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勍踔九⑹裁疵?,以及姓王帶志的名字怎么起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最近剛上映一部電影《你的名字》,相當(dāng)火,朋友圈基本人人都刷了一條影評,讓沒看過這部電影的我出門都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名字,羞羞臉。
提到這部電影,我并不是要來寫影評,思源枯竭的老阿姨只是想找個引子拋出今天的話題——那些讓人捧腹大笑的名字。這個話題,小編真的是含淚在碼字,高冷的姓氏,加上父母飄逸的取名,那些因為姓名含淚喊冤的受害者算我一個......
寶寶姓宮,還算比較少見的姓氏,也還有幾分霸氣,出門給別人遞名片的時候,一般對方都會夸幾句這個姓,但是再往后看到名字,夸贊基本也就結(jié)束了。因為那爛大街的后綴,在街上拿石子隨便砸一個人都是。
當(dāng)高冷的姓氏沒有配上炫酷的取名,久而久之,你的姓氏也成了笑話。因為姓宮,從小到大被取外號的頻率基本比同齡的小伙伴們高出兩三倍,“老宮”、“宮公”、“宮主”、“子宮”...... 一個無辜的我該如何面對一群淘氣的你們?太委屈。好在浩浩蕩蕩受害者大軍中,我并不是一個人,除了我們這些路人甲乙丙,也有很多明星給自己的孩子起了奇葩古怪的姓名。
吳京兒子:吳所謂
吳京和謝楠所生的孩子于2014年出生,男孩取名“吳所謂”。吳京曾在孩子出生前表示:男孩就叫“吳所謂”,女孩就叫“吳懈可擊”。不過也可能只是小名,真叫“吳所謂”那就真佩服京哥的勇氣。
鄧超兒子:鄧等等
早前,孫儷發(fā)布微博稱去早教中心給兒子報名時,手續(xù)都已經(jīng)辦妥,但在詢問孩子姓名時,老師誤將“等等”理解為示意其“稍后”。網(wǎng)友看到鬧劇后不禁笑噴:“原來你孩子的大名就叫鄧等等!”孫儷女兒出生后,為了配合孫儷大兒子“等等”的名字,網(wǎng)友們各自獻計爭相為其取名,“慢慢”、“快點”、“停?!?,不過最后還是征求兒子意見,取名叫“小花”。
王志兒子:王法
早年主持多檔新聞節(jié)目的王志,在兒子取名上也跟他的主持風(fēng)格有很大關(guān)系,王志希望兒子也能成為跟自己一樣公平公正的人,于是取名叫王法。希望以后這小子不要太“囂張”,就怕他會說,王法,我就是王法。
袁泉女兒:哈哈
袁泉和夏雨同為中戲校友,在學(xué)校中相識、相知、相戀,共同走過了10年多的情路。而后結(jié)婚,隨即懷孕,經(jīng)過一夜奮戰(zhàn),孩子順產(chǎn),母女平安,一家三口成了??纯催@個家庭來得多么容易,怪不得袁泉順口就叫女兒“哈哈。”
除了以上,還有最奇葩姓名排名前十五位,一起睜大卡姿蘭大眼睛來看看:
top1 史珍香:("屎真香")
top2 畢運濤:(可能這是一個讓人有安全感的名字......)
top3 賴月京:(此處省略25個字......)
top4 范劍:(自行腦補寓意,我選擇沉默)
top5 姬從良(名字有什么錯呢?都是姓氏的錯,爸爸姓王多完美啊)
top6 范統(tǒng):(長大后根本不敢吃多啊)
top7 夏建仁:(人生來平等,阿門......)
top8 朱逸群:(所以一家人是抱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生活在一起呢?)
top9 秦壽生(實力坑爹......)
top10 龐光(炎):(以名攻毒,哈?。?/p>
top11 杜琦燕("肚臍眼")
top12 魏生津:(......)
top13 矯厚根:(腳后跟)
top14 沈京兵:(天才與神經(jīng)只有一線之差,旁友,等你逆襲)
top15 杜子騰:(嗯,孩子生下來"肚子疼"是正常的,媽媽這個名字起的對)
·
整理、編輯|望族家譜
查家譜、請家譜,請關(guān)注博主并私信留言或評論區(qū)留言!
金華市各姓氏高清電子版族譜3461部簡介之第501部到第100部501.《崇本堂孫氏宗譜 (1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孫勾芒, 始遷祖(2世) : 孫勾芒,行仍三
○【編修年份】1930年
502.《東陽杞國樓氏宗譜.總冊.白鹿分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樓璽, 樓丙恩, 始祖(1世) : (秦) 樓璽,字肇基,南昌邵王, 樓村始遷祖(23世) : (宋元之際) 樓丙恩
○【編修年份】2005年
503.《泮南葛氏宗譜葛府 (20卷,含首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葛殷覆, 始遷祖(1世) : (唐) 葛殷覆,字仁卿,行敘一
○【編修年份】2002年
504.《東陽趙氏家譜 (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趙公藻, 南遷始祖(1世) : (宋) 趙公藻
○【編修年份】2002年
505.《高城里廳吳氏宗譜 (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吳泰伯(太伯), 受姓始祖 : (商) 吳泰伯(太伯)
○【編修年份】2003年
506.《東陽吳氏春秋 (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吳太伯, 受姓始祖(1世) : (商) 吳太伯
○【編修年份】2006年
507.《安儒蔣氏宗譜 (2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善法, 安儒始祖 : (元) 蔣善法,字明仲,別號真理,行明七, 橫城始祖(1世) : 蔣開模,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
○【編修年份】2004年
508.《婺東忠孝世家孫氏宗譜 (3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孫勾芒, 東陽永寧始祖(1世) : (后周) 孫勾芒,幼名堂其
○【編修年份】2001年
509.《吳寧托塘張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潮, 吳寧始祖 : 張潮,字均彰,行綬十六
○【編修年份】1931年
510.《松山陳氏房譜 (3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阡, 陳紹年, 內(nèi)紀(jì)始祖(1世) : (南宋) 陳紹年,字景祥,號仍川,行千八
○【編修年份】1948年
511.《白石斯氏斯村宗譜 (8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斯偉, 始祖(1世) : 斯偉,行肇一
○【編修年份】1998年
512.《東眷韋氏家乘(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韋履淳, 東陽始遷祖 : (唐) 韋履淳,字懷樸,行干一
○【編修年份】2002年
513.《象山葉氏家乘.光緒癸未 (1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葉質(zhì), 象山茜疇始祖(1世) : (宋) 葉質(zhì),字道德,號茜疇居士,行萬十
○【編修年份】1883年
514.《城北方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方宥, 東陽城北始祖(1世) : (明) 方宥,字廷恩,號芝窗,行智四
○【編修年份】2002年
515.《劉金氏定山宗譜 (1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浩, 分支祖(8世) : (宋) 金旭,字邦旦,行興三十八, 定山始祖(6世) : (宋) 金夢,字罕周,行黃九, 巍山始祖(1世) : (后唐) 金曦,字景明,行天一, 評公生六子(20世) : (明) 金浩,字孟積,行信一(東一房) ; 金泗,字孟紹,行信四(東二房) ; 金涓,字孟中,行信九(東三房) ; 金海,字孟禧,行信十四(東四房) ; 金活,字孟華,行信廿四(東五房,丞村始祖) ; 金瀼,字孟倫,行信四十三(東六房)
○【編修年份】2006年
516.《杏溪傅氏宗譜 (1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傅宗保, 杏溪泉村始祖(一世) : (宋) 傅寅,字同叔,號畢忠,行百二, 東傅始祖(16世) : 傅明德,行興百四, 猴塘下始祖(21世) : 傅宗保,行華一, 隔塘始祖(9世) : 傅善洪,字世賓,行仁廿五
○【編修年份】2002年
517.《三槐堂木衢王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志永, 上新屋始祖(10世) : 王廷檣,行賢十六, 上田始祖(4世) : 王宗文,行義三, 始祖 : (宋) 王玘,行五, 木衢始祖(5世) : 王志永,字大賓,行禮一
○【編修年份】2005年
518.《陳店村志.街亭陳氏宗譜 (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泓, 陳成忠, 亭塘始祖 (21世) : (宋) 陳元壽,行升八, 東陽始祖 (17世) : (宋) 陳泓,行豫九
○【編修年份】1999年
519.《泉塘杜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2005年
520.《吳寧厲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厲文才, 厲惟賢
○【編修年份】同治甲子年
521.《蔡宅史志(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蔡照
○【編修年份】1989年
522.《劉金氏村史志(6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曦, 劉曦, 孟岸始祖 : 劉國賓,字克先, 東陽巍山世祖(1世) : (唐) 劉曦,字景明,行天一
○【編修年份】1999年
523.《峴西杜氏七疊塘志譜 (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燁, 杜大海,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七疊塘始遷祖(12世) : 杜大海,行蒙重七百四十六
○【編修年份】2005年
524.《杜氏峴西竹澗三房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周,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2005年
525.《安恬馬氏宗譜 (34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馬大同, 東陽始祖(1世) : (唐) 馬大同,字逢吉
○【編修年份】1934年
526.《西衕金氏宗譜 (3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從鑒, 金立, 始祖(4世) : (宋) 金從鑒,字正容,號柏杯,行創(chuàng)一, 金店始遷祖(8世) : (宋) 金立,字邦禮,號西橋,行興十五
○【編修年份】2006年
527.《穎川東陽鍾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鍾同, 三派始祖(10世) : 鍾同,字世京,行然十三
○【編修年份】2006年
528.《壽塔方氏宗譜 (1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方干, 外紀(jì)始祖 : 方干
○【編修年份】1947年
529.《竹里八字王氏宗譜 (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宗檎, 內(nèi)紀(jì)始祖(1世) : (宋) 王神中,字慈敏,號圣齋,行綱四, 竹里始遷祖(3世) : (宋) 王宗檎,字鏞,號升暉,行秀五
○【編修年份】2005年
530.《龍山杜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寶, 分派祖(9世) : (元明之際) 杜寶,字伯珍,行盛四, 厚杜始祖(2世) : 杜銓,字宗選,行榮七, 外紀(jì)始祖 : 杜周,字長孺, 龍山始祖(1世) : (宋) 杜純,字善信,謚寧國公,行三
○【編修年份】2002年
531.《峴西杜氏湖沿譜志)》●【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燁,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湖沿房始祖(7世) : 杜福慶,字文余,行全廿四
○【編修年份】1999年
532.《峴西屏巖房杜氏宗譜 (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燁,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2004年
533.《峴西杜氏宗譜郭后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周,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湖沿房始祖(7世) : (明) 杜福慶,字文余,行全廿四
○【編修年份】2000年
534.《東眷韋氏家乘 (32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韋履淳, 東陽始遷祖 : (唐) 韋履淳,行干一
○【編修年份】1946年
535.《著存施氏宗譜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施應(yīng)進, 始祖(1世) : 施臣正,字正府,行百一, 東陽始祖(5世) : 施應(yīng)進,字欽選,行萬三, 胡村始祖(32世) : 施守孝,字希順,號雙溪,行良十, 西山始祖(21世) : 施希圣,行濟三
○【編修年份】1921年
536.《夏源杜氏宗譜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曄,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曄,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1997年
537.《湖村麻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麻天植, 和川始祖(18世) : 麻元善,行和三 ; 麻元恪,字自實,行和六, 始祖(1世) : 麻溫,字協(xié)和, 湖村始祖(26世) : 麻天植,字惟煥,行貴五十六, 遷浙始祖(9世) : 麻九疇,字智機,行友九
○【編修年份】2000年
538.《游川周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周圣, 永康草墅始祖 : (宋) 周時文,字邦佐,行晉九六, 游川始遷祖(3世) : (元) 周圣,字允良,行俊一
○【編修年份】2005年
539.《魁山胡氏宗譜 (14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胡志寧, 胡彥成, 始祖 : (宋) 胡志寧,字和仲,行炎七, 魁山始遷祖(2世) : (宋) 胡彥成,行宋一,即大府君
○【編修年份】1928年
540.《穎川鍾氏宗譜 (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鍾同, 三派始祖(10世) : 鍾同,字世京,行然十三
○【編修年份】1922年
541.《縉云巖下朱氏宗譜 (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2005年
542.《安恬馬氏宗譜 (34卷,附1本)》●【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馬大同, 東陽始祖(1世) : (唐) 馬大同,字逢吉, 安恬始遷祖(10世) : 馬喬岳,字山甫
○【編修年份】1995年
543.《松山陳氏家譜.十八修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阡, 陳紹年, 松山始祖(1世) : 陳紹年,行千八,字景祥,號仍川
○【編修年份】2003年
544.《吳寧應(yīng)氏宗譜 (4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應(yīng)元, 應(yīng)量, 永康祖 : (晉) 應(yīng)元, 始遷祖(1世) : (唐) 應(yīng)量,字承明,行定七十八
○【編修年份】1998年
545.《東南湖胡氏宗譜 (20卷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胡佑, 胡神, 南湖智房祖(17世):胡鏡,字伯明,行常四十七, 外紀(jì)始祖 : (南梁) 胡佑,字錫之, 東陽始遷祖(1世):(北宋) 胡神,字符通,號啟齋,行二府君
○【編修年份】1896年
546.《小鑒湖方氏宗譜 (上下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方遠, 始遷祖(1世) : (元) 方遠,字廣源,號思永,行曾三二
○【編修年份】2003年
547.《嶺南厲氏宗譜 (2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厲文才, 天馬山始祖(1世) : (隋) 厲文才,字安世,號蓉洲
○【編修年份】1931年
548.《東陽滕家宗譜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滕令宗(琮), 滕重銀, 始祖(1世) : (唐) 滕令宗(琮),行元一
○【編修年份】2004年
549.《坦陽金氏宗譜 (2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錢鏐, 金德高, 何氏始祖 : 何太公, 金氏始祖 : 金圻,行射一, 錢氏始祖 : 錢謬,武肅王, 陳氏始祖 : 陳時春, 坦陽始遷祖(1世) : (明) 金德高,字彥圣,號坦陽,行忠二
○【編修年份】1995年
550.《東南湖胡氏宗譜 (1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胡啟齋, 注 所缺卷數(shù)(卷2,5-9,10上)目錄中亦未列出,故不算缺卷, 始祖(一世) : 胡啟齋, 注 : 所缺卷數(shù)(卷2, 5-9, 10上)目錄中亦未列出,故不算缺卷
○【編修年份】1870年
551.《官橋陳氏宗譜.十五修 (3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元寶, 陳傳道, 官橋始遷祖(20世) : (宋) 陳傳道,字天與,號梅澗,行清廿四, 東陽始遷祖(1世):(南北朝) 陳元寶,號邱巖, 衫后胡村始遷祖(19世) : (宋) 陳同僧,行慶八
○【編修年份】1903年
552.《峴西杜氏橫城房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周,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2000年
553.《峴西杜氏西谷譜志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燁,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1997年
554.《亭塘陳氏宗譜.十二修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元相, 陳元壽, 富陽始祖(1世) : 陳元相,字惟寅,行震十七, 亭塘始遷祖 (9世) : (宋) 陳元壽,字居齡,行升八
○【編修年份】2006年
555.《峴西杜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周,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1世) : (宋)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棗園始祖(18世) : 杜正性,行圣一千四百廿三, 湖滄始祖(21世) : 杜方鼎,字春潭,號月升,行良二千百四十四
○【編修年份】2000年
556.《小鑒湖方氏宗譜(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方遠, 始遷祖(1世) : (元) 方遠,字廣源,號思永,行曾三二
○【編修年份】1916年
557.《茶院陳氏宗譜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元壽, 陳震翁, 亭塘始祖(9世) : (宋) 陳元壽,字局齡,行升八, 富陽始祖(1世) : 陳元相,字惟寅,行震十七, 東陽始祖(5世) : (宋) 陳洪,字寬夫,行豫九, 茶園始祖(17世) : (元明之際) 陳震翁,字維東,號茶園,行孚八十
○【編修年份】2005年
558.《小鑒湖方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方遠, 始遷祖(1世) : (元) 方遠,字廣源,號思永,行曾三二
○【編修年份】1871年
559.《峴南中山湯氏宗譜.十一修 (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湯雄, 晟公生三子 : 湯公俊,字義慶,行進二(山口派始祖) ; 湯公道,字德卿,行進三(富陽派始祖) ; 湯公禮,字儀卿,行進四, 東陽始祖(14世) : 湯雄,字民望,號宗斐,行京五
○【編修年份】2001年
560.《峴西杜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杜燁, 外紀(jì)始祖 : (漢) 杜周,字長孺, 始祖 (1世) : 杜燁,字良仲,號南湖,行伯八
○【編修年份】2004年
561.《吳寧葛氏宗譜.民國丁巳 (卷數(shù)雜異)》●【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葛殷覆, 始遷祖(1世) : (唐) 葛殷覆,字仁卿,行敘一
○【編修年份】1947年
562.《東陽周氏宗譜.嘉慶甲子 (殘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04年
563.《長林中山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曦, 吳寧茶場始祖(1世) : 金曦,字景明,行天一
○【編修年份】1844年
564.《南湖呂氏家乘 (13卷,含卷首,末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905年
565.《東陽三元徐氏宗譜 (卷數(shù)雜異)》●【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徐回, 東陽始祖(1世) : (唐) 徐回,字子回, 觀光里始遷祖(21世) : 徐文崇,字叔高,行禮二百五十五
○【編修年份】1920年
566.《龍溪志)》●【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葉恩, 義烏始祖(1世) : 葉恩,字天澤,行希一, 龍溪始遷祖(19世) : (明) 葉良玉,字維瑾,號立川
○【編修年份】2001年
567.《南陽田里葛氏宗譜(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葛殷覆, 葛希喆, 東陽始祖 : 葛殷覆,字道隆,行宣七, 浦江始遷祖(1世): (明) 葛希喆,字良慧,號鎮(zhèn)溪
○【編修年份】2008年
568.《雙泉徐氏宗譜 (3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徐伯川, 雙泉始祖(1世) : (宋) 徐伯川,字大江,行兆一
○【編修年份】1998年
569.《瑞山安溪厲氏宗譜 (16卷,末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厲文才, 厲惟賢, 內(nèi)紀(jì)始祖(1世) : (唐) 厲文才,字安世,號惟祥,行圣一, 東陽峴山始遷祖 : 厲惟賢,字爽, 金華始遷祖 : (晉) 厲雷甫
○【編修年份】1935年
570.《魯塘項氏宗譜 (7卷,末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項楷, 項任清
○【編修年份】1924年
571.《雙錦徐氏宗譜 (不分卷全3集)》●【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華始祖 : (唐) 徐進忠, 永康雙錦始遷祖 : (后梁) 徐澤,字潤之,號止齋,行一
○【編修年份】2002年
572.《東溪黃氏宗譜 (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黃彪, 黃思友, 始祖(1世) : (南宋) 黃彪,字文仲,行百二, 彥祥公下派祖(17世) : 黃思友,行忠七 ; 黃思和,行忠十 ; 黃思實,行忠十一(其子黃滿為上市始遷祖)
○【編修年份】1996年
573.《盧江琴堂何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何知言, 始遷祖(1世) : (宋) 何知言,行十五
○【編修年份】2006年
574.《璜溪張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辰, 璜溪始遷祖(1世) : (北宋) 張辰,字拱宿,號益齋
○【編修年份】2004年
575.《寀盧村志 (上中下篇)》●【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盧份, 寀盧始祖(10世) : (宋) 盧份,字宗的,行百三
○【編修年份】1999年
576.《蓮溪虞氏宗譜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虞一龍, 始祖(1世) : 虞一龍,字云升,行慶廿三
○【編修年份】2006年
577.《永泰王氏宗譜 (1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威, 太原始祖 : (秦) 王威, 居禮公下房祖(11世) : 王開孫,行榮三十四(珊門始祖) ; 王臺孫,行榮三十五, 東陽永泰始祖(1世) : (宋) 王永興,字孟和,庠名王穆,名王睦,行萬二
○【編修年份】2005年
578.《大楊陳氏宗譜.咸豐壬子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聰, 始祖(1世) : (宋) 陳聰,行明二,字君敏,號楊山
○【編修年份】1852年
579.《大楊陳氏宗譜.光緒己亥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聰, 始祖(1世) : (宋元之際) 陳聰,行明二,字君敏,號楊山
○【編修年份】1899年
580.《東陽陸氏宗譜 (1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陸玨, 東陽始祖(1世) : (唐宋之際) 陸玨,字美瑜,號聯(lián)玉,行浩十二
○【編修年份】2004年
581.《昭仁許氏宗譜 (2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姜秀, 許志, 受姓始祖 : (周) 姜秀,字文叔, 外紀(jì)始祖 : (漢) 許荊, 昭仁始祖(1世) : (宋) 許保,字延德,號養(yǎng)正,行億八, 東陽始遷祖(外紀(jì)25世) : (五代后唐) 許志,字大節(jié), 錢塘始遷祖(外紀(jì)20世) : 許稠
○【編修年份】1930年
582.《瑞山呂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2003年
583.《東陽檉溪陳氏宗譜.十三修 (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表儀, 陳克方, 下陳始祖(1世) : (南唐) 陳表儀,行祥一
○【編修年份】1936年
584.《杞國樓氏宗譜 (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樓昱, 樓夢, 東陽始祖(4世) : (隋唐之際) 樓昱,字國皓, 象山寺前始遷祖(25世) : 樓夢,字仲云,行愷四
○【編修年份】2001年
585.《峴東金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曦, 金國賓, 內(nèi)紀(jì)始祖(1世) : (唐) 金曦,字景明,行天一, 始遷祖 : 金國賓,字充先
○【編修年份】1929年
586.《吳寧喬氏宗譜 (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喬德彰, 始祖 : (唐末) 喬德彰,行十三,字雅珪
○【編修年份】1933年
587.《安恬馬氏宗譜 (2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馬喬岳, 安恬始祖(10世) : 馬喬岳,字山甫,行三, 東陽始祖(1世) : (唐) 馬大同,字逢吉,行一
○【編修年份】1917年
588.《屏巖張氏宗譜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文瓘, 張讓, 始祖(1世) : (唐) 張文瓘,字稚生,行忠一, 屏巖始遷祖(8世) : 張讓,字宏恭,行睦十五, 臨海始遷祖(4世) : 張褒,字嘉之,行義七
○【編修年份】2003年
589.《張?zhí)翉埵献谧V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揮, 張锃, 內(nèi)紀(jì)始祖(1世) : 張潮,字信之,行綬十六, 受姓始祖 : 張揮, 始遷祖(4世) : (北宋) 張锃,字尚用,行榮九
○【編修年份】2004年
590.《陳氏宗譜.東祥支族 (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惟勝, 陳紀(jì)
○【編修年份】2002年
591.《瑞山安溪厲氏宗譜 (1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厲承美, 伯忠公下支祖(26世) : 厲承美,行生四
○【編修年份】2000年
592.《東陽吳寧顧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嘉樹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顧啟珠, 吳寧始祖 : (清初) 顧雙珠,行旭一,諱啟珠,號周玉
○【編修年份】2003年
593.《安文陳氏宗譜.民國戊午 (首1卷,內(nèi)篇55卷,外篇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惟勝, 始祖(1世) : 陳惟勝,字定德,行輔三
○【編修年份】1919年
594.《包氏旌義宗譜 (1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包琇, 始祖(1世) : (宋) 包琇,字公美,行丙三
○【編修年份】2001年
595.《安文陳氏宗譜.2002年 (8卷,及增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惟勝, 始祖(1世) : (唐) 陳惟勝,字定德,行輔三
○【編修年份】2001年
596.《岑山金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劉國賓, 孟岸始祖 : 劉國賓,字克先
○【編修年份】2002年
597.《東陽秦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秦孝, 秦榮茂, 始祖(1世):秦孝,字惟忠,行愷一, 慈谿始遷祖(11世) : (宋) 秦榮茂,行和一
○【編修年份】1922年
598.《樊氏宗譜.義烏(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樊季達, 樊道熙, 義烏始祖(1世) : (宋) 樊季達,字梅窗,行千七, 東陽始遷祖(20世) : (明) 樊道熙,行玘六十二
○【編修年份】2000年
599.《泮南葛系宗譜 (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葛殷覆, 東陽始遷祖(1世) : 葛殷覆,字仁卿,行敘一
○【編修年份】2002年
600.《午峰胡氏宗譜 (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胡承明, 始祖(1世) : 胡貢元,諱承明,字符昭,行五
○【編修年份】2005年
601.《鳳山樓氏宗譜 (23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樓興業(yè), 樓淳
○【編修年份】2006年
602.《紫溪邵氏宗譜 (2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932年
603.《靈岳吳氏家乘 (1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吳淮, 靈岳始祖(1世) : (宋) 吳淮,字澄之,號石峰,行開一
○【編修年份】1995年
604.《白峯盧氏宗譜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盧琰, 盧士選, 始祖 : (唐) 盧琰,字文炳,行一五
○【編修年份】1926年
605.《紫溪邵氏宗譜 (2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994年
606.《鶴巖馬澗王氏宗譜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眀, 始祖(1世) : (唐) 王眀,字克允,號敬庵,行達339
○【編修年份】2001年
607.《泮南葛氏宗譜(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葛殷覆, 泮南始祖(一世) : 葛殷覆,字仁卿,行敘一
○【編修年份】1998年
608.《荷塘葉氏家譜.1939(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葉夢得, 葉有津, 始祖 : (宋) 葉夢得,字少蘊,號石林居士, 始遷祖(一世) : (元末) 葉有津,行誠三,字德深
○【編修年份】1915年
609.《橫祥應(yīng)氏宗譜 (2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應(yīng)斌, 永康始祖 : (晉) 應(yīng)詹,諱斌,字思遠
○【編修年份】2003年
610.《雅溪盧氏家乘 (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盧壽, 盧員甫, 東陽始祖(1世) : (宋) 盧寔,幼諱壽,字充之, 雅溪始遷祖(4世) : (宋) 盧員甫,行肇十五
○【編修年份】2000年
611.《龍山胡氏總祠祔主錄 (殘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941年
612.《蓮湖何氏宗譜 (3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13.《松門陳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國祿
○【編修年份】1943年
614.《吳寧厲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厲欽法, 此譜僅存卷十二下, 而始祖, 始, 西溪派始祖:厲欽法,厲欽月,厲欽印,厲欽洪,厲欽忠, 此譜僅存卷十二下, 而始祖, 始遷祖等資料全缺
○【編修年份】1948年
615.《茂陵馬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 : 馬瑧, 始祖 : 馬大同,字逢吉
○【編修年份】1999年
616.《龍山郭氏宗譜 (2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郭督監(jiān), 始遷祖:郭峙, 東陽始遷祖:郭峙,字孟劃,行晉十一系.原居湖州后遷東陽.
○【編修年份】1999年
617.《長川孫氏族譜(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孫煦
○【編修年份】1949年
618.《峴西金氏昭福宗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原璧, 金仲彩, 峴西始祖(1世): (宋) 劉皥,字彥羲,行五九, 昭福始祖(8世): (元明之際) 金原璧,字伯祥,行定十九, 宣平始遷祖(20世): (清) 金仲彩,行壽五百六十八
○【編修年份】2010年
619.《正山葉氏宗譜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葉素, 葉承德, 太始祖 : (唐) 葉干昱,字宏道, 發(fā)祥祖(38世) : (明) 葉茂芳,字邦芬,行文五, 金華始祖(11世) : (唐) 葉素,字伯常,行太八, 十八塢始遷祖(39世) : 葉守威,字朝儀,行盛四二, 張泉塘始遷祖(41世) : 葉汝益,字進卿,行希九一(生一子: 葉良榮) ; 葉汝盛,字茂卿,行希八八(生一子: 葉良榮), 桐坑始遷祖(37世) : (明) 葉善容,字允儀,行禮廿八, 橫路里始遷祖(35世) : (明) 葉妙,字世景,行恭重十三, 湶塘始遷祖(47世) : (清) 葉尚溪,字友江,行達重二百九七,號汝海, 象山始遷祖(49世) : (清) 葉承德,字先福,行慶六
○【編修年份】2007年
620.《泮東徐氏宗譜 (9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徐鍇, 徐楗, 受姓始祖 : (夏) 徐若木, 泮東始祖(1世) : (后晉) 徐鍇,字仲器, 會稽始遷祖(外記97世) : (后唐) 徐綰, 滾濤始遷祖(17世) : 徐楗,字肇梅,行泰二五七
○【編修年份】2005年
621.《金華讓長滕氏宗譜 (6卷,首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崇本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滕令琮, 始祖 : (唐) 滕令琮
○【編修年份】1936年
622.《武陽石城徐氏宗譜 (殘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徐鎡, 始遷祖 : 徐鎡,字德基
○【編修年份】1908年
623.《東陽會源蔣氏宗譜 (1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勛, 蔣澄孫, 東陽始祖(1世):(唐) 蔣勛,字司空, 前嵩始遷祖(10世) : 蔣友濟,字大川,行五六, 會源始遷祖(10世) : 蔣澄孫,字叔清,行八七,號清齊, 杜陵始遷祖(外紀(jì)40世) : (漢) 蔣詡,又名仲和,字符卿,號三徑, 臺州始遷祖(外紀(jì)51世):(晉) 蔣樞, 蔣俊, 高平始遷祖(15世) : 蔣俊,字仲英,行用十,號裕齊
○【編修年份】2005年
624.《王氏家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三槐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槐菁
○【編修年份】不詳年
625.《韋氏源流及世系考.韋氏宗譜初稿(不分卷全1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韋履惇, 太始祖 : 少典, 東陽始祖 : (唐) 韋履惇
○【編修年份】1982年
626.《王氏宗譜.民國丁巳(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王明
○【編修年份】1917年
627.《峴北周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28.《東陽市金氏宗譜(7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敦睦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曦
○【編修年份】2016年
629.《汾陽郭氏宗譜.甲申(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郭永芝
○【編修年份】民國33年
630.《沛園赤岸梅溪牛皮莊朱氏宗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朱世商, 朱孟武
○【編修年份】2007年
631.《東陽陸氏宗譜 (前編23卷,首1卷,續(xù)編3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陸玨, 陸仕倘
○【編修年份】1929年
632.《五居長林金氏宗譜 (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金明鏡
○【編修年份】乾隆壬子年
633.《高平胡氏宗譜(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胡証, 胡永蘭
○【編修年份】1932年
634.《金華鄭氏宗譜.民國乙亥(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西勛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鄭靖元, 鄭藥
○【編修年份】1947年
635.《泮西周氏宗譜.道光丙午 (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周誾如
○【編修年份】1846年
636.《真定賈氏宗譜.乾隆乙亥)》●【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57年
637.《黃沙陳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76年
638.《黃沙陳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祖五
○【編修年份】1850年
639.《烏巖倪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倪記
○【編修年份】1731年
640.《東陽葛氏宗譜.道光庚戌)》●【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50年
641.《校墻曹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95年
642.《玉溪程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90年
643.《永寧虞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93年
644.《墅川邵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08年
645.《東陽黃氏宗譜.光緒丙子)》●【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76年
646.《桑源陳氏宗譜.民國甲寅)》●【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震十七
○【編修年份】明朝間年
647.《東陽少溪樓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樓良奇
○【編修年份】1787年
648.《東陽許氏宗譜.乾隆戊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88年
649.《劉金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劉金嬰
○【編修年份】1689年
650.《龍溪葉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希一公
○【編修年份】1871年
651.《東陽)》●【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85年
652.《東陽許氏宗譜.康熙戊子)》●【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08年
653.《墅川邵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邵淮
○【編修年份】1877年
654.《東陽畫溪王氏地派宗譜.道光己酉)》●【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49年
655.《東陽葛府宗譜.咸豐甲寅)》●【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54年
656.《東陽葛府宗譜.光緒庚辰)》●【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80年
657.《永寧虞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康熙間年
658.《永寧虞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虞克文
○【編修年份】1836年
659.《東眷韋氏家乘)》●【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0.《梨川劉氏重修宗譜(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劉勝, 金寶
○【編修年份】1903年
661.《真定賈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2.《壽塔方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3.《橫城蔣氏重修宗譜.乾隆甲子(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勛, 蔣仁山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4.《吳寧康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5.《洋溪王氏宗譜 (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6.《壽塔方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7.《東陽何氏宗譜(29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8.《東陽何府何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69.《梁渡郭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0.《東陽何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1.《根溪陳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2.《東陽長衢郭氏宗譜.光緒戊子)》●【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3.《官棈陳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4.《龍山郭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5.《錦溪陳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彌善, 陳養(yǎng)高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6.《會源蔣氏房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7.《安儒蔣氏宗譜.元房.光緒庚子)》●【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開謨, 蔣善法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8.《橫城蔣氏宗譜.道光乙未)》●【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79.《安儒蔣氏宗譜.光緒壬午)》●【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0.《(蔣氏)》●【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開謨, 蔣善法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1.《安如蔣氏梅房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2.《橫城蔣氏宗譜.光緒戊戌)》●【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勛, 蔣仁山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3.《木香李氏雅溪派本音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4.《安儒蔣氏仁房宗譜.光緒庚寅)》●【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蔣善法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5.《東陽玉谿劉氏宗譜(1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25年
686.《東陽何府何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7.《金華包氏大宗祠后宅房宗譜(存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包琇, 始遷祖:包琇,字公美,號黃溪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8.《東陽汝南仰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689.《東陽虞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98年
690.《龍溪葉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918年
691.《東陽項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55年
692.《河汾王氏宗譜.光緒甲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84年
693.《墅川東陵邵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69年
694.《雙巖舒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55年
695.《校墻曹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844年
696.《盧頭村(張氏)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辰, 璜溪始祖(1世) : (北宋) 張辰
○【編修年份】2004年
697.《三元徐氏宗譜(35卷含首1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徐囘, 徐世益
○【編修年份】1920年
698.《圖檀陳氏宗譜.光緒辛卯(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芳盛
○【編修年份】清光緒辛卯年
699.《錦溪盧氏重修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盧宣
○【編修年份】1860年
700.《天水嚴(yán)氏宗譜(5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嚴(yán)鼎九府君
○【編修年份】1881年
701.《滎陽潘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潘尚文
○【編修年份】1910年
702.《鎮(zhèn)巖石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90年
703.《雙泉徐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704.《東陽許氏家乘(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540年
705.《東陽象塘樓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樓昱
○【編修年份】1735年
706.《崑溪孫氏家譜.重修(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44年
707.《米峰任氏宗譜.重修(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任仁三府君
○【編修年份】1800年
708.《崑溪孫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91年
709.《松山西陽馬氏宗譜(6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馬大同
○【編修年份】1931年
710.《三峰盧氏家志(1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盧洪文
○【編修年份】清乾隆42年
711.《樂安任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任昊
○【編修年份】清光緒辛巳年
712.《浙江東陽東眷韋氏家乘)》●【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1759年
713.《東陽傅氏家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傅天祥, 傅思焜
○【編修年份】明萬歷甲辰年
714.《東陽桂坡李氏重修宗譜(不分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715.《滎陽潘氏宗譜.宣統(tǒng)庚戌(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潘超八, 潘壹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庚戌年
716.《社姆東演張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集成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致
○【編修年份】1912年
717.《東陽屏巖張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張宏
○【編修年份】1869年
718.《東陽沈氏宗譜.民國庚申(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沈霄, 沈克濟
○【編修年份】1921年
719.《商平胡氏宗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720.《鹿峯蔡氏宗譜(3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721.《鹿峯蔡氏宗譜(總卷數(shù)不詳)》●【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未知
○【編修年份】不詳年
722.《東陽亭塘陳氏家譜)》●【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陳洪, 陳元壽
○【編修年份】不詳年
723.《東陽潘氏宗譜 (8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潘鐸, 潘璋, 始祖 : (宋) 潘標(biāo), 潘標(biāo), 東陽始遷祖 : (宋) 潘太三, 潘太三
○【編修年份】1874年
724.《東陽滕氏宗譜(20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滕令琮, 始祖 : (唐) 滕令琮, 吳中錫山始遷祖(12世):滕甫,謚章敏,字符發(fā),避諱改達道,為滕邁的6世孫,從東陽遷吳中為錫山之祖,其3世孫滕處厚,又稱節(jié)度公遷晉陵
○【編修年份】1880年
725.《鹿峰蔡氏宗譜 (34卷)》●【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蔡照, 蔡天澤, 東陽新塘下始祖 (宋): 蔡季遠,諱照,始居?xùn)|陽., 永寧白鹿峰下始遷祖: 蔡崇三,諱:天澤. 衢洲江山縣始遷祖:蔡偉,賢七 . 步郎始遷祖:蔡謂,九百公 .
○【編修年份】1918年
726.《浙江東陽遷臺韋氏家譜(不分卷全1冊)》●【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韋履惇, 東眷始祖韋穆, 東陽始祖 : (唐) 韋履惇.
○【編修年份】1979年
727.《東陽陸氏宗譜十八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玨,號聯(lián)玉,五代時自錢塘遷婺之東陽雙峴驛南。其子鉗又遷于懷德鄉(xiāng)砏頭,后裔析出高沙、屏山、鼓峰、葛山等派。有陸九淵所撰源流序。卷首譜序、目錄、凡例等,卷一世系,卷八至十一行傳,卷十三至十五傳記。存卷首、卷一、八、九、十一、十三至十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二十四(1685)年
728.《松山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紹年,字景祥,號仍川,一號松山,行千八,南宋時自東陽仁壽鄉(xiāng)東溪移居邑之松山下東陳。存卷載世系、行傳、行狀、墓圖。存卷三、四、六、七、九、十、十二。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四(1769)年
729.《桑源陳氏宗譜五卷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元壽,字惟德,號德齋,行開八,宋代人。始遷祖惠,行通十八,元壽六世孫,元季由東陽街亭遷邑之桑源棋盤頭。存卷一、三。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一(1806)年
730.《桑源陳氏宗譜五卷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元壽,字惟德,號德齋,行開八,宋代人。始遷祖惠,行通十八,元壽六世孫,元季由東陽街亭遷邑之桑源棋盤頭。有南宋洪登撰《陳鎬傳》。存卷一至三、五。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二(1873)年
731.《桑源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元壽,字惟德,號德齋,行開八,宋代人。始遷祖惠,行通十八,元壽六世孫,元季由東陽街亭遷邑之桑源棋盤頭。有南宋洪登撰《陳鎬傳》。存卷為行傳。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4年
732.《東陽黃沙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孝彜,漢太丘長寔六世孫,東晉末避地婺州東陽。始遷祖恢,字仁寵,號居正,行千十七,原行五二,孝彜十七世孫,南宋理宗時自磐安縣新宅村(今屬尖山鎮(zhèn))移居?xùn)|陽黃沙溪。存卷載行傳。存卷二、三。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三十(1850)年
733.《黃沙陳氏宗譜八卷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孝彜,漢太丘長寔六世孫,東晉末避地婺州東陽。始遷祖恢,字仁寵,號居正,行千十七,原行五二,孝彜十七世孫,南宋理宗時自磐安縣新宅村(今屬尖山鎮(zhèn))移居?xùn)|陽黃沙溪。存譜載行傳、傳記、碑記。存卷四至八。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1876)年
734.《安文陳氏宗譜內(nèi)篇五十五卷首一卷外篇二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勝,行輔三,唐末自婺州永康縣移居?xùn)|陽縣惠化里(后改名安文里)。是譜外篇載序、傳記、藝文,內(nèi)篇載世系,有宋濂、劉宗周等人文。存內(nèi)篇卷首、卷一、七、九、十一、十七、十九、三十、三十一、三十六、三十九、四十四、四十九、五十,外篇卷首、卷一、七、九、十三、十九。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8年
735.《安文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勝,行輔三,唐末自婺州永康縣移居?xùn)|陽縣惠化里(后改名安文里)。存卷為世系。存內(nèi)篇卷十八。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1805)年
736.《安文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勝,行輔三,唐末自婺州永康縣移居?xùn)|陽縣惠化里(后改名安文里)。存內(nèi)篇卷一、四、十二、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九;外篇五冊,卷二、十,余不詳。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四(1834)年
737.《安文陳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勝,行輔三,唐末自婺州永康縣移居?xùn)|陽縣惠化里(后改名安文里)。存卷二、十二、三十三、五十六。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二(1896)年
738.《東陽黃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簡字達孫祖居諸暨之花亭,宋元符間官永康縣學(xué)教授,遂留家永康之古麗坊,是爲(wèi)始遷之祖。后裔分布鶴鳴、柏巖、下朱等支。此支原屬柏巖,何時分居于鄰縣東陽則不詳。此譜蓋黃氏清乾隆五十六年譜以后之纂修本。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1876)年
739.《吳寧東溪黃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東陽東岑黃氏,自五代黃彪遷來后,世居?xùn)|溪。其譜創(chuàng)自明弘治間黃宗堂,以后屢有續(xù)修。此譜卷首譜序,卷一祭儀,卷四至六世傳。卷首、卷一、四用清嘉慶九年舊版。存卷首、卷一、四、五、六下。書名據(jù)卷端題。版心、
○【編修年份】清咸豐十(1860)年
740.《東岑黃氏家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五代吳越時,彪(字文仲)由東巖柔極遷于吳寧(今東陽)東南境上東岑之東溪,是爲(wèi)東岑黃氏始祖。卷一譜序,卷二至三世系圖,卷四行傳。書名據(jù)卷端題。佚名續(xù)記至清康熙間。
○【編修年份】明萬歷年
741.《東岑黃氏家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此冊上半錄譜序、墓志、壽序等,亦錄有黃宗堂撰《黃氏譜源》。下半爲(wèi)行傳,人物與黃宗堂所修譜同而行文或異。書名據(jù)譜序題。記事至明萬歷間。佚名續(xù)記至清康熙間。
○【編修年份】明年
742.《吳寧校墻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彬,字國華,行開四,一作武惠王,北宋人。其孫修古謫知婺州,遂家于郡東之含香。至南宋初,第六世睢,字從和,自金華含香遷于東陽保和里,實爲(wèi)始遷祖(舊譜以睢孫惠爲(wèi)始遷祖)。卷二世傳,卷三像贊、墓志銘等。存卷二至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明崇禎十二(1639)年
743.《吳寧校墻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彬,字國華,行開四,一作武惠王,北宋人。其孫修古謫知婺州,遂家于郡東之含香。至南宋初,第六世睢,字從和,自金華含香遷于東陽保和里,實爲(wèi)始遷祖(舊譜以睢孫惠爲(wèi)始遷祖)。卷一世系圖,卷二世傳。存卷一至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四十三(1704)年
744.《校墻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彬,字國華,行開四,一作武惠王,北宋人。其孫修古謫知婺州,遂家于郡東之含香。至南宋初,第六世睢,字從和,自金華含香遷于東陽保和里,實爲(wèi)始遷祖(舊譜以睢孫惠爲(wèi)始遷祖)。存卷皆世傳。存卷三至五、七。書名據(jù)版心題。是譜系校墻曹氏嘉慶二十四年譜以后之纂修本。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四(1844)年
745.《校墻曹氏宗譜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彬,字國華,行開四,一作武惠王,北宋人。其孫修古謫知婺州,遂家于郡東之含香。至南宋初,第六世睢,字從和,自金華含香遷于東陽保和里,實爲(wèi)始遷祖(舊譜以睢孫惠爲(wèi)始遷祖)。卷一新序、原序、小序、源流、宗祠記、譜例、附錄、壽序等,卷二至四世系圖,卷五至十世傳,卷十一行傳、行略、世德遺文等,卷十二墓表、墓圖、行狀、跋等。書名據(jù)版心、書簽、目錄題。此譜系同治七年譜之續(xù)修本。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一(1895)年
746.《東陽許氏宗譜三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卷一譜序、家規(guī)、世系外紀(jì),卷二至三世系內(nèi)紀(jì),卷六至十六世傳,卷二十四頌、詩、賦、書,卷二十五碑記、行狀、行略,卷二十六壽序、賢母傳,卷二十七至二十八行傳,卷二十九墓志銘、墓表,卷三十墓圖。存卷一至三、六至十六、二十四至三十。書名據(jù)版心、目錄、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八(1869)年
747.《東陽許氏家乘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譜存墓志銘等書名據(jù)版心題。記事至明萬歷間。
○【編修年份】明年
748.《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卷六及內(nèi)篇四卷均爲(wèi)行傳,外篇爲(wèi)詩文、傳略。存卷六,內(nèi)篇卷三、八、十、十一,外篇卷一至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四十七(1708)年
749.《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存卷爲(wèi)世系。存內(nèi)篇卷十至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十六(1751)年
750.《東陽許氏宗譜二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存卷為新舊譜序、世系總紀(jì),另一冊爲(wèi)墓志。存卷一,另一冊不標(biāo)卷次。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十三(1788)年
751.《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卷五世系,卷七至十八世傳,余卷爲(wèi)賦、頌、傳記等。存卷五、七、八、十二至十四、十七至二十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二(1817)年
752.《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卷一譜序、世系總記、世系外紀(jì)、世系內(nèi)紀(jì),卷二至四世系,卷六至十九世傳,卷二十贊,卷二十一世傳、恩典,卷二十二行狀,卷二十四墓志銘,卷二十八墓圖。存卷一至四、六、七、九至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八。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
753.《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許啟昌修《東陽許氏宗譜》條目。存卷為世傳。存卷14、16
○【編修年份】清光緒17年
754.《東陽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許啟昌修《東陽許氏宗譜》條目。卷十、十五、十六世傳,卷三十二贊、壽序,卷三十四行傳。存卷10、15、16、32、34
○【編修年份】民國2年
755.《仰高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卷一譜序、世系總紀(jì)、世系,卷四至七世系,卷十至二十九世傳,卷三十至三十一藝文、行狀,卷三十二贊、壽序,卷三十四行傳,卷三十六墓圖。存卷一、四、六、七、十、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一至二十四、二十九至三十一、三十二、三十四、三十六。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3年
756.《仰高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孜,晉代人。始遷祖志,字大節(jié),行清一,宋季自錢塘徙居?xùn)|陽南街通儒坊。存卷爲(wèi)世系內(nèi)紀(jì)。存卷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47年
757.《吳寧康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康氏發(fā)祥于河南龍丘(今鞏縣)。第十七世椿,唐末黃巢時由河南遷居浙之烏傷(今義烏);第二十九世相,字廷用,號清酒,行百二十八,又遷居?xùn)|陽,為東陽康氏一世祖。卷一譜序、誥敕、墓志,卷三行傳,卷四墓圖。存卷一、三、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四(1878)年
758.《吳寧托塘張氏宗譜二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先世居河南汴梁。始遷祖潮,字均彰,行綬十六,后唐時由汴赴任東陽縣令,遂家焉。潮后死于寇難。其時幼子天宥匿于城西荒塘,七日而免。感其托此塘而生,因名托塘。天宥后裔世居?xùn)|陽。卷一五倫、家規(guī)、家禮等,卷二十二文集,卷二十四詩集,余卷載世系、行傳等。存卷一、四、七(殘)、九、十三、十五上、十七中、十七下、二十二、二十四。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二(1817)年
759.《吳寧托塘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先世居河南汴梁。始遷祖潮,字均彰,行綬十六,后唐時由汴赴任東陽縣令,遂家焉。潮后死于寇難。其時幼子天宥匿于城西荒塘,七日而免。感其托此塘而生,因名托塘。天宥后裔世居?xùn)|陽。存卷載世傳。存卷十八上、二十上。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一(1766)年
760.《吳寧托塘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先世居河南汴梁。始遷祖潮,字均彰,行綬十六,后唐時由汴赴任東陽縣令,遂家焉。潮后死于寇難。其時幼子天宥匿于城西荒塘,七日而免。感其托此塘而生,因名托塘。天宥后裔世居?xùn)|陽。存卷載奏疏、世系圖、世傳等。存卷三、五、六、十一、十二上、十三下、十五上、十六中、十七下。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十七(1792)年
761.《吳寧托塘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先世居河南汴梁。始遷祖潮,字均彰,行綬十六,后唐時由汴赴任東陽縣令,遂家焉。潮后死于寇難。其時幼子天宥匿于城西荒塘,七日而免。感其托此塘而生,因名托塘。天宥后裔世居?xùn)|陽。存卷載行傳、內(nèi)紀(jì)等。存卷四(殘)、十二、十四、十五下、十六、十七中、二十、二十一。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三(1843)年
762.《吳寧托塘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先世居河南汴梁。始遷祖潮,字均彰,行綬十六,后唐時由汴赴任東陽縣令,遂家焉。潮后死于寇難。其時幼子天宥匿于城西荒塘,七日而免。感其托此塘而生,因名托塘。天宥后裔世居?xùn)|陽。存卷載世系圖、世傳。存卷七、三十一上、三十七下、三十八上、三十九。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20年
763.《方前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槐,宋寶祐年間卜居吳寧(今東陽縣);至明洪武間,惟遠遷懷德鄉(xiāng)之壽溪;成化間孟容又遷至西部鄉(xiāng)甑山之下,爲(wèi)甑山下始遷之祖。存卷載行傳。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一(1885)年
764.《五馬曲江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謂出韶州曲江九齡之后。其七世孫沂,唐干寧間避居永嘉張溪。沂曾孫臺典,字宗玄,宋大中祥符初以明經(jīng)任東陽縣學(xué)教授,遂居治南仁壽鄉(xiāng)五馬山之陽,爲(wèi)始遷祖。其后又析出黃砂、蛟山、大田、西張、馬山、美里等。存卷載墓圖。存卷十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五(1820)年
765.《五馬曲江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謂出韶州曲江九齡之后。其七世孫沂,唐干寧間避居永嘉張溪。沂曾孫臺典,字宗玄,宋大中祥符初以明經(jīng)任東陽縣學(xué)教授,遂居治南仁壽鄉(xiāng)五馬山之陽,爲(wèi)始遷祖。其后又析出黃砂、蛟山、大田、西張、馬山、美里等。存卷載世傳。存卷十五、十七至十九、二十一。書名據(jù)版心題。卷十八有清同治七年木活字本殘頁。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七(1891)年
766.《五馬曲江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謂出韶州曲江九齡之后。其七世孫沂,唐干寧間避居永嘉張溪。沂曾孫臺典,字宗玄,宋大中祥符初以明經(jīng)任東陽縣學(xué)教授,遂居治南仁壽鄉(xiāng)五馬山之陽,爲(wèi)始遷祖。其后又析出黃砂、蛟山、大田、西張、馬山、美里等。存卷載世系圖。存卷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2年
767.《屏巖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弘,唐大理評事,由臺徙婺,居于屏巖之陵塘。存卷載傳、墓志、詩、碑銘、墓圖等。存卷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
768.《屏巖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弘,唐大理評事,由臺徙婺,居于屏巖之陵塘。存卷載傳、行狀、壽序等。存卷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1822)年
769.《東陽屏巖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弘,唐大理評事,由臺徙婺,居于屏巖之陵塘。存卷載傳。存卷十二。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八(1869)年
770.《東陽屏麓張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載行傳。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771.《永壽項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瑄,字正明,號金佛寶,居浙江開化。裔孫臨,字德千,號盛齋,行富一,明代居天臺溪下,為浙江天臺始祖。始遷祖廣良,字其純,行慶三,臨五世孫,明季自天臺徙居?xùn)|陽水下坑。卷一序、源流、傳記、行狀、詩詞,卷二世系圖,卷三至四行傳、墓圖、祀産、約據(jù)。
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佚名增補至清光緒間。
○【編修年份】清咸豐五(1855)年
772.《永壽項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瑄,字正明,號金佛寶,居浙江開化。裔孫臨,字德千,號盛齋,行富一,明代居天臺溪下,為浙江天臺始祖。始遷祖廣良,字其純,行慶三,臨五世孫,明季自天臺徙居?xùn)|陽水下坑。卷三行第,卷四行實、行狀、碑記、祀田。
存卷三、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五(1825)年
773.《白石斯氏宗譜十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zhèn)ィㄗ肿尤?,號夢龍,行肇一),東漢建安中自今山東兗州遷居?xùn)|陽后侶村。唐咸通間,偉二十三世孫景溢舍宅為寺,因遷居斯山頭。其孫延寬再遷斯佳巷。景溢昆仲景澤孫衕遷廊下,德遂遷諸暨上林。元末,偉四十一世孫邦海(字君治,號龍坡,行仍三)卜居白石嶺,為始遷祖。是譜系上述山頭、佳巷、白石、廊下、嶺下、山塢六支合修。卷一譜序、凡例、家規(guī)、誥敕、呈詞、雜志、像圖,卷六至九行傳,余卷載傳記、集序、詩歌、田號、約據(jù)、祠規(guī)、碑記、墓志、跋。
存卷一、六、八、九上、十、十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錄、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
774.《白石斯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zhèn)ィㄗ肿尤?,號夢龍,行肇一),東漢建安中自今山東兗州遷居?xùn)|陽后侶村。唐咸通間,偉二十三世孫景溢舍宅為寺,因遷居斯山頭。其孫延寬再遷斯佳巷。景溢昆仲景澤孫衕遷廊下,德遂遷諸暨上林。元末,偉四十一世孫邦海(字君治,號龍坡,行仍三)卜居白石嶺,為始遷祖。另有嶺下、山塢兩支,其遷派情況以存卷不載而難得詳。卷三行傳,卷九至十二傳記、行狀、碑志、詩文。
存卷三、九至十二。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十六(1781)年
775.《白石斯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zhèn)ィㄗ肿尤?,號夢龍,行肇一),東漢建安中自今山東兗州遷居?xùn)|陽后侶村。唐咸通間,偉二十三世孫景溢舍宅為寺,因遷居斯山頭。其孫延寬再遷斯佳巷。景溢昆仲景澤孫衕遷廊下,德遂遷諸暨上林。元末,偉四十一世孫邦海(字君治,號龍坡,行仍三)卜居白石嶺,為始遷祖。卷四至十行傳,卷十一至十二傳記、詩歌。
存卷四至八、十上、十一、十二。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776.《白石斯氏宗譜十九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zhèn)ィㄗ肿尤澹枆酏?,行肇一),東漢建安中自今山東兗州遷居?xùn)|陽后侶村。唐咸通間,偉二十三世孫景溢舍宅為寺,因遷居斯山頭。其孫延寬再遷斯佳巷。景溢昆仲景澤孫衕遷廊下,德遂遷諸暨上林。元末,偉四十一世孫邦海(字君治,號龍坡,行仍三)卜居白石嶺,為始遷祖。卷首譜序、雜志,卷二系圖。
存卷首、卷二。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
777.《龍溪葉氏重修宗譜五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恩,字天澤,行希一,北宋初自睦州(今淳安)清溪遷居義烏永寧鄉(xiāng)后宅。五世孫桐,再遷居廣口葉堂。十一世由辛,南宋后期復(fù)遷居十三都演溪。始遷祖十九世良玉,字惟瑾,號立川,行鈿三十五,明中葉自演溪遷居?xùn)|陽斯孝鄉(xiāng)鶴巖龍溪玉印塘。良玉二子八孫,分啟兩大派八房。卷一譜序、家規(guī),卷二系圖,卷三行傳,卷五傳記、遺囑、議約。有葉夢得、劉基序文。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1871)年
778.《龍溪葉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啟承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恩,字天澤,行希一,北宋初自睦州(今淳安)清溪遷居義烏永寧鄉(xiāng)后宅。五世孫桐,再遷居廣口葉堂。十一世由辛,南宋后期復(fù)遷居十三都演溪。始遷祖十九世良玉,字惟瑾,號立川,行鈿三十五,明中葉自演溪遷居?xùn)|陽斯孝鄉(xiāng)鶴巖龍溪玉印塘。良玉二子八孫,分啟兩大派八房。存卷為行傳。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8年
779.《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卷首序、禮儀、誥命,卷三系圖,卷五至十一行傳,卷十二傳記、墓銘,卷十四墓圖。有宋李大同序。存卷首、卷三、五至十二、十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
780.《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存卷為傳記、詩詞、行狀等。存卷三至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五十一(1712)年
781.《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存卷為系圖。存卷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四(1819)年
782.《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存卷為行傳。存卷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四(1824)年
783.《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卷六至十四行傳,卷十六至十八傳記、墓銘、行狀等。存卷六、十二、十四、十六至十八。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
784.《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存卷為傳記、詩詞、行狀等。存卷二十。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三(1887)年
785.《吳寧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卷六至七行傳,卷十二傳記、墓銘、行狀、詩詞。存卷六、七、十二。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二(1910)年
786.《吳寧泮南葛氏房譜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是譜為葛府派下二十一世浩(字子大,行敬六十四,原行敬二十一)居朱家支房譜。卷一序、行傳、系圖,卷二世傳。書名據(jù)卷端題。卷首系抄配。
○【編修年份】1917年
787.《東陽葛府宗譜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卷一譜序、凡例、家規(guī)、四禮、敕命、像贊,卷二至三系圖,卷五至十行傳,卷十二至十三傳記,卷十四墓圖、后跋。缺卷四、十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六(1880)年
788.《東陽葛府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是為葛府派支譜,存卷皆為行傳。存卷七至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四(1854)年
789.《東陽葛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存卷載譜序、家規(guī)、誥命、行狀、傳記、壽序、祀田、記、跋。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三(1874)年
790.《東陽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是為居?xùn)|陽甘泉鄉(xiāng)桑園派譜。葛府派祖芝曾孫洪,居邑之仁壽鄉(xiāng)。洪四傳至景武,元季卜筑橫溪。景武又五傳至承滄,明正德間遷居甘泉鄉(xiāng)桑園,為本派始遷祖。存卷為行傳。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三十(1850)年
791.《橫溪葛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殷覆,字仁卿,行敘一,唐干寧間自丹陽遷居?xùn)|陽城南里坊。至七世起,詡、詢、諮(或曰芝)、譓、諄五祖分為槐塘、橫池、葛府、雙牌、橫溪五派。是為橫溪派支譜。橫溪派祖諄,兩宋之際人。存卷為系圖、行傳。存卷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1871)年
792.《荷塘單氏重修宗譜二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頤,行雋八,北宋政和間自鄞縣遷居?xùn)|陽荷塘。卷一譜序、凡例、家規(guī)、家政、敕書、像圖,卷二至三系圖,卷四至十四行傳,卷十五至十七傳記、墓志、詩集、祭文、約據(jù),卷二十墓圖、后跋。有宋鄭清之、袁甫、明陳樵、王世德序。存卷一至五、七至十二、十四、十五、十七、二十。書名據(jù)卷端題。十三修本。
○【編修年份】清光緒八(1882)年
793.《玉溪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卷三載世系圖,余卷為行傳。存卷三、九至十一。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六(1890)年
794.《鹿峰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延五,宋淳祐間自績溪宦居吳寧鹿峰。存卷載祠堂記、耕學(xué)堂記、贊文、壽序、譜跋。存卷十。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1815)年
795.《雙巖舒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綽,隋代自北方遷居?xùn)|陽斯孝鄉(xiāng)。第十九世孫瑯,再遷永康之永祥。三十三世孫世嗣,行仁三,明中葉遷居?xùn)|陽雙巖,是為始遷祖。卷五行傳,卷六傳記,卷七詩文。存卷五至七。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五(1855)年
796.《雙巖舒氏壽房己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綽,隋代自北方遷居?xùn)|陽斯孝鄉(xiāng)。第十九世孫瑯,再遷永康之永祥。三十三世孫世嗣,行仁三,明中葉遷居?xùn)|陽雙巖,是為始遷祖。譜存?zhèn)饔浖靶袀?。書名?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8年
797.《吳寧上潢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璇,行衍五,北宋時居新昌長潭。始遷祖端翁,又名繩八(一作元繩),元至正間自長潭再徙吳寧峴北鳳山上潢村(今屬東陽北江鎮(zhèn))。卷一序、家規(guī)、誥敕、祠記、像贊、傳記等,卷四至十七世系,卷十九、二十傳記、墓圖等。。存卷一、四、七、八、十、十五、十七、十九、二十。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1830)年
798.《東陽上潢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璇,行衍五,北宋時居新昌長潭。始遷祖端翁,又名繩八(一作元繩),元至正間自長潭再徙吳寧峴北鳳山上潢村(今屬東陽北江鎮(zhèn))。卷二至十七世系,卷二十二傳記等。存卷二、三、五、六、八至十、十二至十五、十七、二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十一(1861)年
799.《東陽上潢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王賢楷修《東陽上潢王氏宗譜》條目。存卷為世系。存卷5
○【編修年份】民國6年
800.《竹里八字王氏宗譜十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神中,字慈敏,號圣齋,行綱四。始遷祖宗檎,字鏞,號升暉,行秀五,南宋寶慶間自臺州牛頭赤觵移居婺州吳寧縣(今東陽)鶴巖。四世孫芝壽,隱居竹里。卷一至二序、家規(guī)、像贊,卷三至十世系。。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八(1892)年
801.《竹里八字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神中,字慈敏,號圣齋,行綱四。始遷祖宗檎,字鏞,號升暉,行秀五,南宋寶慶間自臺州牛頭赤觵移居婺州吳寧縣(今東陽)鶴巖。四世孫芝壽,隱居竹里。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34年
802.《河汾王氏宗譜十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宏,字世寬,行八,唐干符間自括蒼(今麗水市)移居?xùn)|陽雙溪,后裔散居縣境馬鞍山、東川等處。卷一序、家訓(xùn)、訴訟案卷等,卷五至十二世系,卷十三至十五詩文集。存卷一、五、六、八至十五。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十(1860)年
803.《河汾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宏,字世寬,行八,唐干符間自括蒼(今麗水市)移居?xùn)|陽雙溪,后裔散居縣境馬鞍山、東川等處。存卷爲(wèi)世系。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纂修者據(jù)光緒三十四年譜舊序考訂。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1884)年
804.《河汾王氏宗譜二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宏,字世寬,行八,唐干符間自括蒼(今麗水市)移居?xùn)|陽雙溪,后裔散居縣境馬鞍山、東川等處。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
805.《南里屏嚴(yán)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明,宋時自處州青田遷居?xùn)|陽玉峰南里。始遷祖永桃,明末遷居馬塘屏砶。存卷為譜序、誥敕、家規(guī)。存卷1
○【編修年份】清光緒8年
806.《湖滄王氏宗譜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睦,字明德,號協(xié)和。始遷祖顯,字養(yǎng)晦,號浩堂,南宋時自天臺移居?xùn)|陽湖滄里。卷一序、誥敕、家規(guī)、培養(yǎng)多士例、像贊等,卷二至十世系,卷十一傳記、墓志等。存卷一至十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三(1877)年
807.《湖滄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睦,字明德,號協(xié)和。始遷祖顯,字養(yǎng)晦,號浩堂,南宋時自天臺移居?xùn)|陽湖滄里。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四(1888)年
808.《湖滄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睦,字明德,號協(xié)和。始遷祖顯,字養(yǎng)晦,號浩堂,南宋時自天臺移居?xùn)|陽湖滄里。卷二至七世系,卷十四、十六傳記、壽序,卷十八至十九墓志、墳圖。存卷二、五至七、十四、十六、十八、十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7年
809.《東陽畫溪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卷一家規(guī)、傳記,卷二至三十一世系。存卷一至三、五、十一、二十、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二十八、三十、三十一。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810.《東陽畫溪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家規(guī)、傳記、世系。存卷一、十一、十四、十六至十八、二十至二十三。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四(1824)年
811.《東陽畫溪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十三、十四、十七、十八。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
812.《東陽畫溪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四、二十一、二十五、二十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二(1852)年
813.《東陽畫溪王氏宗譜四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一、三至八、十、十一、十四至十六、二十至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五、三十六、三十八至四十二。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十二(1906)年
814.《東陽畫溪王氏人派同房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1740)年
815.《東陽畫溪王氏地派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四、五、七。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1739)年
816.《東陽畫溪王氏地派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四、六、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九(1774)年
817.《東陽畫溪王氏地派宗譜二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安,行元一,北宋時宦居?xùn)|陽。始遷祖望,行亨十一,安之子,因守墓占籍畫溪。存卷爲(wèi)序、家規(guī)、傳記、像贊、墳圖、世系。卷一、三、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九(1849)年
818.《高塘王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八(1892)年
819.《壽塔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卷一譜序、家規(guī),卷二世系圖,卷四至七行傳,卷八記傳、墓銘。存卷一、二、四、五、七、八。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八(1813)年
820.《壽塔方氏宗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是冊載世系、行傳。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二十五(1686)年
821.《壽塔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二、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雍正二(1724)年
822.《壽塔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六(1771)年
823.《壽塔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存卷載詩、傳贊、序記等。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元(1851)年
824.《壽塔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猷,行隆七,南宋寧宗時自臺州仙居之板橋徙居?xùn)|陽南午嶺官山麓,后世于明洪武間再遷峴南之壽塔。存卷載凡例、家訓(xùn)。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一(1885)年
825.《城北方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宥,號芝窻,行智四,明朝中葉自山陰縣火珠巷遷居?xùn)|陽。卷三世系圖、行紀(jì),卷四行傳。存卷三、四。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八(1902)年
826.《禹山申屠氏宗譜十部(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劉宋初,內(nèi)殿班直昭亮始自洛陽遷于東陽,其孫狄爲(wèi)梁征南大將軍,狄遂爲(wèi)東陽申屠氏始祖。存冊有譜序、申屠氏源流序、誥命、墓圖。存甲部。書名據(jù)版心題。一至十八頁版心刻東陽申屠氏宗譜。譜以天干爲(wèi)序分十部。
○【編修年份】清康熙二十五(1686)年
827.《東陽楊氏宗譜三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朌,字叔向,周朝人。四十五世孫發(fā),唐婺州刺史,其子靜遂居婺州。六十四世孫鳳,元末明初又徙東陽縣南湖北。始遷祖文顯,行逢三,朌七十三世孫,明嘉靖間再遷邑之葛宅塢。存卷載序、世系、行傳、墓圖等。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七(1857)年
828.《東陽楊氏宗譜三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朌,字叔向,周朝人。四十五世孫發(fā),唐婺州刺史,其子靜遂居婺州。六十四世孫鳳,元末明初又徙東陽縣南湖北。始遷祖文顯,行逢三,朌七十三世孫,明嘉靖間再遷邑之葛宅塢。存卷載譜序、源流、凡例、系圖、行傳、墓圖。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九(1883)年
829.《東陽楊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朌,字叔向,周朝人。四十五世孫發(fā),唐婺州刺史,其子靜遂居婺州。六十四世孫鳳,元末明初又徙東陽縣南湖北。始遷祖文顯,行逢三,朌七十三世孫,明嘉靖間再遷邑之葛宅塢。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編修年份】1947年
830.《西朱裘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永昂(字子喬,號伴云),北宋慶歷間由會稽云門贅遷嵊縣崇仁。南宋時,其裔孫元,再自崇仁遷天臺。福德(字道原,行百六)復(fù)自天臺徙東陽新塘。福德五世孫善奇(字日遷,行仁三)明初又由新塘移家邑之西朱。存卷載序、義門記、文集、世系圖傳、墳圖。 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
831.《真定賈氏宗譜九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寵,行二十九,譜稱系北宋賈昌朝孫,北宋末徙居?xùn)|陽蘭隰。南宋紹興間,四世孫廷偉,仕都監(jiān),遷居永康前黃,后世分徙楓樹下、萬川、橫壟、高塘等處;四世孫廷佐,仕刪定官,仍居?xùn)|陽。是爲(wèi)都監(jiān)公、刪定公兩派合修譜。卷首新舊譜序、凡例,卷一都監(jiān)公派世系圖,卷三至五行傳,卷九刪定公派歷代文集,載恩典、刪定公遺文、記、祀典、世德、遺德、上宋高宗皇帝討虜書。存卷首、卷一、三至五、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五十五(1716)年
832.《真定賈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寵,行二十九,譜稱系北宋賈昌朝孫,北宋末徙居?xùn)|陽蘭隰。南宋紹興間,四世孫廷偉,仕都監(jiān),遷居永康前黃,后世分徙楓樹下、萬川、橫壟、高塘等處;四世孫廷佐,仕刪定官,仍居?xùn)|陽。是爲(wèi)都監(jiān)公、刪定公兩派合修譜。卷十六爲(wèi)永康前黃、萬川派下人物傳記、行實等,一冊未題卷次載八景詩、東陽諸派人物傳記、行實等,余卷均存行傳,所載較參見譜有所增益。存卷三至五、七、九、十、十三、十六,一冊未題卷次。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1755)年
833.《真定賈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寵,行二十九,譜稱系北宋賈昌朝孫,北宋末徙居?xùn)|陽蘭隰。南宋紹興間,四世孫廷偉,仕都監(jiān),遷居永康前黃,后世分徙楓樹下、萬川、橫壟、高塘等處;四世孫廷佐,仕刪定官,仍居?xùn)|陽。是爲(wèi)都監(jiān)公、刪定公兩派合修譜。存卷載行傳。存卷八、十六(殘)。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十九(1784)年
834.《真定賈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寵,行二十九,譜稱系北宋賈昌朝孫,北宋末徙居?xùn)|陽蘭隰。南宋紹興間,四世孫廷偉,仕都監(jiān),遷居永康前黃,后世分徙楓樹下、萬川、橫壟、高塘等處;四世孫廷佐,仕刪定官,仍居?xùn)|陽。是爲(wèi)都監(jiān)公、刪定公兩派合修譜。存卷載行傳。存卷十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1894)年
835.《真定賈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寵,行二十九,譜稱系北宋賈昌朝孫,北宋末徙居?xùn)|陽蘭隰。南宋紹興間,四世孫廷偉,仕都監(jiān),遷居永康前黃,后世分徙楓樹下、萬川、橫壟、高塘等處;四世孫廷佐,仕刪定官,仍居?xùn)|陽。是爲(wèi)都監(jiān)公、刪定公兩派合修譜。存卷載世系、行傳。存卷三、五、十七、十九。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4年
836.《東陽永寧虞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克文,先世會稽西虞人,五代后周時以侍御史謫令寧,聞陳橋兵變,恥仕宋,乃隱居邑之永寧鄉(xiāng)水下村,遂為東陽人。卷二世系,卷六、七世傳,卷十像贊、契式、墓圖等。存卷2、6、7、10
○【編修年份】清道光16年
837.《永寧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克文,行寵九,先世會稽西人,五代后周時以侍御史謫令吳寧,聞陳橋兵變,恥仕宋,乃隱居邑之永寧鄉(xiāng)水下村,遂爲(wèi)東陽人。存卷載世傳。存卷三、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雍正十二(1734)年
838.《永寧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克文,行寵九,先世會稽西人,五代后周時以侍御史謫令吳寧,聞陳橋兵變,恥仕宋,乃隱居邑之永寧鄉(xiāng)水下村,遂爲(wèi)東陽人。存卷爲(wèi)世傳。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五(1800)年
839.《永寧虞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道光十六年木活字本《東陽永寧虞氏宗譜》條目。卷五、八世行傳,卷十三家傳、壽詩、紀(jì)略、祭文,卷十四圖贊、祠記、墓圖、文契、議約。存卷5、8、13、14
○【編修年份】清光緒19年
840.《蓮溪氏宗譜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浙江義烏華溪始祖元吉,字慶之,號安祥,行大三,宋代人。始遷祖一龍,字云升,行慶廿三,元大德間自義烏華溪遷東陽雙泉,未幾復(fù)轉(zhuǎn)遷至蓮溪。內(nèi)有孫復(fù)、劉子暈、陸游所撰序文。 卷一序、家規(guī)、庭訓(xùn)、敕書、科第、排行字目、祠記、儀注、宅圖、八景詩,卷二外紀(jì)、近紀(jì)、內(nèi)紀(jì)世系圖,卷三至七世傳,卷八行傳、冠帶帖、行略,卷十祀産、約據(jù)、墓圖。存卷一至八、十。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三(1897)年
841.《蓮溪虞氏宗譜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一龍,元大德間自義烏華溪遷東陽雙泉,未幾復(fù)轉(zhuǎn)遷至蓮溪。卷一序、家規(guī)、庭訓(xùn)、敕書、科第、排行字目、祠記、儀注、宅圖、八景詩,卷二外紀(jì)、近紀(jì)、內(nèi)紀(jì)世系圖,卷三至七世傳,卷八行傳、冠帶帖、行略,卷十祀產(chǎn)、約據(jù)、墓圖。內(nèi)有孫復(fù)、劉子踂、陸游所撰序文。存卷1-8、10
○【編修年份】清光緒23年
842.《東陽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浙江義烏華溪始祖元吉,字慶之,號安祥,行大三,宋代人。始遷祖一龍,字云升,行慶廿三,元大德間自義烏華溪遷東陽雙泉,未幾復(fù)轉(zhuǎn)遷至蓮溪。存卷載行傳。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三(1798)年
843.《東陽蓮溪氏宗譜五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浙江義烏華溪始祖元吉,字慶之,號安祥,行大三,宋代人。始遷祖一龍,字云升,行慶廿三,元大德間自義烏華溪遷東陽雙泉,未幾復(fù)轉(zhuǎn)遷至蓮溪。存卷一、二、四、五。書名據(jù)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七(1837)年
844.《東陽趙氏宗譜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卷一譜序、譜原、南遷始祖考,卷三外紀(jì)世表,卷六起依次載德訓(xùn)、壺儀、慶挽、祠廟、宅墅、墓志、藝文、祀產(chǎn)。存卷一,三之一至三,六,七之一至三,八之一、二,九,十,十二至十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元(1796)年
845.《東陽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存卷一至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十一(1746)年
846.《東陽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存卷三、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五(1760)年
847.《東陽趙氏宗譜十九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之一至五,三之六至十、十二、十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七(1857)年
848.《東陽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存卷二之四,三之三、四、八,六,八之三,十一,十二,十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五(1879)年
849.《東陽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公藻,宋魏王廷美之后。靖康之變,奉母隨駕南渡,遷寓婺州東陽中興寺北。支祖若恢,公藻十一世孫,自中興寺析居邑東潼塘。存卷二之二、八、十二、十三、十六,三之十一、十六、二十,十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十四(1908)年
850.《泉塘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爲(wèi)世系圖。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間年
851.《泉塘趙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卷三至四世系圖,卷十三系傳。存卷三、四、十三。書名據(jù)版心題。記事至1920年。
○【編修年份】民國年
852.《東陽蔡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襄,一名師古,字君謨,號文龍,行干二八。六世祖沈,字仲默,行禎九,以道學(xué)名世,宋嘉定間自建陽遷居暨陽烏巖。始遷祖幼孝,字希敬,行誠六,沈子,寶慶間再徙東陽白峰溪口。卷一譜序、凡例、家規(guī)等,卷二詩文、像贊等,卷三世系,卷四行第。清咸豐元年(1851)修同治九年(1870)增補木活字本。存卷一至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元(1851)年
853.《東陽蔡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仁賢,字宗圣,行三四,新昌蔡用之之子,世居錢塘,宋淳化間徙居暨陽烏巖。始遷祖彥環(huán),仁賢六世孫,宋紹興八年再遷東陽二十五都城頭。存卷爲(wèi)世行傳(廿三世康字行)。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六(1867)年
854.《鹿峰蔡氏宗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照,字季遠,號嗚山,世居平陽,宋政和四年官東陽主簿,遂家鹿峰。存卷爲(wèi)壽序、墓圖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三(1823)年
855.《鹿峰蔡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照,字季遠,號嗚山,世居平陽,宋政和四年官東陽主簿,遂家鹿峰。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十一至十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
856.《東陽城頭蔡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仁賢,字宗圣,行三四,新昌蔡用之之子,世居錢塘,宋淳化間徙居暨陽烏巖。始遷祖彥環(huán),仁賢六世孫,宋紹興八年再遷東陽二十五都城頭。存卷爲(wèi)世行傳。存卷二。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七(1891)年
857.《上泉蔣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始遷祖鐸,字克振,行萬二,宋初自高砂遷居懷德鄉(xiāng)上泉。存卷爲(wèi)世系、傳記、墓圖等。存卷五、六。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二(1807)年
858.《上泉蔣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始遷祖鐸,字克振,行萬二,宋初自高砂遷居懷德鄉(xiāng)上泉。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五。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九(1839)年
859.《上泉蔣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始遷祖鐸,字克振,行萬二,宋初自高砂遷居懷德鄉(xiāng)上泉。卷三至七世系,卷八墓圖等。存卷三、五至八。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
860.《安儒敦睦堂蔣氏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譜存祠記、祀產(chǎn)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九(1839)年
861.《安儒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譜存世系。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八(1882)年
862.《安儒蔣氏仁房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此爲(wèi)仁房支譜。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六(1890)年
863.《安儒蔣氏元房房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信房后又分元、亨、利、貞四支,此爲(wèi)元房房譜。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三。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
864.《安儒蔣氏元房家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信房后又分元、亨、利、貞四支,此爲(wèi)元房房譜。存卷爲(wèi)譜序、墓圖、祀記、祭禮、約據(jù)、系圖、世傳等。存卷一、二。書名據(jù)目録題。
○【編修年份】1934年
865.《安如蔣氏梅房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宋代自東陽高砂遷居橫城。始遷祖善法,字明仲,號真理,行明七,明代自橫城遷居安儒(也作安如),后世分爲(wèi)仁、義、禮、智、信五房。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一、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六(1836)年
866.《泰里蔣氏宗譜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士宏,字文博,行誠七,唐貞元間自仙居遷居?xùn)|陽泰里。卷一至九譜序、家規(guī)、源流録、世系考、仕宦、科第、膠庠、隱逸、義舉、孝子、節(jié)婦録、遷居記、誥敕、世系等,卷十至十二藝文、行狀、行傳、行略、墓志、寺院記、約據(jù)、墳圖、祀產(chǎn)等。藝文內(nèi)收録高定子撰《南園書院記》、趙廷茂撰《蔣村橋敬業(yè)書屋記》、喬行簡撰《須成堂書目記》等。存卷一至十、十二。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1822)年
867.《泰里蔣氏宗譜十三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士宏,字文博,行誠七,唐貞元間自仙居遷居?xùn)|陽泰里。存卷載譜序、家規(guī)、源流録、世系考、仕宦、科第、膠庠、隱逸、義舉、孝子、節(jié)婦録、遷居記、誥敕、世系等、藝文、行狀、行傳、行略、墓志、寺院記、約據(jù)、墳圖、祀產(chǎn)等。存卷一至十二。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
868.《泰里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士宏,字文博,行誠七,唐貞元間自仙居遷居?xùn)|陽泰里。存卷爲(wèi)世系、藝文、傳志、墓圖等。存卷二至五、七、八、十、十二至十四、十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書簽題泰里蔣氏譜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一(1872)年
869.《泰里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士宏,字文博,行誠七,唐貞元間自仙居遷居?xùn)|陽泰里。存卷爲(wèi)世系、藝文等。存卷五、七、十、十三、十四、十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一(1895)年
870.《禮房雍和堂房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勛十四世孫隆始遷會源。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4年
871.《重修吳寧橫城蔣氏宗譜九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卷一至六譜序、世系等,卷九墓志銘、行狀、傳記、序贊、祀產(chǎn)、詩文、跋等。存卷一至六、九。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四十一(1702)年
872.《橫城蔣氏重修宗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卷首譜序、祭儀、宅圖、學(xué)規(guī)、詩文等,卷一世系。學(xué)規(guī)載宋方逢辰撰《橫城義塾講記》、《義學(xué)規(guī)條》等,詩文載宋濂、方孝孺、黃、柳貫、姚思恭等所撰詩、序、記、贊。存卷首、卷一。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九(1774)年
873.《橫城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存卷爲(wèi)世系、傳記、行實、詩文等。存卷三、十二、十三、十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五(1835)年
874.《橫城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三、十一。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八(1858)年
875.《吳寧橫城蔣氏重修宗譜二十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卷一譜序、誥敕、祭儀、宅圖、學(xué)規(guī)塾記、詩文等,卷二至十四世系,余卷傳序、紀(jì)贊、約據(jù)、祀產(chǎn)、壙志、墓志銘、墓圖等。存卷一至四、六至十一、十三、十四、二十二至二十四、二十八。
○【編修年份】清光緒六(1880)年
876.《橫城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存卷爲(wèi)傳記、墓圖、祀產(chǎn)等。存卷二十一、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
877.《橫城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字立功,行九,唐末自臺州遷居婺州東陽。始遷祖開謨,字鴻烈,別號仁山,行樂十四,勛十世孫,遷居本邑橫城。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十八。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32年
878.《橫城蔣氏義塾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為課試名錄、記、詩、傳略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五(1835)年
879.《東陽會源蔣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勛十四世孫隆始遷會源。存卷爲(wèi)明宋濂等撰記文及約據(jù)、文疏、傳贊、藝文、世系等。存卷一、三、五、七、十一。書名據(jù)書簽題。
○【編修年份】1936年
880.《巖下溪邊蔣氏宗譜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勛,行九,唐末自臺州臨海遷居?xùn)|陽高砂。始遷祖仁皎,字皓卿,行五,勛曾孫,遷居龍溪巖下。仁皎十世孫萬一、萬十分居溪邊、前房。卷一譜序、家規(guī)、家訓(xùn)、誥敕、像贊、詩文、祠記等,卷二至四世系,卷六傳記、祀產(chǎn)、墓圖等。存卷一至四、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33年
881.《吳寧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存卷載行傳。存卷十三、十七。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九(1804)年
882.《吳寧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卷四碑記、祠記、功過辨、墓志、祭文,卷九世系,余卷爲(wèi)行傳。存卷四、九、十、十一、十三、十六、十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二(1832)年
883.《吳寧厲氏宗譜三十三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存譜載世系。存卷十二,另一冊未標(biāo)卷次。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五(1879)年
884.《東陽嶺南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卷一序、家規(guī)、服制、敕命,卷二至三世系,卷七墓與,卷八行傳,卷九行略、家傳。存卷一至三、七至九。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五(1866)年
885.《東陽嶺南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卷一序、家規(guī)、服制、敕命,卷二世系,卷三至六行傳,卷七、八墓志、碑記。存卷一至四、六至八。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九(1814)年
886.《東陽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文才,字安世,唐太宗朝官容州刺史,晚卜居?xùn)|陽縣南天馬山下。至其孫,肅宗至德中徙家?guī)X南夏厲。卷二、三世系,卷四至十行傳,卷十五家傳、行略、詩、贊、序等。存卷二至五、八至十、十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
887.《重修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惟賢,元季自金華洞下移居?xùn)|陽峴山下。存卷載歷代修繕正傳、行實、記、世系。書名據(jù)版心題。記事至明崇禎十二年。
○【編修年份】清年
888.《重修厲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惟賢,元季自金華洞下移居?xùn)|陽峴山下。存卷載墓志、祭文、寺圖、宅圖、公墓圖等。書名據(jù)版心題。記事至清乾隆間。
○【編修年份】清年
889.《鹿峰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載世傳。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一(1816)年
890.《吳寧少溪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殘卷為世系圖、行傳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七(1668)年
891.《東陽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蓉,字仁能,唐景云二年自義烏縣邑城(今稠城鎮(zhèn))東門遷居?xùn)|陽縣邑城南門,后又定居同邑西部鄉(xiāng)存心里。卷一譜序、遺像、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等,卷三行傳。存卷一、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九(1883)年
892.《陽興賢少溪樓氏重修宗譜五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首譜序、世系源流序、家規(guī)、誥敕,卷一世系外紀(jì)、世系內(nèi)紀(jì),卷二至四世傳,卷五記、傳、行狀、墓志銘、墓圖。書名據(jù)卷端、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1755)年
893.《東陽少溪樓氏重修宗譜六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首譜序、家規(guī)、誥敕等,卷一世系外紀(jì)、世系內(nèi)紀(jì),卷三世傳。存卷首、卷一、三。書名據(jù)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五十(1711)年
894.《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三世行傳,卷四行第。存卷三至四。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十二(1787)年
895.《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六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首譜序,卷一家規(guī)、誥敕,卷二世系,卷三至五世傳,卷六記、詩、傳、壽序、行狀、墓志銘。存卷首、卷一至三、五至六。書名據(jù)目錄、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八(1813)年
896.《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三至九行第,卷十二墓圖。存卷三至九、十二。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
897.《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一譜序、誥敕,卷二至三系圖,卷四至九行第,卷十二祭文、詩、贊等。存卷一至九、十二。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六(1866)年
898.《東陽興賢少溪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良奇,字光偉,行雍二三,生于東陽南岑,宋咸平四年補婺之儒學(xué)提舉,致仕歸鄉(xiāng),占籍少溪。卷二至三世系,卷十三贊、詩,卷十四序、傳,卷十五行傳。存卷二至三、十三至十五。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六(1890)年
899.《東陽癓國樓氏宗譜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昱,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卷一譜序、家規(guī)、派居、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等,卷二系圖、墓圖,卷三至五世傳,卷六祠記、行略、行傳、行狀、墓志、議約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55年
900.《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十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卷一譜序、家規(guī)、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卷三系圖,卷四至十二世行傳,卷十三碑記、堂記、壽序、行略,卷十四世德傳、閨范傳,卷十五行狀、墓志,卷十六墓圖。存卷一、三至五、八、十至十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五(1770)年
901.《東陽杞國樓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惇敘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存卷載行狀、行傳、墓圖。存卷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五(1820)年
902.《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八卷附一冊(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卷一譜序、家規(guī)、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卷二系圖,卷三至六世傳,卷八祠記、行略、行傳、行狀,附一冊載長樂院碑記、寺內(nèi)祠記、宗祠記等。存卷一至六、八,另附一冊。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五(1825)年
903.《東陽杞國樓氏宗譜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卷二系圖,卷三至八世傳,卷九壽序、行略、行狀、詩歌,卷十墓志銘、墓圖、議約。存卷二至十。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六(1856)年
904.《東陽癓國樓氏宗譜十一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樓仲振修《東陽鮧國樓氏宗譜》條目。卷首譜序、家規(guī)、派居、遺像等,卷一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卷三至十世傳,卷十一墓志銘、墓圖、約據(jù)。存卷1、3-8、10、11,卷首
○【編修年份】清光緒10年
905.《東陽癓國樓氏家乘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惇敘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樓仲振修《東陽鮧國樓氏宗譜》條目。卷一譜序、家規(guī)、像贊,卷二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卷三系圖,卷四至八行傳,卷九詩、序、傳、行狀、實錄,卷十像贊、墓志銘、墓圖。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13年
906.《東陽癓國樓氏宗譜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樓仲振修《東陽鮧國樓氏宗譜》條目。卷一譜序、家規(guī)、遺像、外紀(jì)系圖、內(nèi)紀(jì)系圖,卷二系圖,卷三至八世傳,卷九祠記、行略、行傳、行狀、詩歌類。存卷1-9
○【編修年份】清光緒14年
907.《東陽癓國樓氏宗譜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5
○【編修年份】清乾隆55年
908.《大磉杞國樓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卷一譜序、墓志銘、行狀、傳略等,卷二遷析地里引、遺像、世系,卷三至四世傳。
○【編修年份】清康熙四十四(1705)年
909.《大磉杞國樓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樹德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子孫分徙四鄉(xiāng),遂衍為梧山、大樓、青石、西榮、象塘、白鹿、大磉、林泉、沙田等九派。始遷祖孟通,字思右,行七九,原行千十三,南宋嘉定間自江西遷居?xùn)|陽大磉。卷一譜序、行狀、墓志等,卷二遷居里所、凡例、家規(guī)、世系圖,卷四行傳。存卷一至二、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1740)年
910.《東陽象塘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昱,字國皓,又名給事公,仕唐,后隨父南隱,卜居?xùn)|陽青石信坑。十九世孫秉玉由青石遷居象塘,是為始遷祖。存卷為譜序、墓志銘、行略等。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雍正十三(1735)年
911.《鳳山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淳,字質(zhì)夫,行元廿三。南宋時攜子隱居于東陽清明山。卷二至四世系圖,卷五至十五世行傳,卷十八傳,卷十九墓志銘,卷二十行狀、壽序,卷二十一碑記、公詞,卷二十二墓圖、約據(jù)。存卷二至七、九、十一、十三至十五、十八至二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912.《鳳山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淳,字質(zhì)夫,行元廿三。南宋時攜子隱居于東陽清明山。存卷為世行傳。存卷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26年
913.《峴陽樓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蓉,字仁能,唐景云二年自義烏縣邑城(今稠城鎮(zhèn))東門遷居?xùn)|陽縣邑城南門,后又定居同邑西部鄉(xiāng)存心里。存卷為行傳。存卷十。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七(1837)年
914.《梨川劉氏重修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寶,南宋淳祐中自東陽玉溪遷至梨坑。卷一金劉無二姓辨、家規(guī)、誥敕、像贊、約據(jù)、祀産等,卷二至四行傳。書名據(jù)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
915.《東陽潘氏重修宗譜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鐶,字聯(lián)陞,行開二,唐代人。十三世祖御,字符化,號東陽居士,行太三,原居括蒼,南宋末宦東陽,后隱于該邑長賀里,子孫遂家焉。始遷祖仕良,二十二世祖,明中葉再徙七都裘家?guī)X。卷一序例、家規(guī)、禮略、像贊,卷二世系圖,卷三至六行傳,卷七家傳,卷八祀産、墓圖、文類。書名據(jù)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
916.《滎陽潘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字君賦,行超八,宋代人。始遷祖尚文,字若元,行勤四十三,元末自永康五指巖移居?xùn)|陽西峴山之南。卷一序例、誥敕、家傳、墓圖,卷二至四行傳。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二(1910)年
917.《三峰盧氏家志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寔,幼名壽,字允之,北宋治平間自天臺山口遷居?xùn)|陽巧溪。至第四子員父始遷居?xùn)|門外三峰之雅溪。是譜載東陽之宅里、古跡、家范、人物等,以及天臺、東陽世系,但東陽世系僅載與本支相關(guān)之一系,本支祖洪祭,于明萬歷間自東陽雅溪遷杭州東里。纂修者潮生爲(wèi)杭州東里支第六世。三峰盧氏家志十八卷 上譜之油印抽印本。載譜序、總敘、宅里圖、泉石志,后七卷依次載古跡、坊表、譜系、祀廟、墓域、祭田。書名據(jù)書簽題。清乾隆四十一年修。
○【編修年份】民國油印本年
918.《雅溪盧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寔,字充之,北宋治平間由天臺山口徙居?xùn)|陽西部鄉(xiāng)之巧溪。逮四世孫員父,再遷邑東升蘇鄉(xiāng)紫金里之雅溪,是爲(wèi)雅溪始遷祖。員父四子: 珪、慶嗣、興嗣、顯嗣,至是族分四大支。卷六世傳,卷十八墓表、祭文,卷十九序贈,卷二十詩。存卷六、十八至二十。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十三(1778)年
919.《雅溪盧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介祉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寔,字充之,北宋治平間由天臺山口徙居?xùn)|陽西部鄉(xiāng)之巧溪。逮四世孫員父,再遷邑東升蘇鄉(xiāng)紫金里之雅溪,是爲(wèi)雅溪始遷祖。員父四子: 珪、慶嗣、興嗣、顯嗣,至是族分四大支。存卷爲(wèi)世傳。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四(1809)年
920.《雅溪盧氏家乘二十八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介祉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寔,字充之,北宋治平間由天臺山口徙居?xùn)|陽西部鄉(xiāng)之巧溪。逮四世孫員父,再遷邑東升蘇鄉(xiāng)紫金里之雅溪,是爲(wèi)雅溪始遷祖。員父四子: 珪、慶嗣、興嗣、顯嗣,至是族分四大支。卷首新舊譜序、凡例、宗裔考,卷一誥敕,卷三世系,卷四至十四世傳,卷二十五祀事,卷二十六家訓(xùn)、藝文,卷二十七科目、制貢、宦林、封蔭、坊表、祠墓,卷二十八雜志、樂輸。存卷首、卷一、三至六、八、十一、十四、二十五至二十八。書名據(jù)版心、書簽、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八(1838)年
921.《雅溪盧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寔,字充之,北宋治平間由天臺山口徙居?xùn)|陽西部鄉(xiāng)之巧溪。逮四世孫員父,再遷邑東升蘇鄉(xiāng)紫金里之雅溪,是爲(wèi)雅溪始遷祖。員父四子: 珪、慶嗣、興嗣、顯嗣,至是族分四大支。。存卷二至三世系,卷五至十五世傳,卷二十三、二十四著述,卷二十五、二十六贈言。存卷二、三、五、六、十二、十三、十五、二十三至二十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
922.《錦溪盧氏重修宗譜二十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宣,靈山鼻祖琰十五世孫,西山派遺緒,宋紹定間自永康之石馬遷來東陽錦溪。卷首譜序、家規(guī)、誥敕、祠圖,卷三世系,卷六、十四行第,卷十八始祖考略、行略、序、壽序,卷二十贊,卷二十二論說、碑記、跋。存卷首、卷三、六、十四、十八、二十、二十二。書名據(jù)目錄、譜序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五(1889)年
923.《錦溪盧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宣,靈山鼻祖琰十五世孫,西山派遺緒,宋紹定間自永康之石馬遷來東陽錦溪。存卷載行傳。存卷九。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九(1764)年
924.《錦溪盧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宣,靈山鼻祖琰十五世孫,西山派遺緒,宋紹定間自永康之石馬遷來東陽錦溪。卷四世系,卷十四行傳。存卷四、十四。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1830)年
925.《錦溪盧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宣,靈山鼻祖琰十五世孫,西山派遺緒,宋紹定間自永康之石馬遷來東陽錦溪。卷二、三世系,卷六至十四行第,卷十六行傳,卷十八行略、壽序、詩,卷十九墓志、祭文,卷二十贊,卷二十二墓圖。存卷二、三、六、七、九至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八至二十、二十二。
○【編修年份】清咸豐十(1860)年
926.《錦溪盧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宣,靈山鼻祖琰十五世孫,西山派遺緒,宋紹定間自永康之石馬遷來東陽錦溪。卷四世系,卷十一至十七行第,卷二十九墓圖。存卷四、十一、十五至十七、二十九。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6年
927.《吳寧鍾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國賓,行百二,宋淳熙進士,自杭州南園遷居吳寧東北隅(今屬東陽縣)。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五。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一(1831)年
928.《寶樹謝氏重修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深甫,字子肅,號東江,宋史有傳。傳至四世孫,時宋末兵亂,贅居義烏江灣。又至八世赤,行更三,元至正間以兵亂自臺郡黃巖避地東陽馬墅后周,故譜尊為義烏始遷祖,赤為東陽始遷祖。存卷為序例、人物、世系圖。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康熙三十八(1699)年
929.《寶樹謝氏重修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深甫,字子肅,號東江,宋史有傳。傳至四世孫,時宋末兵亂,贅居義烏江灣。又至八世赤,行更三,元至正間以兵亂自臺郡黃巖避地東陽馬墅后周,故譜尊為義烏始遷祖,赤為東陽始遷祖。存卷為譜序、家規(guī)、賢田、祠祀、人物、世為系圖。存卷一。書名據(jù)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一(1806)年
930.《寶樹謝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深甫,字子肅,號東江,宋史有傳。傳至四世孫,時宋末兵亂,贅居義烏江灣。又至八世赤,行更三,元至正間以兵亂自臺郡黃巖避地東陽馬墅后周,故譜尊為義烏始遷祖,赤為東陽始遷祖。存卷為藝文、祀產(chǎn)、墓圖等。存卷六。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四(1854)年
931.《寶樹謝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深甫,字子肅,號東江,宋史有傳。傳至四世孫,時宋末兵亂,贅居義烏江灣。又至八世赤,行更三,元至正間以兵亂自臺郡黃巖避地東陽馬墅后周,故譜尊為義烏始遷祖,赤為東陽始遷祖。存卷為行傳。存卷四、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六(1880)年
932.《吳寧應(yīng)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載系圖、世傳。存卷四、五、十五至十七。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七(1891)年
933.《吳寧泉塘瞿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國顓,行萬三,宋代人。始遷祖高,行曾十七,宋靖康之亂播遷天臺赤城,后從父訪勝東陽吳寧峴北之泉塘,遂家焉。是譜尊其孫希文為泉塘派祖。卷一譜序、事略、誥敕、像圖、系圖,卷四詩、文序、傳、行略、墓志、墓圖。有司馬光、張弘范、王旦、許宏綱等題贊。存卷一、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七(1857)年
934.《吳寧天水嚴(yán)氏重修宗譜五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酥,字可真,號和齊,行鼎九,南宋干道四年因官自上遷居?xùn)|陽。卷一譜序、像贊,卷二內(nèi)外紀(jì)世系,卷三至四世傳,卷五墓志、行實、家傳、墓圖。書名據(jù)卷端題。記事至清光緒間。
○【編修年份】清年
935.《旗山丁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賢,宋大中祥符間自臺州遷居吳寧千祥旗山下。卷首譜序、宗祀記、像贊等,卷七世系。存卷首、卷七下。書名據(jù)書簽、目録、卷端題。卷首自目録下爲(wèi)光緒丁丑年重修木活字本。
○【編修年份】1917年
936.《旗山丁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賢,宋大中祥符間自臺州遷居吳寧千祥旗山下。卷三至五世傳,卷九行傳,卷十約據(jù)、墓圖、祀産、跋。存卷三至五、九、十。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卷十有光緒丁酉年續(xù)修十四頁,民國丁巳年續(xù)修三頁。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937.《東眷韋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賢,漢宣帝時人。七傳至穆、潛,分為東西兩眷。始遷祖履淳,字懷樸,行干一,東眷祖穆十二世孫,唐天寶末官相府都事,被貶東陽,遂卜居邑之龍泉坊。履淳十四世孫,再徙邑東文星坊。存卷為傳記、墓志。存卷十。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
938.《東眷韋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韋德梧修《東眷韋氏宗譜》條目。存卷為系圖、詩集。存卷3、15
○【編修年份】清嘉慶21年
939.《東眷韋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賢,漢宣帝時人。七傳至穆、潛,分為東西兩眷。始遷祖履淳,字懷樸,行干一,東眷祖穆十二世孫,唐天寶末官相府都事,被貶東陽,遂卜居邑之龍泉坊。履淳十四世孫,再徙邑東文星坊。存卷為行傳、傳記。存卷九、十二、二十至二十四。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五(1845)年
940.《東眷韋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賢,漢宣帝時人。七傳至穆、潛,分為東西兩眷。始遷祖履淳,字懷樸,行干一,東眷祖穆十二世孫,唐天寶末官相府都事,被貶東陽,遂卜居邑之龍泉坊。履淳十四世孫,再徙邑東文星坊。存卷載系圖、行傳。存卷首、卷一、二、十、十五。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六(1867)年
941.《東眷韋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清韋德梧修《吳寧東眷韋氏宗譜》條目。存卷為系圖、行傳。補遺內(nèi)容至民國八年。存卷5、11、12、14-17,補遺一卷
○【編修年份】民國2年
942.《桐川夏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天元,字池臣,行千一。始遷祖行,字公成,行呈一;永安,行華三十三,自永康金川遷居?xùn)|陽桐川。存卷載譜序、凡例、像贊、世系等。存卷一至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五(1889)年
943.《西源馬氏宗譜四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之純,行三二,宋隆興進士,南宋著名學(xué)者,由東陽松山遷花園。始遷祖宗宸,之純八世孫,明時復(fù)遷花園里西,曰西源。有宋馬光祖文。卷一序、勅命、家訓(xùn)、像贊,卷二世系,卷三下行傳,卷四傳記、墓志、墓圖。存卷一、二、三下、四。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八修本。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八(1773)年
944.《安恬馬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喬岳,字山甫,號望松,北宋崇寧間徙東陽安恬。存卷為傳記、墓志、藝文。存卷二十。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1934年
945.《安恬馬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喬岳,字山甫,號望松,北宋崇寧間徙東陽安恬。存卷皆為行傳。存卷十一、十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九(1893)年
946.《安恬馬氏己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喬岳,字山甫,號望松,北宋崇寧間徙東陽安恬。存卷為行傳。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
947.《安恬馬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喬岳,字山甫,號望松,北宋崇寧間徙東陽安恬。存卷皆為行傳。存卷七、九至十二、十六。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2年
948.《安恬馬氏房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喬岳,字山甫,號望松,北宋崇寧間徙東陽安恬。存卷為行傳。存卷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18年
949.《松山西陽馬氏宗譜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東陽松山一世祖大同,字逢吉,唐咸通間自會稽遷來。二十二世祖仕圓,明中葉自甘棠徙西陽。有元許謙、清戴璐序。存卷載序、源流、家規(guī)、勅命、詩文等。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錄題。十修本。
○【編修年份】1931年
950.《東陽雙泉徐氏宗譜三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頊,字肇益,號龍邱居士,五代后周人。始遷祖伯川,字大江,行北一,世居姑蔑,南宋初遷居?xùn)|陽縣北思賢坊孝義里,居處有雙井,故稱雙泉。卷一序、紀(jì)源、家范、凡例、誥命、奏疏等,卷四世系圖,卷七外傳,卷八至十八世系傳,卷二十六行狀、行略,卷二十七行傳,卷二十八貞節(jié)傳、墓志等,卷二十九詩賦、銘辭、后跋等。存卷一、四、七、八、十、十二、十四至十八、二十六至二十九。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六(1846)年
951.《雙泉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頊,字肇益,號龍邱居士,五代后周人。始遷祖伯川,字大江,行北一,世居姑蔑,南宋初遷居?xùn)|陽縣北思賢坊孝義里,居處有雙井,故稱雙泉。存譜為世系、墓志。存卷六,另一冊未題卷次。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1740)年
952.《雙泉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頊,字肇益,號龍邱居士,五代后周人。始遷祖伯川,字大江,行北一,世居姑蔑,南宋初遷居?xùn)|陽縣北思賢坊孝義里,居處有雙井,故稱雙泉。存卷為世系。存卷七。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
953.《雙泉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頊,字肇益,號龍邱居士,五代后周人。始遷祖伯川,字大江,行北一,世居姑蔑,南宋初遷居?xùn)|陽縣北思賢坊孝義里,居處有雙井,故稱雙泉。卷二世系,卷二十八行傳,余載世傳、行狀、詩賦等。存卷二、六、八、十二、十三、二十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五十九(1794)年
954.《雙泉徐氏宗譜三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頊,字肇益,號龍邱居士,五代后周人。始遷祖伯川,字大江,行北一,世居姑蔑,南宋初遷居?xùn)|陽縣北思賢坊孝義里,居處有雙井,故稱雙泉。卷一序、紀(jì)源、家范、凡例、誥命、奏疏等,卷四世系圖,卷七外傳,卷八至十八世系傳,卷二十六行狀、行略,卷二十七行傳,卷二十八貞節(jié)傳、墓志等,卷二十九詩賦、銘辭、后跋等。存卷一至九、十一至十六、十八至二十四、二十六至三十。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八(1869)年
955.《前城徐氏宗譜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唐生,字堯友,行元一九,北宋慶歷間由浙江剡縣遷東陽孝德鄉(xiāng)。有明屠隆所作壽序。卷一序、凡例、家規(guī)等,卷二至三世系圖,卷五至八行傳,卷九傳、記、詩、外集等。存卷一至三、五至九。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六(1900)年
956.《泮東徐氏宗譜二十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鍇,北宋文字學(xué)家,咸平間避地東陽,家泮東。譜奉鍇六世孫次鐸為本宗之祖。卷一序、凡例、家規(guī)、祠圖等,卷八世傳,卷二十三至二十五藝文,卷二十七至二十八墓圖。存卷一、八、二十三至二十五、二十七、二十八。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三(1911)年
957.《泮東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鍇,北宋文字學(xué)家,咸平間避地東陽,家泮東。譜奉鍇六世孫次鐸為本宗之祖。卷二為支圖,又一冊為記、詩、傳。存卷二,另一冊不明卷次。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雍正四(1726)年
958.《泮東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卷二世系圖,卷九世傳。存卷2、9
○【編修年份】清道光19年
959.《泮東徐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鍇,北宋文字學(xué)家,咸平間避地東陽,家泮東。譜奉鍇六世孫次鐸為本宗之祖。存卷為世系圖。存卷四。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七(1868)年
960.《泮東徐氏家乘(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一世祖鍇,北宋文字學(xué)家,咸平間避地東陽,家泮東。譜奉鍇六世孫次鐸為本宗之祖。存卷為世傳。存卷七、八。書名據(jù)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一(1885)年
961.《東陽三元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回,唐會昌間任東陽令而占籍焉。十一世歡,徙居金蒙。子四:長世暐徙印谷;次世益北宋宣和間徙居三元;三世導(dǎo)、四世剛于南宋淳熙間同遷樂陶。存卷為仁七四府君義百四六公房世系。存卷三至六。書名據(jù)卷端題。記事至清乾隆間。
○【編修年份】清年
962.《三元徐氏宗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回,唐會昌間任東陽令而占籍焉。十一世歡,徙居金蒙。子四:長世暐徙印谷;次世益北宋宣和間徙居三元;三世導(dǎo)、四世剛于南宋淳熙間同遷樂陶。存冊為贊、傳、記、詩跋、續(xù)修任事名目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八(1813)年
963.《三元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回,唐會昌間任東陽令而占籍焉。十一世歡,徙居金蒙。子四:長世暐徙印谷;次世益北宋宣和間徙居三元;三世導(dǎo)、四世剛于南宋淳熙間同遷樂陶。卷八像贊,卷十總祠記、祀記、祀約等,卷十九墓圖。存卷八、十、十九。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九(1859)年
964.《三元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回,唐會昌間任東陽令而占籍焉。十一世歡,徙居金蒙。子四:長世暐徙印谷;次世益北宋宣和間徙居三元;三世導(dǎo)、四世剛于南宋淳熙間同遷樂陶。存卷為夏溪、雙溪、學(xué)陶世系。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四(1878)年
965.《三元徐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回,唐會昌間任東陽令而占籍焉。十一世歡,徙居金蒙。子四:長世暐徙印谷;次世益北宋宣和間徙居三元;三世導(dǎo)、四世剛于南宋淳熙間同遷樂陶。存卷為三十四世壽字行、三十五世康字行世傳。存卷十五、十六。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五(1899)年
966.《吳寧洪塘郭氏宗譜十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廣智,漢朝人。始遷祖復(fù),行宋一,宋代自會源移居吳寧(今東陽)洪塘。卷一誥敕、譜序、源流序、從姓、家規(guī)、行第、祠圖、外紀(jì)世系等,卷四、十一至十二均世傳。存卷一、四、十一、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三(1877)年
967.《吳寧洪塘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廣智,漢朝人。始遷祖復(fù),行宋一,宋代自會源移居吳寧(今東陽)洪塘。卷二至三系圖,卷六至八、十行傳。存卷二、三、六至八、十。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七(1891)年
968.《吳寧洪塘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廣智,漢朝人。始遷祖復(fù),行宋一,宋代自會源移居吳寧(今東陽)洪塘。卷三至四系圖,卷八行傳。存卷三、四、八。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2年
969.《吳寧洪塘郭氏宗譜二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廣智,漢朝人。始遷祖復(fù),行宋一,宋代自會源移居吳寧(今東陽)洪塘。卷二至三系圖,卷十一行傳,卷二十傳贊、墓銘,卷二十一祠堂記、墓圖、跋等。存卷二、三、十一、二十、二十一。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36年
970.《龍山郭氏宗譜十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通美,唐代人。始遷祖峙,字孟列,行晉十一,一作鵬公,宋靖康間由臺州仙居縣石井仙姑巖移居?xùn)|陽興賢鄉(xiāng)龍山。峙四世孫森,號博巖,再徙松山,為松山之祖。森次子紹宗,贅居仁壽鄉(xiāng)南山之麓,復(fù)開派南山。此后派下分房,房下分支,然皆宗于龍山。卷一序、誥敕、家規(guī)、祠記,卷二至十一系圖、世傳,卷十六祠堂圖、宅圖、墓圖、祀產(chǎn)、約據(jù)。存卷一、二、四、七、十一、十六。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八(1869)年
971.《龍山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通美,唐代人。始遷祖峙,字孟列,行晉十一,一作鵬公,宋靖康間由臺州仙居縣石井仙姑巖移居?xùn)|陽興賢鄉(xiāng)龍山。峙四世孫森,號博巖,再徙松山,為松山之祖。森次子紹宗,贅居仁壽鄉(xiāng)南山之麓,復(fù)開派南山。此后派下分房,房下分支,然皆宗于龍山。卷二世系,卷十二詩文、墓圖、墓記。存卷二、十二。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七(1827)年
972.《龍山郭氏宗譜十六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通美,唐代人。始遷祖峙,字孟列,行晉十一,一作鵬公,宋靖康間由臺州仙居縣石井仙姑巖移居?xùn)|陽興賢鄉(xiāng)龍山。峙四世孫森,號博巖,再徙松山,為松山之祖。森次子紹宗,贅居仁壽鄉(xiāng)南山之麓,復(fù)開派南山。此后派下分房,房下分支,然皆宗于龍山。卷一序、凡例、家規(guī)、宗祠記等,卷二至三系圖,卷四至十一世傳,卷十四記、志銘、詩賦、像贊,卷十五傳,卷十六祠圖、墓圖、祀產(chǎn)、約據(jù)。存卷一至十一、十四至十六。書名據(jù)版心、書簽、目錄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八(1892)年
973.《龍山郭氏宗譜二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通美,唐代人。始遷祖峙,字孟列,行晉十一,一作鵬公,宋靖康間由臺州仙居縣石井仙姑巖移居?xùn)|陽興賢鄉(xiāng)龍山。峙四世孫森,號博巖,再徙松山,為松山之祖。森次子紹宗,贅居仁壽鄉(xiāng)南山之麓,復(fù)開派南山。此后派下分房,房下分支,然皆宗于龍山。存卷為世系。存卷十三、十五。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6年
974.《東陽長衢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知常,一作彥明,行端十五,宋宣和間移居?xùn)|陽長衢。存卷為世系。存卷一、八至十二、十四、二十二、二十四、二十六至二十八、三十一、三十六、三十八、三十九。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1918年
975.《長衢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參見民國七年木活字本《東陽長衢郭氏宗譜》條目。存卷為世系。存卷5
○【編修年份】清道光15年
976.《東陽長衢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知常,一作彥明,行端十五,宋宣和間移居?xùn)|陽長衢。存卷為世系。存卷一中、三、七、十三、十四、二十、三十一。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四(1888)年
977.《東陽梁渡郭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存卷為世系。存卷七。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一(1895)年
978.《大化呂氏家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邦彥,后周顯德四年自山西解州(今山西運城)移居吳寧(今東陽)清潭,復(fù)轉(zhuǎn)遷大化。譜以其孫霞西爲(wèi)一世祖。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三。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九(1903)年
979.《繡川呂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逢,行元一,北宋遷居吳寧(今東陽)大化之圖江。存卷載譜序、誥命、凡例、家規(guī)、謝恩表、世系圖等。內(nèi)録宋人張栻、李大同所撰譜序。存卷一。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十七(1782)年
980.《東陽象岡呂氏重修宗譜二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英年,字俊華,號象山,南宋中葉自處州(今屬麗水市)遷居?xùn)|陽象岡。卷一譜序、凡例、宗法條目、祖訓(xùn)、敕書、地理考等,卷三至四世系,卷五至十四行第,卷十五至十九家傳、墓志銘、詩等,卷二十墳圖、跋。卷十五載有宋呂祖謙、元姚燧等文。存卷一、三至八、十至十五、十七至二十。書名據(jù)目録題。
○【編修年份】清咸豐元(1851)年
981.《東陽象岡呂氏重修宗譜二十二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英年,字俊華,號象山,南宋中葉自處州(今屬麗水市)遷居?xùn)|陽象岡。卷一譜序、祖訓(xùn)、家范、敕書、地里考等,卷三系圖,卷六至十行第,卷十七家傳、墓志銘、墓記,卷十八至十九行傳、行狀等。存卷一、三、六、九、十、十七至十九。書名據(jù)目録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十三(1874)年
982.《東陽象岡呂氏重修宗譜二十三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英年,字俊華,號象山,南宋中葉自處州(今屬麗水市)遷居?xùn)|陽象岡。卷四世系圖,卷十三行第,卷二十三新增序、傳、讃、詩、像圖、墳圖、譜跋。存卷四、十三、二十三。書名據(jù)版心題。卷十三前五十四頁版心題同治甲戌年重修。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七(1901)年
983.《呂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延之,字嵩山,唐代人。始遷祖夫之,南宋自婺州(今金華)遷居?xùn)|陽瑞峰。其子純文、純忠、純信,分別爲(wèi)應(yīng)村、橫渠、莘湖三派始祖。卷一譜序、像贊、詩文等,卷二至三下世系圖,卷四行傳。録有宋朱熹《呂氏源流》,明人宋濂、喬行簡等人所撰譜序。存卷一、二、三下、四。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1926年
984.《呂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延之,字嵩山,唐代人。始遷祖夫之,南宋自婺州(今金華)遷居?xùn)|陽瑞峰。其子純文、純忠、純信,分別爲(wèi)應(yīng)村、橫渠、莘湖三派始祖。存卷爲(wèi)行傳。存卷五。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嘉慶二十四(1819)年
985.《呂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延之,字嵩山,唐代人。始遷祖夫之,南宋自婺州(今金華)遷居?xùn)|陽瑞峰。其子純文、純忠、純信,分別爲(wèi)應(yīng)村、橫渠、莘湖三派始祖。卷二系圖,卷八傳文。存卷二、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九(1870)年
986.《呂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祖延之,字嵩山,唐代人。始遷祖夫之,南宋自婺州(今金華)遷居?xùn)|陽瑞峰。其子純文、純忠、純信,分別爲(wèi)應(yīng)村、橫渠、莘湖三派始祖。存卷爲(wèi)世系。存卷二、四、八。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
987.《包氏旌義宗譜二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一譜序、凡例、家法、本紀(jì)世傳等,卷五至十一世傳。有明宋濂、楊溥等撰文。存卷一、五、十一。書名據(jù)版心、目録、卷端題。十修本。
○【編修年份】清嘉慶十二(1807)年
988.《包氏旌義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是譜載琇五世孫孟初(一作旌義,行寧一)支派。曰《旌義宗譜》,實以孟初承恩旌義爲(wèi)名。存卷爲(wèi)世傳。存卷五。書名據(jù)版心題。七修本。
○【編修年份】清雍正十三(1735)年
989.《包氏旌義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存卷爲(wèi)墓圖。存卷十二。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八修本。
○【編修年份】清乾隆二十四(1759)年
990.《旌義包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二世系,卷三至九世傳,卷十五墓圖、祀産等。存卷二、三、八、九、十五。書名據(jù)版心、書簽題。九修本。
○【編修年份】清乾隆四十八(1783)年
991.《包氏旌義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一譜序、誥命、祭祀、祝文、家法等,卷九行傳,卷十四至十五壽序。存卷一、九上、十四、十五。書名據(jù)版心題。十一修本。
○【編修年份】清道光十一(1831)年
992.《包氏旌義宗譜二十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一譜序、凡例、家法、本紀(jì)世傳等,卷二至五世傳,卷十三至十四行傳、行略,卷十五壽序,卷十六至十八詩、賦、記、墓志銘、祭文等,卷十九祀田記、祀産。存卷一、二下、三至五、十三至十九。書名據(jù)版心、書簽、卷端題。十二修本。
○【編修年份】清咸豐五(1855)年
993.《包氏旌義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五世系,卷八至二十二世傳,卷二十六傳記。存卷五、八、十、十四、十五、二十一上、二十二下、二十六。書名據(jù)版心題。十三修本。
○【編修年份】清光緒五(1879)年
994.《包氏旌義宗譜三十八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一譜序、凡例、家法、本紀(jì)世傳等,卷三十二壽序,卷三十三記、書等,卷三十五祭文、祀産等。卷一本紀(jì)世傳內(nèi)羅列古今包氏名人,并附陸可教、楊溥、曾鞏、宋濂等撰文。存卷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卷一、三十三間有清光緒癸卯年重修本近百頁。書名據(jù)版心、書簽、目録題。十四修本。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元(1909)年
995.《旌義包氏重修宗譜二十七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卷一譜序、壽序、祭文、判決書、傳記、合約等,卷二至五世系圖,卷十七至二十七世傳。存卷一、二下、三下至五、十七至二十四上、二十四下至二十七。十五修本。
○【編修年份】1928年
996.《包氏正誼堂下家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正誼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是譜爲(wèi)琇五世孫孟洪(行寧二十三)支派。譜存世系圖、行傳。書名據(jù)版心題。
○【編修年份】清光緒六(1880)年
997.《包氏正誼堂下家譜不分卷(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正誼堂
●【始祖/始遷祖/摘要】遷婺始祖坎,一作通直,字兌生,南宋時自天臺遷金華松溪。始遷祖琇,字公美,號黃溪,行炳三,坎之孫,元大德間徙居?xùn)|陽黃溪。是譜爲(wèi)琇五世孫孟洪(行寧二十三)支派。譜存世系圖、行傳、排行等。書名據(jù)版心題。佚名增補至民國間。
○【編修年份】清宣統(tǒng)元(1909)年
998.《滄浪朱氏重修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永宗,野塘老人祿二十世孫,自昭慶遷居?xùn)|陽縣城南之滄浪。存卷載行第、行傳。存卷二至四。書名據(jù)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
999.《莪溪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湍,字本恭,號敦義,行百一,南宋初人,以先人廬墓在義庵寺前,遂自本都懷德鄉(xiāng)昭仁里遷居于此。存卷載行第、墓志、家傳、墓圖、常産。存卷六、十一、十四。書名據(jù)版心、卷端題。
○【編修年份】清同治五(1866)年
1000.《莪溪朱氏宗譜(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屬地】中國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
○【堂號】無
●【始祖/始遷祖/摘要】始遷祖湍,字本恭,號敦義,行百一,南宋初人,以先人廬墓在義庵寺前,遂自本都懷德鄉(xiāng)昭仁里遷居于此。存譜載世系、行第。
○【編修年份】清光緒十四(1888)年
(未完待續(xù)......)
下一期分享:
金華市高清電子版族譜3461部之第1001部到第1500部
歡迎關(guān)注、點贊、評論和收藏!
查家譜,請家譜,請關(guān)注博主并私信留言或評論區(qū)留言!
【摘要】多重證據(jù)證實:明肅憲王朱紳堯系肅懿王庶一子,母次妃陳氏于萬歷十年十月二十二日生。萬歷十八年正月初九日封為肅世子。萬歷十九年六月十五日襲封肅王。萬歷四十六年二月十四日薨逝。享年三十七歲。明肅憲王妃張氏系東城兵馬指揮張得倫嫡妻劉氏萬歷十三年六月初三日生第二女。萬歷二十六年七月初二日冊封為肅王妃。萬歷三十八年三月初四日薨逝。生子一曰識鋐。享年二十六歲。萬歷四十七年年八月初十日肅憲王與張妃合葬于永壽峰。
【關(guān)鍵詞】明肅憲王;生平;墓葬;壙志抄文;永樂南藏
朱紳堯[1]系明太祖朱元璋第九世玄孫[2],肅藩第八任國王[3],別號望岐道人[4],謚號憲[5],封謚合一曰肅憲王。其人以忠義孝賢著稱,皇帝褒獎他“忠孝仁賢”[6],史志評其“孝母尊師,禮志愛民”[7]。他也是甘肅省博物館所藏國寶級文物《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和甘肅省圖書館所藏國家級文物《永樂南藏》、《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三昧懺法卷》的締造者,他對古代書法遺產(chǎn)的傳承和蘭州社會風(fēng)俗的形成都產(chǎn)生過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然而,后世對這位文化功勛的生平信息所知甚少。原因是,《明神宗實錄》對朱紳堯封世子、封王、薨世的具體時間以及封妃事宜均無記載,《明史·諸王傳》僅有“子憲王紳堯嗣 四十六年薨”[8]十一字,《明史·諸王世表》也不過“憲王 紳堯 縉<火貴>庶一子 萬歷十九年襲封 四十六年薨”[9]而已。
由于明肅憲王墓在“文革”時期被生產(chǎn)隊打開后壙志被村民砸碎當(dāng)了磨刀石,于是人們以為以后再也無法知曉朱紳堯生平詳情。但出乎預(yù)料的是,尚有壙志抄文遺世?,F(xiàn)以之為基礎(chǔ),結(jié)合史書方志、遺世文物、存世碑刻及他人壙志等,對朱紳堯其人、其事、其墓進行綜合考證,以此就教于專家學(xué)者,求證于其他證據(jù)的持有者,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明肅憲王真實的人生軌跡。
一、壙志抄文的由來及點校
肅王翻刻宋代初拓《淳化閣帖》是蘭州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2021年適值《肅府本淳化閣帖》勒成400周年,筆者特撰《辛酉400年祭》以告慰先賢并宣傳其文化功績,且以一己之力組織了紀(jì)念活動。期間意外收集到一本名為《閑說肅王》的小冊子,其中收錄了明肅憲王朱紳堯墓《御制壙志文》。編者“肅王山莊老叟牛虎”是兩位屬牛(1937年生)和屬虎(1938年生)的老人,前者是西津村老支書鄭文榮,后者是西津籍退休干部張清孝。印刷時間是二00八年十月一日。
據(jù)當(dāng)年挖開明肅憲王墓的親歷者講,墓里有兩組用鐵條箍著的墓碑(兩盒壙志),社員將其抱到省博物館上繳被拒。抱回后在村子存放了一段時間,期間隊里識字的社員抄寫碑文、拓印碑文(目的是拓幾個字給孩子當(dāng)字帖)的都有,后來社員們見公家不管就砸爛充當(dāng)磨刀石。小冊子編者收集到的壙志文是社員抄在紙煙盒的金簿紙上夾在書里保存下來的。由于小冊子的實際編者張清孝老人因腦病失憶,抄文原件已無法追朔,我們尋遍所有線索也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小冊子封面及御制壙志文抄件
雖然壙志抄文有因認(rèn)讀、抄寫、理解、斷句造成的錯誤十余處,但這些錯誤恰恰證實了壙志抄文的真實性?,F(xiàn)對其中顯而易見且必須說明的錯誤堪校如下:
1、此處疑似漏掉“諱”字。
2、此處斷句有誤,應(yīng)為“萬歷拾玖年陸月拾伍日冊封為肅王。妃張氏。生子壹曰識鋐”。
3、此處出現(xiàn)明顯錯誤,應(yīng)為“王于萬歷肆拾陸年貳月拾肆日午時薨逝”。
4、此處疑似漏掉“視”字。
5、此處的“論祭”應(yīng)為“諭祭”。
6、此處出現(xiàn)了認(rèn)讀、斷句、理解等錯誤,應(yīng)為“王以宗室至親,享有大國,久為藩輔,貴富極隆,哀榮備至,無憾!夫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7、此處也出現(xiàn)了認(rèn)讀、斷句、理解等錯誤,應(yīng)為“妃以淑德,堯配親藩,今茲令終,夫復(fù)何憾!爰述其概,納之幽壙,用垂不朽云。”
此外,還對抄文中數(shù)字簡繁夾雜、標(biāo)點不當(dāng)及多余注釋等問題進行了規(guī)范化處理。
鑒于《御制壙志》包括志文及其載體,而我們要提取運用的僅僅是壙志文,于是將題目修改為《御賜肅憲王壙志文》,勘校后的壙志文如下:
御賜肅憲王壙志文
王諱紳堯乃肅懿王之子,母次妃陳氏于萬歷拾年拾月貳拾貳日亥時生。萬歷拾捌年正月初玖日敕封肅世子。萬歷拾玖年陸月拾伍日襲封為肅王。妃張氏。生子壹曰識鋐。萬歷肆拾陸年貳月拾肆日亥時薨逝。享年叁拾柒歲。
上聞訃輟視朝叁日,遣官諭祭,特命有司治喪葬加制。東宮賜祭典及在京文武衙門皆致祭焉。以萬歷肆拾柒年陸月貳拾日封謚曰肅憲王。本年捌月初拾日未時葬于永壽峰。嗚呼!
王以宗室至親,享有大國,允為藩輔,貴富極隆,哀榮備至,無憾!夫爰述其概,納諸幽壙,用垂不朽云。
明薨肅憲王妃張氏壙志
妃張氏東城兵馬指揮張得倫嫡妻劉氏萬歷拾叁年陸月初叁日亥時生第貳女。萬歷貳拾陸年柒月初貳日冊封為肅王妃。萬歷叁拾捌年叁月初肆日戌時薨逝。享年貳拾陸歲。生子壹曰識鋐。訃聞。
上遣官賜祭命有司塋葬如制。圣母以下皆遣祭焉。以萬歷肆拾柒年捌月初拾日未時合葬于永壽峰。嗚呼!
妃以淑德,堯配親藩,今茲令終,夫復(fù)何憾!爰述其概,納之幽壙,用垂不朽云。
為便于考證壙志抄文信息,我們姑且把上文作為壙志的應(yīng)然內(nèi)容,下文所言壙志所載均以堪校后的壙志文為準(zhǔn)。
二、壙志抄文的考證
(一)關(guān)于出生時間及親屬關(guān)系
甘肅省圖書館藏《永樂南藏》“名十”卷尾有毛筆書寫的牌記:“國母妃陳氏己未宮六月二十五日生 肅王壬午宮十月二十二日生 妃張氏乙酉宮六月初三日生 世主甲辰癸卯宮四月二十三日生 萬歷辛丑施財造?!盵10]這通牌記的本質(zhì)是記載施財印經(jīng)者的功德簿,不料在四百多年后卻成為證明肅憲王及其王妃張氏生辰、身世的直接證據(jù)。
甘肅省圖書館珍藏《永樂南藏·名十》卷尾牌記
牌記中的“己未”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之歲次、“壬午”是萬歷十年(1582年)之歲次、“乙酉”是萬歷十三年(1585年)之歲次、“甲辰”是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之歲次。甲辰之前的“癸卯”二字是原來記錯的朱識鋐生年,后更正為“甲辰”之意。“世主”本意為當(dāng)世國君,這里指稱年幼的親王謫長子。雖然朱識鋐作為嫡長子是理所當(dāng)然的王位繼承者,但當(dāng)時既沒有賜名也沒有封為世子,故有“世主”之謂。該牌記是在朱識鋐出生之后補記的,因為萬歷辛丑年(萬歷二十八年,1601年)印造經(jīng)書時他尚未出生。朱紳堯同其母妃施財印經(jīng)僅逾三年就喜得貴子,終結(jié)了三代庶出的歷史。按照當(dāng)時的僧俗共識,這樣的善根福果,寺院理應(yīng)記之,王妃與王子理應(yīng)赫然在列。
結(jié)合“重十”之“母妃陳氏男肅王施財命僧鏡授懷戒萬歷庚子金陵印造”[11]、“玄十”之“肅大國母妃蘇氏造”[12]、“羅八”之“懿王妃陳氏同男肅王印造”[13]等卷尾牌記,以及《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一十五》“萬歷四十一年十二月 ……封肅王紳堯嫡第一子識鋐為世子”[14]的記載,完全可以證明如下問題:
1、 朱紳堯確系肅懿王之庶子,且系其母妃陳氏于萬歷十年十月二十二日所生。
2、母妃陳氏確系肅懿王次妃,其正妃為蘇氏(即“肅太國母妃”)。
3、肅憲王妃確系張氏,確實生于萬歷十三年六月初三日。
4、朱識鋐確系肅憲王嫡子,且由張妃生于萬歷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5、肅懿王次妃陳氏二十三歲生朱紳堯,肅憲王妃張氏十九歲生朱識鋐,這在當(dāng)時都算得子較晚的情況。
甘肅省圖書館珍藏《永樂南藏·重十》卷尾牌記
甘肅省圖書館珍藏《永樂南藏·玄十》卷尾牌記
甘肅省圖書館珍藏《永樂南藏·羅八》卷尾牌記
從肅懿王為其父原配妻室撰寫的《明薨夫人劉氏壙志文》[15]可知,安王原配夫人僅生有兩個女兒。懿王配有兩位妃子蘇氏和陳氏、兩位夫人×氏和吳氏。從肅憲王為其父生母撰寫的《肅安王繼妃王氏壙志》[16]可知,安王繼妃王氏僅生縉<火貴>一個兒子。懿王生有一子一女,其子紳堯為次妃陳氏所生,其女不知何人所出。這位享年七十二歲的安王繼妃不僅見證了兒子嗣封肅王的艱辛歷程和榮耀,而且在臨終之際聽到了孫子襲封肅王的喜訊。
綜上所述,肅憲王身世及親屬關(guān)系有多重證據(jù)相互印證,壙志抄文中的有關(guān)記載與歷史文獻及出土文物完全吻合且細致入微。
(二)關(guān)于襲爵薨逝封謚埋葬的時間
朱紳堯封為世子的時間《明神宗實錄卷之二百一十五》有如下記載:
萬歷十七年九月乙巳朔……乙卯肅王縉<火貴>薨 子紳堯幼沖 命親支輔國將軍縉<?;穑緟f(xié)助府事 仍給堯世子冠服。[17]
其中,“萬歷十七年九月乙卯日”并非肅王縉<火貴>薨世的時間,而是決定給紳堯世子冠服的時間?!懊C王縉<火貴>薨”僅僅是交待事情的緣由?!耙宜人贰笔撬啡眨ǔ跻唬┑母芍?,是推算具體日期的參照。本文在無需推算日期時一并省略朔日和事發(fā)之日的干支。
壙志所載“萬歷拾捌年正月初玖日敕封為肅世子”應(yīng)是持冊官員到達蘭州后實地冊封的時間。
朱紳堯襲封肅王和薨逝的時間《明神宗實錄》沒有記載,《明史》稱其萬歷十九年襲封,萬歷四十六年薨逝。壙志的記載的年份與《明史》一致?!睹魃褡趯嶄浘碇灏倨呤濉?所記“萬歷四十六年十月丙辰朔…… 甲子……差少詹盛以弘往肅府致祭”[18]也能證明朱紳堯薨于萬歷四十六年。
朱紳堯封謚的時間《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八十》有如下記載:
萬歷四十七年三月甲申朔…… 丙午(二十五,筆者注)賜肅王紳堯謚曰憲。[19]
壙志所載“萬歷四十七年六月二十日封謚曰肅憲王”也是冊封官員到達蘭州后舉行冊封儀式的時間。
朱紳堯下葬的時間《明神宗實錄》雖無明確記載,但除了前述的封謚記錄還有幾條相關(guān)記錄可為佐證:
萬歷四十六年十二月丙辰朔……庚辰(二十五,筆者注)……差尚寶司丞徐元宷往肅府改墳”(《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七十七》)[20]。
萬歷四十七年三月甲申朔…… 己亥(十六,筆者注)…… 遣禮部主事張翼明諭祭肅藩(《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八十》)[21]。
萬歷四十七年六月壬子朔…… 甲戌(二十三,筆者注)改遣簡討來宗道諭祭肅府以原遣主事張翼明中途聞艱也(《明神宗實錄卷之五百八十三》)[22]。
這些空前密集的記錄都直接指向朱紳堯葬禮,與壙志所載的下葬時間具有合情合理的順序和邏輯關(guān)聯(lián)。萬歷四十七年,盛以弘、徐元宷、來宗道都為《肅府本淳化閣帖》作跋[23]。奉旨諭祭的來宗道與肅府頗有機緣,曾在萬歷三十三年出使肅藩考察黃河,后來官至戶部尚書、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xué)士。
壙志所載的墓葬地點“永壽峰”可以從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朱識鋐所寫對聯(lián)落款的“永壽王書”[24]印證之。
雖然肅憲王妃張氏薨逝的時間無從考證,但壙志所載的生卒年份與享年是自洽的,且無證據(jù)證偽,應(yīng)當(dāng)信以為真。
至于肅憲王與其王妃合葬的事實有打開墓葬時的多位目擊者的證言證實。王妃早年薨世,親王下葬時起柩合葬合乎情理。
目擊者證言及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三昧懺法卷首
三、壙志抄文詮釋
(一)喪葬規(guī)格高于一般親王的表現(xiàn)
明代后期的親王壙志已經(jīng)定型為一種格式化的應(yīng)用文,對比各地出土的明代親王壙志,肅憲王壙志文有幾處非同尋常的措詞:一是“特命有司致喪葬加制”;二是“東宮賜祭典”;三是“貴富極隆,哀榮備至”。
“特命有司致喪葬如制”是親王喪葬之定式,“致喪葬加制”就是喪葬規(guī)格要比一般親王高出一等。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致喪時“東宮賜祭典”,這在朱明親王中是鮮有的待遇。具體來說就是東宮派遣詹事府正四品官員少詹盛以弘(后任禮部尚書)前往肅府致祭。二是朝廷專門派遣翰林院正六品官員尚寶司丞徐元宷為之另擇吉地修建墳?zāi)埂?/p>
由于肅憲王墓園在遠離先前肅王墓群的地方,所以應(yīng)當(dāng)對其緣由加以說明。
據(jù)清代所修《蘭州府志》記載:“肅莊王、康王、簡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懷王、懿王九代墓俱在皋蘭縣(今榆中縣)平頂峰”。這里的“九代”之說并不嚴(yán)謹(jǐn),應(yīng)該是“八代九王”,因為昭王縉烱和懿王縉<火貴>同為第七代。事實上,這九位肅王的墓葬并不能一概而論。莊王、康王、簡王、恭王、靖王、定王、昭王,不是肅王就是肅王的法定繼承人(肅世子),而且都生有子嗣,進入祖墳(具體位置在上五營)理所當(dāng)然。但懷王未婚且沒有子嗣,是不能進入祖墳的,只能在離祖墳較遠的地方(即壙志所載的“平地里坎山之原”,具體位置在黃家莊)埋葬。懿王雖然生有子嗣,但他以堂叔的身份嗣繼了懷王的爵位,小宗入繼大宗形同民間之過繼頂門,死后理應(yīng)“認(rèn)祖歸宗”,故只能隨葬在懷王墓旁。
朱紳堯按理應(yīng)藏于其父懿王足下,但從實際情況看附近已無吉地可用,他生前屢受朝廷嘉獎薨后不能太過委屈。于是就改葬于國城西南的風(fēng)水寶地永壽峰,即《皋蘭縣志》所載的“縣西二十里周家山”,具體位置在肅藩郡王墓區(qū)以南的二級階地(現(xiàn)稱西津坪),玄宮坐標(biāo)為經(jīng)度103.747522、緯度36.0184069,海拔1861米。地質(zhì)鉆探表明,陵園附近的黃土厚度達到409.93米,是目前已探明的世界黃土厚度之最。
肅憲王墓是歷代肅王墓中最為顯赫的一座 ,四周有宮墻圍護,寬約100米,長約250米,屬典型的陵園建制。陵園坐西南(丁兼未)而向東北(癸兼丑),背后是高聳入云的大尖山,向面是端莊秀麗的九州臺,兩側(cè)山谷重重纏繞,面前有案山伏而拜謁,足下有黃河暗中穿流。周圍環(huán)境符合“玄武垂頭,青龍蜿蜒,白虎訓(xùn)頫,朱雀翔舞”的傳統(tǒng)風(fēng)水理論。陵園的布局呈“天圓地方,內(nèi)寢外朝”的經(jīng)典格式。
之前的肅王墳?zāi)苟际浅⒔o墳價自己修造,而肅憲王墓則是由朝廷主持修造的。據(jù)說,陵園內(nèi)除了封土、玄宮還有山門、神道、享殿、廂殿、月門等地面建筑。神道碑和壙志都有“御制”字樣。直到現(xiàn)在陵園內(nèi)還可以見到破碎的藍色琉璃瓦塊,而榆中肅王墓群中只有青磚灰瓦。享此待遇,真可謂“貴富極隆,哀榮備至”。由《大明會典》可知,親王并王妃的墳價不過三千八百兩,從肅憲王陵園的形制與規(guī)???,非“缷制”而不能如彼宏大。
此外,像“貴富極隆”、“哀榮備至”這樣的措詞若非皇帝親賜,親王豈敢擅用。通常都是“貴富兼隆”、“備享榮貴”云云。
(二)喪葬規(guī)格高于一般親王的緣由
朱紳堯薨逝后之所以能“哀榮備至”,是因為他生前被樹立為忠君愛國的藩王榜樣。他對國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地完成向朝廷進貢戰(zhàn)馬的任務(wù)。這里需要交待一下事情的緣由。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七月肅懷王薨逝,沒有留下子嗣,按親支倫序原則,身為堂叔的輔國將軍朱縉<火貴>成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經(jīng)其伯母肅定王妃吳氏奏請朝廷同意縉貴管理府事。但在他為懷王守喪期間朝廷出臺了《宗藩條例》,規(guī)定親王無后者必親弟親侄才能嗣繼。懷王之喪服闋后肅定王妃硬著頭皮奏請縉<火貴>嗣王,世宗認(rèn)為越世無相繼之理,止命縉<火貴>以本爵奉祀攝府事。為防肅藩繼續(xù)擾奏,下令收回肅藩先世所藏冊寶,并裁掉肅藩大部分屬官。這意味著肅蕃離無罪除國僅一念之差。
然世事無常,世宗做出圣裁未滿兩月駕崩,穆宗即位后肅定王妃、肅藩延長王朱真滰等輪番上奏并托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說情,雖然禮部建議以郡王理藩政,但穆宗力排眾議于隆慶五年(1571年)特命縉<火貴>嗣肅王,并設(shè)官屬之半。但仍享輔國將軍之祿,且被朝廷乘機奪走甘涼、固原的折祿莊田二千余頃。
朱縉<火貴>封王的第二年(1572年)穆宗駕崩神宗即位,他乘著新皇登基奏還折祿莊田未果。萬歷五年(1577年)五月朱縉<火貴>瞄準(zhǔn)神宗醉心于書法的契機奏稱,“本府城內(nèi)有隙地一區(qū)欲建閣尊藏宸翰(皇帝墨寶),外有書樓一所請賜額名及祖訓(xùn)會典經(jīng)書子史諸書 ”,結(jié)果獲授四書五經(jīng)各一部和閣名“遵訓(xùn)”。朱縉<火貴>投君所好的策略在尚未親政的小皇帝內(nèi)心留下了好感,神宗親政的當(dāng)年十一月就同意將原肅藩折祿莊田歸還一半(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之一百三十)。由于這一決定是在戶部強烈反對下做出的,交割進度慢之又慢,以至于萬歷十四年十二月皇上親自催促按戶部原先復(fù)文交付。
萬歷十四年十二月辛酉朔……乙巳 ……與肅王縉<火貴>甘涼等處未給半分莊田草場從部覆與(《明神宗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一》)
但在實際交割時,戶部又附加了肅藩每年進貢一百匹戰(zhàn)馬的條件。這實際上是一個強人所難的“城下之盟”。雖然肅藩曾經(jīng)是邊軍戰(zhàn)馬的供應(yīng)者之一,但到嘉靖、隆慶兩朝肅藩馬政極度衰退,萬歷年間牧場被周邊軍民乘隙欺隱,已經(jīng)到了無馬可取的地步。懿王應(yīng)允貢馬之事后一年多就去逝了,這個艱巨的任務(wù)很快就落到朱紳堯身上。從《明神宗實錄》記錄在案的肅藩進馬情況看,并沒有年年足額進貢,而朝廷對此似乎相當(dāng)認(rèn)可。
萬歷三十一年十二月,……肅王進馬 賜銀三百兩命太仆寺給之。[25]
萬歷三十三年十二月,……肅王紳堯貢馬五十匹 回賜大紅纻絲常服一襲銀三百兩彩叚六表里。[26]
萬歷三十四年十二月,……肅王紳堯進獻馬匹 上賜王白金三百兩。[27]
萬歷三十五年十一月,……肅王紳堯進馬五十匹 命賜王書并大紅纻絲常服一襲白金三百兩,彩叚六表里。[28]
萬歷三十七年十二月,……肅王進馬五十匹 賜報書銀幣纻絲常服。[29]
萬歷四十年閏十一月,……肅王恭進馬匹 上賜以大紅纻絲常服及銀幣有差。[30]
萬歷四十三年十一月,……以肅王恭進馬匹 命該監(jiān)驗收仍賜大紅纻絲常服一襲銀三百兩彩叚六表里寫書與之。[31]
萬歷四十六年六月,……肅王進馬五十匹回賜表里銀兩。[32]
最后的這次進馬應(yīng)該在肅憲王薨逝之后收到的。
次年身為世子的朱識鋐也進貢過一次戰(zhàn)馬。
萬歷四十七年十二月,…… 甲寅肅世子識鉉進馬五十匹 上命賜大紅纻絲常服一襲銀三百兩彩叚六表里寫書與世子。[33]
本來進馬之約是當(dāng)初交割莊田草場時達成的“城下之盟”,既然肅憲王生前主動上繳了折祿莊田,朝廷就該免除肅藩貢馬任務(wù)。于是:
天啟元年閏二月癸酉朔……免肅藩貢馬 先是萬歷十四年奉旨令肅府歲進馬百匹 上以額外煩費免之(《明熹宗哲皇帝實錄卷之七》)。
除進馬之事以外,只要朝廷或國家有事,這位祿米最少的藩王都會慷慨解囊,以至捐獻祖產(chǎn)。
萬歷二十四年三月,乾清、坤寧二宮被大火燒毀。當(dāng)年六月,萬歷皇帝派出礦監(jiān)稅使前往各地收稅籌銀以助工重修。期間肅王進銀一千兩助工。[34]
為了支援朝廷御邊,朱紳堯不但出錢犒勞邊兵,甚至出錢買馬武裝邊軍?!叭f歷三十八年十月 肅王紳堯輸金犒士買馬助邊 禮部請表彰以風(fēng)藩服 詔準(zhǔn)賜敕旌獎”。[35]
萬歷四十三年遼東戰(zhàn)事吃緊,“肅王紳堯奏還五所屯田一千余頃資助新邊兵食 上嘉其忠義差官赍敕建坊旌獎”,褒曰“忠孝仁賢”。[36]
在萬歷一朝,肅藩和朝廷的矛盾大大緩解,甚至維持著良好關(guān)系??N<火貴>之父追封肅王、紳堯生母封妃皆發(fā)生在萬歷年間。毫不夸張地說,有明一代對肅藩最好的是神宗,萬歷一朝對皇帝最親的是肅藩,而這種情緣導(dǎo)源于懿王的政治智慧,成就于憲王的愛國情懷。
(三)肅憲王的孝賢故事
除了上述載入史冊的大事,朱紳堯還做過一些官民稱道的好事。
一是對父王的敬仰之心。
懿王薨逝時紳堯年僅六歲,雖然他對父親沒有太多印象,但深知王爵來之不易,對父王的膽略、才干、文采、書法都非常崇拜。他在萬歷二十一年[37]將父王之詩《次司馬太恒吳老先生韻兼送之甘□》勒于磐石,豎立在拂云樓上以示崇仰。詩碑落款“岐罔”,并鈐“磐石之尊”和“肅藩翰墨”兩方印章。
“岐罔”是肅懿王道號,這有他為岳母所撰的墓志銘為證,寓意岐山脊梁。朱紳堯自號“望岐道人(仰望岐山)”表達了對父王的敬仰之意。“磐石之尊”意謂宗室封藩鞏固如磐石,語出《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
“肅藩翰墨”有如鑒于文獻的肅藩官印,宣示了這通碑刻的權(quán)威性。明末國城失陷時烈妃撞碑殉國血染詩碑。清代新疆哈密幫辦大臣景廉有感于烈妃故事寫了一首《碧血碑》詩,后陜甘總督左宗堂又親書“一抔荒土蒼梧淚,百尺高樓碧血碑”稱贊之,該碑因此而譽滿金城。
二是傳承書法文化方面的貢獻。
《淳化閣帖》是法帖鼻祖,敕勒于宋太宗淳化三年,初拓只賜親王近臣各一本,母板焚毀后遂為稀世之珍。肅藩建國之初,明太祖將一部《淳化閣帖》初拓賜予被他稱為秀才的第十四子朱楧,寄寓“文德足以柔遠,干羽可以格苗”。自莊王起一直作為鎮(zhèn)國之寶珍藏于內(nèi)庫,僅弘治年間恭王拿出臨覽過一次。
萬歷四十三年陜西右參政張鶴鳴求憲王拿出與別本比較,發(fā)現(xiàn)肅府藏本“膿嫣遒勁,神采泛溢,大不類世所傳本”,憲王恐其“子孫與各王府不遍及且無以公海內(nèi)”,遂延請兩位金石鐫刻方家摹勒下石以棰拓傳世,但未等完工就溘然長逝,臨終囑世子不要放棄。識鋐繼承先王之“盛德大業(yè)”,先后七年始竣,耗銀數(shù)萬兩。這套刻石摹勒俱佳,與母本“不爽毫發(fā)”,且采用優(yōu)質(zhì)的富平銅磐石,堪稱萬世不朽的法帖善本。
刻石初拓世稱“肅府遵訓(xùn)閣寶藏淳化帖摹本”,簡稱“遵訓(xùn)閣本”或“肅府本”,也被視為彌補祖本缺失的首善之選。御賜“遵訓(xùn)”閣名也因此而蜚聲海內(nèi)。對于朱紳堯的這一善舉先后有27人撰跋稱頌,匯總而言無異于一部肅府閣帖史。值得一提的是,時任陜西右參政(分巡臨鞏)后任兵部尚書張鶴鳴的跋詳盡說明了事情的原委與意義。時任吏部尚書趙煥于萬歷四十四年重陽節(jié)就作跋稱贊,這位七十四歲的六部唯一的在任尚書或許能代表朝廷乃至皇帝對此事的態(tài)度。書法造詣與董其昌齊名、在明清兩代俱入六卿之列的王鐸于崇禎年間對拓本所撰的后跋,應(yīng)該能代表書法名家的精深見地。
三是傳播佛教經(jīng)典方面的貢獻。
萬歷二十八與母親共同出資印制《永樂南藏》(共計3部,每部6344冊),奉獻于五泉山藏經(jīng)殿、普照寺、嘉福寺供僧人誦讀。萬歷四十年命工梓行《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三昧懺法卷》(計5048部,每部8卷),散布民間以教化民眾。這兩部經(jīng)卷印制代價合計在千兩之上,對佛教信眾和社會風(fēng)俗都產(chǎn)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
四、肅憲王墓的歷史變革
肅憲王陵園是肅藩小宗的榮耀,被視為肅藩新辟的墓區(qū)。為子子孫孫計,陵園所借風(fēng)水甚遠,錯落諸多“佳穴”。朱識鋐也把它當(dāng)成了精神家園,不但在東廂房設(shè)置了極其豪華的會客廳,而且在離陵園不遠的地方修建了占地十多畝的養(yǎng)魚池。他后來的書法落款也不再用“太華道人(即以太白山和華山自詡)”,而改成“永壽王書”。然而,由于肅憲王陵園位于臨洮府通往蘭州的大路旁,也是肅藩國城和蘭州民城之外的山野上最耀眼的建筑群,墓內(nèi)陪葬物品可想而知,于是就成為亂兵盤據(jù)和賊寇覬覦的地方。自明末起,屢遭劫難。
祟禎八年(1635年),萬余蒙古鐵騎進犯河西,一路向東殺到蘭州附近,焚毀了肅憲王陵園的享殿,兵鋒最近時距城僅有二十里。
夏四月乙酉朔,…丙申,寇萬余自肅州金里池溝---距蘭州四十里,焚先肅王享殿。明日,掠?xùn)|崗鎮(zhèn)—距城二十里,過皋蘭山《祟禎實錄卷之八》
乾隆四十六年(1681年),蘭州發(fā)生回民起義,起義軍曾在肅憲王陵園安營扎寨,阿桂在鎮(zhèn)壓起義后為防止亂民再度盤踞,下令拆除了陵園內(nèi)的所有房屋,并在其南北路口駐兵把守,這就是“崗家營”和“柳營”的來由。這次回民起義還引爆甘肅貪腐大案,導(dǎo)致十九名要員人頭落地。[38]
1949年8月解放蘭州時,肅憲王陵園被馬作為阻擊解放軍的戰(zhàn)略要沖,因當(dāng)時陵園宮墻基本完好,易守難攻,在拿下?lián)c的戰(zhàn)斗中有12位解放軍犧牲,當(dāng)時就近埋葬在陵園中部,直到近年才遷往華林坪烈士陵園。作戰(zhàn)雙方均在肅憲王陵園修筑過工事。
1965年“四清運動”時工作組指導(dǎo)生產(chǎn)隊在陵園內(nèi)種植數(shù)百棵果樹。1969年“備戰(zhàn)備荒”時生產(chǎn)隊挖開了明肅憲王墳,社員們發(fā)現(xiàn)墓室西南角一丈高處有一盜洞,盜洞下方有一堆腐朽的棺木,說明墓穴被盜時棺槨尚未腐朽,盜墓者是利用套棺做階梯離開墓室的。據(jù)社員們描述,墓室的中央除了兩口大棺材和兩具尸骨,還有一個小棺材(筆者以為是棺床)。此外,還有油缸兩口、壙志兩盒、硯臺兩塊和小油燈一盞。尸骨被莫姓社員撿拾埋到別他處,一口油缸放到門市部盛醋,另一口油缸放到村廟裝水。從此肅憲王墓成為一個空穴。墓室結(jié)構(gòu)如下圖所示。
肅憲王墓室平面及剖面圖示
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后,陵園也被劃分給許多農(nóng)戶,農(nóng)民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活動中對圍墻又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有農(nóng)戶在封土堆周圍取土。幸好有農(nóng)戶通過兌換實現(xiàn)了陵寢周圍土地的連片經(jīng)營并在其中蓋房居住,才使這一沒人管的田野文物無意間得到保護。
由于陵園樹木茂密、環(huán)境優(yōu)美,省、市、區(qū)旅游局曾將其列為旅游資源,并在2006年登報招商引資500萬元欲開發(fā)為旅游景點,但一直無人響應(yīng)。2012年陵園內(nèi)的違建事件引起文化部門的重視,遂將其確定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5月七里河區(qū)主要領(lǐng)導(dǎo)率領(lǐng)調(diào)研組深入肅憲王陵園調(diào)查研究,認(rèn)為肅憲王朱紳堯?qū)μm州的文化習(xí)俗傳承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要求加大對陵墓的保護力度,讓肅憲王的事跡被更多的人了解。之后西果園鎮(zhèn)組織力量清潔整治陵園環(huán)境,硬化入園道路,搭建仿古涼亭,修飾布置宣傳專欄,使陵園面貌煥然一新。文化部門已經(jīng)著手編制區(qū)保方案,并積極準(zhǔn)備國保補報工作。
政府的積極作為極大鼓舞了民間人士,志愿者自籌資金為明肅憲王樹立了紀(jì)念碑。紀(jì)念碑由三大部分組成:兩塊墓碑分別刻錄肅憲王和王妃的壙志文,碑的正面用簡化字豎排呈現(xiàn),用空格斷句,便于游客閱讀理解;碑的反面對壙志蓋和壙志底上的文字以其應(yīng)然格式予以再現(xiàn),以告慰先賢并兼顧好古之人。中間的臥碑呈現(xiàn)了極具創(chuàng)意的紀(jì)念文字,右邊節(jié)選肅憲王的草書,反映其憫農(nóng)愛民情結(jié);左邊展示朱識鋐的書法,反映翻刻《淳化閣帖》的意義和艱辛;中間用朱紳堯所書篆字重組成紀(jì)念主題語“肅王望岐道人 精神萬世永傳”;并在空隙中嵌入萬歷皇帝的褒獎和后世評價。
紀(jì)念碑正面及背面照片
臥碑版面照片
這一歷史再現(xiàn)工程的意義在于為明肅憲王墓找回丟失的靈魂,使這位文化功勛的生平事跡得以流傳,期以紀(jì)念先賢,并感染后人。同時,可澄清新潮作家利用博文、小報傳播的錯誤信息,希望能糾正以訛傳訛、混淆視聽、顛倒事非、歪曲歷史的不良傾向。
隨著肅憲王史跡的挖掘和傳播,以肅王文化為主題的文史教育基地和城郊文化旅游活動正在籌建或興起,一些文化名人和文旅博主自發(fā)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拜謁和宣傳活動,肅憲王陵園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必將對當(dāng)代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積極影響。
鳴謝:《永樂南藏》卷尾牌記照片由甘肅省圖書館提供,原先用于刻制“明肅憲王生平佐證碑”,現(xiàn)作為本文論據(jù)公之于世。謹(jǐn)向首先發(fā)表相關(guān)信息的省圖前輩和提供照片的省圖同仁致以敬意和感謝!
[注釋]
[1]據(jù)《皇明祖訓(xùn)》,肅王朱楧位下字輩為:贍祿貢真弼,縉紳識烈忠,曦暉躋當(dāng)運,凱諫處恒隆。肅憲王系“紳”字輩,依例后一字要帶“土”,故賜名“紳堯”。若將“堯”簡化為“堯”就不見土之蹤影,不符合明代宗人的命名規(guī)則,為體現(xiàn)其歷史真實性作為特殊情況延用繁體。
[2] 見《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中肅憲王所撰《淳化閣帖后跋》之印章。
[3] 朱縉<火貴>以叔繼侄造成肅藩世代重疊,朱紳堵與朱紳堯同系朱楧八世玄孫,故用第六任肅王和第八任肅王區(qū)別之。
[4] 見《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中肅憲王所撰《淳化閣帖后跋》之落款和甘肅省圖書館所藏《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三昧懺法卷》卷首牌記。
[5] 《明神宗實錄》,卷580。
[6] 林?。骸睹鞔C王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7](清)劉斗修、陳如稷纂:《蘭州志》,康熙二十五年刻本。
[8]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年。
[9] 同上。
[10] 邵國秀、周永勝:《甘肅省圖書館藏本〈永樂南藏〉考略》,《圖書與情報》1988年第002期,第 49-54頁。邵國秀:《世事滄桑話南藏》,《圖書與情報》2003年第6期,第79-84頁。
[11] 同上。
[12] 同上。
[13] 同上。
[14] 《明神宗實錄》,卷515。
[15] 林?。骸睹鞔C王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16] 同上。
[17] 《明神宗實錄》,卷215。
[18] 《明神宗實錄》,卷575。
[19] 《明神宗實錄》,卷580。
[20] 《明神宗實錄》,卷577。
[21] 《明神宗實錄》,卷580.。
[22] 《明神宗實錄》,卷583。
[23] 秦文明:《肅府本淳化閣帖考》,《蘭州學(xué)刊》1984年05期,第95頁。
[24] 林?。骸睹鞔C王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25] 《明神宗實錄》,卷391。
[26] 《明神宗實錄》,卷416。
[27] 《明神宗實錄》,卷428。
[28] 《明神宗實錄》,卷440。
[29] 《明神宗實錄》,卷465。
[30] 《明神宗實錄》,卷520。
[31] 《明神宗實錄》,卷539。
[32] 《明神宗實錄》,卷571。
[33] 《明神宗實錄》,卷589。
[34] 《明神宗實錄》,卷340。
[35] 《明神宗實錄》,卷475。
[36] 《明神宗實錄》,卷529。
[37] (清)吳鼎新修,黃建中纂:《皋蘭縣志》,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38] 《清實錄乾隆朝實錄》,卷1137、1138、1139。
作者參觀蘭州碑林
作者簡介
娛樂圈的明星不管有什么舉動都會引起公眾的高度關(guān)注,而江蘇衛(wèi)視的主持人李好給孩子起的名字也招來一片罵聲,就連baby也躺著中槍
很多網(wǎng)友不明白為啥夫妻兩個都是中國人非要給孩子取個英文名字?難道中國名字就那么“土”嗎?奉上夫妻二人的圖片,標(biāo)準(zhǔn)的中國人長相
其實好多明星給孩子取得名字即好聽又時髦還挺頑皮比如鄧超和孫儷的兒子叫鄧等等
馬伊琍和文章的女兒叫文愛馬,很容易就知道是文章愛馬伊琍的意思
劉愷威楊冪的女兒叫小糯米,一聽就覺得白白軟軟的小女孩,非??蓯鄣?/p>
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女兒甜馨,好聽又貼心
朱迅和王志兒子的名字叫王法,好霸氣的名字!
而吳京的兒子取名叫吳所謂也是相當(dāng)?shù)挠袀€性啊,吳京雖然在《戰(zhàn)狼2》中是個硬漢,但是取名字也是挺調(diào)皮的啊。
大家對取中文名和英文名有什么看法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