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洛陽以前叫什么名字,以及男孩子寓意好的名字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1964年,洛陽,孩子們在街邊玩一種桌球游戲,類似于后來風靡全國的臺球,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1965年,洛陽老城東大街,前方城樓為洛陽老城區(qū)的地標建筑之一,鼓樓,正名“譙樓”,始建于明代,歷代經(jīng)過數(shù)次修繕,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1964年,河南洛陽,一個小學校園里,教師正帶領孩子們玩耍,校舍很是老舊。
▲1964年,河南洛陽,幼兒園里的小女孩,騎在一個木馬上玩耍,城里的孩子條件比農(nóng)村好很多。
▲1960年,鄭州燕莊,毛澤東來河南視察農(nóng)業(yè),佇立麥田里,聽當?shù)毓ぷ魅藛T匯報今年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
▲1960年代,鄭州,人民電影院,又稱東方紅電影院,建筑造型非常有特色,二樓有時代標語:克服右傾情緒,厲行增產(chǎn)節(jié)約。
▲1964年,鄭州國棉三廠,蘇中友協(xié)代表團參觀食堂,菜品很豐富,60~80年代,鄭州六大紡織廠崢嶸并立、飛速發(fā)展,曾為鄭州市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60年代,鄭州,河南人民劇院,位于北二七路與西太康路交叉口,2005年被拆除,原址上建了現(xiàn)代化商廈,大衛(wèi)城。
▲1960年代,鄭州,老黃河大橋,原名平漢鐵路鄭州黃河大橋,是黃河上修建的第一座單線鐵路橋,被稱為黃河大橋之母,新中國成立以前最長的橋,共有102橋孔,該橋1987年被拆除,只留下5孔橋墩作為文物保存在原址上。
▲1960年代,鄭州解放路,河南省政府剛由開封遷來沒幾年,城市建設還比較落后,彼時的解放路比現(xiàn)在要顯得寬闊許多。
洛陽是千年古都、也是新中國工業(yè)重鎮(zhèn)。
洛陽戶籍人口752.5萬,常住人口706.9萬。
洛陽市域面積15230平方千米,山區(qū)、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45.51%、40.73%、13.8%,下轄7個區(qū):西工區(qū)、老城區(qū)、澗西區(qū)、偃師區(qū)、孟津區(qū)、洛龍區(qū)、瀍河回族區(qū),7個縣:新安縣、欒川縣、嵩縣、汝陽縣、宜陽縣、洛寧縣、伊川縣。
2022年洛陽GDP達5675億元。
今天我想聊一下“洛陽有什么,洛陽缺什么,洛陽將往哪里去”。
一、洛陽有什么
1.承載漢唐盛世歷史記憶的古都古跡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漢唐是中國在世界上最強盛、最輝煌的朝代,而洛陽是漢時的東都,是武唐時的神都。作為十三朝古都,洛陽擁有龍門石窟、回洛倉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等 6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隋唐洛陽城是當時全世界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是當時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龍門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發(fā)源地、關林是世界三大關廟之一、國內唯一“冢、廟、林”三祀合一的經(jīng)典建筑。
2.儲量世界前列的鉬礦和全國前列的金礦資源
洛陽位于華北平原與秦嶺山系交接處,成礦地質條件優(yōu)越,礦產(chǎn)資源豐富。洛陽黃金金屬儲量居全國第三位,鋁土礦探明儲量排全國第五位。欒川鉬礦儲量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三大鉬礦之一;嵩縣黃金產(chǎn)量保持全國第六,新安、偃師、宜陽、伊川、汝陽縣等地煤礦埋藏淺、儲量大、煤質好,煤種齊全。
3.中字頭企業(yè)集聚的重工業(yè)基底
“一五”時期,洛陽作為新中國重點建設的工業(yè)基地,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械廠等重點項目落戶,此后,國家繼續(xù)加碼洛陽工業(yè)建設。截至目前,中信重工、中國一拖、中國兵器裝備、中國機械工業(yè)、中車、中集、中鋁、中石化、中鋼、中航鋰電、中航光電、中建材、中交、中鐵、中電建等數(shù)十家中字頭企業(yè)在洛陽設總部或分部。形成了實力雄厚的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石油化工、能源電力和材料重工業(yè)基礎。
4.豐富奇特、山水交融的自然風光
洛陽位于二、三階梯交界帶,域內有太行山余脈、秦嶺山系,伊河、洛河、瀍河、澗河、黃河,擁有5A級景區(qū)5家、4A級景區(qū)27家,老君山是“天下無雙圣境,世界第一仙山”,白云山被譽為“人間仙境”,黛眉山是國內唯一被黃河三面環(huán)繞的原始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雞冠洞被譽為北國第一洞府,重渡溝號稱“北國水鄉(xiāng)”、京洛避暑勝地。
二、洛陽缺什么
1.通暢的交通體系
洛陽號稱“五山四嶺一分川”,域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在大山上架橋、修路、通隧道始終面臨著土地承載力差,成本風險高,修理維護不便等問題。雖然市內地鐵、高架橋、隧道等立體交通建設如火如荼,但便捷的縣域交通網(wǎng)還遠未建成,另外洛陽對外鐵路交通只有東西向沒有南北向。
2.活躍的民營經(jīng)濟
由于大型國企眾多,洛陽社會資源分配更多偏向于國企,民營企業(yè)生存空間有限;民營企業(yè)經(jīng)營往往圍繞重工業(yè)國企的配套服務展開,絕大多數(shù)從事資源開發(fā)和初級加工,在目前國企掙扎在轉型路上的形勢下,民企業(yè)務發(fā)展困難,因此洛陽民營經(jīng)濟整體產(chǎn)業(yè)層次、產(chǎn)品檔次較低,規(guī)模不大,骨干企業(yè)少。
3.高等教育和人才
洛陽僅有普通高校8所,其中本科院校3所: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范學院和洛陽理工學院,這樣的教育底子與洛陽的經(jīng)濟地位嚴重不符,也是洛陽與省會鄭州差距越拉越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洛陽將往哪里去
千年王氣所在、鐘靈神秀的洛陽光彩不會被隱沒,它將一直作為中原地區(qū)一個特殊的存在,在北方城市名單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對于洛陽的未來,我想可能有兩個發(fā)展走向:
1.中原城市后花園
洛陽兼具厚重歷史文化與多樣性自然風光,在整個中原城市群無可出其右者,未來隨著經(jīng)費經(jīng)濟、休閑經(jīng)濟的來臨,洛陽可以圍繞打造中原城市群后花園,進一步打通交通體系,完善交通服務設施,大力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
2.河南智造頂梁柱
制造業(yè)永遠都是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頂梁柱,在河南沒有一個地市能像洛陽這樣擁有如此富集的制造業(yè)優(yōu)勢,特別是洛陽還具有軍工科技優(yōu)勢,洛陽可以圍繞智能制造,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yè)的融合,進一步做實工業(yè)強市的金字招牌,做牢河南制造業(yè)的頂梁柱。
▲ 攝人心魄的獸面紋,是噩國的標志。
作為楚文化核心區(qū)的湖北省,其簡稱并非是楚,而是“鄂”(噩)。
那么,它由何而來?與楚國又有怎樣的糾葛?
01
山西人的南國之旅
2011年6月1日,在法國希拉克博物館的展覽中,出現(xiàn)了兩件屬于中國西周初年的青銅器,這就是后來引起學界震動的疑尊和疑卣。
新見的有銘文青銅器,往往會使許多后世失載的歷史事件重現(xiàn)于世。雙“疑”之所以聲名大噪,正是因為它們是3000年前一場立國儀式的見證者:“惟仲羲父于入(納)噩侯于盩(zhōu)城?!?/strong>
學者李學勤說,《春秋》經(jīng)傳中的“納”,均指送某人進入都邑為君。這就意味著,疑尊和疑卣銘文,說的是一個名叫仲羲父的人,送噩國君主到盩城即位之事。
盩城具體是今天的哪里,目前無跡可尋。而噩國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不僅聞所未聞,更是光看國名便覺得有些恐怖。
事實上,噩國在后世文獻里基本被寫作“鄂”,也就是今天湖北省的簡稱。
那么,疑尊提到的噩國,其故地就是在今天湖北某處?是,又不全是。
2007年,在湖北隨州市隨縣安居鎮(zhèn)羊子山,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噩國墓地,其中編號為M4者,可確定年代是西周早期。
這也就證明了,周初噩國的中心確實就在湖北隨州一帶,可能“盩城”也在這附近。
▲ 西周早期噩侯卣(yǒu),隨州安居羊子山噩侯墓地4號墓出土,隨州市博物館藏。
既然有實打實的出土文物,又何來不全是?原因很簡單,在傳世文獻中,噩國早在商代就出場了,并非到西周才橫空出世。
《史記·殷本紀》稱,商紂王在位時,曾經(jīng)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西伯昌就是后來的周文王,而九侯可能是鬼方首領,陜西榆林清澗縣的李家崖遺址應當就是鬼方都城的遺跡。鄂侯能跟這兩人并列,足見噩國實力多么強大。
九侯后來獻女紂王,結果其女為人剛正失寵,連累九侯被剁成肉醬。鄂侯也因向紂王進諫而被做成肉干。
西伯昌和九侯都是商朝西北方向的諸侯。如此看來,商代噩國也在此范圍內,不可能會是一個南方國家。
▲ 西周早期噩國獸面紋尊,攝影/卡拉·蔡。
可為佐證的是,周代的山西南部,就有名為“鄂”的地方。先秦史籍《世本》記載,晉國始祖、周成王弟唐叔虞初受封時,居城就是鄂。
更有意思的是,據(jù)《清華簡》,周幽王被犬戎攻殺之后,晉文侯就是在一個叫“少鄂”的地方迎接周平王,后將他帶到京師擁立為新天子的,至今山西鄉(xiāng)寧縣還有一條鄂河。
倘若商末噩國是在山西,那它又是如何移形換影到湖北呢?這看似不可理喻的事件,卻符合周初政治的實景。
我們有理由相信,噩國是在周朝對天下諸侯的大遷移中,離開了世代生活的晉南舊地,踏上了南遷之旅。
究其根本,“武王伐紂”并不像《封神演義》改編的那樣大獲全勝。
滅商后,周人無力將商朝舊勢力連根拔起,甚至不得不分封紂王之子武庚,并讓管叔、蔡叔、霍叔充作“三監(jiān)”來一起管理商朝核心區(qū)。
武王英年早逝后,還直接導致了后來“三監(jiān)之亂”的爆發(fā),險些毀掉周朝社稷。
所以,周公東征平叛后,廣泛采用“遷封”的方式處理舊諸侯。
遠離故土的他們,忙于興建城池、恢復生產(chǎn),自然不能再和天子對抗。之后再將周王室的親屬封到要地,作為屏障,豈不一石二鳥?
例如秦國的祖先,就是此時被周人從山東移至甘肅的。1954年,江蘇鎮(zhèn)江出土了“宜侯夨簋”,其銘文記載的就是周康王將虞國國君虞侯夨改封到宜地的故事。
▲ 鎮(zhèn)江博物館藏精品:宜侯夨簋。
或許,仲羲父的任務,就是護送來到南方的噩侯,在盩城建立新都。疑尊銘文還提到他贈禮宋伯之事。宋是商紂王兄長微子啟一支的封國。
看來,噩國確實與商王室的關系匪淺。不過,像噩國這種強國,僅僅遷封就能讓周天子放下心來嗎?
在羊子山噩國墓地的東方不遠處,有西周早期的曾國墓群。曾國又名隨國,是周朝功臣南宮適的封國。
▲ 曾國扼守桐柏山和大洪山夾縫中的隨棗走廊,北接南陽盆地,南連江漢平原,是南北溝通的戰(zhàn)略要道。西周分封曾國于此,就是為了警戒南方的諸侯和蠻夷。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處狹小險要之地,曾國卻存在了近700年,“壽命”在兩周諸侯國中名列前茅,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在傳世的青銅器中,還有一件“噩監(jiān)作父辛寶彝”(噩監(jiān)為父親辛制作了這件器物)。
這足以證明,周人仿照當年派“三監(jiān)”監(jiān)視武庚的做法,在噩國設置了“噩監(jiān)”作為天子的耳目。將隨國分封到噩國的周邊,不排除也有這方面的籌謀。
只不過,即便如此防范,來到湖北的噩侯,還是在百年后差點顛覆了周王室。
02
無法駕馭的馭方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了一件趣事:前606年,鄭國大夫石癸向鄭文公建議,立逃亡到晉國的公子蘭為太子,以此換取大軍壓境的晉文公退兵。
石癸的理由之一是,公子蘭的母親為姞姓,鄭國與周王室一家,周朝始祖后稷的元配也是姞姓。姞,是吉人之義。自古便有傳說,姬、姞二姓聯(lián)姻,子孫必定繁盛。
石癸的話有沒有科學依據(jù),不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范疇,但周王室與姞姓氏族通婚確有其事。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噩侯簋”銘文記載:“噩侯作王姞媵簋,王姞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噩國正是姞姓國之一。
▲ 西周早期獸面紋卣,夸張奇詭的獸面紋樣是噩國青銅器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大約在西周中后期,曾有一位噩國公主出嫁周天子為后,噩侯遂鑄此器作為公主的嫁妝。周天子大老遠娶噩侯之女,自然是因為噩國對于維護周朝南方邊境穩(wěn)定的意義。
來自東南方向的楚人、淮夷、東夷跟西北的戎族一樣,是周朝的心腹大患。周昭王南征,“喪六師于漢”,就連周天子自己都殞命漢水,足見彼時戰(zhàn)況之慘烈。
昭王之子穆王時,又有位于今天江蘇徐州的徐國國君徐偃王作亂。穆王之后的共王一朝,淮夷勢力甚至從東南一路攻入山西。
山西翼城大河口霸國墓地出土了多件記載此次淮夷入侵的青銅器,如格仲鼎和格仲簋。最后在晉國與霸國的聯(lián)軍反擊之下,才將淮夷挫敗。
噩國是周室在南方的重要支點。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西周前期“靜方鼎”,它的銘文就說周昭王在做南征準備之時,曾經(jīng)命大臣南宮中統(tǒng)領隨國、噩國兩國軍隊以為策應。把噩國形容為天子的橋頭堡,也并不為過。
▲ 靜方鼎。
那么,有幸成為“國丈”的究竟是哪一任噩侯?此人極有可能就是姞噩的亡國之君:馭方。
傳世典籍中并沒有一字一句提到馭方的生平,但巧的是,有幾件和他相關的帶銘文青銅器保存至今。
2014年,在杭州西泠印社拍賣會上,“噩侯馭方鼎”以839.5萬的價格被售出。此鼎銘文記載的是馭方和周厲王之間的一次親密互動。
那時周厲王剛南征回朝,在坯地駐扎,馭方專程趕來,向天子進獻銅壺。周厲王隨即用此壺行祼(guàn)禮(澆酒于地祭祀),馭方則在一旁協(xié)助。
之后,兩人又一同進行射禮。周厲王特賜予馭方禮物,馭方拜手稽首答謝恩寵,為贊揚天子恩德特鑄此鼎紀念。
▲ 陜西扶風出土的禹鼎,刻寫了周王平定噩侯的始末。
好一派君臣和諧的佳話,怎么看馭方都是周厲王倚重的國之柱石。
然而,早在1942年,陜西扶風任家村出土的青銅器“禹鼎”,就已經(jīng)揭示了馭方的結局:他掀起了一場波及周朝半壁江山的叛亂。
噩侯反叛引發(fā)的戰(zhàn)爭有多殘酷,禹鼎銘文用一句話將其形容到了極致:“嗚呼哀哉,用天降大喪于下國!”
令人詫異的是,馭方竟然和周王室的老對手東夷及淮夷結成同盟軍,“廣伐南國、東國”,乃至勢如破竹般攻到了周朝在東方的統(tǒng)治中心“成周”(今河南洛陽)附近。
周厲王集中王室直屬的兩支王牌軍隊“西六師”和“殷八師”的全部力量去撲滅亂軍,被氣得幾乎喪失理智的天子還下了死命令:“勿遺壽幼!”意思是要將噩國的老弱通通斬草除根,一個不留。
▲ 禹鼎銘文。攝影/蘇李歡
然而,這場用上了王室全部軍力的賭博,竟然以失敗告終。社稷岌岌可危之時,大臣武公動員自己的私兵“戎車百乘”,交托給家臣“禹”,命他協(xié)助王軍,這才終于將噩侯馭方擒獲。
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令馭方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我們已無從知曉。但可以肯定的是,姞噩從此不復存在于周朝的版圖之上。一場秉持天子命令進行的屠殺,徹底將這個國家摧毀了。
03
換殼噩國的出世
2012年,南水北調工程中途徑河南南陽夏餉鋪段干渠,在施工時意外鉆探到古墓,經(jīng)過近兩年的發(fā)掘,共清理出了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的墓葬80多座。
神奇的是,出土器物的銘文表示,這里是噩侯的家族墓地。早在周厲王時便被滅亡的噩國,怎么又會在春秋時代的南陽出現(xiàn)?
隨著銘文釋讀的進展,學者們發(fā)現(xiàn),這個噩國并非是馭方的姞姓噩國,有一件青銅壺上清晰刻有“噩侯作孟姬媵壺”的字樣。
南陽噩國的君主,是姬姓后裔。換句話說,他們是周王室的人。
看來,在周朝軍隊將馭方一族鏟平后,周天子又將某位王室的子弟派遣到南方擔任新噩國的君主,并將噩國再次遷封到南陽境內。
▲ 春秋早期噩侯鬲。
《史記》說周厲王的父親周夷王時,王室微弱,楚國君主熊渠趁機在南方大肆擴張,竟然一口氣封了自己的3個兒子為王,其中就包括一位“鄂王”。
只不過,周厲王即位后,重振王室聲威,熊渠畏懼之下,又將兒子們的王號除去。
馭方的噩國,到周厲王時才被消滅是無可置疑的事實。楚國當年封的所謂鄂王,恐怕只是同名而已,并不代表真能對噩國發(fā)號施令。
只不過,隨著楚國的北進,雖然史無明載,但南陽的姬姓噩國為楚國吞并也是意料中的事。
在《越人歌》的故事里,船夫吟唱的“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的對象,正是楚國的封君“鄂君子皙”——鄂地最終成為了楚國王子的食邑。
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四國聯(lián)合伐楚,楚國南陽以北之地盡為韓魏所奪。
而2014—2015年對湖北大冶鄂王城的考古,證實該城建于戰(zhàn)國中晚期??梢姡诔ネ酥H,鄂君的治所也一并后撤,“鄂”再次回到湖北境內。
▲ 大冶鄂王城。
之后的幾千年里,以“鄂”為名的城市,地位一步步升級。秦漢置鄂縣,三國時孫吳遷都于此改名“武昌”。到了元朝,湖廣行省還被稱作“鄂州行省”。
清代自雍正八年(1730)湖廣總督邁柱開始,以“鄂省”指代湖北。來自山西的噩國之名,將烙印永遠留在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