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勂鹈值闹v究和依據(jù),以及起名字的學問講究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中國人對名字非常講究,總要給孩子起一個意義深遠的名字,希望孩子能吉祥如意。給孩子起好名字十分有必要,但也要注意其中的一些禁忌。
1.忌用繁雜、怪癖的字起名。繁雜字是指筆畫多結(jié)構(gòu)復雜的字,不但寫起來麻煩,而且也不好看。怪癖字不僅少見古怪,讀起來或理解起來也非常不便。這就容易給孩子帶來困擾,甚至孩子會因此被別人嘲笑。名字是交際用的,否則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避免用這樣的字起名,就會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2.忌用不美的諧音字起名。諧音要是運用得巧,那么就會令人感到刮目相看,否則會造成歧義。如甄小齊(真小氣)、龔圓(公園)等。在起名得時候,一定要避免諧音不當。
3.忌用“繞口”的字起名。一般說來,名字的聲調(diào)相同,讀起來就有些繞口。如:張光昌、徐金鑫等。這樣的名字讀起來吃力,聽起來更是不清楚。如此一來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影響人際交往。
4.忌用外國人名。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的名字與眾不同,就給孩子起了半中半洋的名字。如:陳杰克、田中惠子等。名字雖然獨特,但容易給人帶來誤解,最好還是謹慎使用。中國人的名字就應(yīng)該有咱中國的特色,中國的韻味。
5.忌用祖先的名字。中國人非常講究輩分,如果起一個和祖先一樣的名字,那么就會擾亂輩分,更會被視為對祖先的不敬。
起名字是一門學問,有些人為了孩子能有好運,可謂花了不少的工夫。說完取名字的注意事項,咱們就再重點講一下市面上流行的幾種取名字的方法。正所謂方法不對,努力白費。那么究竟哪一種方法是最合適的呢?
首先,對起名有過了解的朋友應(yīng)該都聽說過五格起名法,這種來自于日本的起名方法是把人的名字分為天、地、人、總、外五格,套用公式進行計算,只要算出所謂吉利的數(shù)字就說明這個名字很好,就可以采用。
第二就是三才起名法,三才即天、地、人。也是通過公式進行計算,算出吉祥的數(shù)字就是好名字,這與五格起名法有相似之處,三才法現(xiàn)在一般都與五格法結(jié)合在一起使用,統(tǒng)稱為三才五格法。
第三,也就是傳統(tǒng)的八字命理取名法了,這個方法是根據(jù)個人的生辰八字取名,用名字來對命理進行合理的增益與補充。
那么介紹完了以上幾種流行的起名方法,接下來咱們再來聊一下哪一種最合理呢?說這個之前呢先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您是否注意到現(xiàn)在一所學校里面有許多重名的學生,算一下他們名字的筆畫數(shù)都是相同的,同名的這些學生有些學習好,有些就很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父母都是用了同樣的方法起的名字。
實際上,無論是五格法還是三才法或者三才五格法,其實都可以理解為套用公式進行計算,也就是不管這個孩子的生辰時間,只要是符合公式的都是吉祥的好名字,這不是笑話嗎?同樣叫馬云的人,難道都是阿里的老板?更何況數(shù)字本身就沒有什么吉兇之說。
所以說,名字還是要依據(jù)八字命理來進行個性化的制定,測算八字查出需要用哪種五行的字對事主的命理進行增益和補充,以助力他的人生之路。但是,八字起名法絕不是簡簡單單的把八字每一個字的五行算出來,缺哪個補哪個,而是要對八字進行綜合分析后再決定需要用哪些五行,這就比較考驗取名師傅的功力了。
為人父母在為孩子起名時,可以參考上述幾條,應(yīng)給孩子起一個好聽、大氣、有特點的名字,給他們一個美好的開始。
取名字用字有講究有大學問!
如何給寶寶取個好名字?
淺談名人是怎樣取名的
我們老一輩喜歡取名建國、建設(shè)、愛華、秀英….
然而現(xiàn)在很多家長給小孩取名叫:軒、崇、子、梓、涵、航….
感覺如今取名越是講究,越不如人意
但看看古人取名:陶淵明、單文君、李清照、白居易…一聽就有種超凡脫俗之感。
怎樣才能給寶寶取個高雅而又好聽的名字呢?
姓名,是為了區(qū)分彼此而設(shè)定的個人符號,而這個符號,往往會和它的主人一生相隨,有的名字不易被人記起,有的名字卻能流芳百世。
*注:不是起了個好名字就能名垂千古,但有一個好的名字是個好的開始,美好的生活更需要不懈努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每個漢字都代表一個獨特的符號,古人造的每一個字都有特別的含義,所以說“取名字,學問大”。
那么如何取個好名字呢?有的人翻閱古今字典,博覽群書,有的人會從詩句或成語中摘取一兩個字作為名字。
前幾天看一個消息,說某個學校的老師在點名的時候非常崩潰,因為班里的學生不管男女名字幾乎都是“子軒”紫萱“”梓宣“”子涵“梓涵”。。。。我覺得這可能就是一個時代的特色吧,不知道為什么在七八年前,家長給孩子起名字的時候非常喜歡“子軒”“梓涵”這樣的名字。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男的叫“建國”和“援朝”的人特別多,后來叫“躍進”“文革”的人很多,我們這一代人,因為趕上了唐山大地震,所以叫“震”的就特別多。名字就是一個時代的烙印。
我們中國古代對一個人的稱呼非常復雜,并不是僅僅用姓名來稱呼某個人,基本稱謂:古代常以 字、號、籍貫、官職名、郡望、官地、書齋名及特殊稱謂等來稱呼一些人。例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也稱“杜工部”“杜拾遺”號“少陵野老”。(少陵是地名,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齡大了卻一事無成,孤苦無依)。
我們大概可以分成幾種情況:
(1)稱字:
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
例如:稱屈平為屈原,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蘇軾為蘇子瞻,蘇澈為蘇子由等。
(2)稱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和號的根本區(qū)別是前兩個是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后者是由自己取定。
號一般用于自稱,以顯示某種志趣或抒發(fā)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游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關(guān)漢卿號已齋叟。
(3)稱謚號:
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都死后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
例如:稱陶淵明為靖節(jié)先生,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范仲淹為范文正公。
(4)稱齋名:
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稱楊萬里為楊誠齋,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
(5)稱籍貫:
如稱籍貫孟浩然為孟襄陽,稱張九齡為張曲江,稱柳宗元為柳河東,稱王安石為王臨川,還有近代的袁世凱,被稱為項城。都是家鄉(xiāng)的名字。
(6)稱郡望:
韓愈雖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人,但因昌黎韓氏為唐代望族,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7)稱官名:
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如“江州司馬”指白居易,因其曾任江州司馬而得名。
(8)稱官地:
用任管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在《周處除三害》中周處去尋找的陸機陸云,被稱為平原“”“清河”
這些復雜的稱呼在《世說新語》中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對同一個人的稱呼在不同的篇章里完全不同,所以讀《世說新語》的一個難點就是搞清楚誰是誰。
我覺得中國人對名字是非常重視的,而且也是非常講究的,不僅僅是有著美好的寓意,而且還要好聽,朗朗上口,有的還要講究陰陽五行等等。這就比英文名字高出好幾個等級,英文名字比較講究的出自圣經(jīng),比如所羅門,亞伯拉罕,不太講究的就是自己的職業(yè),比如史密斯(鐵匠)、米勒(磨坊工人),還有一些是顏色,比如瑞德(red)、懷特(white),甚至有一些是某某的兒子,比如約翰遜(johnson,約翰的兒子)。
所以我想寫一寫我對中國的一些名人的名字的來歷的介紹,我覺得這些來歷大概分成幾類:
一、來自中國古代的經(jīng)典典籍,比如《易經(jīng)》、《尚書》、《詩經(jīng)》、《楚辭》等等,還有些來自唐詩宋詞等等。比如劉思齊--《論語?里仁》,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崩蠲?、李訥 ---《論語?里仁》 春秋?魯?孔丘《論語?里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p>
二、致敬古人,比如,無忌,有魏無忌,長孫無忌,當然還有金庸小說里的張無忌,比如相如,有藺相如,司馬相如。
三、按家譜排列,最著名的當然是孔家了。
四、其他特殊的名字。
中國從古至今的名人太多了,要想介紹全了恐怕我沒這個能力和水平,就知道多少寫多少吧,肯定會掛一漏萬,希望不會有遺珠之恨,好在在網(wǎng)上寫,可以隨時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