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用天文望遠鏡看木星,以及天可以用來取名字嗎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韋伯太空望遠鏡是人類有文明以來,最強大,造價最高,看得最遠,最清楚的太空望遠鏡。也是人類認知宇宙的極限工具。
在韋伯太空望遠鏡之前,人類對宇宙最前沿的知識則來自哈勃望遠鏡。
但是哈勃望遠鏡實在是太老了,它無法看見超紅外光波段的光線,這就意味著很難看見宇宙邊緣的很多細節(jié)。
韋伯太空望遠鏡在我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立項,其中放了十幾年的鴿子,終于到2021年底才發(fā)射。
經(jīng)過了三個月的冷卻,韋伯太空望遠鏡才開始對焦測試鏡頭,第一張測試照片出來之后,很多科學粉直呼驚艷。
這讓NASA的科學家感嘆道:韋伯的效果遠遠超過預期,甚至讓人激動的流淚。
畢竟韋伯太空望遠鏡耗資100億美金,比很多國家的GDP都高。從立項到最終發(fā)射,韋伯的預算不斷追加,從20億到50億再到100億。正是由于韋伯的存在,甚至一度壓縮NASA在其他科學項目上的科研投入。
科學家為了不讓韋伯太空望遠鏡辜負眾望,先發(fā)了幾個照片作為開胃菜,讓大家欣賞欣賞。
7月12日,NASA一口氣發(fā)布了五張韋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最新照片,其實科研價值并不大,主要是為了給韋伯100億美金的造價正名。
這五張來自韋伯最新的宇宙照片,全部在這里,大家可以飽飽眼福!
我們知道,韋伯太空望遠鏡主要是接收宇宙最遠最深處的紅外光,如果用它拍攝木星會是怎樣的效果?
要知道韋伯太空望遠鏡比哈勃望遠鏡距離地球遠得多。哈勃在距離地球56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上。
而韋伯在距離地球160萬公里遠的地日系統(tǒng)放入第二個拉格朗日點附近。
韋伯不僅具有更加強大的紅外光接收能力,并且距離木星更近。兩大優(yōu)勢結合,想必拍攝出的木星照片會十分清楚。
事實真的如此嗎?可能很多人會想,用韋伯拍攝木星完全是殺雞用牛刀。因為人家韋伯主要針對數(shù)億光年外的宇宙空間,你用韋伯拍攝木星完全是浪費。
其實,要是直接用韋伯對準木星拍,接收到紅外光實在是太多了,完全會過曝,甚至什么都看不見。
事實上,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還真的這樣干了。
NASA的工程師最近直接發(fā)送指令讓韋伯太空望遠鏡對準木星。
但并不是韋伯主鏡片直接拍攝,而是韋伯太空望遠鏡上搭載點NIRCam—3.23微米過濾器拍攝的木星。
RIRCam儀器搭載不同的短波長的濾片,用于篩選和過濾特定波段的光。
但是畫面依舊過曝,把木星拍得和太陽一樣,木星左邊的黑點正是木星的第二顆衛(wèi)星—歐羅巴。
之后韋伯太空望遠鏡換上了2.12微米的過濾器,這樣才能看到更為清晰的木星照片。
其實韋伯太空望遠鏡真的厲害之處并不是在能否看木星看得更為清楚,而是直接分析木星和土星衛(wèi)星的化學組成成分。
這個更為厲害,甚至可以看見星球的分子構成。
因為木星的衛(wèi)星歐羅巴和土衛(wèi)二有可能存在生命,所以需要韋伯太空望遠鏡對準這兩顆衛(wèi)星拍攝,并接收其中的紅外線。
如今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jīng)對準這些衛(wèi)星收集了很多紅外信息,并且已經(jīng)分析出其中的化學結構。
比如韋伯太空望遠鏡已經(jīng)看到歐羅巴衛(wèi)星上的一些水柱,并且已經(jīng)分析中水柱的光譜,從而分析出水柱的化學結構構成。
所以韋伯太空望遠鏡不僅能看見木星,甚至可以看清木星衛(wèi)星的分子構成。
現(xiàn)在的寶寶起名很多會問可以看看名字的卦象嗎?
用姓名起卦或者用公司名稱、店名起卦問吉兇可以嗎?
答案是可以的;
兩個字的名字:用前一個字的筆畫數(shù),用八除,余數(shù)為上卦,后一個字的筆畫數(shù),用八除,余數(shù)為下卦,兩個字的總筆畫數(shù)之和用六除,為動爻。
三個字的名字:第一字的筆畫數(shù),用八除,余數(shù)為上卦,后兩個字筆畫數(shù),用八除,余數(shù)為下卦,三個字筆畫總數(shù)用六除,余數(shù)為動爻。
四個字的店名:兩字筆畫數(shù)得上卦,兩字筆畫數(shù)得下卦。
五個字:兩字筆畫數(shù)得上卦,三字筆畫數(shù)得下卦。
六個字:三個字筆畫數(shù)為上卦,三個字筆畫數(shù)得下卦。
七個字:三個字筆畫數(shù)為上卦,四個字筆畫數(shù)為下卦。
八個字:四個字筆畫數(shù)得上卦,四個字筆畫數(shù)得下卦。
九個字:四個字筆畫數(shù)得上卦,五個字筆畫數(shù)得下卦。
以此類推,幾十上百個字都可以用此方法起卦。
以字起卦,不論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要筆畫清楚,筆畫不清楚、不確定的不能用。
4月24日,國家航天局和中國科學院聯(lián)合發(fā)布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
火星上的中國地名。來源/國家航天局
國家航天局還披露,科學研究團隊通過火星高分影像,識別了著陸點附近大量的地理實體,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根據(jù)相關規(guī)則,將其中的22個地理實體,以中國人口數(shù)小于10萬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加以命名,包括西柏坡、齊都、漠河、魯克沁等。有趣的是,這些名稱都與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要諸侯國都城存在關聯(lián)性。
不只是火星,月球等其他太陽系星球上也有被命名的地理實體;此外,人們還可以給小行星命名。那么,是誰在給外星球上的地理實體和小行星命名?命名時又主要依據(jù)哪些規(guī)則?現(xiàn)在都有了什么名字?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原文首發(fā)于2023年4月28日,原標題為《給星球起名字,有哪些講究?》,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1
命名的歷史和規(guī)則
早在17世紀的歐洲,人們就開始給月球上的地貌起名字了。1609年,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亮,親手繪制了著名的六連幅月球水彩畫。伽利略觀察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地貌,便用自己的家鄉(xiāng)將月球最高大的山脈命名為“亞平寧山脈”。
月球亞平寧地區(qū)地形等高線圖。來源/陳超,陳波,平勁松等《月球亞平寧山脈重力異常解釋》
隨著望遠鏡的不斷改良,天文學家們紛紛開始觀測月球并繪制各種月面圖,再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給月面圖上一些明顯的地物取名以示紀念。有些用天主教圣人的名字來命名,有些用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等學者的名字來命名。
1651年,里喬利出版了《新天文學大成》一書并繪制了月球表面地圖。在這個月球地圖中,里喬利對月球的地貌特征進行了統(tǒng)一的命名。里喬利將月面的陰暗區(qū)稱為海,并與天氣相互組合進行命名,比如雨海、靜海、酒海等。對于環(huán)形山,他采用了古代著名科學家和哲學家的名字來命名。這些命名在當時被普遍接受,成為現(xiàn)在命名的重要參考。
與月球相比,人類對火星的了解要晚一些。1840年,德國天文學家發(fā)布了第一章火星地圖。此后30年,各種版本的火星地圖陸續(xù)問世。但是獲得廣泛認可的意大利布雷拉天文臺臺長喬凡尼于1877年繪制的火星地圖。他在地圖中對火星地貌的命名有很多都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當時世界各地缺乏交流,而且沒有全球性的統(tǒng)一組織,但這種天文學家自成體系的命名方法最終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一個混亂的局面。到20世紀初,月球表面有不少顯著的地物至少被起了3個不同的名字。
于是,天文學家們開始推動對太陽系內(nèi)星球表面特征命名的標準化,以消除這種混亂現(xiàn)象。終于,1919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成立。首先開始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組建了專門的委員會來規(guī)范混亂的月球和火星地名命名法,并在1935年首次正式出版了《Named Lunar Formations》這個系統(tǒng)性的官方地名列表,這在一定意義上也標志著月球地名的命名從天文學家們的自由賦予轉變成國際機構的官方發(fā)布,而火星命名法在1958年得到規(guī)范。
此后,該組織承擔起行星地名和多種宇宙天體的命名和仲裁工作。目前,太陽系內(nèi)星球表面特征的命名工作都是由IAU的行星系統(tǒng)命名工作組(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WGPSN)統(tǒng)一負責,命名規(guī)則也逐漸細化。
根據(jù)行星系統(tǒng)命名工作組的規(guī)定,不同星球以及星球上不同地方的命名規(guī)則是不同的。比如火星上的地物是如此命名的:反照率特征(albedo feature,是行星、衛(wèi)星等太陽系天體某個反照率和鄰近區(qū)域相比特別高或低的區(qū)域)用神話名稱,如阿西達里亞平原名字源于神話中的維納斯之泉;而60km以上的撞擊坑以人物的名字命名,此人要對火星研究有貢獻,通常是科學家或科幻作家;60km以下的撞擊坑用地球上人口小于10萬人的小城鎮(zhèn)命名,本次新增的22個地名就是依據(jù)的這條規(guī)定;大峽谷則用不同語言中火星或恒星的發(fā)音命名;小峽谷用地球上古代或現(xiàn)代的河流名稱進行命名。
月球上地理實體的命名相對來講更復雜且多樣。IAU在月球上共定義了反照率特征、環(huán)形坑、山脊、衛(wèi)星坑、坑鏈、月溪、峭壁、月谷、海角、山脈、洋、月海、月灣、月沼、月湖、平原和著陸點等17種表面特征,并對每類地形下的一些具有重要意義的地理實體進行了官方命名。
照片中形勢復雜的月球表面。來源/潘厚任《簡談“阿波羅”登月騙局之爭——阿波羅-11登月40周年》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也有相應的規(guī)則和程序。被命名的月球地理實體本身須符合特定的條件,比如,須具有特殊的科學研究應用價值,直徑須大于100米,對其進行命名有助于月球研究及月面測繪等。月球地名的命名主要有四種方式。環(huán)形坑、反照率特征、山脊,以及一部分山脈的地名根據(jù)著名科學家和杰出人物的姓名命名,且命名的人物須去世三年以上。而作為月球上分布最廣泛、最重要的環(huán)形坑,它的名稱又被繼續(xù)用來命名附近的衛(wèi)星坑、坑鏈、月溪、峭壁和月谷。月球上另部分山脈和海角根據(jù)地球上的山脈進行命名,如阿爾卑斯山脈、亞平寧山脈喀爾巴阡山脈等。當我們用肉眼觀看月球時,我們能夠看到月面上存在著一些大大小小的暗色區(qū)域,IAU將這些暗色區(qū)域分別用洋、月海、月灣、月湖、月沼等與水有關的地形進行區(qū)分,并用描述天氣以及其他抽象概念的拉丁詞語對這些具體的地物進行命名,如風暴洋(Oceanus Procellarum,風暴之洋),智海(Mare Ingenii,智慧之海),夢湖(Lacus Somniorum,夢之湖),虹灣(Sinus Iridum,彩虹之灣)等。
IAU GA 2022 Logo。來源/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iau)官網(wǎng)
月球作為全人類的共有財產(chǎn),任何研究者都有權基于科學研究的需要向IAU申報月球地理實體的命名。需要注意的是,除19世紀之前的政治人物姓名外,不能使用具有政治、軍事或宗教意義的名稱。
另外,還有一種非常特殊的命名方式,那就是月球著陸點名稱。著陸點名稱是人類將探測器降落到月球表面后,出于在月球表面開展探測活動的需要,對著陸點周圍的地理實體進行的命名。與其他16類地形不同,著陸點名稱代表的地理實體通常尺寸規(guī)模小,因而其命名形式較為自由,不受命名體系的約束和限制。如中國嫦娥三號任務的著陸點名稱“廣寒宮”,美國的“阿波羅”系列等。2
命名與航天科技實力
雖然有權給星球地點命名的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是國際組織,也有相關原則和規(guī)定,但一定程度上講,對月球和太陽系其他行星的命名權也展現(xiàn)了各個國家的航天實力。
從伽利略時代開始,歐洲人最早觀測到月球上的地貌,并且繪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月面圖。因此,歐洲人也主導了月球上地點的最初命名權。現(xiàn)代IAU審核通過的月球地名中,由意大利天文學家里喬利在17世紀起的名字就有200多個。同樣地,火星上的命名權最初也被歐洲掌控。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科技的進步,20世紀60年代,這項權力逐漸轉移到美國和蘇聯(lián)手中。當時,世界處于冷戰(zhàn)格局之中,美蘇兩國進行了激烈的太空探索和登月競賽。在太空競賽中,蘇聯(lián)曾一度領先,1957年,蘇聯(lián)發(fā)射了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斯普尼克一號(Sputnik-1)。1959年9月,蘇聯(lián)的月球2號探測器首次撞擊月球,該探測器著陸點以蘇聯(lián)火箭發(fā)動機謝爾蓋·科羅廖夫的名字命名。同年10月,“月球3號”探測器首次拍到了月球的背面影像?!霸虑蛉枴眰骰氐脑卤痴掌故境觯虑虮澈蟮牡匦沃饕请E石坑、高山和兩個較大面積的平原,即“月?!?。
月球3號返回的第一張清晰的月球遠端圖像。來源/衛(wèi)星百科
長期以來,人們只能觀察到月球的正面,因此這一重要發(fā)現(xiàn)使得蘇聯(lián)大為振奮,也因為是人類首次拍攝,蘇聯(lián)搶先為月背兩個較大的月海命名,分別為“莫斯科?!焙汀皦艉!?。此外還用蘇聯(lián)杰出人物和地名來命名月球背面的隕石坑,比如“齊奧爾科夫斯基坑”“門捷列夫坑”等。但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有限,獲得的圖像分辨率很低,導致有些地理實體被錯誤識別和命名。比如,當時將布魯諾坑的明亮射紋識別為山脈,為了紀念蘇維埃共和國,蘇聯(lián)將其命名為“蘇維埃山脈”。如今真相澄清后,該名稱已從月球地圖中消失。
另一邊,美國人頓感壓力,開始奮起直追。1961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正式啟動。1964年7月,美國發(fā)射了徘徊者7號硬著陸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在撞到月球之前,成功拍攝了4308張月面照片,這是人類獲得的第一批月面特寫鏡頭。隨著越來越高質(zhì)量的照片傳回地球,主要的隕石坑都被冠以杰出科學、宇航員和工程師的名字。
航天員下梯登月。來源/潘厚任《簡談“阿波羅”登月騙局之爭——阿波羅-11登月40周年》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乘坐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成為第一批在月球上行走的人類。他們的登陸點位于月球正面的赤道附近,被命名為寧靜基地(Tranquility Base) ,取自登陸艙鷹號的呼號“靜?!薄榧o念“阿波羅計劃”,1970年月球上一個大型撞擊坑被命名為“阿波羅盆地”。
為紀念在人類太空探索事業(yè)中付出了生命的美國宇航員,阿波羅環(huán)形山內(nèi)及附近的幾座隕石坑被以他們的名字命名。主要有1967年阿波羅1號地面測試中死于火災事故的三名宇航員維吉爾·格里森、愛德華·懷特及羅杰·查菲等。
在1969年到1972年期間,美國共進行了六次載人登月任務,分別是阿波羅11號、12號、14號、15號、16號和17號。每次任務都在月球正面的不同地點著陸,這些地點都有自己的名稱,通常取自附近的月海或隕石坑的名字。例如,阿波羅12號登陸在風暴洋中的勇氣島(Oceanus Procellarum),阿波羅15號登陸在雨海邊緣的哈德利山谷(Hadley Rile) ,阿波羅17號登陸在塞倫尼塔提斯盆地的陶魯斯-利特羅(Taurus-Littrow) 等。與此同時,蘇聯(lián)也不斷進行探月活動。到1970年,美國和蘇聯(lián)已經(jīng)有6名宇航員的名字被用來命名月球上的地貌特征。
阿波羅計劃照片。來源/秦偉《阿波羅:一小步 一大步》另外,月球兩級的隕石坑以極地科學家和探險家命名,如南森、阿蒙森等。位于月球南極的舒美克隕石坑里還真的含有一些基恩·舒美克的骨灰。基恩·舒美克是著名天文學家和地質(zhì)學家,開創(chuàng)了宇宙撞擊科學研究。他的一小部分骨灰于1998年被裝在“月球勘探者”航天器上。該航天器完成任務后撞擊到月球南極的隕石坑上,隨后,該隕石坑便以他的名字命名。
除了對月球的探索,美蘇兩國在火星探測上也試圖一較高下。從1960年開始,他們都進行了多次火星探測任務,包括軌道飛行、軟著陸和硬著陸。并分別為各自發(fā)現(xiàn)的地理實體取名字、另外這些任務的著陸點或撞擊點也有自己的名稱,常取自任務代號或目標地區(qū)的名字。
1971年5月,美蘇兩國在短短21天內(nèi)相繼發(fā)射了五顆火星環(huán)繞器。最終,美國的“水手9號”于當年11月率先進入火星軌道,并拍攝傳回了7329張火星照片。在“水手9號”的幫助下,人類終于可以對火星的真面目窺探一二。為紀念“水手9號”,火星命名工作組將火星上最大的峽谷命名為“水手峽谷”。
1975年,NASA發(fā)射了海盜1號和海盜2號分別降落在火星上的克律塞平原和烏托邦平原,實現(xiàn)了探測器首次在火星上的著陸。與美國相比,蘇聯(lián)的火星探測則略遜一籌,蘇聯(lián)的火星3號在著陸僅20秒后就迅速失聯(lián),沒能順利開展探測工作。此后,美蘇兩國的火星探索都陷入沉寂,直到21世紀初又重新活躍起來。
海盜1號。來源/中國軍網(wǎng)
3
星球地名里的中國元素
在古代中國,人們就開始對星空進行探索,中國古代的天文學也取得了很高成就。然而,近代中國一開始并沒能在航天領域大展拳腳。目前,月球上有35個含有中國元素的地名。
然而,在35個中國地名中,有15個名字并非中國自己所起。2007年以前,中國并沒有直接參與到國際天文學界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之中。而是IAU本著月球地名應有文化多樣性、國際化和公平原則,選擇了一些杰出的中國科學家和與月球相關的文化人物來命名,如張衡、祖沖之、郭守敬、萬戶、高平子等。由于不是中國自主起名,有些名字不一定很貼切,例如叫“景德”的環(huán)形坑,IAU的介紹里說這是一個中國男性名字。
2007年,“嫦娥一號”發(fā)射成功后,中國就開始自主申請命名月球上的地理實體。2010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IAU)批準了由我國科學家利用繞月探測工程全月面影像數(shù)據(jù)首次申報的月球地理實體命名,將月面三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蔡倫、畢昇和張鈺哲,實現(xiàn)了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科學應用成果在月球地理實體命名上零的突破。
2013年,“嫦娥三號”首次成功實現(xiàn)了我國的地外天體軟著陸和巡視勘察。2015年10月5日,中國“嫦娥三號”著陸區(qū)4項月球地理實體命名被正式批準?!版隙鹑枴敝懫骱汀坝裢锰枴痹虑蜍嚳碧竭^的周邊方圓77米區(qū)域命名為“廣寒宮”,該名稱取自中國古代神話中“嫦娥和玉兔居住的宮殿”。附近三個環(huán)形坑分別命名為“紫微”“天市”和“太微”。2019年,嫦娥四號著陸點及其附近5個月球地理實體命名獲批。嫦娥四號著陸點被命名為天河基地,著陸點周圍的環(huán)形坑分別命名為織女、河鼓和天津。這三個名稱和2015年批準名命的“紫微”“天市”“太微”名稱都源于中國古代天文星圖中的“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概念。另外,著陸點所在馮·卡門坑內(nèi)的中央峰命名為泰山。
嫦娥三號著陸器。來源/《“玉兔號”月球車成功實施首次月面探測》
2021年5月,“嫦娥五號”著陸點附近的八個地理實體命名獲批。著陸點命名為天船基地;著陸點附近5個環(huán)形坑命名為裴秀、沈括、劉徽、宋應星和徐光啟;著陸點附近兩座山脈分別命名為華山和衡山。
嫦娥五號在月球著陸的畫面。來源/《年終喜訊:嫦娥五號返回器攜月球樣品安全“回家”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guī)劃如期完成》
而火星上的中國地名也不是首次出現(xiàn)。早在20世紀70年代,火星上就有了中國的地名和人名,如“熒惑峽谷”(中國古代稱火星為“熒惑”)、“李梵”(東漢天文學家)、“臨浦”“蘇州”等。這些名稱也是IAU依據(jù)國際化和多樣化原則進行命名的。
另外,2006年,NASA實驗室的火星探測漫游者(MER,包括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團隊中的華裔王阿蓮博士提議,用中國上古時代的神話人物來命名火星車遇到的巖石(非地理實體),比如盤古、夸父、女媧等。
除了火星和月球這兩個人類了解比較多的星球之外,其他太陽系行星上也有中國元素的名稱。比如水星,根據(jù)相關規(guī)則,水星上的中國人名清一色是文學藝術家,包括伯牙、蔡文姬、白居易、董源、李清照、姜蔓、梁楷、馬致遠、曹雪芹、魯迅等。另外,在愛神星(一顆近地小行星)地形命名中,多采取歷史上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其中就有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坑”和“林黛玉坑”。
愛神星上的復雜地形。來源/美國宇航局月球、火星和其他星球上的地名,除了方便研究和探索外,還承載著人類的科學文化記憶,它紀念了世界各國為人類科學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寄托著人類對太空的浪漫向往和孜孜以求的探索。而隨著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相信今后太陽系的各天體上會出現(xiàn)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的地名。
參考資料:
1、www.iau.org: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NASA
3、www.lpi.usra.edu: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4、history.com
5、國家航天局
6、北京青年報:中國首次火星探測火星全球影像圖發(fā)布
7、澎湃新聞:月球新增8個中國地名,你知道它是怎么命名的嗎?
8、張楊. 冷戰(zhàn)與美國的外層空間政策(1945—1969)[D].東北師范大學,2005.
9、張弛. 冷戰(zhàn)中的美蘇載人登月競賽[D].陜西師范大學,2011.
文章來源于國家人文歷史 ,作者西洲
木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直徑達到了14.3萬公里,是地球的11.2倍。盡管如此,但是它距離地球十分遙遠,因此,用肉眼來看木星,只是一個光點。
即使是借助天文望遠鏡,也不一定能看清木星。小編家里有一臺入門級別的天文望遠鏡,趁著最近木星距離地球特別近的機會觀測了一下木星,也只是下面這個樣子(還能清楚看見3顆伽利略衛(wèi)星,圖片里沒有顯示出來)。
確實是很小,而且,如果沒有天文學基礎,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都看不出上面的條帶。
這是小編用電子目鏡拍攝的木星圖片,木星旁邊的幾個小點點就是伽利略衛(wèi)星(原諒我技術還很差,爭取最近多學習)。
那么,如果讓木星離我們近一點,比如,現(xiàn)在月球的位置,也就是38萬公里處,會怎么樣呢?
首先,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要確定地球不會被木星的恐怖引力所撕碎,這就要計算木星的洛希極限了。不過好在,地球恐怕要非常接近甚至貼上木星才會進入木星的洛希極限,因此不必擔心這一點。
盡管如此,在地球上看木星也是非常巨大的。要知道,如果木星在月球的位置上,由于半徑的差別,木星表面距離我們可就只有31萬公里了。
同時,木星的巨大尺寸,看起來會非常非常巨大。按照直徑來計算,木星是月球的41倍,它占到的角度也會極大,大概就是下面這個畫風。
我的天啊,感覺分分鐘就要撞上來了,《流浪地球》仿佛重現(xiàn)。
事實上,對于木星,我們還并不太了解。只有一個朱諾號探測器在對它進行研究,雖然經(jīng)常傳回來各種信息,但我們能夠獲得的信息依然不夠多。
比如這張圖片里的木星,充滿了白色和黃褐色的條帶,這些都是木星表面的風暴,其中明亮的紋帶是向上的風暴,而較暗的則是向下的風暴。我們知道,木星是氣體巨星,“沒遮沒擋”的,所以風速得不到什么阻攔。因此,木星上的風速非常恐怖。
木星的自轉速度在太陽系中是最快的,平均每9小時50分就可以自轉一圈。因此,如果木星離我們這么近,我們每個地球日差不多可以看到它恰好轉了兩圈半。
在木星的南半球,還有一個巨大的氣旋,那就是著名的大紅斑。大紅斑的東西跨服達到了25000公里,南北跨度也有12000公里。月球的直徑只有3746公里,如果在地球上看月球位置的大紅斑,將有20多個滿月那么大!
不僅如此,木星還是有光環(huán)的。木星環(huán)的半徑不超過18.2萬公里,因此,那樣的情況下,地球和木星之間還會隔著一道非常細的木星環(huán)。
同時,如果離木星這么近,我們還能看到另一種奇觀——木星極光。
在探測木星的時候,朱諾號探測器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木星的極光。所謂的極光,就是太陽輻射出來的高能粒子與行星的磁場發(fā)生碰撞,出現(xiàn)的電離現(xiàn)象。太陽系行星之中,木星的磁場最強。如果它來到月球的位置,接收到的太陽輻射也更多,因此極光會更加明顯,在地球上或許肉眼就能看得到。
不過,如果木星真的這么近,恐怕很大一部分夜空都會被它掩蓋,或者被它的光芒(反射陽光)所掩蓋,導致夜空中的星星大量減少?;蛟S,這對于人類的天文學研究來說,就不是一件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