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程 起名,以及姓吳的男孩名字大全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有哪些詩詞可以取出好聽又文藝的名字?
怎樣給寶寶起名字呢?
有哪些詩詞名句可以取出好聽又文藝的名字呢?分享給即將當寶爸和寶媽的朋友們:
寶寶起名推薦圖文1
寶寶取名推薦2
寶寶起名推薦3
寶寶取名推薦4
寶寶起名推薦5
寶寶取名推薦6
寶寶起名推薦7
寶寶取名推薦8
寶寶起名推薦9
以上是一些文藝又好聽適合給孩子們用的名字,分享給大家,供寶寶起名取名字時參考。
本起名系列文章較多,更多取名知識請看我的長篇連載《【總結帖】怎樣取名字?從詩經(jīng)楚辭、四書周易、詩詞歌賦中找靈感,好聽有寓意!》↓↓
浙江縣以上古今異地同名地名考辨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關注
今浙江省上百個縣級以上的政區(qū)地名,是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雖然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有遲有早,出現(xiàn)的情況各不相同,有政區(qū)始置時即命名的,有在政區(qū)變革中出現(xiàn)的,但都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即使在“十年動亂”這種濫改地名的浪潮中,全都不為所動,充分地顯示了它們的生命力。然而對這些政區(qū)地名進行歷史性的考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在歷史上的更替、代謝也是非常劇烈和頻繁的。對絕大多數(shù)縣說,都曾經(jīng)歷一次或數(shù)次的縣名更改。始終未改者極少,在秦漢時建置的只有余姚縣(今為市)及漢末的安吉縣;三國時建置的只有桐廬、建德、永康三縣;唐宋之際(包括吳越)建置的也只有象山、新昌、青田、縉云、慶元等數(shù)縣。明代以后設置的,由于歷史較短,除太平縣民國初改名溫嶺縣,文成縣1949年6至9月曾改名大南縣外,其余多數(shù)縣名沿用至今。改名次數(shù)最多的是今已并入臨安的舊昌化縣,它始置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但縣名一改再改,先后出現(xiàn)紫溪、武隆、唐山、金昌、橫山、吳昌、昌化等七個縣名。今淳安縣自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設置始新縣起,也先后改名新安、雉山、還淳、青溪、淳化、淳安,共七個縣名。始置于三國東吳的今天臺縣,先后改名也有六次之多,其縣名按次為始平、始豐、唐興、新興、臺興、天臺。至于改名在三、四次或二、三次的那就更為普遍了。
在頻繁的地名更改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一地多名,異地同名現(xiàn)象。這給我們閱讀古籍增加了困難,極易張冠李戴。例如錢塘江三源之一位于金華市城南的東陽江,很多人以為它因發(fā)源于東陽縣的大盤山(今屬磐安縣)而得名。其實不然,金華市及其屬縣,唐以前為東陽郡之地,江名來自郡名。它和錢塘江另外二源信安江(今衢江)、新安江江名來自信安郡、新安郡是一致的。這就是郡名與縣名相同所造成的歧義。一地多名情況還比較簡單,因局限于一地,只要查閱該地府縣志的有關建置沿革部分,就可迎刃而解。異地同名,情況就復雜得多,因為異地同名,按政區(qū)級別有縣與縣同名和縣與那、府(包括州、路、地、市,下同)同名之分;按時間有同時同名、異時同名,先后銜接同名之別。它牽涉到廣泛的地域和漫長的歲月,要鑒別清楚,非得把浙江省各級政區(qū)的建置沿革作一番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不可。這就不是每一位讀者所能辦到的。為此搜文索典,對浙江縣以上古今異地同名地名作一番考辨,以供參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
縣名相同
1.
永寧縣
東漢永和三年(138年),分章安縣東甌鄉(xiāng)置永寧縣,即今溫州市和永嘉縣的前身。東晉后為永嘉郡治所。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永寧縣為永嘉縣。唐武德五年(622年),分永嘉縣再置,貞觀元年(627年)廢。48年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分臨??h另置永寧縣,天授元年(690年)改名黃巖縣。兩永寧縣先后異地同名。前者累計共存456年,后者僅存15年,不可不辯。
2
會稽縣
人們都知道,會稽即系紹興,殊不知最早以會稽作縣名的卻是上虞。《漢書地理志·會稽郡》載:上虞“莽曰會稽”。東漢初復原名。至于紹興的會稽縣,據(jù)《元和郡縣志·越州》載:“隋平陳,改山陰為會稽縣?!碧莆涞缕吣辏?24年)析會稽復置,嗣后兩縣同城并為越州、會稽郡、紹興府、紹興路治所。至民國元年(1912年),會稽、山陰合并,改名紹興縣。1949年又曾析紹興縣東部區(qū)鄉(xiāng)置會稽縣,縣人民政府駐皋埠鎮(zhèn)。1950年撤銷,仍并入紹興縣。
3
永安縣
《宋書州郡必·吳興太守》“武康令”條云:“吳分烏程、余杭立永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武康)”。為武康縣(今并入德清縣)的始置縣名,前后共存80余年。五代唐長興元年(903年),吳越錢氏因治臺州樂安縣盂溪水患,祈求永保平安,曾改樂安為永安。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又改永安為仙居。臺州永安縣共存77年。前后兩永安相隔650年。
4
信安縣
今衢縣的第二個縣名。《宋書州郡志·東陽太號》載:“信安令,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分太末立曰新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名(信安)。”唐咸通年間(860一874年)又改名西安縣。至民國元年才改為衢縣,信安縣名沿用580余年。約400年后,信安縣名曾分今常山縣所移用。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又改常山縣為信安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復信安為常山,存在時間為9年。
5
新安縣
今衢縣最早的一個縣名。自東漢初平三年(192年)建縣開始,至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信安止,共沿用88年。新安縣又是今淳安縣的第二個縣名,據(jù)《隋書地理志·遂安郡》、《舊唐書地理志·睦州》等記載,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始新縣(淳安的第一個縣名,始置于東漢建安十三年)為新安縣,大業(yè)初(605年)又改雉山縣。唐文明元年(684年)復改雉山為新安縣,開元二十年(732年)再改還淳縣。新安縣名累計使用64年。兩新安縣前后相隔309年。
6
新昌縣
《太平寰宇記·越州》:“唐末錢镠割據(jù)錢塘時,以去溫州之道路悠遠,此地人物稍繁,且無館驛,乃析剡縣一十三鄉(xiāng)置新昌縣?!毙虏h后除1958一1961年曾一度并入嵊縣(即古之剡縣)外,縣名一直不改,沿用一千余年。但是新昌作為縣名,在浙江省最早的是今已并入建德縣的原壽昌縣,新昌是壽昌縣的始置縣名。據(jù)《宋書州郡志·吳郡太守壽昌令》載:“吳分富春(今富陽)立新昌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壽昌)?!彪m然存在時間僅50余年,卻比今新昌縣要早700年左右
7
永康縣
始置于三國吳赤烏八年(245年),它是原烏傷(今義烏)縣南界上浦之地。建縣后除隋初一度并入?yún)菍幙h(今金華縣)及唐武德四至八年(621一625年)兼置麗州分置縉云縣外,先后1700余年縣名一直未改。值得注意的是,今已并入德清的舊武康縣,也曾以永康為名。清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縣表十五》載:“晉太康元年(280年),以永安(武康的第一個縣名)遷治烏回山,更名永康。永康元年(300年),避號又改名(武康)”兩永康縣竟同名并存20年,成為浙江省同名縣名中的罕例。
8
吳寧縣、東陽縣
吳寧縣是今東陽市的舊縣名?!端螘菘ぶ尽|陽太守》載:“吳寧令,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孫氏分諸暨立?!彼彘_皇九年(589年)廢。同年卻改長山縣(今金華縣)為吳寧縣,兩縣先后銜接同名。開皇十二年(592年)又改吳寧縣為東陽縣,十八年(598年)再改金華縣。而今之東陽縣則到唐垂拱二年(686年)才分義烏東沖要地及廢吳寧縣故地設置,相距隋代改長山之東陽縣為94年。今東陽縣白唐建置后,除五代吳越時一度改名東場外,沿用至今。吳寧、東陽交叉異地同名,稍不審慎,即易搞錯。
9
定??h
定海縣在舟山群島。1987年春,舟山地區(qū)撤銷,改制舟山市(地級),定??h相應改為舟山市的定海區(qū)。但定??h原系前鎮(zhèn)??h(今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的縣名。《太平寰宇記·明州定??h》載:“(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吳越王錢镠以地濱??冢恤~鹽之利,因置望??h,后改為定??h?!?79年后,即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才成為舟山定??h的縣名,而改原定??h為鎮(zhèn)海縣。定海縣名為什么會從大陸移到海島去呢?其因是明洪武二十年(1381年),明政府為防“寇盜”而廢昌國縣(北宋置,舟山的第二個縣名),并聲遷衛(wèi)、移民,“而墟其地”,遂成倭寇、海匪巢穴。直到清康熙年間,舟山日趨安定,才決定重設縣治。康熙皇帝認為“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于是詔改舟山為“定海山”。二十七年建縣后,賜名定??h。為避同名改原定??h為鎮(zhèn)海縣。
二、
縣與郡、府同名
縣與郡、府同名,在浙江省數(shù)量上要比縣與縣同名為多,情況也更復雜。按照地名出現(xiàn)的先后,區(qū)分誰是原生地名,誰是次生地名,大致可歸納甲、乙兩大類,分別考辨如下:
甲、縣名在先,同名郡、府名在后。即縣名為原生地名,郡、府名為次生地名。
1
信安縣一信安郡
信安縣名出現(xiàn)于晉太康元年,改新安縣而來,唐咸通中(860一874年)改名西安。它是今衢縣的第二個縣名,已如前述。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信安縣置衢州,為州治。天寶元年(742年)改衢州為信安郡,郡名即來自州治信安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衢州,郡、縣同名并存16年。
2
臨??h一臨海郡,章安縣一章安郡
《雍正浙江通志·建置四》引《通典》云:“吳太元二年(252年),分章安置臨??h”。《三國志·吳書孫亮傳》又云:太平二年(257年)春,“以會稽東部為臨??ぁ薄3踔闻R??h,尋徒治章安,也以郡治縣名為郡名。南朝陳于章安改置章安郡,又以郡治章安縣名為郡名。章安郡隋初廢入處州,臨??ぴ谔铺鞂氃辏?42年)復置,到乾元元年(758年)就為臺州所取代。章安縣隋初并入臨海,庸初復置,武德八年(625年)再次并入臨海,從此不再置,但章安作為鎮(zhèn)名卻保留至今。臨??h自三國吳設置后,縣名一直不改。唯于1986年3月改制臨海市(縣級)。
3
建德縣一建德府(路)
三國吳黃武四年(225年),分富春縣置建德縣,因孫權曾封孫韶為建德侯于此,含“天子建德”之義,故名。武周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后為睦州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后為嚴州治。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以建德曾是高宗、度宗“潛邸”,升嚴州為建德府,以府治建德縣名為府名。元改建德路,府(路)、縣并存同名90余年。新中國建國初曾設建德專區(qū),專區(qū)與縣又同名共存5、6年。
4
嘉興縣一嘉興府
《蘭國志·吳書孫權傳》載:黃龍三年(231年)春,“由拳野稻自生,改為禾興縣”。赤烏“五年(242年)春正月,立和為太子,大赦,改禾興為嘉興”。嘉興縣名始此。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于嘉興縣置秀州,為州治。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秀州為孝宗誕生之地,升嘉興府,也以治所縣名為府名。元改嘉興路,明清復為嘉興府。府、縣并存同名717年。民國初廢府,并嘉興、秀水兩縣為嘉禾縣,三年(1914年)復改嘉興縣。1949年后設嘉興專區(qū)(地區(qū)),于縣城設嘉興市。專區(qū)(地區(qū))、縣、市三者同名。1981年撤銷嘉興縣并入嘉興市。1983年嘉興地區(qū)撤銷,嘉興市改省轄市,實行市管縣體制。嘉興作為縣名地區(qū)名雖不復存在,但仍保留在市名之中。
5
錢唐縣一錢唐郡、錢塘道
秦置錢唐縣,治所在“靈隱山下”。南朝陳禎明元年(587年),于錢唐縣置錢唐郡,以郡治錢唐縣名為郡名。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錢唐作為郡名結束,錢唐縣依然存在,并為杭州、余杭郡治所。唐武德四年(621年),因避國號諱,改唐為塘。錢塘縣一宜存在至清末,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才與仁和縣合并,改名杭縣。民國三年,省縣之間復設道,于杭縣設錢塘道,錢塘又成為道名。時錢塘縣雖已不存,但道尹行政公署駐地杭縣即原錢塘縣之地,實質上也是以治所縣名為道名。民國十六年(1027年)錢塘道撤銷,錢塘作為政區(qū)名從此不再存在。
6
余杭縣一余杭郡
《元和郡縣志·杭州》引《吳興記》云:“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將上會稽,涂出此地,因立為縣。”舊傳“神禹治水,會諸侯于會稽,至此舍杭登陸,因名禹杭。至少康,封庶子無余于越,以主禹祀,又名余杭”。實系越語方言地名,上說并不可信。但禹為人民心目中所崇拜的治水英雄,歷史上既有此說流傳,余杭縣名自然頗得民心。因此自建縣至今2200年,除新莽時(9一23年)曾短暫改名進睦外,縣名穩(wěn)定不變。隋開皇九年(589年),于余杭縣置杭州,“蓋因其縣以立名”。十年雖移州治于錢唐縣,但杭州之名相襲不改。隋大業(yè)三年(607年),煬帝“改州為郡”,杭州就逕稱余杭郡,至唐乾元元午(758年),才最后被杭州所取代。隋置杭州,州名來自州治余杭縣,隋、唐時改杭州為余杭郡,時郡治在錢唐縣,余杭已是屬縣,但仍以余杭縣名為郡名,可見其名影響之深。
7
遂安縣一遂安郡,新定縣一新定郡
遂安縣已于1958年并入淳安縣。但其縣名在歷史上較穩(wěn)定,影響也較大。據(jù)《宋書州郡志·新安太守》、《太平寰宇記·睦州》等載,后漢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分歙縣南鄉(xiāng)安定里置新定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遂安縣。從此縣名一直不改。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遂安縣被轄之睦州為遂安郡。唐初復為睦州,夭寶元年(742年),又以遂安縣的第一個縣名改睦州為新定郡。睦州兩次改郡,郡名都來自同一轄縣。
8
縉云縣一縉云郡
《舊唐書地理志·處州》載:縉云縣“萬歲登封元年(696年),分括蒼及婺州永康縣置。”《大明一統(tǒng)志·處州府》又載:“以縣有縉云山,故名?!卑纯N云山即仙都山,傳為黃帝煉丹、游仙、飛升之處。以如此祥瑞名山為縣名,自然深得眾望。因此自置縣以來,1290余年,縣名從未改易。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縉云縣被轄之括州就改為縉云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括州止,郡縣并存同名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