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姓朱的寶寶名字,以及3歲寶寶吃飯時干嘔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小學生正是對一切都好奇的時候,就算是同學的姓名,對他們來說也能研究一會,然后取個符合時代風格的外號,有的學生姓名簡單大方,本命朗朗上口,反而取不出外號,也有的學生姓名,有趣過了頭,很有可能淪為笑柄。
姓名是跟隨學生一生的標簽,在社交上尤為重要,為了給學生取出獨特又有意義的名字,不少家長很發(fā)愁,翻字典、查寓意,甚至還有的家長請高人起名,生怕姓名寓意不好,不想在起名上落在起跑線。
取名本是家長的特權,有的家長盲目自信,取的名字太奇葩,竟成為學生的心理負擔,比如這位姓“朱”的小學生,因為父親的一意孤行,導致上課時老師都不敢點名提問。
小學生姓“朱”,父親執(zhí)意取個有趣的名字,上學老師不敢直呼其名90后為人父母以后,將非主流帶到了起名屆,小學生花名冊、兒科醫(yī)院顯示屏,到處都充斥著潮流又讓人無法理解名稱,從諧音梗到偽復姓,如今又來了生僻字,一年級老師在正式點名前還要查一查,要是叫錯名字或不認識字,可就陷入尷尬了。
一位幼兒園在讀的學生,姓名也讓老師十分發(fā)愁,上課根本不敢點她的名字,不是不是認識字,而是怕班級學生因點名而沸騰,不僅讓學生本人尷尬難過,也會影響班級紀律。
這名學生眼里常含淚水,老師也很無奈,不是被打被罵了,而是班級小朋友取笑她的名字,老師上課經(jīng)常教育學生不要嘲笑別人的名字,可這位小女孩的名字就算不被起外號,也是可以爆笑的程度。
小女孩姓“朱”,父親認為這個姓氏的名字都很無趣,執(zhí)意想給學生起個有趣的名字,還要有寓意,“惠飛”是個不錯的名字,蕙質蘭心又生動可愛。
可是家長別忘了,你可是姓朱的,“朱惠飛”有趣又獨特,但諧音梗太嚴重,就算不起外號也會聯(lián)想到“豬會飛”,成為同學之間的笑柄,老師上課也不敢直呼其名。
家長取名時也想到了這一諧音梗,可父親表示名字好聽又好記,誰知剛上學就被同學嘲笑,老師勸其給學生換個簡單大方的名字,要不然以后上學也會影響社交和心態(tài)。
姓名是學生之間交流的名片,家長取名要三思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取名特色,70后喜歡大山大河的自然風景,比如江河、青柏,80后偏愛疊詞和形容詞,比如姍姍、娜娜、張偉、李強等,等到了90后家長,主打一個隨心所欲、亂七八糟,什么特殊取什么,可能是小時候重名太常見。
有些家長翻閱古書典籍,名字獨特又不失韻味,但也有的家長取名就像開玩笑,四五個字的名字張口就來,還美其名曰寓意深遠,讓筆者記憶最深刻的名字是“陳皮話梅糖”,家長表示有父母爺爺奶奶的姓氏,可對于學生來說,真的需要這樣的名字嗎?
姓名跟隨一生,等到工作以后,領導點名還要點陳皮話梅糖?而且這樣的名字很容易被同學取外號,影響其心理健康,家長取名要三思。
連老師上課都不敢點名的名字,不僅會成為同學嘲笑的對象,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影響,長時間下來,很可能產(chǎn)生厭學情緒,對自己名字自卑的話,也會產(chǎn)生社交障礙,還不如重名率高一點,讓學生的生活平凡一點。
家長生取名不能逞一時痛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取名是一個意義重大的時刻,家長送給學生的禮物,按理說禮物是什么,應該按照送禮物人的想法,但這個禮物要在學生頭上掛一輩子,家長取名不能逞一時痛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
一個可愛精致的女孩,竟然名叫“朱惠飛”,上幼兒園便被同學不斷取笑,在面對學生嘲笑的目光和扎心的話,學生當時又會有多無助?
家長的快樂不能建立在學生的痛苦上,等到以后上大學、工作,成年人雖不會直接嘲笑名字,但也會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學生也會情緒敏感,家長要明確,名字給學生帶來的意義很深遠,最好還是取個符合大眾審美的名字,簡單大方寓意好。
家長都想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經(jīng)濟條件上從不吝嗇,也希望部分家長別有太多機靈想法,按部就班地成長方式更適合學生。
今日話題:對于90后家長的取名方式,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qū)中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看法。
圖片來源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傳奇人生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朱元璋也有人們許多不知道的一面,比如說他的名字就有四個之多,但一般人最多也就知道兩個。那么朱元璋的四個名字都是啥呢?這些名字又有著哪些含義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咱們先說“朱元璋”這個名字,這是他加入義軍之后所起的。璋是古代玉器的一種,所謂“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另外璋這種玉器非常鋒利?!霸敝傅木褪窃?。“朱”字與“誅”同音。合起來就是“誅元璋”,朱元璋改名正是表示自己解決反元的決心,寓意自己是誅滅元朝的利器。
咱們再說第二個人們比較熟悉的名字“朱重八”!眾所周知,朱重八這個名字是朱元璋早年時用的。話說朱元璋家里的情況是這樣的,祖父名叫朱初一,父親名叫朱五四,大哥叫朱重五,二哥叫朱重六,三哥叫朱重七,老四就是朱重八啦,也就是朱元璋。
讀者可能會納悶了,朱元璋家是搞數(shù)學研究的么,名字怎都是數(shù)字呢?這里面還真有一段歷史。原來在元朝時期,“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也就是說在元朝,底層百姓沒什么功名的,不允許取名,只能用排行和父母的年齡相加,作為名字。
朱元璋家的這種情況應該是用兄弟之間的“行第”來的,朱元璋的父親排行第四,朱元璋排行第八,當然他們的這種排行是在家族內(nèi)部的排行。比如說朱元璋的大伯叫朱五一,朱五一有四個兒子,名字分別叫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朱重四,這四位是朱元璋的堂兄。
接下來再說第三個,這個是朱元璋的“字”。根據(jù)《明史》記載,“諱元璋,字國瑞,姓朱氏”,也就是說朱元璋也可以叫朱國瑞。古代人和現(xiàn)代人是不一樣的,有名有字,古代男子成年后,不便直呼其名,于是“稱之為字,以表其德”。
字本來是朋友之間稱呼的,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估計誰也不敢稱他為“國瑞”了。不過“國”、“瑞”,這倆個字依然是需要避諱的。臨川侯胡美原名胡廷瑞,后來就因避瑞字,改名胡美。曾割據(jù)一方的方國珍投降明朝后,也得改名方谷珍。
最后再說說朱元璋的第四個名字“朱興宗”,估計這個知道的人寥寥無幾。話說朱元璋發(fā)達之后,總覺得自己家族成員的名字太土氣,于是他先給父親朱五四改了名,改為朱世珍。接著朱元璋又給自己三個死去多年的兄長改了名,大哥朱重五改為朱興隆,二哥改為朱興盛,三哥改為朱興祖。
改完之后,立馬顯得“高大上”啦!咱們再加上朱興祖,連起來看不就是“隆盛祖宗”嘛。朱元璋的寓意很明確,而且眼下自己做的就是“隆盛祖宗”的事兒。不過知道朱興宗這個名字并沒有傳播開來,人們還是更習慣叫他朱元璋!
參考資料:1.《明史》;2.《說文解字》;3.《鴻猷錄》
------------------------------
品讀千年變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請關注【縱橫五千年】
微信公眾號:縱橫五千年
很多媽媽甚至到寶寶一歲了,還在繼續(xù)喂食糊狀食物,不知道的是,孩子其實很早就可以自主進食了。
一般寶寶在8個月左右他們就會表現(xiàn)出抓大人的勺子,自己用手去抓碗里的食物,這是寶寶自主意識的初期萌芽。這時,如果順勢提供手指食物,那自然會鼓勵寶寶自己吃的積極性。
手指食物顧名思義就是寶寶可以自己拿著吃的食物。形狀也不限于「手指」的長條狀,也可以是片狀的、塊狀的。
先說說添加手指食物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它可以鍛煉孩子的眼睛、嘴巴和手的協(xié)調(diào)能力。寶寶看見食物,再用手抓,再塞進嘴巴嘗的這個過程,可以讓寶寶感受食物的質感、顏色和形狀,幫助寶寶鍛煉協(xié)調(diào)能力。寶寶自己重復地去感受,一定是比從大人那里聽來的好。
第二個好處,鍛煉孩子的咀嚼能力。沒有誰天生就會吃飯,對寶寶來說,從喝奶到吃泥糊狀的食物,就是在慢慢學習嚼東西。
第三個好處,培養(yǎng)孩子獨立吃飯的能力。相信大家都見過很多孩子上幼兒園了,還要爺爺奶奶在后面追著喂。大人累也就算了,但這樣一來,孩子也會遭罪。因為當寶寶開始抓飯時,會想要急切地發(fā)揮自己的這個新技能,如果你給寶寶提供手指食物,寶寶就非常想要自己動手吃飯。但是,如果你跳過這一步驟,直接讓孩子用勺子甚至筷子吃飯,那不好意思,孩子到了兩歲三歲甚至四歲都不一定能獨立吃飯了。
那么該怎么給寶寶吃手指食物呢?
給寶寶提供什么手指食物是要結合寶寶的抓握能力和咀嚼吞咽能力的。
開始給寶寶吃手指食物時,最好使用一些比較軟,讓寶寶好咬好消化的食材,比如南瓜,香蕉,花椰菜等,防止寶寶被噎住。
在寶寶剛接觸手指食物時,也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他們會誤以為食物就是玩具,所以不要期待他馬上吃得很順利。
拍、玩、捏、丟,都是對這個奇怪的「玩具」感興趣的表現(xiàn)。這時家長可以這么做:
1、拿同樣的食物喂自己吃,示范給寶寶看。
2、讓寶寶拿起來喂給你吃。
3、抓著寶寶的手往嘴里放,引導遞送的動作。
如果這些都試了,寶寶還是不往嘴里去,那可能寶寶對新食物傾向于謹慎地觀望??梢栽倌托牡却欢螘r間。
另外在吃之前一定要把他固定在寶寶餐椅上,防止他來回移動。
同時,寶寶在吃手指食物時,一定要有家長的看護,家長在旁邊,一方面可以觀察寶寶的咀嚼和接受狀況,另一方面是防止食物卡喉。如果寶寶頻繁干嘔,咳出食物,家長要考慮食物性狀是不是太粗了,可以根據(jù)情況來調(diào)整。
在培養(yǎng)寶寶自主吃飯的過程中,手指食物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喂養(yǎng)期間,父母要多一些耐心陪寶寶一步步成長,在寶寶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時不要強迫干預,充分尊重寶寶的意愿,這樣會更好的讓寶寶愛上自主進食。
文章原創(chuàng),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fā)分享!
名字不僅寄托家人的期望,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一個年代的流行趨勢。五六十年代的人名大多是衛(wèi)國、衛(wèi)民、援朝等,到了七八十年代,受港臺明星的影響,芳、玲、珍等字多用于人名中。90后的名字則更追求新意,浩、軒、涵等是家長起名的常用字。
到了00后一代,父母們起名花樣就更多了,有起四字名字的,有用孩子名字秀恩愛的,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爸媽們起不出來的名字。
爸爸姓“朱”,給寶寶取了個名字很滿意,孩子上學第一天哭著回家曾經(jīng)看到過這么一個事情,寶媽的兒子今年四歲,之前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把孩子接回到身邊后,夫妻倆直接給他報了幼兒園大班,好讓他多和同齡人接觸。上學第一天,寶媽和寶爸兩人一起送孩子去學校,孩子一到幼兒園就被滑滑梯等玩具吸引,沒有哭鬧著不愿上學。夫妻倆看到孩子適應了學校,也就放心去上班了。
本以為孩子很樂意上學,沒想到晚上去接孩子的時候,孩子卻抽噎地哭著,不停用手抹眼淚。夫妻倆非常奇怪,早上還高高興興地和別的孩子玩耍,怎么晚上就成了哭包呢?寶媽問孩子,孩子也不說是怎么回事,只是哭喊著要回家,明天不來學校了。
孩子的老師走過來解釋,孩子是因為自己的名字被班上同學取笑,才這么傷心的。雖然老師已經(jīng)讓帶頭起哄的孩子給他道了歉,但孩子一時還沒緩過來。
聽了老師的話,寶爸寶媽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爸爸姓“朱”,孩子的大名叫“朱爾多”。當初寶爸還很自豪給娃取了個“文雅”的名字,家里人也都很滿意,頗有幾分大文學家朱自清的感覺。但一時沒想到“朱爾多”的諧音是“豬耳朵”,這才讓孩子上學第一天就被同學取笑。
起名有哪些“忌諱”?1.奇怪的諧音。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朱爾多”,還有“杜子騰”、“茍東溪”等讓人聯(lián)想的名字,給寶寶起名一定要連名帶姓多讀一讀,有時候單看名字很好,帶上姓氏就諧音。
2.不雅的字詞。
以前醫(yī)療和生活水平遠不及今天,人們?yōu)榱思抑泻⒆雍灭B(yǎng)活,通常起些“賤名”,例如狗剩、鐵蛋兒等。但是這些名字放在現(xiàn)在,就不太雅觀了,家長們起名字時最好避開這些不甚美觀的詞語,別讓孩子給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3.避開多音字。
多音字是漢字比較獨特的一部分,某些字表達不同的含義時,就有不同的讀音。起名之所以要避開多音字,是為了避免別人看到寶寶的名字,第一時間不知道該怎么念的尷尬場面,當然也可以避免他人故意用不同的讀音調(diào)侃孩子。
起名的彎彎繞繞還真是不少,各位爸媽在給孩子起名時不僅要注意名字的好壞,還要看下和姓氏放在一起的整體效果。
今日互動話題:你家孩子因為姓名被起過外號嗎?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