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劷o姓杜的寶寶起名,以及杜姓起名寶寶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人被冠之以名,便是被賦予了一定的期盼與精神。當別人看到你的名字,自然會對你先有一個既定印象。曾經(jīng)有人說,因為“周芷若”這個名字太好聽了,即使她的角色再反派,也對她討厭不起來。所以作為家長在給寶寶起名時一定要多下功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guī)硪恍厝岬焦亲永锏膶殞毭?,希望大家在看過后能有所收獲。
朝雨
朝雨,出自《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青。朝雨就是清晨的雨水,所以給寶寶起名“朝雨”可以給人一種清新自然的感覺,這個名字適合與韓姓等進行搭配。
意深
意深,出自《池窗》池晚蓮芳謝,窗秋竹意深。意深就是情誼深厚,同時又與“一生”同音,所以給寶寶起名“意深”是希望寶寶是一個注重家庭、重情重義的人,這個名字適合與沈姓進行搭配,念起來詩意感滿滿。
遇時
遇時,出自《芙蓉》贊重清芳卻恨遲,詩人曾費幾多詞。春風無限無名草,莫道芙蓉不遇時。遇時就是遇到時機,所以給寶寶起名“遇時”是希望他在未來的人生路上能夠有所際遇,這個名字適合與鐘姓進行搭配,遇時,終遇時,時來運來。
知雪
知雪,出自《夜雪》夜深知雪重,時聞?wù)壑衤?。知雪就是知道雪下的很大,正所謂瑞雪兆豐年,降雪的時候總是能帶來很多驚喜,所以給寶寶起名“知雪”非常的應(yīng)景,同時也象征冬日里潔白無瑕的圣雪之意,這個名字適合與宋姓等進行搭配。
時華
時華,出自《南坡丹桂六株一時放花真佳兆也中秋節(jié)當率諸生同賞》六株丹桂一時華,此去蟾宮路不賒。時華就是應(yīng)時的花卉,或者也可以稱作時光。所以給寶寶起名“時華”是希望他能擁有如花般絢爛多姿的人生,這個名字適合與夏姓等進行搭配。
鶴洲
鶴洲,出自《楓香詞》對鶴洲千朵,堪成雪賦,向鄒枚道。古人常把鶴比作一種很長壽的動物,不僅有靈氣還寓意好。鶴洲二字結(jié)合寓意著寶寶清奇不凡,神采奕奕,并且也希望寶寶一生可以長壽無災(zāi),將來在事業(yè)上也有很好的領(lǐng)導(dǎo)力,會事業(yè)順利,被人尊敬,這個名字適合與向姓等進行搭配,念起來大氣十足。
寒榮
寒榮,出自《秋懷十五首》草木亦趣時,寒榮似春馀。寒榮的意思有二,一是冬日宮室的南檐,二是寒天的花朵。所以給寶寶起名“寒榮”其寓意在于置身寒天,擁抱溫暖,身懷希望,這個名字適合與杜姓等進行搭配。
歸笙
歸笙,出自《宴散》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臺。歸笙就是一切回歸與笙歌,給人一種人生處處有歌聲的繁榮感覺,所以給寶寶起名“歸笙”是希望他可以一生歡歌笑語,無憂無慮,這個名字適合與林姓等進行搭配。
2019年6月,吳氏固圉齋所藏《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著錄的明正德蘇州嘉趣堂袁氏刻本《皮子文藪》一種(圖1-4),由吳錫祺夫婦捐贈,正式入藏蘇州博物館。此書系劉薔《天祿琳瑯知見錄》(圖5)記錄的第761號,原書內(nèi)夾有1929-1941年間主持燕京大學圖書館館務(wù)的田洪都致吳燕紹(1869-1944,字寄荃。蘇州吳江人。吳錫祺之祖)書札一通(圖6),提及吳氏“愿將天祿琳瑯所藏宋元明板之書六十四種出讓”,然未成交。劉薔據(jù)《馬衡日記》推測,1949年六月底,吳豐培(1909-1996,字玉年。吳錫祺之父)將家藏“天祿琳瑯”殘本議價售于故宮,最終調(diào)撥北京圖書館。關(guān)于歸公的準確時間,《知見錄》并未提及。另外,吳氏固圉齋究竟收藏過多少種天祿琳瑯,其后各自流轉(zhuǎn)的過程,以及最終的歸宿如何?至今仍有不少未解之謎。此前,筆者曾向劉薔女士請教過,目前仍不能確定吳氏藏“天祿琳瑯”書是否真如田洪都所說有“六十四種”之多。之后,也當面問過吳錫祺先生,家中所藏“天祿琳瑯”除《皮子文藪》一種外,其余書知道下落嗎?據(jù)家人口耳相傳,父、祖輩曾將書出讓給吳燕紹的一名學生,此后便蹤跡杳然,無法查證了。
《皮子文藪》
《天祿琳瑯知見錄》
田洪都致吳燕紹書札
其實,早在1927年11月出版的《文字同盟》第八號《京華耆宿傳》之“吳寄荃”一文中,詳細開列了吳燕紹著述目錄,內(nèi)有 “《天祿琳瑯所見錄》二卷”一種,并注“書已不存,所見者皆零星殘本,聊以紀當時右文之一斑”,說“天祿琳瑯”書不存,恐是為避免事端的托詞?!短斓摿宅標婁洝窌虏]有后面《藏書家圖章考證》《清后妃皇子詳記》兩書附注的“未成書”三字,應(yīng)該當時已成書或有草稿,內(nèi)容是否系吳燕紹當年經(jīng)眼“天祿琳瑯”的記錄,甚或就是他所藏“天祿琳瑯”的一個目錄,在未見到書稿前,無法確定。而今遍覓固圉齋中保存吳燕紹手稿,皆不見此類書稿,至為可惜。不過,并非全無發(fā)現(xiàn),在吳家所藏的一部《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刻本天頭上,意外找到十余處吳燕紹批語,涉及到的書依次為:卷二宋版經(jīng)部《東巖周禮訂》,卷三宋版經(jīng)部《春秋集注》(第二部)、《監(jiān)本附音春秋谷梁傳注疏》(第二部),卷四宋版史部《史記》(第二、第三兩部,實俱為明嘉靖王延喆刻本)、《晉書》(實為明萬歷刻本)、《漢雋》《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jié)》(實為元至正建陽書坊刻本),卷五宋版子部《初學記》(實為明嘉靖錫山安國桂坡館刻本),卷九元版史部《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卷十一元版集部《道園學古錄》,卷十二明版經(jīng)部《書傳會選》等。吳燕紹(圖7)的批語頗為隨性,并無嚴格體例,如《東巖周禮訂》一條云:
是書每葉二十六行二十三字,首鈐“天祿繼鑒”“乾隆御覽之寶”,尾鈐“天祿琳瑯”。首尾鈐“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疑是通志堂初印本。(圖8)
吳燕紹(1904年)
吳燕紹與子吳豐培、女吳蘊輝合影(1926年)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吳燕紹眉批
按之《天祿琳瑯知見錄》,確實已將版本從宋版改成清康熙十五年納蘭成德刻《通志堂經(jīng)解》本,吳燕紹所見確然無誤。又如卷三宋版經(jīng)部《春秋集注》第二部,吳燕紹批云:
《無聲詩史》朱承爵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江陰人。文徵仲稱其為文古雅有思致?!蹲x書敏求記》,阮嗣宗《詠懷詩》行世本惟五言八十首。朱子儋取家藏舊本刊于存余堂,多四言十三首,覽者勿漫視之。
所論并未針對此書的版本特征,內(nèi)容略顯寬泛,因此,僅據(jù)批語尚不能確定吳燕紹所批之書就是固圉齋的收藏。但也有一小部分批語,可推測他記錄的可能是自己所得“天祿琳瑯”殘本,如卷四《史記》第二部批語:
見卷五十二之六十,圖章俱符。每葉廿行十八字,卷首鈐朱文“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印,白文“天祿繼鑒”方印。卷尾鈐“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天祿琳瑯”方小印。冊首尾鈐有“五福五代堂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方璽,俱朱文。卷口刊有徐莫、陸云、安弟、周渭、孜受、曰言、六孜、昂、陸鋆、陸鈭、章、高南等,蓋梓匠姓名也。
按之《天祿琳瑯知見錄》,此書分藏北京市文物局圖書資料中心、中國國家圖書館兩處,合之仍不全,其中卷五十三至五十七藏中國國家圖書館,今缺卷五十二、卷六十。卷五《初學記》吳燕紹批:
見卷十一、卷十二,圖章俱符。每頁二十行十八字,字畫清楚,首尾鈐“五福五代堂寶”“八征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三方璽,俱朱文。卷首前“天祿繼鑒”方印白文、“乾隆御覽之寶”橢圓印朱文。尾同。尾又有“天祿琳瑯”方印。
按卷十一亦有“文莊家學”長方小印,但不清楚耳。
卷十二無“夫山許氏圖書”,蓋十一與十二合訂一冊,“夫山許氏圖書”“昆輝氏”“文石朱象元氏”印于首頁,“侍御之章”“高陽氏槐榮堂”“太史公牛馬走”印于尾頁。
按之《天祿琳瑯知見錄》,此書不全,分藏臺北故宮與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卷十一、十二,合訂一冊,或即吳燕紹所記之書。1934年出版的張允亮編《故宮善本書目》著錄《初學記》時,便稱缺卷十一、十二兩卷,這就涉及到吳燕紹經(jīng)眼或獲得這批“天祿琳瑯”的時間問題。我們可以回看一下蘇州博物館新入藏的明刻《皮子文藪》,此書四冊里有一冊系民國間補抄本,嚴格說來,亦算殘本,書前副頁有章鈺(1864-1937)題跋,稱“從吳江吳寄荃內(nèi)翰齋頭得觀”,時在辛未立夏(圖9),即民國二十年(1931)。較之《文字同盟》第八號出版的1927年,晚了四年。
《皮子文藪》章鈺跋
關(guān)于吳氏獲“天祿琳瑯”藏書的時間,有沒有比張允亮《故宮善本書目》,甚至《文字同盟》第八號相關(guān)記錄更早的線索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吳燕紹的同年兼親家鄧邦述(1868-1939)在元至元建陽書坊刻本《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jié)》上的題跋。此書不全,殘本分藏臺北故宮、中國國家圖書館、臺北中研院傅斯年圖書館,還有卷首一冊見于保利2008年秋拍,可以說完全四分五裂。關(guān)鍵的證據(jù)在傅斯年圖書館藏卷五、卷二十八至三十兩冊上,書上有舊主人鄧邦述的題跋稱:
辛酉二月,晤吳寄荃同年,齋頭忽又得殘本二冊,乃內(nèi)府所藏,查其卷第,適足補吾書之闕,則卷五一冊,又二十八至三十一冊,凡四卷,于是吾書得二十五卷,殘者不及半矣。余感寄荃慨贈之意,特先記之于此,他日裝成,當再書之。辛酉二月三日,群碧。
辛酉為民國十年(1921),可證本年之前吳氏已得此“天祿琳瑯”殘本無疑。彼時溥儀尚未出宮,以賞賜溥杰名義將“天祿琳瑯”藏書帶出清宮也要到1922年七月十三日之后,則吳燕紹獲得“天祿琳瑯”殘本更在此之前。盡管光宣間,吳燕紹先后任內(nèi)閣中書、理藩院主事等職,卻并無隨便檢閱清宮的“天祿琳瑯”藏書的機會。再說私自挾帶“天祿琳瑯”書出宮,更是難上加難。且吳燕紹深通目錄版本之學,果真有機會挾書出宮,暫不說先選精善之本,必然會取首尾完整、品相上佳者,今考吳氏所藏“天祿琳瑯”皆系殘本,復(fù)有朽壞破損處,故很可能是不懂書者任意抽取,盜出禁宮以謀取小利,機緣巧合之下,方才入藏吳氏固圉齋。
關(guān)于吳燕紹所得“天祿琳瑯”殘本的種數(shù),目前未見本人留下詳細記錄。田洪都書札中提到的64種,必不包括1922年二月吳燕紹送給鄧邦述的《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jié)》(圖10)殘本一種。前文已提到將“天祿琳瑯”殘本轉(zhuǎn)讓燕京大學圖書館一事,未有成議,《馬衡日記》1949年六月廿五日堪為明證:
劉厚滋來電話,謂吳寄荃之世兄日內(nèi)將見訪,其家所藏“天祿琳瑯”殘書尚未出賣,其中有可補院藏之缺者。十余年前,李玄伯曾與議價,未諧,今擬重提舊案收之。
《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吳燕紹眉批
由此可見,吳豐培(圖11)聯(lián)系故宮博物院打算轉(zhuǎn)讓此前父親吳燕紹未售出的“天祿琳瑯”,是通過同學兼好友劉蕙孫(1909-1996,原名厚滋)的介紹。在此之前,1926至1933年李宗侗任故宮博物院秘書長期間,吳燕紹也曾與之接洽出售“天祿琳瑯”殘本一事,但也無果而終。
1949年六月廿七日,吳豐培攜書目找馬衡(圖12)面談。《馬衡日記》稱“吳為故人寄荃之子,家有天祿琳瑯藏書殘本數(shù)十種,抄一目錄見示,當交庾樓一查,再與議價。豐培為北大研究生,研究邊疆史料,亦濁世佳公子也”。此后,馬衡未再談及吳家這批殘本,只有1951年五月廿七日“吳玉年來談”之類的簡單記錄。不過,據(jù)向斯《故宮國寶流傳宮外紀實》摘錄1951年七月十一日《故宮博物院檔案·故宮博物院關(guān)于收購吳豐培天祿琳瑯書籍事》及《所附書目》,故宮博物院于1951年七月成功收購吳氏家藏“天祿琳瑯”珍本六十一種,吳燕紹、吳豐培兩代人保管了三十多年的這批清宮舊藏,終于回到了故宮。
吳豐培(1935年)
馬衡
據(jù)故宮博物院檔案顯示,收購的六十一種“天祿琳瑯”殘本中,有十四種能與故宮圖書館藏書配成完璧,包括:宋版《包孝肅奏議》《白孔六帖》,元版《五音類聚四聲篇》《金史》《千家注杜詩》《李太白詩》《真西山文集》,明版《古文苑》《千家注杜詩》《歐陽文忠公集》《初學記》《白氏長慶集》《東萊標注潁濱集》《武溪集》等。另外四十七種,除了《百川學?!钒妗读辉娫挕吠?,其余都是《天祿琳瑯書目后編》著錄珍本書籍,包括:宋版《史記》《漢書》《晉書》《朱子語類》《校正北史詳節(jié)》《諸臣奏議》《古文苑》等,元版《通志》《韻府群玉》《杜詩》《十七史詳節(jié)》《前漢書》《后漢書》《金史》《國策》《儀禮經(jīng)傳》《李太白集》等,明版《舊唐書》《學?!贰度簳妓鳌返?。
向斯所記吳氏出讓六十一種書,除一種外,“天祿琳瑯”殘書實有六十種,加上《皮子文藪》一種,共六十一種,與田洪都書札所說六十四種相去并不遠。這些書中,與吳氏藏《欽定天祿琳瑯書目后編》一書中有吳燕紹批注的十余種有重合者,如《初學記》《史記》《漢書》《晉書》等。另有四五十種,吳燕紹未批注,故宮博物院檔案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如十四種的第一種,《包孝肅奏議》當即《天祿琳瑯知見錄》第599號明成化刻本《孝肅包公奏議集》,1959年自故宮博物院撥交北京圖書館殘本五冊,與遼寧省博物館藏本合璧成全書;
第二種,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白孔六帖》殘存卷五十四、五十五兩卷,即《知見錄》第734(3)號,與臺北故宮所藏合璧可成全書。這一冊很可能是吳氏售于故宮后,1959年整體調(diào)撥給北圖的;
第三種,《五音類聚四聲篇》即《知見錄》第586號《改并五音類聚四聲篇》,臺北故宮藏本缺卷四一冊,現(xiàn)存中國國家圖書館,可能是吳氏所售者;
第四種,《金史》即《知見錄》第589號,全書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內(nèi)四十七冊1959年自故宮博物院調(diào)撥予北圖;
第五種,《千家注杜詩》即《知見錄》第620(2)號《集千家注分類杜工部詩》,其中卷一至八、十四至二十五,文集卷一至二,五冊,1959年自故宮調(diào)撥予北圖;
第六種,《李太白詩》即《知見錄》第620(3)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全本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卷一至六、十至二十五之七冊,1959年自故宮博物院調(diào)撥予北圖;
第七種,《真西山文集》即《知見錄》第629(3)號《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卷十三一冊,與臺北故宮藏本合璧可成全璧。
從以上所考七種書來看,不難發(fā)現(xiàn)故宮博物院檔案認定“能與故宮圖書館藏書配成完璧”的書,有些應(yīng)該合璧書,一半竟收藏于臺北故宮。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尷尬,不由讓人聯(lián)想起馬衡在日記中提到,他將吳氏固圉齋出讓“天祿琳瑯”的目錄核查的工作交給了張允亮(1889-1952,字庾樓)。極有可能,張氏只簡單將目錄進行核對,參考的目錄還是1934年印行、他本人所編的《故宮善本書目》,而沒有入書庫逐一對實物進行復(fù)核,便執(zhí)筆撰寫了《故宮博物院關(guān)于收購吳豐培天祿琳瑯書籍事》及《所附書目》,以致彼時認為能合璧的書中,有些至今分藏于海峽兩岸。
至此可以明確,吳燕紹至少于1921年前已獲得一批“天祿琳瑯”殘本,具體來源有待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1921年二月,吳燕紹將“天祿琳瑯”殘本《新入諸儒議論杜氏通典詳節(jié)》二冊,贈予鄧邦述,群碧樓藏書售予中研院史語所后,隨院遷臺,成為吳氏舊藏“天祿琳瑯”入臺的一個特例。其余六十余種,抗戰(zhàn)前吳燕紹曾聯(lián)系田洪都、李宗侗等,有意售予燕京大學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均無果。1949年6月,吳豐培聯(lián)系故宮博物院準備出讓“天祿琳瑯”殘本六十一種,接洽兩年后,于1951年7月被正式收購,有關(guān)細節(jié)及書目可參見故宮博物院檔案。1959年,這批書作為故宮藏書的一部分,被調(diào)撥給北京圖書館,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吳氏固圉齋自留的明正德刻本《皮子文藪》一種,經(jīng)吳燕紹、吳豐培、吳錫祺祖孫三代人保藏,倏忽將近百年,終于今年被送回故鄉(xiāng)蘇州,歸諸公藏,可謂得所矣。
正所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幾乎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個光明的未來,所以在給寶寶起名時也會有這方面的考慮,想要給孩子取一個前途無量的名字。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硪恍┻@樣的名字,每一個都才高意遠、月白風清,值得你去細細品味。
予安
予安,安是平安,予安就是帶來平安,這個名字用字簡單大方,但寓意卻異常深遠,父母給寶寶起名“予安”可謂用心良苦,希望寶寶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會有困難阻止前行,一生平平安安,順風順水。予安這個名字適合與王姓、鐘姓等進行搭配。
世堯
世堯,堯是傳說中上古的賢明君主,后泛指圣人。而世指世界、塵世,世堯二字的意思都非常的龐大,所以這是個非常大氣響亮名字。給寶寶起名“世堯”寓意著孩子未來必有一番成就,成為一個有大作為的人。世堯這個名字適合與馮姓、宋姓等進行搭配。
靈毓
靈毓,此名出自成語鐘靈毓秀,所謂鐘靈毓秀,便是說凝聚了天地間的靈氣,孕育著優(yōu)秀的人物,或是說山川秀美,人才輩出。所以給寶寶起名“靈毓”是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冰雪聰明、負氣含靈的人。靈毓這個名字適合與鐘姓、宋姓等進行搭配。
昀呈
昀呈,昀是日光,呈是顯露,昀呈就是日光顯露,所以給寶寶起名“昀呈”是希望孩子就像陽光一樣,溫暖明亮,散發(fā)光芒。在做事方面也能呈現(xiàn)自己的才華,耀眼而出眾,將來能夠在自己的領(lǐng)域內(nèi)大放異彩。昀呈這個名字適合與顧姓、謝姓等進行搭配。
鏡衡
鏡衡,出自《韓非子》搖鏡,則不得為明;搖衡,則不得為正。鏡衡二字一個是正身,一個是正心,所以給寶寶起名“鏡衡”是希望孩子可以內(nèi)外兼修,成為一個外在與內(nèi)在皆美的人。鏡衡這個名字適合與席姓、杜姓等進行搭配。
越珵
越珵,珵指的是美玉、玉佩,在古時都以腰間的玉佩作為身份的象征,能佩戴美玉的也只有身份尊貴的人。越珵二字表示了孩子就是一塊美玉,值得被人珍視,所以給寶寶起名“越珵”寓意孩子為人中龍鳳。越珵這個名字適合與王姓、沈姓等進行搭配。
蓬直
蓬直,出自《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蓬直,意思就是蓬草長挺立,所以給寶寶起名“蓬直”是希望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孩子都能成長為一個挺拔正直的人。蓬直這個名字適合與木姓等進行搭配。
權(quán)度
權(quán)度,出自《孟子》權(quán),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權(quán)度二字,一稱一尺,用來起名是為了警示寶寶遇人遇事要知輕重、知長短,做到心中有數(shù)。權(quán)度這個名字適合與沈姓、齊姓等進行搭配。
漢武帝時期,衛(wèi)氏一族起初的崛起都是靠“裙帶關(guān)系”,衛(wèi)家前后出的這兩位大將軍都是私生子。但是相比于衛(wèi)青,霍去病要更加幸運一點,他出生后一年,衛(wèi)子夫就被漢武帝看中并帶回宮中。
次年,衛(wèi)子夫再次得到漢武帝寵幸,懷有身孕,被封為夫人。衛(wèi)青也九死一生、因禍得福擺脫了“騎奴”的身份,成為了建章監(jiān)和侍中,跟隨在漢武帝左右。至此,衛(wèi)青才開始走向他參決政事、秉掌樞機的人生。
而同為私生子的霍去病并沒有吃太多的苦,他成長于小姨衛(wèi)子夫正得寵、舅舅衛(wèi)青屢立戰(zhàn)功的時候?;羧ゲ∈畮讱q的時候,衛(wèi)子夫已經(jīng)被封為皇后,年幼的霍去病有了更好的生存環(huán)境、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小小年紀就有了職位。
可衛(wèi)家這兩位震古爍今的大將軍能夠崛起不只靠裙帶關(guān)系,更是帶兵打仗方面的天縱奇才。尤其是霍去病,盡管少了舅舅衛(wèi)青的沉穩(wěn),卻對戰(zhàn)爭布局策略有自己的理解,功勛成就不亞于舅舅。
霍去病首戰(zhàn)告捷,獲封“冠軍侯”在霍去病登上歷史舞臺之前,西漢已經(jīng)在對匈奴的關(guān)系上重新找到了位置,轉(zhuǎn)變了對匈奴長達60余年的屈辱姿態(tài),并且獲得了不小的勝利。
經(jīng)過40余年文景之治的休養(yǎng)生息,西漢的國力空前繁榮,國庫豐裕、財政豐盈。漢武帝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了皇位,準備施展他的雄才偉略。
在政治上,他削弱諸侯國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經(jīng)濟上,“國進民退”,財源收歸國庫統(tǒng)一支配;在軍事上,積極備戰(zhàn)、大養(yǎng)戰(zhàn)馬、培養(yǎng)年輕將領(lǐng)。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馬邑之謀”事機不密,西漢想要打伏擊的想法最終落空。朝廷上主戰(zhàn)、主和各說其話,然而,“寇可往,我亦可往”,年輕銳進的漢武帝力排眾議、獨斷乾坤,決定命令漢軍主動出擊,將戰(zhàn)火引入匈奴境內(nèi)。
經(jīng)過周密的安排,最終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西漢政府全面拉開了對匈奴的戰(zhàn)爭姿勢。年輕的漢武帝任用了同樣年輕的衛(wèi)青,這個靠著姐姐裙帶關(guān)系上位的將軍。
年輕的衛(wèi)青用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證明,即使是用人唯親,漢武帝的眼光人也是毒辣的、正確的。此次戰(zhàn)爭,衛(wèi)青與李廣等老將分兵四路進軍匈奴,其他三位將領(lǐng)都無所獲,李廣甚至被俘,但最終逃脫。
只有衛(wèi)青一路漢軍大獲全勝,出上谷郡至籠城斬獲數(shù)百人,一躍成為漢武帝時期耀眼的新銳將領(lǐng)。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衛(wèi)青擢升為全軍主帥,漢匈之間拉開第一次大戰(zhàn)——河南、漠南之戰(zhàn)。這地西漢大獲全勝,衛(wèi)青率軍擊潰了盤踞在河套地區(qū)的匈奴樓蘭王和白羊王,收復(fù)了丟失已久的河套地區(qū)。
從此漢朝在此設(shè)立了朔方郡、九原郡,并且移民屯田,戍守邊關(guān)。匈奴多年來對長安的威脅得到了徹底的解除。年輕的衛(wèi)青百煉成鋼,通過一次次的實戰(zhàn)經(jīng)驗迅速了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大將軍。
衛(wèi)家的初代將星耀眼奪目,從公主府的騎奴一躍升為朝廷顯貴外戚大將軍。漢武帝后宮中,衛(wèi)子夫正得圣寵,先后為皇帝誕下子嗣。試問,這樣環(huán)境下長起來的二代將星又怎會平庸?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年輕的霍去病開始了自己的戎馬生涯。漢武帝派大將軍衛(wèi)青為主將再次出擊匈奴,剛滿十八歲的霍去病被封為“嫖姚校尉”隨大將軍出征。衛(wèi)青精挑細選了八百名壯士跟隨霍去病,不求他有功,但求無過。
可誰知,年輕的霍去病重演了衛(wèi)青的“成名之戰(zhàn)”經(jīng)歷。這次,衛(wèi)青大軍戰(zhàn)績平平,并不如前幾次那么耀眼??墒牵羧ゲs在此戰(zhàn)之中大獲全勝。
霍去病帶著這八百人,孤軍深入匈奴腹地,趁匈奴疏于防范之機,發(fā)動突然襲擊。據(jù)《史記》記載,霍去病此次突襲殺敵兩千余人,其中包括匈奴單于的叔祖父,俘虜單于叔父等貴族數(shù)人,給匈奴以沉重的打擊。
大軍勝利凱旋后,漢武帝加封霍去病“冠軍侯”。
霍去病從小長在軍中,被舅舅衛(wèi)青耳濡目染,熟讀兵書兵法,加之自己軍事才能卓越,自此一戰(zhàn)封侯。
霍去病收復(fù)河西,漢設(shè)立四郡漢武帝對匈奴的第一次戰(zhàn)役大獲全勝,但是這遠沒有達到漢武帝的目標。于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被封為“驃騎將軍”,受命出征,正式開啟了西漢對匈奴的第二次戰(zhàn)役——河西之戰(zhàn)。
三月,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人騎兵出隴西,一路奔馳不歇,秘密越過烏鞘嶺。以出其不意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匈奴人面前,一個照面就發(fā)起猛烈進攻,打得匈奴人措手不及。
首戰(zhàn)大捷,之后更是連連告捷。霍去病僅僅用了6天的時間連破匈奴五國,之后,一路揮軍猛進,穿越了焉支山(今甘肅山丹東南),孤軍深入匈奴腹地一千多里,在皋蘭山下遭遇匈奴主力部隊。
霍去病率部誓死搏斗、把匈奴休屠王、渾邪王打得落花流水,殲滅敵人九千多人,斬殺匈奴名王數(shù)人,俘虜渾邪王子及其相國、將軍多人,勝利凱旋。然而,河西之戰(zhàn)打到這里并沒有結(jié)束。
據(jù)《史記》記載,霍去病凱旋不久,同年夏天,漢武帝再次派霍去病出兵。同時,派出張騫和李廣率部阻擋匈奴左賢王?;羧ゲ÷受娫竭^居延海(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翻越祁連山,深入匈奴后方兩千多里。
由西向北逐個擊潰匈奴各部,一路勢如破竹。最終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的黑河地區(qū)(今甘肅張掖西北)遭遇匈奴主力大軍,兩方展開搏斗。
最終,霍去病大勝,殺敵三萬,俘虜匈奴名王五人及王子、相國等百人,收降渾邪王眾部四萬人,全面占領(lǐng)了河西走廊。
至此,西漢大軍徹底斬斷了匈奴人進犯中原的右臂。漢武帝在河西建立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河西地區(qū)盡歸于西漢王朝。
當時有《匈奴歌》流傳,“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霍去病威望大大的提升,不僅是收復(fù)河西四郡的戰(zhàn)爭傳奇,關(guān)于河西四郡命名與霍去病的小故事也開始流傳開來。
四郡的故事中最廣為流傳的要數(shù)酒泉的來歷,在《霍去病傾酒化酒泉》一文中記載:霍去病大獲全勝后,漢武帝龍顏大悅,特地遣人從長安給前線的霍去病送來皇封御酒,犒賞霍去病。
面對御賜美酒,霍去病一方面不想獨自享用,一方面也想要提高士兵們的凝聚力,就想分給每個士兵。但酒少人多,于是,霍去病就想了個辦法。
他先是傳令全軍人馬,每人拿一個大碗。然后,讓大家都聚集在這山泉流水的泉眼邊,把皇上恩賜的御酒打開,全部倒在泉眼里,然后振臂高呼:“今日同飲慶功酒,不滅匈奴不歸家!”
而后和將士們開懷痛飲傾注有御酒的泉水。也是在此地,霍去病發(fā)出了“匈奴不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這個故事被傳為佳話,這個泉眼就被稱為“酒泉”,為了紀念“泉水長流不枯憶念常在,酒泉屹立將軍形象永存”,這里也被命名為“酒泉郡”。
武威駿在河西的東端,為彰顯霍去病河西大捷、西漢王朝的“武功軍威”而得名武威,武威是后來“絲綢之路”上的要沖,中原自武威入河西走廊。
張掖位于河西中段,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xiāng)的美稱,盛產(chǎn)瓜果蔬菜,有亞洲最大的軍馬場。《漢書》記載:“張國臂掖,以通西域”,張掖由此得名。張掖歸屬西漢后“隔絕匈奴、南羌,斷匈奴右臂”。
敦煌是由酒泉郡再分支出來的郡,《漢書·地理志》中說明:“敦,大也?;?,盛也”。敦煌在河西的最西端,出了玉門關(guān)就是實實在在的邊塞了,王之渙說,“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可見敦煌的壯闊雄偉,敦煌是河西走廊上最大的綠洲。
入漠北蕩平匈奴,霍封狼居胥兩次大戰(zhàn)之后,匈奴可說是毫無立足之地。但是,匈奴人仍舊沒有就此罷手,繼續(xù)南下在西漢邊境搶掠食物。本就想徹底剪除匈奴的漢武帝,再次發(fā)起主動戰(zhàn)爭——“漠北之戰(zhàn)”,卻沒想到這竟成了霍去病最后一場戰(zhàn)役。
《漢書》記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各領(lǐng)騎兵五萬深入漠北。舅甥兩人并肩作戰(zhàn),衛(wèi)家兩代將軍過人的軍事才能盡顯無余。
衛(wèi)青率主力部隊率先直撲匈奴單于所在,誰承想在橫跨大沙漠后,竟未能擒住單于,只是殲滅和俘虜了匈奴軍近兩萬人。
于是,另一路霍去病的大軍出塞兩千余里,直接與單于對戰(zhàn),攻擊匈奴左部,俘獲屯頭王、韓王等三王,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斬、俘七萬余人。
此一戰(zhàn),霍去病追擊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nèi)),大獲全勝,登狼居胥山建造祭壇,祭拜天地,登臨瀚海。由此,“封狼居胥”成為了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漠北一戰(zhàn),匈奴元氣大傷,再無力舉兵南下,只能遠遁,“漠南無王庭”。西漢的邊疆隱患終于解除,霍去病得勝還朝后被漢武帝封為“萬戶侯”,與大將軍衛(wèi)青同列大司馬。只可惜,兩年之后,年僅二十四歲的霍去病因病去世,漢武帝悲慟不已。
四城之名今沿用,為“河西走廊”少年將領(lǐng)已逝,那個令人熱血沸騰的戰(zhàn)爭時代也離我們遠去,如今我們只能從歷史書中窺見那個令人驚心動魄的日子。
可是,因少年將軍而命名的河西四郡仍在,“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個名字流傳至今,它們?nèi)允呛游髯呃?、“絲綢之路”上璀璨的明珠。我們再次踏上河西四郡,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戰(zhàn)爭場景,只有一片歌舞升平。
酒泉除了霍去病的故事出名,想來最為出名的要數(shù)“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了”(又名“東風航天城”),是中國創(chuàng)建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型導(dǎo)彈、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這里承載了新中國的航天夢,在這里,我們偉大的科學家、工程師、航天人一次次把夢想變成現(xiàn)實,一次次的把衛(wèi)星、飛船、航天員送入太空。
武威自西漢至唐朝,一直以來都是僅次于長安的最大古城,“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武威既是重要的商貿(mào)之地,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還能看到,散落在武威的眾多古城、古戰(zhàn)場、古墓遺址。
這里在1969年出土了一座東漢大墓,豐富的陪葬品記錄著將軍生前的戰(zhàn)功彪炳,也記錄著為了武威的安定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的將軍們的故事,他們打馬揚鞭、壯志凌云。
張掖的古跡眾多,最有代表性的要數(shù)城西10公里處的黑水國古城。這是當年“小月氏國”的國都,歷史上匈奴人曾移居于此。
國名因此處的黑河而得,據(jù)史書《杜氏通典》記載,這里是張掖郡古城。古城中,滿眼都是斷壁殘垣,記錄著曾經(jīng)的故事、承載著過去的回憶。
而敦煌更多的就是藝術(shù)氣息,博大精深的千佛洞,變幻萬千的鳴沙山,神奇玄妙的月牙泉,還有滄桑古道陽關(guān)。
這里承載了華夏文明石窟的最高技藝,走在敦煌的街道上,到處都能看到各種形式的飛天敦煌彩塑,還有很多的外國商品,仿佛夢回當年“絲綢之路”,繁榮再現(xiàn)眼前。
結(jié)語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由此而載入史冊,新疆各地至此與中原緊緊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霍去病蕩平河西,西漢設(shè)四郡,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進一步加強。
在經(jīng)濟上,打通了東西貿(mào)易交流的通道;在文化上,增強了各地區(qū)、各民族之間的良好互動,增進了文化交流。不僅推動了河西地區(qū)乃至亞歐的深度交流,促進了發(fā)展,在整個世界發(fā)展史上更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1]賈夢迪,霍去病的一生與漢武帝對匈奴的三次戰(zhàn)爭<期刊>·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古代史;《文存閱刊》,2017年.18期19
[2]李炳泉,西漢河西四郡的始置年代及疆域變遷<期刊>社會科學Ⅱ輯;·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古代史;·社會科學Ⅰ輯·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東岳論叢》,2013年.12期78_85
[3]段蓉萍,圓夢河西四郡<期刊>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民族與地方史志;《新疆人文地理》,2015年.03期11_20
[4]王其英,霍去病西征與武威設(shè)郡置縣<期刊>經(jīng)濟與管理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中國古代史;《發(fā)展》,2010年.01期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