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五行缺火取什么小名男孩,以及寶寶五行缺火取名字男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三塊肉,帶回家
作者:吳釗
1978年秋天或1979年春天,小徐村的農田分到組,整個生產隊分為四組,我家在第二組。不久,由組分到戶,除了田地,還有晾曬糧食的曬場。
小徐村田地少,每家分到的田地并不多,媽媽帶我們兄弟三個在老家分到4.3畝田,有旱田、有水田。我家分到的旱田,能記得的有三塊,一塊在面崗,兩塊在巢湖邊。巢湖邊的兩塊旱田,都在現紅石嘴公園內,刻有公園名稱的那塊大石頭所立的位置,就是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分給我家的責任田。
水田記得的只有一塊,在小徐村與六家畈共有“陳脊背”塘東邊,地勢有點高,離小徐村比較遠。就在那塊田,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下田割稻,還將左手小拇指割破,至今還能看出彎月狀的傷疤。
小徐村及整個六家畈地區(qū)一帶,當時都種“雙季稻”。好像是1981的春天,栽春季稻秧的時候,有些人家忙不過來,就請村里中青年女性或鄰近村里的中青年女性親戚幫忙,管早飯、中飯,不付錢。
全村30多戶,110人左右,全是親戚,被剛剛過去荒唐年代攪亂的鄰里關系逐漸恢復。請村里人幫忙,不再擔心階級成份,不用看階級成份。
有一天,村里一戶徐姓人家請村里中青年女性幫忙栽秧,請了我媽媽。剛過40歲的媽媽一大早就去幫忙栽秧,在人家家吃過早飯回來,帶回一個煮雞蛋。媽媽說那一家給她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個煮雞蛋,她沒舍得吃,帶回家給我們吃。
主人家客氣,稱這種請人栽秧時煮的雞蛋為“黃泥團”,對她們說:“你們一個人一個‘黃泥團’?!?/p>
中午還有干鲊(zhǎ)肉,也就是曬干的“米粉肉”,比新鮮的“米粉肉”好吃。做法倒不復雜,將新鮮肉塊用鹽、醬油腌上后,裹上自己家炒的“香鲊面”,曬干,曬出油,就可以了。聞著香,吃起來更香。
這些在當時都是難得的美味,特別是干鲊肉,非常難吃到。改革開放初期的分田到戶,勤快人家都發(fā)生了巨大的可喜變化,但是,僅靠人均一畝多的田地和千年前就有的農業(yè)耕作技術,多數家庭收入仍然很少,生活拮據,餐桌上難得見肉,更不用說這肉中精品——干鲊肉了。
媽媽將她那份干鲊肉也帶回家,不記得幾塊。2020年11月,和媽媽提起這事,提到那家的“黃泥團”、干鲊肉,媽媽笑著念出一段我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歌謠:
大嘴媽
苦巴巴
三塊肉
帶回家
說的是我奶奶她們40多歲時的事。我奶奶她們40多歲時,幫人家栽秧,主人家中午給她們每人準備三塊干鲊肉,她們舍不得吃,都帶回家。這些勞動女性們在主人家吃了自家平時難得吃上的美食,菜足飯飽,開心地提著主人家準備的干鲊肉回家,以“舍不得吃干鲊肉”這個話題,相互取笑。
“大嘴”是我堂叔,大名吳忠智,吳信祥、吳信榮兄弟倆的父親,1943年3月出生,已去世多年?!按笞臁笔撬耐馓?,村里年齡相近的同輩人一般當面喊他“班子”,背后提到他,無論男女老少,多還是稱他“大嘴”。這種人前人后有別、“當面一種稱謂、背后另一種稱謂”的方式,在小徐村并不少見。
“大嘴媽”名李從珍,1916年出生,娘家在長臨河的張永久村,我們喊她“大奶”?!按竽獭眳柡?,待人非常好,一幅慈祥的樣子,會接生,會給人家夜驚的小孩“喊魂”。村里我們這樣大小的人,都是她接生的。我小時候,村里人背后都稱她“大嘴媽”。
媽媽說,當時請我奶奶她們栽秧的人家中午有干鲊肉,三塊一份,蒸好,用線串在一起,中午吃飯時放大盤里端上來,一人一份,提著就能帶回家。
當然,沒有人舍得自己吃這干鲊肉,都是帶回家和家里人一起吃。這些“媽們”開開心心地提著干鲊肉回家,邊走邊相互開著玩笑,編唱出這樣的歌謠。
這是首歡快的歌謠,是勞動女性幫人家忙后,帶著主人家贈送的干鲊肉回家,在回家路上喜不自禁時的歌謠,是女性同伴們展現友好、友愛的歌謠,也體現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社會景象。過去為吃飯問題而發(fā)愁的家庭,基本生活有保障,心情普遍愉悅。
我媽媽說,歌謠第一句中的“**媽”因人而設,隨時變化。我爸爸出生時,請算命先生來家里算命,算命先生說他五行缺火,給他取個乳名“炎生”,小時候,家里人和村里人都喊他“小炎生”。
這些“媽們”也開我奶奶的玩笑:
小炎生媽
苦巴巴
三塊肉
帶回家
我爺爺、奶奶當時就住我媽媽家隔壁。我媽媽說,我奶奶把三塊干鲊肉帶回家,掛起來,舍不得吃,掛了好長時間才吃完。
我奶奶馬義英1907年出生,娘家在長臨河的許家榨村。她40多歲時,正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后期、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
這首歡快歌謠產生的年代,應該是上世紀的五十年代,“土改”完成后、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前,家家都有田。這個年代,我奶奶正好40多歲,人在中年。
肥東縣“土改”開始于1950年。1950年9月,肥東縣成立土地改革委員會,9月底在排頭鄉(xiāng)(現屬店埠鎮(zhèn))進行“土改”試點,當年11月起,分三批在全縣推行“土改”,1952年4月上旬完成。
肥東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
1953年春,肥東縣石塘區(qū)闞集鄉(xiāng)田埠村一個9戶53人的互助組被批準轉為全縣第一個示范性初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初級社),開啟了全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進程。1955年底,全縣共有1381個初級社,入社農民78700戶,占總農戶的48.7%。初級社時期,土地仍屬社員私有,與耕牛、犁、耙等隨帶入股,由社統(tǒng)一經營,耕牛、犁、耙折價歸公,分期付款。
1955年10月,肥東縣開始將初級社轉為高級社(高級農業(yè)生產合作社),1956年底基本完成,成立 243個高級社,入社農民164163戶,占全縣總農戶的99.7%,全縣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任務基本上完成。高級社的土地不再屬社員私有,而是屬集體所有,社員參加勞動,采用評工記分的計酬方式。
不清楚小徐村“土改”具體時間和農業(yè)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時間,保守一點估計,小徐村的這首歌謠產生的時間,在1950年11月后、1956年底前,不會超出這個范圍。
“土改”后,原來沒有田的家庭分到了田,人均雖然只有一畝多,這對于那些幾代人都靠租種別人家田地過活的家庭來說,在心理上,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和不一樣的滿足。雖然日子還很艱難,但是有了這些田,只要勤快,至少不用再為全家人的基本生計發(fā)愁了。
在自家的田地上,為自己家種田,多勞多得,多種多得,多辛苦多得,這種擁有自家田地的喜悅心情和為自家干活時舒暢的心情,不用透過歷史的時空,僅從這首歡快的歌謠就能想像出來。
主人家高興。請村里人幫忙,村里人愿意來幫忙,高興;自己家有條件給幫忙的人吃得好一點,還有東西能讓人家?guī)Щ丶遗c家里人一起分享,看幫忙人高興的樣子,自己更高興。
幫忙栽秧的人也高興。幫人家栽秧,不僅自己能吃得好,還能帶“大鲊肉”回家,與家里人一起分享,當然高興;自己家也有田,自己家日子也會如這大方的主人家一樣,越來越好,越來越甜。
可惜,這樣高興的日子沒幾年。1959年下半年,小徐村糧食緊張。1960年,出現餓死人現象。據了解,小徐村至少有10個人在1960年餓死,其中就有我1951年出生的四舅徐禮純。
歲月無情,小徐村1950年代的中年女性都已逝去,僅在見過她們的人群里和歷史傳聞中留有殘缺的記憶,這些記憶如果不及時整理、保存,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盡。老太龍鐘的老人都曾有幼稚的童年、朝氣的青年、力強的壯年,都曾有過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暢想。小徐村潔凈、靜謐的夜空,還記得我奶奶她們當年歡快的身影、歡快的聲音嗎?
最憶是巢州
木曰曲直:曲,彎曲、卷縮;直,伸展、伸直。凡具有生長、升發(fā)、伸展、舒展、擴展、能曲、能直等特征和作用趨勢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木。
林木木現在廚房門口看著坐在客廳沙發(fā)里打游戲的一大一小父子倆,還是覺得有些不真實。今天是他們結婚七周年的日子,但是她從來都沒想過這輩子會跟宋昊陽在一起。
故事得從他們小時候說起。林木木和宋昊陽住在同一條巷子里,上小學、初中、高中時兩人都是每天一前一后出發(fā),再一前一后的回來,但是林木木一點也不喜歡宋昊陽。
林木木是個文靜善良又有韌性的姑娘,學習成績特別好,每年都獲得三好學生的稱號。
而宋昊陽從小到大都是老師和家長眼里那種最調皮搗蛋不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差,上課總愛搗亂,平常還愛捉弄女同學。
被宋昊陽捉弄的女同學其實也就林木木一個,小學的時候在林木木書里放毛毛蟲,初中就放塑料做的蛇和蜈蚣。高中時林木木已經煩透了,見到他就繞道走開。
說來也奇怪,林木木成績很好,宋昊陽不愛學習,可兩人從小學到高中都被分到同一個班。雖然宋昊陽不愛學習,但成績一直保持班理的倒數第三名。
上了高中后,林木木成績有些下滑,很是失落,宋昊陽不敢再去招惹她,只能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默默跟在身后。所以高中三年,兩人在同一個班卻沒有太多交集。
高中結束,林木木選擇了一座離家很遠的北方城市念大學。因為很少回家,所以她也很少和高中同學有交集,差點將那個叫宋昊陽的男生遺忘,更不會想到他還會在自己的大學生活里出現。
在林木木大三那年女生節(jié)的晚上,舍友回來后和林木木說:“木木,樓下有個男生找你,說是你鄰居加老同學,長得還挺帥的?!?/p>
林木木一臉疑惑的下樓,沒想到來找她的人會是宋昊陽,高中畢業(yè)后,兩人基本沒有什么聯系了,加上她們家兩年前搬出了那條小巷,更是沒有交集了。
林木木疑惑的問:“你怎么來了?你沒在這個學校吧?”宋昊陽比高中的時候成熟了不少,但還是一副壞壞的樣子,痞痞的說:“我在你隔壁的隔壁……城市,聽說這里夜景很好看,想不通就過來這邊看看夜景咯,作為老同學,你是不是該請我吃夜宵?”
林木木將宋昊陽帶到校門口的夜宵攤,隨便點了些東西,東扯西扯的聊天。因為之前總被宋昊陽捉弄,林木木覺得現在坐在一起聊天有些尷尬。宋昊陽卻不以為然,大咧咧的坐著吃東西,末了還掏出一個禮品盒送給林木木,說是女生節(jié)的禮物。第二天一大早宋昊陽就回自己學校了,搞得林木木莫名其妙了好久。不過從這次之后,兩人開始熟絡了。
有次兩人線上聊天時,林木木忍不住問道:“宋昊陽,你是不是五行缺火啊,名字里那么多火?多動癥了吧,小時候怎么那么愛欺負我?”
宋昊陽說:“這個問題本來打算等七夕再談的,既然你問了,那我就提前回答吧。木火土金水,我五行只缺你?!?/p>
林木木看到后愣了兩秒,立馬丟開手機,怕對方透過屏幕也能偷窺到她此刻怦怦亂跳的心。
宋昊陽說,小學時候我跟在你后面上學放學,你都沒理會過我。我扯你小辮子,把蟲子放你課本里想引起你注意,沒想到你直接和老師告狀了。
為了跟上你的腳步又不搶走你好學生的光環(huán),我考試還故意填錯題目,只要跟你同班就行。
高中的時候你因為家里的事心情不好,我每天跟在你后面想安慰你又不知道怎么開口,只能默默送你安全到家。
大學本來想跟你選同一所學校的,結果你跟隔壁班那學霸在一起了。
你每個月來例假都會痛經,我托你閨蜜偷偷給你寄了幾次紅棗桂圓茶和紅糖姜茶的沖劑。其實我還偷偷學了不少調理痛經的食譜,可惜你還沒有機會嘗嘗。
你們一路高調秀恩愛,那年過年卻沒有消息,估計你們分手了,所以我選擇在女生節(jié)去看你。
說了這么多,你明白了嗎?林木木,我五行只缺你。
林木木沒想到宋昊陽從小到大都在關注自己,心情有些復雜。有意外,有不解,更多的是感動。
林木木就這樣被宋昊陽騙到手了,見到宋媽媽那天,宋昊陽得意的舉了舉兩人牽著的手,對他媽媽說:“媽,你看,這是你兒媳婦,就是當年經常路過樓下的那位,我給你領回來了?!?/p>
兩人畢業(yè)不久后結婚,現在孩子五歲了,這可真是人生的意外驚喜。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熱、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和現象,歸屬于火。
文 | 讀書君
01阿炳迷糊的眼睛突然發(fā)亮了。
說實在話,自從他們從三清殿被攆到雷尊殿后,雖然顧秋庭在這里塑了三尊得可憐的三清像,并特意在山門上用磚刻了“三清寶毆”四個大字,但始終是看著不得勁,沒有崇高森嚴之勢,加上神像失去了香火,大不如前了。
若是還能重回到三清殿,那真是再好不過。
但阿炳又想起了幾年前大眾搗毀神像的瘋狂場面,他那瞬間來神的勁頭,又消退了下去。只見他苦笑著說:
我們也就只是浮萍,飄蕩到哪兒是哪兒,管他是‘圓’世凱也好,方世凱也罷,能過上安穩(wěn)太平的日子,就已經是上高香咯……”
是啊,他原本就是一個沒名沒分的“小人物”。1893年8月17日,阿炳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里,因為小孩五行缺火,被取小名為“阿炳”。
剛生下來的他,小臉圓乎乎的,長得招人喜愛。但是他的母親卻絲毫高興不起來,因為她知道,這個孩子生下來注定沒名沒分,要跟著她吃苦受累。
原來,阿炳的父親華清和是個道士,在一次葬禮的法事中,與阿炳的母親吳阿芬寡婦相識,并漸漸地走到了一起,兩人偷偷摸摸地過起了同居生活,并生下了阿炳。
生下阿炳后,吳阿芬常年忍受著家族、鄰居以及外界的各種流言蜚語,將阿炳帶到4歲后,不堪生活壓力的她,最終選擇了投井自盡,撇下了年幼的孩子。
之后,阿炳被收養(yǎng)在同族的嬸娘家,并寄人籬下生活了四年。8歲時,被華清和接到了雷尊殿生活,并收其為徒,傳授其各種樂器知識,為其請私塾先生念書。
自此,雷尊殿里的道士和和來往的香客們以及路過的歇腳人多了一個新的“談資”:道士竟敢和寡婦偷情,生下私生子,并且還敢讓孩子跟著在道觀上生活。
在世俗的眼光里,無論是道士與寡婦私通,還是因為這段不倫之戀產下的私生子,任何一個名堂落在阿炳身上,都注定要遭受諸多的流言非議,這注定是一個見不得光的“小人物”,注定要淪為外界的“笑料”。
胡仕臣吧啦一下嘴子,踱步到墻角的腌菜里撈起了一根咸菜蘿卜,掐了個頭尾,有滋有味地嚼了起來,且隨口附和道:
也是,我們就是個跳蚤,再如何也撐不起一個狗窩來,還是多關心出家人的事情吧!你瞧瞧,報紙上還有一則禿子的風流軼事呢,好家伙,寫得真是夠有意思。
阿炳的眼神隨之看向了報紙的下角位置上:
某某鄉(xiāng)某某庵主持尼姑張花,徐娘半老,風騷特在,跟附近某庵主持僧甲交往過密,宛若夫妻。其徒愛姣,年十八,姿色可人,與乙有染。昨日乙到愛姣處續(xù)歡,被張花目睹,惱羞成怒,將乙趕出了山門,并痛罵其徒……
胡仕臣似乎預先猜到了阿炳是何神態(tài),他詭秘地看了一眼阿炳飄忽不定的眼神,突然像是中了大獎一樣,手舞足蹈起來,嗓音也突然間變得像公鴨嗓一般叫著說:
小老弟啊,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倆廝,這對不要臉的和尚尼姑,才真正地叫修行到家了,不是嗎?
“看起來你似乎很眼熱的!”阿炳扭捏著臉譏諷道。
胡仕臣顫抖著笑道:
阿炳啊阿炳,別嘲諷啊,要是我有你一副標致的面孔,能夠招女人喜歡,不會真正做出家人了?!?/p>
阿炳漲紅了臉,罵罵咧咧說道:
“去你大爺的,呸!這對狗男女觸犯了清規(guī)戒律,要是我是主持,我立馬將這一個個的全逐出山門!”
胡仕臣笑得更大聲了,他不屑地將橫在擱幾上的琵琶弦絲,撥得個亂響,扯開了嗓門說道:
笑死我了,沒有婆娘,哪來兒身!”
阿炳被氣得背上直打冷顫。誰說又不氣呢?這說的、笑的不就是自己嗎?
“嘿,阿炳,不開玩笑,你太苦太累了,你繼爹都死了,已經沒人管你了。要想成大業(yè),還是得靠自己?。 ?/p>
的確,誰說又不是呢?1901年,阿炳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1918年后,他的父親就離世了,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大道士,從此,一切得靠自己了。
02阿炳能成為雷尊殿的繼承人,和他的父親華清和對他的“深愛”離不開關系。
或許是私生子一直被人非議,華清和對阿炳一直心懷愧疚之心。所以,到了臨終之前,他不顧觀中眾多道士的反對,決然地將雷尊殿傳給了阿炳。
雷尊殿是無錫當地出了名的道觀,香火常年不斷,香客們絡繹不絕。每年,道觀都能收到一筆巨額的香火錢。
作為道觀的新繼承人,阿炳一夜之間傳承下來了不少的財富。沒了爹娘的管教,又繼承了父輩留下的“遺產”,在身邊一些狐朋狗友的誘惑之下,阿炳開始慢慢地放飛自我,走向墮落,一度“遨游”在風塵世間。
年輕的他,長得俊俏英俊偉岸的身姿,深得女人歡心。由于內心空虛、寂寞,加上有了一筆不錯的財產,阿炳開始了花天酒地的生活,頻頻出入煙花柳巷之地,成為花樓的“VIP客人”。
對于各種胭脂粉黛的女人們,阿炳統(tǒng)統(tǒng)來者不拒,熱情地攬在了懷里,左擁右抱,推杯換盞,生活過得醉生欲死,也為此而染上了花柳之?。范荆?。
除了逛窯子,喝花酒,阿炳還漸漸染上了賭博、吸食鴉片等惡習,頻繁出入大煙館……
過度放縱欲望,總會遭來惡果。很快,阿炳因為患上梅毒,又沒有及時治療,而導致失明。從此,人們叫他瞎子阿炳,他原來的名字,便漸被一般人忘記了。
失明后的阿炳,無法再從事法事工作,也失去了對道觀的管理控制,被其他早已預謀已久的人奪去。
由于長期的放蕩不羈和不加節(jié)制,其父華清和留給阿炳的錢被他揮霍得所剩無幾,阿炳沒了經濟來源。
沒了道觀,沒了眼睛,從前那個風光無限,人人追捧的阿炳,從有錢人一躍又變成了窮人,且還是一個“窮瞎子”。
自此,女人們見他躲得遠遠的,那些曾經和他稱兄道弟的所謂“摯友們”,也一個個消失了。這也讓他終于認清了,什么叫人間冷暖。
疾病和貧窮讓他不堪重負,他只覺得人生從未有過如此的凄涼,遠比他背負了多年私生子的“罵名”要來得難以承受。
世間萬物,似乎總是陰陽平衡,能量守恒的。如果要問阿炳的前半生過得有瀟灑自在,那么他的后半生過得就有多么的痛苦。人生,好像總是逃不過命運的怪圈。
26歲那年秋天,瞎子阿炳自殺未果。他沒有自殺的勇氣,為了活著,他必須得干點什么。走運的是,當年其父教給他的樂器技藝,他學到了家。
在樂器這一方面,他似乎天生就是干這個的奇才,他天賦很高,年少的時候,他學什么樂器都很快,且格外用功,常常將手指練出厚繭來。
而在這其中,他最擅長的就是二胡。到了十幾歲的年紀,他已經是當地遠近聞名的樂器高手。在做道士的時候,還在人家婚喪喜慶時,到街頭儀仗中去演奏。以至于淪落到了靠賣藝為生,他還有一個技藝拿來“討飯”吃。
03瞎了之后,他的形象大不如前,由于貧窮加失明,他看起來越來越消瘦,凌亂的頭發(fā)也不再認真打理,加上眼疾,即便上戴上墨鏡和氈帽,滿臉滄桑,因為形象瘆人,面相看起來有些苦、兇,很多人見了都不敢靠近。以至于阿炳往街頭一坐,人走了大半。悲哀的二胡曲調再拉響起來,人變得更少了。
四處碰壁的人生遭遇,讓他逐漸改變了性情。阿炳開始相信命運,也開始向這個世界妥協(xié)起來。
為了生存,他只能更加拼命地干活,想辦法謀生。他改變了“方向”,開始輾轉、流竄在各大茶樓、煙管、酒館里,蹲在房檐角下,靜靜地去聽人們講述著各種最新的資訊以及對生活的各種煩心事,只為了捕抓創(chuàng)作音樂的靈感和素材,然后再將這些故事素材,融進音樂創(chuàng)作中。
慢慢地,他發(fā)現當認真去傾聽這個世界的時候,好像生活并沒有那些讓人痛恨了。
都說“藝術源自于生活”,故事有了,曲藝也有了,共情能力更是有了。對于阿炳來說,要論誰對人間的悲苦情愁的感悟最深,阿炳必須算一個。
漸漸地,他的音樂曲調豐富了起來,拉的音樂調子打動了許多人,街頭巷角的小百姓們,都紛紛駐足傾聽,他也擁有了一批忠實的“粉絲”,老百姓都叫他“瞎子阿炳”,阿炳也從未介意,甚至自稱起來。
他說:“華彥鈞這一名字,我已經很久不用了,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你們還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因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就只是瞎子阿炳這個名字?!?/p>
有人將阿炳當成叫花子看,不過,他又區(qū)別于一般的叫花子。因為他從來不隨便接受別人的施舍和饋贈,不裝可憐的模樣來乞討,他靠演唱技藝來維持生計。別人叫他演奏,叫他唱他才唱,關于報酬,他也從不討價還價,甚至沒有給錢,他也可以開心地給人奏唱。
隨著其音樂拉奏技藝的不斷提升,阿炳的名氣越來越大,甚至還登上了當地無錫的報紙新聞。
一九三二年三月九日的《無錫報》載文,“(阿炳)……乃扶琵琶,游戲三味,賣歌于市。音為鄭聲,曲多俚詞,狹邪以資招之,收入不?。好坷俪曛x時,聽者鼓掌。”
1929年,阿炳與一個名叫董彩娣的女人結了婚,她比他大幾歲。
董彩娣原先是一個被族人“趕出來”,不受待見的寡婦。在遇到阿炳之前,曾嫁給一個當地皮匠,并育有四個孩子。后來,丈夫死后,董彩娣難以維持生計,將孩子全都送了出去,獨自一人跑到了鴉片館做女傭。相似的人生遭遇,讓兩人在認識后便惺惺相惜,后產生了感情,最終走到了一起。
每天,阿炳背著二胡、琵琶出門,董彩娣則牽扶著阿炳一塊同行。他們走街串巷,走走停停,遇到有需求的客人,則停下來滿足,時而能整個一分幾毛錢。
同是天涯淪落人,兩個苦難人攜手同行的身影,常常引來不少路人的注目禮。久而久之,很多人都了解了這個身穿灰布長衫、戴著圓墨鏡在街頭賣藝的中年男人的故事。
結婚后,董翠娣陪伴瞎子阿炳度過二十多年的艱苦歲月。
不過,從更加客觀的角度說,兩人的婚姻更像是在搭伙過日子。因為先后和阿炳同居的花柳女子就有好幾個,如若阿炳不是瞎了,他還有得繼續(xù)折騰下去。用他自己曾經說過話講:“我是吃喝嫖賭的精?!?/p>
婚后,阿炳的抽煙依舊,董翠娣雖然不樂意,但是也沒有太多怨言,對她而言,能有一個家已經算是上天對她的憐憫。
041937年深秋,日寇在上海發(fā)動了武裝入侵,無錫這座古老而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也隨著戰(zhàn)爭的到來而籠罩在灰色氣氛中。運河上的貨船,甚至是小小的烏篷船,都被軍隊占據征用。
阿炳的賣藝之路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一開始,阿炳一到天黑就不再賣唱。之后,地方下了戒嚴令,城門口重兵把守。為了通過關卡,阿炳只能和日寇打交道,雖然他恨死了日寇。有時候為了讓日寇高興,還得給他們拉上幾曲兒,以換取他們的放行。
都說“音樂無國界”,拉完曲兒后,日寇都會深受感動,也為此阿炳成為了當時僅有的能夠讓洋鬼子打開城門的“特例”人物。
之后,阿炳的這一事跡成為了大眾眼中的奇聞軼事,以至于在無錫的茶館等閑坐打發(fā)時間的地方,中流傳著這么一個神話故事:
一個賣唱的街頭藝人,竟然能夠用一把胡琴竟奇跡般地打開了敵軍重兵把守的城門。敵軍像接待一個高貴的人才一樣,將其簇擁著送回住的地方。不過,于阿炳而言,只有他才知道,自己有多恨洋鬼子。
每次拉完曲子后,阿炳免不了要鞠躬,而嘴里總會嘀咕道:“東洋赤佬”!
他雖然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但是卻從不乏做人的骨氣和原則,有著滿腔的愛國情懷。
動蕩不安的社會,讓各個寺院觀里的香火變得格外興旺,雷尊殿也不例外,人們祈禱著平安、穩(wěn)定。
一日,阿炳坐在殿的角落一旁,聽到了外面?zhèn)鱽淼木薮筠Z隆隆的響聲,阿炳喊話妻子:
翠娣,你到外頭看看是什么響?
翠娣跑出門抬頭望,大呼:
“飛機、飛機、飛機!”
隨后,城市的建筑高層發(fā)出了讓人為之心驚膽戰(zhàn)的警報聲,那仿佛是凄厲的絕望的哀號。
接著,飛機極速向下俯沖,隨之接二連三的巨大爆炸聲響起,裹挾著黑色的滾滾濃煙。
兩人被嚇得驚慌了神,阿炳更是雙腿發(fā)軟,半天說不出話來??床坏?,讓他對環(huán)境有著更加高度的警惕和敏感,他感到了一種世界末日到來的絕望。
“炸彈不認人啊,我們住在這里就仿佛住在閻王爺的掌心上,再不跑命都沒了……”
誰說又不是呢?
阿炳思前想后決定:
“翠娣,我們明日就撤離這里,回小泗巷,那里有我的老家。”
剛回到老家時,日子確實是安靜祥和了許多,城里幾乎被鬼子的飛機炸翻,鄉(xiāng)下還是平靜的。
電影中的阿炳和妻子翠娣
然而,回到老家后的好日子并不長,很快鬼子到處都是,即便是阿炳生活的北溷鄉(xiāng)鎮(zhèn),都有東洋人了。洋鬼子到處燒殺,百姓不得安生。無奈之下,兩人再次選擇搬離。
1938年春,阿炳和翠娣又回到了無錫。雖然城市還籠罩著灰色的氛圍,但是為了生存,大多數街道商店都在揣揣不安中營業(yè)了。
回到城里,阿炳的絲弦聲再次飄蕩在無錫的大街小巷,只是憂患與不愉快的心境變得更加沉重,阿炳的身體狀況也日益漸下。再加上,長期以來,在賣唱中時常遭到他人的奚落揶揄,讓阿炳越發(fā)感到沮喪和抑郁。
話劇中的阿炳
他已經年近花甲,從出生開始就背負著卑微身份的他,心靈從未被治愈過,到了這個年紀,他已經沒了年輕時的干勁。年近花甲,他越發(fā)感到了人世的蒼涼。
之后,家中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讓他的精神支柱徹底倒下。
一日,阿炳被驚異的叫聲驚到,原來胡琴上的弦絲斷了。
翠娣說:“好像是老鼠咬斷的。”
阿炳聽到老鼠二字,汗毛直豎起來。他雙腿一軟,兩手緊緊抱著膝頭,瘦骨嶙峋的背脊被凸顯得有些嚇人。屋子里一下陷入了死一般的靜默,一種不吉的預兆在襲來,阿炳信命,琵琶摔壞,琴筒挑破,弦絲咬斷……這不就是上天要讓他再也不能演奏樂器了嗎?這是災殃?。?/p>
阿炳低沉地說道:
翠娣,看來我們再也不能賣藝了。上天給人一尺,難求一丈。
從此之后,阿炳再也沒有再買唱。時間久了,習慣聽他演唱的老聽客,總覺得好像失去了什么,時不時提起他。
05新中國成立后,這年,在南京古林寺音樂學院里,一位叫黎松壽的人,閑來無事,隨手拉了一段《二泉映月》的曲子。
曲調被當時的民樂大師儲師竹聽到了之后,非常激動地問黎松壽:
這是什么曲子,誰創(chuàng)作的?
黎松壽淡然地回答說:
“我們無錫當地一個民間街頭賣藝人常拉的,大家都叫他‘瞎子阿炳’?!?/p>
晚年的黎松壽教授
此番談話被楊蔭瀏教授聽到了,在抗戰(zhàn)之前,他就曾經和阿炳有過交織,和阿炳學過琵琶。
當得知到阿炳的身體每況愈下時,隨即幾人商量決定,要找到阿炳,將這些重要的民間曲調記錄下來!
當他們找到阿炳時,病中的阿炳聽說要為他錄曲目,他推辭道:
“我不奏音樂,已經兩年了,我的技術荒疏了,我的樂器也破壞得一件都不能用了。”
后來,在眾人的軟磨硬泡下,終于說服了他。在重新為他買來了一把胡琴和一把琵琶后,他答應練習三天后演奏。錄音一共分兩次進行,最后總共錄了六首曲目。本來還可以多錄一些,只是當時包括楊蔭瀏教授在內的在場的人,對他的曲目是否原創(chuàng),存在懷疑,這讓阿炳感到非常不樂,最后大發(fā)雷霆,拒絕了往下錄音。
錄下《二泉映月》《聽松》等幾首曲子不久后,阿炳病逝了,距離錄下曲子的時間僅僅幾個月。
1950年12月4日,窗外飄雪,阿炳在無錫市圖書館路一間簡陋的小屋內,也就是今天的阿炳故居里死去,時年57歲。
阿炳故居
臨死前的那天夜里,翠娣聽到了他高喊“媽媽,媽媽”,只見一聲巨響,他摔倒在了地板上,呼吸沒了。睡在另一頭的翠娣,嚇得直哆嗦起來點油燈,暗黃的燈光照在他身上,一動不動的,原來身體已經僵硬。
只見他弓著背,手和雙腿拉成巨大的弧形,那抓得發(fā)青發(fā)紫的手指,好像欲要抓住什么,攥得緊緊的。扭曲的脖子之下,一條臟亂的辮子被壓在肩下。在他發(fā)黑的嘴角下,正緩慢地滲出一滴血漿,又一滴血漿……
翠娣悲痛欲絕地哭了起來。
不到一個月,翠娣也跟著他去了另一個世界。也許天氣太冷,沒有主人的小閣樓里,餓得發(fā)昏的老鼠,竟然將遺體啃得零零碎碎……
關于阿炳的死,民間一直流傳著各種版本的說法。很多人認為,阿炳并非正常死亡。
或許吧,答案已經任由紛說。阿炳死后,他給世人留下的《二泉映月》、《聽松》、《龍船》、《昭君出塞》等六首曲目,正是這六首樂曲,奠定了他作為一位天才音樂家的不可動搖的地位,如今,全球各地皆有他的粉絲。
只是很遺憾,阿炳一生創(chuàng)作了諸多的樂曲,真正被保留下來只有寥寥數曲,這是中國乃至于世界音樂的巨大損失。
有人說,“在那個沒有留聲機和唱片的年代里,阿炳的音樂是人人都能聽得,高興的人聽了歡喜、悲傷的人聽了也會輕嘆一聲?!?/p>
似乎也的確如此,尤其是他的那首《二泉映月》曲子,更被視為音樂界史上的經典。
1978年,也就是阿炳去世將近30周年,世界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北京指導演出了《二泉映月》,被深深感動落淚。
次日,當他再次聽到這首曲子,他淚流滿面的說:
“如果我事先聽了這次演奏(純二胡),我昨天絕對不敢指揮這個曲目,因為我沒有理解這首音樂,因此我沒有資格指揮這個曲目”。
1980年,指揮家小澤征爾指揮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了阿炳的《二泉映月》,再次引起巨大的轟動和反響。
可以說,阿炳的音樂,超越了國界,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們都能深深感受到其中的韻律情感。
時至今日,很多人將他的音樂和貝多芬相提并論。在中國,可以說有很多不知道華彥鈞,但不會有人不知道瞎子阿炳和他的那首《二泉映月》。
一把二胡唱盡人生悲歡離合,阿炳的演奏,既是對自我當下的訴說,也是對人世的關懷,他的驚世之作,是在歷經無數苦難、嘗遍人間冷暖后孕育出來的,飽含血與淚的杰作。
參考資料:
(1)趙沛著,風流道士阿炳傳,中國文聯
(2)唐炳良著,苦茶居閑文,安徽文藝出版社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fā)分享吧~更多優(yōu)質內容,請持續(xù)關注@讀書文史。
我們都知道,寶寶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寶寶名字聽起來響亮威風,下面就來看看屬狗缺火姓寶寶兩個字起名吧。
五行缺火陳姓男寶寶兩個字起名
陳翌 陳馥 陳文 陳發(fā) 陳韌 陳神 陳松 陳燎 陳澤 陳旺 陳金 陳勇 陳俊 陳軍 陳玉 陳棋 陳盛
陳津 陳邊 陳華 陳潭 陳朔 陳彬 陳東 陳健 陳添 陳京 陳開 陳儉 陳濤 陳梁 陳和 陳夜 陳彪
陳涌 陳正 陳如 陳仁 陳唐 陳慕 陳瀛 陳衛(wèi) 陳閩 陳興 陳緯 陳陵 陳仲 陳淵 陳飛 陳晏 陳孜
陳統(tǒng) 陳增 陳研 陳斐 陳贏 陳范 陳超 陳誼 陳曉 陳俏 陳琮 陳本 陳港 陳哲 陳印 陳利 陳沂
陳艷 陳宇 陳環(huán) 陳鯤 陳目 陳乙 陳蓮 陳啊 陳琴 陳持 陳更 陳登 陳坤 陳錦 陳進 陳雪 陳朝
陳洛 陳比 陳蒼 陳勵 陳敏 陳駿 陳權 陳叢 陳密 陳楊 陳經 陳景 陳彥 陳煒 陳佳 陳慈 陳沫
陳青 陳驍 陳付 陳倫 陳居 陳升 陳陽 陳三 陳擎 陳昆 陳煜 陳滔 陳鶴 陳睿 陳莉 陳啟 陳秀
陳保 陳炯 陳雷 陳支 陳潤 陳書 陳思 陳沃 陳汶 陳聯 陳惜 陳沙 陳宣 陳竹 陳春 陳蕓 陳汝
陳定 陳博 陳碎 陳榮 陳柱 陳根 陳堂 陳希 陳旗 陳純 陳沅 陳默 陳伍 陳緒 陳潔 陳赟 陳模
陳賢 陳嵐 陳占 陳斗 陳峻 陳廷 陳水 陳宗 陳恒 陳耕 陳爽 陳夫 陳分 陳呂 陳謀 陳普 陳初
五行缺火陳姓女寶寶兩個字起名
陳云 陳徽 陳妙 陳浩 陳溢 陳曼 陳游 陳斐 陳鳳 陳叢 陳雙 陳德 陳保 陳意 陳堂 陳閩 陳連
陳系 陳韶 陳旦 陳康 陳其 陳敏 陳正 陳杭 陳萍 陳仙 陳天 陳蕊 陳賢 陳以 陳總 陳高 陳芮
陳舒 陳憲 陳維 陳平 陳肜 陳熙 陳能 陳米 陳聲 陳涵 陳何 陳翎 陳菁 陳豐 陳芙 陳拉 陳宋
陳微 陳婧 陳娜 陳齊 陳琴 陳竹 陳黎 陳遠 陳邵 陳來 陳聞 陳姜 陳鴻 陳藝 陳亭 陳家 陳盼
陳銘 陳轉 陳羽 陳河 陳予 陳坤 陳嬌 陳融 陳香 陳鳴 陳行 陳衡 陳環(huán) 陳主 陳絢 陳星 陳悅
陳博 陳姬 陳秋 陳荷 陳富 陳軼 陳斌 陳潔 陳嘉 陳妮 陳岑 陳榆 陳竟 陳琬 陳戀 陳鷹 陳允
陳川 陳園 陳姐 陳杉 陳凌 陳奇 陳偉 陳力 陳煌 陳靖 陳卉 陳炎 陳納 陳蓉 陳胡 陳弈 陳經
陳苗 陳師 陳捷 陳素 陳傲 陳柔 陳楓 陳躍 陳默 陳木 陳宜 陳璐 陳傳 陳屹 陳圓 陳嫻 陳廣
陳萱 陳也 陳克 陳朵 陳花 陳筠 陳功 陳彤 陳術 陳發(fā) 陳鐵 陳彬 陳堯 陳玫 陳顏 陳珠 陳知
陳安 陳凡 陳作 陳卿 陳嬋 陳涓 陳莉 陳山 陳桐 陳枚 陳禎 陳格 陳思 陳儉 陳代 陳揚 陳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