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呂氏春秋 古書,以及呂氏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強取人衣
澄子亡淄衣
《呂氏春秋·淫辭》
【原文】
宋有澄子者,亡緇衣,求之涂。
見婦人衣緇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緇衣?!?/p>
婦人曰:“公雖亡緇衣,此實吾所自為也!”
澄子曰:“子不如速與我衣。昔吾所亡者,紡緇也;今子之衣,褝緇也。以褝緇當紡緇,子豈不得哉!”
【今譯】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人,丟了一件黑衣服,跑到路上尋找。
看見有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衣服,就跑過去,上前扯住這個婦女不放手,竟然想要扒下人家身上穿著的那件衣服來,自己拿走,說道:“現(xiàn)在我丟了一件黑衣服?!?/p>
那婦女說:“您雖然丟了一件黑衣服,可是我身上的這件衣服卻是我自己親手做的呀!”
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原來我丟的,是件黑色的裌襖(有里子的衣服,即夾衣);現(xiàn)在你穿的這件,是黑色的單褂(沒有里子的單衣)。用單褂當裌襖,你難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嘛!”
【賞析】
“強取人衣”宋國有個澄子丟了件黑夾襖,偶遇婦人穿著黑單褂,這個澄子連忙要對方把衣服脫下來,說自己原意吃虧,得到這件單褂就好,并且還說婦人用一件沒有里子的單衣頂替有里子的夾衣是她占了自己的便宜。
這則寓言選自《呂氏春秋》中的《淫辭》,“淫辭”指說話強詞奪理,胡言亂語,本篇是對淫辭詭辯狡詐之徒即所謂辯士的諷刺,言辭放縱而造成混亂。
故事中澄子橫路認婦淄衣,這樣的做法明明就是巧取豪奪,為了強取豪奪,而編造出一套“理由”,計其褝(夾襖)與紡(單衣)為辯,理歪嘴硬,以非為是,正是所謂辯士的形象,而他們胡編亂造荒唐可笑的那套“理由”只能是其強辭奪理的強盜邏輯。
《呂氏春秋》是戰(zhàn)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萬字。在公元前239寫成,當時正是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前夜。
《呂氏春秋》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內(nèi)容駁雜,有儒、道、 墨、法、兵、農(nóng)、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在內(nèi)容上雖然雜,但在組織上并非沒有系統(tǒng),編著上并非沒有理論,內(nèi)容上也 并非沒有體系。正如該書《用眾》篇所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呂氏春秋》的編著目的顯然也是為了集各家之精華,成一家之思 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據(jù)呂不韋說,此書對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從客觀出發(fā),對各家都抱公正的態(tài)度,并一視同仁的。因為“私視使目 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jīng)]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日隆。”(《呂氏春秋·序意》)
《呂氏春秋》的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為《春紀》、《夏紀》、《秋紀》、 《冬紀》。每集都是5篇,共60篇。本書是在“法天地”的基礎上來編輯的,而十二紀是象征“大圜”的天,所以,這一部分便使用十二月令來作為組合材料的線 索。《春紀》主要討論養(yǎng)生之道,《夏紀》論述教學道理及音樂理論,《秋紀》主要討論軍事問題,《冬紀》主要討論人的品質(zhì)問題。八覽,現(xiàn)在63篇,顯然脫去 一篇。內(nèi)容從開天辟地說起,一直說到做人務本之道、治國之道以及如何認識、分辨事物、如何用民、為君等。六論,共36篇,雜論各家學說。
《呂氏春秋》保存著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學說,還記載了不少古史舊聞、古人遺語、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學知識,其中不少內(nèi)容是其他書中所沒有的。
在過去,《呂氏春秋》深得人們的好評。司馬遷稱它“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在《報任安書》中,甚至把它與《周易》、《春秋》、《國語》、《離騷》等相提并論。東漢高誘在給它作注時說它“大出諸子之右”。
孟春紀第一孟春
原文:
一曰: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U,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太猖,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東風解 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鳳,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 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碧熳幽她S。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還,乃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 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無有不當。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jīng)紀。以初為常。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 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子,措之參于保介之御間,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大夫九推。反,執(zhí)爵于太寢,三 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命曰“勞酒。”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王布農(nóng)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丘陵阪險原 U,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以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nóng)乃不惑。是月也,命樂正入學習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澤,犧牲無用牝,禁止伐木; 無覆巢,無殺害蟲、胎夭、飛鳥,無麛無卵;無聚大眾,無置城郭,掩骼霾髊。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從我始。無變天之道,無絕 地之理,無亂人之紀。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行秋令,則民大疫,疾風暴雨數(shù)至,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 不入。
譯文:
孟春正月,太陽的位置在營室宿。初昏時刻,參宿出現(xiàn)在南方中天。拂曉時刻,尾宿出現(xiàn)在南方中天。孟春在 天于中屬甲乙,它的主宰之帝是太皞,佐帝之神是句芒,它的應時的動物是龍魚之類的鱗族,聲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與太簇相應。這月的數(shù)字是八,味道是酸味, 氣味是膻氣,要舉行的祭祀是戶祭,祭祀時,祭品以脾臟為尊。春風吹融了冰雪,蟄伏的動物開始蘇醒活動。魚兒從深水向上游到冰層下,水獺捕到魚,把它擺在岸 邊。候鳥火雁從南往北飛行。天子居住在東向明堂的左側(cè)室,乘坐飾有用青鳳命名的響鈴的車子,車前駕著青色的馬,車上插著繪有龍紋的青色的旗幟,天子穿著青 色的衣服,佩戴著青色的飾玉,吃的食物是麥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紋理空疏而通達。
這個月有立春的節(jié)氣。在立春前三天,太史向天子稟告說:“某日立春,大德在子木?!碧熳佑谑驱S戒,準備 迎春。立春那天,天子親自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晉去迎接春的降臨。迎春禮畢歸來,就在朝中賞賜卿,諸侯、大夫,并命令相國宣布教化,發(fā)布禁令, 實行褒獎,瞻濟不足,以直施及所有百姓。褒獎賞賜之事,要通達施行,不要有不當之處。于是命令太史遵奉六典八法,主管推算丑月星辰運行的工作。太陽所在的 位置、月亮所經(jīng)過的地方,從及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數(shù)和軌跡,要計算得沒有一點差錯和失誤,制定歷法仍以冬至點在牽牛初度為準則。
這個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豐登,并選擇好的時辰,親自用車裝載著耒耜,放在參乘——車右和御者 中間,率領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帝籍田親自耕作。推耒耜人土,天子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諸侯.大夫推九下。禮畢返回,天子在祖廟舉行宴飲,慰勞 群臣,三公、九卿、譜侯。大夫都去侍酒。這次宴飲命名叫“勞酒”。
這個月,上天之氣下降,地中之氣上升,天地之氣混同一體,草木普遍萌發(fā)。國君宣布農(nóng)功之事,命令農(nóng)官住 在東郊,監(jiān)督農(nóng)民整治耕地的疆界,審視并端正田間的小路;很好地考察丘陵、山地、平原,洼地等各種地形,什么土地適宜種什么備物,什么谷物應在什么地方種 植,要用這些教誨引導農(nóng)民,而且務必親自去做。農(nóng)功之事布置完畢,先確定田地的界限。路徑的寬窄,農(nóng)民才沒有疑惑。
這個月,命令樂官進入太學教國子練習舞蹈。同時修訂祭祀的典則,命令祭祀山林河流不用母牲做祭品。禁止砍伐樹樹,不許搗翻鳥巢,不許殺害幼小的禽獸,不許捕捉小獸和掏取鳥卵,不得聚集民眾,不得建立城郭,要掩埋枯骨尸骸。
這個月,不可以舉兵征伐,舉兵必定遭遇天災。在不能興兵征伐的時節(jié)。兵戎之事不可以從我開始。發(fā)布政令不要違背自然的規(guī)律,不要無視土地的條件,不要擾亂禮儀的綱紀。
孟春正月如果發(fā)布應在夏天發(fā)布的政令,那么,風雨就不能正常來去,草木就會過早地干枯,人民就會感到惶 恐。如果發(fā)布布在秋天發(fā)布的政策,那么,百姓就會遭受痘痘,狂風暴雨就會多次襲來,野草就會蓬生。如果發(fā)布應在冬天發(fā)布的政令,那么,大水就會毀害生物, 霜雪就會嚴重地傷害莊稼,麥子就不能生成收獲。
本生
原文:
二曰:始生之者,天也;養(yǎng)成之者,人也。能養(yǎng)天之所生而勿妄之謂天子。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 而反以害生,則失所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備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則亦失所為修之矣。夫水之性清,土者損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壽,物者損之,故不 得壽。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今世之人,或者多以性養(yǎng)物,則不知輕重也。不知輕重,則重者為輕,輕者為重矣。若此,則每動無不敗。以此為君, 悖;以此為臣,亂;以此為子,狂。三者國有一焉,無幸必亡。今有聲於此,耳聽之必聽已,聽之則使人聾,必弗聽。有色於此,目視之必慊已,視之則使人盲,必 弗視。有味於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則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貴富者,其於聲色滋味 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則遁焉。遁焉,性惡得不傷?萬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無不中。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 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 覆蓋宇宙;其於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之謂全德之人。貴富而不知道,適足以為患,不如貧賤。貧賤之致物也 難,雖欲過之,奚由?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鄭衛(wèi)之音,務以自樂,命之 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貴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為其實也。則此論之不可不察也。
譯文:
最初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是天,養(yǎng)育生命并使它成長的是人。能夠保養(yǎng)上天創(chuàng)造的生命而不摧殘它,這樣的人稱作天 子。天子一舉一動都是把保全生命作為要務的。這是職官設立的來由。設立職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設立官職卻反而因此妨害生命, 這就失去了設立職官的本質(zhì)意義了。比如訓練軍隊,是用以防備敵寇的??墒侨缃裼柧氒婈爡s反而用以攻殺自己,那就失去了訓練軍隊的本來意義了。
水本來是清澈的,泥土使它渾濁,所以水無法保持清澈。人本來是可以長壽的,外物使他迷亂,所以人無法達 到長壽。外物本來是供養(yǎng)生命的,不該損耗生命去追求它??墒侨缃袷郎虾康娜硕鄵p耗生命去追求外物,這樣做是不知輕重。不知輕重,就會把重的當作輕的,把 輕的當作重的了。像這樣,無論做什么,沒有不失敗的。持這種態(tài)度做君主,就會惑亂胡涂,做臣子,就會敗亂綱紀,做兒子,就會狂放無札。這三種情況,國家只 要有其中一種,就無可幸免,必定滅亡。
假如有這樣一種聲音,耳朵聽到它一定感到愜意,但聽了就會使耳聾,人們一定不會去聽。假如有這樣一種顏 色,眼睛看到它肯定感到愜意,但看了就會使人眼瞎,人們一定不會看。假如有這樣一種食物,嘴巴吃到它肯定感到愜意,但吃了就會使人聲啞,人們一定不會擊 吃。因此,圣人對于聲音、顏色、滋味的態(tài)度是,有利于生命的就取用,有害干生命的就舍棄,這是保全生命的方法。世上富貴的人對于聲色滋味的態(tài)度大多是糊涂 的。他們?nèi)杖找挂沟刈非筮@些東西,幸運地得到了,就放縱自己不能自禁。放縱自己不能自禁。生命怎么能不受傷害。
一萬人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役有不被射中的。萬物繁盛茂美,如果用以傷害一個生命,那 么這個生命沒有不被傷害的;如果用以養(yǎng)育一個生命,那么這個生命沒有不長壽的。所以圣人制約萬物,是用以保全自己生命的。生命全然無損,精神就和諧了,眼 睛就明亮了,耳朵就靈敏了,嗅覺就敏銳了,口齒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就通暢舒展了。像這樣的人,不用說話就有信義,不用謀劃就會得當,不用思考就有所得。 他們的精神通達天地,覆蓋宇宙。對于外物,他們無不承受,無不包容,就象天地一樣。他們上做天子而不驕傲,下做百姓而不憂悶。象這樣的人,稱得上是德行完 全的人。
富貴而不懂得養(yǎng)生之道,正足以成為禍患,與其這樣,還不如貧賤。貧賤的人獲得東西更難,即使想要過度地 沉浸于物質(zhì)享受之中,又從哪兒去弄到呢?出門乘車,進門坐輦,務求安逸舒適,這種車輦應叫敢“招致腳病的器械”。吃肥肉,喝醇酒,極力勉強自己吃喝,這種 酒肉應該叫做“腐爛腸胃的食物”。迷戀女色,陶醉于靡靡之音,極盡奔樂,這種美色、音樂應該叫做“砍伐生命的利斧”。這三種禍患都是富貴所招致的。所以古 代就有不肯富貴的人了,這是由于重視生命的緣故,并不是用輕視富貴釣取虛名來夸耀自己,而是為保壘生命。既然這樣,那么以上這些道理是不可不明察的。
重己
原文:
三曰:倕,至巧也。人不愛倕之指,而愛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愛昆山之玉、江漢之珠,而愛己之一蒼璧小璣,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 論其貴賤,爵為天子,不足以比焉;論其輕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論其安危,一旦失之,終身不復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達乎 性命之情也。不達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師者之愛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聾者之養(yǎng)嬰兒也,方雷而窺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 可未始有別也。未始有別者,其所謂是未嘗是,其所謂非未嘗非。是其所謂非,非其所謂是,此之謂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禍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 國,必殘必亡。夫死殃殘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壽長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則其至不可禁矣。此論不可不熟。使烏獲疾引牛尾,尾絕力 勯,而牛不可行,逆也。使五尺豎子引棬豎,而牛恣所以之,順也。世之人主貴人,無賢不肖,莫不欲長生久視,而日逆其生,欲之何益?凡生之長也,順之也;詩 生不順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適欲。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糟 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中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昔先圣王之為苑囿園池也,足以觀望勞形而已矣;其為宮室臺榭也, 足以辟燥濕而已矣;其為輿馬衣裘也,足以逸身暖骸而已矣;其為飲食入醴也,足以適味充虛而已矣;其為聲色音樂也,足以安性自娛而已矣。五者,圣王之所以養(yǎng) 性也,非好儉而惡費也,節(jié)乎性也。
譯文:
他是最巧的人,但是人們不愛惜他的手指,卻愛惜自己的手指,這是由于它屬于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緣 故。人們不愛惜昆山的美玉,江漢的明珠,卻愛惜自己的一堤含石的次等玉石,一顆不圓的小珠,這是由于它屬于自己所有而有利于自己的緣故。如今我的生命屬于 我所有,而給我?guī)淼睦嬉彩菢O大的。以它的貴賤而論,即使貴為夫子,也不足以同它相比,以它的輕重而論,即使富有天下,也不能同它交換;以它的安危而 論,一旦失掉它,終身不可再得到。正是由于這三個方面的原因,有道之人對生命特別小心謹慎。
有人雖然對生命小心翼翼,然而實際上卻在損害它,這是由于不通曉生命的天性的緣故。不通曉生命的天性, 即使對生命小心翼翼,又有什么益處?這正如盲人愛兒子,竟免不了把他枕臥在谷糠里,聾子養(yǎng)育嬰兒,正當響雷的時候卻抱著他在堂上向外張望。這種情況同不知 小心謹慎的人相比,其實際效果又有什么不同?
對生命不知小心愛惜的人,他們對死生,存亡、可與不可從來沒有分辨清過。那些分辨不清死生、存亡、可與 不可的人,他們認為正確的從來不是正確的,他們認為錯誤的從來不是錯誤的。他們把錯誤的東西當作是正確的,把正確的東西當作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叫作“大 惑”。象這種人,正是天降禍的對象。持這種態(tài)度修身,必定死亡,必定遭禍’持這種態(tài)度治理國家,國家必定殘破,必定滅亡。死亡、災禍、殘破、滅亡,這些東 西都不是自己找上來的,而是惑亂所招致的。長壽的得來也常是這樣。所以,有道之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結(jié)果,而考察招致它們的原因,那么,結(jié)果的實現(xiàn)就是不可制 止的了。這個道理不可不深知。
假使叫古代的大力士烏獲用力拽牛尾,即使把力氣用盡,把牛尾拽斷,也不能讓牛跟著走,這是違背牛的習性 的緣故。如果叫一個小孩牽著牛鼻環(huán),牛就會順從地聽任所往,這是由于順應牛的習性的緣故。世上的人君,貴人,不論好壞,沒有不想長壽的。但是他們每日都在 違背他們生命的天性,即使想要長壽,又有什么益處?大凡生命長久都是順直它的天性的緣故.使生命不順的是欲望,所以圣人一定首先節(jié)制欲望,使之適度。
房屋過大,陰氣就多;臺過高,陽氣就盛。陰氣多就會生整疾。陽氣盛就會得痿病。這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禍 患。因此,古代帝王不住大房,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盛珍異,衣服不求過厚過暖。衣服過厚過暖脈理就會閉結(jié),脈理閉結(jié)氣就會不通暢。飲食豐盛珍異胃就會過 滿,胃過滿胸腹就會悶脹,胸腹悶脹氣就會不通暢。以此求長生,能辦到嗎?從前,先代圣壬建造苑囿園池規(guī)模只要足以游目眺望、話動身體就行了。他們修筑官室 臺榭,大小斑低只要足以避開干燥和潮濕就行了,他們制做車馬衣裘。只要足以安身暖俸就行了,他們置備飲食酏醴,只要足以合口味,飽饑腸就行了;他們創(chuàng)作了 樂歌舞,只要是“使自己性情安樂就行了。這五個方面是圣王用來養(yǎng)生的。他們之所以要這樣,并不是喜好節(jié)儉,厭惡糜費,而是為了調(diào)節(jié)性情使它適度啊。
貴公
原文:
四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嘗試觀於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 公,其失之必以偏。凡主之立也,生於公。故《鴻范》曰:“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頗,遵王之義。無或作好,遵王之道。無或作惡,遵王之路?!碧煜?,非 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伯禽將行,請所以治魯。周公曰:“利而勿利也?!鼻G人有遺弓 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聞之曰:“去其‘荊’而可矣?!崩像趼勚唬骸叭テ?‘人’而可矣?!惫世像鮿t至公矣。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澤,得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 “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 父之教寡人也?!惫苤倬粗Z,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 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已,則聞朋其可乎?聞朋之為人也,上志而下 求,丑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已乎,則聞朋可也?!狈蛳?,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 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腹泄ニ綈?,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蟲出於戶。人之少也愚,其長也 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飾服,私利而立公,貪戾而求王,舜弗能為。
譯文:
從前,先代圣主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無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無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獲得安定是由于公 正無私。試考察一下古代的記載,曾經(jīng)取得天下的人是相當多的了。如果說他們?nèi)〉锰煜率怯捎诠裏o私,那么他們喪失天下必定是由于偏頗有私。大凡立君的本 意,都是出于公正無私。所以《鴻范》中說;“不要偏私,不要結(jié)黨,王道多么平坦寬廣。不要偏私,不要傾側(cè),遵循先王的法則。不要濫逞個人偏好,遵循先王的 正道。不要濫逞個人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p>
天下不是某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陰陽相合,不只生長一種物類。甘露時雨,不偏私一物。萬民 之主,不偏粗一人。伯禽將去魯國,臨行前請示治理魯國的方法。周公說?!笆├o人民而不要謀取私利?!庇袀€荊人丟了弓,卻不肯去尋找,他說,“荊人丟了 它,反正還被荊人得到,又何必尋找呢?”孔子聽到這件事,說;他的話中去掉那個‘荊’字就合適了。”老人聽到以后說:“再去掉那個‘人’字就合適了?!毕?老聃選樣的人,算是達到公的最高境界了。
天地是多么偉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子孫,成就萬物而不占為己有。萬物都承受它的恩澤,得到它的好處,然而卻沒有哪一個知道這些是從哪里來的。這也正是三皇五帝的品德。
管仲有病,桓公去探問他,說;“您的病相當重了。如果您病情危急,不幸與世長辭,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 呢?”管仲回答說?!斑^去我盡心竭力,尚且不足以了解這樣的人。如今病重,危在旦夕,又怎么能談論這件事呢?”桓公說;“這是大事啊,望您能教導我?!惫?仲恭敬地答應了,說:您想用誰為相?”桓公說:“鮑教牙:行嗎?”管仲回答說:“不行。我深知鮑叔牙:鮑叔牙的為人,清白廉正,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與 之為伍,假一聞知別人的過失,便終生不忘,不得已的話,U朋大概還行吧?隰朋的為人,既能記識上世賢人而報效他們,又能不恥下問。自愧其德不如黃帝,又憐 惜不如自己的人。他對于國政,不該管的,就不去打聽;他對于事務,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過問,他對于別人,無關大節(jié)的,就裝作沒看見。不得已的話,那么多 朋還行?!?/p>
相,是一種很高的職位。居于高位的人,不應該在小的地方花費精力,不應該玩弄小聰明。所以說,手藝高超 的木匠不去親自動手砍削,高超的廚師不去親自排列食囂,大勇之人不去親自格斗廝殺,正義之師不去劫掠為害?;腹泄?,拋卻私恨,起用管子而成為五霸之 長,行偏私,庇護所愛,任用豎刀而致使死后國家大亂,不得殯殮,尸蟲流出門外。
人年輕的時候愚昧,歲數(shù)大了聰明。如果聰明而用私,不如愚昧而行公。天天醉醺醺的卻要整飭喪紀,自私自利卻要樹立公正,貪婪殘暴卻要稱王天下,即使舜也辦不到。
去私
原文:
五曰: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黃帝言曰:“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眻?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qū)υ唬骸敖夂??!?平公曰:“解狐非子之讎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側(cè)也?!逼焦唬?“善。”遂用之。國人稱善焉。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逼焦唬骸拔岱亲又有??”對曰:“君問可,非問臣 之子也?!逼焦唬骸吧??!庇炙煊弥?。國人稱善焉??鬃勇勚唬骸吧圃?!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讎,內(nèi)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墨者有鉅子腹<黃享>,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聽寡人也。”腹<黃 享>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 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辈辉S惠王,而遂殺之。子,人之所私也。人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庖人調(diào)和而弗敢食,故可以為庖。若使庖人調(diào)和而食之,則不可以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誅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賢者,故可以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誅暴而私之,則亦不可以為王伯矣。
譯文:
天覆蓋萬物,沒有偏私;地承載萬物,沒有偏私,日月普照萬物,沒有偏私,春夏秋冬更迭交替,役有偏私。 天地、日月,四季施其恩德,于是萬物得以成長。黃帝說過;“音樂禁止萎靡,色彩禁止眩目,衣服禁止厚熱,香科禁止?jié)饬遥嬍辰关S美,宮室禁止高大。”堯 有十個兒子,但他不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傳給了舜,舜有九個兒子,但他不把帝值傳給自己的兒子而傳給了禹:他們是最公正無私的了。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缺個縣令,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祁黃羊回答說;解狐可以?!逼焦f;“解狐 不是你的仇人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仇人?!逼焦Q贊說:“好!”就任用了解狐。國人對此都說好。過了一段時間, 平公又對祁黃羊說,“國家缺個軍尉,誰可以擔任這個職務?”祁黃羊回答說:“祁午可以.”平公說?!捌钗绮皇悄愕膬鹤訂?”回答說;“您問誰可以擔任這個 職務,不是問誰是我的兒子?!逼焦Q贊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國人對此又都說好??鬃勇犝f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這些話太好了!推舉外人不回避仇 敵,推舉家人不回避兒子.”祁黃羊可稱得上公正無私了.
墨家有個太師父<黃享>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對腹<黃享>說: “先生您的年紀已經(jīng)很大了,又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jīng)下令給司法官不殺他了。希望先生您在這件事上聽從我的話吧?!备?黃享>回答說:“墨家的 法律規(guī)定,‘殺人者處死,傷人者受刑?!@樣做為的是嚴禁殺人、傷人。嚴禁殺人、傷人,這是天下的大理。大王您雖然賜給我恩惠,命令司法官不殺我的兒子, 但是我腹<黃享>卻不可不執(zhí)行墨家的法律。”腹<黃享>沒有應允惠王,最終殺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墨家大師 腹<黃享>忍心殺掉自己心愛的兒子去遵行天下大理,可算得上公正無私了。
廚師調(diào)和五味而不敢私自食用,所以可以做廚師。假使廚師調(diào)和五味而私自把它吃掉,那么這樣的人就不可以 做廚師了。成就王霸之業(yè)的君主也是如此。誅殺暴君,自己卻不占有他的土地,而是把它分封給有德之人,所以能夠成就王霸之業(yè)。假使他們誅殺暴君而把他的土地 占為己有,那么這樣的君主就不能成就王霸之業(yè)了。
仲春紀第二仲春
原文:
一曰: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包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夾鐘,其數(shù)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始雨 水,桃李華,蒼庚鳴,鷹化為鳩。天子居青陽太廟,乘鸞霓,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安萌牙,養(yǎng)幼少,存諸孤;擇元 日,命人社;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無肆掠,止獄訟。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于高U某。天子親往,后妃率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矛,授 以弓矢,于高衤某之前。是月也,日夜分,雷乃發(fā)聲,始電。蟄蟲咸動,開戶始出,先雷三日,奮鐸以令于兆民曰:“雷且發(fā)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 兇災?!比找狗?,則同度量,鈞衡石,角斗桶,正權概。是月也,耕者少舍,乃修闔扇。寢廟必備。無作大事,以妨農(nóng)功。是月也,無竭川澤,無漉陂池,無焚山 林。天子乃獻羔開冰,先薦寢廟。上丁,命樂正入舞舍采,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親往視之。中丁,又命樂正入學習樂。是月也,祀不用犧牲,用圭璧,更皮 幣。仲春行秋令,則其國大水,寒氣總至,寇戎來征;行冬令,則陽氣不勝,麥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則國乃大旱,暖氣早來,蟲螟為害。
譯文:
仲春二月,太陽的位置在奎宿。初昏時刻,弧矢星座出現(xiàn)在南方中天。拂曉時刻,建星出現(xiàn)在南方中天。這個月在天干中屬甲乙,它的主宰之帝是太陽,佐帝之神是 旬芒,它的應時的動物是龍魚之糞的鱗族,聲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與夾鐘相應。這個月的數(shù)字是八,味道是酸味,氣味是膻氣,要舉行的祭祀是戶祭,祭祀時,祭 品以脾臟為尊。這個月開始下雨,桃李開始開花,黃鸝開始鳴叫,天空中的鷹逐漸為布谷烏取代。天子居住在東向明堂的正室,乘坐飾有用青鳳命名的響鈴的車子, 車前駕著青色的馬,車上插著繪有龍紋的青色的旗幟。天子穿著青色的衣服,佩戴著青色的飾玉,吃的食物是麥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的紋理空疏而通達。
這個月,要保護植物的萌芽,養(yǎng)育兒童和少年,撫恤眾多的孤兒。選擇好的日子,命令老百姓祭祀土神。命令司法官減少關押的人犯,去掉手銬腳鐐,不要殺人陳尸和鞭打犯人,制止訴訟之類的事情。
這個月,燕子來到。燕子來到的那里,用牛羊耳三牲祭祀高[衤某]之神。天子親自前往,后妃率領宮中所有女眷陪從,在高[衤某]神前為天子所御幸而有孕的女眷舉行禮儀,給地帶上弓套,井授給她弓和箭。
這個月,日夜平分,開始打雷,打傘。蟄伏的動物都蘇醒了,開始從洞穴中鉆出來。打雷的前三天,振動木鐸向老百姓發(fā)布命令說;“凡是不警戒房中之事,在響雷時交臺的,他生下的孩子必有先天殘疾,而自己也必有兇險和災禍?!比找蛊椒?,所以要統(tǒng)一和校正各種度量衡器具。
這個月,耕作的農(nóng)夫稍事休息。整治一下門戶。祭祀先祖的寢廟一定要完整齊備而沒有毀壞。不要興兵征伐,以免妨害農(nóng)事。
這個月,不要弄干河川沼澤及蓄水的池塘,不要焚燒山林。天子向司寒之神獻上羔羊,打開冰窖,然后把冰先獻給祖先。上旬的丁日,命令樂正進入國學教練舞蹈, 把彩帛放在前邊行祭祀先師的禮節(jié)。天子率領三公、九卿、諸侯親自去觀看。中旬的丁日,又命令樂正進入國學教練音樂。
這個月,一般的祭祀不用牲畜作祭品,而用玉圭、玉壁,或者用皮毛束帛來代替。
仲春二月如果發(fā)布應在秋天發(fā)布的政令,國家就會洪水泛濫,寒氣就會突然到來,敵寇就舍來侵犯。如果發(fā)布應在冬天發(fā)布的政令,陽氣就經(jīng)受不住,麥子就不能成 熟,人民中間就會頻繁出現(xiàn)劫掠之事。如果發(fā)布應在夏天發(fā)布的政令。國家就會出現(xiàn)干旱,熱氣過早來到,莊稼就會遭到蟲害。
貴生
原文:
二曰:圣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雖欲聲,目雖欲色,鼻雖欲芬香,口雖欲滋味,害於生則止。在四官者不欲,利於生者則弗為。由此觀 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職,不得擅為,必有所制。此貴生之術也。堯以天下讓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對曰:“以我為天子猶可也。雖然,我適 有幽憂之病,方將治之,未暇在天下也?!碧煜?,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況於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越人三世殺其君,王子手患之,逃 乎丹穴。越國無君,求王子搜而不得,從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輿。王子搜援綏登車,仰天而呼曰:“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 非惡為君也,惡為君之患也。若王子搜者,可謂不以國傷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為君也。魯君聞顏闔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幣先焉。顏闔守閭,鹿布之衣,而自 飯牛。魯君之使者至,顏闔自對之。使者曰:“此顏闔之家邪?”顏闔對曰:“此闔之家也。”使者致幣,顏闔對曰:“恐聽繆而遺使者罪,不若審之?!笔拐哌€反 審之,復來求之,則不得已。故若顏闔者,非惡富貴也,由重生惡之也。世之人主多以富貴驕得道之人,其不相知,豈不悲哉?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緒馀,以 為國家;其土土,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圣人之馀事也,非所以完身養(yǎng)生之道也。今世俗之君子,危身棄生以徇物,彼且奚以此之也?彼且奚以此為也? 凡圣人之動作也,必察其所以之與其所以為。今有人於此,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輕也。夫生,豈特隨侯珠之重也哉!子華子 曰:“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追生為下?!惫仕^尊生者,全生之謂;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謂虧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虧生則於其尊之者薄 矣。其虧彌甚者也,其尊彌薄。所謂死者,無有所以知,復其未生也。所謂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獲其所甚惡者。服是也,辱是也。辱莫大於不義,故不義, 迫生也。而迫生非獨不義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若無見。故雷則掩耳,電則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者,皆知其 所甚惡,而必不得免,不若無有所以知。無有所以知者,死之謂也,故迫生不若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謂也;嗜酒者,非白酒之謂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謂也。
譯文:
圣人深思熟慮天下的事,認為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寶貴。耳目鼻口是受生命支配的。耳朵雖然想聽樂音,眼睛雖然想看彩色,鼻子雖然想嗅芳香,嘴巴雖然想嘗美味, 但只要對生命有害就會被禁止。對于這四種器官來說,即使是本身不想做的,但只要有利于生命就去做。由此看來,耳目鼻口不能任意獨行,必須有所制約。這就像 各種職官,不得獨斷專行,必須要有所制約一樣。這就是珍惜生命的方法。
堯把天下讓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回答說;“讓我作天子還是可以的,雖是這樣,我現(xiàn)在正害著憂勞深重的病,正要治療,沒有余暇顧及天下?!碧煜率亲钫滟F的, 可是圣人不因它而危害自己的生命,又何況其它的東西呢?只有不因天下而危害自己生命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
越國八連續(xù)三代殺了他們的國君,翼子搜對此很憂懼,于是逃到一個山嗣里。越國沒有國君,找不到王子搜,一直追尋到山洞。王子搜不肯出來,越國人就用燃著的 艾草熏他出來,讓他乘坐國君的車。王子搜拉著登車的繩子上車,仰望上天呼喊道:“國君啊,國君啊!這個職位怎么偏偏讓我來干啊!”王子搜并不是厭惡作國 君,而是厭惡作國君招致的禍患。象王子搜這樣的人,可說是不肯因國家傷害自己生命的了。這也正是越國人想要找他作國君的原因。
魯國國君聽說顏闔是個有道之^,想要請他出來做官,就派人帶著禮物先去致意。顏闔住在陋巷,穿著粗布衣裳,自己在喂牛。魯君的使者來了,顏闔親自接待他。 使者問:“這是顏闔的家嗎?”顏闔回答說:“這是我的家,”使者進上禮物,顏闔說;“怕您把名字聽錯了而會給您帶來處罰,不如搞清楚再說。”使者回去查問 清楚了,再來找顏闔,卻找不到了。象顏闔這樣的人,并不是本來就厭惡富貴,而是由于看重生命才厭惡它。世上的君主,大多
憑借富貴傲視有道之人,他們?nèi)绱说夭涣私庥械乐?,難道不太可悲了嗎?
所以說:道的實體用來保護身體,它的剩余用來治理國家,它的渣滓用來治理天下。由此看來,帝王的功業(yè)是圣人閑暇之余的事,并不是用以全身養(yǎng)生的方法。如今世俗所謂的君子損害身體舍棄生命來追求外物,他們這樣做將達到什么目的呢?他們又將采用什么手段達到目的呢?
大凡圣人有所舉動的時候,必定明確知道所要達到的目的不達到目的所應采用的手段。假如有這樣一個人,用隨侯之珠去彈射千仞高的飛鳥,世上的人肯定會嘲笑他。這是為什么昵?這是因為他所耗費的太貴重,所追求的太輕微了啊。至于生命,其價值豈止象隨侯珠那樣貴重呢?
子華子說:“全生是最上等,虧生次一等,死又次一等,迫生是最低下的。”所以,所謂尊生,說的就是全生。所謂全生,是指六欲都能得適宜。所謂虧生,是指六 欲只有部分得到適宜。生命受到虧損,生命的天性就會削弱,生命虧損得越厲害,生命的天性削弱得也就越厲害。所謂死,是指沒有辦法知道六欲,等于又回到它來 生時的狀態(tài)。所謂追生,是指六欲沒有一樣得到適宜,六欲所得到的都是它們十分厭惡的東西。屈服屬于這一份,恥辱屬于這一類。在恥辱當中沒有比不義更大的 了。所以,行不義之事就是迫生。但是構成追生的不僅僅是不義,所以說,追生不如死。根據(jù)什么知道是這樣呢?比如,耳朵聽到討厭的聲音,就不如什么也沒聽 判,眼睛看到討厭的東西,就不如什么也沒見到。所以打雷的時候人們就會捂住耳朵,打閃的時候人們就會遮住眼睛。人生不如死就像這類現(xiàn)象一樣。六欲都知道自 己十分厭惡的東西是什幺,如果這些東西一定不可避免,那以就不如根本沒有辦法婦道六欲。沒有辦法入道六欲就是死。因此迫生不如死。嗜好吃肉,不是說連腐臭 的老鼠也吃,嗜好嚼酒,不是說連變質(zhì)的酒也喝。珍惜生命,不是說連迫生也算。
情欲
原文:
三曰: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貴賤、愚智、賢不肖 欲之若一,雖神農(nóng)、黃帝,其與桀、紂同。圣人之所以異者,得其情也。由貴生動,則得其情矣;不由貴生動,則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俗主虧情, 故每動為亡敗。耳不可贍,目不可厭,口不可滿;身盡愛種,筋骨沈滯,血脈壅塞,九竅寥寥,曲失其宜,雖有彭祖,猶不能為也。其於物也,不可得之為欲,不可 足之為求,大失生本;民人怨謗,又樹大讎;意氣易動,蹺然不固;矜勢好智,胸中欺詐;德義之緩,邪利之急。身以困窮,雖後悔之,尚將奚及?巧佞之近,端直 之遠,國家大危,悔前之過,猶不可反。聞言而驚,不得所由。百病怒起,亂難時至。以此君人,為身大憂。耳不樂聲,目不樂色,口不甘味,與死無擇。古人得道 者,生以壽長,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秋早寒則冬必暖矣,春多雨則夏必旱矣。天地不能兩,而況於人類乎?人 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故古之治身與天下者,必法天地也。尊,酌者眾則速盡。萬物之酌大貴之生者眾矣。故大貴之生常速盡。非徒萬物酌之 也,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功雖成乎外,而生虧乎內(nèi)。耳不可以聽,目不可以視,口不可以食,胸中大擾,妄言想見,臨死之上,顛倒驚懼,不知所 為。用心如此,豈不悲哉?世人之事君者,皆以孫叔敖之遇荊莊王為幸。自有道者論之則不然,此荊國之幸。荊莊王好周游田獵,馳騁弋射,歡樂無遺,盡暗其境內(nèi) 之勞與諸侯之憂於孫叔敖。孫叔敖日夜不息,不得以便生為故,故使莊王功跡著乎竹帛,傳乎後世。
譯文:
天生育人而使人有貪心有欲望。欲望產(chǎn)生感情,感情具有節(jié)度。圣人遵循節(jié)度以克制欲望,所以不會放縱自 己的感情。耳朵想聽樂音,眼睛想看彩色,嘴巴想吃美味,這些都是情欲。這三方面,人們無論是高貴的,還是卑賤的,愚笨的,還是聰明的、賢明的,還是不肖 的,欲望都是同樣的。即使是神農(nóng),黃帝。他們的情欲也跟夏桀、商紂相同。圣人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由于他們具有適度的盛情。從尊生出發(fā),就會具備適度的 感情,不從尊生出發(fā),就會失掉適度的感情。這兩種情況是決定死生存亡的根本。
世俗的君主缺乏適度的感情,所以動輒滅亡。他們耳朵的欲望不可滿足,眼睛的欲望不可滿足,嘴巴的欲望不可請足,以致全身浮腫,筋骨積滯不通,血脈阻塞不 暢,九竅空虛,全都喪失了正常的機能。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有彭祖在,也是無能為力的。俗主對于外物,總是想得到不可得到的東西,追求不可滿足的欲望,這樣 必然大大喪失生命的根本,又會招致百姓怨恨指責,給自己樹起大敵。他們意志容易動搖,變化迅速而不堅定,他們夸耀權勢,好弄智謀,胸懷欺詐,不顧道德正 義,追逐邪惡私利,最后搞得自己走投無路。即使事后對此悔恨,還怎么來得及?他們親近巧詐的人,疏遠正直的人,致使國家處于極危險的境地,這時即使后悔以 前的過錯,已然不可挽回。聞知自己即將滅亡的話這才驚恐,卻仍然不知這種后果由何而至。各種疾病暴發(fā)出來,反叛內(nèi)亂時發(fā)不斷??窟@些治理百姓,只能給自身 帶來極大的憂患。以至耳聽樂音而不覺得快樂,眼看彩色而不覺得高興,口吃美味而不覺得香甜,實際上跟死沒什么區(qū)別。
古代的得道之人,生命得以長壽,樂音、彩色、美味能長久地享受,這是什么緣故?這是由于尊生的信念早就確立的緣故啊!尊生的信念早確立,就可以知道早愛惜 生命,知道早愛惜生命,精種就不會衰竭。秋天早寒,冬天就必定溫暖,春天多雨,夏天就必定干旱。天地尚且不能兩全,又何況人類昵?在這一點上人跟天地相 同。萬物形狀雖然各異,但它們的生活是一樣的。所以,古代修養(yǎng)身心與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效法天地。
酒樽中的酒,舀的人多,完的就快。萬物消耗君主生命的太多了,所以君主的生命常常很快耗盡。不僅萬物消耗它,君主自己又損耗它親為天下人操勞,而自己卻始 終不察覺。在外雖然功成名就,可是自身生命卻已損耗。以至耳不能聽,眼不能看,嘴不能吃,心中大亂,口說胡話,精神恍惚,臨死之前,神經(jīng)錯亂,驚恐萬狀, 行動失常。耗費心力到了這個地步,難道不可悲嗎?
世上侍奉君主的人都把孫叔敖受到楚莊壬的賞識看作是幸運的事。但是由有道之人來評論卻不是這樣。他們認為這是楚國的幸運。楚莊王喜好四處游玩打獵,跑馬射 箭,歡樂無余,而把冶國的辛苦和作諸侯的憂勞都推給了孫叔教。孫叔教日夜操勞不止,無法顧及養(yǎng)生之事。正因為這樣,才使楚莊王的功績載于史冊,流傳于后 代。
當然
原文:
四曰: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以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而以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舜染于許 由、伯陽,禹染於皋陶、伯益,湯染於伊尹、仲虺,武王染於太公望、周公旦。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 四王者。夏桀染於干辛、岐踵戎,殷紂染於崇侯、惡來,周厲王染於虢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於虢公鼓、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 舉天下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齊桓公染於管仲、鮑叔,晉文公染於咎犯、郄偃,荊莊王染於孫叔敖、沈尹蒸,吳王闔廬染於伍員、文之儀,越王句踐染於范 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范吉射染於張柳朔、王生,中行寅染於黃籍秦、高強,吳王夫差染於王孫雄、太宰嚭,智伯瑤染於智 國、張武,中山尚染於魏義、U長,宋康王染於唐鞅、田不隅。此六君者,所染不當,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宗廟不血食,絕其後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 下之貪暴可羞人,必稱此六君者。凡為君,非為君而因榮也,非為君而因安也,以為行理也。行理生於當然。故古之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官事,得其經(jīng)也。不 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耳目,國愈危,身愈辱,不知要故也。不知要故,則所染不當;所染不當,理奚由至?六君者是已。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 所染不當也。存亡故不獨是也,帝王亦然。非獨國有染也??鬃訉W於老聃、孟蘇、夔靖叔。魯惠公使宰讓請郊廟之禮於天子,桓王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後在於 魯,墨子學焉。此二士者,無爵位以顯人,無賞祿以利人。舉天下之顯榮者,必稱此二士也。皆死久矣,從屬彌眾,弟子彌豐,充滿天下。王公大人從而顯之;有愛 子弟者,隨而學焉,無時乏絕。子貢、子夏、曾子學於孔子,田子方學於子貢,段干木學於子夏,吳起學於曾子;禽滑絭學於墨子,許犯學於禽滑絭,田系學於許 犯??啄釋W顯榮於天下者眾矣,不可勝數(shù),皆所染者得當也。
譯文:
墨子曾看到染素素絲的而嘆息說:“放入青色染料,素絲就變成青色,放入黃色染料,素絲就變成黃色,染料變了,素色的顏色
也隨著變化,染五次就會變出五種顏色了。”所以,染色不可不慎重啊。
不僅染絲這樣,國家也有類似于染絲的情形。舜受到許由、伯陽的熏陶,禹受到皋陶、伯益的熏陶,商場受到伊尹、仲謨的熏陶,武壬受到太公望、周公旦的熏陶。 這四位帝王,因為所受的熏陶和臺宜得當,所以能夠統(tǒng)治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蓋天地。凡列舉天下仁義、賢達之人,一定都推舉這四位帝王。夏桀受到干辛、畦踵 戎的熏染,殷紂受到寨侯、惡來的熏染,周厲王受到虢公長父、榮夷終的熏染,周幽王受到虢公鼓、祭公敦的熏染。這四位君王,因為所受的熏染不得當,結(jié)果國破 身死,被天下人恥笑。凡列舉天下不義,蒙受恥辱之人,一定都舉這四位君臣。齊桓公受到管仲、鮑權牙的熏陶,晉文公受到咎犯、卜偃的熏陶,楚莊王受到孫般 敖,沈尹籃的熏陶,吳王闔廬受到伍員、文之儀的熏陶,越王勾踐受到范蠡,文種的熏陶。這五位君主,因為所受的熏陶合宜得當,所以稱雄諸侯,功業(yè)盛名流傳到 后代。范吉射受到張柳期,王生的熏染,中行寅受到黃藉秦、高強的熏染,吳王夫差受到王孫雒、太宰嚭的熏染,智伯瑤受到智國、張武的熏染,中山尚受到魏義、 援長韻熏染,來康壬受到唐鞅、田不規(guī)的熏染。這六位君主,因為所受的熏染不得當,結(jié)果國家都破滅了,他們自身有的被殺,有的受辱,親廟毀滅不能再享受祭 祀,子孫斷絕,君臣離散,人民流亡。凡列舉天下貪婪殘暴、蒙受恥辱之人,一定都舉逸六位君主。
大凡作君,不是為的作君從而獲得顯榮,也不是為的作君從而獲得安適,作君為的是實施大道。大道的實施產(chǎn)生于感染合宜得當。所以古代善于作君的把精力花費在 選賢任能上,而對于官署政事則采取安然置之的態(tài)度,這是掌握了作君的正確方法。不善于作君的,傷身勞神,心中愁苦,耳目勞累,而國家卻越來越危險,自身卻 蒙受越來越多的恥辱,這是由于不知道作君的關鍵所在的緣故。不知道作君的關鍵,所受的感染就不會得當。所受的感染不得當,大道從何而至?以上六個君主就是 這樣。以上六位君主不是不看重自己的國家,也不是不愛惜自己,而是由于他們所受的感染不得當啊。所受的感染適當與否關系到存亡,不但諸侯如此,帝王也是這 樣。
不僅國家有受染的情形,士也是這樣??鬃酉蚶献印⒚咸K、夔靖叔學習。魯惠公派宰讓向天子請示鄭祭、廟祭的禮儀,平王派名叫角的史官前往,惠公把他留了下 來,他的后代在魯國,墨子向他的后代學習??鬃?、墨子這兩位賢士,沒有爵位來使別人顯赫,沒有賞賜俸祿來給別人帶來好處,但是,列舉天下顯赫榮耀之人,一 定都稱舉這二位賢士。這二位賢士都死了很久了,可是追隨他們的人更多了,他們的弟子越來越多,遍布天下。王公貴族因而宣揚他們。有愛子弟的,讓他們的子弟 跟隨孔墨的門徒學習,沒有一時中斷過。子貢、子夏、曾子向孔子學習,田子方向子貢學習,段干術向子夏學習,吳起向曾子學習,禽滑絭向墨子學習,許犯向禽滑 從學習,田系向許犯學習??啄髮W在天下顯貴尊榮的太多了,數(shù)也數(shù)不盡,這都是由于熏陶他們的人得當啊。
功名
原文:
五曰:由其道,功名之不可得逃,猶表之與影,若呼之與響。善釣者,出魚乎十仞之下,餌香也;善弋者,下鳥乎百仞之上,弓良也;善為君者,蠻夷反舌殊俗異習 皆服之,德厚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歸之者,而務其所以歸。強令之笑不樂;強令之哭不 悲;強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缶醯黃,蚋聚之,有酸;徒水則必不可。以貍致鼠,以冰致蠅,雖工,不能。以茹魚去蠅,蠅愈至,不可禁,以致之 之道去之也。桀、紂以去之之道致之也,罰雖重,刑雖嚴,何益?大寒既至,民暖是利;大熱在上,民清是走。故民無常處,見利之聚,無之去。欲為天子,民之所 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欲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異也。行不異亂,雖信令,民猶無走。民無走,則王者廢矣,暴 君幸矣,民絕望矣。故當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務;有賢主,不可而不此事。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桀、紂貴為天子, 富有天下,能盡害天下之民,而不能得賢名之。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要領之死爭其上之過,而不能與之賢名。名固不可以相分,必由其理。
譯文:
道循一定的途徑獵取寶名,功名就無法逃脫,正象日影無法擺脫測日影用的標竿,回聲必然伴隨呼聲一樣。善于釣魚的人能把魚從十仞潭的水下釣出來,這是由于釣 餌香美的緣故,善于射獵的人能把鳥從百仞高的空中射下來,這是由于弓好的緣故;善于做君主的人能夠使四方各族歸順他,這是由于恩德崇厚的緣故。水泉很深, 魚鱉就會游向那里,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里,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里,君主賢明,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chuàng) 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
強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制命令這種做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yè)。
瓦器中的醋黃了,蚊子之類就聚在那里了,那是因為有酸味的緣故。如果只是水,就一定招不來它們。用貓招引老鼠,用冰招引蒼蠅,縱然做法再巧妙,也達不到目 的。用臭魚驅(qū)除蒼蠅,蒼蠅會越來越多,不可禁止,這是由于用招引它們的方法去驅(qū)除它們的緣故。桀紂企圖用破壞太平安定的暴政求得太平安定的局面,懲罰即使 再重,刑法即使再嚴,又有什么益處。
嚴寒到了,人民就追求溫暖;酷暑當頭,人民就奔向清涼之地。因此,人民沒有固定的居處,他們總是聚集在可以看到利益的地方,離開那些沒有利益的地方。想要 作天子的,對于人民奔走的緣因不可不仔細察辨。如今的人世,寒冷到極點了,炎熱到極點了,而人民之所以不奔向誰,是由于天下君主所作所為都是同樣的壞啊! 所以,想做天子的人,他顯示給人民的不可不與此有區(qū)別,如果君主的言行與暴亂之君沒有什么不同,那么即使下命令,人民也不會趨附他。如果人民不趨附誰。那 么,成就王業(yè)的人就不會出現(xiàn),,暴君就慶幸了,人民就絕望了。所以,在今天的世上如果有仁義之人在,不可不勉力從事這件事,如果有賢明的君主在,不可不知 力于這件事。
賢明的名聲與不肖的名聲全由自己的言行而定,不能由別人給予,這就象命運不可更改,美惡不可移易一樣。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能遍害天下的人,但是卻不 能為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關龍逢、王子比干能以死諫諍其君的過錯,卻不能給他們爭得好名聲。名聲本來就不能由別人給予,它只能遵循一定的途徑獲得。
喜歡請點關注,
免責聲明:文章素材和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同時文章僅代表本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身加一日長,心覺去年非。開篇依然提醒大家假期出行要注意防護呀。提及漢末時期的呂姓人物你會想起誰呢?顯然呂布、呂蒙都會出現(xiàn)在備選答案中。本篇就來看看漢末時期有哪些呂姓人物。
梳理了《三國志》中提及的呂姓人物們,列個名單:呂伯奢、呂布、呂氏(呂布女)、呂威璜、呂曠、呂翔、呂昭、呂巽xùn、呂安、呂粹、呂預、呂范、呂據(jù)、呂虔、呂翻、呂桂、呂興、呂由、呂岐、呂貢、呂常、呂建、呂并、呂蒙、呂霸、呂琮、呂睦、呂乂、呂常(呂乂父)、呂辰、呂雅、呂凱、呂祥、呂世、呂公、呂岱、呂凱(呂岱子)、呂壹、呂合、呂習。
“從數(shù)騎過故人成皋呂伯奢;伯奢不在,其子與賓客共劫太祖,取馬及物,太祖手刃擊殺數(shù)人”——《三國志·武帝紀》注解
【呂伯奢,各方史料中對于此事的是非有些爭議,莫衷一是】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三國志·武帝紀》注解
【呂布,這一句描述就夠了。他的女兒呂氏本來準備嫁給袁術之子,最終沒能牽手】
“大破之,盡燔其糧谷寶貨,斬督將眭元進、騎督韓莒子、呂威璜、趙叡等首”————《三國志·武帝紀》注解
【呂威璜,袁紹部將,官渡一役落敗時被殺】
“東平呂曠、呂翔叛尚,屯陽平,率其眾降,封為列侯”——《三國志·武帝紀》
【呂曠、呂翔,總是聯(lián)袂出場的兩人,叛而復降】
“是時冀州統(tǒng)屬鎮(zhèn)北,而鎮(zhèn)北將軍呂昭才實仕進,本在范后”——《三國志·曹爽傳》注解
【呂昭、呂巽xùn、呂安、呂粹、呂預,這都是一家人,呂昭后來居上導致桓范與他鬧別扭。呂巽、呂安、呂粹是呂昭之子,呂預是呂粹之子。其中呂巽、呂安與名士嵇康交好,甚至嵇康之死他們也脫不開干系】
“帝征孫權,以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馀軍,擊權大將呂范等于洞浦,破之”——《三國志·曹休傳》
【呂范,幾乎官至吳國大司馬,存在感卻不強。其子呂據(jù)官至驃騎將軍,卻被孫綝夷三族】
“呂虔字子恪,任城人也”——《三國志·呂虔傳》
【呂虔,擔任泰山太守穩(wěn)如泰山,其佩刀經(jīng)常在詩詞中被提及。其子呂翻,其孫呂桂,先后襲爵】
“今交阯偽將呂興已帥三郡,萬里歸命”——《三國志·陳留王紀》
【呂興,本來是交阯郡吏,干掉了交阯太守孫谞,還派人出使魏國稱臣】
“別攻陶謙將呂由,破之,還與大軍合彭城,大破謙軍”——《三國志·曹休傳》
【呂由,陶謙部將,曹仁功勞簿上的一筆】
“谷熟長呂岐善朱淵、爰津,遣使行學還,召用之,與相見”——《三國志·袁渙傳》注解
【呂歧,他在處理朱淵、爰津一事上引發(fā)了不小爭議】
“詔書召潛及豫州刺史呂貢等,潛等緩之”——《三國志·溫恢傳》
【呂貢,漢末時期的豫州刺史,身居高位】
“羽圍仁于樊,又圍將軍呂常于襄陽”——《三國志·徐晃傳》
【呂常,襄樊一役中被圍困的曹魏諸將之一】
“太祖復還,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三國志·徐晃傳》
【呂建,隨徐晃支援襄樊的曹魏將領,史書僅此一筆】
“屯田客呂并自稱將軍,聚黨據(jù)陳倉,儼復率署等攻之,賊即破滅”——《三國志·趙儼傳》
【呂并,屯田客也有大夢想】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三國志·呂蒙傳》
【呂蒙,孫權的心腹肱股之臣,早已不是那個吳下阿蒙了。呂霸是呂蒙之子,由他首先襲爵,他逝世后同輩呂琮、呂睦先后襲爵】
“呂乂字季陽,南陽人也”——《三國志·呂乂傳》
【呂乂,季漢陣營中的眾多荊州人之一,也是來自荊州的季漢尚書令之一。其父呂常隨劉焉駐留益州,和前文曹魏部將不應是同一人。呂乂之子呂辰、呂雅,也踏入了仕途】
“呂凱字季平、永昌不韋人也”——《三國志·呂凱傳》
【呂凱,作為永昌郡吏為季漢護得一方安寧。其子呂祥,以及孫子呂世都在西晉擔任永昌太守,為地方大姓】
“劉表將呂公將兵緣山向堅,堅輕騎尋山討公”——《三國志·孫堅傳》注解
【呂公,他的名字隨著孫堅一起落幕】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也”——《三國志·呂岱傳》
【呂岱,吳國上大將軍,終年96歲,三國時期著名長壽人物。巧的是他的兒子也叫呂凱】
“初,權信任校事呂壹,壹性苛慘,用法深刻”——《三國志·吳主傳》
【呂壹,頗得孫權信任,在朝堂上攪風攪雨,甚至構陷過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jù)】
“會稽冶賊呂合、秦狼等為亂,欽將兵討擊,遂禽合、狼,五縣平定”——《三國志·蔣欽傳》
【呂合,會稽諸多叛賊之一】
“嘉禾六年,魏廬江主簿呂習請大兵自迎,欲開門為應”——《三國志·朱桓傳》
【呂習,想給朱桓當內(nèi)應,但是被提前發(fā)覺】
新的一年,開心快樂嗷。
呂氏源自炎帝的后裔伯夷,再傳至太公呂尚,至今已有四千余年,關于這些史書古籍記載得已經(jīng)很詳細了,在此不再贅述。
我呂高戶承襲太公呂尚,我祖世居中原地帶,南遷從唐末呂適公始,呂適(公元802年—897年)恒公之子,諱適,字商佐,行十六,祖籍河南洛陽。唐寶歷二年(公元826年)丙午考中進士,唐文宗開成三年(838年)戊午,任徽州知府,繼升兵巡道致仕,因黃巢起義戰(zhàn)亂,故里難回,于是在歙縣安家。妣徐氏,生四子:文章、文光、文貞、文成。公攜文光、文成二子遷江西樂平泉水源。文章、文貞未隨父任,仍居原籍。公生于唐貞元十八年壬午(802年),歿于乾寧四年丁巳(公元897年)壽享九十六歲。
文成公乃商佐公之四子,石塘世系名龜吉,行十九;父官徽州知府值黃巢起義亂,遷江西樂平泉水源;公又自泉水源遷饒州余干石塘(今上饒市萬年縣境內(nèi));而兄文光居杉田岡上。據(jù)傳當時萬年縣基本空無一人,荒無人煙。據(jù)萬年縣志記載來看,當時最早僅有蔡姓在此地居住有幾代人,呂姓是第二個落戶萬年縣的姓氏,至今有四十余世了,石塘始祖文成公十世孫為庚一公(庚乙公)。
庚一公(庚乙公)原在北直隸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任官職,金兵南下,宋室南渡,祖自北京真定宦游江西南昌,后渡江欲北歸,北方為金人占有,不得已落籍廣濟龍坪,至明朝時龍坪上下五里許沿襲舊鄉(xiāng)社叫呂家團東村、呂家團西村,解放前名為團東村,今名朝陽村,公葬于龍坪便民倉(倉門口一帶)。
武穴呂氏斷自庚一公始,庚一公為武穴呂氏三塘十一戶之共祖。庚一公生丙九公、丙十二公,丙九公生子三:思仁公、思義公、振春公,后三兄弟從龍坪遷出,為銘記祖籍饒州石塘故地立下盟誓:“逢塘即止”。
思仁公止于穴塘(今武穴大橋邊之東),乃呂高之祖也,呂高分為高一戶、高二戶,高三戶。
思義公止于沙塘(今武穴市梅川鎮(zhèn)呂興祖村),呂興祖村之祖也,分為興祖戶、興太戶、受一戶、勝益戶、必達戶、添林戶、必隆戶,共七戶;即今呂興祖村、呂興太垸、何子沖垸、塔水橋村、上林、下林、呂四房村、呂埂上垸、呂彩玉垸、呂復旦垸、勒馬回頭垸、呂勝益垸、呂汝閣垸、陸家祥垸、倉頭埠垸等處,沙塘呂氏后裔今有六千余人。
振春公止于楓木塘, 今武穴市花橋鎮(zhèn)呂谷村楓木塘,即呂谷貞戶之祖也,迨至越啟公遷居黃梅蔡山新安村呂家墩,即呂谷貞后遷黃梅縣胡世柏附近,今黃梅縣蔡山鎮(zhèn)下呂支,人丁未統(tǒng)計。
穴塘一世祖思仁公,乃丙九公之長子。自庚一公生丙九公,丙九公生思仁公,思仁公生圣明公,圣明公生萬三公,團山呂高之始祖當以萬三公記起,萬三公原居穴塘大橋之東,公于南宋中期自穴塘徙居團山(今武穴市團山呂高)開基立垸,萬三公為呂高開基之始祖。自萬三公一脈而下至今近三十世,八百余年,后世泛居于武穴市、九江市鎮(zhèn)及各村莊達兩千余戶,萬余人,人丁興盛!武穴人自古即知刊江呂氏聚族而居,為大戶望族。
萬三公生省四公、省六公;省四公生壽四公、壽五公、壽六公、壽七公;壽七公生慶七公、真一公、真九公。慶七公、真一公、真九公其后分支三戶。長慶七公為呂高二戶支祖,居南門,為南門一世祖;次真一公為呂高三戶支祖,居中門,為中門一世祖;三真九公為呂高一戶支祖,居東門,為東門一世祖。故成呂高三門三戶。
慶七公生高六公,慶七公英年早逝,公去世而高六還沒有出生,是遺腹子,等到出生得其叔父真九公撫養(yǎng)成人并授業(yè)婚配、堂兄高四公幫襯著、妣孺人孀節(jié)鞠育之功,才使得這懸著的一脈得以光大。公以一子高六而至孫則有五,曾孫則有十,玄孫則二十有二,子孫得以昌大。慶七公六世孫時祖公為呂陸陳垸支祖,慶七公六世孫時寬公為成功垸支祖,慶七公六世孫時賓公為山下垸支祖,慶七公六世孫時騫公乃四口塘垸支祖,慶七公六世孫時雍公乃魏家垸支祖,慶七公五世孫用英公為白樹下垸支祖,慶七公六世孫時和公為高戶南門支祖,慶七公四世孫元海公后裔世居于呂高。慶七公裔孫今有近千戶,三千余人。
真一公于元末之際以武魁隨明太祖朱元璋出師剪滅陳友諒于鄱陽,因功封九衛(wèi)指揮使,于是在九江縣安了家。當元末之際中原無主,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征討陳友諒,師出鄱陽,公聽說了這件事,于是糾集廣濟豪杰三十五友及廚師一人,共三十六人,前往鄱陽湖加入朱元璋隊伍助陣,歃血為盟,相互盟誓:“去時三十六,回來十八雙,若還少一個,定是不歸鄉(xiāng)”。后鄱陽湖之戰(zhàn)取得勝利,公因功受封九衛(wèi)指揮使,世襲其職,然而三十四友和廚師一人都戰(zhàn)死了,只有公活下來了,所以不歸鄉(xiāng)了,在九江安家了。而廣濟(武穴市)則留有其夫人蔡氏及子高四、高八、高十,其后繁衍為大洲上垸,回龍山垸、卻家橋垸,公在武穴的后裔有千余人。公在江西德化(今九江縣)續(xù)娶郭氏,生子崇堂,其曾孫名字叫德廣、德濟,或為不忘廣濟之意。后世世居江西九江縣新塘鄉(xiāng)大房村、長壟、長港壟、苦竹園、瑞昌、武穴劉朝二、蘄春等處,公在九江的后裔有三千余人。
真九公乃壽七公之三子也,妣江氏,生子二:高五,高十二;公貢生出身,公于明太祖洪武年間由貢生出任江西吉安府廣文,后擢升廣東潮州府知府,公長兄慶七英年早逝,次兄真一又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征戰(zhàn)在外一直沒有回來,二兄之子成了孤兒,只有公以一身在此,上有白發(fā)之雙親,下有弱齡之幼侄,而公負遠任重沒有推辭,將所有擔子都挑在自己肩上,扛起這份責任,贍養(yǎng)雙親,培育子侄,只有靠公一人來治理喪葬,只有靠公一人來婚嫁侄兒女,公可以說遵循了孝悌之道,所以尊公為高一戶,好人有好報,對子孫后世都有好處,后世子孫累登仕版,克振家聲,如高十二公任江西南康府建昌縣(今南城縣)知縣;熺公任河南汝寧府訓導;用聘公,大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辛己科,中貢士,授祿豐縣知縣,督民耕種,祿豐不善紡織,公躬身教紡,民感德,立教織亭以示紀念,后擢升安寧州知州監(jiān)課司提舉。近代有任武穴市委書記、黃岡市長,省廳級干部等等,由此觀之,則為公之作善而降祥、德厚而流光、根深而葉茂,長宜子孫也,信矣!公妣合葬蔡公嘴后遷馬成塘,立有碑。今居于呂高者多為公之子孫,另有用聘公之后于明末遷武穴大法寺上伍而成里、外廳屋下二垸,用策公之后天植公于大清乾隆年間遷蘄州紅門樓村。真九公后裔今有近五百戶,近兩千人。
穴塘呂氏今后裔有統(tǒng)計的約一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