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翟姓的來源和歷史,以及翟姓是皇室血統(tǒng)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卷之二十一)
本章節(jié)導讀:本章節(jié)更新姓氏
池 喬 陰 胥 聞 黨 翟 譚 勞
池氏圖騰釋義
【釋義】池,積水的坑,也稱水塘。池的本義是水道、溝渠。池,穿地通水,就是水道。后來引申護城河也稱“城池”。
得姓始祖:池(秦國司馬公子)
始 祖 地:陜西商洛、咸陽、河南開封、西平
郡望堂號:西平、西河、陳留;同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47位/約42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1位
【起源】池姓主要源自:嬴姓
出自嬴姓,始成于戰(zhàn)國時候的秦國。戰(zhàn)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讹L俗通》載:“氏于地者,城、郭、園、池是也?!肮糯菈ΨQ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于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1、出自嬴姓,始成于戰(zhàn)國時候的秦國。戰(zhàn)國時,秦國有個王族名叫公子池,他是秦國的大司馬。他的家族繁盛,其后代就以他的名字為姓,遂成池姓。
2、以居住地為姓?!讹L俗通》載:“氏于地者,城、郭、園、池是也。“古代城墻稱作城或垣,城外護城河稱之為池。有世居于護城河畔的人,便以池為姓。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說的就是用護城河的水去救火,水中的魚因此遭殃。
3、源于氐族,出自東漢末期西北地區(qū)古仇池國,屬于以國名為氏。仇池國,指由魏、晉之際由氐族楊茂搜創(chuàng)立的前仇池政權和楊定建立的后仇池政權的統(tǒng)稱。
4、源于朝鮮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
5、源于滿族,屬于以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持佳氏,亦稱持嘉氏、遲佳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石盞氏,在金國時期稱女真赤盞氏,以姓為氏,滿語為C’ygiy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后,滿族、蒙持佳氏多冠漢姓為池氏、遲氏、張氏等。
喬氏圖騰釋義
【釋義】喬是高而上部彎曲。會意字。上面是“夭”,下部從“高”省筆,表明高而上曲之意。。
得姓始祖:喬勤
始 祖 地:橋山(今陜西黃陵)
郡望堂號:梁郡、馮翊、洛陽;文惠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21位/約18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82位
【起源】喬姓主要源自:姬姓
1、源于姬姓,出自遠古時期為黃帝守靈之后裔,屬于以地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萬姓統(tǒng)譜》記載,相傳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黃帝逝世后葬于橋山(今陜西黃陵),子孫中有留在橋山守陵看山的,于是這些人就以山名為氏,稱為橋氏。
橋氏改為喬氏,大致是在南北朝的北魏王朝后期。據史籍《新百家姓》記載,東漢時期有太尉橋玄,他的六世孫橋勤在北魏王朝晚期任平原內史。北魏孝武帝元修(公元532~534年在位)因不堪忍受宰相高歡的專權而逃出朝廷,橋勤追隨北魏孝武帝一起投奔到宇文泰建立的西魏政權。
有一天,宇文泰心血來潮,叫橋勤去掉其姓氏橋的“木”偏旁,變成“喬”字,取“喬”之高遠之意。面對強權,橋勤不敢不從,從此改橋氏為喬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喬氏正宗,是為陜西喬氏。該支喬氏與橋氏同宗同源。
2、源于匈奴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漢朝時期匈奴民族中有大族丘林氏、當于氏、韓氏、栗籍氏、沮渠氏、蘭氏(賀蘭氏)、喬氏、呼衍氏(呼延氏)、須仆氏等部落,其中的喬氏為匈奴貴族姓氏,后與漢族人的喬氏相融,渾為一體,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喬噶木克氏,世居科爾沁(今內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aogamuk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喬氏。
⑵蒙古族喬噶穆特氏,亦稱齊岳噶穆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iyogamu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喬氏、齊氏等。
4、源于傈僳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傈僳族喬氏,源出傈僳族刮饒時氏部落。
傈僳族是一個古老民族,其族稱最早見于唐朝時期,并沿用至今。傈僳族與彝族、納西族的關系密切,源于唐時的“烏蠻”。公元八世紀時,傈僳族先民居住在金沙江兩岸。公元十六世紀中葉,因反對掠奪、壓迫和躲避戰(zhàn)爭,大批傈僳族在頭人的帶領下遷徙到怒江地區(qū)。
傈僳族現有人口為五十七萬五千余,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少數分散居住在附近州縣和四川省鹽源、鹽邊、木里等縣,語言使用傈僳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傈僳族在歷史上先后使用過三種文字,一種是西方傳教士創(chuàng)制的拼音文字,一種是維西縣傈僳人創(chuàng)制的音節(jié)文字,還有一種是新中國成立的后創(chuàng)制的拉丁字母式的新文字,現已在傈僳族人中推行。
傈僳族過去信仰原始宗教,公元二十世紀初傳教士進入后,少數人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
過去傈僳族人居住在偏僻遙遠的高山上,生產力水平低下,以刀耕火種原始農業(yè)和狩獵為生,到公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保留著明顯的氏族社會殘余,僅怒江地區(qū)就有虎、熊、猴、蛇、羊、雞、鳥、魚、鼠、蜂、蕎、竹、菜、麻、柚木、犁、霜、火十八個氏族名稱,這些名稱取自他們所崇拜的圖騰漢化稱謂。
在明朝時期的改土歸流運動中,傈僳族蕎氏族的分支刮饒時氏部落統(tǒng)改漢姓為喬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于達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瓦啊楞氏,達斡爾語為“Walan”,漢義“巧妙”,為古老的托莫氏族的一個分支。達斡爾族的托莫氏族主要有兩個分支,即陶氏和喬氏,世居黑龍江北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喬氏。
6、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滿族大辭典》記載:
⑴滿族鄂爾格氏,亦稱諤爾格氏、厄爾葛氏、額爾德氏、鄂爾克博氏,以地為姓,滿語為Erge Hala,漢義“清早”,世居黑龍江鄂爾格村(今黑龍江流域北岸俄羅斯境內),后多冠漢姓為喬氏、鄂氏等。
⑵滿族喬佳氏,滿語為Ci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融入鮮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喬氏。
⑶滿族托謨氏,亦稱托牧氏、托諾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帖暖部,滿語為Tomo Hala,世居伊巴丹(今吉林伊通伊巴丹鄉(xiāng))、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葉赫(今吉林葉赫河、伊通河、伊丹河、東遼河流域)、齊齊哈爾(今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后多冠漢姓為喬氏、陶氏等。
7、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喬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喬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在臺灣省臺北地區(qū),有一獨特而古老的的貢喬氏族群,其姓氏淵源情況不明,估計是以地名“貢寮”為姓氏形成的。貢喬氏族人在二十世紀六十代以后,多在戶籍登記中簡稱為單姓喬氏,但注括為“(貢喬氏)”。
陰氏圖騰釋義
【釋義】陰,本義是暗。光線不足,視野不清。陰,也指山的背面,河的南岸。與“陽”相對。陰,還可引申出“陰冷”、“陰謀”及“潮濕”、“寒冷”之義。
得姓始祖:陰修(管仲后裔)
始 祖 地:山西霍州、河南湯陰、、山東平陰
郡望堂號:始平、南陽;金吾堂、二酉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405位/約12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3位
【起源】陰姓主要源自:風姓、姬姓
1、源于風姓,出自遠古女媧后代陰康氏,屬于以國名為氏。
傳說,遠古時期的女媧時期的母系氏族社會,其后代曾建立過一個諸侯國,稱陰康國,故址在今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qū)蒲峪鄉(xiāng)一帶。
在史籍《路史·前紀》中記載:“陰康氏之時,水潰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人既郁于內,腠理滯著而多腫袿,得所以利其關節(jié)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導之?!?陰康氏是以先祖封國名稱為姓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陰氏、康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這在著名的東漢學者應劭所撰的中國最早姓氏專著《氏姓》中有記載:“陰氏,陰康氏之后,周有陰不佞?!?/p>
2、源于姬姓,出自遠古堯帝后裔,屬于以地貌特征為氏。
古時,山巒向南的那一邊稱陽,向北的那一邊稱陰;河流北岸稱陽,南岸稱陰。“陰”這個地名由此地貌特征而來。堯帝開辟禪讓之制,傳位予舜。后人景仰堯帝,尊其子朱丹為帝朱丹。朱丹逝世后葬于蒼吾山之陰,其后世子孫遂就以地貌特征稱謂為姓氏,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3、源于姬姓,出自戰(zhàn)國時期帝堯農官后稷的后代,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管仲,為齊桓公輔政名相,他是周文王第三子管叔鮮的后裔。管仲名姬夷吾,潁上人(潁水之濱),他由鮑叔牙推薦被齊桓公姜小白任為上卿,尊為“仲父”。管仲下傳至七世孫名管修,字其夷,在周安王姬驕二十二年(齊侯田剡五年,公元前380年)“田代姜齊”之后,管修為齊侯所逐,他自齊國逃到了楚國,被楚肅王熊臧封為陰邑大夫(今山東平陰),故又稱為陰大夫、陰修。在陰修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陰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陰氏正宗。陰氏族人多奉管修(陰修)為得姓始祖。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姬貽甥的后代,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姬貽甥,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是一位謀略家和論說家,他先被封在陰邑(今河南湯陰),以地為姓,稱陰貽甥,后來又因功被改封在呂邑,因此又稱呂貽甥,史書上簡稱其為呂甥。
在陰貽甥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前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陰氏;亦有以其后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呂氏,還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甥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陰氏、呂氏、甥氏同宗同源。
5、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彝族、傣族、苗族、僳僳族、土家族、土族、裕固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陰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陰氏,世代相傳至今。詳實情況,待本書筆者進一步考證之后,再予以補充刊載。
胥氏圖騰釋義
【釋義】胥,“樹名也”。一種樹木之名。胥,也是一古地名。
得姓始祖:胥臣(晉惠公下臣)
始 祖 地:河南偃師、山西太原
郡望堂號:太原、瑯琊、吳興;名節(jié)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17位/約21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5位
【起源】胥姓主要源自:何姓
1、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屬于以先祖氏族稱謂為氏。相傳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領,他的部落擅長農業(yè)生產,并以鳳為圖騰。炎帝的部落中有一支族人叫作赫胥氏,其后代以胥作為姓氏并世代相傳。也有人認為赫胥氏是傳說中的帝王名,據《莊子·馬蹄》記載:“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币灿匈Y料記載:“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睋独m(xù)通考·同性異派》載:“赫胥氏后亦為胥氏,故曰赫胥,蓋炎帝也?!?/p>
2、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按《通志氏族略》所述,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胥臣(胥臣源出何姓何處沒說),他的后代以父字為姓,世代相傳姓胥。一般以為胥姓為晉大夫胥臣之后,是今天胥姓的一個主要來源。
《左傳》載:東周(前770--256)春秋時晉國(今山西)晉文公(重耳)流亡時始祖胥臣,字季子,追隨之,有殊功,后以使命過冀,見冀缺鋤草農具,其妻贈送之,相待如賓,乃舉于文公。
晉國楚國城濮之戰(zhàn),胥姓始祖蒙馬虎皮潰楚軍。官拜“司空”,采邑(封地)為“臼”又稱季臼,后代有的用“邑”為氏稱“臼”或“季臼”。
胥臣死后,周傾王4年,秦晉兩國交戰(zhàn),胥臣之子胥甲與趙穿,泄了軍情,主帥趙盾削甲的官爵,逐到衛(wèi)國,起用甲子----胥克。晉厲公時,克之子胥童為卿,他與權臣欒書、中行偃積怨很深。后來欒書、中行偃受寵于厲公,胥童遂被殺害,后人中為避仇殺,一支以祖父名字為改“胥”為“童”,稱童姓(《通志氏族略》)。
3、關于胥姓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認為胥姓來自華胥氏?!洞呵锸雷V》載:“華胥生男為伏羲,生女為女媧?!睋嚓P資料考證,華胥氏乃為伏羲和女媧的母親,是中國母系氏族社會一位杰出的首領。據說,華胥氏生活在五帝之前,是燧人氏的女兒。相傳,華胥氏曾去一個叫雷澤的地方游玩,發(fā)現一個巨大的腳印,那是人頭龍身之雷神的腳印。華胥氏好奇地踩了那個腳印一下,結果立刻感到全身震顫,回到家后就懷孕了,不久生下了伏羲,她的后人也就以胥為姓。
胥姓得姓始祖:
胥臣,晉國臣子中有一位胥臣,根據歷來學者的考證,便是中國胥氏家族的始祖。胥臣,字季子,于晉文公稱霸諸侯之后,論功行賞,曾被封于一個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稱為臼季。依照《左傳》的記載,胥臣當時在晉國官拜司空,世代的子孫都是晉國的大夫,像其子胥申,其曾孫胥童,便曾相繼叱咤風云,使得胥氏家族一開始名氣異常。發(fā)源于山西的胥氏,經過了漫長時間的播遷和繁衍,到了宋、明之際,便已滿布天下。望族居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故胥氏后人奉胥臣為始祖。
聞氏圖騰釋義
【釋義】聞、“聽也”。即聽到外面的聲音。甲骨文及金文的“聞”字,都像一個人跪坐著,以手掩面傾耳,以聽外警之形。成了一個“從耳門聲”的會意字兼形聲字。
得姓始祖:少正卯(春秋魯國大夫)
始 祖 地:山東淄博、河南滎陽
郡望堂號:吳興;超卓堂、正氣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21位/約21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89位
【起源】聞姓主要源自:復姓、文姓、姬姓、姜姓
聞姓是中國比較稀少的一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89位,在全國姓氏人口排行中排名第321位。為區(qū)別其他同音姓,常被稱為“新聞的聞”。據統(tǒng)計,其中中國大陸有聞姓19.8萬人,約中國人口總數的0.013%,江蘇省和湖北為中國聞姓的主要省。在香港或海外,聞姓的英文有時被寫為Woon。而Wen為漢語拼音。聞姓姓氏出處有二,一說出自復姓聞人氏,是春秋時期少正卯的后代。一說出自文姓,文天祥之后避難改姓。據考證推測,聞姓大致是在唐末和宋初形成的。主要歷史名人有聞良輔、聞一多等。
1、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鄭國聞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聞邑,春秋時期鄭國之地,故址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的滎陽市虎牢關一帶地區(qū),亦稱汜水關、汜水鎮(zhèn)。周定王姬瑜二十年(晉景公姬孺十三年,鄭襄公姬子堅十八年,公元前587年),晉景公因鄭國違盟投靠楚國,大怒之下出兵伐鄭國,連續(xù)擊敗鄭國軍隊,奪取了鄭國的聞邑,改為晉國的汜邑(今河南汜水),并一度包圍鄭國都城新鄭(今河南新鄭)。后鄭國得到了楚軍的協(xié)助才擊退晉軍,但聞邑已經收不回來了。失國的原聞邑之鄭國人,在成為晉國汜邑之民后,有以故邑“聞邑之人”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到了春秋后期有省文簡化為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聞人氏、聞氏同宗同源。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太史左丘明,屬于以世稱名號為氏。戰(zhàn)國時期,魯國有一位著名的大夫,職掌太史,即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傳》流傳千古,至今也是人們考證春秋歷史的重要史料,因稱“古之聞人”、“魯之君子”。在古代,“聞人”就是專指眾所崇敬的名人,世稱“聞人”者,在中國歷史上寥寥無幾。左丘明,約公元前500~前428/408年,一說其姓左,名丘明;一說其復姓左丘,名明;另有一說其姓丘,名明,“左”是“左史”之官職簡稱,左史重記事;春秋末期魯國人,是與孔子晚年同一時代的著名學者、史學家,也是儒家代表之一。左丘明的家族世代為史官,并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他根據魯國以及其他各諸侯國的大量史料,以《春秋》位歷史背景,編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并參與編著了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中國歷史學家的開山鼻祖?!蹲髠鳌分赜浭?,《國語》重記言。左丘明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在這兩部重要的著作中較多地反映了“民”的利益和要求。左丘明在敘述歷史事實時,對于歷史事件鮮明地表現了他的肯定或批判態(tài)度。他所肯定的是那些符合于他的儒家觀點的東西。例如他肯定“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的倫理道德,并從這些論理道德為出發(fā)點肯定了“利民”和“衛(wèi)社稷”等進步的思想。在他的書籍中,毫不客氣地批判了那些破壞論理道德的所謂“賤妨貴、少陵長、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淫破義”之類的“逆德”,同時他也批判統(tǒng)治階級的“驕奢淫逸”的敗行。其著作在思想上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都從這些方面表現了出來。據著名學者劉向所著《別錄》佚文的判斷,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約與孔子弟子曾參及公孫龍相當,那么左丘明在年齡上應為孔子的孫輩;而據《左傳》、《國語》二書對于歷史人物的稱呼上來看,可知左丘明當逝世于魯元公姬嘉在位時期,即周考王姬嵬十三年~周威烈王姬午十八年(公元前428~前408年)之間。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就是對士子們十分挑剔的孔子也對這位晚生十分推崇,曾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在左丘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名號為姓氏者,稱聞人氏,后再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少正氏,屬于以世稱名號為氏。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五霸爭雄,大國兼并小國,奴隸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壓迫和剝削等激烈的階級斗爭,反映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儒法斗爭的序幕。傳說,到了春秋晚期,魯國的孔子和少正卯兩個人都在開班講學: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說,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奴隸主階級“禮治”的奴隸社會;而以少正卯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主張變法革新,建立新興地主階級法治的封建社會。后來聽少正卯講學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包括孔子的學生也來了一部分,孔門出現了“三盈三虛”,氣得孔子大罵少正卯是“小人之桀雄”。少正卯在講學中很快成為了當時文人學士公認的“聞人”(名人)。后來,孔子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代行宰相職務,傳說他給少正卯加上了“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等罪名,把他捕殺了,并把他的尸體示眾三天。但少正卯變法革新的進步思想已經傳播開了,推動了奴隸制滅亡、封建制興起的浪潮,成為一代法家先驅。后來,新興建制地主階級的杰出代表秦始皇推行法制,于(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了中國大地,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建制地主階級中央集權制的統(tǒng)一國家。在少正卯的后裔子孫中,稱聞人氏,世代相傳至今。因少正卯是當時聲譽宏然、遠近聞名的人,被世人譽為“聞人”,所以在他的后代支庶子孫中有以先祖“聞人”之號為姓氏者,后再有省文簡改為單姓聞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4、源于姜姓,出自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信國公文天祥的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文天祥的護國軍失敗后,其二十四子帶其后裔族人從江西吉安遷徙到浠水一帶(今湖北麻城),改文氏為諧音的聞氏。該支“文改聞氏”族人在清朝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第一次撰修的《聞氏宗譜》中記載:“吾族本姓文氏,世居江西吉安之廬陵,宋景炎二年,信國公軍潰于空坑,始祖良輔公被執(zhí),在道潛逃于蘄之蘭溪驛,改文為聞,因家焉?!?這部《聞氏宗譜》中記載的“信國公”,就是文天祥;“薊之蘭清邑”,就是今湖北省麻城市浠水縣;“二十四子”,實際上是文天祥屬下的護國軍將士,無一為文天祥的嫡支族人。
5、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溫都氏,亦稱文都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都部,以部為氏,滿語為Wendu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綏分(今中俄兩國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qū)南部)、烏蘇里江兩岸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聞氏、孔氏、溫氏、都氏、文氏等。
6、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溫都爾氏,錫伯語為Wenduer Hala,世居烏蘇里江兩岸,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聞氏、溫氏、文氏等。
黨氏圖騰釋義
【釋義】黨,編制也。古代地方編制單位,五百家為一黨?!吨芏Y》:“五族為黨一族百戶”。即比族大五倍的編制單位名稱。
得姓始祖:夏禹
始 祖 地:山西長治、山東曲阜
郡望堂號:馮翊、上黨、清河;忠武堂、兩一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236位/約46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91位
【起源】黨姓主要源自:姒姓、姬姓、任姓
1、源于姒姓,出自夏禹的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
史書記載,夏禹后裔的世居 黨項(待考),遂姓黨氏。黨氏族人多奉夏禹為得姓始祖,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大夫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公族大夫封邑于上黨(今山西 上黨),于是他的子孫后代就以黨作為他們的姓氏,該支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3、源于任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之邑闕黨,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魯國有位大夫黨氏,相傳是黃帝小兒子禹陽的后裔,任姓,被魯國君主封于闕黨邑。
闕黨,是春秋時期魯國一個地邑的名稱,其地在今山東省曲阜市內闕里,其后人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稱闕黨氏、魯黨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黨氏、闕氏、魯氏。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
魯莊公病逝之前,因為夫人姜氏沒有生育,無嫡子,便立黨孟任之子公子般為太子。魯莊公逝世后,還在葬禮期間,公子般就被叔叔慶父挑唆圉人犖刺死,他的外公黨氏也在那場謀殺中一同被害,由此引發(fā)魯國大亂,“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在典籍《左傳》中有記載:“初,公筑臺臨黨氏,見孟任,從之。閟,而以夫人言許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子般即位,次于黨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犖賊子般與黨氏。成季奔陳。立閔公?!?/p>
這位黨孟任,就是魯國這支黨氏家族之人。該支黨氏的正確讀音作zhǎng(ㄓㄤˇ),世代相傳至今,還分衍出掌氏、仉氏兩個姓氏家族。
4、源于羌族,出自秦漢時期西羌的分支黨項族,屬于以氏族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黨項族是我國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根據典籍《大宋重修廣韻》的記載,黨項族本來是西北羌族的一個分支部落群體,后來以氏族部落稱謂漢化為姓氏,稱黨項氏,后省文簡化分衍為單姓黨氏、項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該支黨氏的代表人物,就是十六國時期后秦政權君主姚萇屬下的大將黨耐虎,以及后秦國王姚興屬下的大將黨智隆。黨智隆后來以東鄉(xiāng)降政權,曾被胡夏的締造者赫連勃勃敕封為光祿勛爵位。
5、源于鮮卑族,出自北魏元天穆之后,屬于以地名為氏 和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族中有黨氏。據典籍《路史》的記載,鮮卑族人住在鮮郫山,因而稱鮮卑部。
稽考《魏書 ·帝紀》第一《序紀》鮮卑開始是待部落,衍至東漢后期建安十四年的第十三代拓跋鄰,執(zhí)掌部落聯盟首領,是拓跋鮮卑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人物。他把北方的拓跋鮮卑部落聯盟統(tǒng)治發(fā)展壯大。拓跋鄰之前有12個部落首領,歷經西漢、東漢400多年,在林海蒼翠,狍鹿成群的大興安嶺中生息蕃衍,他們吃獸肉,穿獸皮,住窩棚,過著游牧 的生活,是典型的原始社會。其發(fā)祥地就是大鮮卑山
在典籍《魏書·序紀》中記載拓跋鮮卑的起源時敘述:“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其后,世為君長,統(tǒng)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yè),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世事遠近,人相傳授,如史官之紀錄焉……”
“大鮮卑山”何在?直到1979年7月下旬,人們在大興安嶺北段的鄂倫春自治旗發(fā)現了“嘎仙洞”,并在山洞里發(fā)現了《魏書·禮志》所記載的祝文的內容,方始初步斷定“大鮮卑山”的具體位置。
拓跋鮮卑部落聯盟首領拓跋·硅后來在晉 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西元386年)創(chuàng)建了北魏王朝,傳至第十代北魏 元子攸執(zhí)政時期(西元528~530年在位)的永安元年農歷2月,封其族叔安南將軍、并州刺史元天穆為太尉公,封上黨王,領兵駐守壺關,世代食上黨之邑。
上黨,是秦朝時期秦始皇所設三十六郡之一,因其地居太行之巔,地勢最高,故名“上黨”,即今山西省長治市一帶地區(qū)。在元天穆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黨氏,但未入北魏史籍,成為鮮卑族脫譜姓氏之一。后逐漸文化上漢化世代相傳至今,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另外,匈奴族赫連部也有黨姓。
6、源于藏族,出自秦、漢時期的黨項民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
古代藏族就有自己的姓氏,最初主要有四個姓氏,號稱“先藏六姓”,就是“嘎、珠、扎、黨、韋、達”六大姓氏,其中的“黨”亦稱“冬”,這在達倉宗巴班覺松保撰寫的《中藏史集》、巴沃祖拉程瓦撰寫的《智者喜宴》、智扎喜嘉措撰寫的《姓氏白蓮苑》等漢、藏文史籍中均有記載。另外在其它一些藏文史籍的記載中,將“色、慕、冬、黨”列為原始的四大姓氏,但目前藏學界一般認為色、慕、冬、當都包括在嘎、珠、扎、黨四大姓氏之中,是由于剛開始用文字記載時,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文字規(guī)范,因此形成同音但拼寫方式不同的現象。
藏族黨姓,或冬姓,就是漢文史書中記載的藏族先民之一的黨項民族稱謂,據文獻《中藏史集》的記載,黨項民族在青藏高原一開始分化為黨噶、黨納、黨查、黨姆等,然后以此未基礎,再分化為六大且氏、六大曾氏、十八大額氏、十八大查氏、十八大須氏等等,其中的十八大須還包括玉須(今長江源頭玉樹)、拉須(今青海瀾滄江上游拉秀),其名稱和地域至今沒有變化。
該支黨氏族人遍布西藏康區(qū)、安多等地方,后來由于藏漢之間的爭斗,西藏贊普從西藏各地遷移很多部落到康區(qū)和安多守戍邊界,因此在康區(qū)和安多的藏人中包含著各種姓氏的人。這在藏文史籍《五行常用寶瓶》中有記載:“在下部多康地區(qū),黨氏五行為土,寄魂于鹿;珠氏五行為水,寄魂于旄牛;扎氏五行為鐵,寄魂于野驢;果氏五行為火,寄魂于山羊;嘎氏五行為木,寄魂于綿羊;如若不知詳細之姓氏,可均歸于黨氏”。
記載中所謂的“寄魂”,是西藏原始宗教本教的一種觀念,表明當事西藏多康地區(qū)雖然有各姓氏的人,但主體仍是黨氏。
黨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部族在抗拒西藏統(tǒng)一過程失敗后,東遷到中原,其后裔在西藏邊界地區(qū)建立了藏語所稱的“木雅國”,也就是漢文史籍中記載的西夏國,由于木雅國中百姓大多為內地人,受其影響,在蒙古軍滅其國后,也就被文化上同化為漢族而不復作為獨立民族存在。
在西藏的六大氏族中,黨氏中相當多的族人后來與韋氏、達氏兩族在歷史長河中幾乎全部被漢族或其它少數民族如壯族、回族、滿族所融合。在藏語中,黨氏讀音作dōng(ㄉㄨㄥ)。
7、源于回族,出自西夏黨項族,屬于以氏族名稱漢化為氏和和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黨氏,源出西夏時期的黨項民族。
在西元1038年,由黨項人元昊建立了西夏王朝,歷時一百九十年之后,一些黨項族人隨歷史上的“蒙古入回”過程融于回回民族當中,故延其氏族稱謂為黨氏,世代相傳至今。
黨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等地,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
8、源于滿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錫克特哩氏,亦稱西克忒里氏、石克特立氏、錫得胡立氏,滿語拼音為Sikteri Hala,屬于卦爾察女真一系,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烏喇(今吉林永吉)、卦勒察和倫(今 黑龍江中游 雙城子)、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地區(qū),后多冠漢姓為黨氏、西氏、胡氏、石氏、奚氏、郗氏、邵氏等,其黨氏始祖為錫克特哩·黨阿賴,滿洲鑲紅旗人,世居卦勒察,累官至左都御史,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9、源于鄂溫克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墨勒迪哷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海拉爾南部)、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等地。后有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Moldire Hala,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熬金(今黑龍江上游)、畢瞻(今黑龍江支流比占河)、黑龍江兩岸等地。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黨氏、孟氏等,其黨氏始祖為墨勒迪哷·阿克島,滿洲正黃旗索倫部人,世居黑龍江鄂奇村(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匯流處),清康熙年間率眾歸附滿清王朝,授四品官位,編半個佐領,但由其子墨勒迪哷·黨錫統(tǒng)領,在墨勒迪哷·黨錫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文化上漢化為姓氏者,稱黨氏,其黨氏正確讀音作dǎng(ㄉㄤˇ)。
10、新中國成立后,一部分孤兒院中的孤兒也被改以黨姓,以紀念中國共產黨的養(yǎng)育和 民政政策。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在正體字中“黨”和“黨”意思不一樣。黨的正體字有“黨”和“黨”,姓氏中兩個都有,夏后氏之后裔使用“黨”,其他的來源的姓氏使用“黨”,但黨派只能用“黨”,只不過在漢字簡化時“黨”被簡化為“黨”了。
翟氏圖騰釋義
【釋義】翟,雉也,即長尾山雞。翟是一個會意字,從“羽”、從“隹”。“隹”表示鳥類。上面一個羽字表明此鳥有長長的羽毛,而且很好看。
得姓始祖:軒轅、翟父鼎
始 祖 地:河南新鄭
郡望堂號:南陽、汝陽;傳詩堂、寵畏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117位/約180萬
宋朝百家姓排序:第292位
【起源】翟姓主要源自:隗姓、祁姓、姬姓、張姓
1、出自隗姓,以國名為氏。隗本來是周代中原北部地區(qū)的游牧民族赤狄人的姓。春秋時,赤狄人活動于晉、衛(wèi)、齊、魯、宋等國之間,稱為翟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于晉人。翟人的后代就以原國名為姓,稱翟姓。據《國語注》所載,新安翟姓,春秋時赤翟(即赤狄)之后,以種名為狄姓,后改為翟(Dí 音狄)姓。
2、出自祁姓,是黃帝軒轅氏的后代,以國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載,上古時候,北方有翟族(后稱翟國)。翟國是遠古時黃帝的后裔建立的。傳到古代春秋時,翟國滅于晉國,后來晉國又滅于韓、趙、魏三國,到戰(zhàn)國時,這三國又先后滅于秦國。在這長期戰(zhàn)亂中,翟國人都以原國名為姓,逃奔遷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兩種讀音,居于北方者讀(Dí音狄),遷居南方者讀(Zhái音宅)。
3、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封次子于翟(故城在今河南省魯山),其后以國為氏。
4、出自張姓改翟而來。據《知足集齋集》所載,安徽涇縣之翟姓,原姓張。
5、出自他族改姓而來:
①白族以海螺為圖騰的氏族,有的記音為翟姓。
②今瑤、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譚氏圖騰釋義
【釋義】譚,即覃。甲骨文中覃字與酉字相近,金文也相似,上部都有一個很大的蓋子,下部是一個盛酒的壇子,覃的本義為有蓋子的酒壇。
得姓始祖:譚子(譚國國君)
始 祖 地:山東章丘、莒縣
郡望堂號:濟陽、齊郡;善斷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56位/約500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93位
【起源】譚姓主要源自:姒姓、嬴姓
1、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泛濫,堯派鯀治水,鯀采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結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賜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于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tǒng)譜》的考證,巴南(今云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是為云貴譚氏,自稱望出弘農譚鄉(xiāng),因遷徙而成為巴南人,也有人說它們是盤古的後裔。
3、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宗室為避戰(zhàn)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郡,與巴南的部分譚氏融合,改姓譚。
談姓因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tǒng)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qū)。
勞氏圖騰釋義
【釋義】勞,“勞動也”。勞的本義是用力過多,辛勤、勞苦。作為山名,同嶗。
得姓始祖:勞山人
始 祖 地:山東青島嶗山
郡望堂號:武陽、松陽、渤海;懷仁堂
當今排序/人口/:第307位/約23萬
宋版百家姓排序:第295位
【起源】勞姓,中國姓氏之一。分布很廣,今上海松江,天津武清,山東魚臺、平度,內蒙古烏海,山西太原,廣東江門,廣西田林,江西九江,云南邱北、隴川等地均有分布。漢族、瑤族、回族、壯族等多個民族有此姓。
漢代有勞丙、宋代有勞諲(任城人)、明代有勞鉞(九江人)、勞樟(崇德人)、清代有勞潼(南海人)、近代有勞乃宣等名人。
1、起源于漢代,是一個以山為氏的姓。在今天的山東省青島市東面的海面上,有一個有名的風景勝地——嶗山。嶗山在古代的時候稱為勞山。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自為體系,很少去與外界的人交往。相傳在秦始皇時期,方士徐福帶領著3000童男童女出海訪仙,就是從嶗山上的船,后徐福子孫世居于此。居住在嶗山的人一直到西漢時才開始與外界的人交往,也就是從這時開始,他們成為了漢王朝的百姓。漢王朝在這個時候賜他們?yōu)閯谛铡J来鄠鳌?/p>
2、源于禽名,出自先秦時期酷吏博勞,屬于以官職稱號為氏。在典籍《廣韻》中記載:“古有博勞?!?博勞,原本是一種小型鳥類,為候鳥性猛禽,古代稱其為“鵙”,亦稱百勞、濁溫,在醫(yī)藥典籍《本草》中稱作“博勞”,今動物學書籍中通稱“伯勞”。
3、源于地名,出自唐朝時期江陵勞勞亭,屬于以山名為氏。江陵勞勞亭,自三國以來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地名,為孫吳國時期所建。江陵,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區(qū)南部,“勞勞亭”在古代是人們送別之所,特別是在唐朝詩仙李白撰寫了《勞勞亭》一詩之后,其名更著。
4、八旗漢族姓氏 引于簡明滿族姓氏全錄
[勞氏]LaoHala 本漢族(尼堪)姓氏,見于《八旗滿洲姓氏通譜》,世居遼陽。
“姓氏圖騰和起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姓氏的歷史和發(fā)展歷程,雖不能完全當真,但可以從中學得不少知識。
感謝家人們的支持關注,小編將更加努力查閱相關文獻,為家人們持續(xù)更新中華400多個姓氏圖騰和起源
1 趙 周穆王把趙城賜了給造父,其后代以國為姓。
2 錢 彭祖之孫彭孚在西周朝廷中任錢府上士,其后人以其官為姓。
3 孫 周文王的一后代叫惠孫,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孫”作為姓。
4 李 皋陶后人理征冤死,其妻兒李樹下摘果活命,其后人以李為姓。
5 周 黃帝大將周昌、商代太史周任、周文王或者周公等的后人。
6 吳 周太王曹父之子太伯、仲雍建立吳國,其子孫稱為吳氏。
7 鄭 鄭桓公遺族以國名為姓。
8 王 王子比千、周文王之子、周靈王太子、周平王太孫等王族后人。
9 馮 畢公高的后人就以封地為姓。
10 陳 周武王封大禹后代胡公滿于陳,并建陳國,其后代以陳為姓。
11 褚 恭段受封于褚邑,子孫就都以“褚”為姓。
12 衛(wèi) 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康叔,建立了衛(wèi)國,他的后代以國名為姓。
13 蔣 周武王的兄弟伯齡,被封到“蔣”,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14 沈 周文王第十個兒子季載,成立沈國,其后代都以沈為姓。
15 韓 周時貴族武子,受封于韓原、戰(zhàn)國時韓國王族后代姓韓,
16 楊 周宣王的兒子尚父,封到楊邑,建楊國,子孫用楊姓。
17 朱 西周時,周武王封曹俠到邾,后代以地名為姓,寫作朱
18 秦 非子善于馴養(yǎng)馬,周孝王封其為秦地,其后人以國為姓。
19 尤 尤姓是由沈姓而來。
20 許 遠古炎帝的后代。文叔建立了許國,后代就以許為姓。
21 何 春秋戰(zhàn)國時,韓國的公族中有一支遷移至江淮,以國為姓,
22 炎帝后代伯夷被封為呂侯,他的后代就用呂作為姓。
23 施 夏朝時,有諸侯國,稱施國,今湖北恩施縣,其后代姓施,
24 張 春秋時晉國貴族叫解張,他的后代用他的名作為姓。
25 孔 開國君主叫天乙,后將乙字和子字并攏,形成孔字,定為姓,
26 曹 遠古有一貴族叫“安”,幫助大禹治水,被恩賜給一個曹姓。
27 嚴 嚴姓是由莊姓變來。
28 華 西周時宋國公子,受封于“華”,其子孫后代以地名為姓。
29 金 遠古黃帝的兒子少昊的后代以金為姓。
30 魏 畢萬的后代畢斯建起魏國,稱魏文侯,其后人以國為姓。
31 陶 堯的子孫中,有人以制陶為榮耀,就姓陶,世代延續(xù)。
32 姜 以地名為姓。
33 戚 以地名為姓。
34 謝 用地名做姓。
35 鄒 鄒國,舜后,姚姓。舜帝后裔姚姓族人開創(chuàng)建有鄒國。
36 喻 遠古黃帝時,有個醫(yī)官叫俞,為喻姓祖先。
37 柏 柏姓起源非常古老,黃帝有個孫子叫顓頊,他的老師就姓柏。
38 水 大禹治水,他的族人都當水工,后來就以水為姓。
39 竇 大禹的后代,紀念先人。
40 章 部落得一姓,其中就有章姓。
41 云 黃帝的后代。
42 蘇 遠古貴族昆吾,因為封在蘇城為首領,就以地名為姓。
43 潘 季孫的后代就以潘為姓。
44 葛 最早的葛姓源于葛天氏。45 奚 奚姓是黃帝的子孫。
46 范 貴族士會,被晉國君封為范邑的首領,他的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47 彭 大彭國的創(chuàng)建者筏鏗,就是彭祖。
48 郎 后人和國人以地名為姓。
49 魯 周公日的兒子伯禽受封于魯地,王公貴族后代都以魯為姓。
50 韋 韋姓的一支是韓信的后代。
51 昌 始祖昌意,是黃帝的兒子。
52 馬 趙奢受封馬服君,他的子孫姓馬。
53 苗 春秋時期的賁皇享用苗邑的物產,就以地名為姓。
54 鳳 黃帝后代帝嚳大臣叫鳳鳥氏,主管歷法天文,其后代以鳳為姓。
55 花 正史上發(fā)現最早的花姓名人為唐代有倉部員外郎花季睦。
56 方 神農氏后代受封方山后叫方雷,方雷子孫就以地名為姓。
57 俞 黃帝時,有個名醫(yī)叫俞跗,是俞姓的始祖。
58 任 黃帝的小兒子叫禺陽,受封于任邑。其子孫以任為姓。
59 袁 周朝伯轅的后代將轅省去左半邊,作為姓。
60 柳 春秋時展禽,改姓了柳下,史書上稱他柳下季,柳姓由此開頭。
61 周武王將弟弟封于酆邑,他的后代以地名為姓。
62 鮑 春秋時期敬叔在齊國做官,受封干鮑昌,后代就以鮑為姓。
63 史 黃帝史官倉頡(造字圣人),后代以其官職為姓。
64 唐 堯曾在“唐”那個地方做首領。堯的族人就有以地名為姓。
65 費 春秋魯國有位叫父,因有功受封費邑,其子孫以地名為姓。
66 廉 遠古黃帝的玄孫叫大廉,大廉的后代形成了廉姓。
67 岑 周朝岑子建岑國,岑國的公族子孫,以國名為姓。
68 薛 薛登的后代以薛為姓。
69 雷 黃帝的一個妻子姓方雷,雷姓由此而來。
70 賀 賀姓由慶姓轉變來。
71 倪 倪氏本為郞氏,因避仇改為倪。
72 湯 湯王的后代有人就以祖先的名為姓。
73 滕 周武王封弟弟叔繡封于滕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74 殷 源出于子姓。
75 羅 源于熊姓,是以國為名的姓。
76 畢 畢公高的后代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
77 郝 源于子姓,是伏羲氏的后裔。
78 鄔 古帝顓頊后裔求言(妘姓)別封于鄔,后代子孫以鄔為姓。
79 安 源自始祖。
80 常 出自姬姓。
81 樂 西周末公子衎字樂父,其孫子以“樂”命氏,稱為樂氏。
82 于 周武王第三個子叔分封在邘國,后代去邑為姓,稱為于氏。
83 時 春秋時齊國賢士時子的后代以其名字中的"時"為姓。
84 傅 黃帝裔孫大由封于傅邑,其后代以地名為姓。
85 皮 樊仲皮的后人以他字中的“皮”為姓。
86 卞 西周時,曹叔振鐸的子孫分封在卞,他的后代稱為卞氏。
87 齊 齊康公后人,稱為齊氏。
88 康 源于謚號。
89 伍 春秋時楚莊王寵臣伍參,封伍參為大夫,稱為伍氏。
91 春秋時 因衛(wèi)國大夫元的封地在元,其后世子孫即以元為姓。
元
92 卜 卜姓是古代從事占卜者的后代。
93 顧 夏朝附庸國顧國,顧國為商湯所滅后,原王公族人以國名為姓。
94 孟 春秋時衛(wèi)國衛(wèi)襄公的兒子叫公孟。其后代以孟為姓。
95 平 韓哀侯之子諾封于平邑,秦滅韓后,其后代以原封地命姓。
96 黃 出自贏姓,為陸終的后裔。
97 和 祝融氏重黎的后人羲和的后代。
98 穆 意為賢良、和氣。
99 蕭 蕭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100 尹 上古少昊氏的后裔。
101 舜因最初在姚墟,他的后裔子孫即以地為姓。
102 周文王第五子召公爽,其子孫遂以召為氏,后加邑為邵。
103 湛 夏代早期,斟灌氏國后人以國為姓。
104 汪 汪姓出自汪芒氏。
105 源自姬姓。
106 以封邑名作為姓的。
107 禹 人名命名。
108 狄姓來自閼伯的母親。
109 春秋時代,楚國的后代當中有了米姓。
110 貝 周文王的后代召公康,后代以國名為姓。
111 明 古代部落首領燧人氏重臣叫明由,其后世子孫以其名作為姓。
112 臧 魯孝公兒子驅,他的后代以封地名作為自己的姓。
113 計 禹后人的封地,后人便以國名。
114 伏 伏姓出自風姓。
115 出自姬姓。
116 戴 宋戴公的后裔以他的謚號為姓。
117 談 出自子姓,是殷商皇族的后裔。
118 出自子姓,起源于戰(zhàn)國時期。
119 周公旦的第三個兒子名叔,受封于茅邑,子孫以國名為姓。
120 龐 黃帝孫子顓頊的八子叫龐降,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名字作為姓,
121 熊 傳說黃帝曾在有熊建都,所以黃帝的后代中有人以都城為姓,
122 西周時炎帝裔孫被封于紀國,其子孫便以國名為姓。
123 周朝封皋陶后代于舒建舒國,又亡于楚國,其族人以舒為姓。
124 屈 是夏代屈驁的后代。
125 楚國公子燕受封于項城建項國,后被齊滅,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項
126 祝 周武王封黃帝的己姓后裔在祝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
127 董 黃帝后裔董父被舜帝封于酸川,并賜以董姓,其子孫沿習為姓。
128 梁 周宣王封秦仲二子康在梁山為君。后為秦滅,其后代以梁為姓。
杜
129 唐國后人于杜子孫以杜為姓。另為北魏鮮卑人獨孤渾氏改姓。
130 皋陶后人商朝被封在阮國,國人便以阮為姓。
131 藍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封邑在藍田,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
132 源于姬姓。
133 席 為籍姓所改。
134 季 顓頊后裔陸終的第三個兒子為季連,他的后代以排行為姓。
135 麻 春秋時熊嬰為齊國大夫,改姓麻,史稱麻嬰。
136 強 強姓出自姜姓,炎帝的后裔。
137 賈 周朝康王封唐叔虞小兒公明于賈地,其后代以賈為姓。
138 路 黃帝后裔玄元有功封為路中侯,他的后代以路為姓。
139 婁 大禹子孫少康的后代東樓公封于杞國。其后代以婁為姓,
140 危 三苗族原居于河南、湖北、湖南一帶,其后裔以危為姓。
141 江 顓頊裔孫伯益之后被封在江地,后被楚滅,國人便以江為姓。
142 童 古帝顓頊一子叫老童,他的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稱童氏。
143 顏 周武王封古帝后邾武公,名夷父字顏,其后代以祖字為姓。
144 郭 姬序號為虢公,因虢與郭同音,轉化變音,其后代便稱為郭姓。
145 梅 梅姓出于子姓,是商湯的后裔,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東南。
146 盛 源出有三:出自姬姓,出自組名為氏,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
147 林 出自子姓,是商湯的后代。
148 刁 出自姬姓。
149 鐘 伯宗的兒子伯州食邑在鐘離,其后人以鐘離作為姓,后簡稱鐘。
150 徐 出自贏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安徽省泗縣。
151 邱 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昌樂,
152 駱 姜太公后代公子駱,其后世子孫以他的字作為姓。
153 高 遠古時代高臺宮殿的建筑者,其始祖是黃帝時的大臣高元。
154 夏 源于姒姓,是大禹的后裔。
155 蔡 源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上蔡西南。
156 田 陳國國君陳胡公后裔陳完逃到齊國,后由陳改以田為氏。
157 樊 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濟源縣。
158 胡 源于姬姓和歸姓。
159 凌 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北省。
160 霍 發(fā)源山西霍縣。周武王封叔武于霍國,其后代以國名為姓。
161 虞 舜之子商均封于虞城,建虞國,其后代以國名作為姓。
162 萬 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西省芮城。
163 支 堯舜時期有一個叫支父的人,他的子孫后代以支為姓。
164 柯 發(fā)源于齊國,是傳說中炎帝的后裔,為姜子牙的嫡系子孫。
165 昝 是由咎姓發(fā)展而來的。
166 管 出自姬姓,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鄭州市。
167 盧 出自姜姓,發(fā)源于今天山東省的長清縣。
168 莫 出自高陽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北省任丘北部。
169 經 春秋時鄭國公子共叔段被封于經地,其后代以封邑為姓。
170 房 舜帝后來封丹朱的兒子陵于房國,陵的子孫便以地名為姓。
171 裘 春秋時衛(wèi)國一大夫受封于裘,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稱裘氏。
172 繆 古代穆與繆同音,奉穆公也稱奉繆公,其庶子以謚號命姓為繆,
173 干 宋國有個大夫叫干,其后代以他名字“干”字為姓,稱干氏。
174 解 周朝貴族良的封地在解,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解氏。
175 應 周武王封其四子于應地,他的后代以封地為姓,稱應氏。
176 宗 周朝春秋期輔佐天子宗室之官職為宗伯,其后代以宗為姓。
177 丁 姜子牙之子級謚號為丁公,其子孫以謚號為姓,稱丁氏。
178 宣 出自于謚號。
179 賁 魯國賁父、晉國苗賁父、戎族氏族等的后代。
180 鄧 殷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于鄧國的曼城,稱曼氏,后來又改封鄧國。
181 郁 吳國大夫封邑國人后代、魯國有宰相郁貢后人以郁為姓。
182 單 源出于姬姓
183 杭 源出于姒姓,是大禹的后代。
184 洪 共工氏負責治水之職,后人給共字加水旁,作為自己的姓,
185 包 楚國有個大夫叫電包胥,他的子孫以他名字中的包字為姓
186 諸 魯國大夫受封于諸,其后裔以封邑為姓,稱諸氏。
187 左 周朝史官有左右之分,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左史后人以職為姓。
188 石 石厚的兒子石駘仲以祖父的字命姓,稱石氏。
189 崔 齊丁公之子季子把君位讓給兄弟去了崔邑,從此稱為崔氏。
190 吉 周宣王大功臣尹吉甫,其后代以他名字中的“吉”字為姓,
191 鈕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東晉有鈕滔,其后為鈕姓。
192 龔 姬和封地為共伯,子孫因國命姓,古時共、龔同音通用。
193 程 顓頊兩孫子重和黎后代初西周封于程地建國,后代以國為姓。
194 嵇 嵇姓出自姒姓。
195 邢 邢姓出自姬姓。
196 滑 滑姓出自姬姓。
197 裴 裴姓出自贏姓。
198 陸 陸姓發(fā)源于今天的山東省平原縣一帶。
199 榮 黃帝封鑄鐘者榮援為諸侯并建國,其后世子孫都以榮為姓。
200 翁 在夏朝初年,有一位貴族叫翁難乙,他可以說是翁姓的始祖。
201 荀 荀姓出自姬姓。
202 羊 西周有個官職叫羊人,其后世子孫以此為姓。
203 於 發(fā)源于今天的河南省。
204 惠 顓頊的后代惠連,他的后代子孫就以“惠”作為自己的姓。
205 甄 皋陶次子名仲甄為卿仕,受封于甄,他的后裔也取姓為甄。
206 麴是釀酒主原料,西周為掌管釀酒官名,此職后人以麴為姓。
207 家 源自于姬姓。
208 封 炎帝的后代,以地為姓。
209 芮 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姬良夫于芮,后人以國為姓。
210 羿 為夏朝著名弓箭射手后羿的后代。
211 儲 相傳上古時有儲國,儲國人的后代以儲為姓。
212 靳 戰(zhàn)國時期靳尚的后代便以靳為姓。
213 汲 衛(wèi)宣公的公子居住的地方叫汲,他的后代以汲為姓。
214 邴 齊大夫邴的封地也叫邴,他的后代以封邑為姓。
215 糜 最早始于夏代,是以谷物名稱命名的姓。
216 松 起源于秦朝。
217 井 源自姜姓。
218 段 老子李聃之孫李宗在晉國為官,封于段干,其后代一支為段,
219 富 周襄王敢言大夫名富辰,其后代以其名字為姓,稱富氏。
220 巫 擔任巫官后人有的以巫字為姓。
221 烏 出自金天氏。
222 焦 神農氏的后人,以國為姓。
223 巴 戰(zhàn)國中期,巴國被泰國攻滅,巴人便以國名為姓。
224 弓 來源為職官名。
225 牧 力牧助黃帝治理天下立功,他的后代一支姓力,一支姓牧。
226 隗 湯滅夏桀后,封其后人于隗,建大隗國,其子孫以國名為姓。
227 山 周朝掌管山林的官員叫山師,子孫便稱為山氏。
228 谷 源自于贏姓。
229 車 春秋時,秦國大夫子車仲的后代為車姓。
230 侯 春秋時晉哀侯和緡侯子孫逃難他國后,以祖上受封爵位為姓。
231 宓 古與“伏”同音,“宓羲”乃“伏羲”后裔。
232 蓬 源自姬姓。
233 全 泉府官后人以職官為姓,因全、泉同音通用,也便有了全姓。
234 蘇忿生的后代受封于郗,其后人便以封邑命姓為郗姓。
235 班 楚國若敖孫子被棄野外吃虎乳長大?;⒂邪呒y,后代以班姓。
236 仰 仰姓一支出自舜帝時大臣仰延之后。
237 秋 秋姓為少昊氏之后。
238 仲 商湯王左相仲虺后代和春秋宋莊公之子(字子仲)的后代。
239 伊 相傳堯出生在伊祁山,他的后代有的以伊為姓。
240 宮 周朝時專門負責宮廷修繕的官人,世襲此職的后人以宮為姓。
241 寧 秦襄公謚號為寧,其后代有的人就以先人的謚號作為姓。
242 仇 出自九吾氏。
243 欒 出自姬姓,發(fā)源于河北欒城一帶。
244 暴 最初形成于商朝,發(fā)源地在今天河南省境內。
245 甘 夏朝的諸侯國當中有一個甘國,后代以國為姓。
246 齊國君主康公以酒器名鈄作為己姓,這樣就有了鈄姓。
247 厲 出自姜姓。
248 戎 西周期的戎國,其公族便以國名作為了姓。
249 祖 商湯后人祖乙、祖辛、祖丁等支庶子孫以“祖”作為姓。
250 武 發(fā)源于今天廣西省的水淳縣北部。
251 符 出自姬姓。
252 劉 堯帝有一子孫劉累能馴化龍和駕龍飛奔,他就是劉姓始祖。
253 景 春秋時期景差的后世子孫以其為自己的姓。
254 詹 舜封黃帝后裔中得詹(受尊敬)為詹姓。
255 束 戰(zhàn)國時期齊國有一疏姓部族,后改為束姓。
256 龍 舜手下有一大臣名納,為龍氏,他的后世子孫都姓龍。
257 葉 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葉縣。
258 幸 起源據與幸臣有關。
259 司 神農氏屬下中負責占卜大臣名司怪,其后世子孫以司為姓。
260 韶 樂官的后世子孫以其祖上所作樂曲的曲名韶作為姓。
261 郜 出自姬姓。
262 黎 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h。
263 薊 發(fā)源于今天的北京市西南。
264 薄 薄國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國之名作為自己的姓。
265 印 鄭穆公子字子印的孫子名段為鄭國卿大夫,以其祖父印為姓。
266 宿 伏羲氏的后裔被封在宿國(今山東東平),其后人以國名為姓。
267 白 白阜被尊為白姓始祖。
268 懷 是無懷氏的后人
269 蒲 舜的后代封于蒲(今山西永濟),舜的后代因此以地名為姓。
270 邰 帝堯任命棄大司農,封于邰地,其子孫以地名“邰”為姓。
271 從 從姓源自于姬姓。
272 鄂 晉國大夫頃父之子嘉父叛晉奔鄂,為鄂侯,其后代以鄂為姓。
273 索 索姓是湯王的后裔。
274 咸 帝嚳為部落首領時,有個大臣叫咸邱黑,是咸姓的始祖。
275 賴 是炎帝的后裔。
276 卓 是春秋時楚國王族的后裔。
277 藺 是春秋時晉國王族的后裔。
278 屠 古人有以屠宰為業(yè)者,他們的后代以屠為姓。
279 蒙 顓頊的后裔。
280 池 池姓源于嬴姓。
281 喬 黃帝后代以山名取為橋姓,后來有的簡化為喬姓。
282 陰 周朝有陰邑,其大夫的后裔以食邑為姓,稱陰氏。
283 郁 大禹老師叫郁華,其后裔以祖字為姓,稱郁氏。
284 胥 胥是以祖輩的名字命名的姓,起源于華胥、赫胥二氏。
285 能 周成王大臣熊繹因功受封,其后代將熊姓去四點改為能姓。
286 蒼 黃帝有一子叫蒼林,其后代以蒼為姓,稱蒼氏。
287 雙 夏朝封顓頊之后于蒙雙,有子孫以蒙姓和雙姓兩支。
288 出自復姓聞人氏。
289 莘姓一族是古帝祝融的后代。
290 黨 黨姓出自夏朝,居住在黨項的王族多姓黨。
291 翟 翟姓出自隗姓。
292 譚 譚姓是顓頊的后代。
293 貢 源于端木氏。
294 勞 勞姓起源于西漢時期。
295 逄姓出自姜姓。
296 姬 黃帝降生地有條叫做"姬”的河,于是便以“姬"作為姓,
297 申 申姓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南陽。
298 扶 大禹屬下扶登氏,他就是扶姓的始祖。
299 堵 堵姓出自姬姓。
300 冉 帝嚳屬下的八個部落當中就有冉姓,其后人世代姓冉。
301 宰 周公孔在周朝任太宰,人稱宰孔,其后世子孫以宰為姓。
302 酈姓出自軒轅氏。
303 雍 雍姓出自軒轅氏,發(fā)源于今天河南省的內黃。
304 郤 晉國公族子弟叔虎建立郤國,后世子孫以封地名作為姓。
305 古時有個叫蘧邑的地方,最初以“蘧”為姓,后改成璩姓。
306 桑 桑姓出自金天氏。
307 桂 桂姓出自姬姓。
308 濮 舜子孫散封于濮地,這些人的后代便以地名作為姓。
309 牛 周朝牛父的子孫以他的字"牛"作為自己的姓。
310 壽 是彭祖的后裔。
311 通 春秋時巴國大夫受封于通川,其后世子孫以封地“通”為姓。
312 邊 商代有諸侯國邊國,國君后代稱為邊氏。
313 扈 扈姓為大禹的后代。
314 南燕滅國后,伯倏的后人以國名為姓。
314 燕 南燕滅國后,伯倏的后人以國名為姓。
315 冀 周武王分封唐堯后代在翼地,其國人便以冀為姓。
316 周朝時,有地名稱為郟廓。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317 浦 出自于姜姓。
318 尚 尚姓一支為姜太公的后裔。
319 農 農姓出自神農氏,是炎帝的后裔。
320 溫 周武王兒子叔虞后代被封于溫,其后以封地為姓。
321 別 《姓苑》記載“別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等。
322 莊 春秋時宋戴公名武莊,他的后人以其名字中的“莊”為姓。
323 晏 黃帝后裔顓頊之孫名陸終,其兒子為晏安,其后代遂為晏姓。
324 柴 柴姓出自姜姓。
325 商代一大夫,封地在瞿上而得名瞿父,其子孫以祖先名為姓。
326 間 周武王封一位王族仲奕于閻鄉(xiāng),其后代以祖上封邑為姓。
327 充 充人后代以職官名為姓。
328 慕 慕姓出自慕容氏。
329 連 黃帝孫子顓頊的曾孫陸終有子名惠連,其后代以祖先名為姓。
330 茹 茹茹以族名為姓。
331 習 古代有諸侯國習國,其國君后世子孫以習為姓。
332 宦 宦姓非常罕見。
333 艾 艾姓源于夏代,是禹王的后代。
334 魚 子魚孫輩嫡傳一支以祖父名字為姓,稱魚氏。
335 容 黃帝有史臣容成,其后代以容字為姓。
336 向 炎帝一后裔孫叫向被封為諸侯,其后代子孫以先人的名為姓。
337 古 古姓起源于殷商時期。
338 易 易姓形成于春秋時期。
339 慎 慎姓發(fā)源于今天安徽省的穎上縣西北。
340 戈 夏代東夷有寒國的兒子在戈國,其后代子孫就以國名作姓。
341 廖 廖姓起源于今天的河南省唐河縣西,
342 庾 堯帝時有一掌庾大夫。以官名作為姓,這樣就有了庾姓。
343 終 終姓是黃帝的后裔。
344 暨 暨姓是顓頊的后人。
345 居 居姓出自杜姓。
346 衡 出自伊姓。
347 步 步姓發(fā)源于今天山西省的臨汾市南。
348 都 鄭國有個公族大夫叫子都,他的子孫以其字“都”作為姓。
349 耿 出自姬姓。
350 滿 西周胡公滿的支庶子孫當中有人以先祖名字為姓。
351 弘 衛(wèi)國有個大夫弘演,其后世子孫以其名字為自己的姓。
352 匡 魯國大夫施孝權家臣句須任匡邑宰,其孫子以祖父官地為姓。
353 國 大禹一專門掌管車馬的人叫國哀,后世子孫都隨之以國為姓。
354 文 周武王追謚父親西伯姬昌為文王,子孫以其謚號“文”為姓。
355 寇 衛(wèi)靈公孫子任司寇,其后世子孫以官名"司寇”為姓。
356 廣 上古廣成子的后代以廣成為姓。
357 祿 出自子姓,是殷商最后一個帝王紂王的后代。
358 闕 闕姓起源于春秋之時。
359 東 東姓源于遠古之時。
360 福 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為姓。
361 殳Shū 出于有虞氏。
362 沃 沃丁的子孫有的以他的名字為姓,稱沃氏。
363 利 出于理姓,與理、李、里同宗。
364 蔚 北周時設有蔚(yù)州,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
365 越 越國公族支庶子孫有的以原國名為姓,形成越姓。
366 夔Kui 堯和舜的樂官名叫羲,姜原指龍形動物,其后代以此為姓。
367 隆 魯國有隆邑,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其地名為姓,形成隆姓。
368 師 源于技藝和職官名。
369 鞏 周敬王同族卿士簡公受封于鞏,其子孫以封邑為姓,稱鞏氏。
370 厙shè 厙姓源于北周厙狄氏所改姓。
371 聶 齊丁公封其支庶子孫于聶邑。其后世子孫以國名為姓。
372 晁 周朝時,景王之子王子朝的子孫以朝為姓,又稱"晁"氏。
373 勾 又寫作句。其姓最早見于《山海經》"困民之國,勾姓"。
374 敖 顓頊老師叫大敖或太敖,其后代以祖上名字為姓,形成敖姓。
375 融 融姓起源于上古,是顓頊高陽氏后裔。
376 冷 冷姓系泠姓所改。
377 周朝時有訾邑,居住在這里的人有的以地名為姓。
378 辛 辛姓源于姒姓。 .-
379 闞Kàn 闞姓源自姜姓。
380 那 商朝君王武丁的裔孫到那地定居,形成那姓。
381 簡 晉國大夫狐鞫居為周文王后裔,被封于續(xù),死后謚號為簡。
382 饒 饒姓一支源于姜姓。
383 空 空姓為復姓空同、空桑、空相等省文改成。
384 曾 曾參是春秋時的魯國人,而且是孔子的得意弟子。
385 毋Wú 堯屬下毋句制造出樂器罄,他就是毋姓的始祖。
386 沙 炎帝屬下有夙沙氏,其后世子孫省文為沙氏。
387 乜Niè 衛(wèi)國有大夫的采邑在乜城,其后人就把采邑名作為了姓。
388 養(yǎng) 吳國公子掩余、燭庸逃到楚國,楚王把養(yǎng)地封給他們。
389 鞠Jū 周始祖一孫手心有紋似鞠字,取名鞠陶,其后代以鞠為姓。
390 須 太昊伏羲氏后代,春秋時期須句國民稱須句氏,后改為須氏。
391 豐 鄭穆公的兒子豐,其孫子便以其名"豐"作為姓。
392 巢 堯帝一大臣居山以樹為巢,后封巢建國,后代以國名作為姓。
393 關 夏桀有個叫關龍逢的賢臣被處世,關龍逢的后代便姓關。
394 蒯Kuāi 商朝時有蒯國,其國人后來以國名作為姓。
395 相 夏朝一帝王叫相,其后裔支庶子孫,以祖上的名字作為姓。
396 查 查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
397 後Hòu 後姓出自太昊氏,是上古太昊的孫子後照的后代。
398 荊 西周初年,荊君有庶出子孫則以原國號作為姓。
399 紅 紅姓出自熊姓。
400 游 鄭穆公之子名偃,字子游,他的孫子以祖父的字作為姓。
401 竺Zhú 漢代樅陽人竹晏改“竹"為“竺”,其后世子孫即沿用竺姓。
402 權 商武帝武丁后人被封于權地(今湖北境內),其后代以國為姓。
403 逯Lù 秦國公族大夫受封于逯邑,其后世子孫以地位姓。
404 蓋 春秋期公族大夫受封于蓋邑,后代子孫就以地位姓。
405 益 奉國始祖伯益支庶子孫中有人以祖上的名字作為自己的姓。
在中國的歷史上,南宋是一個“軟弱"的王朝,在江南偏安一隅,不思北上收復失地。在南宋的諸多帝五中,南宋孝宗是一個主戰(zhàn)思進取的皇帝。宋孝宗在位期間創(chuàng)造了南宋歷史上有名的大宋中興。
而一切離不開一個女人的支持和幫助。他便是宋孝宗的第二任皇后謝蘇芳。自古以來,帝王將相的愛妃侍妾,或多或少都與皇家有著政治牽連,普通百姓家的女子不要說飛上枝頭做鳳凰,就是進人皇宮都是不可能的,然而,南宋孝宗的第二個皇后,恰恰就是歷史上的一個例外,出身寒門的謝蘇芳,憑借自己的美貌和賢能,一路高歌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紹興二年,也就是1132年。在今浙江紹興出生了一名女嬰,名叫謝蘇芳。然而不幸的是,謝氏在幼年就失去了父母雙親,這對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也許正是這幼年的經歷磨煉了謝蘇芳的意志,在以后執(zhí)掌鳳印的道路上,才能一直堅持自己所想所做,不畏艱難險阻。不幸中的萬幸是,謝蘇芳被翟姓人家收養(yǎng),所以改姓翟,被收養(yǎng)的謝蘇芳,免于凍餓而死。
雖然出身寒門,但是,謝氏并沒有因此而自卑,更沒有在自己榮登寶座之后為自己編織一個高的門第,而是大方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出身,這在當時極其重視門第的南宋,是一個極其需要勇氣的事情。常言道,大難不死必有后福。躲過此難的謝蘇芳,果真是有福之人。
1146年,這個美麗的年頭,是謝蘇芳幸運的一年,她的命運就此改變。
這一年,謝蘇芳因為美貌而被選入宮,做了宋高宗吳皇后的侍女。宋高宗趙構的吳皇后是南宋史上有名的賢能之人,一生經歷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皇帝,一直在掌握著南宋王朝的帝王更迭。這樣一位吳皇后,是善于發(fā)現人才的,可以說吳皇后是謝蘇芳的第一個貴人。吳皇后出身武術世家,在這一點上謝蘇芳和吳皇后是相似的,也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吳皇后才對謝蘇芳另眼相看,一直倍感親切,寵愛有加,大力推薦提拔。
1156年,又是謝蘇芳命運轉折的一年。
這一年,因其長相美艷絕倫,又懂得書法繪畫,被賞賜給當時的宋高宗養(yǎng)子趙眘,即后來的宋孝宗。趙昚因她長得像他已經死去的愛妻郭氏,再加上謝氏聰慧靈敏也頗通曉詩文,因此深得趙眘喜愛。
1156年,宋高宗的憲圣太后把謝蘇芳配給普安郡王趙昚,封咸陽郡夫人。1162年,宋高宗退位,傳位于趙昚,趙昚即位,就是宋孝宗。宋孝宗即位后,立即冊立謝氏為貴妃,代掌后宮,時年二十九歲。
1164年,謝蘇芳被冊立為皇后,時年三十一歲。據史料記載,由于謝氏對宋高宗和吳皇后極為孝敬,宋孝宗才立其為皇后的。另外,另有一說,淳熙三年(1167年)十月,成恭皇后死后,后位空缺,才被立為皇后的,恢復謝姓,其親屬有十人受到封賞。
1189年,即是淳熙十六年,宋孝宗禪位于宋光宗,謝氏上尊號為壽成皇后。
宋孝宗死后,謝氏被尊為皇太后;慶元初年加號惠慈,嘉泰二年(1202年)加晉封"慈佑太皇太后”,次年崩逝,謚號"成肅”,與孝宗合葬于永阜陵。宋寧宗在成肅謝皇后去世后恩賜其弟謝淵金二千兩、錢十萬緡、田十頃,后封和國公,足見宋寧宗對謝皇后敬愛有加。
據史料記載,在南宋的帝王中,宋孝宗是最節(jié)儉的。在宋孝宗執(zhí)政期間國庫里的銀錢幾乎不曾動用,時間一長,用來穿銅錢的麻繩竟然斷了,而且在宋孝宗的后宮中,每日的開支也是有規(guī)定的。由于宋孝宗本人比較節(jié)儉,帶動朝中文武百官以及后宮也很盛行節(jié)儉之風。其實,在宋孝宗一朝,皇后謝氏的節(jié)儉才是最徹底的。謝蘇芳出身寒門。也許正是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謝氏勤儉節(jié)約的良好習慣。當上皇后后也仍然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yōu)良作風。她甚至自己洗衣服,一件衣服常常洗了又洗穿了又穿。
這位謝氏皇后,雖然生活節(jié)儉,但是在政治上卻頗有魄力,幫助宋孝宗處理了不少難做的“內事”。謝氏協(xié)助宋孝宗恢復搞金名將岳飛名譽,為收復中原失地開了一個好頭。宋孝宗在信一十多年間,南宋經濟呈現一片繁榮,政治有序,官員清廉,文化發(fā)展,史稱乾淳之治,這里面和謝皇后的賢德分不開。
1203年,71歲的鐵腕皇后謝蘇芳病逝,死后與孝宗合葬于永阜陵,史稱成肅皇后。而謝蘇芳也成了南宋歷史上有名的一代賢后。
翟氏歷代人物考之四:翟母饋食被封侯
翟母給漢高祖劉邦饋食施飯?zhí)?/p>
據清順治河南《封丘縣志》記載:“漢高帝【1】厄楚時餒甚,母嘗饋食及帝,帝業(yè)成,母已逝,乃封其墓,置封丘縣,縣之得名以此。”這段文字譯成現代漢語就是:
“楚漢相爭之時(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兵敗河南延鄉(xiāng),時值中午,人困馬乏,饑渴難耐。這時,一位人叫翟母的農婦饋食劉邦。
后來,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帝業(yè)。一天,他突然想到了當年饋食施救他的翟母,于是派人尋找,得知人已逝世。為報答她的恩情,劉邦下旨大封翟母的墓冢,封墳成丘,改延鄉(xiāng)為封丘縣,封丘縣名由此而來”。
漢高祖劉邦
劉邦于公元前202年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當上了皇帝。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要喝黍米粥,喝了兩口便憶起了當年施救他的翟母,于是派人尋找,可那位善良的女人卻已撒手人寰。為報答她的恩情,劉邦下旨大封翟母的墓冢,封墳成丘,改延鄉(xiāng)為封丘縣,這是封丘縣這一稱呼的由來。同時封翟母為封丘侯,免當地三年徭役。又撥下官銀修建翟母祠,讓其四時享祭,以示紀念。翟母家中有一口井,劉邦認為,黍米粥的好吃,與井水定有關系,就賜名“翟母井”三字立于井旁。留下了“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世美談。
至今,翟母井仍保存于封丘縣城北隅的胡同內,印證著歷史的滄桑,書寫著封丘人性情的豪爽。也留下了“一飯恩成封丘縣”的佳話。
“翟母井”作為河南封丘名勝,至今留存。石碑經歷風雨,表面的石灰石已有部分剝落,但是石碑表面的“翟母井”三個大字卻依然清晰可見,停留在這面石碑的中間,刻痕看起來深了許多,也讓人不禁想起一位偉大的女性。后由于黃河決口,縣城受洪水之患,其井被泥沙埋于地下,后人為紀念翟母,又在原井處挖出了翟母井,井水甘甜,為全城之冠。
“翟母”也很自然地成為后世報恩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指向,明朝監(jiān)察御史詹雨曾作《題翟母墓》:“一飯恩成便有封,至今高冢勒遺蹤。九原羞殺淮陰輩,尺土誰酬百戰(zhàn)功”。
建業(yè)楊壁也賦詩“英雄困餒正倉皇,簞食恩施肯便忘。孤冢人傳梁翟母,古城名起漢高皇”。
封丘籍的翰林李承統(tǒng)也表達了作為同鄉(xiāng)人的驕傲,大筆一揮:“曾餐赤帝倉皇時,抔土遺封尚有祠。嘗憶藜羹堪澤口,舊傳冽井不同圯。名如陵母知興遠,惠比王孫進食奇。莫道荒丘樹色少,高風留得滿黃池”…從歷朝歷代眾多文人名仕的反復吟詠中不難看出,“翟母贈飯”典故的廣為流傳,無異于是世人對施恩、報恩心結的一種文化傳承。
【注釋】
【1】漢高祖劉邦(前256年-前195年):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有突出貢獻。
【2】翟母井:在封丘縣城關鎮(zhèn)的北隅胡同內有一口井,劉邦賜名“翟母井”。后由于黃河決口,縣城受洪水之患,其井被泥沙埋于地下,后人為紀念翟母,又在原井處挖出了翟母井,井水甘甜,為全城之冠。
【3】本文根據貴州翟氏宗親翟顯長、翟培江編撰的滇黔《翟氏宗譜》人文傳記篇內容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又得到了蕪湖繁昌翟成文宗親大力幫助,提供了相關資料,特此一并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