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勗鯓尤∶?,以及怎樣取名?從詩經(jīng)楚辭、四書周易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的人們大多只有一個姓名,就是父親的姓氏,再加上父母或家中長輩取的名字,共同組成了一個人的姓名。此外,有的人還會有小名,不過只限于家中稱呼,一般不會主動告知外人。
但我們知道,古人大多不止一個名字,除了基本的姓名,他們還會另取“字”、“號”。
例如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為什么古人要取這么多名、字、號?有什么講究嗎?
姓氏、名字、號涵義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中國古代,姓、氏、名、字是四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比如我國古代著名謀士姜子牙,就是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
而姓氏與名字是直到近代才合并為兩個單元的。那該如何區(qū)分古人的姓與氏、名與字?
01
姓
姓的歷史比氏悠久許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代表著一種血緣關(guān)系。
當(dāng)時,每個部族都有著共同的女祖先。那時繁衍后代的方式與今天不同,成年女子只需留在本部族,其他部族的同輩男子要前來女子的部族,與女子生育后代。
在這種社會關(guān)系中,子女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此都是隨母取姓。
02
氏
后來隨著人口繁衍擴大,為了更好地管理,各部族就分出了不同的支系,每個支系會為自己設(shè)立另外的稱號,這就是氏的來源。
氏的來源多樣,有的源自祖先的職業(yè),如巫、陶等。有的源自祖先的稱號,如軒轅。有的取自封地之名,如晉國時期大臣趙盾的弟弟趙括,被分封到屏地后,又將分封地作了自己新的氏,因此他就是贏姓,屏氏。
先秦時期,只有貴族才會有完整的姓、氏,普通百姓是沒有的。例如《通志·氏族略序》中提到“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戰(zhàn)國以后,禮崩樂壞,姓氏文化逐漸沒落,上古時期的姓逐漸消失,氏成為了人們今天使用的“姓”。
姓與氏逐漸合并統(tǒng)一。
03
名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
“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意思是人在剛出生的時候無名無字,出生三個月后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這就是幼名。
04
字
字,也叫表字,別名,是由自己取的。為了避諱直呼人名,才有了字的出現(xiàn)。
如果說“名”是為了分別彼此,那么“字”就帶有了一種社會責(zé)任和社會等級的體現(xiàn)。
社會責(zé)任是說取了字,就說明這個人已經(jīng)長大成人,可以步入社會承擔(dān)責(zé)任了。
在古代,男子的成人禮在二十歲,叫冠禮。女子的成人禮在十五歲,叫及笄。男女只有行成人禮后,才能取字。
古代有個詞叫“待字閨中”,意思就是說女子還沒滿十五歲,沒到取“字”的年紀,不能出嫁。
社會等級是說,一個人的名不能隨意稱呼,只有君王,父親,長輩等尊者可以稱其名,其他平輩、晚輩只能稱呼字。
《禮記·士冠禮》中這樣解釋:“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p>
字的起法有很多,一般遵循對名的進一步解釋、意義的進一步提升、名的含義過高進行降調(diào)等方法。
例如,顏回,名回,字子淵,“回”與“淵”就同義。韓愈,字退之,“愈”有勝過,好過的涵義,“退之”就是對“愈”的謙虛之語。
其實,字的產(chǎn)生是出于尊崇長輩顯貴的倫理需要。而現(xiàn)在的我們“有名無字”也恰恰是因為傳統(tǒng)的尊卑秩序被完全否定,以明尊卑為主要功能的“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本依據(jù)。
05
號
號又叫別號、表號。這里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字號(自號),也就是自己再給自己取個號。當(dāng)字已經(jīng)不足以表達自我時,古人就會再取一個號來抒發(fā)自己特定時期的志趣或情感。一個人可以有很多號、別號,起什么,起多少,都沒有要求。
所謂“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號以寓懷?!?strong>此三者包含著一個人的全部品格,是文化意蘊、生活情懷的體現(xiàn),所以古人在取名、字、號時如此講究也就不足為奇了。
例如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東坡居士就是蘇軾被貶時,自己給自己取的號,以抒發(fā)其超然物外的心境與志趣。
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因宅邊有五柳樹,而且陶淵明性愛田園,以樹為號,也能體現(xiàn)他這種淡泊天然之情。
第二種是謚號,是死后別人為自己取的號。
謚號只有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身份尊貴之人才會配有,朝廷會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
例如,岳飛冤獄平反后,被追贈了謚號“武穆”,這就是美謚。秦檜的謚號為“繆丑”,則是一種惡謚。
名、字、號傳統(tǒng)用法
晚輩對長輩,自稱只能用“名”,不能用“字”、“號”。稱呼對方只能用“字”、“號”,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一種冒犯。
長輩對晚輩,如果是有直接親屬血緣關(guān)系的,可直呼其名。如果沒有親屬關(guān)系,是上下級關(guān)系,道義上可以直呼名,但一般都是叫對方的“字”、“號”,表示尊敬與認可。
例如劉備從未直呼諸葛亮全名,而是常以“軍師”相稱。
由此可見,一個小小的名字,暗含了許多深意,對一個人的稱呼也有許多學(xué)問。
今天的我們雖然取消了“字”、“號”等形式,但如何稱呼對方,稱呼是否得體,仍然需要注意。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姓氏”和“名字”的演變,是華夏民族不斷繁衍生息的寫照!而如何為子女取名,如何稱呼對方,也值得我們研究探索。
來源:微信公眾號“品讀詩詞歌賦”
作者:向小園
編輯:以凡
【聲明:本號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號,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p>
世界無奇不有啊,來看看這些搞笑的名字:
下課
夏課,諧音下課,這樣的名字老師都不敢點名。
夏賤,下賤
夏賤,諧音下賤,這樣不好的諧音要避免。
翔
翔,這個是后來才有的梗。
謝天謝地
謝天謝地……
子才才女
子才,才女,這個其實還不錯了。
自然醒.
嗯,睡到自然醒.。
一棵草,一朵花,酷到?jīng)]朋友。
操老師
操老師,操姓后面盡量不要跟人物名詞,否則就會有不好的聯(lián)想。
讓開,滾
這位家長腦洞真是大……
閃電,閃雷,閃一閃
閃雷,閃電,閃一閃,都是組詞取名啊。
雷雨,雷陣雨
又是想組詞取名:雷雨,雷陣雨,這個就有點“雷”了。
李猜呀,你猜!
談?wù)劷M詞取名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很多家長喜歡組詞取名。網(wǎng)上很多求名字的網(wǎng)友大部分喜歡發(fā)這樣的帖子:《李姓怎樣取名?》,《劉姓怎樣取名》,《王不好取名啊,怎么辦?》……之類的,不少家長容易陷入思維定勢,覺得名和姓一定要組成詞才好。例如姓李的,取得好一點的有李想(理想),搞笑的有樓上的李猜……。其實按姓來組詞,能組的詞匯是極其有限的,通常不超過10個,而中國人又那么多,如果大家都這么取名,勢必會造成極其嚴重的重名現(xiàn)象。并且,一不小心還容易組出奇葩的詞匯,上面那些就是例證哦。
那么怎么才能取出好名字來呢?請看我的原創(chuàng)長篇連載:《【總結(jié)帖】怎樣取名字?從詩經(jīng)楚辭、四書周易、詩詞歌賦中找靈感,好聽有寓意!》(
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5390415-1.shtml)。
該連載大綱和目錄請見我的頭條號文章: 感謝關(guān)注本頭條號,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