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 id="qonpc"><legend id="qonpc"></legend></pre><em id="qonpc"></em>

      国产精品熟女久久久久浪_国产一区在线观看成人免费_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禁漫天堂资源中文www_中文字幕av成人在线电影_一级片'在线观看视频_久久人人爽人人片av_www.熟女人妻精品国产

      用奇字給公司起名字 俊字起名字大全霸氣

      2024-01-27 18:54:49
      八字起名網(wǎng) > 八字起名 > 用奇字給公司起名字 俊字起名字大全霸氣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wù)動闷孀纸o公司起名字,以及俊字起名字大全霸氣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詳情介紹:

      去“金融”后再去“360”標(biāo)簽 360數(shù)科宣布更名“奇富科技”

      經(jīng)濟(jì)觀察網(wǎng) 記者 汪青 由“360金融”更名為“360數(shù)科”后,2月14日,“360數(shù)科”再更名為“奇富科技”。

      對于此次更名,奇富科技方面對記者表示,盡管公司名字源自360,但雙方在業(yè)務(wù)定位上截然不同且相互獨立。360主打數(shù)字安全,而奇富科技則深耕金融科技服務(wù)市場。更名后,可以更加突出公司自主發(fā)展金融科技戰(zhàn)略的決心。

      “目前更名對于公司整體架構(gòu)未有影響,不存在分成金融和科技兩個主體。”奇富科技方面強調(diào)。

      實際上,此次并非公司獨立運營后的首次更名。360數(shù)科前身為360集團(tuán)旗下360金融集團(tuán),于2018年6月正式獨立運營,并于同年12月赴美國納斯達(dá)克交易所上市。2020年8月,公司品牌由“360金融”正式更名為“360數(shù)科”;2022年11月,赴港進(jìn)行二次上市。

      “在更名后,公司將全面聚焦金融科技戰(zhàn)略,幫助金融機(jī)構(gòu)實現(xiàn)數(shù)字化轉(zhuǎn)型。經(jīng)過多年金融領(lǐng)域?qū)嵺`,奇富科技以自身強大安全生態(tài)為依托,完成了在人工智能、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技術(shù)方面的專業(yè)積累。”奇富科技方面表示。

      目前,奇富科技已與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建立廣泛合作,針對不同類型金融機(jī)構(gòu)的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幫助它們完成數(shù)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隨著行業(yè)不斷升級發(fā)展,頭部金融科技企業(yè)正在逐漸去除“金融”標(biāo)簽,更加聚焦“科技”屬性。

      截至目前,包括度小滿金融、天星科技、信也科技、京東科技、開鑫科技在內(nèi)的多家金融科技公司都曾更名。其中,京東科技也曾進(jìn)行兩次更名。

      資料顯示,2018年9月,京東金融更名為“京東數(shù)科”。彼時,公司對外表示,京東金融集團(tuán)除數(shù)字金融業(yè)務(wù)外,還推出了京東城市、數(shù)字化企業(yè)服務(wù),智能機(jī)器人等業(yè)務(wù)。對于數(shù)字業(yè)務(wù)邊界的拓展,早已超出京東金融原本的范疇。2021年3月,在公司向上交所申請科創(chuàng)板上市申請被撤回后,京東數(shù)科于同年5月更名為“京東科技”。

      對此,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表示,頭部金融科技公司定位從金融科技到數(shù)字科技,到新消費服務(wù)或數(shù)字服務(wù),均是大勢所趨。另外,從頭部公司發(fā)展情況看,其金融服務(wù)也是扎根于互聯(lián)網(wǎng),扎根于技術(shù),其基因和傳統(tǒng)的金融服務(wù)機(jī)構(gòu)也不同,代表著金融業(yè)務(wù)發(fā)展的趨勢。

      “因此,此類機(jī)構(gòu)無論是持牌自營金融業(yè)務(wù),還是服務(wù)于持牌機(jī)構(gòu)的合作業(yè)務(wù),均仍有較大的業(yè)務(wù)空間。除了金融服務(wù)外,產(chǎn)業(yè)數(shù)字化也是更大的市場,金融、科技、產(chǎn)業(yè)可以互為協(xié)同?!庇诎俪陶f。

      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五、卷六全文

      《書林清話》是中國近代論古籍版本目錄的專著。共10卷,葉德輝撰。1920年葉氏觀古堂刻三次修改本,1935年其子啟倬編入《郋園先生全書》,又據(jù)此版重印。葉德輝(1864~1927),湖南長沙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jìn)士,官吏部主事。葉德輝精于版本目錄學(xué)、喜藏書、編書,以刻書聞名,他的名言是“老婆不借、書不借”。葉德輝曾編纂了《觀古堂書目叢刻》、《書林清話》、《古今夏時表》,并??对厥贰罚稌智逶挕匪闶侵袊谝徊空嬲邢到y(tǒng)的書籍史,用筆記體寫成,敘述唐宋以來刻板、活板、套色各種印刷方法。梁啟超曾評價《書林清話》“論刻書源流及掌故甚好?!?br>

      (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書林清話》以筆記體裁系統(tǒng)地介紹了有關(guān)中國歷代雕版印刷書籍的各項專門知識。從書籍和版本的各種名稱宋、元以來歷代官刻、私刻、坊刻的源流,各時代突出的著名刻本,古代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的創(chuàng)始和傳播,歷代刻書的規(guī)格,所用材料以及工料價值的比較,印刷、裝潢、鑒別、保存的方法,乃至有關(guān)刻書、抄書、藏書、賣書的遺聞?wù)乒?,皆有論述。此書材料豐富,取材于歷代諸家目錄、題跋,兼及前代史書、筆記、文集諸書,自加按語,是研究版本目錄學(xué)的入門之作。

      (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卷五(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明時諸藩府刻書之盛明時官刻書,推南北京監(jiān)本為最盛。南監(jiān)多存宋監(jiān)、元路學(xué)舊板。其無正德以后修補者,品不亞于宋、元。觀《南雍經(jīng)籍志》所載四部板片,真三朝文獻(xiàn)之所系矣。北監(jiān)多據(jù)南監(jiān)本重刻,《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之外,罕見他書。據(jù)其時周弘祖《古今書刻》所錄北國子監(jiān)書僅四十一種,而經(jīng)史并不著錄。《書刻》漏略歟?抑弘祖時板已散逸歟?弘祖書世鮮傳本。(吾已影寫重刻。)其臚舉內(nèi)府部院及直省司府州學(xué)所刻書,乃知當(dāng)時刻書成為一種例事。如北京都察院刻《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奇》及《萬化玄機(jī)》、《悟真篇》之類。又如《太古遺音》,則寧藩所著曲套;《神奇秘譜》,則寧藩所著棋經(jīng)。堂堂風(fēng)憲有司,而刻書如此之輕誕,是無怪《五經(jīng)》、《四書》、《性理大全》等書乃為司禮監(jiān)專其事矣。司禮監(jiān)所刻書見于《經(jīng)廠書目》。世所傳經(jīng)廠大字本《五經(jīng)》、《四書》,頗為藏書家所詆斥,非盡謂其??辈痪病7蛞砸淮慕讨?,以奄人主之,明政不綱,即此可見。惟諸藩時有佳刻,以其時被賜之書,多有宋元善本,可以纟番雕,藩邸王孫又頗好學(xué)故也。今就所存之書錄之。如:蜀府。洪武甲戌(二十七年。)刻《自警編》九卷,見《丁志》。刻劉向《說苑》二十卷,見《陸跋》。(楚府刻《說苑》下。并刻《新序》十卷,載《古今書刻》。)成化己亥(十五年。)刻《靜修先生文集》三十卷,見《丁志》。(弘治刊本。)嘉靖乙未(十四年。)刻《史通》二十卷,見《繆續(xù)記》。(即陸深刻本,云為蜀藩刻。)萬歷丁丑(五年。)刻《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九。

      寧藩。明初刻《病機(jī)氣宜保命集》三卷,見《瞿目》。正統(tǒng)間刻《重編白玉蟾文集》六卷,《續(xù)集》二卷,見《阮外集》。(云南極遐齡老人翟仙重編。翟仙乃明太祖第十六子寧獻(xiàn)王朱權(quán)之號。)

      代府。天順間刻《譚子化書》六卷,見《瞿目》。

      崇府。成化丙申(十二年。)刻《貞觀政要》十卷,見《丁志》。嘉靖癸卯(二十二年。)刻《孝肅包公奏議集》十卷,見《瞿目》。

      肅府。成化己亥(十五年。)刻《劉因靜修先生集》三十卷,見《陸志》。(明弘治重刻本。德輝按:此與蜀府刻本年月同,疑《陸志》誤。)

      唐府。成化丁未(二十三年。)刻元張伯顏本《文選》六十卷,見《瞿目》、(云有弘治元年唐世子跋。)《陸續(xù)跋》、《繆續(xù)記》。

      吉府。正德乙亥(十年。)刻賈誼《新書》十卷,見《張志》、《瞿目》、《陸志》。(云即正德九年陸氏刻本,板歸吉府。)刻正統(tǒng)本《四書》二十六卷,見《丁志》。萬歷丁酉(二十五年。)刻《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后語》六卷,見《繆記》。萬歷(缺年月。)刻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關(guān)尹子《文始真經(jīng)》(九篇。)一卷,亢倉子《洞靈真經(jīng)》(九篇。)一卷,文子《通玄真經(jīng)》(十二篇。)一卷,《尸子》(二篇。)一卷,《子華子》二卷,《鬻子》(十四篇。)一卷,《墨子》(十四篇。)一卷,《公孫龍子》(六篇。)一卷,《鬼谷子》(十三篇。)一卷,列子《沖虛真經(jīng)》二卷,莊子《南華經(jīng)》二卷,《荀子》三卷,《揚子》(十三篇。)一卷,《文中子》(十篇。)一卷,《抱樸子》二卷,《劉子》(五十五篇。)一卷,黃石公《素書》(六篇。)一卷,《玄真子》(三篇。)一卷,《天隱子》(八篇。)一卷,《無能子》(三十四篇。)一卷。見《袁簿》。

      晉府寶賢堂,亦稱志道堂,亦稱虛益堂,又稱養(yǎng)德書院。嘉靖乙酉(四年。)重刻元張伯顏本《文選注》六十卷,見《繆續(xù)記》。嘉靖丙戌(五年。)刻《宋文鑒》一百五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二十、《孫記》、《錢日記》、《丁志》、《陸志》、《莫錄》。嘉靖己丑(八年。)刻《唐文粹》一百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九。嘉靖甲午(十三年。)刻安國桂坡館《初學(xué)記》三十卷,見《楊志》、《丁志》。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元文類》七十卷,見《丁志》、《繆記》。(德輝按:吾藏晉藩所刻書皆全,實非善本。)

      益府。嘉靖壬寅(二十一年。)刻張九韶《理學(xué)類編》八卷。萬歷初元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丁志》。崇禎庚辰(十三年。)刻宋陳敬《香譜》四卷。(據(jù)元至治壬戌刻本重雕。)《茶譜》十二卷,內(nèi)分二十一種:唐陸羽《茶經(jīng)》上中下三卷,(全卷之一二三。)唐張又新《煎茶水記》一卷,(全卷之四。)宋蔡襄《茶錄》一卷,(全卷之五。)宋朱子安《東溪試茶錄》一卷,(全卷之六。)吳文錫《茶略》一卷,內(nèi)有孫大綬《茶賦》上下卷,(全卷之七。末有“咸淳己巳五月夏至后五日審安老人書”一行,當(dāng)是據(jù)宋本重刻。)明屠本《茗笈》上下篇一卷,(全卷之八。)《香水清供錄》一卷,(全卷之九。)曹士謨《茶事拾遺》一卷,(全卷之十。)《續(xù)集古今茶譜》五種,內(nèi)宋黃儒《品茶要錄》一卷,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一卷,宋趙汝礪《北苑別錄》一卷,宋沈括《本朝茶錄》一卷,彰郡程百二《品茶要錄補》一卷;(全卷之十一。)《續(xù)集古今茶譜》六種,內(nèi)明許次紆《茶疏》一卷,明陸樹聲《茶寮記》七類一卷,明田崇衡《煮泉小品》一卷,明馮可賓《[[{山介}茶箋]]》一卷,明屠隆《茶箋》一卷,黃龍德《茶說》一卷,(全卷之十二。)見何厚甫培元《經(jīng)眼書目》。

      秦府。嘉靖甲午(十三年。)刻黃善夫本《史記》一百三十卷,見《錢稿書跋》、《繆記》。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刻《天原發(fā)微》五卷,見《陸志》、《丁志》。嘉靖丁巳(三十六年。)刻蔡沈《至?xí)芬痪?,見《張志》、《陸志》。隆慶六年刻《千金寶要》六卷,見《孫記》。

      周藩。洪武庚午(二十三年。)刻《新刊袖珍方大全》四卷,見《丁志》。(弘治翻本。)嘉靖丁酉(十六年。)刻宋董嗣杲《西湖百詠》一卷,見《陸志》。(鈔本。)

      徽藩崇德書院。嘉靖乙未(十四年。)刻會通館本《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續(xù)集》四十卷,見《繆續(xù)記》。無年號刻《素書》一卷,《鬻子》一卷,《公孫龍子》一卷,《亢倉子》一卷,《元真子》一卷,《天隱子》一卷,《無能子》一卷,見《陸志》。

      沈藩。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刻宋張景《醫(yī)說》十卷,見《森志》、《丁志》。嘉靖辛酉(四十年。)刻《焦氏易林》二卷,見《丁志》。(云:前有沈藩西屏道人書于敕賜勉學(xué)書院之修業(yè)堂翻刊序,卷后有淳辛丑直齋題識。)

      伊府。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四書朱注》二十六卷,見《丁志》。

      魯府敏學(xué)書院,亦稱承訓(xùn)書院。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刻《誠齋易傳》二十卷,見《繆記》。(云題敏學(xué)書院刊。)嘉靖乙丑(四十四年。)《刻抱樸子內(nèi)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見《黃記》、《陸志》、(舊鈔本。)《丁志》。

      趙府居敬堂,亦稱味經(jīng)堂。嘉靖柔兆執(zhí)徐(丙辰三十五年。)刻朱子《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袁簿》。(云板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無年號刻嚴(yán)粲《詩緝》三十六卷,劉三吾《書傳會選》六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二、《丁志》??剃隋摹斗ú厮榻痄洝肥?,見《瞿目》、《丁志》??獭堆a注釋文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十二卷、《遺篇》一卷,《靈樞經(jīng)》十二卷,(板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刻明崔銑《洹詞》十二卷,(板心有“趙府味經(jīng)堂”五字。)見《丁志》??獭睹}經(jīng)》十卷。(吾有藏本。板心有“趙府居敬堂”五字。)

      楚府。無年號刻劉向《說苑》二十卷,見《陸跋》。(并刻《新序》十卷,載《古今書刻》。)

      遼國寶訓(xùn)堂。無年號刻《昭明太子文集》五卷,見《孫記》、《繆記》。(云首行云“大明遼國寶訓(xùn)堂重梓”。)

      德藩最樂軒。無年號刻《漢書》一百卷,見《莫目》。(余有藏本。小題在上,大題在下。板心上方有“德藩最樂軒”五字,下有刻工姓名。每頁二十行,行二十一字。白文無注。)

      潞藩。崇禎丙子(九年。)刻《述古書法纂》十卷,見《丁志》。大抵諸藩優(yōu)游文史,黼黻太平。修學(xué)好古,則河間比肩;巾箱寫經(jīng),則衡陽接席。又不獨鄭藩世子載育之通音律,西亭王孫睦挈之富藏書。為足增光于玉牒也已。

      ○明人刻書之精品明人家刻之書,其中為收藏家向來珍賞者,如豐城游明大,翻雕元中統(tǒng)本《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見《繆記》、《森志》、《陸集》。(云明正統(tǒng)九年舉人,景泰二年進(jìn)士,天順末官福建提學(xué)僉事,又九年而后卒。是書行款紙質(zhì)與建安余氏勤有書堂所刊相似,疑為大官福建時所刊。)刻《宋史全文續(xù)資治通鑒》三十六卷,附《宋季朝事實》二卷,見《張志》、《森志》、《丁志》。

      吳郡沈辨之野竹齋??獭俄n詩外傳》十卷,見陳編《廉石居記》、《楊譜》、《丁志》??獭懂嬭b》一卷,見《楊續(xù)錄》。(沈辨之,名與文,明嘉靖間人。藏書家多誤以為元刻。又沈刻書亦有繁露堂名。吾藏所刻顧《近書》一卷,前序有吳郡沈與文校刻五小字,在翻葉闌邊末有“吳郡沈氏繁露堂雕”亞形印。)

      昆山葉氏 竹堂。(此文莊公盛后人,仍用先人堂名。)刻《云仙雜記》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廉石居記》、《瞿目》、《丁志》。隆慶六年刻陶《清異錄》二卷,見《張志》、《瞿目》。(后有“隆慶六年壬申葉氏べ竹堂繡梓印行”十五字。)

      江陰涂禎。弘治辛酉(十四年。)仿宋刻九行本桓寬《鹽鐵論》十卷,見《森志》。(德輝按:《孫目》有影寫本,與顧千里校張敦仁刻本,皆明人重刻涂禎十行本也。)

      錫山安國桂坡館。嘉靖癸未(二年。)刻《顏魯公文集》十五卷、《補遺》一卷,見《孫記》。嘉靖甲午(十三年。)刻宋紹興本《初學(xué)記》三十卷,見《范目》、《天祿琳瑯》九、《丁志》、《陸志》、《楊志》。(按:明晉藩及徐守銘寧壽堂本,皆從此出。)

      震澤王延恩褒四世之堂。嘉靖丁亥(六年。)刻《史記集解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見《朱目》、《丁志》、《陸志》、《繆續(xù)記》。(據(jù)云后序目后有“震澤王氏刻梓”篆文木記,集解序后有“震澤王氏刻于恩褒四世之堂”隸文木記,索隱后序有延跋,末云“工始嘉靖乙酉臘月迄丁亥之三月,林屋山人王延識于七十二峰深處”。)

      吳郡金李澤遠(yuǎn)堂。嘉靖戊子(七年。)刻《國語韋昭解》二十一卷,見《邵注四庫目》。(德輝按:此亦出宋本,較黃丕烈士禮居仿宋刻注文有多數(shù)字者。)

      吳門龔雷。嘉靖戊子(七年。)刻鮑彪校注《戰(zhàn)國策》十卷,見《瞿目》。(按:此與金李刻《國語》皆同時仿宋刻本,取??桌^汾詩禮堂本,勝處頗多。)

      吳郡袁嘉趣堂。嘉靖癸巳(十二年。)仿宋刻《大戴禮記》十三卷,見《天祿琳瑯》九、《孫記》。嘉靖乙未(十四年。)仿宋刻《世說新語》三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六、《陸志》。嘉靖己酉(二十八年。)仿宋張之綱本《文選注》六十卷,見《天祿琳瑯》十、《朱目》、《丁志》、《繆記》。

      顧春世德堂。嘉靖癸巳(十二年。)刻《六子全書》: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南華真經(jīng)》十卷、《沖虛至德真經(jīng)》八卷、《荀子》二十卷、《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中說》十卷,見《孫記》。嘉靖甲午(十三年。)刻王子年《拾遺記》十卷,見《楊志》、《楊譜》。

      澶淵晁栗寶文堂。嘉靖甲午(十三年。)刻《昭德新編》三卷,晁沖之《具茨集》一卷,見《丁志》。嘉靖丙午(二十五年。)刻晁說之《晁氏客語》一卷、《晁氏儒語》一卷、晁迥《道院集要》三卷、《法藏碎金》十卷,見何厚甫培元《經(jīng)眼書目》。

      南平游居敬。嘉靖丙申(十五年。)刻《韓文》四十卷、《外集》十卷、《集傳遺文》二卷,《柳文》四十三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見《丁志》。(德輝按:嘉靖丙辰(三十五年)莫如士重刻,卷數(shù)行格同,吾有藏本。)

      余姚聞人詮。嘉靖己亥(十八年。)刻《舊唐書》二百卷,見《天祿琳瑯》九、《孫記》、《丁志》。

      金臺汪諒。嘉靖乙酉(四年。)刻《史記索隱正義》一百三十卷,見《錢日記》、《錢稿書跋》、《朱目》、《丁志》、《陸志》。(錢大昕《養(yǎng)新錄》“史記宋元本”一則云:“明嘉靖四年莆田柯維熊校本,金臺汪諒刻,始合《索隱》、《正義》為一書。前有費懋中序稱陜西翻宋本無《正義》,白鹿洞本有《正義》,是柯本出于白鹿本。同時震澤王氏亦有翻宋本,大約與柯本不異?!卞X泰吉《甘泉鄉(xiāng)人稿》五“校史記雜志”一則云:“小題在上,大題在下,柯王兩本皆然。然柯本大題旁注,不若王本并作大字,尤為近古?!庇衷疲骸翱卤尽端麟[》序后有‘紹興三年四月十二日右修職郎充提舉茶鹽司辦公事石公憲發(fā)刊,至四年十月二十日畢工’三十八字,凡三行。始知柯本從紹興本翻刻也。”又云:“《福建通志》卷三十六,正德十二年舒芬榜進(jìn)士柯維熊工部郎中?!保?/p>

      福建汪文盛。嘉靖己酉(二十八年。)刻《前漢書》一百二十卷,《后漢書》一百二十二卷,見《錢日記》、《孫記》、《丁志》、《繆記》。(丁云:“《錢竹汀日記》云:漢書嘉靖本卷首題福建按察司周采、提學(xué)副使周、巡海副使何喬???,末題嘉靖己酉年孟夏月吉旦侯官縣儒學(xué)署教諭事舉人廖言監(jiān)修。今細(xì)按周采等銜名,實自后加。其中汪文盛、高氵、傅汝舟名字,尚有鏟削未盡者。氵,字宗呂,號髯翁,侯官人,著有《石門詩集》。汝舟,字虛木,氵同縣人,有《傅山人集》。”德輝按:汪本書名大題后云“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明汪文盛、高氵、傅汝舟?!?,凡十九字,作兩行書。其中各卷亦或題二周一何名,蓋汪、高、傅為地方鄉(xiāng)紳,周、何則地方官也。官主刻,紳主校,故皆題名也。)刻《五代史記》七十四卷,見《丁志》。(書名大題后云“宋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明汪文盛、高氵、傅汝舟校”。每頁二十四行,行二十二字。版式與所刊《兩漢書》同,惟字略肥。天一閣、<百百>宋樓所藏皆此本。文盛所刻《儀禮注疏》、《兩漢》及此書,皆高、傅兩人同校。)

      蘇獻(xiàn)可通津草堂。嘉靖己未(三十八年。)刻王充《論衡》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九、《孫記》、《朱目》、《陸志》、《森志》、《繆續(xù)記》??獭俄n詩外傳》十卷,見《莫目》。(德輝按:此與沈辨之野竹齋刻本實同一版本。細(xì)審野竹齋木記,似是將原有木記削去補刻,而通津本則出于自然。世皆以沈本誤作元刻,余竊疑其更在通津本之后。傳世已久,疑莫能明矣。)

      東吳郭云鵬濟(jì)美堂。嘉靖癸卯(二十二年。)刻《分類補注李太白詩集》三十卷,見《丁志》。(云:后有云鵬自跋,并“嘉靖癸卯春元月寶云堂梓行”小木記。)嘉靖己未(三十八年。)刻《曹子建集》十卷,見《丁志》。無年號刻《河?xùn)|先生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附錄》二卷、《集傳》一卷、《后序》一卷,見《孫記》、《陸志》、《丁志》。(云:每卷尾有“東吳郭云鵬校壽梓”篆文木記,版心有“濟(jì)美堂”三字。德輝按:此與徐氏東雅堂韓集板式行字相同,蓋同出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但韓集猶刻于柳集之后,而世盛稱東雅堂《韓集》鮮稱此本者,何也。)刻《歐陽先生文粹》二十卷,《補遺》十卷,見《天祿琳瑯》十、(云:云鵬跋,題寶善堂梓行。德輝按:此與所刻李集木記同,非僅濟(jì)美堂矣。)《丁志》。(作《歐陽先生遺粹》。)

      俞憲朱鳴館。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西溪叢語》三卷,見《黃記》、《陸志》、《陸跋》、《莫錄》、《繆記》。

      東吳徐氏。嘉靖間仿宋刻《儀禮注》十七卷,見《陸志》。(德輝按:徐刻《三禮》罕見。黃丕烈士禮居仿刻之《周禮注》,亦其一也。蓋《三禮》皆據(jù)宋本,與武英殿仿岳氏《五經(jīng)》之一《禮記》,行字相同。但岳本有釋音,徐本無釋音,以此為異。吾藏明刻《儀禮》與此同,《周禮》有釋音與《禮記》同,蓋翻岳本也。)

      東吳徐時泰東雅堂??趟瘟维撝惺啦侍谩俄n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陸志》、《繆續(xù)記》、《丁志》。(云:眉間有雍正丁未長洲陳景云記云:“近吳中徐氏東雅堂主人徐時泰,萬歷中進(jìn)士,歷官工部郎中。崇禎末,堂已易主,項宮詹煜居之。煜后以降賊名麗丹書,里人噪而焚其宅,堂遂毀。今僅存池塘遺跡而已。”德輝按:據(jù)陳記,則時泰通籍在萬歷。其刻書必在通籍后,而郭刻柳集疑當(dāng)在時泰前,故天啟中柳氏有重刻本,韓板乾隆時猶存江蘇洞庭東山王氏。吾藏二本,一本明印,一本后有乾隆十一年洞庭東山王金增師李氏修板跋。)

      嘉禾項篤壽萬卷堂。隆慶庚午(四年。)刻《鄭端簡奏議》十四卷,見《丁志》、(云:末有“隆慶庚午九月雕工畢”一條。)《繆續(xù)記》。萬歷甲申(十二年。)刻《東觀余論》三卷,見《天祿琳瑯》九、《孫記》、《陸續(xù)跋》、《丁志》。

      嘉禾項德宛委堂。刻元陸友仁《研北雜識》二卷,見《陸志》、《丁志》。天啟甲子(四年。)刻《奇姓通》四十卷,見《繆記》。(德輝按:德疑篤壽兄弟之子。篤壽之兄名元淇;弟名元汴,字子京,流傳書畫名跡所謂項墨林天籟閣是也。篤壽子德楨,萬歷己未進(jìn)士。孫鼎鉉,萬歷辛丑進(jìn)士;聲國,崇禎甲戌進(jìn)士。見《嘉興府志。進(jìn)士題名》。元汴子穆,字德純。穆季弟德明,字鑒臺。亦見《府志。列傳》。又德新字又新,見朱彝尊《明詩綜。小傳》。又德宏,見朱彝尊《曝書亭集》“蘭亭神龍本跋”。均以德為名,則德必其從子行也。)刻《避暑錄話》四卷,見《莫目》。(吾藏此本。)

      馬元調(diào)寶儉堂。萬歷甲辰(三十二年。)刻元稹《長慶集》六十卷,白居易《長慶集》七十一卷,見《森志》、《繆記》。

      鄧文遠(yuǎn)堂。萬歷丁巳(四十五年。)刻程大昌《演繁露》十六卷、《續(xù)》六卷,見《丁志》。無年號刻《唐文粹》一百卷,見《孫記》??掏鯓E《農(nóng)書》三十六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六。

      高承埏稽古堂??獭秳①e客佳話錄》一卷,《劇談錄》二卷,《云仙散錄》十卷,《隋唐佳話》三卷,見《繆記》。《南部新書》十卷,《友會叢談》十卷,見《繆續(xù)記》。(德輝按:吾縣王山長岱《浮槎文集》五“高寓公先生傳”云:高公諱承埏,字澤外,號寓公,晚號鴻一居士。系出齊公子高后,以王父字為氏,至宋武烈王諱瓊發(fā)跡于汴。至忠節(jié)公世,則隨蹕南渡。元末,九世孫文忠公遜志,自蕭縣避地嘉興,因系籍焉。長補諸生,己卯得雋,庚辰捷南宮,廷對三甲,官終工部虞衡司主事。戊子感懷賦詩,絕筆而逝,時年四十六。傳甚詳,茲略摘其仕履。己卯為崇禎四年,庚辰為五年,卒于戊子,則順治五年。所刻書又有唐牛僧孺《玄怪錄》,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李?!侗贝袄m(xù)錄》,梅彪《石藥爾雅》,元伊世珍《[[郎環(huán)記]]》,高德基《平江紀(jì)事》,唐姓佚名《灌畦暇語》,明陳繼儒《偃曝餘談》、《墨畦》,袁宏道《關(guān)中游歷》等書。總題《稽古堂日鈔》,見顧修《匯刻書目》。以不見于諸家書目,附記于此。)刻《子夏易傳》十一卷。(吾藏此本。)

      吳氏西爽堂。無年號刻《晉書》一百三十卷,見《楊志》。刻《三國志》六十五卷,見《繆續(xù)記》。

      萬玉堂??獭短?jīng)》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誤入宋版。)《瞿目》、《森志》、《繆續(xù)記》。

      吳郡杜詩。刻鮑彪《戰(zhàn)國策校注》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四。(誤入宋版。)

      元和吳元恭??獭稜栄抛ⅰ啡恚婎檹V圻《思適齋集》。(顧有翻刻。)此皆刻書有根據(jù),不啻為宋槧作千萬化身者也。其余叢刻書,以顧元慶《四十家文房小說》為最精,胡維新《兩京遺編》次之,程榮《漢魏叢書》又次之。吳《古今逸史》時有脫訛,何允中《增刻漢魏叢書》殊少抉擇。至晚季胡文煥《格致叢書》,陳繼儒《秘笈》之類,割裂首尾,改換頭面,直得謂之焚書,不得謂之刻書矣。

      ○明人私刻坊刻書明刻精本,已具于前。其他私刻坊刻之書,以年代相近,存于今者視宋、元刻本為多。今以書院、精舍、書堂等類,分別記之。一曰書院。則有:紫陽書院。成化三年刻《瀛奎律髓》四十九卷,見《楊志》。

      義陽書院。嘉靖辛卯(十年。)刻何景明《大復(fù)集》二十六卷,見《莫目》。

      無錫崇正書院。嘉靖壬辰(十一年。)華麟祥刻《事類賦》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九、《丁志》。

      廣東崇正書院。嘉靖丙申(十五年。)刻《四書集注》十四卷,見《范目》。(《范目》誤丙申為丙辰,又誤書院為書堂。)嘉靖丁酉(十六年。)刻《漢書》一百二十卷,見《朱目》、《繆記》??獭逗鬂h書》一百二十卷,見《范目》、《陸志》、《朱目》、《繆記》、《森志》。

      九峰書院。嘉靖丙申(十五年。)刻元好問《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見《黃記》、(金本。)《丁志》。(舊鈔本。)

      蕓窗書院。嘉靖甲辰(二十二年。)刻《侯鯖錄》八卷,見《繆續(xù)記》、《丁志》。(作蕓川書院。)無年號刻《荀子》二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六??獭稉P子》十卷、《文中子》十卷,見《繆記》。(云板心有“蕓窗書院刊”五字。)

      鰲峰書院。無年號刻《侯鯖錄》八卷,見傅沅叔增湘藏書。(云小字本,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有“鰲峰書院之記”六字木記。)

      籍山書院。萬歷庚子(十九年。)重刊《經(jīng)史證類大全本草》三十一卷,見《丁志》。(云大觀二年艾晟序,后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木記,蓋知南陵縣事楚武昌朱朝望據(jù)元本重梓者也。)

      正學(xué)書院。刻《國語補音》三卷,見《楊志》。

      東林書院??獭洱斏綏钗木讣啡寰?,見《瞿目》。

      龍川書院??獭蛾慅埓ㄏ壬啡恚姟抖≈尽?。一曰精舍。則有:建溪精舍。洪武壬戌(十五年。)刻《傅汝礪詩集》八卷,見《瞿目》、《陸志》。(云后有“洪武壬戌渝川百丈山前建溪精舍新{開木}”一行。)

      詹氏進(jìn)德精舍。弘治壬子(五年。)翻刻南山書院本《廣韻》五卷,見《森志》、《陸續(xù)跋》。

      余有堂鳳山精舍。正德丁卯(二年。)刻《論語集注》十卷,見《森志》。

      南星精舍。嘉靖乙酉(四年。)刻《嵇中散集》十卷,見《孫記》、《陸志》。(《志》作南星書屋。)

      崦西精舍。刻《宋之問集》二卷,見《瞿目》。(云板心有“崦西精舍”字。)一曰書堂。則有:古杭勤德書堂。洪武戊午(十一年。)刻《皇元風(fēng)雅前集》六卷、《后集》六卷,見《楊譜》、《繆續(xù)記》。(誤作元刻。)刻楊輝《算書五種》七卷,見《楊志》。

      遵正書堂。洪武壬申(二十五年。)刻《增修箋注妙選群英草堂詩餘前集》二卷、《后集》二卷,見《繆續(xù)記》。(《記》載書中印記云:“洪武壬申孟夏遵正書堂新刊”兩行十二字。德輝按:此本從元泰宇書堂本翻刻。)

      廣成書堂。永樂甲辰(二十三年。)翻刻元南山書院本《廣韻》五卷,見《森志》、《陸續(xù)跋》、《楊志》、《楊譜》。

      書林魏氏仁實書堂。景泰六年刻《性理大全》七十卷,刻王幼學(xué)《朱子資治通鑒綱目集覽》五十九卷,見《孫記》、(云序例后有“歲在上章敦孟夏書林魏氏仁實書堂新刊”分書木記。上章敦為景泰六年庚午也。)《天祿琳瑯》五、《瞿目》。(均誤作元版。)弘治甲子(十七年。)刻《楚辭集注》八卷、《后語》六卷、《辨證》二卷,見《繆續(xù)記》。(云后有“書林魏氏仁實堂重刊”一行。)弘治乙丑(十八年。)刻《道德經(jīng)》二卷,列子《沖虛至德真經(jīng)》八卷,見《森志》。(每半版十二行,行二十六字,注雙行。)

      歙西鮑氏耕讀書堂。天順辛巳(五年。)刻宋鮑云《天原發(fā)微》五卷,見《瞿目》。

      玉峰書堂。成化四年刻明寇平《全幼心鑒》八卷,見《繆記》。(云一小兒捧一牌,曰“玉峰書堂”四字。)

      陽書堂。成化四年刻《長安志》二十卷、《長安志圖》三卷,見《黃記》、《楊錄》。

      羅氏竹坪書堂。成化癸巳(九年。)刻《子午流注經(jīng)》三卷,見《森志》。

      崇仁書堂。成化甲午(十年。)刻《春秋胡傳》三十卷,見《范目》。

      劉氏明德書堂。弘治七年刻《衛(wèi)生寶鑒》二十四卷、《補遺》一卷,見《森志》。無年號刻《大廣益會玉篇》三十卷,見《楊譜》、《楊志》。(大題下跨行木記云“劉氏明德堂京本校正”,卷末木記云“劉氏明德書堂新刊”。)

      劉氏文明書堂。弘治辛酉(十四年。)刻《廣韻》五卷,見《楊志》。

      集賢書堂。弘治乙丑(十八年。)刻周藩《袖珍方大全》四卷,見《丁志》。(云末有正統(tǒng)十年熊宗立識語,又有“弘治乙丑仲春吉旦集賢書堂新刊”木記。)

      陳氏存德書堂。正德戊辰(三年。)刻《類證注釋錢氏小兒方訣》十卷,《陳氏小兒病原方論》四卷,見《森志》、《繆續(xù)記》。

      錫山秦氏繡石書堂。嘉靖丙申(十五年。)刻《錦繡萬花谷前集》四十卷、《后集》四十卷、《續(xù)集》四十卷、《別集》三十卷,見《陸志》、《丁志》、《森志》、《繆記》。無年號刻《漢武故事》二卷,見《錢記》。

      崇文書堂。嘉靖戊申(二十七年。)刻宋陳應(yīng)行編《吟窗雜錄》五十卷,見《繆續(xù)記》。(云序末有“嘉靖戊申孟夏崇文書堂家藏宋本刊行”字。)

      新賢書堂。嘉靖壬戌(四十一年。)《新刊四明先生高明大字續(xù)資治通鑒》二十卷,見《孫記》。

      吳氏玉融書堂??獭妒铝謴V記外集》二卷,見《陸續(xù)跋》。一曰書屋。則有:南星書屋。嘉靖乙酉(四年,)刻《嵇中散集》十卷,見《陸志》、《孫記》。(孫作“南星精舍”。)

      許宗魯宜靜書屋。嘉靜戊子(七年。)刻《呂氏春秋》十六卷,見《森志》。無年號刻《爾雅注》三卷,見《范目》、《丁志》??獭秶Z》二十一卷,見《繆記》、《丁志》。(誤作宜靜書堂刊本。)刻吳或《韻補》五卷,見《瞿目》。(鈔本。)

      前山書屋。嘉靖甲午(十三年。)黃省曾刻《水經(jīng)》四十卷,《山海經(jīng)》十八卷,見《天祿琳瑯》八。(云惟《山海經(jīng)》板心上方有“前山書屋”四字,而《水經(jīng)》無之。)

      義興沈氏楚山書屋。嘉靖中刻宋朱弁《曲洧舊聞》十卷,見《瞿目》。(云板心有“楚山書屋”四字。)

      九洲書屋。無年號刻《初學(xué)記》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九,又《后編》十七、《繆記》。一曰堂。則有:梁氏安定堂。正統(tǒng)丁巳(二年。)刻《韻府群玉》二十卷,見《森志》。

      善敬堂。正統(tǒng)戊辰(十三年。)刻《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四十二卷、《別集》二卷、《外集》二卷、《附錄》一卷,見《森志》。

      鰲峰熊宗立種德堂。正統(tǒng)五年刻《類證注釋小兒方訣》十卷,天順甲申(八年。)刻《外科備要》三卷,(末題種德堂,未著姓名。)刻《新編婦人良方補遺大全》二十四卷,成化二年刻《增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十卷,己丑(當(dāng)是成化四年。)刻《增證陳氏小兒痘疹方論》二卷,見《森志》。刻《新刊補注釋文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十二卷,(后有木記云“鰲峰熊氏種德堂識”八字。)刻《素問入式運氣論奧》三卷,《素問內(nèi)經(jīng)遺編》一卷,見《丁志》。

      葉氏南山堂。天順壬午(六年。)刻《新增說文韻府群玉》二十卷,見《丁志》。

      書林劉宗器安正堂。弘治甲子(十七年。)刻《針灸資生經(jīng)》七卷,見《森志補遺》。正德六年刻《新刊京本詳增補注東萊先生左氏博議》二十五卷,見《張續(xù)志》。(無元號年月。吾藏本前有木牌記,末題正德六年。)正德丁丑(十二年。)刻《類聚古今韻府群玉續(xù)編》四十卷,見《孫記補遺》。(云序后有“正德丁丑書林安正堂劉宗器”題識,末卷后有“正德丁丑仲秋京兆劉氏安正書堂新增刊行”木長印。)正德己卯(十四年。)刻《集千家注批點杜工部詩集》二十卷,見蕙風(fēng){移}藏書。(卷后有木牌記云“正德己卯仲夏月劉氏安正堂”刊。)辛巳(當(dāng)是正德十六年。)刻《象山先生集》二十八卷、《外集》五卷,見《天祿琳瑯》六。(誤入元版。云后有“辛巳歲孟冬月安正書堂重刊”木記。)嘉靖二年刻朱公遷《詩經(jīng)疏義》二十卷,見《吳記》、《瞿目》、(云前題“書林劉氏安正堂重刊”,后有“癸未年仲夏安正堂刊”墨記。)《丁志》。嘉靖三年重刊《宋濂學(xué)士文集》二十六卷、《附錄》一卷,見《丁志》。(云序后有“嘉靖三年春月安正堂新刊行”一條。)丙戌(當(dāng)是嘉靖五年。)刻《增刊校正王狀元集諸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三十卷,見《陸志》。(誤作元刻。云目后有“龍集丙戌秋月劉安正堂刊木”一行,卷末有“丙戌歲孟冬月安正堂新刊”一行。)庚寅(當(dāng)是嘉靖九年。)刻《韓文正宗》二卷,見《瞿目》。(云卷末有墨圖記,云“庚寅年季夏月安正堂新刊行”。)刻陳傅良《止齋集》二十六卷、《附錄》一卷、《遺文》一卷,見《丁志》。嘉靖九年刻明陳《春秋胡傳集解》三十卷,嘉靖壬辰(十一年。)刻宋劉達(dá)可編《璧水群英待問會元選要》八十二卷,見《范目》。萬歷壬辰(二十年。)刻宋秦觀《淮海集》四十卷、《后集》六卷,見《袁簿》。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大全》一百二十五卷,見《繆續(xù)記》。(云書前牌子末云“萬歷辛亥歲孟夏月重新整補好紙版,每部價銀壹兩整,安正堂梓”。)

      皇甫氏世業(yè)堂。正統(tǒng)庚辰(十五年。)刻《博雅》十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二。

      贛州府清獻(xiàn)堂。嘉靖元年刻《埤雅》二十卷,見《范目》。嘉靖癸未(二年。)刻巾箱本《書經(jīng)集注》十卷、《序》一卷,見《丁志》。(云后有木楷書記二行,曰“嘉靖癸未季春月刊行于贛州府清獻(xiàn)堂”。)

      南康府六老堂。嘉靖丁亥(六年。)刻陳灝《禮記集說》三十卷,見《范目》、《瞿目》、《丁志》。(不悉刊刻年月。)《四書集注》二十六卷,見《范目》。

      書林葉一蘭作德堂。嘉靖乙巳(二十四年。)《新刊演山省翁活幼口議》二十卷,見《森志補遺》。

      雷氏文會堂。嘉靖乙□□□夏吉旦新刊《濟(jì)世產(chǎn)寶論方》二卷,見《森志》。(鈔本。德輝按:此書前有嘉靖己未王子沖序,則“乙”下缺字當(dāng)是“卯”字,在作序前四年。)

      浙江葉寶山堂。嘉靖癸丑(三十二年。)刻《重訂校正唐荊川先生文集》十二卷,見《繆記》。(云后有牌記兩行,云“嘉靖癸丑仲冬浙江葉寶山堂”。)

      張之象猗蘭堂。嘉靖甲寅(三十三年。)刻自注《鹽鐵論》十二卷,見《森志》。

      寶云堂。嘉靖十一年趙繼宗刻宋趙偕《寶峰先生文集》二卷,見《丁志》。(云版心上刊有“寶云堂文藝”五字。)

      陳奇泉積善堂。隆慶辛未(五年。)刻《纂圖互注老莊列三子》二十卷,見《森志》。萬歷己酉(三十七年。)刻《京本排韻增廣事類氏族大全》二十八卷,見《丁志》。

      徐守銘寧壽堂。萬歷丁亥(十五年。)刻《初學(xué)記》三十卷,見《孫記》、《森志》。刻吳淑《事類賦》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九、《學(xué)部圖書館目》。(云項氏刻本,板心有“寧壽堂”三字。德輝按:此當(dāng)是誤徐為項,否則徐板項得之印行也。)

      吳公宏寶古堂。萬歷癸卯(三十一年。)刻《博古圖》三十卷,見《天祿琳瑯》八。

      新都吳氏樹滋堂。萬歷丙午(三十四年。)刻《秦漢印統(tǒng)》八卷,見《天祿琳瑯》八、《孫記》。

      周氏博古堂。萬歷己酉(三十七年。)刻《世說新語》三卷,見《孫記》、《繆記》。

      董氏萬卷堂??獭堵∑郊范?,見《瞿目》。(云序后有墨圖記,云“董氏萬卷堂本”。)

      書林龍?zhí)飫⑹蠁躺教?。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注解傷寒百證歌發(fā)微論》四卷,萬歷壬子(四十年。)刻《類證增注傷寒百問歌》四卷,見《森志補遺》。

      海虞三槐堂。天啟間刻《侯鯖錄》八卷,見《丁志》。(引鮑以文跋。)

      葉益蓀春晝堂。崇禎庚辰(十三年。)刻《陶靖節(jié)集》六卷,見《繆續(xù)記》。(云板心有“春晝堂”三字,葉益蓀刻,林有跋,異卿手書上板。后有“崇禎庚辰中秋既望閩中林寵異卿書于金陵清涼寺”兩行。)

      新都吳繼仕熙春堂。無年號刻《六經(jīng)圖》六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三。(云卷后識云“圖象俱精,字紙兼美,一照宋本??虩o訛”。)

      熊氏衛(wèi)生堂。無年號刻《新刊銅人針灸經(jīng)》七卷,見《森志》。

      明德堂。無年號刻《衛(wèi)生寶鑒》二十四卷、《補遺》一卷,見《森志》。(云系萬歷間刊本,末有“皇明歲次乙未明德堂刊”記。德輝按:若萬歷刻本,乙未當(dāng)在二十三年。)

      雙柏堂。無年號仿宋刻丁黼本《越絕書》十五卷,見《陸志》、《陸續(xù)跋》。

      如隱堂。無年號刻《洛陽伽藍(lán)記》五卷,見《張續(xù)志》、《瞿目》、《繆續(xù)記》。一曰館。則有:豫章王氏夫容館。隆慶辛未(五年。)刻《楚辭章句》十七卷,見《朱目》、《森志》、《楊志》、《繆續(xù)記》。

      翠巖館。萬歷戊子(十六年。)刻《素書》一卷,見《陸志》。

      潘元度玉峰青霞館。重刻《大唐新語》十卷,改題《唐世說新語》,見《楊志》。

      辨疑館??獭兑琢帧匪木?,見《陸志》。(吾藏此本,不佳。明刻此書無善本。)

      清真館??獭对企牌吆灐芬话俣?,見《瞿目》、《陸志》、《丁志》。一曰齋。則有:書戶劉洪慎獨齋。弘治戊午(十一年。)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范目》。正德戊辰(三年。)刻《山堂群書考索前集》六十六卷、《后集》六十五卷、《續(xù)集》五十六卷、《別集》二十五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七、《丁志》、《陸志》、《繆記》。(是書前有正德戊辰莆田守鄭京序,稱“僉憲院賓出是書示區(qū)玉,玉以義士劉洪校讎督工,復(fù)劉徭役一年以償其勞”。每卷有“建陽知縣區(qū)玉刊行,木石山人劉宏毅刊,正德十六年十一月書戶劉洪改刊”等字。十六年為辛巳,蓋閱十年而始刊成。)正德戊寅(十三年。)刻《十七史詳節(jié)》二百七十三卷,見《范目》、《天祿琳瑯后編》十五、《廉石居記》、《陸志》、又《天祿琳瑯后編》四。(誤作宋版。是書前序后有墨圖記三,曰“慎獨齋”,曰“五忠后裔”,曰“精力史學(xué)”。每卷首或刻“建陽慎獨齋”,或刻“建陽木石山人劉宏毅”,各卷不同。)刻《文獻(xiàn)通考》三百四十八卷,見《丁志》、《繆記》。正德己巳(四年。)刻《資治通鑒節(jié)要》二十卷,見《孫記續(xù)編》。正德辛巳(十六年。)重刻《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三十卷、《目錄》一卷,見《森志》。嘉靖癸未(二年。)刻巾箱本《西漢文鑒》二十一卷,《東漢文鑒》十九卷,見《繆記》。(云后有牌子,云“龍飛嘉靖癸未京兆慎獨齋刊”。)嘉靖己丑(八年。)刻《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森志》。(德輝按:是書據(jù)《范目》有弘治戊午刻本,此又復(fù)見,或前后重刻,或前板后修,皆未可知。惟吾在廠肆曾見弘治本,絕似元槧,惜未見嘉靖本也。)嘉靖壬辰(十一年。)刻宋劉達(dá)可《璧水群英待問會元》八十二卷,見《丁志》。(宋本注。)嘉靖甲午(十三年。)刻明邵寶《容春堂集》六十六卷,見《丁志》。無年號刻胡寅《讀史管見》八十卷,見《陸志》。(宋刊本跋。)刻《明一統(tǒng)志》九十卷,見《繆記》。

      桂連西齋。正德庚午(五年。)刻漢《董仲舒集》一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八。(云有“正德庚午桂連西齋印行”木記。)

      顧起經(jīng)奇字齋。嘉靖乙卯刻《類箋王右丞詩集》十卷、《文集》四卷,見《范目》詩集類、又見《繆續(xù)記》。(云后有“嘉靖三十四年涂月白分錫武陵家塾刻”一行。)萬歷元年刻《標(biāo)題補注蒙求》三卷,見《丁志》。(云板心刊“奇字齋”三字。)

      楊氏歸仁齋,亦稱清白堂。嘉靖丁巳(三十六年。)刻《事文類聚》一百十七卷,見《楊志》、《丁志》。(按四庫著錄元麻沙本,前集六十卷,后集五十卷,續(xù)集二十八卷,別集三十二卷,新集三十六卷,外集十五卷,遺集十五卷。(余藏萬歷丁未鄒可章重刻此本))刻陳子?!顿Y治通鑒綱目外紀(jì)》一卷,金履祥《通鑒前編》十八卷,朱子《通鑒綱目》五十九卷,商輅《通鑒續(xù)編》二十七卷,見《丁志》。(明歸仁齋書林刻本。)

      純白齋。萬歷元年重刻《荊川先生文集》十七卷、《外集》三卷、《附錄》一卷,見《丁志》。

      武林馮紹祖繩武觀妙齋。萬歷丙戌(十四年。)刻《楚辭章句》十七卷,見《丁志》。

      泊如齋。萬歷戊子(十六年。)刻《宣和博古圖》三十卷,見《孫記》、《繆續(xù)記》??獭犊脊艌D》十卷,見《天祿琳瑯》八、《陸續(xù)跋》。

      豫章璩之璞燕石齋。萬歷乙未(二十三年。)刻王世貞《蘇長公外紀(jì)》十卷,見《繆記》。

      真如齋。萬歷庚戌(三十八年。)刻劉嵩《槎翁詩》八卷,見《丁志》。(云目錄后有“萬歷庚戌王正吉山陰王應(yīng)遴堇父監(jiān)梓于真如齋中”木記。)

      喬可傳寄寄齋。萬歷辛亥(三十九年。)刻《路史前紀(jì)》九卷、《后紀(jì)》十三卷、《國名紀(jì)》九卷、《發(fā)揮》五卷、《餘論》十卷,見《繆記》。

      雙甕齋。萬歷丙辰(四十四年。)蔡達(dá)甫刻《蔡忠惠集》三十六卷,徐勃輯《外紀(jì)》十卷,見《丁志》。(云板心有“雙甕齋”三字。)

      金陵奎壁齋。崇禎六年匯刻《忠經(jīng)。孝經(jīng)。小學(xué)》十卷,見《繆續(xù)記》。(云前有崇禎六年諭旨,又有牌子,云“莆陽鄭氏再訂金陵奎壁齋梓”十二字。)

      單恂凈名齋。崇禎戊寅(十一年。)刻宋岳少保《忠武王集》一卷,見《丁志》。(云華亭陳繼儒輯,門人單恂訂本,板心梓“凈名齋”三字。)

      歙巖鎮(zhèn)汪濟(jì)川主一齋。無年號刻《巢氏諸病源候總論》五十卷,見《孫記》、《瞿目》、(誤作王氏。)《楊志》、《丁志》。

      霏玉齋。無年號刻《重刊分類補注李詩全集》二十五卷、《文集》五卷,見《繆記》。一曰山房。則有:徐育萬竹山房。嘉靖甲申(三年。)刻《重校正唐文粹》一百卷,見《繆記》。(云胡序板心有“萬竹山房”四字,目錄后有“姑蘇后學(xué)尤桂朱整同校正”字。)

      喬世寧小丘山房。嘉靖甲辰(二十三年。)刻《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九十三卷、《目錄》一卷,見《森志》、(云板心有“喬氏世寧小丘山房刻行”等字。)《丁志》。

      武林馮念祖臥龍山房。萬歷丙戌(十四年。)刻元徐天祜《吳越春秋音注》十卷,見《天祿琳瑯》八。(德輝按:目后有木牌記,云“萬歷丙戌之秋武林馮念祖重梓于臥龍山房”。后板歸楊爾曾,丙戌改戊戌,馮名改楊名,二本吾皆有之。)一曰草堂。則有:椒郡伍氏龍池草堂。嘉靖丁酉(二十五年。)刻《張說之文集》二十五卷,見《孫記》、《瞿目》。(云明初椒郡伍德手錄本,作記屬子孫付刻。至嘉靖間,其后裔刻之。序后有“嘉靖丁酉冬十月朔旦椒郡伍氏龍池草堂家藏本校刊”一行。)

      玉蘭草堂。無年號刻陶九成《南村輟耕錄》三十卷,見《繆記》。(云邊闌下每葉有“玉蘭草堂”四字,再下則載匠人姓名。)一曰書林。則有:書林劉寬。宣德乙卯(十年。)刻朱子《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見《天祿琳瑯后編》十四。

      書林余氏。正統(tǒng)辛酉(六年。)刻《十八史略》二卷,見《森志》。

      書林龔氏。正德己卯(十四年。)刻黃震《黃氏日鈔》九十七卷,見《浙錄》、《楊志》。

      書林童文舉。萬歷三年重刻袁表??獭睹}經(jīng)》十卷,見《森志補遺》。

      書林董思泉。萬歷辛巳(九年。)刻《墨子》六卷,見《楊志》。(云:“首簽題‘鹿門??棠尤帯?,上層有書林董思泉識語,稱得宋本請茅鹿門讎校。首有萬歷辛巳茅坤序,稱別駕唐公得墨子原本,將歸而梓之云云。然則鹿門第為唐公作序,并未與讎校之役。其中古字古言,多為書估所改。如‘丌’本古‘其’字,皆改為‘亦’字,可笑之甚。鹿門雖陋,恐不至此。”又云:“日本寶歷七年源儀重刻此本,以諸本之異同者??庇跁?。不惟勝此本,且勝畢氏所據(jù)之道藏本。惜乎源氏無卓識,不刻其所引之一本,令人嘆息也?!钡螺x按:吾有源刻本,又有嘉靖癸丑陸穩(wěn)序唐堯臣刻本,乃知茅序即用陸序原文,改題茅坤姓名。書估作偽欺人,楊氏誤信之,殊可笑也。)

      書林詹氏。無年號刻《京本校正注釋音文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靈樞集注》十五卷,見《丁志》。一曰鋪。則有:國子監(jiān)前趙鋪。弘治丁巳(十年。)刻《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十卷、《須溪精選后集》八卷、《別集》一卷,見《丁志》。

      正陽門內(nèi)巡警鋪對門金臺書鋪。嘉靖元年翻刻元張伯顏《文選》六十卷,見《范目》、《丁志》。(德輝按:此即嘉靖四年同柯維熊刻《史記》之汪諒。)

      杭州錢塘門里車橋南大街郭宅紙鋪。無年號刻《寒山詩》一卷,《豐干拾得詩》一卷,附慈受《擬寒山詩》一卷,見《瞿目》。(云明刻本。德輝按:《黃記》有宋本與此同,惟“紙”字空白。此必翻本,以街名牌記皆似宋式也。)其他牌記尚有:藍(lán)山書舍。洪武庚辰(即建文二年。)刻《武夷藍(lán)山先生詩集》八卷,見《丁志》。(云序后刻有“洪武庚辰秋藍(lán)山書舍刊”長方木記。德輝按:成祖篡統(tǒng),革除建文元號,此豈追改耶。)

      劉氏博濟(jì)藥室。宣德癸丑(八年。)刻《類證活人書括》四卷,見《森志補遺》。

      維楊資政左室。萬歷己卯(七年。)刻《呂氏春秋》二十六卷,見《楊譜》。

      蔣德盛武林書室。萬歷庚子(二十八年。)刻《敬齋古今 》十二卷,見《陸志》、《繆記》、(舊鈔本。)《丁志》。(書室誤云書屋。)

      太元書室。刻桓寬《鹽鐵論》十卷,見《黃記》。(校明鈔本。)

      尹耕療鶴亭。嘉靖壬寅(二十一年。)重刻《誠齋先生易傳》二十卷,見《丁志》、《繆記》。

      顧汝達(dá)萬玉樓。嘉靖庚戌(二十九年。)刻宋本《南唐書》三十卷,見《繆記》。

      贛郡蕭氏古翰樓。嘉靖間刻《妙絕古今》四卷,見《繆續(xù)記》。(云板心有“蕭氏古翰樓”五字。)

      芙蓉泉屋。嘉靖十八年刻《韓詩外傳》十卷,見《陸志》。

      東里董氏茭門別墅。嘉靖壬子(三十一年。)翻刻宋紹興府洪適本《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見《丁志》。

      龍邱桐源舒伯仁梁溪寓舍。萬歷二年刻《中興以來絕妙好詞》十卷,見《范目》、《瞿目》、《丁志》。(云末有墨圖記,云“萬歷二年七月既望龍邱桐源舒氏伯明新雕梁溪寓舍印行”。)

      吳興花林東海居士茅一相文霞閣。萬歷庚辰(八年。)刻《蔡中郎集》十一卷,見《丁志》。

      吳郡顧凝遠(yuǎn)詩瘦閣。崇禎乙亥(八年。)仿宋刻《濟(jì)北晁先生雞肋集》七十卷,見《四庫書目提要》、《丁志》。(云板心有“詩瘦閣”三字,卷后有“明吳郡顧氏于崇禎乙亥春照宋刻壽梓至中秋工始竣”二行。)

      清平山堂。無年號刻葉祖榮《類編分類夷堅志》十一卷,見《繆續(xù)記》。(云當(dāng)是南宋建陽書肆類集刊本,明人重刻之,板心有“清平山堂”四字。)

      眾芳書齋。隆慶元年刻《繪圖增編會真記》四卷,見《繆續(xù)記》。

      清夢軒。無年號刻蘇轍《欒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應(yīng)詔集》十二卷,見《瞿目》、《丁志》。(云目錄后有“清夢軒藏板”五字。)

      三衢近峰夏相。嘉靖壬子(三十一年。)仿宋刻《古今合璧事類備要前集》六十九卷、《后集》八十一卷、《續(xù)集》五十六卷、《別集》九十四卷、《外集》六十六卷,見《陸志》、《丁志》、《繆記》。

      揚州陳大科。萬歷丁酉(二十五年。)刻《初學(xué)記》三十卷,見《邵注四庫目》。(德輝按:吾藏此本,雕印甚精。)

      金陵王舉直。刻《雅頌正音》五卷,見《黃記》、(云明初刻本。)《陸志》。

      金陵周對峰。萬歷辛卯(十九年。)刻《新刊簪纓必用翰苑新書前集》十二卷、《后集》七卷、《別集》二卷、《續(xù)集》八卷,見《丁志》。

      姑蘇葉氏戊廿。無年號刻《王狀元荊釵記》全卷,見《黃記再續(xù)》。(云卷末有“姑蘇葉氏戊廿梓行”八字。德輝按:此書似是元末槧本,以葉氏名戊廿證之,亦元時人名俗尚。)

      沈啟南。無年號刻《晏子春秋》八卷,見《楊譜》。(按孫星衍為畢沅??檀藭?,及自刻《岱南閣叢書》,均據(jù)此本。據(jù)云萬歷乙酉年刻。)以上或刻一種,或刻二三種。其中刻書獨多,為劉洪慎獨齋、劉宗器安正堂,而皆建陽產(chǎn)。自宋至明六百年間,建陽書林擅天下之富,使有史家好事,當(dāng)援貨殖傳之例增書林傳矣。

      卷六(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宋監(jiān)本書許人自印并定價出售宋時國子監(jiān)板,例許士人納紙墨錢自印。凡官刻書,亦有定價出售。今北宋本《說文解字》后,有“雍熙三年中書門下牒徐鉉等新校定說文解字”,牒文有“其書宜付史館,仍令國子監(jiān)雕為印板,依九經(jīng)書例,許人納紙墨錢收贖”等語。南宋刻林鉞《漢雋》,有淳熙十年楊王休記后云:“象山縣學(xué)《漢雋》,每部二冊,見賣錢六百文足,印造用紙一百六十幅,碧紙二幅,賃板錢一百文足,工墨裝背錢一百六十文足?!庇诸}云:“善本鋟木,儲之縣庠,且藉工墨盈余為養(yǎng)士之助?!币姟短斓摿宅樅缶帯匪?。淳熙三年舒州公使庫刻本州軍州兼管內(nèi)勸農(nóng)營田屯田事曾童《大易粹言》,牒文云:“今具《大易粹言》壹部,計貳拾冊,合用紙數(shù)印造工墨錢下項,紙副耗共壹仟叁百張,裝背饒青紙叁拾張,背青白紙叁拾張,棕墨糊藥印背匠工食等錢共壹貫伍百文足,賃板錢壹貫貳百文足。庫本印造見成出賣,每部價錢捌貫文足。右具如前。淳熙三年正月日雕造所貼司胡至和具?!贝穗涸诒緯啊N嵩娝慰淘?,今《天祿琳瑯后編》二載壹貳叁等字,均作一二三。不知牒文原式數(shù)目字借用筆畫多者,乃防胥吏添改。若作省寫,失其意矣。明仿宋施宿等《會稽志》,前有記云:“紹興府今刊《會稽志》一部,二十卷。用印書紙八百幅,古經(jīng)紙一十幅,副葉紙二十幅,背古經(jīng)紙平表一十幅,工墨錢八百文,每冊裝背□□文。右具如前。嘉泰二年五月日手分俞澄、王思忠具?!贝藭姟蛾懼尽?。其數(shù)目字省寫,或由傳刻改之,或鈔手省寫所致,未可知也。又舊鈔本宋孔平仲《續(xù)世說》十二卷,前有記二則。其一云:“沅州公使庫重修整雕補到《續(xù)世說》壹部,壹拾貳卷,壹伯伍拾捌板,用紙叁百壹拾陸張。右具如前。”其一云:“今具印造《續(xù)世說》一部,計六冊,合用工食等錢如后:一印造紙墨工食錢,共五百三十四文足:大紙一百六十五張,計錢三十文足;工墨錢,計二百四文足。一衤票褙青紙物料工食錢,共二百八十一文足:大青白紙共九張,計錢六十六文足;面蠟工錢,計二百一十五文足。以上共用錢八百一十五文足,右具在前?!庇钟薪B興二十七年三月日??鳖}名。見《張志》。后一則數(shù)目用本字,或亦傳鈔所省也。明正德己卯重刻宋慶元元年二月刊《二俊文集》,前有記云:“《二俊文集》一部,共四冊。印書紙共一百三十六張,書皮表背并副葉共大小二十張,工墨錢一百八十文,賃板錢一百八十六文,裝背工糊錢,(按:此下有脫文。)右具如前。二月日印匠諸成等具?!泵饔八谓B興十七年刻王黃州《小畜集》三十卷,前記一則云:“黃州契勘諸路州軍,間有印書籍去處。竊見王黃州《小畜集》,文章典雅,有益后學(xué),所在未曾開板。今得舊本,計壹拾陸萬叁仟捌百肆拾捌字。檢準(zhǔn)紹興令諸私雕印文書,先納所屬申轉(zhuǎn)運司選官詳定,有益學(xué)者聽印行。除依上條申明施行。今具雕造《小畜集》一部,共捌冊,計肆佰叁拾貳版。合用紙墨工價下印書紙并副板肆佰肆拾捌張,表背碧青紙壹拾壹張,大紙捌張,共錢貳佰陸拾文足。賃板棕墨錢伍百文足,裝印工食錢肆佰叁拾文足,除印書紙外共計壹貫壹佰叁拾陸文足。見成出賣,每部價錢伍貫文省。右具如前。紹興十七年七月日。”(《孫記》舊影寫本有此書,數(shù)目字均用本字,文亦未全。)以上諸書牒記,并載《陸志》,可見宋時刻印工價之廉,而士大夫便益學(xué)者之心,信非俗吏所能企及矣。

      ○南宋補修監(jiān)本書先少保公云:“淳化中,以《史記》、《前后漢》付有司摹印,自是書籍刊鏤者益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云:“監(jiān)本書籍,紹興末年所刊。國家艱難以來,固未暇及。九年九月,張彥實待制為尚書郎,始請下諸道州學(xué)取舊監(jiān)本書籍鏤板頒行。從之。然所取者多有殘缺,故胄監(jiān)刊六經(jīng)無《禮記》,正史無《漢書》。二十一年五月,輔臣復(fù)以為言。上謂秦益公曰:”監(jiān)中其他闕書,亦令次第鏤板,雖重有費不惜也?!墒墙?jīng)籍復(fù)全。“蓋宋自淳化以后,歷朝皆刻書,版存國子監(jiān)。紹興南渡,軍事倥傯,而高宗乃殷殷垂意于此,宜乎南宋文學(xué)之盛,不減于元也。

      ○宋刻經(jīng)注疏分合之別北宋各經(jīng)注疏皆單行,其合并為一,阮文達(dá)元刻南昌學(xué)《注疏》后作《??庇洝?,據(jù)日本山井鼎《七經(jīng)孟子考文補遺》引黃唐刻《注疏》跋紹興題年,謂合注于疏在南北宋之間。(按《考文》,《左傳》一引《禮記》三山黃唐跋云:“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jīng)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jīng)獨闕。紹興辛亥,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jīng)編匯,精加讎正。乃若《春秋》一經(jīng),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楊志》載有宋槧《尚書注疏》二十卷,云:南宋紹熙間,三山黃唐題識,是紹熙壬子刻,阮氏《??庇洝窞樯骄λ`。然森立之《經(jīng)籍訪古志》亦載有此本。卷末有題記,文獨完全,云:“六經(jīng)疏義,自京、監(jiān)、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經(jīng)注疏,萃見一書,便于披繹,它經(jīng)獨闕。紹興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jīng)編匯,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一經(jīng),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jǐn)識?!逼淇棠晏栆嘧鹘B興辛亥。(識語題壬子,后刻書一年。)其書即足利所藏,是森氏所見之書,為當(dāng)日山井所見之書。同一紹興所刻注疏,何至楊所見獨為紹熙。辛亥、壬子相距一年,刻成始識,情事之常。而紹熙誤作紹興,則去之太遠(yuǎn)。竊疑楊所見不甚可據(jù),故誤紹興為紹熙,非《考文》誤以紹熙為紹興也。況楊所見十冊內(nèi)有鈔補二冊,非森氏所見之全,則其所據(jù)之本不足以難阮氏。而楊之以不誤為誤,不足令人徵信矣。

      ○宋蜀刻七史嘉中,以《宋》、《齊》、《梁》、《陳》、《魏》、《北齊》、《周書》舛謬亡闕,始詔館職讎校。曾鞏等以秘閣所藏多誤,不足憑以是正,請詔天下藏書之家悉上異本,久之始集。治平中,鞏校定《南齊》、《梁》、《陳》三書上之,劉恕等上《后魏書》,王安國上《北周書》。政和中,始皆畢,頒之學(xué)官,民間傳者尚少。未幾,遭靖康丙午之變,中原淪陷,此書幾亡。紹興十四年,井憲孟為四州漕,始檄諸州學(xué)官求當(dāng)日所頒本。時四川五十馀州皆不被兵,書頗有在者,然往往亡缺不全。收合補綴,獨少《后魏書》十許卷。最后得宇文季蒙家本,偶有所少者,于是七史遂全,因命眉山刊行。語詳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宋書》下。宋以來藏書家稱為蜀大字本。元時板印模糊,遂稱之為九行邋遢本,蓋其書半葉九行,每行十八字也。元以來遞有修板。明洪武時,取天下書板實之南京,此板遂入國子監(jiān),世遂稱為南監(jiān)本。洪武至嘉靖、萬歷、崇禎又疊經(jīng)補修,原板所存無幾矣。入國朝,順、康、雍、乾四朝尚存江寧藩庫,間亦出以印行。嘉慶藩庫火,與吳《天發(fā)神讖碑》同付祝融一炬。計自紹興刻板至嘉慶火,幾七百年,木板之存于世者,未有久于此者也。物之成毀有定,豈不信歟。

      ○宋監(jiān)重刻醫(yī)書宋國子監(jiān)鏤刻經(jīng)史外,最重醫(yī)書,且聽人購買。吾所藏明仿宋本王叔和《脈經(jīng)》十卷,前有公牒,略云“國子監(jiān)準(zhǔn)監(jiān)關(guān)準(zhǔn)尚書禮部符,準(zhǔn)紹圣元年六月二十五日敕,中書省尚書省送到禮部狀,據(jù)國子監(jiān)狀,據(jù)翰林醫(yī)學(xué)本監(jiān)三學(xué)看治任仲言狀。伏睹本監(jiān)先準(zhǔn)朝旨,開雕小字《圣惠方》等共五部出賣,并每節(jié)鎮(zhèn)各十部,馀州各五部,本處出賣。今有《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方》、《王氏脈經(jīng)》、《補注本草》、《圖經(jīng)本草》等五件醫(yī)書,日用而不可缺。本監(jiān)雖見出賣,皆是大字,醫(yī)人往往無錢請買,兼外州軍尤不可得。欲乞開作小字,重行校對出賣,及降外州軍施行。本部看詳,欲依國子監(jiān)申請事理施行,伏候指揮。六月二十六日奉圣旨,依。抄如右,牒刊奉行”云云。蓋當(dāng)時朝廷本重醫(yī)學(xué),故請乞必得依行。惜原刊五書,所謂大字本、小字本者,明人未得遍翻。僅存此《脈經(jīng)》,略見其梗概而已。

      ○宋刻纂圖互注經(jīng)子宋刻經(jīng)、子,有“纂圖互注重言重意”標(biāo)題者,大都出于坊刻,以供士人帖括之用。經(jīng)有南宋刻巾箱本《纂圖附釋音重言重意互注周易》九卷,《略例》一卷,見《森志》。(云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注雙行,行十八字,長三寸一分,幅二寸。)《纂圖附釋音重意重言互注尚書》十三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二。(云麻沙本,闕筆至字止,乃光宗時刊。)婺州本《點校重言重意互注尚書》十三卷,見《陳跋》、《瞿目》、(云卷止四寸,寬不及三寸。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匡、恒、慎、敦等字皆闕筆。)《黃書錄》。(云上有“彭城楚殷氏讀書記”印,知是虞山故物。又有“傳家一卷帝王書”小圓印,亦若專為《尚書》設(shè)者,是一奇也。)《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尚書》十三卷,見《繆續(xù)記》。(云半葉十行,行大字十九,小字二十四,高六寸六分,廣四寸二分,白口雙邊。)《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點校毛詩》二十卷,見《天祿琳瑯》一、《陳跋》、(云每葉十二行,行十八字。德輝按:當(dāng)作每葉二十行。)《黃續(xù)記》、(云宋刊本。)楊錄。(云半葉十行,行大十八字,小二十四字。士禮居舊藏本殘三卷。)宋麻沙坊本《附釋音纂圖重言重意互注毛詩》(德輝按:兼刻《箋》。)二十卷,附《毛詩舉要圖》、《毛詩篇目》,見《張志》。(云傳、箋釋文俱雙行小字,每葉二十四行,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京本附釋音纂圖互注重言重意周禮》十二卷,見《天祿琳瑯》一、《吳跋》、《陳跋》、《黃記》、《瞿目》、《陸續(xù)跋》。(跋有二部,一云宋刊巾箱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二十三字,小字雙行。一云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宋巾箱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注周禮鄭注》十二卷,見《森志》。(云半葉九行,行十七字,或十五六字,注雙行,十八字。長三寸一分,幅二寸。)《京本點校附音重言重意互注禮記》二十卷,見《森志》、《楊譜》。(《譜》載:半葉十一行,每行大字十九字,小注雙行。長三寸半,寬二寸半。)《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禮記》二十冊,見《丁志》。(云宋刊本,存卷九玉藻、明堂位,卷十喪服小記、大傳、少儀,兩卷。)南宋麻沙本《纂圖互注禮記》二十卷,《禮記舉要圖》一卷,見《陸志》。(云每半葉十一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六字不等。鄭注下附陸氏釋文,釋文之后為重言重意?!白尅弊株I筆,蓋孝宗時刊本也。)《京本纂圖附音重言重意互注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見《天祿琳瑯》一、陳編《廉石居記》、(云序后有“紹定庚寅垂裕堂刊”。)《莫錄》。(云南宋本,半葉十一行,行大二十字,小二十一字(小字雙行)。)《監(jiān)本纂圖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見《丁志》。(云附釋文,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夾注小字,行二十四字。中有重言重意似句互注諸例,俱加方圍。)《監(jiān)本纂圖重言重意互注論語》二十卷,見《楊譜》。(《譜》載:半葉十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四五字。)子有《纂圖互注荀子》二十卷,見《天祿琳瑯》二、(云標(biāo)題為纂圖互注,書中于亻京注外又加重意重言互注諸例。)《孫記》、(云宋版,重意重言俱用墨蓋子別出,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吳跋》、(云元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大字二十一,小字二十五。)《陸志》、《陸續(xù)跋》。(云行款字?jǐn)?shù)皆與《互注重言重意道德經(jīng)》同。德輝按:《續(xù)跋》宋槧本《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jīng)》,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見《孫記》、(云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瞿目》、(云元刊本。)《丁志》、(云元刊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森志》、(云明代覆元刊本,每半版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注二十五字。凡重言重意互注,皆以白字為識別。)《陸志》、《陸續(xù)跋》?!蹲雸D互注老子道德經(jīng)》二卷,見《孫記》、(云宋版,卷中有重意重言互注,用墨蓋子別之。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吳跋》、(云宋本,每葉二十四行,每行大字二十,小字二十三。德輝按:此別一宋刻,故與《孫記》不同。)《瞿目》、(云元刊本,書中句字與經(jīng)籍相合者,標(biāo)出之為互注。)《莫錄》、(云巾箱本,十三行,行二十三字。德輝按:此又別一元刊本。)《陸志》、《陸續(xù)跋》。(云宋槧本,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每行二十五字,宋景定刊本。其書先河上公注,次解,“解曰”二字以黑質(zhì)白章小字別之。次互注,“互注”二字以黑質(zhì)白章小字別之。次音釋,以圜圍之。次重言重意,以黑質(zhì)白章大字別之。音切皆本陸氏釋文而不全錄。所稱“解曰”者,不著作者姓名。遍考各注,乃知出林希逸《[C160]齋老子口義》。)《纂圖互注南華真經(jīng)》十卷,見《天祿琳瑯》二、《孫記》、(云宋版,重意重言互注俱用墨蓋子別出,黑口版,每葉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陸德明音義。)《瞿目》、(云元刊本,附刻陸氏音義于注中。)《丁志》、(云元刊本,蓋宋時麻沙本而元代重刻之。)《陸志》、《森志》。(云明初依閩中元版重雕,重言重意附釋音,每半板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纂圖互注列子沖虛至德真經(jīng)》八卷,見《天祿琳瑯后編》五、(云建陽麻沙本。)《孫記》。(同前。)《纂圖互注文中子》十卷,見《吳跋》、(宋本,與前《纂圖互注老子》同。)《孫記》。(同前。云:“自《老子》以下巾箱本六子,皆南宋坊間所刻。據(jù)《法言》序后木印,纂圖互注監(jiān)本大字止有四子。后改巾箱本,又添入重言重意,暨《列子》、《中說》,共為六子。此冊六子猶全?!保┐蟮纸?jīng)有七而子則四。(《四庫全書提要。子雜家存目》,《五子纂圖互注》四十二卷,云:“宋龔士Ι編,是書于《老子》用河上公注,凡二卷。于《莊子》用郭象注,附以陸德明音義,凡十卷。于《荀子》用楊亻京注,凡十卷。于《揚子法言》用李軌、柳宗元、宋咸、吳秘、司馬光五家注,凡十卷。于《文中子中說》用阮逸注,凡十卷。每種前各有圖,而于原注之中增以互注,多引五經(jīng)四書及諸子習(xí)見之語,未能有所發(fā)明。其于《文中子》則并無互注,體例殊未畫一。”德輝按:《文中子》為后加,故體例獨異。)《儀禮》、《孟子》非場屋所用,故置之。老、莊、荀、揚外,加入《列子》、《文中子》,亦出當(dāng)時坊估重刻之雜湊,非原有也。

      ○宋刻書之牌記宋人刻書,于書之首尾或序后、目錄后,往往刻一墨圖記及牌記。其牌記亦謂之墨圍,以其外墨闌環(huán)之也。又謂之碑牌,以其形式如碑也。元明以后,書坊刻書多效之,其文有詳有略。詳者,如宋刊《春秋經(jīng)傳集解》三十卷,卷末有墨圍識語八行云:“謹(jǐn)依監(jiān)本寫作大字,附以釋文,三復(fù)校正刊行,如履通衢,了亡室(”室“當(dāng)為”窒“之訛。)礙處,誠可嘉矣。兼列圖表如卷首,跡夫唐、虞、三代之本末源流,雖千載之久,豁然如一日矣,其明經(jīng)之指南歟。以是衍傳,愿垂清鑒。淳熙柔兆灘中夏初吉,閩山阮仲猷種德堂刊。”(按:“柔兆灘”為丙申,孝宗淳熙三年。)見《楊譜》、《繆續(xù)記》。一、宋刊《東萊先生詩律武庫》三十卷,前集有碑牌四行云:“今得呂氏家塾手?!段鋷臁芬秽?,用是為詩戰(zhàn)之具,固可以掃千軍而降敵。不欲秘藏,刻梓以(原空)諸天下。收書君子,伏乞詳鑒。謹(jǐn)咨?!币姟饵S記》、《陸志》。一、宋刊本《后漢書》一百二十卷,目錄后有木記云:“本家今將《前后漢書》精加校證,并寫作大字,鋟版刊行,的無差錯。收書英杰,伏望炳察。錢唐王叔遠(yuǎn)謹(jǐn)咨?!币姟稐钿洝?。一、宋刊本《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目錄后有碑牌云:“麻沙鎮(zhèn)水南劉仲吉宅,近求到《類編增廣黃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比之先印行者增三分之一。不欲私藏,庸木以廣其傳,幸學(xué)士詳鑒焉。乾道端午識。”見《楊錄》。一、宋麻沙本《纂圖互注揚子法言》十卷,后有木記云:“本宅今將監(jiān)本《四子》纂圖互注附入重言重意,精加校正,茲無訛謬,謄作大字刊行。務(wù)令學(xué)者得以參考,互相發(fā)明,誠為益之大也。建安(下空三字)謹(jǐn)咨?!币姟蛾懤m(xù)跋》、《陸志》、《瞿目》。(并云元刊本,《陸志》脫“謹(jǐn)咨”二字。按此宋季麻沙坊本,建安下脫刻人姓名,因版轉(zhuǎn)鬻他人,故爾剜去?!端膸齑婺俊纷硬侩s家《纂圖互注五子》,亦云宋刊本。)此皆文之詳者也。略者,如宋刊本《新編近時十便良方》十卷,末有墨圖記云:“萬卷堂作十三行大字刊行,庶便檢用,請詳鑒?!币姟饿哪俊贰#ㄋ慰瘹埍?。)宋建安魏仲立刻《新唐書》二百五十卷,目后有牌記云:“建安魏仲立宅刊行,士大夫幸詳察之?!币姟犊娪洝?。此文之至簡者,然未若蔡琪刻《后漢書》一百二十卷,目錄后有碑牌云:“時嘉定戊辰季春既望,蔡琪純父謹(jǐn)咨?!币姟饵S書錄》。其牌記不言事實,但紀(jì)年月,而亦曰謹(jǐn)咨,則誠不知其取義。大抵此類木記牌識,見于坊肆刻本為多。其近于官刻者,有宋刊本胡致堂先生《讀史管見》八十卷,目后刻有長木記四行云:“時淳熙壬寅中夏既望,刊修于州治之中和堂。奉議郎簽書平海軍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兼南外宗正簿賜緋魚袋胡大正謹(jǐn)識。”見《陸志》。此亦僅記刻書年月姓名之例而識之,與“咨”義正不同。然則蔡琪刻《兩漢書》,僅記年月姓名而亦曰“咨”者,偶爾效顰,未之深考耳。以后元明坊刻,見于各家目錄題跋者,大要不出此詳略二牌。今但舉宋刻為例,馀皆不具錄焉。

      ○宋刻本一人手書宋時刻書,多歐、柳、顏體字,故流傳至今,人爭寶藏。然當(dāng)時有本人手書以上版者。《瞿目》有宋刊本吳說編《古今絕句》三卷,后自跋云:“手寫一本,鋟木流傳,以與天下后世有志于斯文者共之。”《陸志》有宋岳珂《玉楮詩稿》八卷,后自記云:“此集既成,遣人謄錄,寫法甚惡俗不可觀。欲發(fā)興自為手書,但不能暇。二月十日,偶然無事,遂以日書數(shù)紙。至望日訪友過海寧,攜于舟中,日亦書數(shù)紙。迨歸而畢,通計一百零七版。肅之記?!卑疵C之,珂字也。又有楊次山《歷代故事》十二卷云:“宋刊宋印本,其書乃次山手書付刊,書法娟秀可喜?!薄稄堉尽酚小段脑酚⑷A》一千卷,后有記云:“吉州致政周少傅府,昨于嘉泰元年春,選委成忠郎新差充筠州臨江軍巡轄馬遞鋪權(quán)本府使臣王思恭,專一手抄《文苑英華》,并校正重復(fù),提督雕匠,今已成書,計一千卷。其紙札工墨等費,并系本州印匠承攬,本府并無干預(yù),今申說照會。四年八月一日權(quán)干辦府張時舉具。”此以一人之力寫千卷之書,較之肅之自書己集,尤為難得。惜陸所藏為傳鈔本,今并售之東瀛。使當(dāng)時有一卷之存留,不知藏書家于宋版甲印上,更將以何字別之。惜乎其不傳也。

      ○宋刻書著名之寶宋板書自來為人珍貴者,一《兩漢書》、一《文選》、一《杜詩》,均為元趙文敏松雪齋故物?!秲蓾h書》牒文前葉有文敏小像。明時歸王州世貞,跋稱:“班、范二《漢書》,桑皮紙白潔如玉,四傍寬廣,字大者如錢,絕有歐、柳筆法。細(xì)書絲發(fā)膚致,墨色精純,奚、潘流沈。蓋自真宗朝刻之秘閣,特賜兩府。而其人亦自寶惜,四百年而手若未觸者,當(dāng)是吳興家物。入?yún)强り懱祝洲D(zhuǎn)入顧光祿,失一莊得之?!焙髿w錢氏絳云樓,后有謙益跋,稱:“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二十余年,今年鬻之四明謝象三。床頭黃金盡,生平第一殺風(fēng)景事也。此書去我之日,殊難為懷。李后主去國,聽教坊雜曲揮淚別宮娥一段,凄涼景色,約略相似?!庇职显疲骸熬吧嚼罹S柱,字本石。本寧先生之弟也,書法模顏魯公。嘗語余,若得趙文敏家《漢書》,每日焚香禮拜,死則當(dāng)以殉葬。余深愧其言?!倍陷d《初學(xué)集》。又跋稱:“趙吳興家藏宋槧《兩漢書》,王州先生鬻一莊,得之陸水村太宰家。后歸于新安富人,余以千二百金從黃尚寶購之。崇禎癸未,損二百金售諸四明謝氏。今年游武林,坦公司馬攜以見示,余聳臾勸亟取之。司馬家插架萬簽,居然為壓庫物矣?!贝税夏╊}戊戌孟夏,蓋在順治十五年矣。乾隆時進(jìn)入內(nèi)府,甲子御題云:“雕鐫紙墨,并極精妙,實為宋本之冠?!庇帧段倪x》亦在內(nèi)府,二十三卷后有吳興小行楷書跋云:“霜月如雪,夜讀阮嗣宗《詠懷詩》,九咽皆作清冷氣,而是書玉楮銀鉤,若與鐙月相映,助我清吟之興不淺。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識。”亦有州跋云:“余所見宋本《文選》,亡慮數(shù)種。此本繕刻極精,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舊為趙承旨所寶。往見于同年生朱太史家,云得之徐太宰所。幾欲奪之,義不可而止?!庇钟腥f歷甲戌人日王稚登書云:“此本紙墨鋟摹,并出良工之手,政與瑯琊長公所藏《漢書》絕相類?!稘h書》有趙魏公小像,此書有公手書,流傳至今僅三百年,而卷帙宛然。今歸朱司成象玄,出示諦賞。此本視《漢書》,亦猶蜀得其龍吳得其虎矣?!庇侄洳显疲骸邦佌媲鋾蛣⑻珱_序后,有‘宋四家書派皆宗魯公’之語,則知北宋人學(xué)書,競習(xí)顏體,故摹刻者亦以此相尚。其鐫手于整齊之中寓流動之致,洵能不負(fù)佳書。至于紙質(zhì)如玉,墨光如漆,無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為上品?!鼻∮}云:“此書董其昌所稱與《漢書》、《杜詩》鼎足海內(nèi)者也。紙潤如玉,南唐澄心堂法也。字跡精妙,北宋人筆意?!稘h書》見在大內(nèi),與為連璧,不知《杜詩》落何處矣?!卑础短斓摿宅槨纺枯d宋版書甚多,而御題又云若此者,亦不多得。嘉慶二年,武英殿災(zāi),目載之書同歸一燼,神物久歸天上。留此題跋,可見宋本書之精妙,古今人之愛護(hù),心理相同?!段倪x》今尚有明袁仿宋裴氏本,國朝胡克家仿宋尤丞相本,可作虎賁中郎?!稘h書》則形影無存,尤令人追思無已矣。

      ○宋刻書字句不盡同古本藏書貴宋本,人人知之矣。然宋本亦有不盡可據(jù)者,經(jīng)如《四書》朱注本,不合于單注單疏也。其他《易》程傳、《書》蔡傳、《詩》集傳、《春秋》胡傳,其經(jīng)文沿誤,大都異于唐、蜀《石經(jīng)》及北宋蜀刻。宋以來儒者但求義理,于字句多不???。其書即屬宋版精雕,只可為賞玩之資,不足供校讎之用。南宋刻書最有名者,為岳珂相臺家塾所刻《九經(jīng)三傳》,別有《總例》,似乎審定極精。而取唐、蜀《石經(jīng)》校之,往往彼長而此短。(唐《石經(jīng)》在西安。蜀《石經(jīng)》有《毛詩傳箋》卷一卷二殘本,刻入陳宗彝《獨抱廬叢書》。《左傳》杜注殘本、《公羊》何氏解詁殘卷、《谷梁》范寧集解殘卷,舊藏福山王文敏所,后歸他氏??娝囷L(fēng)老人曾取以校注疏本,義長者最多。又黎庶昌《古佚叢書》中刻《爾雅》郭注三卷,原本亦出蜀《石經(jīng)》,勝于宋元諸刻。)故北宋蜀刻諸經(jīng)之可貴者,貴其源出唐、蜀《石經(jīng)》也。宋本中,建安余氏所刻之書不能高出俗本者,為其承監(jiān)本、司、漕本之舊也。至于史、子,亦以北宋蜀刻為精。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見于各藏書家題跋所稱引者,固可見其一班。子如《荀子》,熙寧呂夏卿刻本,勝于南宋淳熙江西漕司錢佃本?!妒勒f新語》北宋刻十行本,注文完全,勝于南宋陸游本。此固未可概以為宋刻而遂一例視之,不復(fù)知辨別也。

      ○宋刻書多訛舛王士禎《居易錄》二云:“今人但貴宋槧本,顧宋板亦多訛舛,但從善本可耳。如錢牧翁所定《杜集》‘九日寄岑參’詩,從宋刻作‘兩腳但如舊’,而注其下云:陳本作‘雨’。此甚可笑。《冷齋夜話》云:老杜詩‘雨腳泥滑滑’,世俗乃作‘兩腳泥滑滑’。此類當(dāng)時已辨之,然猶不如前句之必不可通也?!蔽嶂^不特此也。如盧文召《抱經(jīng)堂文集》所跋《白虎建德論》,宋刻二卷本開卷即訛“通德”為“建德”?!蛾懼尽份d宋刻任淵注《山谷黃先生大全詩注》二十卷,前序稱紹興鄱陽許尹敘,紹興下脫年月。均為可笑。又《陸跋》宋本《王右丞集》十卷云:“卷六末有跋,凡七十馀字,為元以后刊本所無。卷五《送梓州李使君》‘山中一半雨’,不作‘山中一夜雨’,與《敏求記》所記宋本同。惟卷二《出塞作》,脫二十一字,不免白璧微瑕耳?!比蝗绱祟?,豈僅微瑕,實為大謬?!跺X日記》載宋蔡夢弼刻《史記》,目錄后題識稱“乾道七月春王正上日書”,七月“月”字,為“年”之訛?!犊娎m(xù)記》載宋阮仲猷種德堂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前牌子方印文“了無窒礙”,“窒”誤作“室”。此雖小誤,則其校讎不善可知。且又安知書中如此類者,不為佞宋者所諱言乎。古今藏書家奉宋槧如金科玉律,亦惑溺之甚矣。《陸續(xù)跋》有宋槧宋印建本《北史》一百卷,云:“光宗時刊本,紙白如玉,字體秀勁,與福建蔡氏所刊《草堂詩箋》、《史記》、《陸狀元通鑒》、《內(nèi)簡尺牘》相似,當(dāng)亦蔡行父文子輩所刊。校讎不精,訛羼所不能免,在宋刊中未為上乘?!薄蛾懼尽酚小豆茏印范木?,為陸敕先貽典校宋本,其后跋云:“古今書籍,宋板不必盡是,時板不必盡非。然較是非以為常,宋刻之非者居二三,時刻之是者無六七,則寧從其舊也。余校此書,一遵宋本,再勘一過,復(fù)多改正。后之覽者,其毋以刻舟目之。康熙五年歲次丙午五月七日,敕先典再識?!比粍t前輩校書,并不偏于宋刻,是又吾人所當(dāng)取法矣。

      ○宋刻書行字之疏密蕭山王端履(晚聞先生宗炎子,嘉慶甲戌翰林。)《重論文齋筆錄》五云:“或謂余曰,宋人刻書,每行字?jǐn)?shù)如其行數(shù)。如每葉二十行,則每行各二十字;每葉二十二行,則每行各二十二字。此亦不盡然。如《錢竹汀日記鈔》所載宋板《儀禮注》,每葉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漢書》,每葉二十八行,行二十四字;宋刻《司馬溫公集》,每葉二十四行,行二十字;宋刻《史記》,每葉二十六行,行二十五字;又一本每葉十八行,每行十六或十七字;宋刻《列子》,每葉二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略舉一二,馀不備載。)則其說不足據(jù)矣。近日書賈,無不作偽以欺世,新進(jìn)后生皆當(dāng)慎之?!庇中∽⒃疲骸跋染龂L言,書賈惟吾可與周旋,爾等慎無與交,未有不被其愚弄者。不特書賈也,即同學(xué)中如何夢華元錫、趙晉齋魏輩,亦莫不沾染其習(xí)氣。小瑯仙館藏書,皆伊二人代購,恐將來半是不全之本也。嗣后何、趙以書來售,余皆婉辭謝之?!卑赐跏显圃?,門外語也。宋本行字兩較,不甚參差。以全版計算,行多少二字似覺相懸,以半版計數(shù),則出入僅一二字而已,于行式無損也。況彼所據(jù)《錢記》所載,乃宋本之少者乎。版片一事,自為專門,文章家言向多隔膜之語。如《陸志》宋蜀大字本《三蘇先生文粹》七十卷,末有李申耆先生手跋云:“此書有宋刊密字本,絕精美。此本疏朗,乃宋刊之別體,明時東雅堂、奇字齋所依仿也。補寫諸卷,雅潔足以相稱。珍賞家之于古書,如君子善成人美如此。李兆洛過眼因識?!卑蠢钍吓e奇字齋與東雅堂并論,亦非能識板刻之言。東雅堂出自宋廖瑩中世彩堂,字體不如原刻之工,而行款一仍舊式。若奇字齋刻雖精美,字體扁方,不如《韓集》之勁古。余藏其《王右丞文集》及《王右丞詩集補注》二種,所見《補注蒙求》一種,皆自出心裁,非仿宋也。至所摘何夢華、趙晉齋之事,此類行徑亦寒謀生之常。一代巨公如畢鎮(zhèn)洋、阮文達(dá)諸公,何嘗不精于賞鑒,而必假手于門生門客,豈非別有用意乎。近世宜都楊惺吾守敬,前則依黎莼齋星使于日本,后則依南皮相國于鄂中,殆亦士人之習(xí)慣。與其為錢遵王、季滄葦一輩人之刻薄,毋寧為畢、阮、黎、張諸公之渾涵;與其為杭堇浦床下積青銅錢,又不如汪容甫以鑒別字畫分鹺使鹽估之膏腴,為取所當(dāng)取也。宋板書,行少者每半葉四行,行八字;(如寶五年陳蘭森所刻《干祿字書》。)行多者每半葉二十行,行二十七八字至三十字不等。(南宋刻《九經(jīng)》白文。)吾友江建霞標(biāo),著有《宋元行格表》二卷,余為校補,刻于長沙,言版片者當(dāng)奉為枕中鴻寶也已。

      ○宋刻書紙墨之佳先文莊公《水東日記》十四云:“宋時所刻書,其匡廓中摺行中,上下不留黑牌,首則刻工私記本板字?jǐn)?shù),次書名,次卷第數(shù)目,其末則刻工姓名以及字總數(shù)。余所見當(dāng)時印本書如此。浦宗源郎中家有《司馬公傳家集》,往往皆然。又皆潔白厚紙所印,乃知古人于書籍,不惟雕鐫不茍,雖摹印亦不茍也?!泵鞲咤ァ堆嚅e清賞箋。論藏書》云:“藏書以宋刻為善。宋人之書,紙堅刻軟,字畫如寫,格用單邊,間多諱字。用墨稀薄,雖著水濕,燥無湮跡。開卷一種書香,自生異味。元刻仿宋,單邊,字畫不分粗細(xì),較宋邊條闊多一線。紙松刻硬,用墨穢濁。中無諱字,開卷了無臭味。有種官券殘紙,背印更惡。宋板書以活襯紙為佳,而蠶繭紙、鵠白紙、藤紙固美,而存遺不廣。若粘褙宋書則不佳矣?!睂O從添《藏書紀(jì)要》云:“若果南北宋刻本,紙質(zhì)羅紋不同,字畫刻手古勁而雅,墨氣香淡,紙色蒼潤,展卷便有驚人之處。所謂墨香紙潤,秀雅古勁,宋刻之妙盡之矣?!卑础短斓摿宅槨芬唬伟妗吨芤住肥碓疲骸笆菚惠d刊刻年月,而字法圓活,刻手清整,且于宋光宗以前諱皆缺筆。琴川毛晉藏書,于宋本印記之下復(fù)加‘甲’字印,乃宋槧之最佳者?!庇侄?,宋版司馬光《資治通鑒考異》三十卷,元槧本,乾隆甲子御題云:“是書字體渾穆,具顏、柳筆意,紙質(zhì)薄如蟬翼,而文理堅致,為宋代所制無疑?!庇炙伟妗赌先A真經(jīng)》十卷云:“此書版高不及半尺,而字畫倍加纖朗,紙質(zhì)墨光亦極瑩致。乾隆御題云:”蠅頭細(xì)書,紙香墨古,誠寶跡也。‘“又三,《新刊訓(xùn)詁唐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遺文》一卷:”卷一下標(biāo)’臨邛韓醇‘四字,《訓(xùn)詁柳先生集》亦出醇手。書后有記,作于孝宗淳熙丁酉,稱’世所傳昌黎文公文,雖屢經(jīng)名儒手,余昔校以家集,其舛誤尚多‘云云,則醇為愈之裔可知。其家在臨邛,當(dāng)即蜀中所刊。宋葉夢得以蜀本在建本之上,觀此書字精紙潔,刻印俱佳,洵不誣也?!扒∫椅从}云:”字畫精好,紙墨細(xì)潤,《天祿琳瑯》所貯《韓集》,當(dāng)以是本為第一?!坝炙伟嬉︺C《唐文粹》一百卷,北宋寶元二年臨安孟琪刻。乾隆御題云:”字畫工楷,墨色如漆?!坝^此知有宋一代文化之盛,物力之豐,與其工藝之精,斷非元以后所能得其仿佛?!饵S記》校宋本《姚少監(jiān)文集》六卷,前錄陸西屏寫《梅花草堂筆談》云:”有傳示宋刻者,其文鉤畫如繡,手摸之若洼窿然。故出紹興守家,其先副憲藏書也。問故,將質(zhì)以償路符之費,且誡售者勿泄,有是哉?!按说人慰?,求之今日,誠如鳳毛麟角之希見。近年京師、滬瀆偶出一宋季元初麻沙坊刻,動估千金?;①S以代中郎,可充和璧,時無英雄,豎子成名。世間事何莫不然,豈獨阮籍有廣武之嘆哉。

      ○宋造紙印書之人《天祿琳瑯》二宋版類,《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嘉五年提舉曾公亮等奉敕刊印,紙堅致瑩潔,每葉有‘武侯之裔’篆文紅印在紙背者,十之九似是造紙家印記,其姓為諸葛氏??夹侵T葛筆最著,而《唐書》載宣城紙筆并入土貢。唐張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亦稱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模寫,則宣城諸葛氏亦或精于造紙也。”《瞿目》宋刻《西漢文類》五卷殘本云:“紙面鈐‘清遠(yuǎn)堂’三字朱記,當(dāng)是南宋時紙鋪號也?!敝两ò灿嗍锨谟刑弥?,遠(yuǎn)在北宋初,迄于國朝乾隆時。經(jīng)高廟諭閩督鐘音考查,而得其家世造紙印書之人,洵楮墨之至榮,亦太平之佳話也已。

      ○宋印書用椒紙宋時印書紙,有一種椒紙,可以辟蠹?!短斓摿宅樅缶帯啡伟骖悾洞呵锝?jīng)傳集解》三十卷杜預(yù)后序又刻印記云:“淳熙三年四月十七日左廊司局內(nèi)曹掌典秦玉禎等奏聞,《壁經(jīng)》、《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多為蠹魚傷牘,不敢備進(jìn)上覽。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四年九月進(jìn)覽。監(jiān)造臣曹棟校梓,司局臣郭慶驗牘。”按此可考宋時進(jìn)書之掌故。椒紙者,謂以椒染紙,取其可以殺蟲,永無蠹蝕之患也。其紙若古金粟箋,但較箋更薄而有光,以手揭之,力頗堅固。吾曾藏有陸佃《埤雅》二十卷,舊為汲古閣、季滄葦、陳仲魚諸家收藏,每卷有諸人印記。相傳以為金源刻本,似即以此種椒紙印者也。又縣人袁漱六芳瑛臥雪廬散出殘書中,有《史記》表傳數(shù)卷,亦是此紙印成。色有黃斑,無一蠹傷蟲蛀之處。是書今并歸吾架上,豈椒味數(shù)百年而不散歟。是皆與蝴蝶裝之粘連不解,歷久如新者,同一失傳之秘制也。

      ○宋人鈔書印書之紙五代之季,江南李氏有國,造澄心堂紙,百金不許市一枚。然其幅狹,不堪草詔。及李氏入宋,其紙遂流出人間。程大昌《演繁露》(九):“江南李后主造澄心堂紙,前輩甚貴重之。江南平后六十年,其紙猶有存者,歐公嘗得之,以二軸贈梅圣俞。梅詩鋪敘其由而謝之曰:”江南李氏有國日,百金不許市一枚。當(dāng)時國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萎苔。但存圖書及此紙,棄置大屋墻角堆。幅狹不堪作詔命,聊備粗使供鸞臺?!蛎吩娨韵肫渲?,必是紙制大佳而幅度低狹,不能與麻紙相及,故曰’幅狹不堪作詔命‘也。然一紙百金,亦已珍矣。“顧此紙本出江南,而江南反不甚用。宋王明清《揮麈后錄》云:”李煜有國日,樊若水與江氏子共謀。江年少而黠,時李主重佛法,即削發(fā)投法眼禪師為弟子,隨逐出入禁苑,凡國中虛實盡得之。先令若水赴闕下獻(xiàn)下江南之策,江為內(nèi)應(yīng)。其后李主既俘,各命以官。江后累典名州,家于安陸。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嘗為越州刺史,越有錢氏時書,正借本謄寫,遂并其本有之。及破江南,又得其逸書,兼吳越所得殆數(shù)萬卷。書多用由拳紙,方冊如笏頭,青縑為標(biāo),字體工拙不一?!妒酚洝?、《晉書》或為行書,筆墨尤勁?!皳?jù)此,則元叔江南人,不用澄心紙而用由拳紙,則澄心之不便用,概可知矣。又陳師道《后山叢談》云:”余于丹陽高氏見楊行密節(jié)度淮南補將校牒紙,光潔如玉,膚如卵膜,今士大夫所有澄心堂紙不逮也?!叭粍t澄心徒有虛名,故北宋本書從未有用此紙印者,殆不獨幅狹不合用也。(明高濂《燕閑清賞箋。論藏書》云:”余見宋刻大板《漢書》,每本用澄心堂紙數(shù)幅為副。“是止用以副書,未嘗印書也。王世貞跋趙松雪藏《文選》云”紙用澄心堂,墨用奚氏“,恐是過譽之辭。乾隆御題云”紙潤如玉,南唐澄心堂法“,斯為得之矣。)當(dāng)時又有一種雞林紙,雞林即高麗。黃伯思《東觀余論》跋章草雞林紙卷后:”政和丁酉歲五月二十一日,于丹陽城南第曝舊書,得此雞林小紙一卷,已為人以鄭衛(wèi)辭書盈軸矣。顧紙背尚可作字,因以索靖體書章草《急就》一卷藏于家,庶幾顏文忠牒背書藁舊事云?!懊鲝堓妗兑梢罚骸遍L睿得雞林小紙一卷,書章草《急就》,余嘗疑之。幸獲校秘閣書籍,每見宋板書多以官府文牒翻其背印以行,如治平《類篇》一部四十卷,皆元符二年及崇寧五年公私文牒箋啟之故紙也。其紙極堅厚,背面光澤如一,故可兩用,若今之紙不能也?!爱?dāng)時張氏所見宋板書式,亦雞林紙之類。又湖北蒲圻出紙,為當(dāng)時鈔印書籍所尚。宋徐度《卻掃編》云:”予所見藏書之富者,莫如南都王仲至侍郎家,其目至四萬三千卷。而類書之卷帙浩博,如《太平廣記》之類,皆不在其間。聞之其子彥朝云,其先人每得一書,必以廢紙草傳之,又求別本參校,至無差誤,乃繕寫之。必以鄂州蒲圻縣紙為冊,以其緊慢厚薄得中也。每冊不過三四十葉,恐其厚而易壞也。此本傳以借人及子弟觀之。又別寫一本尤精好,以絹素背之,號鎮(zhèn)庫書,非己不得見也。鎮(zhèn)庫書不能盡有,才五千余卷。“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前輩傳書多用鄂州蒲圻縣紙,云厚薄緊慢皆得中,又性與面粘相宜,能久不脫?!鞍唇衿眼卟宦劗a(chǎn)名紙,由拳即今嘉興,亦然。古今人物變遷,大率如此。南宋時則以撫州萆鈔紙為有名,周密《癸辛雜識》:”廖群玉《九經(jīng)》本最佳,以撫州萆鈔紙、油煙墨印造,其裝褫至以泥金為簽?!爱?dāng)時廖氏選紙之精,獨重?fù)嶂葺赦n,可見此紙之勝于他產(chǎn)。吾向于丁雨生中丞日昌嗣君叔雅茂才惠康笥中,見所攜廖瑩中世彩堂刻《韓昌黎集》,紙不甚堅韌而光潔如新,墨若漆點,醉心悅目,如睹歐、褚法書?,撝袨樗频揽?,不知所用亦萆鈔紙否。今撫州猶產(chǎn)紙,無此等工料矣。

      ○宋元刻本歷朝之貴賤宋元刻本,在明時尚不甚昂貴,觀毛《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所列之價目,在今日十倍而廉矣。中如宋版影鈔李鼎祚《周易集解》十本,價五兩。(其時銀串每兩不及七百文。徐康《前塵夢影錄》云,崇禎十三年,蘇城凈錢一千值白銀五錢零,通行之錢止四錢五六。吾見明無撰人《啟禎記聞錄》二卷,又六卷,順治二年乙酉,新鑄順治錢七百文,當(dāng)銀一兩。)元板《周易兼義》八本,價四兩。綿紙抄本《禮記集說》四十二本,價二十兩。名人墨抄,如秦酉巖手抄《太和正音譜》二本,價二兩。周公謹(jǐn)弁陽山房抄本《絳帖平》二本,價一兩二錢。其余一二本之抄本,皆三錢五錢。其中最貴者,宋板影抄《杜工部集》十本,價三十兩?!端卧~一百家》精抄,價一百兩。然宋詞一家合一兩,仍不為貴。而當(dāng)時人稱“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書于毛氏”,可見其收入時能出善價,故人稱之云云。若以書目所載數(shù)目論之,則售出時固未嘗一索高值也。大抵明時宋元本書,本不十分昂貴?!短斓摿宅樅缶帯啡伟逍戾|《說文解字韻譜》五卷,卷后墨跡:“萬歷乙未年長至日,得于北京城隍廟,價銀十兩,子孫其世寶之。張誠父藏書記?!保ㄆ鋾r銀價,每銀一兩鑄錢六百九十文,市止每錢四百五十文換銀一兩,見明賀仲軾《兩宮鼎建記》上,蓋記萬歷三十四年丙辰建乾清、坤寧兩宮工費之事。董斯役者賀盛瑞,時為營繕?biāo)纠芍校粗佥Y父也。)可見當(dāng)日宋本書價不過如斯而已。明王世貞《[[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二十九卷。)前后《漢書》后略云:“余生平所購《周易》、《禮經(jīng)》、《毛詩》、《左傳》、《史記》、《三國志》、《唐書》之類,過二千余卷,皆宋本精絕。最后班、范二《漢書》尤為諸本之冠,前有趙吳興小像,當(dāng)是吳興家物。入?yún)强り懱祝洲D(zhuǎn)入顧光祿,失一莊而得之?!逼鋾髿w錢謙益,《初學(xué)集》載跋略云:“趙文敏家藏前后《漢書》為宋槧本之冠,前有文敏公小像,太倉王司寇得之吳中陸太宰家。余以千金從徽人贖出,藏棄二十余年,今年鬻之于四明謝象三。癸未中秋日書于半野堂?!币砸粫浦腥酥a(chǎn),似乎近于好事,然裒然兩巨部,又重以文敏、州之藏,猶非太過。國初康熙時書價漸貴,王士禎《分甘余話》二云:“趙承旨家宋槧前后《漢書》,錢牧齋大宗伯以千二百金購之新安賈人。后售于四明謝氏,后又歸新鄉(xiāng)張司馬坦公。康熙中有人攜至京師,索價甚高。真定梁蒼巖大司馬酬以五百金,不售攜去,后不知歸誰何矣?!庇帧毒右卒洝罚ㄈ#┰疲骸啊锻ㄨb紀(jì)事本末》,宋刻大字,有尚寶司卿柳莊袁忠徹家藏印及陸子淵、項子京諸印,浙江人攜至京師,索價百二十金,留二日而還之。”(是時銀價甚賤,《居易錄》九云:近自洋銅不至,錢日益貴,銀日益賤。今歲屢經(jīng)條奏,九卿雜議,究無良策。即每銀一兩抵錢一千之令,戶部再三申飭,亦不能行。)錢遵王《敏求記》云:“李誡《營造法式》三十六卷,以四十千從馮魚山購歸?!薄饵S記》:“《賓退錄》十卷校宋鈔本,王聞遠(yuǎn)跋:”今康熙六十有一年歲壬寅孟夏,書估王接三持宋槧五冊來,索價十金。無力購之,留案二日,扃戶屏客,細(xì)加????!按擞蓢踔量滴跄┠陼鴥r之可考者。至乾嘉時,宋元舊本多為有力者收藏,其價已過康熙時十倍。(錢泳《履園叢話》舊聞類銀價一則云:乾隆初年,每白銀一兩,換大錢七百文,后漸增至七二、七四、七六至八十、八十四文。余少時每白銀一兩,亦不過換錢八九百文。嘉慶元年,銀價頓貴,每兩可換錢一千三四百文,后又漸減。近歲洋錢盛行,則銀錢俱賤矣。)今以諸家題跋考之,惟《黃記》多詳載?!队洝分腥缢斡嗳手佟豆蚪庠b》十二卷,價一百二十兩;宋板《春秋繁露》十七卷,價百兩;朱竹曝書亭藏本《輿地廣記》三十六卷,價一百二十兩;《新定續(xù)志》十卷,價三十兩;宋本《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三卷,價五十兩;宋刻《歷代紀(jì)年》十卷,價二十兩;殘宋本章衡《編年通載》四卷,價四十兩;宋本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卷,價二十四兩;宋本《新序》十卷并宋小字本《列子》八卷,共價八十兩;北宋本《說苑》二十卷,價三十兩;校宋本《新序》十卷,值番餅四十二枚;宋本《管子》二十四卷,價一百二十兩;宋本《棠陰比事》一卷,價番餅十四枚;宋本《史載之方》二卷,價三十兩;舊抄本《緯略》十二卷,值十二番;舊抄本《珩璜新論》一卷,值番銀七餅;殘宋本《太平御覽》三百六十卷,價二百四十兩;宋本《陶靖節(jié)詩注》四卷,價百金之大半;宋本《三謝詩》三卷,價十六兩;宋本《王右丞集》十卷,價一百二十兩;宋本《孟浩然集》三卷,以京板《佩文韻府》相易,貼銀十四兩;宋本《甲乙集》十卷,價十六兩;宋本《朱慶馀集》不分卷,《目錄》五葉、《詩》三十四葉,價番銀十圓;宋本《唐女郎魚玄機(jī)集》一卷十二葉,價五番;校宋本《林和靖詩集》四卷,價四兩;宋本《溫國司馬文正公集》八十卷,價一百六十兩;宋本《參寥子詩集》十二卷,價三十兩;元本《吳禮部集》二十卷,價三十兩有奇;金本《中州集》十卷,價五十兩;元本《東坡樂府》二卷,價三十兩;元本《樂府新編陽春白雪》十卷,價五十一番。又《續(xù)記》中,如錢谷手抄《游志續(xù)編》不分卷,價二十兩;影宋抄本《韓非子》二十卷,價三十兩;宋本《鑒誡錄》二冊,價番錢三十三圓;明活字本《曹子建集》十卷,價十兩;宋本《[[嘉集]]》十五卷,價四十兩;宋本《渭南文集》五十卷,價五十兩。許叔微《普濟(jì)本事方》殘本六卷,跋云:”僅存三冊,索值六十金,中人須酬十金,余未及還價而罷。仲冬尚在某坊,問其直,元易為洋矣。今日遂與議易,給以番餅二十枚,以他書貼之,合四十兩。細(xì)點葉數(shù)共計一百四十四番,合每葉青蚨一百九十五文。近日書直昂貴,聞有無錫浦姓書賈持殘宋本《孟東野集》,索直每葉元銀二兩,故余戲以葉論,此書猶賤之至者也。“又《再續(xù)》,宋本《魏鶴山集》一百二十卷,價六十兩。又《書錄》宋本《楊誠齋易傳》二十卷,五柳居主人云昔年某王府許以二百金購此書,又一宋本朱叔英跋索值一百六十金。北宋本《漢書》云:”余之得此,用朱提二百五十金?!八伪尽独詈擦秩啡恚砸话傥迨鸬弥娛?。(德輝按:此即繆曰芑仿宋刻李集之原本。)此外陳《經(jīng)籍跋文》載影宋本《周易集解》:”《汲古閣秘本書目》以此居首,價銀五兩,余以三十金購之,較原價已加五倍。“宋本《爾雅疏》,以白金四十兩購之。顧廣圻批《讀書敏求記》,《淮南鴻烈解》二十一卷云:”宋板,歸黃蕘翁,維揚得來,元八十兩?!皣?yán)久能元照《悔庵集》書手錄《儀禮要義》宋本后,略云:”此書載于《聚樂堂書目》,朱錫鬯所未見者。予才弱冠,好宋刻書。杭州汪氏藏宋刻本二十冊,索值五百金。予必欲得之,求之急,議價二十六萬錢。議即定,顧無以得如干錢,乃盡買家所有書得錢畀之。年來資用日絀,度此書不能長為吾有,又寫此本校而藏之?!按饲螘r書價見于記錄之可考者也。(嘉慶十七八年,銀價每兩九百文內(nèi)外,見張廷濟(jì)壬申、癸酉兩年《日記》。)至近時,宋板書本日希見,以吾見聞所及,張南皮以三百金購宋板《詩經(jīng)朱子集傳》,徐梧生以三百金購北宋本《周易正義》,(道州何氏所藏。)此在光緒甲乙間事。年來北京拳亂以后,舊本愈稀。故家所藏,頗罹兵劫。猶聞京師書估以五百金售宋人李璧《雁湖集》,(醴陵文氏所藏,海內(nèi)孤本也。)貴池劉某以番餅四百圓得汲古舊藏宋本《孔子家語》,縣人袁思亮以三千金購宋牧仲、翁潭溪所校殘宋本《施注蘇詩》。鬧富爭奇,視古書如古玩,此亦可以觀世變矣。

      注: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屬于公有領(lǐng)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jīng)超過100年,并且于1926年1月1日之前出版。(來源:古籍公眾號 ID:weiguji)

      作者:piikee | 分類:八字起名 | 瀏覽:44 | 評論:0
      会泽县| 博兴县| 太原市| 滕州市| 锦州市| 贺兰县| 西青区| 达州市| 冕宁县| 政和县| 南投市| 甘孜县| 河北省| 德阳市| 霍林郭勒市| 石家庄市| 鄯善县| 庐江县| 凤阳县| 蒲城县| 晋城| 宜兰县| 葫芦岛市| 沁源县| 手机| 津南区| 彝良县| 比如县| 织金县| 塘沽区| 三江| 南开区| 昌宁县| 南充市| 中西区| 涿鹿县| 四子王旗| 温州市| 微山县| 西青区| 合川市|