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姓張的男孩名字大全,以及何姓取名字大全男孩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張姓的起源
姓氏:【張】
拼音:Zhang
郡望:清河郡
名人:張良,張旭,張衡,張之洞,張群,張榮發(fā)
勝跡:河南張良墓
文獻:張氏統(tǒng)宗世譜,太原張氏遍天下
歷史:張姓是中國當代第三大姓,人口有七千八百萬左右,在臺灣排名第四。張姓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黃帝時代。相傳,張姓出自黃帝,是黃帝的第五子,揮的后代。揮發(fā)明了弓箭,并因此而被黃帝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同時也叫弓長,兩個字和在一起,就是張字了。這,就是張姓的最早由來。春秋時期,又有一個晉國貴族,名叫解張。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從此也姓張。
發(fā)展和演變:張姓除了以上的主要起源以外,還有其他一些起源。如,世居云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于三國時被諸葛亮賜姓為張,三國時魏國明將張遼,本姓聶,改姓張后也成為了大姓。凡此種種,都使張姓不斷的發(fā)展,壯大。張姓遍布中國各地,其始祖揮的后代世居清河,因此清河成為張姓的主要聚居地。除清河外,還有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沛國,梁國,中山,河內,高平等。張姓在漢代就已經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姓了。到唐代,更是名列天下十大姓之一。至明代,張姓人家已散布在全國一一一三個縣,地域覆蓋率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其他名人:張藝謀、張雨生、張惠妹、張學良等。
2017年雞年張姓男寶寶起名大全
張農午 張農琰 張農楠 張農軾 張歐予 張歐造 張歐宗 張湃登 張湃勤 張湃燾 張龐宮 張龐尉 張龐罡
張佩果 張佩茸 張佩少 張佩騫 張沛班 張沛華 張沛澎 張沛翔 張澎契 張澎時 張澎童 張澎汛 張澎執(zhí)
張品楓 張品暖 張品裕 張品彰 張品諍 張平兵 張平滄 張平辰 張普艙 張普吉 張普懇 張普邈 張期貞
張騏候 張騏翔 張騏菘 張騏晟 張騏煬 張崎牧 張崎涇 張崎軾 張齊恒 張齊茸 張齊治 張旗幫 張旗恒
張旗吉 張旗寺 張旗勛 張企兵 張企倉 張企耕 張企更 張企少 張企寺 張企旋 張企岳 張啟逵 張啟乾
張啟冶 張啟子 張契勖 張契煒 張遷銳 張遷坦 張遷濤 張遷亦 張遷隱 張潛風 張潛升 張潛俠 張潛炫
張喬翔 張喬益 張喬秩 張欽艙 張欽質 張欽苡 張欽箏 張欽霆 張秋楓 張秋銑 張秋逸 張秋諍 張秋曇
張球析 張權澄 張權津 張權鷗 張權燃 張權亭 張權耀 張泉傳 張泉墨 張泉左 張全摩 張全堰 張全玉
張全軫 張鵲全 張鵲苡 張鵲杪 張鵲煒 張韌丙 張韌渤 張韌函 張韌莫 張日存 張日含 張日鋅 張日園
張榮白 張榮宮 張榮壘 張榮陸 張榮前 張榮助 張榮洳 張融梆 張融轅 張融荃 張熔簡 張嶸陸 張如頃
張?zhí)@儲 張案厚 張柏奎 張柏悉 張柏忠 張栢艙 張栢銳 張栢尉 張栢永 張栢驊 張辦赫 張辦羨 張辦昭
張辦戟 張辦煒 張邦寥 張邦司 張邦喜 張邦尊 張邦濡 張邦珈 張邦戟 張邦霆 張榜宮 張榜厚 張榜桓
張榜司 張榜琰 張包礎 張包萊 張包勇 張包洲 張寶鑭 張寶燾 張寶習 張寶弦 張寶軒 張北凡 張倍表
張倍秦 張倍騰 張倍緣 張倍勖 張奔涵 張奔晰 張彼盾 張彼荻 張彼宥 張陛敞 張陛諾 張陛泳 張陛卓
張彪量 張彪仁 張彪唐 張彬辰 張彬番 張彬刊 張彬禮 張彬秦 張彬汕 張斌榜 張斌渤 張斌歡 張斌戊
張斌忠 張濱帶 張濱仁 張濱汕 張濱喜 張濱醒 張濱真 張濱晝 張賓陸 張賓稹 張繽卿 張繽勇 張繽軾
張秉登 張秉灝 張秉鵬 張秉執(zhí) 張秉晟 張波期 張波先 張舶松 張舶析 張舶襄 張舶軒 張舶楠 張舶鑠
張搏概 張搏桓 張搏簡 張搏珩 張伯券 張伯循 張伯演 張伯寅 張渤崇 張渤徑 張渤禮 張渤檬 張渤同
張渤勻 張材票 張材普 張材晰 張材煬 張財函 張財寬 張財乾 張財送 張財同 張財灼 張財左 張財琚
張財燁 張參賓 張參府 張參竣 張參瓚 張滄洱 張滄概 張滄象 張滄易 張冊澳 張冊啟 張冊韌 張冊尹
張冊緣 張測午 張測熙 張測禎 張測舟 張測戟 張場六 張場檬 張場苗 張嘗皋 張嘗涵 張嘗競 張嘗述
張嘗質 張嘗愷 張長童 張長韞 張超牧 張超韋 張超茲 張超組 張朝聯(lián) 張朝契 張朝俠 張朝澤 張臣岸
張臣稹 張臣佐 張臣珩 張辰滄 張辰華 張辰肅 張辰耘 張忱閣 張忱禾 張忱可 張忱青 張忱券 張軍宇
南社正月十五結燈酒
香丸
結緣,一般從十五前幾天就開始,人們相互贈送香丸,以示親近友好、和睦相處。那些紅的、白的香丸是用面粉做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分錢就有好大一把。香丸極輕,抓一把放入口中如“老虎食蚊”。但是香丸的確香,那是炸面的香。那時候,老師收到的香丸是最多的。幾乎每個學生都想跟老師有緣,讓老師多教自己一點知識,家長們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老師有緣。如果那個學生吃到老師送的香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自然,我們也有同學間相互贈送香丸的,但是后來這個習俗式微了,如今幾乎再也看不到東莞人相互贈送香丸的現(xiàn)象了。
莞人互贈香丸以示結緣
紅色白色的香丸擺在神臺上,我們和神仙結緣,祈求風調雨順、國富民強。“小時候,我住在興隆街,我的鄰居家里比較殷實。有一年,他們的女兒出嫁了,到了正月十五前兩天,他們就使人擔了一擔禮物給新親家結緣。俗話說,‘銀花銀仔結銀球’,那擔里裝了丸仔(香丸)、盼菊團(也說盼菊花,其實是爆谷團)?!y花’說的是盼菊花、‘銀仔’說的是‘丸仔’,‘結銀球’就是結緣。寓意興旺富貴吉祥和多子多福……哦,對了,除了魚龍、屋堆這些粉果之外,還有寶苶(莞音niē)、白欖、玖囊、香蕉、大桔、柑這些新鮮水果?!苯衲?7歲的張婆婆回想起當年往事如數(shù)家珍。
香丸金桔以示大吉大利
“等女家那頭挑過東西來結緣了,新新抱(新媳婦)就要回娘家了?!睆埰牌诺难凵裼悬c渾濁,也許她在憶當年?也許當年回娘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也許她啥也沒想起來,此刻腦子里一片空白?
香丸寓意結緣
我們仍然不太理解“結緣”的含義和來龍去脈,于是照例查找資料。首先在網上查找資料,果然有所收獲。2月18日《羊城晚報》有一則小報道《鬧元宵 小孩竄門“結緣”去》:“……據(jù)悉,‘結緣’的主角是小朋友,在元宵節(jié)當天吃完晚飯之后,大街小巷就會看到三五成群的小朋友,端著紅紅白白小丸子的食盒,挨家挨戶的送給人吃。這就是‘結緣’。意為結下良緣,來年有緣有份,與家人與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和和氣氣。當然,小朋友首先是給自家長輩送丸子,聽從家人教誨,同時還可以得到紅包,與家人結完緣后,小孩便出門與左鄰右居‘結緣’?!边@則報道只是簡單地報道了“結緣”的過程,其實這個民俗在現(xiàn)在的東莞已經極少存在了。但在拜神婆那里還可以見到,她們正月十五仍會將香丸贈與香客,與香客“結緣”,奉神時也上供香丸,意與神“結緣”。而另一則資料卻說,正月十五在北京尚有吃湯圓與佛“結緣”的說法。這是否與東莞的“結緣”習俗一脈相傳,也就不得而知了。有待方家考證。
南社年初七開燈風俗
接著我們又查找了陳伯陶編的《東莞縣志》,其中在《東莞縣志·卷九·輿地略八風俗》中有記載曰:“元夕,張燈燒火樹,為獅象魚龍百戲。其詞人以語體物,張之燈間,如射覆。然能命中者,必有以持贈?;驗榍锴е畱?,親串好會。婦女相饋以粉丸,曰‘結緣’。是夕也,迎紫姑神以下卜。相傳紫姑以是夜為大婦所逐死。故俗憫而祀之,亦相戒以不妒也。” 由此段中“婦女相饋以粉丸,曰‘結緣’”可知,原來東莞舊風俗是婦女之間相贈香丸“結緣”,而非《羊城晚報》報道所述小孩間的送香丸,與人“結緣”。
南社家庭為孩子開燈
那么,東莞“結緣”之俗到底從何而來呢?為何單單是婦女之間相贈香丸“結緣”呢?原來,這都與紫姑神的故事有關。
紫姑是什么人呢?她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廁神。從《荊楚歲時記》《清嘉錄》等典籍來看,元宵節(jié)接請紫姑神的風俗,不少地方曾較為流行。南朝劉敬叔的《異苑》卷五中,說紫姑神早已有之,她原是一戶人家的婢妾,因主婦嫉恨,總讓她干臟活加以折磨。正月十五那天,紫姑憤死于廁。
開燈所用茶園泥公仔
由此可見,當年的紫姑的死皆因妻妾之間相妒所致。那么后人就用香丸祭拜紫姑神,并開始在婦女之間相傳開來,寓意妻妾、妯娌、姐妹等等之間應該和睦相親,不能相妒相害。
南社謝氏大宗祠”五子連登“
記得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子姑(紫姑)神記》中有所涉及:“……其明年正月,丙又曰:‘神復降于郭氏?!柰^之,則衣草木,為婦人,而置箸手中,二小童子扶焉。以箸畫字曰:紫姑姓何氏,名媚,字麗卿。壽陽人也,自幼知讀書屬文,為伶人婦。唐垂拱中,壽陽刺史害妾夫,納妾為侍書,而其妻妒悍甚,見殺于廁。妾雖死不敢訴也,而天使見之,為其直怨,且使有所職于人間。蓋世所謂子姑神者,其類甚眾,然未有如妾之卓然者也?!?/p>
茶園泥公仔之盆景公仔
那么,蘇老夫子為何寫此記呢?難道僅僅是想把這段奇聞記錄下來嗎?據(jù)猜測,蘇子妻妾可謂群,而如何讓妻妾間和睦相處,消妒滅恨,才是讓他頭疼的事。故以紫姑扶乩一事借題發(fā)揮,希望妻妾能以此為戒,切勿相殘。可見,正月十五用香丸拜紫姑、“迎紫姑神以下卜”乃是東莞舊有的風俗。不過,“結緣”的范圍由妻妾間變?yōu)閶D女間,甚至后來小孩子成了“結緣”的主角。
茶園泥公仔之孩兒公仔
從民國陳氏《東莞縣志》上段所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當初的東莞正月十五的習俗有:舉辦燈會、猜燈謎、打秋千、結香緣、拜紫姑神并占卜……
南社謝氏大宗祠內供奉的茶園泥公仔
現(xiàn)存的正月十五的東莞風俗還有游花燈、結香緣、吃甜湯圓、吃糖不甩、拜神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莞人扎花燈、游花燈的習俗。扎花燈百年老店就在城外的王屋街,我們在《尋覓東莞百年花燈》一文中曾有詳盡的敘述,千角燈——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重點保護。燈與東莞人結緣已久,尤其是“點燈”一俗至今盛行。
2016年正月十五央視拍攝南社結燈風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東莞人扎花燈、游花燈的習俗。扎花燈百年老店就在城外的王屋街,我們在《尋覓東莞百年花燈》一文中曾有詳盡的敘述,千角燈——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重點保護。燈與東莞人結緣已久,尤其是“點燈”一俗至今盛行。
2016年正月十五央視拍攝南社結燈風俗
“點燈”,又稱“開燈”,是族中的大喜事。茶山各村每年正月都會在祠堂里舉行開燈儀式。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開燈日子。例如盧邊村是正月初四或初五;茶山村是正月十二,而南社村則是有點特別,正月初七本是開燈的日子,到了十五才結燈。如今人們卻更習慣于正月十五開燈、慶燈、結燈。十五那天,村里擺上千叟宴,全村老人歡聚一堂喝燈酒、暢談家事國事天下事。
飲燈酒的燈公和家屬
家里添了男丁之后,到來年的正月初一要到祠堂報燈,老接受宗族理事們的祝福。正月十五燈公一定要在祠堂供奉被稱為“四兄弟”一套四件的茶山泥公仔。若是富庶一些的人家則在祠堂中搭燈棚,“擺盆景”。擺盆景指的是“盆景公仔”,是茶山公仔的一種。每一套盆景公仔都以古典文學、戲曲故事為主題。除了舉行開燈儀式之外,還要將一種稱為“孩兒公仔”的茶山公仔送給村中的孩子以及來喝喜酒的親朋好友。更有甚者,以盆景茶山公仔供祖先和親朋好友欣賞,以示“人神共樂”。
謝氏大宗祠飲燈酒
在東莞,很多地方是每個開燈的男孩在祠堂里掛一盞花燈的,而在南社,人們則除了在家的大門上掛五盞花燈外,也在祠堂統(tǒng)一掛五盞花燈,寓意五子連登。
東莞的花燈源自于宋末宮燈。由宋末趙氏皇姑逃難至東莞后,按宮燈的模樣,請的工匠制作的千角燈演變而來。
舞獅子也是東莞風俗
除了游玩之外,東莞的美食也在元宵節(jié)大展身手。正月十五,莞人有吃甜湯圓、糖不甩做晏晝(下午茶)或者宵夜的習俗。甜湯圓和糖不甩都寓意著甜蜜和團圓。通常在那天晚上,人們從外面游花燈回來,來一碗甜湯圓或者糖不甩作宵夜,既止渴又止餓了。
甜湯圓和東莞咸湯圓一樣,都是沒有餡的,靠湯的味道滲入湯圓,使湯圓有滋有味。甜湯圓有白糖和紅糖兩種湯。做法更是簡單:首先溶糖,把糖放進開水里煮溶,然后把搓好的糯米丸放到沸騰的糖水中,待丸子浮起來,甜湯圓就做好了。為了更好吃一點,還可以在湯圓剛熟的時候澆上攪拌的雞蛋。
南社舞麒麟
此外,現(xiàn)在東莞人的正月十五還有舞獅子、舞麒麟、舞龍、舞鳳、拜神等習俗。希望有緣人能與東莞文化結緣,能與東莞人結緣,更能與東莞這座千年古城結緣,結善緣,結喜緣,結良緣!
作者:李翠薇 李翠薇
攝影:李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