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長沙個人起名,以及長沙以前叫什么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每個省份都有自己的簡稱,多數(shù)的簡稱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聽起來也非常悅耳,甚至很多本地的孩子都愛用省份的簡稱取名。比如說湖南的“湘”,“湘軍”“湘菜”,很多湖南人喜歡用“湘”入名,如李湘等。
但也很多省份的簡稱聽起來感覺很奇怪,而且往往有同音引起誤解,生活中人們往往會避開這種簡稱。
一、為什么每個省都需要一個簡稱?其實,各省市的簡稱并不一自古以來就有的,簡稱的歷史非常短。
簡稱的出現(xiàn),大概是19世紀6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大家都知道,那時候,電報開始在我國出現(xiàn)。
現(xiàn)在45歲以上的人可能還發(fā)過電報,大家都知道,電報是要以字數(shù)收錢的。
我們那時候發(fā)電報都是用幾個字把意思表達清楚。
更別說160年前的電報了,那時發(fā)電報非常貴,惜字如金,多一字都是銀子。
于是,各省的簡稱也就應運而生了。
湖南省只要一個“湘”字就可以了,沒有必要用“湖南省”三個字。
所以在電報發(fā)展過程中,各個省份都需要上報自己的簡稱。
河北近水樓臺先得月,率先上報了“冀”的簡稱。
這下可好,山東本來想報“齊”的,但“齊”和“冀”讀音容易混淆,所以只好另選擇了“魯”的簡稱。
廣東得風氣之先,特別是廣州,一直是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所以廣東人也早早報上了“粵”這個簡稱。
這下,浙江為難了。本來浙江開始想報“越“的,但由于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沖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
由此可見,各省的簡稱最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省錢,如果多給一點時間,各省一定會報上比現(xiàn)在更有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的簡稱。
二、成功的簡稱和尷尬的簡稱1、非常成功的簡稱
一是確實有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
二是專屬性,一聽就知道是關于這個省的內(nèi)容,而沒有其他更多的含義。
三是好聽,給人一種音律上的美感。
這一類的簡稱有:湖南的”湘,廣東的“粵”,河北的“冀”,山西的“晉”,江西的“贛”,四川的“川”,甘肅的“隴”,還有四個直轄市京津滬渝都不錯。還有其他,不一一列舉了。
2、雖然不是專屬的用詞,但總體來說還可以
如遼寧的“遼”,遼雖然不是專用,但遼寧有一條母親河:遼河,”遼”也是遼寧最合適的簡稱了。江蘇的蘇,青海的青,吉林的吉,雖然沒有什么含義,但似乎也找不到更好的簡稱了。
3、雖然是專屬名詞,也有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但讀音容易有歧義,有點會有點尷尬
如安徽的”皖“,有人說這和”完“一個音;
海南的”瓊“,有人說和”窮“是一個發(fā)音,廣東和海南人很在乎這一點,最怕窮了。
又如云南的“滇”和癲是一個音,滇還有容易念成鎮(zhèn)。
有一年鐵路開通儀式上,有人就把“滇”念成了“鎮(zhèn)”,當然這不能怪這個字。
湖北的鄂,聽起來像“惡”,所以湖北一直提出來把鄂改了,要改成楚。
不過湖南、江蘇等地可能會有疑義。
還有福建的閩,有人說這個字看起來像:家里有條蟲。
這個有點太牽強了,個人認為閩字還是非常成功的。
當然最想改簡稱的應該是黑龍江了,不用“黑”你,你自己就簡稱黑了。
三、省份的簡稱可以改,地級市以上的城市也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簡稱黑龍江的簡稱完全可以改成“龍”。
安徽的簡稱用“徽”最合適,雖然難寫一點。
浙江的簡稱可以改成“越”。
湖北的簡稱可以改成“荊”。
海南的簡稱直接用“?!倍夹?,反正四面都是海。
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現(xiàn)在城市的地位越來越突顯,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城市比省份更為重要。
每個地級市都應該有一個屬于自己的簡稱了。
但現(xiàn)在,除了四大直轄市,有自己簡稱的城市并不多。
廣州為“穗”,南京為“寧”,武漢叫“漢”,其他的城市幾乎都沒有自己專屬的簡稱,只能用城市的第一個字。
長春用“長”,哈長城市群,長沙也用長,長株潭城市群;
南寧、南昌怎么區(qū)分?大連、大同怎么區(qū)分?還有西安、西寧。
我們文化這么博大精深,每個城市這么重要,真應該有個簡稱才好。
如果您來定你所在的省份和城市的簡稱,會用哪個字?
歡迎留言,非常感謝。
長沙位于華中中部,位于湘江的下游,又被譽為“瀟湘洙泗”,有“楚漢名城”之稱的長沙,也有“星城”之稱。長沙的名字有很多種不同的解釋,不過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它是以“長沙星”命名的。這一系列的舊相片是一九九零年在長沙拍的。這是長沙市火車站在上世紀90年代的照片,那時長沙站很大,站前廣場很寬敞。
一九九零年,長沙橘子洲頭橘子洲地處湘江腹地,地處長沙市岳麓區(qū),是湘江下游最大的一片砂質(zhì)灘地。
長沙湘江大橋,一九九零年建成。湘江橋又被稱為橘子洲橋。修建于一九七二年,總長二千二百五十公尺。它是一條橫跨橘子洲,將岳麓區(qū)與芙蓉區(qū)聯(lián)系在一起的渡河道路。
20世紀90年代,長沙南郊外的一座公園內(nèi),有一項被稱為“游龍戲水”的游樂項目,它是許多80后長沙小朋友玩耍的地方。
90年代,長沙,一個小女孩在長沙市一家繡花廠做著針線活。湖南民間有悠久的歷史,湘繡是長沙的一大特色。
長沙芙蓉地區(qū)1990的街道景色。芙蓉區(qū)原名城東區(qū),源于湖南,又被稱為“芙蓉國”,故又被稱為“芙蓉之鄉(xiāng)”。
長沙黃興中路,1990的街道風景。黃興中路位于中山路南側(cè)與解放路北側(cè),建于1933年,為長沙繁華的商業(yè)街。
長沙,一部載著農(nóng)產(chǎn)品的三輪車在大雨中穿行。
長沙1990年的街頭風景,下雨時,人們在街道上購物。
非常謝謝大家的熱情支持,這次的分享到此結(jié)束,喜歡老照片的朋友,請不要忘記給小編加個關注呀,小編是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我有許多老照片想要與大家分享,我會繼續(xù)努力創(chuàng)作。以上圖片均為網(wǎng)絡收集,如有侵犯,敬請告知,謝謝。
一直覺得長沙沒什么好看的,值得一看的也沒有幾個地方!今天因為某些原因,強行讓我冒著大太陽在蒸籠一樣的天氣里逛了一圈長沙米粉街!
感覺還不錯!
第一:長沙打卡
這堵墻,這是第一次見實物!
網(wǎng)上倒是看過N次,簡簡單單的造型不過還是挺出片!不管是從進去開始逛還是逛完出來,那里的都有人在排隊等著拍照。正午的太陽也減少不了拍照的熱情!
第二,米粉
米粉街自然是賣米粉的,從它開始裝修我就知道,但是我也一直疑惑米粉街有什么好玩的。長沙到處是粉店,開成一條街,這競爭壓力有多大,誰沒事跑這里來嗦碗粉。
不過我還是見識淺薄,這里貌似每家店的生意都還不錯。雖然是米粉,但是粉的口味都還不一樣。長沙米粉,常德米粉,邵陽米粉,湘西米粉,衡陽魚粉…基本上囊括了湖南的米粉品種,米粉一條街也算不上虛有其表了!
進了一家湘西米粉店,味道還不錯,湯都喝干凈了。價格也還公道,10塊錢一碗的肉絲粉,16塊錢一碗的酸湯牛肉粉。悄咪咪的說一句,在這里吃粉的美女好多,穿著也很火辣,有口福也有眼福!
可惜無圖無真相,唯一拍了一張黃永玉老先生題名的《中國米粉王》的牌匾。
第三,米粉博物館
在太平老街,我見識過了臭豆腐博物館,知道了臭豆腐的制造方法。沒想到在米粉街看到了米粉博物館。
只知道湖南人喜歡嗦粉,第一次知道湖南的粉這么多種類,歷史這么悠久,真的是開了眼界漲了見識。
以前朋友來長沙,真的不知道帶他們?nèi)ネ嫔?!哪怕是問長沙土著街溜子,他們也只知道岳麓山、橘子洲、博物館,剩下就是跑吧和洗腳,在他們看來長沙真的沒有什么好玩的,除了吃還能干啥,熱死個人!所以說??!長沙人旅游還得參看外地游客來長沙的攻略,他們真的比本地人更懂長沙的旅游景點!
順便提一句長沙一個很搞笑的地名“韭菜園”。
韭菜園這個地方有個很大的古玩市場,真的是地如其名,真的是那種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好地方!我覺得除了開古玩市場,其實證券公司也可以開那里…我們的大A很適合那里!
最后放一棵古玩街的搖錢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