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姓焦叫什么名字好聽,以及姓角怎么讀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昨天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國總人口為十三億七千萬(1370536875)
焦姓起源
西周初周武王立國之后,封神農(nóng)氏后代裔孫于焦,建立焦國(今陜縣的焦城),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后代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得姓始祖:神農(nóng)后裔 焦伯
始 祖 地:河南陜縣
郡望:中山、廣平、馮翊
堂號:三詔堂
現(xiàn)存家譜:19部
焦姓來源有四(一)以地名為氏,源于姜姓。春秋時許國國君靈公遷焦,其后人遂以地名為姓氏。
(二)以國名 為姓氏,出自姬姓,上古神農(nóng)氏后裔。周初,封神農(nóng)氏后裔于 焦,建立焦國(在后世的陜州東北百步之遙的焦城),春秋時 被晉國所滅,后代以國為姓,遂為焦氏。
(三)以國名為氏, 出自姬姓。周朝時,有同姓諸侯國焦國(今河南陜縣),后被晉 國所滅,后世遂以國名為姓。
(四)出自改姓,如清滿 洲八旗姓黨佳氏,后改為焦。今滿、土家、蒙古、布依等, 均有此姓。
焦姓發(fā)源地焦姓發(fā)源于河南。春秋時期,焦國被晉國所滅,子孫紛紛 出奔,或北渡黃河進入山西,或西徙陜西,或向東北方向的河 北、山東播遷。西漢時,部分焦姓繼續(xù)繁衍于北方外,還有焦 姓人南遷至安徽、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姓,逐漸發(fā) 展成為河北中山(今定州)、廣平(今雞澤)以及陜西馮翊等地 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有焦姓經(jīng)陜西避兵火于寧夏、甘肅一 帶。明初,山西焦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 江蘇、河南、山東等地。
焦姓歷史人物①、焦延壽,漢代人,專攻《易經(jīng)》,自稱得 孟喜之傳,曾傳授給京房,于是漢代《易》遂有京氏之學,漢元帝時被封為三老,有《焦氏易林》傳世。
②、焦循,清朝經(jīng)學 家、數(shù)學家、戲曲理論家,嘉慶舉人,其家世代治《易》。他 以數(shù)學原理及音韻訓詁整理《易經(jīng)》。著有《雕菰樓易學三書》 《孟子正義》《論語道釋》《劇說》《釋弧》等。
焦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二百二十二位。
焦氏圖騰釋義:
焦的本義是烤小鳥。甲骨文金文中焦字就是放在火上烤著的一只鳥。焦字又引申為火烤后的焦枯狀態(tài)。
史記:
①、鄭樵據(jù)《史記》 注云: “周武王封神農(nóng) 之后於焦,今陜州東北百步焦城是也?!被蛟疲?“今山 東嘉祥縣南十五里焦城村是其遺址?!?相傳神農(nóng)氏姓 姜。故此之 “焦”,當系出姜姓,以邑為氏。
②、其引 《左傳》注云: “虞、虢、焦、滑,皆姬姓也,為晉所 滅,子孫以國為氏?!?焦國在今河南之陜縣南。則此 “焦”系出姬姓。
③ 、《姓氏考略》 據(jù) 《華陽國志》 注 云: “南中夷四姓有焦氏,別為一派?!薄澳现小保斨?今甘肅隴西一帶。
④、或為錫伯姓 “覺羅” 氏所改,急 讀“覺羅” 取其近似音諧“焦” 而為單姓。
單字釋義時間從一橫一豎間流淌,烙印在一撇一捺間留下,第二課堂開設《新說文解字》專欄。帶你從一個漢字、一組詞語、一套文物,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拼音:jiǎo、jué
部首:角
筆順:3535112
筆畫:7
基本字義:
①jiǎo
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牛~。鹿~。犄~。~質(zhì)。
形狀像角的:菱~。皂~。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陸地(多用于地名):成山~(在中國山東?。?。
幾何學指從一點引出兩條直線所夾成的平面部分:直~?!?。~鋼。~尺。
物體邊沿相接的地方:~落。
額骨(俗稱“額角”)。
古代未成年男孩頭頂兩側束發(fā)為髻(亦稱“總角”)。
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畫~。號~。
古代量器,酒的計量單位:“先取兩~酒來”。
中國貨幣單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詞。
②jué
競爭,爭勝。
演員,角色。
古代五音“宮商角徵羽”之一
古代形狀像爵的酒器
姓。
上一期的新說文解字欄目我們學習了“爵”字,知道了爵是一種酒器,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字也是一種酒器,并且也念角(jué)。
為了便于區(qū)分,我們暫時先稱之為角(jiǎo)吧,那么爵和角有什么區(qū)別呢?我們拿迄今最早的一件青銅爵和最早的青銅角來舉例說明吧。
乳釘紋銅爵 二里頭遺址出土 夏
《禮記》《儀禮》《考工記》等文獻都曾經(jīng)對角下過定義,主要是從爵與角之間的容積差別來區(qū)分的,但角的外形、大小和爵差不多,功能也類似。容積不同的區(qū)別似乎就不是很合理了,因此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角一般是從外形角度描述的。
角沒有“柱”和“流”,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尖尖的“尾”,這種對稱的、凌厲的器型讓我們感覺到了一種協(xié)調(diào)的美。由于缺少了柱,所以有一些角在出土時的杯口上是有蓋子的。
角的出土數(shù)量和傳世數(shù)量也遠遠比不上爵,僅在商末和西周初期有少量發(fā)現(xiàn)。
連珠紋角 上海博物館藏
角在古文字中是象形字,像獸角的形狀。
當角(jiǎo)從獸角的本義引申為競賽、爭勝之義時,讀作角(jué),在中國古代就有這么一種帶有娛樂性質(zhì)的體育項目——角(jué)抵。
“角抵”可以看作中國古代的摔跤、相撲運動。商周時期稱為“角力”,是軍隊里的一種作戰(zhàn)技能訓練,后來慢慢具有了娛樂性質(zhì),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為摔跤。
唐代時角抵和相撲是同義詞,并且從宋代開始盛行于民間,老百姓還會舉辦熱鬧的角抵運動會呢。
漆繪人物畫木篦 鳳凰山秦墓出土
同學們請你想象一下,無論是動物們用來保護自己的獸角,還是作為酒器的青銅角(jué),亦或是運動項目角(jué)抵,似乎都在突破著平庸的過去,在突破的時候又展現(xiàn)出來了勇敢的、果斷的、必勝的信心。
來源:運城新聞網(wǎng)
牛是人們喜愛的動物之一,在漢字的海洋里,牛漢字自然也是一大門類。先來看看牛字。牛是個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牛字,中間一豎表示牛面,上面兩豎加彎表牛角,下面兩小撇表示牛耳,其實就是一個正面牛頭的形象;金文大致相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了牛。在漢語里,牛指牛屬或近緣屬的成員。在方言里,牛還有傲氣的意思、有說大話的意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牛也進入網(wǎng)絡語言,成為一個形容詞,用以形容某人或某事很厲害,甚至有超乎想象、不可思議、不能用常理度之的意思。譬如網(wǎng)絡上常見的話語——“史上最?!保闶敲髯C。
漢字里有個牛偏旁,這些含有牛偏旁的漢字都跟牛有關。像牛的不同種類——犍、牤是公牛,牯是母牛,犢是小牛,高原之舟的牦牛,黃牛與牦牛雜交的是犏牛。像牛的身體部位,犄角不單指牛角,所有的動物角都可稱犄角。更多的字則是跟牛有關的物品、動作甚至脾氣,比如犁是物品;牢是牛棚;牽、牧是動作;犟是一種脾氣。
還有一些牛漢字,初看跟牛關系不大,其實大有關聯(lián)呢。
犀,犀牛并不是牛,可是古人覺得它跟牛很像,便把牛部首分配給它了;
特,這是個常用漢字。特有個義項指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馬和雄性的牲畜。
告,使用頻率也很高。有謎語“一口咬掉牛尾巴”,謎底便是告字。最早的告字是有尾巴的。告是會意字,表示人們獻上一頭牛,并進行禱告的情景。
夔,是傳說中很特別的、一足無角牛。
兕,是種動物,有說是雌犀牛、青色野牛或獨角牛,常與虎、犀連用?!墩撜Z》里講:“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左傳》里說:“犀兕尚多?!?/p>
犧牲,現(xiàn)代漢語里是動詞,而在古漢語里,它卻是名詞。周天子及諸侯祭祀,如用牛,則稱太牢或大牢,是最隆重的祭祀。這種太牢式的祭祀,古人也叫“犧牲”。
牟,是個姓氏。它最初的意思是牛叫聲,時常有人把牟姓念成牧,牟確有這個音,不過專用于山東地名牟平。
吽,有兩個讀音。其一同吼,其二音轟,是佛教著名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最后一字。
犇,是奔的異體字。
(《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