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魏姓取名字大全,以及馬姓起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提到姓氏,大家或許首先想到的便是趙錢孫李,或者周吳鄭王......
然而,您知道嗎,無論是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其實都源于八個姓,也就是堪稱百家姓始祖地上古八大姓,說白了,即:中國目前為止已有的600多個姓氏全部都是來自上古八大姓。
有人說,既然上古八大姓如此牛掰,那么到底是哪八大姓呢?
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姬姓說到姬姓,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封神榜》中的那個西伯侯姬昌,以及后來建立大周王朝的武王姬發(fā),都姓姬。
然而,他們卻并不是姬姓的始祖,而僅僅只是姬姓后代的延續(xù)。
那么,作為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的始祖是誰呢?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人文初祖——黃帝。
據(jù)《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
什么意思呢?
就是說啊,有熊氏(一個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首領(lǐng)少典,出于政治聯(lián)姻娶了有蛟氏(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首領(lǐng)的女兒為妻后,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后來的黃帝,因為黃帝當時出生在姬水邊(現(xiàn)如今陜西省武功縣漆水河),而原始社會的古人對水又有著一種特殊的依賴(古人生產(chǎn)力水平低,用不上自來水,更無法南水北調(diào),故只能逐水草而居,因此,水源就是古人的生命之源,哪里有水,哪里便有生存),故少典便給了黃帝一個姬姓,所以黃帝又叫姬軒轅。
注:上古時期一開始是母系氏族,女尊男卑,因而只能女子有姓,男子只能為氏,黃帝有了姓,證明此時的母系社會已漸漸瓦解,正向著父系社會邁進。
小結(jié):后來黃帝一共生了25個兒子,這25個兒子中有14位因為建立了功勛分別被賜了姓,比如說其中有一個叫少昊的兒子,因為其子揮發(fā)明了弓箭,令得他一舉擊敗了蚩尤的殘部,故被賜為了“張”姓(張即張弓引箭的意思)......
就這樣,漸漸地姬姓支出的姓便越來越多,直到如今,由姬姓直接衍生出的姓氏便已達到了504種,其中比較常見的姓氏有:周姓、鄭姓、魯姓、魏姓、楊姓、毛姓、曹姓、蔣姓等等。
所以,姬姓被稱為“萬姓之祖”實至名歸,當之無愧。
注:后來轟動一時的姬昌姬發(fā)以及后來的姬姓王朝大周,其實并不是“正宗”的姬姓,而是由堯賜贈,后稷繼承的姬姓。(后稷就是姬昌的祖父)
二,姜姓說到姜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或許應該是姜子牙姜太公。不過很遺憾,大名鼎鼎的姜太公也不是姜姓的始祖。
姜姓的始祖其實是炎帝。
前面說到在上古時期,有熊氏的首領(lǐng)少典,出于政治聯(lián)姻娶了有蛟氏首領(lǐng)的女兒為妻后,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就是后來的黃帝,而另外一個兒子就是炎帝,因為當時炎帝出生在姜水邊(姜水就是今天寶雞的清姜河),于是便有了姜姓。
姜子牙其實只是炎帝的后裔子孫之一(年代久遠的子孫,估計最少十代以上)。
通過輔佐姬昌父子二人,姜子牙最后做了初周的丞相,并被封了齊地(也就是后來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齊國)。
小結(jié):姜姓的衍生支出其實也是從姜子牙的封地齊地開始的,像后來常見的齊姓(國姓)、呂姓、高姓、謝姓等等,一直到現(xiàn)在姜姓“繁衍”出來的102個姓氏,其實最早都是從齊地演化過來的。
注:現(xiàn)如今姜姓比較密集的東北地區(qū),其實并不是本姜姓,而是由后來滿洲八旗的姜佳氏族集體改姓而來的。
三,姚姓姚姓的名人也很多,比如古代收復臺灣的姚啟圣,當今帶領(lǐng)中國男籃在2008年奧運會上打出最好成績的姚明。
作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的姚姓,來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據(jù)傳舜出生在姚墟(今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而得姓,故又稱為姚重華。(重華是舜的名)
還有一種說法是姚姓來源于舜的兩個妻子大癸與小癸。
據(jù)說,舜娶了兩個老婆,一個叫癸娥皇,一個叫癸俄皇(是不是幾乎一摸一樣),再加上兩個人又長得差不多,因此舜經(jīng)常會將兩人張冠李戴,后來為了區(qū)別兩人,舜便干脆將兩個老婆一個癸下加女,變成“姜”,而另一個則將女加在癸左邊,就變成了“姚”。
小結(jié):姚姓的衍生支出便是從舜的夫妻二人開始的,一直到現(xiàn)在由姚姓“繁衍”出的也有60多個姓氏,比較常見的有:陳姓、胡姓、田姓等等。
四,嬴姓談到嬴姓,大家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然嬴姓的起源也不是在秦朝,而是顓頊(五帝之一)玄孫伯益。
據(jù)說伯益因協(xié)助舜治水有功,舜非常欣賞他,便賜給他“嬴”(嬴在甲骨文中就是圍獵,狩獵成功的意思)。
伯益有個后代叫蜚廉,外號“風神”(《封神演義》中黃飛虎的原型就是他),乃是紂王的重要戰(zhàn)將之一,據(jù)說武王姬發(fā)攻打朝歌之時,蜚廉正在外面為他辦差,等蜚廉回來后商朝已經(jīng)滅亡了,后來野史上記載:若紂王不派“風神”出外辦差,或許朝歌便不會滅亡。
蜚廉共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季勝(戰(zhàn)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先祖),還有一個叫惡來,而惡來有個一擅于養(yǎng)馬的后代叫女防,此人便是嬴秦的開創(chuàng)者。
所以說,嬴政,我們的政哥,其實就是伯益的后裔。
小結(jié):嬴姓衍生姓基本都與秦國有關(guān),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共有十四個,分別是:秦姓、谷姓、趙姓、繆姓、翟姓、梁姓、江姓、鐘姓、馬姓、費姓、黃姓、葛姓、廉姓、徐姓。
五,姒姓姒姓的祖先就是中國古代治水的大英雄——大禹。
相傳,大禹的母親正在吞食薏姒(一種可食用的植物,類似于小麥)時,一不小心便將大禹給生了下來,于是大禹便有了“姒姓”。
還有一種說法,鯀因建造城郭有功,堯便賜給了他“姒”(甲骨文為一家的意思)姓,又因為大禹是鯀的兒子,故有了“姒姓”。
小結(jié):姒姓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共有十個,其中常見的有:夏姓、顧姓、曾姓、歐陽姓等......有人可能會說到“褒姒”,對,人比較有名,烽煙戲諸侯嗎,不過卻不是姒姓。
六,妘姓妘姓,起源于炎帝的一個孫子——共工。
據(jù)說,共工這個人比較特立獨行,放在如今就是有個性,他覺得父輩們管理太死板,沒有統(tǒng)治力,于是便自己拉出一只“部隊”去單干了,而妘姓也是他自行創(chuàng)業(yè)時,為自己“賜”的姓:自己的名字霍普特符號簡寫(一種簡單的文字)+瓦吉特蛇女字旁(也是一種簡單的文字)。
盡管后來共工自己創(chuàng)立的部落被父輩們干掉了,但他獨創(chuàng)的妘姓卻一直流傳了下去。
小結(jié):姒姓發(fā)展到現(xiàn)在一共有三個姓:董姓、彭姓、羅姓。
七,媯姓媯姓與姚姓同宗,皆是出自于五帝之一的虞舜。
據(jù)說,當舜還是一個平民的時候,就非常有德望,部落首領(lǐng)堯非常欣賞他的才干,于是便將兩個女兒嫁給了他(就是大癸與小癸),并讓他居住在媯水之邊(今山西省永濟市南部),舜感恩戴德,便加“媯”為姓,之后舜成帝后,其有一支后代便將媯姓流傳了下來。
小結(jié):媯姓衍生出的姓共有十五個,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袁姓、陸姓、薛姓等等。
八,姞姓是黃帝賜予其子伯儵的姓。
據(jù)說,黃帝的兒子伯儵做事非常謹慎,用兵如神,從來不打無把握的仗,后來有一次伯儵大敗了蚩尤部落后,黃帝便賜予他姞姓(姞,甲骨文意即:謹慎的意思),并將古燕地分給了他。
小結(jié):姞姓衍生出的姓共有二十一個,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嚴姓、孔姓、尹姓等等。
總結(jié):除了:姬、姜、姚、嬴、姒、妘、媯、姞......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的這一種說法外,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姬、姜、姚、嬴、姒、妘、媯、妊;即將“姞姓”換成了“妊姓”。
據(jù)說妊姓來源有兩種:
一,妊姓為伏羲風姓后來。
二,妊姓為皇帝之子少昊的后代。
妊姓衍生出的姓有任姓、奚姓、嵇姓等。
不知道您的姓是不是這八大姓衍生出來的呢?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參加討論!
謝謝觀賞!
關(guān)注我!每天都會給您帶來不一樣的精彩!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2136-姓馬的人那么多
作者:那日蘇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撲棱蛾
剛剛,公安部戶政管理研究中心發(fā)布了《二〇二一年全國姓名報告》。
《二〇二一年全國姓名報告》發(fā)布
(https://www.mps.gov.cn/n2253534/n2253535/c8349222/content.html)▼
依托公安部人口信息管理系統(tǒng),研究中心分析了新生兒姓名用字趨勢、常見姓氏、常見人名及地理分布趨勢。
從2018年開始,公安部每年都會發(fā)布這樣一份報告,從中可以查到許多中國人姓名相關(guān)的信息。
康康里面有沒有你的姓和名
(網(wǎng)址:同上)▼
其中提到了一個結(jié)論,馬姓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甘肅。除此之外,早在2019年的報告中,就已經(jīng)顯示馬姓為青海、寧夏第一大姓。再追溯到2018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馬姓人數(shù)早已超過1900萬人。
依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有約6000種姓氏,其中人口最多的5個大姓占到了中國總?cè)丝诘?strong>30.8%。其中,“王”排名第一,穩(wěn)坐中國第一大姓。
就是那個曾與司馬家共天下的王氏
就是那個出過書圣和9位皇后的王氏
(東晉第一高門,圖:圖蟲創(chuàng)意)▼
在這些排名靠前的大姓氏中,人口排在中國第13位的馬姓顯得非常特殊。因為相比王、李、張、劉這些歷史久遠的姓氏,馬姓出現(xiàn)相對較晚,在歷史上也沒形成現(xiàn)象級的世家大族。
按人數(shù)排名的百家姓,馬排第13位▼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出現(xiàn)較晚,也沒有形成世家,馬姓人口為什么還這么多呢?
嬴姓?趙姓?
馬姓人口龐大之謎,要從姓氏源流開始說起。
現(xiàn)代人說一個人的“姓氏名字”,無非就是他的姓和名。但在古時,這四個字分別代表四個意思。名和字的區(qū)別,現(xiàn)代人應該不陌生,直到二十世紀前半段,仍然會有舊知識分子家庭給孩子取字。
就像郭德綱說的:姓張名飛字翼德
姓岳名飛字鵬舉,姓于名謙字麒麟
(作業(yè)帶了沒?圖:圖蟲創(chuàng)意)▼
而姓和氏之間的區(qū)別,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之后就慢慢混淆了,這個過程被稱為“姓氏合流”。
學界一般認為,姓的出現(xiàn)早于氏,是母系社會的遺留。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上古八姓,結(jié)構(gòu)里都有一個“女”字。就是說,姓的出現(xiàn),最早是用來界定母系血緣的。
女媧、西王母,這些神話中的女神
某種程度上是遠古母系社會的遺留
(人文初祖,圖:圖蟲創(chuàng)意)▼
后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規(guī)模更大的氏族部落,女性的主導地位逐漸被男性取代。這時候與父系社會關(guān)系密切的“氏”,就出現(xiàn)了。
關(guān)于中國早期父系社會姓和氏的用法,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第一種是:當孩子出生以后,姓確定其血統(tǒng),氏確定其歸屬的部落或國家。第二種是:男子冠氏,女子冠姓。
它就是個符號,示意一個人來自哪個部落或氏族
(你是哪個屯的?圖:圖蟲創(chuàng)意)▼
至于哪種是對的,其實可能都對。古代交通不便,部落氏族眾多,即使在中原腹地,相互之間差異都很大。直到周朝人在《禮經(jīng)》中規(guī)定,姓用來“別婚姻”,氏用來“別貴賤”之后,才有了個統(tǒng)一的說法。
《禮經(jīng)》記載了不少禮儀制度和標準
經(jīng)由孔子闡發(fā),成為后世的行為規(guī)范準則
(孔老師的輔導班,圖:圖蟲創(chuàng)意)▼
如今,中國大部分的姓氏都由上古八姓發(fā)展而來,馬姓也不例外。
嬴姓始祖皋陶的后裔在西周時被分封于秦、趙等國,就出現(xiàn)了嬴姓秦氏和嬴姓趙氏等支脈。趙國大將趙奢被趙惠文王封于馬服這個地方,他的后代便以“馬服”為氏,后來又改成單字“馬”。這就是馬姓的由來。
都知道趙奢這人,但他兒子大家肯定更熟
就是紙上談兵,在長平被白起暴揍的趙括
(虎父犬子,圖:圖蟲創(chuàng)意)▼
秦國早就廢除了貴族世卿世祿制度,待到其一統(tǒng)六國后,原來六國的貴族也失去了顯貴地位。據(jù)《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皆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
縱觀歷史,沒有一個王朝能像秦這般奇特
如此短暫,卻又在方方面面產(chǎn)生深遠影響
(百代都行秦政法,圖:shutterstock)▼
這樣一來,氏的“別貴賤”功能完全喪失。經(jīng)歷了一段時間的混亂之后,單獨的氏和姓都消失了,只剩下界定父系血緣的姓氏。
而馬這個姓氏,被趙奢的后人所保留并發(fā)揚光大,成為了由嬴姓衍生出的“嬴姓十四氏”之一。
云臺列像,銅柱標功
秦朝時的姓氏合流,使社會上出現(xiàn)了大量姓氏。然而這些姓氏大都消亡于兩漢時期,即便有幸留存下來的,也有可能在后來的亂世中因人口基數(shù)不足、戰(zhàn)亂仇殺等原因消亡。
逃過秦末漢末,還是逃不過之后的衣冠南渡
他們懷念故國,把江叫晉江,把橋叫洛陽橋
(橫屏,圖:圖蟲創(chuàng)意)▼
馬姓在早期發(fā)展過程中,也遭遇了很多波折。秦滅趙之后,趙奢的后人大部分被強制遷到了秦地,主要在今天的陜西省寶雞和咸陽一帶。
漢朝時,位于今寶雞的扶風地區(qū)發(fā)生了一些故事。這個扶風,后來就成為馬姓最大的郡望。而那些沒被強制遷移的馬姓人,大多離開了趙國故地,一支遷于河東(今山西省運城、臨汾一帶),另一支遷居河南南陽。
無論走到哪,不忘祖先來時路(圖:圖蟲創(chuàng)意)▼
馬姓之所以能留存下來并發(fā)展壯大,與漢朝時馬姓軍事將領(lǐng)有很大關(guān)系。扶風馬氏里邊,最早出人頭地的是馬通。而馬通的發(fā)跡,要從一起千古少有的宮廷斗爭說起。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察覺有人用巫蠱之術(shù)詛咒他,隨即下令徹查。執(zhí)行官員借此機會報復私怨,或為洗脫嫌疑胡亂指認,牽連數(shù)萬人。而太子劉據(jù),也在這個時候被誣謀反。
漢武晚年多病多疑,一點就炸(圖:圖蟲創(chuàng)意)▼
在這起宮廷斗爭中,馬通因為平定太子“謀反”有功,升官封侯。次年,馬通參與了漢匈之戰(zhàn),立下戰(zhàn)功。
后來,巫蠱之禍被翻案,太子劉據(jù)被發(fā)現(xiàn)是冤死。一時間,許多在宮斗中春風得意的“功臣”紛紛被追責。馬通的兩個兄弟在惶恐中選擇入宮刺殺漢武帝,未能成功,馬通也因此受到株連,一同被處決。
漢武帝在歷史上,是爭議性很大的人物
(何計身后評,圖:圖蟲創(chuàng)意)▼
馬通被殺后,對他們家族的追查也就到此為止了。等事情過去,他留下的軍功和爵位仍然讓他這一族完成了階級躍升。他的子嗣在漢宣帝時入朝為官,馬氏家族得以延續(xù)。
盡管如此,馬氏仍然沒有什么機會發(fā)揚光大。直到兩漢之交,舊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劉秀借助地主豪強勢力繼承大統(tǒng),馬氏才迎來了高光時刻。
劉秀擅于馭人,因此贏得竇融、馬援的歸心
他能奪取天下,跟地方豪族武裝的支持有關(guān)
(東漢合伙人,圖:圖蟲創(chuàng)意)▼
東漢開國將領(lǐng)中,姓馬的就有三個。分別是位列云臺二十八將的馬武、馬成,以及馬通的曾孫伏波將軍馬援。“伏波”為降伏波濤之意。
其中馬武和馬成都為南陽馬氏,馬援則是扶風馬氏。三馬為東漢王朝南征北討、開疆拓土的同時,也把馬這個姓氏傳播開來。
后來,有個鞋販子招南陽農(nóng)民和馬援后人入伙
他們一起創(chuàng)業(yè),最后愣是把公司搞上市了
(你懂的,圖:圖蟲創(chuàng)意)▼
據(jù)《后漢書》記載,馬武被封郇侯,封地范圍大概在今天山西省西南部,其妻兒也就留守在這里。而馬武本人因為違反軍紀,被留在都城洛陽。
至于馬成,他曾率軍攻打今湖北湖南一帶的五溪蠻,其后代被先后封為棘陵侯、益陽亭侯。湖南、湖北的馬氏很大一部分可能就出自于他。
反觀馬援,雖未躋身云臺二十八將,但他卻是馬氏中的影響力最廣的人物之一。
馬援一生戰(zhàn)功赫赫,定隴西、破烏桓、平嶺南,一路打到了交趾,至今仍在越南歷史教材中留有姓名。但馬援一族的顯赫,遠不止于此。
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guān)馬伏波
班超和馬援,成為開拓進取的象征
(西秦戲《馬援》,圖:圖蟲創(chuàng)意)▼
漢明帝立馬援之女為皇后,讓扶風馬氏一躍成為外戚家族。東漢初年,皇室對于外戚態(tài)度較為謹慎,扶風馬氏并沒有得到太多政治上的機會,但馬援后人秉持了嚴謹?shù)募绎L。像東漢經(jīng)學家馬融、三國時期蜀漢將領(lǐng)馬超,都是馬援的后人。
馬超老哥名氣太大,以至隔壁鄰居都如雷貫耳
(割須棄袍名場面,右滑)▼
扶風馬氏作為馬姓大宗,一直在關(guān)中地區(qū)發(fā)展旺盛。唐朝時,扶風馬氏還有人被派到嶺南為官,繼先祖馬伏波未竟的事業(yè),也把馬氏一族的血脈擴散到兩廣地區(qū)。
后來,人們感念馬援功績,建了不少祭祀他的廟宇?,F(xiàn)在的兩廣和海南,還保留著伏波信仰,依然能見到伏波廟。
馬援南征,劉禹錫作詩紀念,黃庭堅揮毫寫就
無形中,中國歷史就這樣串聯(lián)起來,傳承有序
(《經(jīng)伏波神祠詩卷》,圖:wiki)▼
匯流
馬姓在發(fā)展過程中,除了趙奢的直系后裔之外,外姓、少數(shù)民族改姓,也是馬姓今日1900余萬人口的重要來源。
兩晉時期,司馬家族非常繁盛。當時大家都說“王與馬,共天下”,但這個“馬”,說的不是馬氏,而是司馬氏。
什么王不王,馬不馬的,你的就是我的
沒了門閥世家的支持,你司馬家玩得轉(zhuǎn)?
(清談誤事,圖:圖蟲創(chuàng)意)▼
公元420年,權(quán)臣劉裕廢掉晉恭帝,建立劉宋。司馬家的輝煌歷史成為過去,在南北朝的紛亂中,還要躲避隨時可能來臨的清算。
于是,很多姓司馬的晉朝宗室,將姓氏改為了“司”、“馬”、“同”、“仝”等,以此避禍。
劉裕英雄一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但他在權(quán)力游戲中起了壞頭——殺前朝末帝
(魏晉具裝鐵騎,圖:壹圖網(wǎng))▼
今天,馬姓在我國青海、寧夏兩個省級行政區(qū)都為第一大姓。主要原因是當?shù)?strong>回族人民中,馬姓比例頗高。
回族形成于元代。元朝疆域廣闊,為各地人民交流提供了便利。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來到了中原,他們與當?shù)貪h蒙等民族相互融合,被稱為“回回人”,也就是今天回族的前身。
回族老人(圖:shutterstock)▼
為了適應新的生活,元代回回人接觸到漢族的姓氏文化。到明朝時期,明廷禁用胡名、胡服、胡語的政策,加速了回族單字姓氏出現(xiàn)的進程。
明朝開國名將,猛男常遇春就戴游牧耳環(huán)
(正是在下!圖:壹圖網(wǎng))▼
回族改姓最多的就是馬姓,而回族馬姓又出自多個源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來自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
元朝時,穆罕默德被翻譯為馬哈麻、摩訶末,而艾哈邁德則為翻譯成阿合馬。穆斯林多以先知的名字命名,于是很多名字或父稱叫馬哈麻或阿合馬的,都簡化為馬。
任何外來事物進入中國,最后都要本土化
只有這樣,才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流傳興盛
(西安大清真寺,圖:圖蟲創(chuàng)意)▼
其實在阿拉伯語、波斯語當中,以ma、mu開頭的名字有很多。馬速太法、馬哈辛、馬哈伊底尼等都為元代回回人常見姓名,元明之際都被簡化為馬姓。
此外,元代詩人馬易之出身突厥葛邏祿部,因為葛邏祿有“馬”的意思,所以自改姓氏為馬。元代政治家、文學家馬祖常,先祖是基督徒,因為在金朝做了兵馬判官,遂以官職為姓,其后代也都姓馬。
常遇春戴游牧耳環(huán),馬易之用漢姓
文化融合,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過程
(如同絲路往來,圖:圖蟲創(chuàng)意)▼
有明一代,許多留在長城以南的蒙古族,大多都從漢俗、改漢姓。清朝后期,蒙古諸部在清廷的主持下,經(jīng)歷了大規(guī)模改漢姓的過程,其中許多部落名近似馬的,也都改成了馬。
這種大規(guī)模改姓的情況到民國初年再次出現(xiàn),滿族八大姓之一的馬佳氏,大多簡化為馬,成為形成當代馬姓最后一塊拼圖。
這時,不少前清宗室也都改了姓
比如:金、艾、羅、肇、趙、洪
(民國年間,圖:壹圖網(wǎng))▼
在宗族觀念強大的古代社會,血緣是區(qū)分親疏遠近最直接的方式。通過一個可以追根溯源的姓氏,可以迅速找到父系親屬并結(jié)成利益共同體,來抵御各種外部風險。
血緣相近的人以姓氏為符號,確認彼此身份
以共同先祖為紐帶,凝聚成叫做宗族的群體
(同姓宗親,圖:shutterstock)▼
而今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大多數(shù)姓氏都有著多民族、多源流的特征,早已經(jīng)沒有了區(qū)別血緣的可能性,“同姓不婚”也成為了過去式。
但姓氏文化,依然具有其價值。每個姓氏,都有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每個名字背后,都能反映出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歷史變遷。
這些名字串起古今多少事,讓人想起那首歌:
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歷史記憶,圖:圖蟲創(chuàng)意)▼
參考文獻:
1.《后漢書·馬成傳》
2.《后漢書·馬武傳》
3.《回族姓氏與伊斯蘭教的關(guān)系》,沈遐熙
4.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A7%93
*本文內(nèi)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王者榮耀》-馬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