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勑赵瑢殞毱鹗裁疵?,以及姓胡起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來源:中國青年報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在洶涌的悼念人潮中,有許多年輕的身影。這些并未經(jīng)歷過饑餓年代的年輕人,向這位致力于讓中國人“吃飽飯”的科學(xué)家鄭重地獻上鮮花、稻穗,表達他們的感恩與崇敬。
18歲的杭州高中生袁同學(xué)就是其中一員。在微博#對袁老你有什么記憶#的話題下,她記錄了奶奶聽聞袁隆平去世消息后的反應(yīng):“今天奶奶知道袁老走了,哭得像個孩子……”
袁同學(xué)從小就聽奶奶講過一些饑餓年代的往事,在“三年自然災(zāi)害”期間,奶奶家里除了紅薯、草頭,幾乎沒別的東西可吃。也是從奶奶的講述中,她第一次聽到袁隆平的名字。她說:“小時候別人問我姓名里的‘袁’是哪一個,爸爸會說是袁世凱的‘袁’,我就和爸爸吵,一定要他和別人說是袁隆平的‘袁’?!?/p>
袁隆平曾在紀(jì)錄片《時代我》里說:“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對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希望青年不僅要有高尚理想,還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
有網(wǎng)友表示,“以前一直覺得袁隆平老先生是出現(xiàn)在課本里的人物,現(xiàn)在才突然發(fā)覺,原來他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在每次吃飯時的一粒粒大米中”。
在袁同學(xué)的記憶中,袁隆平很親切,臉上總是掛著笑。她經(jīng)常在網(wǎng)上看到這位老先生的日常,去超市看米價,去街邊小店理發(fā),養(yǎng)了一只小貓……這些讓這名中學(xué)生覺得這位大科學(xué)家離自己很近。
而電視記者小揚(化名)對袁隆平的印象則是:只要有人和他聊水稻,他就會笑,而且說話吐字底氣十足。
在袁隆平90歲生日的前一天,小揚和幾位同行早早來到袁隆平家的會客廳。當(dāng)天上午9點40分,袁隆平在助理的攙扶下走進會客廳,大家先陪他一起唱了生日歌,隨后聊起雜交水稻,袁隆平滔滔不絕。一場生日會變成了雜交水稻的業(yè)務(wù)討論會。
這幾天,小揚在長沙報道市民悼念袁隆平的活動。她注意到,有很多年輕人特意從天津、安徽等地趕來,送別袁老。她說,這一代年輕人沒有經(jīng)歷過饑荒,甚至沒有務(wù)農(nóng)的經(jīng)歷,但他們依然崇拜袁老。
小揚和很多年輕人都覺得,袁老既是一位偉大的人民科學(xué)家,也是普通人家的爺爺?!按蚵閷ⅰ塾斡?、拉提琴、飆英語,這些片段里的袁老讓人印象深刻”。
袁隆平去世后,石化工程師翟先生一直在手機上關(guān)注相關(guān)新聞。他看到長沙市民在湘雅醫(yī)院門口的道路兩旁追著靈車為袁老送行,看到十字路口的車流自發(fā)給靈車讓路并久久鳴笛,他說,自己仿佛看到了書本里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面,那是跨越半個世紀(jì)的共情。
他認(rèn)為,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袁老一生守護的國家糧食安全,就像空氣一樣重要?!耙粋€為我們解決了吃飽飯、糧食安全問題,并以圣賢般悲天憫人的品格為全人類作出貢獻的高尚靈魂竟然逝去了?!?/p>
5月24日的夜幕降臨,長沙下起了大雨,明陽山殯儀館前的花束堆成了小山一般高??吹侥莻€場景,翟先生突然想到了基辛格在《論中國》中的一句話: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
實習(xí)生 李欣怡 中青報·中青網(wǎng)記者 王鑫昕
摘要 客家人的族譜上幾乎都有以數(shù)字為名的祖先。以數(shù)字取名由來已久,唐宋之際,士大夫階層對于數(shù)字名字的喜好,對以數(shù)字取名的風(fēng)氣產(chǎn)生巨大影響和推動,因而數(shù)字名字十分普遍??图胰俗遄V上的數(shù)字名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烙印,保存了歷史年代的身影,正是客家先人來自中原的一個注腳。族譜與諸多史料圖書一樣,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典籍。
關(guān)鍵詞 族譜 數(shù)字名字
客家人的族譜上幾乎都有以數(shù)字為名的祖先,如念一郎、十二郎、百八郎、千三郎、萬九郎……這是怎么回事呢?有一篇關(guān)于客家姓氏族譜研究的文章,認(rèn)為“數(shù)字祖先的問題,且?guī)缀趿_香林所搜集到的各姓氏族譜都有這種‘以皇帝作祖、以名人作宗’但卻接不上去的情況,因此只好用‘?dāng)?shù)字郎’來接”,以此作為族譜不足為奇的一個證據(jù)。然而,在永定隨處可以看到祖宗的數(shù)字名字,宗祠的神祖牌上這樣寫著,墳?zāi)沟氖弦策@樣刻著,完全不是“接不上去”,如高頭江姓始祖百八郎(見圖),而是源流清楚的開基始祖。族譜上的數(shù)字名字是怎樣來的呢?于是對數(shù)字名字來歷作了一番探索,整理如下,請大家指正。
永定高頭江姓始祖百八郎之墓。碑文為:高頭始祖考百八郎江公妣周氏老孺人墓。
一、以數(shù)字取名由來已久
在歷史上,使用數(shù)字作為名字,曾是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早在西周時期,按排行取名的就很多。只是當(dāng)時表示排行的不是用數(shù)字,而是用“伯(孟)、仲、叔、季”等?!蹲髠鳌る[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穎達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長幼之別字也。”如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前有“太伯、仲雍”。季,兄弟姊妹排行最小的。《詩·魏風(fēng)·陟岵》:“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泵珎鳎骸凹?,少子也?!蔽渫跬感值苁?,……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fā),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①
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后才取字,如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男子舉行冠禮的時候取字,通常在二十歲,其時兄弟排行大致可以排定了。
用數(shù)字作名字,在唐朝已形成風(fēng)氣。唐朝時,那些數(shù)字名是表示同祖父母或同曾祖父母的兄弟之間的排行。如:
李白——李十二②,
柳宗元——柳八③,
①見《史記·管蔡世家》。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此文后面又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
②李白的別稱。杜甫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賈至有《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詩。宋·楊伯嵒《臆乘·行第》:“前輩以第行稱,多見之詩;少陵稱謫仙為十二?!?/p>
③柳宗元的別稱。宋·楊伯嵒《臆乘·行第》:“皇甫毋稱柳柳州為柳八?!?/p>
韓愈——韓十八①,
元稹——元九②,
白居易——白二十二③,
崔興宗——崔九④,
李銜——李十一⑤,
張彪——張十二⑥,
李紳——李二十⑦,
在唐代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以數(shù)字取名者比比皆是。在此,僅舉著名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部分詩歌以資為證。如:
李白詩《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贈別從甥高五》、《答杜秀才五松見贈》、《贈何七判官昌浩》、《金鄉(xiāng)送韋八之西京》、《送薛九被讒去魯》、《留別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送崔十二游天竺寺》、《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早秋贈裴十七仲堪》、《贈武十七諤》、《送于十八應(yīng)四子舉落第還嵩山》、《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其二》、《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
杜甫詩《贈蘇四徯》、《送楊六判官使西蕃》、《奉贈嚴(yán)八閣老》、《贈田九判官》、《劉九法曹鄭瑕邱石門宴集》、《徐九少尹見過》、《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奉酬寇十侍御錫見寄四韻,復(fù)寄寇》、《憑何十一少府邕覓榿木栽》、《對雨書懷走邀許十一簿公》、《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見贈》、《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送孟十二倉曹赴東京選》、《送張十二參軍赴蜀州,因呈楊五侍御》、《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寄李十四員外布十二韻》、《贈李十五丈別(李秘書文嶷)》、《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酬郭十五受判官》、《送王十六判官》、《送韋十六評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泛江送魏十八倉曹還京,因寄岑中允參、范郎》、《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送鄭十八虔貶臺州司戶,傷其臨老陷賊之故》、《贈鄭十八賁(云安令)》、《白水縣崔少府十九翁高齋三十韻》、《送魏二十四司直充嶺南掌選崔郎中判官兼寄韋》、《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余下沔鄂》、《題郪縣郭三十二明府茅屋壁》、《奉簡高三十五使君》。
白居易詩《游城南留元九李二十晚歸》、《過劉三十二故宅》、《期李二十
①韓愈的別稱。宋·王讜《唐語林·文學(xué)》:“﹝劉禹錫云﹞柳八駁韓十八《平淮西碑》云:‘左飱右粥,何如我《平淮西雅》云仰父俯子?!?/p>
②元稹的別稱,白居易有《與元九書》。
③白居易的別稱。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被貶在通州,染瘴大病,“危惙之際,不暇他及,唯收數(shù)帙文章,封題其上曰:‘他日送達白二十二郎。’”(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④崔興宗的別稱。崔九,玄宗時,曾為右補闕,“詩佛”王維的妻弟,王維好友,唐詩人裴迪詩《送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xué)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另外,崔九是崔滌的別稱,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jiān),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崔九堂前幾度聞”的崔九指崔滌。
⑤ 李銜的別稱。李為杜甫的好友,杜甫的《長沙送李十一銜》詩中寫了他們之間的友誼。
⑥ 張彪的別稱?!短圃娂o(jì)事》:彪,蓋潁洛閑靜者,天寶末,將母避亂,嘗有《北游酬孟
云卿》詩曰:“善道居貧賤,潔服蒙塵埃。慈母憂疢疾,室家念棲哀。”杜甫有詩《寄張十二
山人彪三十韻》
⑦ 李紳的別稱。白居易詩《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有“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句,意為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紳,形短能詩。故當(dāng)時有迂辛短李之號。
文略王十八質(zhì)夫不至獨宿仙游寺》、《酬王十八李大見招游山》、《醉送李二十常侍赴鎮(zhèn)浙東》、《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朝歸書寄元八》、《寄李十一建》、《酬張十八訪宿見贈》、《寄楊六 楊攝萬年縣尉》、《初到忠州登東樓,寄萬州楊八使君》、《酬楊九弘貞長安病中見寄》、《聞庾七左降因詠所懷》、《題元十八溪居》、《晚春欲攜酒尋沈四著作先以六韻寄之》、《答韋八》、《對酒有懷寄李十九郎中》、《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嘆春風(fēng)兼贈李二十侍郎二絕》、《謝李六郎中寄新蜀茶》、《喜與楊六侍御同宿》、《酬皇甫十早春對雪見贈》、《聞李六景儉自河?xùn)|令授唐鄧行軍司馬以詩賀之》、《薔薇正開春酒初熟因招劉十九張大崔二十四同》、《楊六尚書新授東川節(jié)度使代妻戲賀兄嫂二絕》、《宿西林寺,早赴東林滿上人之會因寄崔二十二》、《答崔十八見寄》、《重答汝州李六使君見和憶吳中舊游五首》、《早祭風(fēng)伯,因懷李十一舍人》、《重過壽泉憶與楊九別時,因題店壁》、《送蘄春李十九使君赴郡》、《聞楊十二新拜省郎遙以詩賀》、《贈皇甫六張十五李二十三賓客》、《送劉五司馬赴任硤州兼寄崔使君》。①
從這些詩歌的題目可以看出,文人墨客酬唱應(yīng)和,大都以數(shù)字名字或數(shù)字名字連官職(或正名)稱呼對方,這表明用數(shù)字名字稱呼對方,與以官職稱呼對方一樣,是對對方的尊重。大量的數(shù)字名字出現(xiàn)在詩文中,說明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喜好以數(shù)字名字相稱,并且成為十分普遍的現(xiàn)象。
唐代,婦女也多以數(shù)字來稱呼,常以“娘”排行。如杜甫有《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韓愈有《祭周氏二十娘子文》等。唐人小說中亦有黃四娘、荊十三娘的故事。
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對數(shù)字名字的喜好和推崇,想必對社會取名風(fēng)氣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常言道:上行下效,民間百姓的孩子出生,有請族中識文斷字有聲望的長輩取名的習(xí)慣,這些長輩必然是族中能夠吟誦“子曰詩云”的“文化人”,不可能不受士大夫們的影響,數(shù)字取名由此仿效開來是可想而知的。1960-19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民間取名好用“東”“紅”“軍”“兵”等字,由此,我們也可以大致窺測唐宋時代取名的風(fēng)向。
二、宋元時流行以數(shù)字取名
如果說唐代所見的數(shù)字名字大多是文人墨客,那么,到了宋代,以排行的序數(shù)作名字就更加盛行了,通常是以同父兄弟的排行為序,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臈罴覍?,楊業(yè)之子有楊四郎、楊五郎、楊六郎、楊七郎;平民百姓以數(shù)字命名也隨處可見,如《水滸傳》中梁山泊好漢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孫二娘、扈三娘等。宋朝洪邁《夷堅志》中所載數(shù)字人名比比皆是,如男性有“鄱陽城民劉十二”、“昆山民沈十九”、“麗水商人王七六”、“蘇州大亨沈萬三”、“溫州擔(dān)麻人顧百一”,又有,興國軍民熊二、南城人夫周三、符離人從四、楚州山陽縣漁者尹二、黃州市民李十六、金華孝順鎮(zhèn)農(nóng)民陳二等;女性有“房州人解七五姐”、“岳州甘百十”、“隆興賣藝女王千一姐”、“臨川守許中復(fù)其兄之女十二娘”、“豫章狂婦劉三娘”、“紀(jì)三六郎名爽妻張氏三六娘”、“永嘉徐秉鈞縣丞有女曰十七娘”、“福州候官縣黃秀才女十一娘”、“大庾縣吏黃節(jié)妻李四娘”、“錢塘有女巫曰四娘”、“京師婦人夏二娘”,還有秦二娘、解三娘、蕭三娘、劉三娘、屠氏十娘、鄭氏八娘、廿二娘等。這些人名的分布地域很廣,包括今浙江、江西、江蘇、安徽、福建、湖北、山西等地,由此可見宋代下層社會平民取名用數(shù)字的習(xí)俗已十分普遍。洪邁下的結(jié)論是:“疑宋時里巷細民,固無名也?!薄?/p>
①《唐詩一萬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年 12 月版。摘自李白、杜甫、白居易的部分詩作。
《名公書判清明集》①是南宋時幾位著名官員的判詞匯編,其中好多民事案件當(dāng)事人的名字也都是數(shù)字。如有一份《陸地歸之官以息爭兢》判詞,說的是一個叫張清的人死后,其家族的人為爭一塊地產(chǎn)生了糾紛。其中提到他的兄弟張六一、侄兒張七四,還有張百三等名字,都是用數(shù)字。一份《爭田業(yè)》的判詞,講的是一個叫閭丘紹的人,“娶阿張為妻。紹存日生二女,名四二娘、四四娘,遺腹生一男,名繼祖。是時阿張奉姑阿葉命,納胡喆為接腳夫,撫養(yǎng)孤幼。不四年,胡喆又死。胡喆生二女,名胡四十娘、五十娘,亦早死。自后閭四二娘招蔡佾為贅,閭四四娘招曹叔訓(xùn)為贅,皆阿葉命也。繼祖長成,娶阿曹,生一男,弟九十,名璇,尚幼而繼祖又死?!睆倪@段文字看,阿張的后代除了男的繼祖有正式名字之外,女的全用數(shù)字做名字。
1995 年 5 月 10 號,《報刊文摘》有一篇文章說,中國歷史上寫自傳的封建帝王只有一人,就是朱元璋。朱元璋撰文的家世石碑有四塊。第一塊石碑是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到金陵之句容去拜祭先祖時親自撰文立石的《朱氏世德碑》;第二塊石碑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命前元文史大臣、當(dāng)朝翰林的史臣危素按他的口授撰文,由丞相李善長負(fù)責(zé)詣陵立石的《皇陵碑》;第三塊石碑是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自己親撰碑文的《御制皇陵碑》;第四塊石碑是朱元璋親自撰寫的《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記》?!睹魈嬗浦焓鲜赖卤洝方榻B朱元璋的身世,從他的上祖一直寫下來,誰出生了,生在哪兒,叫什么名字,都交代得非常詳細。從《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記》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朱元璋一家?guī)状说拿侄际怯脭?shù)字。②而明朝開國將領(lǐng)湯和的曾祖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親叫“六六”,吳王張士誠原名叫張九四。
清朝人俞樾在《春在堂隨筆》第五卷寫道:“元制,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而以行第及父母年齡合計為名?!币馑际窃估习傩杖≌矫郑蛔屗麄儼凑张判谢蛘吒改傅哪挲g編個號。俞樾是否從朱元璋家族及其將領(lǐng)的名字得出以上的結(jié)論,不得而知。其實,遍翻《元史》,并沒有“庶人無職者不許取名”的法律規(guī)定和政策條文,甚至連類似的記載都沒有。而有可靠的事例能夠證明,元朝有一些非官非士的百姓不用數(shù)字做名字,或者除數(shù)字名之外另有正式的名字。張傳璽主編的《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③一書,收錄了大批元代合同,合同里的交易雙方多為平民,如祁門縣謝子英、李德昌、李文貴,徽州汪周孫、鄭思通、胡顯卿、程宏卿、謝俊民,休寧縣吳壽甫、吳蘭友,晉江縣麻合抹、蒲阿友等等,這些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農(nóng)民,用的都是正式名字而非數(shù)字名字。如果元朝政府確實嚴(yán)禁百姓使用正式名字,那么這些人最多只能在口頭上以名字相稱,而簽合同時恐怕就不敢用正名了。
從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用數(shù)字取名是一種十分流行的風(fēng)俗,元朝人只是沿襲了這個風(fēng)俗,并不一定出于官方的強制。
①《名公書判清明集》,中華書局,1987 年 1 月版。
②《明太祖御制朱氏世德碑記》節(jié)錄:“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
德鄉(xiāng)。上世以來服勤農(nóng)桑。五世祖仲八公娶陳氏,生男三人,長六二公,次十二公,其季百
六公,是為高祖考。娶胡氏,生二子,長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娶侯氏,生子曰:初
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配王氏為祖考妣,有子二人,長五一公,次
即先考,諱世珍。元初籍淘金戶,金非土產(chǎn),市于他市,先祖考初一公困于役,遂棄田廬,
攜二子,遷泗州盱眙縣。先伯考五一公十有二歲,先考才八歲。先祖營家泗州,置田治產(chǎn),
及卒家日消。由是五一公遷濠州鐘離縣,其后因至鐘離居。先伯考性淳良,務(wù)本積德,與人
無疾言忤意,鄰里稱善人。先伯娶劉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
公生鐘離。先考君娶妻陳氏,泗州人,生子四:長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
某其季也,生遷盱眙后,戊辰年。”
③《中國歷代契約會編考釋》,張傳璽主編,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5 年 8 月版。
三、客家姓氏族譜中的數(shù)字名字
客家人的祖先從中原南遷到贛閩粵邊的山區(qū)定居下來,逐漸形成客家民系??图颐裣敌纬傻臅r間,大致在宋元之際??图胰俗遄V上的數(shù)字名字現(xiàn)象,正說明客家人是中原漢人之后裔,傳承了唐宋間數(shù)字取名之遺風(fēng)。以下錄永定縣十個客家姓氏族譜中數(shù)字名字的情況為例,以追溯客家民系的中原文化根基。
李姓
湖坑奧杳樓下村《隴西李氏族譜(李萬豪民國 14 年抄本)》記載,從得姓第65 世至 79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其間 72 世李保朱從寧化石壁遷上杭縣內(nèi)東門街,生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五兄弟,李火德生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卒于宋咸淳六年(1270)。李火德之孫千三郎由上杭豐朗遷永定莒溪葫蘆場坎,葬勝運里大坪湖山凹上大窠里。千三郎之子三五郎,遷湖坑,葬湖坑寨背,妣江氏葬湖坑塘丘。
林姓
湖坑洪坑村林日耕先生保存的《永定洪川林氏族譜(林文勝 1963 年抄本)》記載,從得姓第 84 世至 93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80 世林偉,宋紹興間(1131—1162)為汀州教授①,83 世林文德居寧化,生九子,一郎遷尤溪,四郎遷上杭瀨溪,五郎遷永定高陂西陂,六郎、七郎遷浙江泰順,八郎遷上杭白沙,九郎遷南靖象山。八郎之后 88 世茂青從上杭白沙移居撫溪,妣詹氏攜子保生移居洪坑,詹氏墓在洪坑村頭;茂敷之子福壽移居虎崗,祖壽移居文溪。
蘇姓
2005 年版《永定縣蘇九三郎公系大宗族譜》記載,蘇姓入閩始祖蘇益(875—967)之后裔第 6 世至 18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6 世蘇頌(1020-1101),字子容,出生于同安蘆山堂,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官至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執(zhí)相?、?,是宋代著名科學(xué)家。13 世九三郎,名毅,于元皇慶二年(1313)前后隨母蔡氏從廣東楓朗移居汀州上杭金豐苦竹(即今古竹)開基,葬在古竹大坪頂峻廈祠后。
江姓
2003 年版《永定江氏宗譜》記載,江姓從得姓第 106 世至 115 世(入閩第 7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入閩始祖八郎從江西經(jīng)寧化石壁遷上杭三坪開基,生三子:萬里、萬頃、萬載。萬頃(1121—1275)生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五郎、十八郎(葬上杭三坪源里村鴨嬤坡)。十八郎生 9 子:百八郎居高頭(葬在高頭水口塔下山),百九郎居大埔小青龍窟坪,百十郎居大埔湖寮,百十一郎居饒平葛藤凹,百十二郎居陳東水尾,百十三郎居平和大溪江寨,百十四郎居平和大溪莒溪,百十五郎、百十六郎留居上杭三坪。各地族譜所載略有不同,另有三九郎居尚賢,四六郎居灌洋。
張姓
岐嶺平水村 1988 年修的《張氏清河郡族譜》記載,從得姓第 123 世至 132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122 世張化孫(1175-1267),南宋淳熙至咸淳間人,從寧化石壁遷上杭官前上吉街,葬上杭蘆豐將軍橋;妣陳氏、闕氏,生 18 子:一郎吉云,二郎慶云,三郎楨云,四郎祥云,五郎集云,六郎從云,七郎龍云,八郎福云,九郎自云,十郎綿云,十一郎景云,十二郎星云,十三郎卿云,十四郎帝云,十五郎闕云,十六郎倬云,十七郎彼云,十八郎定云。后裔廣布于福建、廣東、臺灣等地。
① 見清·曾曰瑛修《汀州府志·職官志》
②見《宋史·本紀(jì)第十七·哲宗》
吳姓
《永定吳氏宗譜》記載,吳承順由江西南豐竹家山遷福建汀州寧化石壁村,為吳氏入閩始祖。其后至第 7 代都有數(shù)字名字。第 4 代五四郎文楷(1142—1229),居永定,后遷廣東大埔戀州之新村(雪坪),葬雪坪。五四郎生九子,長子千一郎后裔居高陂、湖雷等到地,次子千二郎后裔居高陂、城關(guān)等地,四子千四郎后裔居湖雷、堂堡、陳東等地,六子后裔居湖坑奧杳,七子千七郎后裔居下洋思賢,八子千八郎后裔居湖雷、南靖等地,九子千九郎后裔居城郊西坑。
王姓
仙師錦峰村王發(fā)堅先生收藏的《太原王氏活公派衍一脈族譜》(清嘉慶丁丑年王監(jiān)亭抄本)記載,永定王氏始祖百五郎,于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避亂由寧化石壁遷居上杭溪南錦峰鄉(xiāng)(今永定仙師鄉(xiāng)錦峰村)開基。其傳至 8 代都有數(shù)字名字。百五郎生七子,千一郎居石壁前(在上杭),千二郎其裔后徙,千三郎居田心(永定鳳城),千四郎居龍漈(永定城郊),千五郎原居錦峰瑤上,千六郎居水南(在上杭),千七郎無稽。卒葬錦峰狗媽穵。
黃姓
1994 年版永定撫市黃氏族譜修譜理事會編《黃氏族譜》記載,從得姓第 119世至 131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129 世念八郎,號小五,元末亂世,從大埔縣張溪移居永定縣奧杳筑寨而居,為奧杳黃姓開基祖,葬在奧杳中村塘背佛肚窠。130 世均任,小五之三子,諱英甫,號千六郎,生于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卒于明太宗永樂十七年(1419),葬湖坑冢山窠。
胡姓
2011 年版《福建永定胡氏族譜》記載,從得姓第 95 世至 102 世(永定胡姓第 6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91 世胡銓(1102-1180),南宋吉州廬陵人,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呂祉舉胡銓,除銓樞密院編修官①。96 世七郎從長汀經(jīng)上杭遷永定下洋肇基,為永定胡氏始祖,立祠奉祀,妣曹氏,生一子十二郎。十二郎與妣徐氏、巫氏,俱葬下洋新墟尾。
廖姓
2010 年版《福建永定廖氏族譜》記載,從得姓第 83 世至 101 世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88 世廖花生于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宋太祖乾德四年(966)任宋參知政事,由延平府順昌縣遷汀州府上杭縣蘭溪郭坊開基,為杭永廖氏始祖??煎嵊谏虾伎h廬豐鄉(xiāng)杭永公路旁邊。廖花生一子昌,昌生三子:徹、政、敏,三人的墳?zāi)苟荚嵩谟蓝h城郊鄉(xiāng)古鎮(zhèn)村。
以上所舉族譜中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的年代,最早的是廖姓,廖花生于后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其前五代就出現(xiàn)數(shù)字名字記載,大約是晚唐時期。最遲的是黃姓,130 世黃均任,諱英甫,號千六郎,生于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其子仍用數(shù)字名,應(yīng)當(dāng)在元末明初時期 。其他大都出現(xiàn)在宋元之際。這種情形與宋元時人們習(xí)慣以數(shù)字取名的習(xí)俗是一致的。數(shù)字名字中,“念”“十”“百”“千”“萬”通常表示同一輩分。在所舉族譜的數(shù)字人名中,有數(shù)字名字與文字名字同時并存的現(xiàn)象,如李火德傳下第 8 世萬九郎又名德玉,移居奧杳;林茂青從上杭白沙移撫溪,其子三三郎,又名保生,隨母詹氏移洪坑開基;張化孫的十八個兒子都有數(shù)字和文字名字;其他姓氏都有這種情況,恕不一一列舉。這種現(xiàn)象也跟唐宋之際的取名習(xí)俗相符。
①見《宋史·選舉二》
四、結(jié)語
1、客家族譜中的數(shù)字名字,是客家人的真實存在。客家人族譜上的數(shù)字名字,都是真有其人,大都記錄著從何處遷來,或何人所生,葬在何處等,有的連生卒年月日都甚為詳細。如果說文字的記載有可能不實,然而,世世代代傳下來每年祭祀的祖宗墓地,是真實的存在,即使是衣冠冢,也可以肯定有真實的先人,只是兄弟分遷各處而多處設(shè)墳而已,因為客家人有濃厚的尊祖敬宗的習(xí)俗。
2、客家族譜中的數(shù)字名字,是中原漢人南遷的證明。唐宋之際,士大夫階層對于數(shù)字名字的喜好,對以數(shù)字取名的風(fēng)氣產(chǎn)生巨大影響和推動,因而數(shù)字名字十分普遍??图胰说淖遄V上記載著數(shù)字名字,正是客家先人來自中原的一個注腳。許多客家姓氏族譜都記載著祖先在唐末、宋代為避戰(zhàn)亂南遷的艱辛歷程,與數(shù)字名字正好互相印證客家先人是中原漢人。
3、客家族譜中的數(shù)字名字,是中原文化的深刻烙印。族譜是漢民族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就其內(nèi)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的歷史。客家人慎終追遠,族譜上記錄的數(shù)字名字,留下了中原文化的烙印,保存了歷史年代的身影。族譜與諸多史料圖書一樣,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典籍。
作者:蘇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