黃、綠、用以象征大自然中的藍天、雪地;紅陽婆與紫陰影,黃牙牙和綠草草等這些充滿生機的東西。用布剪成棋子大小的圓片,用線依次串成一串,掛在小孩左胸前,俗稱戴紅花紫子,用以驅鬼避邪,鬼日過去,把它取下擲于十字路口,以送走災難。
年齡 舊時山西民間習慣以夏歷紀年為標準。孩子一生下來即為一歲,以后每過一個夏歷年元旦即長一歲。這種計算年齡的方法稱為“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