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剠问洗呵?古書,以及呂氏春秋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強(qiáng)取人衣
澄子亡淄衣
《呂氏春秋·淫辭》
【原文】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涂。
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p>
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褝緇也。以褝緇當(dāng)紡緇,子豈不得哉!”
【今譯】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衣服,跑到路上尋找。
看見有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衣服,就跑過去,上前扯住這個婦女不放手,竟然想要扒下人家身上穿著的那件衣服來,自己拿走,說道:“現(xiàn)在我丟了一件黑衣服。”
那婦女說:“您雖然丟了一件黑衣服,可是我身上的這件衣服卻是我自己親手做的呀!”
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原來我丟的,是件黑色的裌襖(有里子的衣服,即夾衣);現(xiàn)在你穿的這件,是黑色的單褂(沒有里子的單衣)。用單褂當(dāng)裌襖,你難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嘛!”
【賞析】
“強(qiáng)取人衣”宋國有個澄子丟了件黑夾襖,偶遇婦人穿著黑單褂,這個澄子連忙要對方把衣服脫下來,說自己原意吃虧,得到這件單褂就好,并且還說婦人用一件沒有里子的單衣頂替有里子的夾衣是她占了自己的便宜。
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中的《淫辭》,“淫辭”指說話強(qiáng)詞奪理,胡言亂語,本篇是對淫辭詭辯狡詐之徒即所謂辯士的諷刺,言辭放縱而造成混亂。
故事中澄子橫路認(rèn)婦淄衣,這樣的做法明明就是巧取豪奪,為了強(qiáng)取豪奪,而編造出一套“理由”,計其褝(夾襖)與紡(單衣)為辯,理歪嘴硬,以非為是,正是所謂辯士的形象,而他們胡編亂造荒唐可笑的那套“理由”只能是其強(qiáng)辭奪理的強(qiáng)盜邏輯。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這個成語典故。
這個典故出自于司馬遷的《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p>
(一字千金)
原文意思是說,呂不韋看見當(dāng)時各國貴族都在養(yǎng)士,齊國有孟嘗君,魏國有信陵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都養(yǎng)了很多士。同時,呂不韋又看見當(dāng)時有很多人著書立說,比如荀子的書就暢銷天下。因此,呂不韋也召集了很多門客,并讓這些門客發(fā)揮集體智慧,也寫了一部書,叫做《呂氏春秋》。書成之后,呂不韋把書掛在咸陽的城門上,讓大家看。并說,如果有人能夠在上面改一個字,就賞賜千金。這就是“一字千金”的來源。
呂不韋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呢?主要原因是呂不韋要提高自己的文化地位。
呂不韋原本是一個商人,他通過投資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公子子楚的方式,幫助子楚最終獲得秦國王位,成為秦莊襄王。而呂不韋也因此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不久后,秦莊襄王去世,13歲的秦王嬴政繼位。嬴政尊呂不韋為仲父,朝中大少事都是呂不韋一個人說了算。
不過,雖然位高權(quán)重,依然有人不服他。這主要是因為他是商人出生。在那個年代,商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大家一致的看法是,商人滿身銅臭味,沒文化。
(呂不韋劇照)
呂不韋這個人,他可不是趙高。別人不服他,他不會搞一樁“指鹿為馬”強(qiáng)奸民意的事。再說了,他就算搞了,最多在本國威服別人,在諸侯國中是行不通的。所以,養(yǎng)士和著書,就成了他提高自己文化含金量的兩件重要事情。養(yǎng)士和著書這兩件事,呂不韋更看重后者,歷史上并沒有他像孟嘗君那樣大肆養(yǎng)士的記載。
書寫出來后,呂不韋又遇到了麻煩事。因為不管是荀子、還是孔子、孟子等,他們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在天下暢銷,主要得力于他們自身就是大思想家。而在呂不韋這里,無論是呂不韋本人,還是他的門客們,在天下都沒有什么影響。就算是呂不韋用行政命令強(qiáng)行在國內(nèi)推廣,也不一定有人看。而何況讓這本書在外國也暢銷,更不容易。因此,呂不韋才做了“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這樣一件事。
可以說,如果真有人“增損”的話,這無疑是史上最昂貴的稿費了。
那么,有沒有人“增損”呢?史料上并沒有記載。我個人認(rèn)為,應(yīng)該是沒有人做這件事的,為什么呢?因為如果有人做了這件事,歷史上一定會有記載。因為畢竟這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歷史上沒有記載,就肯定沒有人做。
(《呂氏春秋》)
那么,《呂氏春秋》是不是就那么好,連一個字都不能改呢?我個人認(rèn)為,是沒有人愿意去做這件事。原因如下:
首先,國內(nèi)的人不敢去做。誰都知道,呂不韋這個“一字千金”的意思,就是說他和門客們的書寫得好得不得了,不容修改。既然如此,誰還去改呢?這可不是“千金買信”,鬧不好,腦袋是會搬家的。
其次,諸侯國的“游士賓客”也不回去做。如果這個“游士賓客”是諸侯國的使者,去做,無疑是揭秦國的短,這是一個重大的外交事件,沒人輕易做。如果這個“游士賓客”想投靠呂不韋,他卻去得罪呂不韋,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第三,就算有人貪圖這個稿費,但是,他并不一定能得到。因為除非是錯別字,其它字詞句的用法,一般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你就算指出來了,呂不韋的門客們肯定也是會反駁的,又沒有裁判。最終結(jié)果,你肯定辯不贏。所以,不會有人傻乎乎地這么干。
呂不韋正是吃準(zhǔn)了這個,所以才做了這一件名動天下的事情。無疑,他成功了??梢哉f,從這件小事,一下就讓我們看到這位天才如此強(qiáng)悍的營銷能力。
(參考資料《史記·呂不韋列傳》)
一、執(zhí)一者至貴也,至貴者無敵。《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名著?!秴问洗呵铩纷鳛槭o(jì)、八覽、六論,注重博采眾家學(xué)說。
出自《呂氏春秋·離俗覽第七》?!咀g文】執(zhí)守根本的人是最尊貴的,最尊貴的人沒有對手。
二、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寸之玉必有瑕讁。選自《呂氏春秋·舉難》?!咀g文】一尺長的木材會有節(jié)疤;一寸見方的玉石會有疵瘢。
三、善學(xué)者,假人之長以補(bǔ)其短。假:借。本句大意是:"善于學(xué)習(xí)的人,總是取別人的長處用來彌補(bǔ)自己的不足。"
四、不知而自以為知,百禍之宗也。出自《呂氏春秋·謹(jǐn)聽》。宗:本,根源。全句譯意為:不知道卻自認(rèn)為知道,這是一切禍害的根源。
五、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xué)。出自《孟夏紀(jì)·尊師》?!咀g文】聰明的事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了,而修養(yǎng)身心最重要的,沒有什么能超過學(xué)習(xí)。
六、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賢明的名聲與不肖的名聲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別人給予,這就象命運不可更改,美惡不可移易一樣。
七、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譯文】認(rèn)識到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犯過錯之人的弊病,就在于不知卻自以知道。
八、求之其本,經(jīng)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出自《呂氏春秋·孝行覽》?!咀g文】做事情如果從根本做起,經(jīng)過一段時間必定能夠收效;從末節(jié)做起,必定是勞而無功。
九、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選自《呂氏春秋·先己》?!咀g文】想要戰(zhàn)勝別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沒有缺陷,想要評論別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沒有缺點,要想知道別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十、凡軍欲其眾也,心欲其一也;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出自《呂氏春秋·先亡》。三軍:舊指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右軍、也泛指全軍。凡是軍隊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軍一心,就可令行而無敵于天下。
來源:微信公眾號“唐詩宋詞”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